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美丽而又充满生机的草原图画,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每每读到此文,我都会被草原的美景深深吸引,怎样让我的学生也产生这样的感受呢?为此,我精心备课,设计了多样的教学方法,引领着我的这些从未见过草原的学生通过研读文本,感悟文中优美生动的语言,一步步走进这沃野千里,绿草茵茵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有一些比较好的教学方法。

一﹑展示色彩艳丽的图画,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牢牢的吸引住。教学开始我播放草原色彩艳丽的图画,草原上各种湖水、野花、动物活动的图片等,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带着这种感觉来从文字上来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使学生眼中有图,心中有话,并能激发学生想说,敢说,抢着说。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的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体会草原上牧民的生活时介绍蒙古族的民情生活,这些资料的融入极大的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对草原、对牧民的`生活有了更多感性的认识,由于有了这些资料的铺垫,学生很快理解

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能说出有哪些动物在活动,对草原的喜爱不言而喻。结尾和小牧民一起歌唱,在歌声结束教学,使学生觉得意犹未尽。

二﹑抓住重点词,句来进行品读。

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充满了新意,在每个教学环节中都有体现。学生自读自悟,介绍大草原的美丽、广阔、欢腾,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孩子们抓住“清亮、一洼洼”感受湖水的清透;通过“开满”“各种各样”“清香”等词感受野花的多、美、香。抓住“一直”“铺向”来理解草原的广阔。

三﹑放飞想像,感受美景。

学生有了初步的感受还不够,若要亲身感受草原的景色就要披文入境、发挥想像。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我问“假如此时你站在草原上,放眼望去,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昵?”学生说“野草很多,很多,到处都是绿绿的青草,真漂亮!我又继续引发学生想像那绿绿的青草一直铺向远方,都铺到了哪里?学生答:“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很远很远的地方,望不到边”。

此时,我出示了一张图片,说“那青青的野草一直铺向远方,仿佛与蓝蓝的天空连在了一起,多辽远啊!”这张图片及教师的语言给了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击,此时再让学生朗读则读出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我

用两组句子进行对比,让学生谈有什么不同感受:

1、草滩上嵌着清亮的湖水。

2、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学生体会到了第二个句子不仅写出了湖水清透干净,还写出了湖水很多,但学生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请大家轻轻把眼睛闭上,我来描述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当然,课堂教学是难以完美的,本教学还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需要改进:

1.教师语言的感染力不够,导致有部分学生发言不积极。

2.在介绍欢腾的草原这一节,没有更深的理解“欢腾”的世界。

促进民族团结

《促进民族团结》说课稿 固城中学白建华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促进民族团结》,我主要从教学内容要求、教法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五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教学内容要求分析: 1、教材内容的地位和意义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第七课“中华一家亲”中的第一框内容。本课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懂得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国家的长期稳定和繁荣昌盛要靠各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来实现。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国情,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稳定和民族团结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爱国情感,所以,本课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社会主义各民族之间的团结,是以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为核心的,维护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明确加强、巩固和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不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本节课在中考的地位也很重要,每年都会涉及到3分——5分的考试内容。 2.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是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民族政策、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新型的民族关系是什么,让学生明确国家加强和巩固、促进民族地区的所做的努力。能力目标是团结各民族同学,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树立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核心素养目标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勇于担当社会责任,为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难点是国家为维护和促进民族民族团结采取的措施。 4、学生情况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上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能够学习一些基础知识;身体和心理处于由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变时期,身心发展较快,成人感进一步增强,他们对我们国家的基本国情有不同程度、不同侧面的了解。但不可否认,这种认识既有生动、具体、真实的一面,也有零碎、片面、感性的一面。因此应结合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全面地了解我国发展的现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维护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学会如何正确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完善学生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社会化过程。 道德与法治课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特点,教法的选择遵循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以物示人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

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2、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3、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自编自创一首小诗或续写歌词。 教学用具: 投影、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题导入,初步感知课文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6课——《锡林郭勒大草原》

