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类报纸在时政报道上的创新
时政类报纸如何报道体育新闻

作 品为 《 瑞典 晚报 》 摄影 师 Man s n gu — We
na m n拍 摄 的 一 组 聚 焦 Sok o a t h l Men c m M c ie 橄 榄 球 队 的照 片 ,组 照 一 共 1 ahn s 2
从作 者接触 到 的一 些 时政类 报纸来 看, 体育报 道普遍 不受重 视 , 有很 多报社
如何突破体育摄影的窠 臼,第 3 5届
纸和都市报都把体育报道做为重头戏 , 精
世界新 闻摄影奖 ( 荷赛 ) 体育类获奖作 品
化 环 境 运 动 ”、 媒 介 与 民 主 ”等 。 些 组 “ 这
常情 形 的体 育摄影无 外乎截 取 比赛 的精
彩 瞬间 , 比如足球 运动员 奋力争顶 , 跳水
选手纵 身一跃 ,拳 台对手 的互相对 峙等
等 , 这种 摄影题材使用太多也会造成读 但
者 的 审 美 疲 劳 , 时 也 会 与 其 他 报 纸 同 质 同
化。
不受拘束 , 在版式 、 标题 和内容上 , 留给记
设真正负起责任 。 口
( 者 单位 : 徽 日报 社 ) 作 安
责编: 刘冰 石
响 。政 府及公 共部 门要 畅通信息 披露渠 道 ,为报业建构公信力创造 有利 条件 。 媒
知 啦辟 闻
2 2第4 1 o年 期 3 l
NSOD业务探索 E R WW LI
给 了我 们 一 个 很 好 的启 示 。 得 三 等 奖 的 获
者编辑发挥 的空 间很大 , 有效地增强 了时
政 类 报 刊 的 可 读 性 、 味性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趣 知识 性 。
地市晚报时政新闻的弱化与强化

方片面地将报纸报道方向进行简单 的分 类 ,有关部 门往往将掌握 的时政新 闻资 源只提供给 日报 , 而忽视晚报。 新闻来源 渠道的狭窄使晚报做好时政新闻的工作
受到影响 ,造成缺失 。2 0 0 9年 1 2月 l 8
日,大 同 日报 》 登 《 政 府 第 十五 次 常 《 刊 市
势地位 ,这就要求晚报要更好地发挥信 息传播 、 社会动员 、 舆论 引导 、 文化传承 、
隔膜 , 而这些 事 , 都是 党和政 府着力 也 解决 的事 , 通过 《 博 晚报 》 淄 的反 映干 预, 给他们满意 的反馈 , 解决一桩事 , 影
响 一 大 片 。 四川 有 位 打 工 仔 带 领 老 乡 如 来 淄 博 打 工 , 程 干 完 了却 拿 不 到 工 钱 工 回家 过 年 , 得 到 一 张 欠 条 。 打 工仔 四 只
视 打工仔 , 损害 他们 的合 法权 益 , 增加 了社会不稳 定因素 。 抓住这一问题 ,淄 《 博 晚报》 了连续追 踪报道 , 做 在市 总工 会 等有关部 门的协 调 、 预下 , 四J 干 使 I I
打 丁 仔 如 愿 拿 到 了工 钱 , 社 会 上 引 起 在
密切 党 群关 系 。 入 追踪 热 点 深
对 受 众 造成 的浪 费 ,晚报 往 往 对 一些 时
政 新 闻进 行 了 回避 。 二 、有 关 部 门对 晚 报 给 予 的 重视 程
当前 ,地 市 级 晚 报是 媒 体 的一 支 生
务会议 召开 ,研究 市政 府 明年工作 要 点》 而晚报未发此 消息 , , 假如 晚报 接到 这样 的会 议通知 , 2 1 以“0 0年市政府 十 大工作要点关乎百姓生活”为题进行报
强烈反响 , 使其他一些企业抓 紧落 实 促
