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一、人体的血液和循环

考点1指认人体心脏、血管的结构以及血液循环a

1.心脏

(1)心脏的结构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主要由________构成,有四个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心房与________相连,心室与________相连。在心房和心室之间,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能开关的瓣膜,分别叫房室瓣和动脉瓣。

(2)瓣膜的特点

瓣膜只能向____________开放,保证血液只能按一定的方向流动,即血液只能从心房流向心室,从心室流向动脉。

2.血管的种类、功能、分布及特点

3.人体的血液循环

(1)血液循环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部分,当然,这两个部分实际上是相互连通,且同时进行的。

体循环:从__________射出的鲜红色的动脉血,经过体循环,就变成了暗红色的静脉血,流回到__________。

肺循环:从__________射出的暗红色的静脉血,经过肺循环变为鲜红色的动脉血,从肺静脉流回__________。

(2)不能根据血管的名称来判断其内流动血液的性质,比如肺动脉流的是静脉血,肺静脉流的是动脉血。

血液循环示意图

考点2 辨认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知道骨髓造血的功能 a 1.血液的主要组成及其功能

(1)血液的功能:运输、防御保护和调节体温。

(2)血红蛋白的特点:

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容易结合氧;在氧浓度________的地方,又容易与氧分离。

2.血液的种类

血液?

????动脉血:含氧 ,颜色鲜红的血静脉血:含氧 ,颜色暗红的血

考点3 描述人体ABO 血型系统与输血 a 1.人体ABO 血型

人类的血型由遗传决定,而且终生不变。ABO 血型是由红细胞上的________决定的。

血液的红细胞上存在两种凝集原,分别叫做A凝集原和B凝集原;血液的血清中则含有与它们相对抗的两种凝集素,分别叫抗A凝集素和抗B凝集素。同时,每个人的血清中都不含有与他自身红细胞的凝集原相对抗的凝集素。

2.输血

(1)原则:____________。

(2)异型输血:异型之间输血,主要考虑供血者的红细胞中的凝集原是否会和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异型间可行的输血:(见下表)

3.AB型可以接受____________的血液,因此被称做万能受血者;O型可以________________,因此被称做万能供血者。不同血型之间的输血,一般只能小量地输送,不能大量输送。

1.(2016·宁波)当人体皮肤擦破出血时,血液中的________可促进血液凝固,形成血凝块,防止血液过多流失。

2.(2016·咸宁)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医生给某人右手臂静脉注射一种药物治疗头痛,药物通过心脏的途径是()

A.Ⅳ→Ⅱ→Ⅰ→ⅢB.Ⅳ→Ⅱ→Ⅲ→Ⅰ

C.Ⅰ→Ⅲ→Ⅳ→ⅡD.Ⅰ→Ⅲ→Ⅱ→Ⅳ

二、尿的生成和排出

考点4描述人体内尿的生成和排出的过程a

1.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脂肪)代谢后产生的废物有:水、二氧化碳、尿酸、尿素等。这些废物是通过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皮肤排出体外,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____________以尿的形式排出体外。

2.尿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1)肾小球的________作用

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外,血浆中的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由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腔内,形成________。

(2)肾小管的__________作用

原尿流过肾小管时,其中对人体有用的物质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液,包括______________和大部分的________、__________等。

(3)尿液排出

肾盂内的终尿,经输尿管流入膀胱,在膀胱内蓄积到一定的量以后,通过神经系统给大脑发出指令产生“尿意”。最后经尿道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小便。

尿液的形成

3.(2016·日照)血液流经肾单位时,经过滤过和重吸收作用,形成尿液,某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葡萄糖分子在经过肾单位时,依次经过的结构不可能是()

A.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出球小动脉

B.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集合管→肾盂

C.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D.入球小动脉→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小管外毛细血管

4.(2015·台州)一位身体健康的同学,中餐吃了较多米饭(主要成分是淀粉),米饭进入消化道后,主要在________

(填器官名称)处被消化。下午他排出的尿液中葡萄糖的含量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肾小管有__________作用。

三、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

考点5概述人体生命活动中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及特点c

1.生物体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交换,同时生物体内不断进行________和________的转变。

2.意义:是一切生物生存的基础,如一旦停止,生命就结束。

3.物质与能量的变化和同化作用、异化作用、物质代谢、能量代谢的关系:

5.下列有关人体新陈代谢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内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储存属于同化作用

B.人体细胞内的有机物分解并释放能量属于异化作用

C.夏天尿少,这是因为人体内的代谢废物主要由皮肤排出

D.人每天形成原尿约有150升而排出尿液只有1.5升,这是因为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高频点1血液循环

★例1(2016·连云港)如图是人体血液循环和气体交换示意图。A、B、C、D表示心脏的4个腔,E、F、G、H表示血管。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人体血液循环可以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B.在E、A、B、F内流动的血液是含氧丰富的动脉血

C.体循环可表示为:B→F→组织处毛细血管网→H→C

D.肺循环可表示为:C→D→G→肺部毛细血管网→E→A

1.(2016·娄底)如图,若通过静脉给人注射一种药物,药物通过心脏四个腔的先后顺序是()

A.Ⅰ,Ⅲ,Ⅱ,ⅣB.Ⅰ,Ⅲ,Ⅳ,Ⅱ

C.Ⅳ,Ⅱ,Ⅲ,ⅠD.Ⅳ,Ⅱ,Ⅰ,Ⅲ

高频点2血液中的物质含量的变化

★例2(2016·娄底)如图曲线代表血液中某种成分含量变化的趋势,该曲线不能表示()

A.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人体红细胞数量的变化

B.血液流经肌肉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C.血液流经肺部时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D.血液流经小肠时葡萄糖含量的变化

2.(2015·恩施州)如图所示的曲线表示人体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若Ⅱ为肾小球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乙可表示氧气含量的变化

B.若Ⅱ为胰腺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甲可表示胰液含量的变化

C.若Ⅱ为小肠壁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甲可表示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D.若Ⅱ为骨骼肌内的毛细血管网,则曲线乙表示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

高频点3尿的形成

★例3

(2015·烟台)如图为健康人的尿液形成过程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②中有尿素和血细胞B.③中有蛋白质和无机盐

C.④中有无机盐和葡萄糖D.⑤中有尿素和蛋白质

★3.(2016·绵阳)当原尿流经肾小管,其中哪种成分的浓度变化趋势符合如图所示() A.水B.葡萄糖

C.无机盐D.尿素

【提醒】透析相当于人体内生理活动中的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半透膜(透析膜)相当于肾小球。