2、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再读课文的时候,你想怎样读? 3、(感受大、广阔),齐读课题 引:哪一个自然段让我们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第二自然段) 二、阅读理解,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先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从那儿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的,再和小组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 (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1)(蓝天底下,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儿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 除了广阔,还感受到了什么?(美丽)[板书] 读出你的感受来。 (2)(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这里的草很多,到处都是;也很高,能把我们没过,还能捉迷藏,很有意思,说明草很茂密。这里的景色很美。能够说出自己的理解) 如果这样写,还有这种感受吗?(品词品句) 草原上到处都是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的草深极了。 山岭上,深谷里、平原上,覆满了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 (比较,感受,重点理解到处都是,很广阔,有趣。)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范文

北京版三年级下册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 范文 篇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想想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锡林郭勒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生字,读读记记。 3、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4、想想:课文主要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哪些特点? 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内容:以拉幕的形式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句子。 光芒草滩牧民宝镜铃铛花山丹丹花 广阔欢腾矫健安闲满眼绿色一碧千里 铺向覆满挥舞骑马撒欢儿捉迷藏 1.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2.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3.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2、3两句中有一个多音字:散(sǎn)落、散(sàn)发)4.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过渡:

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吗? 好,快快打开语文书找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找出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它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理解感悟: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你能分别找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吗?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你们找的的一样吗?对不对? 在白板上用红圆圈圈分别圈出野草、湖水、野花三个词语 指导朗读:无论是山岭上、深谷里,还是平原上,到处都覆盖着青青的野草。绿得广阔!绿得美丽!请你自己读读这段话,读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带给我们广阔美丽的感觉吧!同桌再互相读一读听一听。 还从哪儿描写草原的广阔美丽?读一读书中的句子。 再出示对比句:草滩上嵌着湖水。 “嵌着”是什么意思? 课文中“嵌着”指什么?出示图片:这是一洼什么?这又是什么?这有多少湖水 这一洼洼清亮的湖水让你想到了什么?通过想象神话故事中宝

《草原》说课稿

《草原》第一课时说课 铁岭县新台子镇中心小学王杰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课文的第一课《草原》。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学习策略、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应用、评价反思七个方面展开说课。 一、教材分析: 《草原》这篇课文选自我国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时写下的《内蒙风光》。作者用及其清新、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辽阔美丽的草原和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全文脉络清晰,行文流畅,可以说这是一篇堪称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于一体的佳作。 二、学情分析: 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所以引导学生把握本课的主旨应该是比较容易的。但对于生长在北方小城镇的孩子来说,草原即是遥远的,又是陌生的,因此如何应用信息化教学资源,使学生感受到草原风光美、人情美,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体会文中的景和情,我将本课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在此我向大家汇报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三、教学目标: 基于本文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依据新课程标准,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揣摩优美语句,体会课文的表达上的特点,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借助想象,感受草原的风光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充满诗意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品味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策略:为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激情法贯穿教学始终。 五、学习策略:采用自主探究和品读感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六、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应用: 我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阐述。 (一)创设情境—孕育美 (播放情景导入教学视频)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美仑美幻的试听感受,“入其境、爱其美”,心神一下子进入到那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上,不仅唤起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更使学生产生了对美丽草原的向往,这时我板书课题:(1、草原)。 (二)整体感知—发现美 这一环节是学生默读课文,同时弄清文章的写作顺序,思考: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草原美的?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汇报,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知道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两部分。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此时我板书:风光美人情美(板书:风光美、人情美)(三)合作探究—赏析美