为新闻创优铺好路——温州都市报的尝试和思考

大题材 , 舍得把 年轻 记者推 向前沿 , 安排 资深 记者 结对 帮扶 。如在采写 曾获 浙江新 闻奖一 等奖的连
名上 , 报社 有意让新 人靠前 ,老人 ” 后 , “ 垫 让成就
感 为干劲加温 。
续报 道《 病死 猪 肉大起 底》 , 社认 为这是具 有 时 报
2 领导点拨 。记 者在与报社领 导沟通时需有 、
新 闻实践 。新 闻媒体 是业务 单位 , 我们倡 导 当了 干部更要 写稿 , 以制度 作保障 。我们 推行《 并 中层 干部 每周 业务量化考 核制度》 对 中层干部 的采写 ,
稿件 、 编辑 版面 、 内部 评报 等有 明确要 求 , 每周 统 计汇 总一 次 , 总编辑视具体 情况打分 , 交 得分情 况 及加 分 、 扣分 原 因等反馈 给 中层干部 。每 月作 一 统计 , 向各位 中层干部通 报 , 为发放月度 奖金 并 作 的主要依 据 ; 年汇总一 次 , 为其 年度考核 的主 全 作
新 闻创 新不 仅提 升了集 团新 闻舆论 引导水 平 , 出 了一批 新 闻精 品 , 锻炼 、 养 了新 闻 队伍 , 也 培 涌现 出一批 新 闻人才 , 州都 市报记 者 叶锡环就 是其 温 中的一个 突出代表 。 叶锡 环同志到温州都市报工作 6 , 年 共采写 了 5 0多篇 通 讯 , 7 %的稿 件来 自农 村 及 社 区一 0 有 0
年轻 编辑 多年运 作至今 ; 等奖作 品《 一 我家 6 年 ・ 0 讲述 温州百 姓 自己的故 事》 由民生新 闻部 主任郑 力担纲策划 ; 获社会 活动奖 的《 民考察 团》 其策 市 , 划、 织、 组 采写 自始至终 由时政要 闻部主任陈博盛
坚守主业与跳出主业——从江南都市报的发展看都市类媒体的新突破

直稳 坐 赣 鄱 报业 老 大 的 江 南 都 市 报 的思 路 是 — — “ 坚
守 主 业 与跳 出 主 业 ” 。
一、 竞争与超越 兄亨习怼
一
、
做强 主 业 , 向主 流 转型 ” 。 从 1 9 9 4年 创 刊 以 来 , 江 南 都 市 报 经 过近 2 O年 的积
随 着 互联 网时 代 的到 来 , 人 们 的 阅读 方 式 发 生 了革 命 陡的变 化 。 人 类 开始 进 入 “ 快速点击阅读” 时 代 。 正是 依靠传播速度快 、 受众面 广 、 互 动性 强
了江 南都 市 报 外 ,还 有 一 大 批 以 市 民 为 主要读 者群的 晚报 、 消费报 、 商报 、 言之 , 既要让领导满意 , 也 要 让 群 实 力 ; 锻 炼 了 队 伍 培 养 了 人 才 。 ; | I 简 众满意。 就江南都市报而言 , 扎根江西 , 宣 传 好 江 西 是 第 一 要务 , 利用好中国新闻名专栏“ 市民热线” , 更好地搭建 起 党 和 政 府 与百 姓 沟 通 的桥 梁 , 根据 “ 走 转改 ” 的 要 求和 “ 三贴近” 的原则, 更 生动 、 更科 学 、 更 高效 地 解 读 好 江 西 的时政新闻 , 改 进 和 创 新 重 大 主题 宣 传 , 实 现 江 西 本 土
的突破 口, 在竞争中实现 自我挑 战和超越 自我。尤其 是
在党 的 十 八大 已经 吹 响 了文 化 强 国 的号 角 的背 景 下 , 都 市类 媒 体 更应 为 壮 大 文 化产 业 做 出 更大 作 为 。
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 化 、 集约化 、 专 业化水平 。 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 都市类媒体有何作为 , 如
