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8课时 罗斯福新政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8课时 罗斯福新政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历史 第6单元 第18课时 罗斯福新政 新人教版必修2

第18课时罗斯福新政

1.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理解罗斯福新政实施的背景、实质、特点和影响;分析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理解罗斯福新政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重要概念,运用具体史实分析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2.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理解改革对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认识“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机制调整,能克服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学习的重点是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影响;学习的难点是对“新政”的评价。

借助教材中的文字史料与历史图片,学会运用各种史料理解历史问题。通过主动参与小组探讨交流,逐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利用教材和相关史料,提高归纳、再现历史事件和历史思维的能力;分组讨论,探究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深远影响;通过讨论,提高思辨能力以及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1.“他是一位杰出的美国总统,唯一一位坐在轮椅上的美国总统,唯一一位连任四届的美国总统,继华盛顿和林肯后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他是谁?他为什么会赢得美国和世界人民的认可呢?”以这样的设问形式导入新课。

2.本课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过程,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

一、临危受命

1.胡佛的反危机措施的失败加剧了美国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

2.民主党人罗斯福决心扭转危局,在总统竞选过程中赢得了广大选民的心,以绝对优势当选。

3.①,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二、实施“新政”

罗斯福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大力加强国家对金融、农业、工业、社会救济、公共工程以及财政等方面的干预,使美国政府承担起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

1.整顿财政金融体系: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逐步恢复②;放弃③,实行美元贬值,刺激出口;扩大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2.工业方面:政府加强对工业的④,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工业各行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章程,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并通过国家干预,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

3.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⑤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4.社会福利方面:政府加强了救济工作,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发放紧急救济金;加强⑥措施,为老人、残疾人、失业者和儿童提供社会保障;推行“⑦”,建立专门政府机构,兴办公共工程,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稳定社会秩序。

5.社会立法:签署《全国劳工关系法》;成立全国劳工关系委员会,保障工人基本权利。

三、摆脱危机困境

1.新政虽然未能完全消除危机,但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

2.新政的实施也在一定程度上⑧了美国的社会矛盾。

3.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大危机表明,“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迫切需要国家从总体上对经济进行一定的计划、控制和调节,以保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美国经济从此进入一种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出现。

4.新政是美国经济制度上的重大调整,对以后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从此,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以⑨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答案】①1933年3月②银行信用③金本位制

④计划指导⑤行政手段⑥社会保障⑦以工代赈⑧缓和⑨国家干预经济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当资产阶级国家直接参与了社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它就成为经济上的总的垄断资本家,或称为“理想的总资本家”。

2.罗斯福新政中的“三R”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复兴(Recover)——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1.罗斯福新政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交流提示】可以从历史条件、国际因素、国内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归纳。

【答案】①历史条件:美国通过革命的方式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对旧思想和旧势力的清除比较彻底。②国际条件:美国是华盛顿体系的受益者,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③经济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战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④政治基础:阶级矛盾相对缓和、民主制度较健全和民主势力较强大。⑤思想基础:民众参政意识较强。

2.罗斯福新政“新”在哪里?

【交流提示】根据教材内容,从新的理论、新的特点、新的起点等方面分析归纳。

【答案】①新的理论和政策——凯恩斯主义,罗斯福新政是对凯恩斯主义进行的大规模实践。②新的特点,即尽量避免采用国有化形式而力图保持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同时也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和小生产者的措施,以缓和国内阶级矛盾。③新的起点,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的具体体现。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开创了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现代化的新模式。

3.罗斯福新政有哪些特点?

【交流提示】可以从经济政策、内容、目的、立法等方面归纳。

【答案】①从经济政策看,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

②从内容看,政府加强了对金融、工业、农业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全面干预,使其协调发展。

③从目的看,以克服经济危机为主要目标,但其根本目的则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巩固垄断资产阶级的统治。④关注民生,注重社会建设。⑤通过国家立法的方式进行。

1.罗斯福新政是解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治世良药,它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吗?