锡林郭勒大草原作文500字

锡林郭勒大草原作文500字 锡林郭勒大草原,我来了! 踏着草原上青青的草,呼吸着带着草香的新鲜空气,我不禁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觉整个肺都被清洗了一遍。整个草原像是一条绿色的地毯,一直铺到天际,迎接我们的到来。天边的白云像是被人剪成了各种花边,衬着这片绿色的草原。我抬头望着天空,感觉这里的天空特别低,离我们特别近,仿佛一伸手就能触摸到那洁白的云朵。草原的天空啊,是那样的美丽,从浅蓝色到宝石蓝,变化莫测。养眼的绿,养眼的白,养眼的蓝,让人瞬间心旷神怡。 一个个蒙古包像星星一样点缀在广阔的草原上。蒙古包有四种颜色:蓝色、黄色、红色和白色。蓝色代表天空,黄色代表大地,红色代表太阳,白色代表乳汁。有天,有地,有太阳,有乳汁,这一片神奇的大地就这样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蒙古人。 绿油油的草原上,一群群的骏马,像一团团移动的彩云贴地狂奔。这是我见过的最多的马匹,有枣红色的、虎黄色的、米白色的……它们有的正在觅食青草;有的昂首苍穹,嘶叫欢鸣;有的则没有目的地狂奔乱跑。顽皮的小马驹时而在草地上狂奔,时而依在妈妈身边。 我和小伙伴在草地上欢快奔跑,竟然惊起了一只只小蚱蜢。我害怕极了,连忙站立不敢动。男生们可兴奋了,又是用手扑,又是用脚踩。而胆小的我只能在旁边看着,不敢去捉那些灵活的小蚱蜢。但看到伙伴捉到的一只只蚱蜢,我的心痒痒的,于是叫来爸爸帮忙捉蜢蚱。爸

爸并不急着去捉,而是把手放进草丛里,突然,一只胆大的蚱蜢“卟”地跳到了爸爸的手上。呵呵,太漂亮了,只见它穿着一身碧绿的外衣,两条胡须使它看起来虎虎生威。原来,美丽的草原不仅养育了肥羊骏马,更是这些小精灵的家。 没有到过草原,你就不能明白“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完美景象;没有来过草原,你就永远不能体会大自然的雄伟,而神奇的美。

锡林郭勒大草原说课和教案

《锡林郭勒大草原》 说课: 教学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S版第5册的课文《锡林郭勒大草原》。这篇课文一篇写景短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色,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 课文是通过质朴、深蕴的语言,优美真实的课件演示,将学生带入了一个全新的视野,从这里他们看到了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环境的优美,激发了他们内心强烈的的情感共鸣,深深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广阔美丽与欢腾。下面我从教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板书这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说说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和学生的实际,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技能目标: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想象创新的能力。教育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辽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激发情感,想象创新。 四、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们综合了谈话法、讨论法及情境性教学方法来引 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定向诱导 一、音乐激趣导入 1、教师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欣赏歌曲,想想这首歌是在歌唱什么? 2、指名反馈,(歌唱美丽的大草原)大家喜欢草原吗?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览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 3、你们初读了课文,请你告诉老师,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自学探究 一、出示学习要求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二自然段。同时提出阅读要求, 用铅笔画出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这段描写了草原上的哪几种景物?同桌小声讨论后回答。(读书,理解,讨论,回答)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草原》说课稿

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说教材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引导学生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二、说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三、说重难点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本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的本文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五、说学法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

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2.思维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间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六、说教学过程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原》。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在听读的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3.自读课文感悟美: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呈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中华民族一家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道德与法治小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中华民族一家亲》。本单元的教学要通过感受我们神圣的国土,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及民族关系等问题,培养学生爱国土、爱祖国的情感及民族团结意识,这是本单元的价值取向。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一) 教材分析 本课是第三单元“我们的国土我们的家园”的第2课,教材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等活动园,安排了阅读角和知识链接,通过这些环节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新型民族关系,使学生懂得各民族共同为中华腾飞做出贡献,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的情感。本课包括“中华民族大家庭”、“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和“互相尊重守望相助”三部分内容。分两课时教学。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感受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2.了解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共同奠定祖国疆域,开发

国土,发展经济,创造中华文化; 3.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4.感受各民族之间相互融合,相互尊重,守望相助,相互尊重彼此的生活习俗。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材料谈启示、查找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例子、开展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展示会、班会策划建议和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民族团结互助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了解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格局;懂得各民族互相尊重、守望相助。 2.教学难点:了解不同民族的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初入高年级的时期,他们经过前四年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道德认知和情感上有所发展,已形成了一些初步的民族团结情感,但对我国民族状况及各民族的关系认识不多,因此,教学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已具备将外界环境状况与自身生活联系起来思考的能力。根据以上分析,特制订以下教学方法。 三、说教法和学法。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案