新 闻 的全 覆 盖 。
浅谈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出路

浅谈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出路浅谈新媒体时代都市报的出路摘要:笔者基于都市报在开展中的问题与潜在危险,提出都市报在新媒体时代创新的必然性和措施,以供业界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都市报新闻受众一、前言都市报,顾名思义,无论是发行还是新闻传播载体,都定位于城市,即对发生于城市中的经济建设、社会开展、文化百态和市民生活的覆盖面广阔、深度明显且具有一定的主题价值并形成一定的核心影响力品牌的报纸及其产业。
都市报作为贴近市民生活、充满生活特色、综合性强的报纸,一直受到很多受众的欢送,开展十分迅猛,报社也从中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然而,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报业生存环境的日趋恶劣,都市报如何转型,已成为各地都市报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
二、都市报在开展中的问题与潜在危险首先,在传播内容方面,社会新闻、娱乐新闻在都市报中占据的比例过高。
局部都市报的社会新闻热衷于暴力、凶杀、淫秽色情新闻的报道,以吸引读者眼球,降低了报纸的品格。
娱乐新闻中过分关注明星的隐私生活和其他低俗花边新闻,对平民百姓那么关注较少。
都市报中的评论、时政、财经新闻相对较少。
不能满足不断壮大的公民社会的读者需求,在开展过程中都市报面临着失去尊严、操守和公信力的考验,其核心影响力也遭遇到危机。
其次,在传播渠道方面,各都市报在成长初期为了扩大发行量,不惜采用各路营销手段,从短期看,降价、扩版、买一送一、搭送其他家庭日用品、甚至送家庭保险、送旅游等促销方式的市场效果确实不错,但从长远看来,并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传媒开展规律。
报业的竞争说到底取决于传播内容是否符合受众需求,传播渠道是否有利于受众接近。
光靠这种低端的营销手段是不能和传媒的“内容为王〞相统一的,从长远看对报纸的品格有很大的破坏作用。
第三,自媒体的开展向报界人士的主体位子发起了挑战,公众可以通过网络传播新闻信息,有时一条微博新闻会被网友们反复传播,面积之广,令人咂舌。
自媒体让人人都握有了“麦克风〞,让所有人都变成了新闻传播的主体。
“危”中求“机”创新报道——以国际金融危机报道为例谈地方党报经济新闻改革

企业 、增强信心等做好报道 ;0 9年初 20 至 5月 , 根据形势变化迅速调整策略, 更 多立足于 提供 实用商务信 息 ;09年 6 20 月至今 , 东莞 经济增幅脱负转正后 , 又立 足于调结构 、 保增长 的系列报道 , 以及企 业变 动性 的观察报道。
4扩大互动 的广度 。新 闻的实用性 . 也是考量报 纸有无影 响力 的重要标志 。 尤其是在金融 危机大背景 下 , 济报道 经 的服务性更加凸显 ,读者对 经济新 闻已 经 不再局限于衣食 住行 , 而是涉及 求职 就业 、 投资 理财 、 消费等各个 领域 , 大大 延伸 了经济新闻的外延 。
求客观 、 公正 、 平衡 。
4动态 调 整 思 路 。 金 融 危 机 的进 展 .