【答案】不能。导致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无法根本克服的;新政虽然在许多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它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2.在罗斯福新政中,有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这是否说明罗斯福新政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答案】否。在罗斯福新政中,规定了劳工的一些基本权利,有一些政策是对工人有利的,如允许工人组织工会与资本家进行谈判、缩短工人劳动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增加工人的工资等。但罗斯福新政是美国资产阶级政府为应付危机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是在维护资本主义的前提下,对美国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以使其适应社会生产的需要,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它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

互动探究一罗斯福新政与社会保障制度

材料一《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

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二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养老金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有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2)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也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度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探究引导] 第(1)问第①小问依据材料信息即可作答,第②小问可以从缓和社会矛盾对社会秩序和经济恢复发展的影响等角度入手。第(2)问为开放型设问,无论认同哪一种观点,只要举例恰当、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1)内容:以工代赈,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工人可以自由参加工会,规定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禁用童工,等等。

原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促进经济恢复,等等。

(2)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以工代赈、发放失业救助金,实行紧急救助等措施都是在危机发生后的紧急状态下采取的临时性措施。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推行养老制度和失业保险制度等都是在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方面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

(任选一种观点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互动探究二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备用)

材料一

宣传新政的海报

材料二他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

材料三罗斯福是“资本主义的一个坚定的代表人”,“他只是努力去掉一些资本主义最坏的弊病,借以挽救资本主义”。

——福斯特

有学者认为,新政是“资本主义的救星”;也有学者认为新政局部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结果是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造成新的、更深刻的危机。你对此是如何认识的?

[探究引导]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它不仅成为现代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制度的开端,而且对其他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答案] ①新政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行。②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一种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结合的体制——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给西方资本主义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复习 教学设计 九江外国语学校黄长胜 [设计思想] 1、本课在教学方法上以“自主、合作、探究”突破高三传统的讲授复习,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复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阅读史料、运用知识、阐释问题和探究论证的能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感受并感悟历史,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内容上强调基础知识的熟练和知识体系的构建,引用材料设置问题,训练学科能力;自主复习要求学生发现问题,重点难点教师设置问题, 2、通过对罗斯福这一伟人的学习,突出对人物精神的解读,引导学生感受和学习改革家直面困难、坚忍机智、奋斗不息的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新政的学习使学生树立与时俱进的改革观念,感悟到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方式。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是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六《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的第二节内容,它在本专题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同时,新政的措施也有现实意义,对于现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借鉴作用。 2、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设计了三个子目,分别介绍了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新政的内容为新政的作用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而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和历史学习方略。 [学情分析] 1、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社会观察、分析能力,他们思维活跃、自学能力较强,归纳、演绎、思辨、交流、表达能力有很大进步,又敢于表现,乐于展示,这些都是有利于本课开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2、高一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有限,原有的历史基础相对薄弱,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并不深刻,为此高一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是注重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有所突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查阅并整理资料;通过角色扮演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钦佩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气;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作用 教学难点:对新政的评价 [课前准备]

最新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编版

2020年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编版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5.教学方法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xx新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作用的探讨、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现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习罗斯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 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罗斯福生平,当选总统过程,思考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台新政的?

一、新政背景 (一)xx反危机失败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农产品价格猛跌 4.失业人数激增 5.xx势力趁机抬头 (二)xx当选总统 二、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 4、社会救济 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金融 《紧急银行法》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管制证券业恢复银行信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包括工资、工时及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稳定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社会福利 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三、新政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史料)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 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在美国,从来没有哪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 四、新政影响 、使xx渡过经济危机 2、避免xx在危机下走上xx道路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正视灾难、重建美好 【学习目标】 1.列举罗斯福新政在金融、工业、农业和生活保障方面的主要内容。 2.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3.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教学难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知识回顾】胡佛政府经济政策的主要理念是什么?反危机措施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合作探究一】罗斯福为什么能够当选总统? 材料一:信奉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胡佛政府认为,坚持了一百多年的自由市场既然能带来空前的繁荣,那么它也会在自我调节中克服这场危机。然而,胡佛政府的期待落空了,大萧条还在一天天地延续,国家徘徊在动荡的边缘,1700多万人失业,近200万人流浪在全国各地。——《大国崛起》解说词材料二:富兰克林·罗斯福1882年出生于纽约一个百万富翁的家庭。190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入哥伦比亚大学法律学院学历史、政治和法律。1910年,当选纽约州的参议员,1921年三十九岁时,在休假期间一次游泳后,得了小儿麻痹症,他以惊人的毅力进行锻炼和温泉治疗,恢复走路能力,但终生借助拐杖。1924年重返政治舞台,1928年任纽约州长,连任两届。 材料三:1932年,他在芝加哥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接受总统候选人提名的演说中说“I pledge you, I pledge myself,to a new deal for the American people ”。 【知识回顾】 罗斯福当政时面临的困难有哪些(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有哪些?) First of all , let me assert my firm belief that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我首先表明我的坚定信念:我们唯一值得恐惧的就是恐惧本身。 ——罗斯福就职演说【合作探究二】有的学者认为:“罗斯福之所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拥有一个美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的‘智囊团’并能充分地发挥它的作用。”他的智囊团里有大学教授、社会工作者、工人活动家、律师、金融家等,正是这批智囊人物,成为罗斯