★例4(2016·广东)图是血液透析装置的原理图,图中的透析膜相当于()

A.肾小球B.肾小管C.肾小囊D.肾小体

【提醒】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明确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以及血红蛋白的特性。

★例5(2016·日照)如图中长方形高度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组织处,血红蛋白与氧气的结合情况。试推测甲、乙、丙、丁四种组织中呼吸作用最旺盛的是()

A.甲B.乙C.丙D.丁

★例6(2016·嘉兴、舟山)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医院在救治危重病人时,都用到监护仪,以监视病人的心率、体温、氧饱和度、呼吸频率等一些重要生理指标,为救治提供参考。

(1)如图为监护仪显示屏上的部分信息,其中“ECG60次/分”代表的生理指标是________。

(2)发烧的病人常常胃口差、吃不下食物,主要原因是体温过高,影响了消化酶的________,不利于消化。

(3)氧饱和度是指氧气与红细胞中的________结合程度,可以反映人体的呼吸通气能力。

(4)呼吸科病人常需要吸入粉剂药物,以有效缓解气喘症状。经肺吸入的药剂成分进入血液循环后,首先到达心脏的________心房。

(5)救治失血过多的病人常需要输血,应遵循输同型血的原则。科技发展到今天,血型也可以“改造”,把AB型血中红细胞上的________“去除”后,就可输给其他血型的病人,达到相同的救治疗效。

,

1.(2016·齐齐哈尔)体循环的起止部位分别是()

A.左心室、右心房B.左心室、左心房

C.右心室、右心房D.右心房、左心室

2.(2016·宿迁)下列有关静脉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运输静脉血的血管

B.管壁厚,弹性大,血流速度快的血管

C.将血液从身体各部位输送回心脏的血管

D.有利于血液与组织细胞充分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

3.(2016·德阳)如图是心脏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3题图

A.图中①是主动脉,内流动脉血

B.图中②是左心房,内流静脉血

C.图中③、⑤分别是肺静脉和上腔或下腔静脉

D.图中④内流的是静脉血

第4题图

★4.(2016·滨州)从人体手臂的两根不同类型血管中抽取血液,测得其中氧气、二氧化碳的相对含量如图所示,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甲是动脉血B.乙呈鲜红色

C.甲是从静脉中抽取的D.乙是从动脉中抽取的

5.(2016·宜兴)下列有关肾小球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能进行滤过作用

B.肾小球是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毛细血管缠绕而成

C.肾小球毛细血管汇集成出球小动脉

D.肾小球与肾小囊是相通的,肾小囊中的液体是原尿

★6.(2016 日照)如图中,图甲X表示人体某器官,①、②表示血管,箭头表示血流方向,图乙表示血管①、②中血液的气体含量,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第6题图

A.血管①为肺动脉B.血管②为体静脉

C.血管②内流动脉血D.X表示肺

7.(2016·永州)某班兴趣小组外出活动,一学生(血型为A型)发生意外导致大量出血,该小组中有甲、乙、丙、丁等4位同学主动为他献血,其血型鉴定结果如表

你认为最适合为该受伤同学献血的是()

A.甲B.乙C.丙D.丁

★8.(2016·达州)如图所示,是李刚在睡眠、散步、慢跑三项活动状态中的三种生理指标,甲表示呼吸频率、乙表示心率、丙表示下肢肌肉毛细血管内氧合血红蛋白结合率(即氧气与血红蛋白没有分离的百分比含量)。请选出能正确表达李刚慢跑的三种生理指标的选项()

第8题图

A.甲—b乙—a丙—c B.甲—a乙—b丙—c

C.甲—b乙—a丙—b D.甲—c乙—b丙—a

★9.(2015·金华)如图是人体部分系统的生理活动简单模式图,图中①表示某种生理过程,②、③分别表示两种气体。请据图分析回答:

第9题图

(1)B系统中完成图中①过程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2)C系统中的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了气体交换后,血液名称上如何变化?____________________。

(3)D系统中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________。

10.(2016·绍兴)根据人体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有关的生理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第10题图

(1)米饭中的淀粉最终被消化成________,进入血液后最先到达心脏四个腔中的________。

(2)g表示肾小管的________作用。

★11.(2015·杭州市上城区一模)心血管疾病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目前针对心脏疾病最有效的办法之一是植入心脏起搏器,其工作原理如图甲所示,由脉冲发生器定时发放电流,通过电极导线传输到电极所接触的心肌(心房或心室),使之受到刺激而产生收缩活动。

第11题图

(1)若图甲中电极导线是由锁骨下某处血管穿刺送入心脏,该血管内流动的应是________血,该血液即将流向心脏的________(填字母)。

(2)若仅电极乙发出电流,瞬间心脏四腔中处于舒张状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3)某人在移植心脏起搏器时发生了意外,需要输血,检验血型时发现他的红细胞上的凝集原只能与抗B凝集素发生凝集反应,则在输血时应先考虑输________型血。

(4)当血液进入肾脏从乙图1到2时,葡萄糖浓度出现了变化,请将该变化表示在丙图中。

参考答案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课前预热

考点1 1.(1)心肌静脉动脉(2)一个方向

2.厚快薄小上皮细胞很慢单行

3.(1)体循环肺循环左心室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肺静脉右心房

考点2 1.血凝固(2)高低 2.多少

考点3 1.凝集原A抗A无 2.(1)输同型血

(2)AB 3.任何血型输给任何血型的人

【考点真题】1.血小板 2.A

考点4 1.泌尿系统 2.(1)滤过血细胞大分子蛋白质原尿(2)重吸收全部的葡萄糖水无机盐

【考点真题】3.A 4.小肠不变重吸收

考点5 1.物质能量物质能量

【考点真题】5.C

课堂突破

例1D例2C例3C例4A例5A例6(1)心率(2)活性(催化效率或催化能力)(3)血红蛋白(4)左(5)凝集原

【变式拓展】1.D 2.C 3.B

校内作业

1.A 2.C 3.D 4.A 5.D 6.B7.B8.C

9.(1)小肠(2)动脉血变静脉血(3)肾脏

10.(1)葡萄糖右心房(2)重吸收

11.(1)静脉A(2)A、C(3)B

(4)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二单元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2) 1.[2015·漳州]氧气在人体内的运输主要靠血液中的(B) A.血浆B.红细胞 C.白细胞D.血小板 2.[2015·广元]医生在对病人输液时,输液针刺入的是(C) A.动脉B.毛细血管 C.静脉D.淋巴管 3.[2015·呼和浩特]如图为心脏结构示意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D) 图2-2-10 A.③的管壁厚,弹性大 B.③内流的是动脉血,④内流的是静脉血 C.⑥内的血液流向③ D.①左心房收缩,房室瓣打开,血液流向② 【解读】图示中①为右心房,②为右心室,左心房⑤收缩可使血液流向⑥左心室。 4.[2015·聊城]医生在抢救大面积烧伤病人或严重贫血病人时,应该分别给患者输(C) A.鲜血和红细胞B.血浆和白细胞