15、锡林郭勒大草原 执教人:周冰 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能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大草原的美丽与欢腾。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草原的神奇而美丽。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出示词语:广阔、铺向、偶尔、牧民、百灵鸟、散落、光芒、没过、安闲、一碧千里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非常多的好朋友,你们还认识他们吗?谁认识?小小火车谁来开。这一列火车声音响亮,开得快,真不错!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去领略它的独特美。我们先跟随音乐去欣赏一组大草原的图片,看谁观察的最仔细、最认真。 刚才你都从图片上看到了些什么?(绿绿的草地,成群的牛羊,牧民……) 喜欢吗?(喜欢)这么美丽的大草原,我们只是轻轻的看上几眼,就已经被它深深地吸引,那作者是怎样把它的美写出来的呢?请同学们赶快打开课文到66页,自由朗读一遍课文,用文中的一句话或一个词来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的印象。

a、引出第3自然段。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课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草原的这些特点呢?(生: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师:你能告诉我们文中哪个自然段介绍了草原的美丽,哪一段又介绍了草原的欢腾吗?(引导学生找出第2和第4自然段) b、引导学生理解第3自然段的作用:它虽然只有一句话,(出示课件)但用上“不但、、、、还、、、”这对关联词既总结了上文,又引出了下文,像一座桥梁一样把两段话的内容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段就叫做:过渡段,请同学们标注在书上。 c、指导学生朗读第3自然段,学生互读,评价。这段应该怎样把它读好呢?自己试一遍,看中音词在哪里?(美丽、欢腾)请一位同学来试一下。“欢腾的世界”要读的再欢快一些,谁再来试? 3、引入第2自然段。(出示课件)师:真棒!孩子们,那你们想不想知道作者笔下的草原到底是怎样美的呀?下面请孩子们根据“自学提示”完成第二自然段的学习。出示自学提示:1、默读第二自然段,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2、响亮、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三、品读第一、二自然段,领略美景。 1.生读,交流讨论。 2.师:(过渡语:孩子们,你最喜欢第2自然段中的哪些句子呢?为什么?) 预设: A、生:“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出示课件) (1)引导学生理解“满眼绿色”、“铺”的意境,指导学生“铺”的书写。 (2)句子比较:(课件出示) a、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伸向远方。

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节课的教学设想做一下简单阐述。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 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北方平原一个农村的孩子来说,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小学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三篇

小学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模板三篇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写我国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草原的热爱。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三年级语文《锡林郭勒大草原》优秀教案模板一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3、背诵第二、四自然段,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 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无限生机。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教具准备: 电子白板和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欣赏歌曲,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想想这首歌是唱什么的?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4、简介锡林郭勒草原。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划出生字,读读记记。

3、和同桌比一比,看谁读得更正确,更流利。 4、想想:课文主要写出了锡林郭勒草原的哪些特点? 交流反馈。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词,回顾课文内容:以拉幕的形式一组一组出示词语、句子。 光芒草滩牧民宝镜铃铛花山丹丹花 广阔欢腾矫健安闲满眼绿色一碧千里 铺向覆满挥舞骑马撒欢儿捉迷藏 1.草原上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 2.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 3.各种各样的野花散发着阵阵清香。 (2、3两句中有一个多音字:散(sǎn) 落、散(sàn)发) 4.小马驹蹦蹦跳跳地撒欢儿,跟着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 过渡: 那你们还记得课文是怎样描写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吗 ? 好,快快打开语文书找到课文快速浏览一下找出概括草原特点的句子。 板书:广阔美丽 欢腾 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哪几个自然段写出了它是个欢腾的世界? 二、理解感悟: 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 (一)现在我们先轻声自由读一读第一、二自然段,看看这部分描写了草原的哪些景物?让你从中感受到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你能分别找出描写野草、湖水、野花的句子吗?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你们找的的一样吗?对不对? 在白板上用红圆圈圈分别圈出野草、湖水、野花三个词语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2课 民族大团结 说课稿