定程度上决定 了新 闻的厚度 , 这有赖 于
机对我们的实体经济已经产生影响。
心 市 人 报
11 2
采蝙 点 击
社区新 闻板块是 当今报纸新闻报道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 而且这部分内容已 被越来越多的媒体强化, 特别是地方都市 类媒体。 该板块是时政报道民生化的重要 阵地 ,是拉近媒体与读者距离的主要 渠 道 ,也是与同城纸质媒体竞争的有力武 器, 体现 了一个媒体的社会责任感 , 彰显 了一个媒体的人文关怀 。 目前 国内绝大部
采 编 点 击
“ 中求“ 创新报道 危" 机”
以国 际金 融危 机报 道 为例 谈 地 方党 报经 济 新 闻改 革
口张朝 霞
( 莞 日报 社 , 东 东莞 东 广 530) 2 0 0
≤《摘 :0 1月 来金 危 席 全 ,体 倾 了 量 力围 金 危 做 关 道 作 改 开 前 、 要28 o 以 ,融 机 卷 球媒 也 注 大 精 ,绕 融 机 相 报 。 为 革 放 沿 o年
都市报深度报道现状研究——以《南方都市报》为例

都市报深度报道现状研究——以《南方都市报》为例李翩影【摘要】本文选取了《南方都市报》2021 年至2021 年3 月底的深度报道,在大量数据搜集整理的基础上,运用内容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实证考察法,对《南都》近三年呈现的深度报道特点、现状等展开具体研究,着重考查了其舆论监督功能。
以期对当下都市报深度报道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深度报道《南方都市报》异地监督写作风格一、深度报道的界定深度报道在我国一直是个富有争议的模糊概念,至今没有明晰的定义和一致的衡量标准。
通过对比中外学者的定义,可归结出几点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衡量标准:1、篇幅上,深度报道应该是相对长篇幅的,有详尽的报道、剖析、挖掘。
2、是否追寻“深刻”“全面”是衡量报道深度的关键元素,具体在对事件深层原因、利益纠葛、制度、文化、背景等进行足够深入的探究。
3、目的是迫近真相,接近本真。
是否揭示了某些深层东西,是否告知了受众应知而未知之物。
4、选题上,绝不是鸡毛蒜皮的小事,而是具有较大现实意义、富有争议选题或关乎公共利益、很有难度的。
5、深度报道的结尾一定是经过多方求证后得出某种推论,这种结果不一定具有某种是非对错,但绝不是人云亦云、就事说事的浅层停留。
由此,我们可以尝试定义:深度报道即追寻着“深刻”“全面”,以“迫近真相,接近本真”为目的,选题上关乎公共利益、具有重大意义的报道题材,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调查性报道,一是解释性报道。
二、《南方都市报》及其“深度”情结深度报道历来是报纸赢取受众的法宝,尤其是在商业化大潮中深受新媒体冲击和同质化的竞争影响,更使具有不可复制性的深度报道成为各大媒体追逐的目标。
作为其中翘楚,《南都》自2021 年开辟“深度”专版以来,即以高密度、高质量、几近100%的原创大获赞誉。
但是,由于各种“新闻禁令”和编辑内部压力,对比2021 年,近三年的《南都》深度报道都有哪些变化呢?1、版面变动A 版已很难找到“深度” 栏目,“深度”版面被转移到了报纸的后半部分,比如S 叠/G 叠。
县区级党报如何拓展发展空间打造都市型报纸

政 工之 窗
县区级党报如何拓展发展空间打造都市型报纸
宫钟 华
2 5 7 0 9 1 东营 区宣传中心 山东 东营
摘 耍:面对挑战,县区级党报要明确 自身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 富县区级报纸的可读性、可看性 增强县级报纸在群众中的影响 发展鼓与呼 ,做好深 度报 道和策划 ,增 强特 色化和本 土味 ,用精彩 力 。 《 东 营 区报 》从 去 年 以来 。在 这 方面 做 了调 整 ,压 缩 时 政 图片和新颖版 式扮觏报纸 ,建立 完善县 区级报纸审读机 制,全 力拓 类、会议 类新 闻,开设 《 记者基层行》、 《 创建文明城市大家 展发展空间,努力打造都市型报纸 。 谈 》等栏 目。更 多地报 道群 众关心 、关注 的热点 、难点 问题 ,更