高中历史必修一提纲第18课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原因 1.经济: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无产阶级力量壮大,独立工人运动兴起 3.思想:空想社会主义等三大理论 4.主观:马、恩进行革命实践和理论探索 (二)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的颁布 1.《共产党宣言》主要内容 (1)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2)阐明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 (3)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4)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5)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同资产阶级进行的斗争。 2、《共产党宣言》意义 (1)第一次较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2)无产阶级进行斗争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二、巴黎公社革命——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 1.成立:(1)1871年3月18日革命爆发 (2)1871年3月28日建立政权 2.措施:保卫革命成果 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原因: (1)政权的产生: 巴黎无产阶级通过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而建立;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并受到人民的监督和罢免。(革命性质决定政权性质) (2)领导人及阶级成分: 公社委员大多数是工人,还有公认的工人阶级代表。(3)政策措施: 政治上打碎旧机器建立新的无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经济上触及了资本主义私有制 3.革命的失败 4.历史意义 (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它的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 (3)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经验和教训; (4)公社战士视死如归的精神永垂史册。

高一历史必修2同步练习18课罗斯福新政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课堂知识演练 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首先在美国发生,随后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为解决危机采取了罗斯福新政。回答1~8题。 1.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时,美国经济() A.发展迅速 B.缓慢下滑 C.开始恢复D.面临危机 【答案】 D 2.罗斯福在新政中首先整顿银行,直接目的是() A.促使美元升值 B.抑制股价狂跌 C.恢复银行信用 D.兴办公共工程 【答案】 C 3.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中最能充分体现其特点的是() A.金融方面的改革 B.农业方面的改革 C.《全国工业复兴法》 D.“以工代赈” 【解析】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就是通过国家干预经济,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全国工业复兴法》中,规定公平竞争的原则,要求各工业部门规定生产规模和价格,以消除生产过剩,最能体现国家干预经济、调整供给与需求的矛盾的特点。 【答案】 C 4.罗斯福为摆脱农业方面的危机所采取的措施是() A.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 B.举办乡村企业,转移农业人口 C.政府直接下达生产指标 D.调整产品结构,稳定产品价格 【答案】 D 5.罗斯福新政主要调整了() A.自由资本主义与垄断资本主义的矛盾 B.劳资矛盾 C.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解析】可以结合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分析出新政主要是围绕扩大国内市场和控制国内生产进行的,即调整的是生产与销售的矛盾。 【答案】 C 6.下列关于罗斯福新政特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以工代赈”办法解决失业问题 B.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摆脱经济危机 C.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对工业进行调整 D.“新政”从整顿财政金融开始 【解析】A、C、D三项为新政采取的措施,B项才是特点。 【答案】 B 7.罗斯福新政的结果表明() A.资本主义的痼疾可以医治 B.罗斯福代表了美国人民利益 C.资本主义制度还有自我调节的能力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作用的探讨、归纳与概括,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实现以古鉴今的教育功能。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体验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关注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同时学习罗斯福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探讨罗斯福新政对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产生的作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相关图文资料 教学方法:以“自主感悟、互动创新”教学模式为主,

辅以其它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介绍罗斯福生平,当选总统过程,思考罗斯福新政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出台新政的? 一、新政背景 (一)胡佛反危机失败 1.银行倒闭 2.企业破产 3.农产品价格猛跌 4.失业人数激增 5.法西斯势力趁机抬头 (二)罗斯福当选总统 二、新政内容 1、整顿金融 2、复兴工业 3、调整农业 4、社会救济 内容 具体措施 结果与影响 整顿金融 《紧急银行法》停业整顿;放弃金本位制;管制证券业