第12课民族大团结说课稿 一、说教材 《民族大团结》一课是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的第一课这节我主要围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做线索贯穿本课。 二、说目标 在反复阅读教材、认真钻研《历史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置如下: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政策,知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了解党和国家实行各族人民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欣赏图片及视频,了解各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史实,归纳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政策,注重历史学习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设计问题,让学生思考,分组讨论,加强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通过对孔繁森先进事迹的学习,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使学生认识搞好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初步树立为维护国家的统一、巩固各族人民大团结做出应有贡献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实行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政策,西部大开发的战略。 2、教学难点: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含义。 三、说教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多媒体演示法,给学生以直观的历史感受;合作探究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及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四、说学法 由于历史课分值较少,课时不多,学生普遍不是太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对于近代史的内容了解较少且对自主学习还不大习惯。根据八年级的学生的了解,学生心理素质较好,善于交流,敢于表达,对事物充满了好奇,探究历史真实的欲望强烈。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注重其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其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所以,本课采用的学法有:合作探究法、讨论法、归纳法。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 也许是因为我很喜欢大草原,一直都很向往大草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所以在设计这课教学时比较投入,花了比较多的心思去备课,设计教案。课堂上我首先一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想象美丽的大草原的景色和生活。在听觉的刺激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带进课文学习。 在教学中,我首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图展现草原的美丽,再通过深入阅读理解找出草原的特点,使学生切实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激发学生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通过朗读、背诵进行表达,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创新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学习野草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们通过抓住“满眼绿色”想到草很多,让学生体会到草原的广阔。而在教“最深的地方可以没过十来岁的孩子”这句话时,我让学生站起来,用手比一比,想象一下,草原上的草到底有多高,在里面捉迷藏是不是很有趣。指导学生读出对草原的喜爱之情。 在学习湖水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感受到湖水的神奇是难点。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了湖水的清透干净,湖水很多,但并没有感受到湖水的神奇。于是,我引导学生想象那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什么呢?学生们说:“映出了圆圆的蒙古包”、“映出了青青的野草”、“映出了五颜六色的野花”……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静下心来慢慢回顾这一堂课,感觉到整堂课很成功,课堂气氛活跃而井然有序,充满着探究的意境,尤其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人和动物动作的词,并问孩子们,你们从这些动词中体会到了什么。接着,我再让学生全体起立,在一曲《赛马》中让学生都跟这感受草原上骑马的快乐,然后一边背诵第四自然段一边把人和动物的动作表演出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体现了“学生本位”。 在充分感受到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欢腾后,我问学生:“我们即将要离开草原了,你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对草原的喜爱之情?”学生说到:“我想用《敕勒歌》这首诗表达我对草原的喜爱之情。”“我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我想用照相机把这美丽的景色照下来。”……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道出了孩子们对草原美景的真挚感受,这样的方法让他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不仅是美丽、广阔的,更是充满生机的。 通过这次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自己具有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对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得比较到位。但在教学中学生的回答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这让我对我的教学环节的设计陷入了思考,比如:我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感受草原的广阔时,我问:“此时我们已来到美丽的大草原上,草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兴奋地向前奔跑着,向前,向前,再向前。你的眼前是什么?”很多学生都回答看到了野花、牧民、百灵鸟等,并没有感觉到草原的广阔,之后,我只有再启发学生,那你们在草原上跑着,看到了草原的边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到草原的无边无际。现在再来回顾这一教学环节,我觉得,我是不是换一种方式来启发学生更好。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回答作为老师并不能事先一一预设好,一切都要以学生为本,但我真的很期待有机会的话再给学生们上这一堂课,通过课堂来验证我的想法。 另外,在阅读教学中我渗透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引导学生找出做桥梁作用的过渡段,认识过渡段的作用,这一步做得很成功.