C .血浆和红细胞 D .鲜血和白细胞 【解读】 大面积烧伤病人皮肤受损,体液丢失严重,所以应该输入血浆,严重贫血病人是因为缺乏红细胞,血液结合氧能力不足,因此应该输入红细胞,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 5.[2014·丽水]排出尿液的顺序是( C ) A .输尿管→肾脏→膀胱→尿道 B .肾脏→输尿管→尿道→膀胱 C .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 D .膀胱→尿道→输尿道→肾脏 【解读】 肾脏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输导进入膀胱暂时贮存,最后由尿道排出。 6.[2015·杭州]图为处于某一生理状态时的心脏示意图,箭头表示血流方向。此时心脏所处的状态是( B ) A .心房收缩、动脉瓣关闭 B .心室收缩、房室瓣关闭 C .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房室瓣打开 D .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 【解读】 图示的过程为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此时心房舒张,心室收缩,房室瓣被血液推动而关闭使血液不能倒流回心房,心室内压力大于动脉内压力,动脉瓣打开,使得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7.[2015·资阳]江河让大地葱茏,热血使生命沸腾,以下有关血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A . B 型血的病人可以接受AB 型的血 B .血浆能运载血细胞 C .体内有炎症时血液中白细胞会增多 D .红细胞数量过少会影响血液运输氧的能力 图2-2-11

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四章 第三节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能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3.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能量的转化,知道能量守恒定律。 2.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设疑,导入新课 出示以下两个问题,学生思考回答: (1)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知道的能的形式有哪几种?(机械能、内能、电能、化学能、光能、生物能,等等) (2)在“机械功和机械能”的学习中,我们分析了机械能的转化问题,请你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并举例加以说明。 设疑引学:既然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那么,自然界中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否也可以互相转化呢?在转化过程中能量又遵循何种规律呢?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的问题。 推进新课 一、能的转化 1.指导学生完成下面四个小实验,观察实验发生的现象,讨论其能量转化情况: (1)来回迅速摩擦双手。 (2)黑塑料袋内盛水,插入温度计后系好,放在阳光下。 (3)将连在小电扇上的太阳电池对着阳光。 (4)用钢笔杆在头发或毛衣上摩擦后再靠近细小的纸片。 讨论得出:(1)机械能转化为内能。(2)光能转化为内能。(3)光能转化为电能再转化为机械能。(4)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及内能。 教师分析:摩擦生热,摩擦是机械运动现象,生热是热现象,摩擦能够生热,说明机械运动现象和热现象有联系。 学生分析其他实验后得出:光现象、热现象、电现象与机械运动现象之间都有联系。 2.除了电能与化学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外,还能举出其他形式的能相互转化的例子吗?请分别对机械能和内能、机械能和电能、电能和内能、电能和光能进行讨论。 (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具体事例参照如下: 机械能→内能:自行车、汽车在刹车时摩擦生热;汽油机、柴油机在压缩冲程中,汽缸内气体因被压缩而发热等。 内能→机械能:内燃机在做功冲程中,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爆竹爆炸时,火药燃烧产生的内能使爆竹炸飞和升空。 机械能→电能:水电站的水力发电,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能→机械能:电动机通电后转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电能→内能:电炉、电熨斗、电热水壶等通电后,电能转化为内能。 电能→光能:白炽灯通电后发光,发光二极管通电后发光等。 光能→电能:太阳能电池等。) 二、能量守恒定律 演示实验:将乒乓球从一定高度落下 观察分析:为什么乒乓球弹起的高度越来越低?损失的能量到哪儿去了? 讨论得出:机械能越来越小,通过摩擦把机械能转化成了内能。 从而引出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第5课时 绿色植物的物质和能量转换 考点1 描述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产物及简要过程 a 1.光合作用概念: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________,利用________,把________ 和________转化成存储能量的________,并且释放出________的过程。 2.光合作用反应式 二氧化碳+水――→光 叶绿体 有机物+氧气 考点2 认识光合作用过程中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及其重要意义 b 光合作用实现了地球上最重要的两个变化:一是把简单的__________合成为复杂的 __________,实现了__________;二是把__________转变成____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实 现了____________。 (1)光合作用为所有生物的生存提供了物质来源和能量来源。 (2)光合作用与生物的细胞呼吸以及各种燃烧反应相反,它消耗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因 此在维持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含量的稳定方面有巨大的作用。

1.(2016·丽水)用天竺葵为实验材料,进行有关光合作用的某项探究活动: 步骤1:把盆栽的天竺葵置于黑暗中一昼夜。 步骤2:选择两片相近的叶片用透明塑料袋密封,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氢氧化钠溶液,另一个塑料袋底部盛有等量的清水(如图)。 步骤3:光照4小时后,去掉塑料袋,将叶片摘下放在酒精中,水浴加热。 步骤4:叶片褪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水洗净后滴加碘液;洗去碘液,观察到盛水塑料袋内的叶片变蓝色,另一叶片不变蓝色。请回答: (1)实验中酒精的作用是溶解叶片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一探究活动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16·杭州)为“证明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小金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回答: (1)本实验选择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作为实验材料而不选用盆栽的天竺葵,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证明试管内收集的气体是氧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上述实验装置与材料,设计“证明光照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条件”的实验(写出简要的实验思路)。 考点3描述呼吸作用中的物质变化及其反应过程a 1.呼吸作用概念:呼吸作用(主要指有氧呼吸)是指在________的参与下,通过植物细胞内有关酶的________作用,把糖类等________氧化分解,生成____________和________,同