恢复银行信用,金融体系正常运转,为工农业生产的恢复提供了前提保证 复兴工业 《全国工业复兴法》制定包括工资、工时及集体合同权利条款的行业公平竞争法规 稳定产品价格,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无序竞争 调整农业 《农业调整法》农业调整署;减耕;调整农产品结构 提高农产品价格,摆脱农业危机,缓和农民的斗争 社会福利 发放紧急救济金,“以工代赈”,兴建公共工程 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社会 三、新政实质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干预。 (史料)部分资本家在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 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 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来的” 甚至有人建议美国联邦调查局调查一下罗斯福是不是美国共产党的秘密党员 虽然最高法院的确宣布很多新政法令违宪,但是,作为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必修一: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一、选择题 2019年题组 1.(2019·江苏单科·18)马克思说:“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这表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 A.新旧理论的杂糅相济 B.在否定传统中预知未来 C.在批判中继承和创新 D.新旧世界的渐进式结合 【考点】马克思主义 【解析】由材料“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等可知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对旧的思想的批判创新,不是新旧杂糅,故A项错误;材料信息“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说明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对旧世界的批判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不是渐进式的结合,故D项错误。 【答案】C 2018年题组 1.(2018·全国卷Ⅰ·33)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考点】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解析】材料中的“共产主义”“财产公有的理论”是马克思有关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内容,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故A项正确。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的,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兴起,此时工人运动处于进一步发展时期,排除C 项;当18世纪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建立之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排除D项。 【答案】A 2.(2018·天津文综·7)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

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学设计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内容标准 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罗斯福新政出台的背景;识记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两个阶段。 理解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实质;探讨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表格法、情景教学法理解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作用。 通过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讨论和探究活动,学会对历史人物罗斯福和新政的客观评价,掌握分析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到罗斯福不怕困难、锐意改革的精神;学会直面人生、直面社会、直面危机与挫折时应有的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罗斯福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难点: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在我们的生活中或许会遇到一些困难、挫折甚至是灾难,我们将如何面对呢?面对1929年爆发的这场经济危机,美国民众又会有怎样的心理呢? 出示材料: 材料一:在其他萧条时期,总可以看到能够寄托希望的事物,但现时举目四顾,却看不出任何希望。 ——柯立芝“材料二:有人描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引起社会危机的情景说:“人们常常谈到社会革命。成千成万的人的确认为:被剥夺者和饥饿的人们将反抗把他们带进这种绝望境地的政府和经济制度。” 在这种情境下,让学生深刻感受美国胡佛政府初步应对经济危机的失败给美国民众带来的恐惧心理以及对胡佛政府采用的“自由放任”政策的不满。 出示图片材料“胡佛与罗斯福竞选总统的PK”: 最好的经济是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最好的政府是不干预经济的政府。 如果竞选成功,我保证将为美国人民实行新政! 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到:胡佛政府面对经济危机的“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失败;罗斯福上台,将用新政,也就是将采用政府加强干预经济的办法改变这种状况。 新课学习 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板书)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并阅读本课第一部分内容,自主归纳罗斯福新政的背景。 1.大萧条,大恐慌(板书) 2.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板书)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二单元第5课《开辟新航路》 教案

第5课《开辟新航路》 一、课标要求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三、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立足当今社会,密切联系现实,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进行讨论式教学。采用情境设置、扮演角色、设题引思、探究互研、体验感受的模式。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自主探究,由浅入深,由易而难,步步推进。从广度、高度和深度上开拓学生的思维,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欧洲殖民者对亚、非、拉美的血腥掠夺,一方面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打断了他们的发展,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长期落后;另一方面促进了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优质教案

《罗斯福新政》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模拟美国大选,教师准备好材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胡佛和罗斯福,进行竞选演说) 胡佛: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仍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是,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固有的传统经济政策,我相信“繁荣就在眼前”…… 罗斯福:“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白、勇敢地说出真相,说出全部真相的时候了。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面对我国今天的境况,而用不着畏缩逃避。这个伟大国家将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将得到复兴,繁荣昌盛。因此,首先让我表明我的坚定信念,那就是我们应该恐惧的唯一东西,就是恐惧本身——这是一种难以名状的、没有理由的和不正当的恐怖,它使我们从退却转向进攻所需要的努力陷于瘫痪。在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黑暗时刻,坦率而精力充沛的领导总是得到人民本身的谅解和支持,这是取得胜利所必需的。我 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 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全班同学鼓掌配合) 画外音:罗斯福以他渊博的学识、独到的政