锡林郭勒大草原——小学语文教案

1 锡(xī)林郭(ɡuō)勒(la)大草原 2 蒙[měng ]古锡林郭勒草原是广阔(kuò)而又美丽的。[句导读:开篇点题,并且概括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特点之一:广阔而美丽。] 段导读:总的讲了锡林郭勒草原广阔而又美丽。 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①“绿”和“铺”两个字分别写出了草原怎样的 特点?]平原上、山岭上、深谷里,3覆(fù)盖着青青的野草,最深的地方可以没[mò]过十来岁的孩子,能让他们在里面捉迷藏。[②这句话具体写出了草原上野草怎样的特点?]高低不平的草滩 上,嵌?(qiàn )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 [③这个句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dānɡ)花,散(sàn )发着阵阵清香。[④这两句话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野花的特点的?] 1 ? 2 ①“绿”字,写出了草原的颜色,“铺”说明了草原的广阔与平坦。 3 ②青草遍布,高而茂密。 ?嵌:把东西镶进较大东西的凹陷处。 4 ③精彩句解析:比喻。把“湖水”比作“宝镜”,写出了湖水“清亮”的特点。 ④从种类繁多、颜色五彩缤纷、香味迷人三方面来写野花的特点。

5 原不仅(jǐn)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 段导读:概括地讲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是过渡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6 (jiǎo)健的雄鹰(xióng yīnɡ)在自由地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⑤这句话写了草原上雄鹰和百灵鸟怎样的特点?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的?]成群的牛羊安闲(xián)地嚼(jiáo)着青草。7[⑥“安闲”能不能改成“安静”?]小马驹(jū)蹦蹦跳跳地撒[sā]欢儿,跟着 马群从这边跑到那边。[句导读:写小马驹撒欢儿时的活泼、可爱,是热闹的草原不可缺少的风景之一。]偶尔(ǒu r)还会看到成群的黄羊,它们跑起来快极了,像一阵风。8[⑦这个比喻句意在说明什么?]一碧千里的草原上,还散[sǎn]落着一个个圆顶的蒙古包。9[⑧“散落”一词说 明了什么?]牧(mù)民?骑(qí)在高高的马背上,神气地挥(huī)舞着鞭(biān)子,放声歌唱:“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句导读:写牧民骑马放歌的情景,草原上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这也体现了草原的特点——欢腾。] 第二部分(第3、4自然段):写锡林郭勒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摘录并积累词语。 3.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生字卡片。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谁能说一说你去过什么地方?那里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们去过草原吗?今天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内蒙古的锡林郭勒大草原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说说初读课文后,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欢腾:欢呼跳跃。 6⑤雄鹰在自由飞翔,百灵鸟在欢快地歌唱。作者是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观察的。 7⑥重点句解析:不能。“安闲”是指安静中带闲适,比“安静”多了一层悠闲的意思。 8⑦写出了黄羊奔跑得极快的特点。 9⑧写出了蒙古包的特点,具有分散性和广泛性。 ?牧民:牧区中靠畜牧为生的人。

《锡林郭勒大草原》评课稿

《锡林郭勒大草原》评课稿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语文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该单元以“描写祖国山河景观的秀美壮丽”为主题展开。本篇课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下面我就张老师执教的《锡林郭勒大草原》一课,谈谈我对这节课的见解: 从总体感受上来说,这个节课就像一曲音乐,有舒缓的前奏,有动人的高潮,也有悠扬的尾声。这个课将教师的讲解、学生的发言、朗读、练习有机地结合起来,谱成了一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优美乐章。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使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上课伊始,张老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迷人的自然风光,并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引入大草原翠色欲流、人蓄兴旺、生机勃勃的和谐境界。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品析词句,读中感悟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篇课文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涉及到字词句段篇、语法、修辞、逻辑、听说读写、知识、水平、情感、方法等诸多教学要素。学生如何能真正地“读懂”课文?那就是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地理解语言;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地玩味语言;读中学写、写中悟读地使用语言。这个课中,张老师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抓住关键词句