法 宝。 第二个 优势 在于 它是 “ 党报 ”。县 区级 党报 作 为党 委机 关 因此 ,扩 增摄 影 记者 、摄 影 爱好 者 队伍 就 显 得十 分 必 要 。可 从 报 ,它的优势在于它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为读者提供权威动态、 党委政府部门、社会企事业单位通讯员中选拔 ,鼓励引导他们多 信 息 、政 策 、监督 、言论 。县 区级 党报应 该在 当地 党委和 政府 有 拍摄一些基层鲜活照片 ,只有这样 。才能使报纸上的图片更具现 关 改革 、发展 、稳 定的大 事传 播上 先声夺 人 、为 区域 经济 社会 发 场感、真实感 ,报纸才能更加吸引读者。作为县区级党报 。 《 东 展 鼓与 呼。 营区报 》每周二期,每期八个版面。每期每个版面都有主打彩色
在不遗余力的争夺县区级市场。由于实力、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共 水平非常重要。首先 ,单位要出资安排 图片编辑、摄影记者外出 同作 用 ,县区级 党报 的发展 困难 多 、任务重 。面 对挑 战 ,县 区级 学习 或者定期聘请一些在全国或省内有名的图片编辑、摄影记 党报要明确 自身优势 ,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 ,做好深度报道和策 者来传授编辑、摄影等方面的经验以及专业上的新知识 。提高他 划,增强特色化和本土昧 ,用精彩图片和新颖版式扮靓报纸 ,建 们识 别新 闻价值 的能 力 ,提 高识 别 图片在报 纸上 的地位 和作 用价 立 完善县 区级报 纸 审读机 制 ,全 力拓 展发展 空 间 ,努 力打造 都市 值等方面的能力。其次,图片编辑、摄影记者要学习借鉴好的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市类报纸在时政报道上的创新时政新闻是关于国家政治生活中新近或正在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其具有政治性、政策性、广泛性、信息性、时效性等特征。
西方媒体发展史说明,一家做不好时政报道的报纸,严格意义上而言不能说是一家真正的报纸。
时政报道一直是西方媒体树立报纸权威与影响力的重要保证,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历史充分诠释了这一点。
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一次“全国报纸读者调查”结果也表明,有44.5%的读者认为目前国内都市类报纸的主要问题就是“很少触及社会上普遍关心的重大问题”[1]。
早期的都市类报纸,对时政新闻关注较少,或者基本不涉足,但是,经过多年发展,都市报纸主打的社会新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公众对于时政类新闻的关注度也在与日俱增。
纵观各知名网站,一旦出现各地党政一把手任职,地方政府重大决策、制度的发布,以及国际政坛的风云变幻等等这些时政新闻,往往都会在第一时间挂在网站首页最醒目的位置,由此可见,这类新闻非常吸引读者关注,而各家都市类媒体也普遍意识到这一点,越来越注重时政报道的广度和深度,尝试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那么,作为一份都市类报纸,面对时政新闻报道这个命题,如何既能让报道得到上级领导及主管部门的肯定,又能赢得市场,受到读者肯定,甚至能获得更广泛的读者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来从
事时政新闻报道的实践,并通过《山西晚报》、《齐鲁晚报》的一些相关案例,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求抛砖引玉。