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5课《新航路的开辟》精品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1.学情分析 分析学情,因材施教。本课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思想活跃,兴趣广泛,善于思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较大提高。但由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问题还缺乏深度。因此,在教学中应用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其历史思维能力。 2.教材分析 新航路的开辟是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重大事件。在此以前的世界基本上是彼此隔绝的。由于新航路的开辟和“新大陆”的发现,打破了世界各地之间相对隔绝的状态,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重要条件,世界各族的历史逐渐融合为一部彼此联系、相互影响的人类历史。因此,让学生充分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3.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客观条件;达·伽马开辟直通印度的新航路;哥伦布开辟通往美洲的新航路;麦哲伦船队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各地的影响。 (2)能力训练点:通过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并引导探究及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锻炼其合作及自主学习的精神,并提高其口头表达的能力。 (3)德育落实点:①通过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的分析,使学生认识新航路的开辟有深刻的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和客观条件。尤其是中国的罗盘针广泛应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和远洋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于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②通过对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勇于探索的航海家为世界大部分地区之间的联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人类开始走向整体世界。并要学习他们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③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影响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但随之开始的殖民活动也造成了殖民地的落后和贫困,从而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4.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影响。 (2)教学难点:新航路的开辟引发了商业革命,促成了西欧商业经营方式上的重大转变。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案

【教案】 【教学目的】 1. 让学生熟记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让学生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重难点】 1.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 2. 罗斯福新政实质。 【教学时间】 1课时 【重难点“精讲”】 一、整体感知罗斯福新政 本课首先要让学生学会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正确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影响力,然后要充分认识到经济危机中的美国需要改革,让学生学习罗斯福不怕困难,推行改革的勇

气,学习罗斯福总统为人民谋福祉的优秀品质,最后要认识到罗斯福新政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次调整,最终是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要挽救资本主义制度。 二、罗斯福新政整体归纳: (1)一个理念: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快摆脱危机。 (2)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33—1935年,着重于医治经济危机造成的创伤,提出复兴经济的法案和计划。 ②第二阶段:1936—1939年,着重于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 (3)三个方面(3R) ①救济(Relief):指救助急需帮助的大批失业者和贫民。 ②复兴(Recovery):是指为失业者提供工作机会,使陷入萧条的经济恢复运转。 ③改革(Reform):指采取长远措施改善全国总体经济状况。 三、罗斯福新政实施的必然性 1.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调整要求。资本主义经历了长期的发展之后,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消除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给资本主义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2.由美国国情决定的。美国的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与雄厚的经济实力,使罗斯福政府有能力干预国家经济,同时美国遭受经济危机打击较为严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最全版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既是上一课《罗斯福新政》的延续,又是对全单元核心内容的总结。课文内容围绕“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展开,包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建立‘福利国家’”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的出现”三目内容。第一目分析了二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变化,有利于学生对这项制度的全面认识。第二目则介绍了二战后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演变,反映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缓和阶级矛盾而对政策所进行的一系列调整。最后一目则反映了当今资本主义经济新的增长模式。本课教材结构编排清晰明朗,有利于学生整体上把握知识,教师可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相关内容。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难点 认识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理论性较强,教学中应结合多媒体课件,主要以“引导—分析式”教学法为主,适当补充相关材料,并联系现实,同时配合提问、合作探究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比较和阐释,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福利国家”;第三产业的兴起和“新经济”。 (2)通过分析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探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的原因及其实质。 过程与方法

(1)利用相关历史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历史事实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前后知识的联系、归纳和总结,使学生从整体上全面认识和把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战后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努力学习,吸收其他民族和国家发展经济的经验,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对于一个正常的德国公民来说,他失业后的18个月内,每月可从政府那里领取1000马克的救济金。这笔钱虽然不多,但足够他支付房费、水电开支、食物和外出度假的汽油费,还能去观看拜仁队的比赛,生病的费用另算。于是很多德国人在下岗后不愿立刻找工作,宁愿在家享受政府的救济。连德国总统都不得不感慨万千地说,德国人的生活有些优越过头了。 提问:这段材料向大家展现了当代西方国家的什么制度? 回答:社会福利制度。 过渡:很多同学看完上段材料很是羡慕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那么,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有没有缺陷呢?二战后的西方国家,除了建立起较完备的“福利国家”,还有哪些新变化?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多媒体课件打出课题: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推进新课 合作学习 问题情境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罗斯福新政,请大家回忆一下,罗斯福新政最深远的影响是什么?