能量的转换教案

《能量的转换》教案 教者:周凤官 教学目标: 1.知道能量能够转换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并知道能量的具体转换过程。 2.能够学会用卡通图解释能量转换的过程。 3.能制作简单的能量转换的玩具。 教学重点: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盛有水的烧杯、温度计、火柴、花生米、纽扣、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认识到各种各样的能量都有着不同的作用,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认识能量方面的知识。 下面请同学们说说生活中的两个例子(1)打开电视看节目.(2)冬天天冷了,两只手互相搓搓。(在搓手的时候,同学们会感觉到手里慢慢有点热,其实是由我们体内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和声能、热能了。)这里都发生了什么样的能量形式的变化? 其实,能量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能量的转换) 二、实验探究 1.认识能量之间的转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研究“能量是如何转换的?” (教师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 提问:猜测一下,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说明了什么? (用温度计量一下加热前后的温度,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回答:水温会上升,产生了热能。) 2.大胆猜测一下,这个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能量的转换?(指出:花生米里的能量是化学能) (全班交流得出:点燃花生米,给烧杯中的水加热后,花生米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使水温升高了。)板书:化学能→光能、热能 3.教师指出:花生米燃烧后把其中的化学能转换成了光能和热能,那生活中的水也是由烧水的材料煤、木柴等燃烧后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的。刚才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我们的猜测。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过关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知识点过关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 根的形态与组成:1、主根:由中子中的发育而成 2、侧根:从主根上长处的根 根尖:1、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内有导管,吸收的主要部位) 2、伸长区(细胞,与根的伸长有关) 3、分生区(细胞小,排列很紧密,具有强烈的。) 4、根冠(最外端,细胞形状,排列不整齐。起作用) 变态根:、 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根尖),贮藏和输导 2、茎 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小,起作用。 皮层:1、韧皮部:其中含有和输导有机物的 2、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其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形成中空的长管,叫,导管是运输的通道。 3、维管形成层 维管组织:由几层细胞组成,细胞,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 髓:在茎的中央。细胞壁较薄,常有的功能。 植物的茎由芽发育而来(主茎由发育而来,侧茎由主茎上的发育而来),芽按位置可以分为和,按性质分为、和

洋葱,马铃薯,荸荠,藕都是茎(),因为都有芽或者变态叶或者节间。 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 3、叶 叶的形态:1、单叶(每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 2、复叶(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及以上小叶片) 叶的组成:1、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结购,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并叶片伸展在空间里 2、托叶: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能幼叶。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 有托叶。 3、叶片:是叶的主体,通常呈,有利于,进行光合作 用 叶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排列,无色透明,外有透明不易透水的,起到透光,保护和的作用;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表皮。 2、叶肉: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分为 和。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构成叶片的"",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有输导组织(和),具有运输作用,筛管把叶片制造的运输到茎和根中,导管将输送到叶肉细胞中。 叶的功能:1、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和的窗口 2、叶肉中大量的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能支持叶片、叶脉中的导管、筛管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注:根、茎、叶是绿色植物的,花、果实、种子是绿色植物的。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2、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 植物吸水的条件: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土壤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能量的转换同步练习B卷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能量的转换同步练习B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10题;共18分) 1. (3分)列举早晨起床后到出门上学的这段时间里,你经历的能量转换过程。 (1)点亮台灯:台灯把电能→________ ; (2)用热水洗脸;热水器把天然气中的化学能(或电能)→________ ; (3)吃饭后去上学:你把食物中的化学能→________ ; 2. (2分)打开电视,电能转换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 3. (2分)搓一搓手,________转换成了________和光能. 4. (1分)我们吃的食物是把________转化为我们运动所需要的动能。 5. (2分)电风扇是把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 6. (1分)风力发电机是把________转换成电能。 7. (1分)电池是把化学能转换成________的装置。 8. (1分)锯木头会发热是因为________转换成热能。 9. (2分)阳光下的植物是把________转换成________。 10. (3分)电脑工作是把电能转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判断题 (共2题;共4分) 11. (2分)能量转化是无法人工控制的。()

12. (2分)煤中贮的能量是热能和光能。() 三、选择题 (共3题;共6分) 13. (2分)在以下例子中由电能转化为光能的是()。 A . 电灯 B . 干电池 C . 太阳能 D . 油灯 14. (2分)当演奏电风琴时,电能被转换成()。 A . 潜能和热能 B . 声能 C . 光能和声能 D . 热能 15. (2分)在一个落地式大摆钟中,钟的潜能转化成()。 A . 化学能 B . 电能 C . 动能和声能 D . 热能

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主题二 生物体内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考点一:绿色植物的物质与能量的转换 1、完成下表,比较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表达式 是否需要叶绿体 条件(是否需要光) 气体变化 有机物变化 能量变化 联系 2、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及其功能 3、取相同体积的培养液,分别放入透光瓶和不透光瓶中,分别加入等量的小球藻,置于相 同温度及光照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透光瓶中产生氧气的量为0.3g ,不透光瓶中消耗氧气 的量为0.lg ,则透光瓶中小球藻光合作用制造氧气的量是 ( ) A 、0.4g B 、0.3g C 、0.2g D 、0.lg 4、在严寒的冬天,利用温室进行蔬菜种植,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但需要调节好温室的光照、 湿度、气体和温度,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品质。下列措施及方法正确的是 ( ) ①由于温室内外温差大,在温室薄膜(或玻璃)上结成一层水膜,要及时擦干,以防止 透光率降低 ②适当地增加光照,以补充冬季阳光的不足 ③尽量增加空气湿度,以降低植物 的蒸腾作用 ④向温室内定期施放二氧化碳气体,以增加光合作用强度 ⑤向温室内定期施放 氧气,以降低呼吸作用强度 ⑥冬季温室内温度尽量维持恒定 A 、 ①②④ B 、①②④⑥ C 、②③⑤⑥ D 、③④⑥ 5、夏季晴朗的一天,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在相同条件下CO 2 吸收速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植株在a 点开始进行光合作用 B 、乙植株在e 点有机物积累量最多 C 、曲线b ~c 段和d ~e 段下降的原因相同 D 、两曲线b ~d 段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植株气孔无法关闭 6、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可再生资源,我国正式开展 实施“玉米转化汽油醇”工程。汽油醇主要是由汽油与乙醇 按一定比例配制成的。下列反应与“玉米转化汽油醇”这项技术直接相关的是( )

能量的相互转化(教案)