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教师提炼出以下三个句子:①“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从这句话的“满”和“铺”两个词能感受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非常美丽。②“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童话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所以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请你能够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但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③“草丛中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鲜红的山丹丹花,粉红色的牵牛花,宝石蓝的铃铛花,散发着阵阵清香。”草原上不光有绿色,还有其它花的颜色点缀着,这里的景色真美。接着让学生仿照这样的句子实行说话练习。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并领会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文章写具体的写作方法。这样,就真正达到了阅读教学的目的之一“读中悟法、读写结合”。 三、立足文本,拓展延伸 课标倡导:“尊重和珍惜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水平,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结合联想和想象,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个课中,张老师主要从两个地方来体现:(1)读完了第一部分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会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种假设,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广阔,唤起学生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由衷的赞美和向往。(2)当学生提到“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这句时,老师顺势引导清亮的湖水还能映出,映出,映出,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启发学生实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发散自己的思维,

民族团结说课稿

《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以及教学过程四个部分谈一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内容与地位 首先,从教材的内容与地位来看,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1课,包括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行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两个子目。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喀什》是本单元的开篇之章,主要介绍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政策和各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情况,在本单元中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感以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认识具有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 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根据教学大纲以及学生认知水平,我确定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方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了解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加强民族团结是建设美好喀什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读图识图能力等。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课前布置学生问爷爷奶奶或父母了解他们

在小时候生活情况,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我设置的讲故事、说事实等环节,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讲故事、读图识史以及分析归纳的方法。 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认识我们生活中的改变,使学生感谢党和祖国对我们新疆及喀什各民族人民的关怀,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通过了解喀什的过去和现在,使学生认识到团结对发展的重要性。 (三)、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重点是加强民族团结的意义、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发展的政策;难点是了解团结与发展的关系。由于这一知识点涵盖的知识面较广,理论性较强,一年级级学生不好掌握,因而具有较高的难度。 二、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一年级学生,一年级学生大多是七岁的学生,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处于他们对抽象事物不了解,并且没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往往注意力不够集中,无法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并且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的特点以及政策不了解。这就需要教师设置内容丰富有趣的课堂活动来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三、教法学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讲以前故事教学法进行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方面,我将采用图示法、兴趣激励法等教学方法。在学法方面则引导学生通过课前预习、收集资

锡林郭勒大草原

一、激趣,初步感知美: 1、同学们,学习了这个单元的课文,我们领略了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了白帝城的壮美,观看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在生活中,你们还游览了哪些地方?好,今天老师带你们去西北部看看,好不好?现在就出发吧。(观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美景) 2、这个地方真美呀,你们知道这是哪儿吗? 3、是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我们国家级的草原自然保护区,锡林郭勒蒙语中的意思就是水草丰美的地方,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锡林郭勒大草原,去感受那独特的自然风光,请同学们伸出小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课题,齐读课题。(板书) 二、学习生字新词 1、请同学们翻开课本66页,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两遍,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准确。 2、这是本课的生字词,昨天大家预习了课文,同学们有哪些生字词的读音要大家注意的,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 3、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4、去掉拼音还能读好他们吗? 三、初读课文。 1、生字读好啦,带到课文中还能读好吗?请大家在一次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2、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是的,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广阔又美丽的的地方。(板书:广阔美丽) 3、草原还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是的,草原还是一个欢腾的世界(板书:欢腾) 1、课文中哪个句子同时讲了草原的这两个特点? 2、我们一起读读这个句子。(出示) 3、课文中那个自然段具体介绍了草原的广阔美丽? 4、那文中哪个自然段又具体写出了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5、在这句话中,前半句介绍了上一段的内容,后半句又介绍了下一段的内容,它就像 一座桥,把两段的内容连接起来,这样的句子我们就把它叫过渡句,来,让咱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 四、精读,潜心领悟美: 这个单元啊,我们学习的重点就是要抓住文中的重点句子和段落了解作者是怎样描绘景物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先去感受一下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请同学们认真的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一)谁来说说你喜欢的句子。 句一:蓝天下面,满眼绿色,一直铺向远方。 ①这句描写的是大草原的什么呀?(板书)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你很有见解,说出了 自己对这个句子的感受,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什么是满眼绿色呀?说明大草原很大、很广阔,请你来读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草原的广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