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26课《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了解多极化趋势和对世界的影响、欧盟的形成和扩展、日本成为经济大国的过程和原因、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基本史实,培养学生综合探究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相关资料的补充,理解法德关系的改善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关键,初步掌握从国际政治格局、国家利益、大国关系等方面分析国际关系发展演变的方法。 (2)概括日本战后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分析日本经济发展原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表现; 难点 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二战后初期,美苏凭借强大的实力划分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形成了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不过这种格局并没有维持很长的时间,随着战后欧日经济的恢复和快速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对美国的霸权提出挑战的力量越来越大。独立后的中国综合国力不断上升,其他第三世界的国家在反殖反霸斗争中逐步走向联合,对美苏两极格局产生了重大冲击,世界开始从两极向多极发展。 新课学习

一、走向联合的欧洲 设问:50年前的欧洲是一片废墟,但是50年后的欧洲不仅可以跟日本媲美,而且还可以跟美国大哥抗衡!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回答出——欧洲的联合 1、原因: 师生互动:欧洲的联合的原因是什么? (1)现实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西欧丧失了世界政治经济中心的优势地位,它要重新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有力影响,必须联合起来。 (3)政治因素:美苏争霸的影响:在美苏两极格局下受到美国的控制和苏联的威胁 美苏“冷战”开始后,西欧国家逐渐认识到,必须走联合的道路才能保障自身的安全和获得发展。 材料一如果我们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否则,欧洲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必须在联合起来的欧洲建立一个第三种力量。 ——《阿登纳回忆录》(4)思想因素:欧洲传统的统一思想的影响 材料二“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维克多·雨果 (2)根本原因: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 2、联合过程: 问题探究:西欧国家是如何一步步走向联合的?欧洲一体化有什么特点? (1)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1年,法,意、荷、比,卢、联邦德国六国签订了《巴黎条约》,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促使政治宿敌法德之间的矛盾化解。 (2)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成立 (3)欧洲共同体成立: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8课《罗斯福新政》教案正式版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 第18课《罗斯福新 政》教案正式版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罗斯福新政》教案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本课是本单元的中心内容,前一课重点讲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这是罗斯福新政产生的重要历史背景,后一课有关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变化,涉及罗斯福新政对战后美国及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课既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又是本单元的核心部分,也是《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的重要内容。本课教材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罗斯福新政的作用与意义。罗斯福新政是美国历史上也是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教材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着重叙述了罗斯福新政的基本内容,为分析新政的作用和意义作了必要的知识储备;第二部分着重分析论证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影响,是基于基础知识之上的意义建构。两者体现了“史论结合,史从证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和历史学习方略。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罗斯福新政的重大影响。 ●教学方法 由于本课条理比较清晰,主要涉及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所以教学过程中主要以“引导—启发式”教学法为主,以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史论结合能力。教师突出重点问题,进行引导和点拨,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2)分析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认识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利用教材相关内容,培养归纳、再现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其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对美国历史发展和以后资本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要使学生认识到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改革,克服了危机,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机。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情境导入 (模拟美国大选,教师准备好材料,两位同学分别扮演胡佛和罗斯福,进行竞选演说) 胡佛:先生们,女士们,我们国家虽然现在仍处于经济危机中,但是,危机只是暂时的,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固有的传统经济政策,我相信“繁荣就在眼前”…… 罗斯福:“我可以肯定,我的美国同胞们希望我在就任总统时将不得不为我国目前形势所迫,以坦率和坚定的态度向他们发表一篇演说。显然,这是坦