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第1节能量的相互转化 【教材分析】 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能的概念已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本节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介绍,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自然界能的多样性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普遍意义,初步学会分析和判断物质运动及变化过程中不同形式的能量的转化。 【教学目标】 1.理解能量的相互转化具有普遍意义。知道消耗能量、利用能量或获得能量的过程就是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2.能在具体情景中分析能量形式的转化。 【教学重点和难点】 自然界能量转化的普遍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制作小风车实验装置一套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 教师演示:手持粉笔头举高,放手下落实验 提问:举高粉笔头具有什么能?为什么? 生:重力势能,因为粉笔头被举高了。 进一步提问:放手下落过程中,粉笔头又具有什么能? 生:此时既有重力势能又有动能。 问:下落过程中粉笔头的重力势能和动能各有什么变化? 生:由于粉笔的高度越来越小,速度越来越大,高度减小说明重力势能在减小,速度增大说明动能在增加,下落过程中重力势能在向动能转化(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大), 教师指出:自然界中能量变化的事例很多,这就是本节所要研究的内容。 (二)新课学习 讲述: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 复习: 动能:我们把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实例:运动的锤子,流动的河水,流动的空气,行驶的汽车、跑动着的运动员,飞行中的子弹头,滚动着的钢球,运行中的人造地球卫星等。简单的知 识结构: 势能:物体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时所具有的能。 实例:被举高的夯,被举高的打桩机的重锤,高坝中的水,放 在高楼阳台边沿的花盆,搁货架的金属球、山顶上的石头,举 高的铅球,悬吊在高空中的钢梁,悬空的起重臂,置于斜面上 的钢球等。 创设情景:(展示图片或录象)图3-1 雪崩 (情景描述)一辆汽车在雪山脚下急驶,一场灾难不幸发生。 只见高耸陡峭的雪坡霎时间犹如天崩地裂,数以千吨的积雪快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第二章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学案(无答案)济南版

第二章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2.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的释放。 难点: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能量的释放。 学习内容及方法: 一、能量的摄取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说是来源于食物中的。 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 ▲、和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其热价分别为千焦/克、千焦/克和千焦/克。其中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二、能量的释放 ▲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一个消耗和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场所是人体内的,所释放的能量用于进行和。 三、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每个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因、、而有所不同,也与 和_有关。 学习疑问: 视野拓展:

1.一个人在冬天比夏天往往饭量大一些,试分析原因。 2.人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20℃条件下所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在此条 件下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那些生命活动? 3.比较有机物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与在体外燃烧的异同。 达标检测: 1.下列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A.水、脂肪、糖类 B.脂肪、糖类、蛋白质 C.水、无机盐、维生素 D.糖类、蛋白质、维生素 2.下列等量的食物中,燃烧时放热最多的是() A.馒头 B.花生 C.牛肉 D.苹果 3.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4.将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环境转移到5℃的环境中,它们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A.都增加 B.都减少 C.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D. 前者减少,后者增加 5.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不由自主的“寒颤”现象是由于() A.怕冷的缘故 B.“寒颤”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C.皮肤受寒冷刺激,温度降低 D.使产热量增加,防止体温下降 6.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下列活动消耗能量最多的是() A.唱歌 B.扫地 C.快走 D.骑车 7.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胖墩”不断增加,从营养卫生的角度出发,造成“小胖墩”的主要原因是()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一、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 绿色开花植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它们大多由根,茎,叶,花,果和种子组成.其中根,茎,叶是绿色开花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主根 根的分类侧根 根的形态不定根 根系主根系 须根系 根的简图及各部分细胞特点 根尖各部分细胞特点: 成熟区:有大液泡,有线粒体,有少量叶绿体,还有高尔基体 伸长区细胞:紧密排列,细胞较长,有线粒体,也有少量叶绿体,液泡小 根尖分生区细胞:小而排列紧密,壁薄,细胞质浓,没有液泡,且有分生能力,大多呈小正方形. 根冠是死细胞,起保护作用。 根的作用有:保护,贮藏,支持.

胡萝卜根是贮藏根,玉米根是支持根 2、茎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筛管是活细胞组成的,导管是死细胞组成的 茎的简图 主根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茎主茎种子的胚芽发育而成(由芽发育而成) 侧枝主茎上的侧芽发育而成

叶芽 芽(位置) 顶芽芽(性质) 花芽 侧芽混合芽 什么叫节,节间? 茎上着生叶,叶腋处往往也长着侧芽,着生叶和侧芽的部位称为节,两个节之间称为节间。 树为什么会长粗,为什么有年轮? 树长高是因为有形成层,向内形成木质部,向外形成韧皮部,所以会不断长粗。树有年轮是因为颜色较淡的环显示春季的快速生长,颜色较深的则表明夏秋季节缓慢的生长,因此一深一浅表示一个年轮。 为什么茎有运输的功能? 因为茎内部有维管组织,都有导管和筛管,主要作用是运输,某些茎还有贮藏营养和繁殖的功能。 叶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叶片结构 表皮由一层排列紧密、无色透明的细胞组成。表皮细胞外壁有角质或蜡层,起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许多成对的半月型细胞。位于上下表皮之间的绿色薄壁组织总称为叶肉,是叶进行逃命作用的主要场所,其细胞内含有大量的叶绿体。大多数的叶片有上下面之分,上面为受光的一面,呈深绿色,下面为背光的一面,呈淡绿色。在有组织分化的异面叶中,近上表皮的叶肉组织细胞呈长柱形,排列紧密整齐,呈栅栏状,故称栅栏组织。靠近下表皮的叶肉细胞含叶绿体较少,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而多,呈海绵状,故称海绵组织。叶肉细胞中还有部分叶脉,叶脉包括维管束鞘,木质部,韧皮部。双子叶植