1提升时政新闻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提到时政新闻,普通读者的第一反应就是“枯燥”、“离得远”,纵观目前很多报纸的时政报道,的确存在这些问题,事实上,随着百姓参政议政意识的不断增强,时政报道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小到一个县的人事招聘,大到国家领导人的出访、人事任命等,都很容易成为公众热议的焦点话题。
可见,读者对时政新闻并不排斥,排斥的是报道的方式。
因此,作为都市类媒体,要做好时政报道,首先应该提升报道的可读性和贴近性。
近年来,从新华社到各地方媒体,对此也越来越注重。
2008年6月,德国前总理格哈特·施罗德访问山西,面对这个报道题材,山西晚报记者争取到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机会,在设计提问时,由于当时正值端午节,记者首先问起是否吃过粽子,随后又将话题引向了施罗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上。
发布会后,记者又专程来到施罗德下榻的酒店餐厅,了解到午餐特意订制了可口的粽子。
次日,该报刊发的《施罗德端午访晋品古赏今》这篇篇幅并不太长的报道,将切入点放在施罗德访问山西省博物院、皇城相府,在山西过端午节等细节上,展示了施罗德对中国传统文化、对三晋文明的浓厚兴趣。
使读者看到了国际贵宾生活化的一面,提升了报道的可读性,贴近性。
2加强对时政新闻的整体策划能力,做好战役性报道
201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对全国的媒体来说,这是一个同题作文,面对这个题材,山西晚报推出的“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大型系列策划,从新闻报道和红色月主题活动两大板块着手,既圆满完成了主管部门交给的宣传任务,也通过一系列解密报道和互动活动,调动了读者的关注度和参与的热情。
2.1 整合优势,强强联手
这个大型策划,整合了报社多个部门的优势资源,在新闻报道板块,推出红色特工系列报道、寻访山西红色遗址系列报道、告诉你不一样的党员系列报道。
这些报道立足事实,将视角放在很多不为人知的红色遗址、红色特工上,挖掘背后的史实,向读者还原历史上人们不太了解的一些故事。
由于读者反响热烈,在系列报道结束后,报社又趁热打铁,策划组织了“红色特工见面会”,让读者和这些当年的幕后英雄面对面交流。
2.2重视与读者的互动
在互动版块,当年6月,报社推出“红色月”活动,举办了一系列读者可以参与的活动,包括红色短信大赛、“重温党的足迹”红色旅游活动、千张红色电影票免费大放送、“我家有宝”老物件展览、“黑鸭子”教你唱红歌、红色经典名篇朗诵会等活动,这些
活动形式各异,注重娱乐性、亲民性,老中青等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都可以选择参与,吸引了读者的目光,也为晚报的时政报道开拓了更加丰富的报道形式。
在后续的活动中,很多商家对这些活动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主动要求冠名、赞助,为此类活动在商业效益等方面的拓展做除了有益尝试。
3对本土时政新闻报道,利用各种渠道做出声势,打造品牌
作为一张地方都市类报纸,在遇到本土的重大时政类事件,应该报什么?怎么报?笔者认为,本土时政新闻并非全部适合拿来报道,在上级主管部门并未做出硬性报道规定的前提下,对本土时政新闻,都市类报纸应该有所取舍,对于适合报道的新闻,则根据其重要性进行策划,打造品牌。
3.1结合本土特点,打造报道品牌
2011年2月,山西省“两会”召开前,面对这个年年都要报道的大会,怎样在报道上做出新意?在讨论中,很多记者提出来,每逢“两会”,在前期收集民间建议时,百姓参与的热情和寄予的期望都比较高。
“两会”上,记者也会带着老百姓关心的民生话题,在会场上围追堵截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请他们谈看法提建议。
百姓有呼声,代表委员有建言献策的责任和义务。
那么,能不能搭建一个平台,让百姓和代表委员直接见面,沟通交流。
在确定了活动的可行性之后,当年省“两会”期间,山西晚报
推出了大型策划“两会直通车”,邀请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走进社区,面对面听取百姓的声音,同时通过官方微博、网站、电子邮箱、电话、信件等多种方式,征集各方意见和建议。