2020人教版历史必修一 第18课

第五单元第十八课 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傅立叶……设想一种特殊的、自足的、精确人数为1 620人的单位,人们一起生活,一起工作。”他的这种设想(D) A.得到了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 B.推动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C.来源于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D.是改革社会弊端的一种空想 [解析]傅立叶属于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他提出的这些改造社会、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根本无法实现,D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可能得到资产阶级的大力支持,A项错误,B、C两项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和条件。 2.1844年6月4日,德国爆发了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马克思指出,工人们“毫不含糊地、尖锐地、直截了当地、威风凛凛地厉声宣布,他们反对私有制社会”。材料反映出(A) A.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 B.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C.起义的斗争目标设定显然过高 D.起义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解析]起义中工人提出“反对私有制社会”,反映出起义具有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故A项正确;19世纪三十年代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标志着欧洲无产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排除B项;起义目标反映了工人阶级的要求,排除C项;1848年马克思主义才诞生,排除D项。 3.(2019·吉林省实验中学高一期末)19世纪三四十年代,法、英、德大规模工人运动的爆发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觉醒”的含义主要是指(B) A.提出了改善经济状况的要求 B.提出了争取政治权利的要求 C.有了科学理论作指导 D.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条件 [解析]A项在以前的工人运动中便已存在;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D项是工人运动的影响,与“觉醒”的含义不符;在工人运动中,工人阶级不再依附于资产阶级,提出了独立的政治要求,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故选B项。 4.“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在当时西欧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所固有的内在矛盾——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制的矛盾——社会历史条件下。”这里阐释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A)

最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重要微知识点第5课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测试题

第5课 1 新航路开辟的背景 1 《马可·波罗行纪》对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重大影响。这表现在( ) A 介绍世界地理知识 B 介绍航海技术 C 提出了地圆学说 D 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解析:D。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马可·波罗行纪》记述了马可·波罗在东方和中国的见闻,很多人对书中关于东方国家遍地黄金的描述深信不疑。这本书激发了欧洲人对东方财富的向往。 2 达·伽马远航印度期间携带了一批衬衫,返航时带回了大量香料。达·伽马此行的社会背景是 () A 西欧商品经济发展 B 欧洲“价格革命” C 欧洲“商业革命” D 殖民制度登上历史舞台 解析: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B、C、D三项都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不是社会背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发展,刺激西欧各国开辟新航路,故选A项。 3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这样总结道:在欧洲的海外扩张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而是那些拥有资本的企业家们。对这一点最恰当的解释是() A 否认了航海家们的贡献 B 企业家为航海活动提供了物质支持 C 突显了企业家的作用 D 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 解析:D。本题考查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的总结实质上说出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即随着资本主义的出现和发展,资本家需要进行资本原始积累,资本的发展和需求是海外扩张的根本原因,故选D项。 4 某历史网站上讲述新航路开辟的决定因素,下面是其中的四个观点,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 B 大批航海冒险家的涌现 C 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 人文、地理学的进步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A、B、D三项是进行航海的客观条件,C项是内在的根本原因。 5 墨西哥的征服者迪亚斯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废除了印第安人中间的盲目崇拜和其他令人憎恶的东西之后,上帝保佑了我们的努力,我们给男人、妇女和所有征服后出生的孩子施洗礼,要不然他们的灵魂可能已下到地狱。”材料说明了新航路开辟的( ) A 经济因素 B 社会因素 C 宗教因素 D 技术因素 解析:C。题干关键信息“废除了……盲目崇拜……”“上帝”“洗礼”“灵魂”等,反映了新航路开辟的宗教因素,C项正确。 6 (2018·陕西榆林月考)哥伦布曾经对其踏上的新大陆表示遗憾,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由此可见( ) A 美洲的发现完全出于一种历史的偶然 B 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亚洲的印度 C 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 D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已经初步形成 解析:C。材料反映的是哥伦布对所到达的新大陆经济状况的看法,没有体现其发现美洲是一种历史偶然,故A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寻找印度,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哥伦布“认为那里并不像马可·波罗吹嘘的‘黄金遍地,香料盈野’”,可知哥伦布远洋航行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反映出新航路开辟有着深刻的经济动因,故C项正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故D项错误。 7 开辟新航路的探险家都是在西班牙或葡萄牙的资助下完成探险活动的,这主要是因为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 ) A 王室大力支持 B 地理位置优越 C 商业资本发达 D 金银需求量大 解析:A。与西欧其他国家相比,西、葡两国王室大力支持是西、葡两国的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所以西、葡两国也就成为最早开辟新航路的国家。 8 如图是《万国宇宙图》中的一幅14世纪欧洲人对遥远国度的想象图。图中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