第五章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化知识点整理

第一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有哪些? 水、无机盐(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蛋白质、脂肪、淀粉 2、以上这些食物哪些能直接被消化道吸收?哪些需要消化才能吸收? 水、无机盐、维生素不需要消化直接吸收,淀粉、脂肪、蛋白质需要消化才能吸收,纤维不消化也不吸收 3、什么叫消化?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4、消化系统组成?消化道和消化腺。 消化道由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组成; 消化腺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小肠腺 5、消化器官在体表的投射区:看右上图 6、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 7、人体消化道最膨大的部分是:胃 8、消化最初的部位在:口腔 9、消化液最多的部位是:小肠 10、不含消化酶的消化液是:胆汁 11、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12、牙齿的种类和功能: 门齿:切割食物 犬齿:撕裂食物 臼齿:研磨食物 13、为什么咀嚼馒头时会有甜味? 唾液淀粉酶把少量淀粉消化成麦芽糖 14、唾液淀粉酶最合适的催化条件:酸碱性中性、温度37℃,温度过高使酶变性失效 15、唾液腺有哪几种?腮腺、舌下腺、颌下腺 16、胃的形态结构功能:①外形象皮囊,②胃壁有很多皱襞,分布很多胃腺分泌胃液,;③胃壁有发达的平滑肌,搅磨食物形成食糜④胃液具有杀菌、消化、保护胃壁作用,胃液中的盐酸和胃蛋白酶能初步消化蛋白质。所以说胃具有暂时储存食物和初步消化蛋白质的功能。 17、胃蛋白酶合适的催化条件:酸性、37℃ 18、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相适应? 与消化功能相适应:①长:小肠长5—6米,食物在其中存留时间长,有利于充分消化 ②广:小肠壁上覆盖很多褶皱,褶皱上有很多突起(叫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与食物的接触面积 ③多:小肠前端(十二指肠) 有总胆管和胰管开口,肠壁有丰富肠腺,肠腺分泌的肠液和胰液、胆汁三种消化液汇入小肠对食物进行充分消化 ④动:小肠壁有平滑肌促进小肠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充分混合 与吸收功能相适应:①长:有充足的时间吸收 ②薄:小肠壁只有一层上皮细胞,通透性好,利于吸收 ③广: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吸收面积 ④丰:肠壁上有丰富的毛细血管,有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和转运 19、大肠的作用: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贮存食物残渣、形成和排除粪便 20、胆汁:由肝脏分泌,暂存在胆囊中,味苦,由胆总管送入十二指肠,对脂肪有乳化作用 21、吃饭时为什么要细嚼慢咽? 通过牙齿咀嚼使食物粉碎,舌头搅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可以减轻胃的负担 22、患阑尾炎的原因是:大肠起端有一小段长约7-8厘米的小盲管,称为阑尾,其管腔细小,如果食物残渣或肠内寄生虫落入其中,会引起阑尾炎 第二节 人体的呼吸 1、人为什么要不停呼吸?人体细胞进行生命活动需要氧气 2、呼吸系统的组成 呼吸道:鼻、咽、喉、气管、支气管 肺:肺泡+细支气管

能量的转换 教案

能量的转换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 (2)能针对具体情境,说出什么形式的能转换成了另一种什么形式的能。 (3)能制作一个简单的能量转换玩具。 能力培养目标 (1)通过实验制作活动,实验演示活动培养学生实验、制作、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各种讨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与交流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 (1)培养学生乐于学以致用的兴趣。 (2)体会到能量转换和我们生活之间的紧密关系,培养学生关心新事物的精神。 (3)懂得看似平常的事物里往往蕴藏着科学道理。 教学准备: 1、花生、针、火柴、蜡烛、烧杯、水、软木塞、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 2、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知道能量的转换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能量有各种各样的形式。今天我们继续研究 这是台灯,打开开关,请问你看见什么现象? 把手放在灯泡的旁边,有什么感觉? 上节课我们学过:发光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发热的物体具有什么能量?所以我们可以说发光发热的灯泡具有光能和热能。 那请问,老师手里的这只灯泡具有光能和热能?什么情况下灯泡才具有光能和热能? 要有电。电才能让灯泡发光发热,具有光能和热能。 也可以说电能通过灯丝转换为光能和热能。可以这样表示。电能光能热能 在科学上科学家是这样描述的: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外的形式,这一过程成为能量的转换。板书:能量的转换 生活中能量的转换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一起来搓搓手,有什么感觉(热)?请问有能量的转换吗?想一想是什么能量转换为什么能量呢? 小结:我们早晨吃的早点将化学能存储在我们的身体里,但我们的两只手来回运动时,是身体里存储的化学能转换为机械能;我们的两只手来回运动摩擦后有热和声音产生是运动的机械能转换为热能和声能。板书:化学能机械能热能和声能 由此可以看出,能量可以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其他的形式,各种形式的能可以相互转换。 二、探究能量如何转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第二章人体内能量的利用学案无答案济南版

第二节人体内能量的利用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 2.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3.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自学探究获取信息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合作精神,树立良好的饮食观念和饮食习惯。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能量的释放。 难点: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能量的释放。 讲授新课: 生阅读课本30页-33页,完成以下问题,看哪组完成的最快。 一、能量的摄取 人体所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具体说是来源于食物中的。 食物的热价是指1克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 ▲、和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其热价分别为千焦/克、千焦/克和千焦/克。其中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 二、能量的释放 ▲人体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是一个消耗和产生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场所是人体内的,所释放的能量用于进行和。 三、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每个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能量因、、而有所不同,也与和_有关。 学习疑问:生看课本完成本节课的任务,知道能力的摄取和来源及如何利用的,提出疑问,小组讨论,各组选派代表回答,看那组回答的最好。

视野拓展: 1.一个人在冬天比夏天往往饭量大一些,试分析原因。 2.人在清醒、静卧、空腹、室温20℃条件下所消耗的能量称为基础代谢。在此条 件下所消耗的能量主要用于那些生命活动? 3.比较有机物在人体内氧化分解与在体外燃烧的异同。 是否需要氧能量的 形式 是否产生 二氧化碳 释放能量 的速度 分解 场所 体外燃烧 体内分解 达标检测: 1.下列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营养物质是() A.水、脂肪、糖类 B.脂肪、糖类、蛋白质 C.水、无机盐、维生素 D.糖类、蛋白质、维生素 2.下列等量的食物中,燃烧时放热最多的是() A.馒头 B.花生 C.牛肉 D.苹果 3.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4.人的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下列活动消耗能量最多的是() A.唱歌 B.扫地 C.快走 D.骑车 5.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胖墩”不断增加,从营养卫生的角度出发,造成“小胖墩”的主要原因是() A.营养良好 B.营养不良 C.缺少运动 D.缺乏维生素 6.在100克饼干样品中,有蛋白质20克,脂肪10克,糖类60克,维生素10克,那么它能为人体提供的总热量约有()