1月6日、10日,“两会直通车”首站走进太原市南海二社区,4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冒着严寒,与闻讯赶来的居民共话民生话题,近两个小时内,大家共提出40余条建议,涉及教育、社区建设、城市养狗、医保等方方面面。
1月10日,“两会直通车”又走进太原市老军营桃南二社区,同样吸引了近百名居民的参与,活动的效果超出了之前的预期。
3.2 搭建全媒体平台,扩大影响力
在两次走进社区活动的基础上,“两会直通车”第三站,以“全媒体沙龙”的形式,搭建了一个参与形式更广泛的平台,沙龙邀请了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委员、各行各业的群众代表、大学生代表,并且提前在报纸上对沙龙的举办时间进行预告,“沙龙”举办当天,通过报社的官方微博全程直播,及时收集网友的建议和反馈。
由于活动声势大、影响力强,吸引了山西电视台、山西新闻网等媒体主动前来采访报道。
活动结束后,该策划并未告一段落,因为在“两会直通车”活动中,有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百姓提出的建议非常感兴趣,随后又进行了详细调研,并准备形成建议、提案提交大会,因此,“两会”正式召开之后,报社专门派上会记者进行跟踪报道,让活动落
了地,也真正地将百姓的建议带上了两会。
虽然“两会”只是一个年年都要面对的常规时政新闻事件,但是,山西晚报的这次策划,盘活了新闻资源,调动起了读者和当事新闻主题的参与热情,因而产生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活动既有权威性,也有贴近性,因此对提升报社美誉度、公益形象方面具有一定的好处。
4时政报道要把握好“度”
都市类报纸做时政新闻,有时就像带着镣铐跳舞,脑子里时时刻刻都要绷着一根弦,不能掉以轻心,更要把握好“度”。
4.1 把握底线,选取有价值的题材
很多时政新闻也是读者关注的新闻,普通读者并不完全排斥领导活动和有关部门工作、会议等方面的报道,关键看选取什么内容进行报道、如何进行报道。
矛盾在于,有时读者想知道的内容,领导不让报道;而领导想报道的内容,读者不愿意看。
因此,掌握底线非常重要,只有掌握了“上层”的底线,在不触及“上层”底线的情况下,选取真正有新闻价值的时政题材和内容进行报道,才会获得双方的满意[2]。
2007年12月27日~30日,日本首相福华康夫访问中国,齐鲁晚报作为地方都市类媒体,在日本首相福田康夫访华的前后4天内,推出“迎春之旅”专题报道,先后派出3名记者,分赴北京、曲阜两地采访,自采稿件30余篇。
报道中,该报始终都坚持这样一条
原则,即:不管怎样去创新、去突破,都必须首先确保不违反新闻纪律和相关规定,确保信息来源的权威、准确、真实、可靠,确保导向正确[3]。
由于报道的“度”掌握得恰到好处,因此,这组报道既赢得了官方的认可,也深受读者喜爱。
刊发的对北大教授、中日关系问题专家的专访以及本报记者的观察性文章等报道,被海内外数十家媒体转载和引用。
这组报道可以看做都市类媒体时政新闻报道的一大突破。
4.2 善于沟通,从传统题材中寻找新意
把握好“度”,还应该做到善于与“上层”沟通,随着都市类媒体在社会上影响力的与日俱增,上级主管部门会经常布置一些规定动作,如果能及时与上层沟通,从这些规定的新闻宣传报道题材中寻找新意、挖掘细节、变换角度,将一个本来枯燥无味的题材,转换成既起到宣传作用、又让读者愿意读的新闻,这也是都市类媒体在时政报道中必须要面对的。
总之,笔者以为,都市类媒体同样可以做出出彩的时政新闻,因此面对可以参与报道的时政报道,都市类媒体应该积极对待,并运用与党报不同的差异化手段,提升策划能力,提高时政记者的专业素养,只要把时政新闻做得可读、好看,读者同样喜欢这样的新闻。
参考文献
[1]陈旭钦.传媒竞争的三个“制高点”[j].新闻实践,2000(1).
[2]黎勇.都市报时政新闻报道的两难困境及解决[j].青年记者,2006(11).
[3]宋国庆,郑义风,胡忠华.都市类报纸时政新闻如何创新[j].青年记者,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