第二章 第二节 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第二节人体怎样获得能量 明确目标 1、探究不同食物的热价,解释人体内能量的释放过程。 2、举例说明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课前延伸 一、能量的摄取 1.人体需要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________。食物所含能量的多少可以用________表示,即1克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________。 2.、和都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糖类的热价为________千焦/克,蛋白质的热价为________千焦/克,脂肪的热价为________千焦/克。 二、能量的释放 ▲人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消耗________并产生________,同时释放出________,用于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这一过程的场所是人体内的。 三、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 人在一天中所消耗的能量,因年龄、性别、体质和________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也与和有关。了解一天活动所需能量,可以适当调整摄取的食物数量,以维持能量的________与________之间的平衡。 课内探究 自主学习 1、食物中的哪些营养物质可以为人体提供能量?食物为人体提供的能量是否相同? 2、食物中的能量是如何被释放出来的? 3、影响能量消耗的因素有哪些? 合作探究 (一)探究不同事物的热价 1、食物在燃烧过程中能够释放热量,这说明了什么? 2、不同食物的热价为什么有较大的差异? 3、你所测得食物热价符合其实际热价吗? (二)1、剧烈运动时,人的呼吸加快加深,心跳加快加强,这些变化有什么意义?2、有机物在体内分解与在体外燃烧有哪些共同的地方? (三)1、人在一天中所消耗的能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我们每天摄取的食物越多越好吗? 精讲点拨 【例题】小明今年13岁了,他每天所需能量约为11 340千焦。小明每天大约从食物中摄取200克蛋白质、500克糖类和100克脂肪,你估计小明的体重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 巩固检测 课本P35思考与练习 课后提升 1.下列食物中的营养成分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是( )。 A.无机物 B.有机物 C.无机盐 D.维生素 2.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A.植物中的化学能 B.食物中的能量 C.太阳光能 D.热能 3.1克食物氧化分解时所释放的热量为该食物的热价,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热价(单位:千焦/克)分别为( )。 A.17.15、17.15、38.91 B.38.91、17.15、23.43 C.17.15、23.43、38.91 D.17.15、18.91、38.91 4.人体进行各项生理活动所消耗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A. 糖类 B. 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5.将小白鼠和青蛙从25℃的环境转移到5℃的环境中,它们的耗氧量的变化是() A.都增加 B.都减少 C.前者增加,后者减少 D. 前者减少,后者增加 6.人在寒冷环境中出现不由自主的“寒颤”现象是由于() A.怕冷的缘故 B.“寒颤”使产热量和散热量保持平衡 C.皮肤受寒冷刺激,温度降低 D.使产热量增加,防止体温下降 7.在100克饼干样品中,有蛋白质20克,脂肪10克,糖类60克,维生素10克,那么它能为人体提供的总热量约有() A.1761千焦 B.1783千焦 C.476千焦 D.1671千焦 8.质量相同的营养物质中,氧化分解释放能量最多的是( )。 A.无机盐 B.糖类 C.脂肪 D.蛋白质 9.我国人民的膳食中,总热量大约65%来自糖类,18%来自脂肪,12%来自蛋白质。现有一男生,日热量供应量为1.254×104千焦。请问,每日中午蛋白质的供应量应为多少

第7课时 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第7课时人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二) 1.(2018·大庆)肺泡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后,血液中气体含量的变化是() A.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增多 B.氧气减少,二氧化碳增多 C.氧气和二氧化碳都减少 D.氧气增多,二氧化碳减少 2.(2017·长沙)患肾炎的张大爷经过治疗已恢复健康,他的尿液中不再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和葡萄糖。这分别是() A.肾小球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的滤过作用 B.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C.都是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D.都是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3.(2018·芜湖)在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有“瓣膜”结构,“瓣膜”的作用是() A.加快血液流动B.减缓血液流动 C.防止血液倒流D.没有太大的作用 4.(2018·济源)下列为毛细血管、小静脉、小动脉,其叙述错误的是() 第4题图 A.流速最快的是② B.管壁最薄的是③ C.数量最大、分布最广的是③ D.②内流动的一定是动脉血 5.如图表示人体血液流经血管a、b、c时,血液含氧量与血压的变化,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第5题图 A.a中的血液来自心脏的左心室 B.与a相比,c管壁厚,弹性大 C.a中的血液是静脉血,c中的血液是动脉血 D.b是身体各部分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 6.(2018·常德)抽取少量甲、乙、丙、丁四人的血液,分别与A型标准血清和B型标准血清混合,观察其血液凝集情况如下表所示:(“+”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 则甲、乙、丙、丁四人的血型是() A.AB、A、O、B型 B.AB、B、O、A型 C.O、A、AB、B型 D.O、B、AB、A型 第7题图 7.(2018·青岛)如图是人体的血液循环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虚线表示体循环途径,实线表示肺循环途径 B.当血液流经①时,血红蛋白与氧分离 C.左心房中流的是动脉血,右心房中流的是静脉血 D.当血液流经②后,血液由暗红色变成鲜红色

第二章 人体运动时物质及能量的代谢汇总

第二章人体运动时物质及能量的代谢 一.选择题 1.在机体处在安静状态下,肌肉中ATP可将其分子内的~P转移给( D )。A.磷酸贮存B.草酸贮存C.乳酸贮存D.肌酸贮存 2.下列不属于高能磷酸化合物的是( C )。 A.A TP B.ADP C.AMP D.磷酸肌酸 3.体内多数生理、生化的直接供能者是( A )。 A.ATP B.UTP C.GTP D.TTP E.CTP 4.体内组织中能量的储存形式是( C )。 A.ATP B.ADP C.磷酸肌酸D.肌酸E.CTP 5.糖酵解是在( B )。 A.细胞膜上进行的B.细胞质中进行的C.细胞核中进行的D.线粒体中进行的E.溶酶体中进行的 6.糖酵解的主要产物是( E )。 A.草酸+2分子ATP B 丁酸+2分子ATP C.硫酸+2分子ATP D.碳酸+2分子ATP E.乳酸+2分子ATP 7.三羧酸循环在下列哪个部位进行?(C ) A.细胞膜B.细胞质C.线粒体D.微立体E.溶酶体 8.1分子乙酰C oA进入三羧酸循环彻底氧化分解产生的ATP分子数为( C )。A.4 B.8 C.12 D.14 E.18 9.下列哪些物质在三羧酸循环中含有,而在糖酵解中不含有?( E )。A.6—磷酸果糖B.三磷酸甘油醛C.丙酮酸D.磷酸二羟丙酮E.琥珀酸 10.三羧酸循环反应有四次脱氢,其部位在(BCDE )。 A.丙酮酸→乙酰C oA B.异柠檬酸→草酰琥珀酸(或a—酮戊二酸)C.a—酮戊二酸→琥珀酰C oA D.琥珀酸→延胡索酸E.苹果酸→草酰乙酸 11.三羧酸循环的起始酶是( A )。 A.柠檬酸合成酶B.琥珀酸脱氢酶C.苹果酸脱氢酶D.异柠檬酸脱氢酶 12.三羧酸循环主要在亚细胞器的哪个部分进行?( D )。 A.细胞浆B.内质网C.微粒体D.线粒体 13.下列有关三羧酸循环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 A.氟乙酸抑制柠檬酸脱氢酶B.草酰乙酸的补充主要依赖于丙酮酸的羧化反应C.是糖、脂肪、和氨基酸互变的桥梁D.循环中的某些成分可用于合成其他物质 14.1分子葡萄糖在进行有氧氧化的主要产物有( D )。 A.6分子CO2、6分子H2O、6分子ATP B.12分子CO2、12分子H2O、20分子ATP C.6分子CO2、6分子H2O、30分子ATP D.6分子CO2、6分子H2O、38分子ATP E.6分子CO2、6分子H2O、12分子ATP 15.下列能和草酸乙酸结合,构成柠檬酸参加三羧酸循环的物质是( B )。

第四章 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小结

第四章植物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 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 1、根 根的形态与组成:1、主根:由种子中的胚根发育而成 2、侧根:从主根上长处的根 根尖:1、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内有导管,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2、伸长区(细胞伸长,与根的伸长有关) 3、分生区(细胞小,排列很紧密,具有强烈的分裂能力。) 4、根冠(最外端,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起保护作用) 变态根:贮藏根、支撑根、攀援根、呼吸根 根的作用:固着、支持、吸收(真正起吸收作用的是根尖),贮藏和输导

表皮:位于茎的最外层,细胞排列紧密,间隙较小,起保护作用。 皮层:1、韧皮部:其中含有韧皮纤维和输导有机物的筛管 2、木质部:位于茎的中央,其中一些管状细胞内的细胞质、细胞核和细胞横壁逐渐消失时,形成中空的长管,叫导管,导管是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通道。 3、维管形成层 维管组织:由几层细胞组成,细胞扁平,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分裂产生新的韧皮部,向内分裂产生新的木质部。 髓:在茎的中央。细胞壁较薄,常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植物的茎由胚芽发育而来(主茎由胚芽发育而来,侧茎由主茎上的侧芽发育而来),芽按位置可以分为顶芽和侧芽,按性质分为叶芽、花芽和混合芽 洋葱,马铃薯,荸荠,藕都是茎(变态茎),因为都有芽或者变态叶或者节间。 茎的功能:支持、输导、贮藏营养物质和繁殖

叶的形态:1、单叶(每个叶柄上只生一个叶片) 2、复叶(每个叶柄上着生两个及以上小叶片) 叶的组成:1、叶柄:连接叶片和茎的结构,是运输营养物质的通道,并支持叶片伸展在空 间里 2、托叶:着生于叶柄基部的小形叶片,能保护幼叶。但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有托 叶。 3、叶片:是叶的主体,通常呈绿色扁平状,有利于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 叶的结构: 1、表皮:表皮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有透明不易透水的角质层,起到透光,保护和防止水分散失的作用;表皮上有气孔和保卫细胞,从而使叶肉细胞与外界环境能进行气体交换;陆生植物上表皮的气孔数少于下表皮的气孔数。某些浮水植物,如睡莲,其气孔全部分布在下表皮。 2、叶肉:叶肉细胞里含有大量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分为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栅栏组织接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较整齐,含叶绿体较多。海绵组织接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较疏松,含叶绿体较少。 3、叶脉:构成叶片的"骨架",支持着叶片,有利于叶片充分得到光照;叶脉里有输导组织(导管和筛管),具有运输作用,筛管把叶片制造的有机物运输到茎和根中,导管将水分和无机盐输送到叶肉细胞中。 叶的功能:1、表皮上的气孔是植物体和外界进行气体交换和水分蒸腾的窗口 2、叶肉中大量的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3、叶脉能支持叶片、叶脉中的导管、筛管运输水、无机盐和有机物 注:根、茎、叶是绿色植物的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是绿色植物的生殖器官。 植物对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 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1、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吸水 2、周围水溶液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失 植物吸水的条件: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小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吸水;当细胞外界的浓度大于细胞液浓度时,细胞就失水。一般情况下,根毛细胞液的浓度总是大于土壤的浓度,根毛细胞吸水。 植物对水分的运输:(水分)土壤溶液→根毛细胞→表皮以内细胞(及各层细胞间隙)→导管→茎、叶等其他器官 植物对水分的利用:1、供细胞新陈代谢 2、在植物体内运输物质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能量的转换 苏教版

教学设计: 能量的转换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下册第五单元第二课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能够理解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换。 科学知识:知道能量能够转换其它形式的能量,并以不同表现形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制作简单的能量转换的玩具过程中体验到快乐。 教学重点: 知道一种形式的能量能够转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能量。 教学难点: 理解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是如何转换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电池、灯泡、纽扣、线、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上周已经对能量的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谁来说一说我们身边有哪些能量。(生回答)你能制造能量吗?但不能借助其它材料。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一起学习的能量的转换(板书能量的转换)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对能量转换基本没有科学的清晰的认识,教学时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弄清能量的转换是怎么回事,引导学生认识能量可以转换并经常转换,能量的转换与我们的生活非常贴近,从而激发他们进一步研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本课重难点突破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 师:能量总是从一种形式转换成另一种形式,能量的这个特征,就叫做能量的转换。在我们周围有许多能量转换的例子,请同学们开动你的脑筋想一想,有哪些能量转换的例子。(生回答)(课件出示例子)在我们生活中有许多能量转换的例子,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小实验,来看一看能量是怎样被转换的。 这是什么?(生回答)我们平常看到了电池,你首先想到了什么?那它里面有什么能?(生回答)那你想不想,用其它的方式让电池的能量释放出来呢? 大家都知道了实验该怎样做,那我们就开始吧! 好,同学们的实验都成不成功啊?来汇报一下,这个实验做完了,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实验中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呢? (生回答)很好,通过刚才同学们的汇报可以看出,在这里,能量是怎样转换的。 (设计意图:这个小实验简单易操作,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真正的科学教育。研究表明,只有学习者处于一个有着多种多样的联系与刺激的环境中时,才能更好地建构自己有价值的知识并迅速地发展其思维能力。) 三、巩固新知 老师这儿有一个和它原理近似的装置,大家认识它吗?它的名字叫手摇发电机。谁愿意上来试一试。再请一位同学上来试一试。我们看到了什么结果?(生回答灯泡亮了)请你说一说刚才这个实验中能量又是怎样转换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