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语言文字

合集下载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凉山彝族自治州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条例

1992年4月29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2009年3月21日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修订通过,2009年5月27日四川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和促进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使用和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凉山彝族自治州自治条例》的有关规定,结合凉山彝族自治州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彝族语言文字是彝族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自治州)的一种主要语言文字。

使用、规范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字是自治州的一项重要的自治权。

第三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坚持语言文字平等原则,保障各少数民族公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中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自由。

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学习、使用、发展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积极推广双语教学。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他组织应当加强彝族语言文字的学习和使用。

第四条自治州内通用彝族语言文字和汉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教育和鼓励各民族公民互相学习语言文字。

提倡彝族干部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汉文;鼓励汉族干部学习、使用彝族语言文字或者当地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自治州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民政府办公室、信访、民族事务、民政、工商、公安、广播电视等有关部门,应当配备彝族语言文字专业人员。

自治州企事业单位可以配备彝族语言文字专业人员。

第五条自治州内的单位和个人,使用彝文应当遵守国务院批准的《彝文规范方案》。

第六条自治州各级国家机关开展彝族语言文字工作,要为促进自治州的民族团结、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第七条自治州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加强彝族语言文字工作,把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和彝族语言文字工作的实际需要,逐步增加投入。

彝族文化概述

彝族文化概述


婚嫁习俗

打扮新娘
饮食习俗
()
(八)饮食习俗
饮食习俗

彝族居住的地区,地理环境和 自然条件复杂,植物和动物资 源极为丰富,虽无海味,但山 珍较多。彝族的饮食比较粗糙, 以就地取材为主。

蔬菜以圆根为古老,其次是萝 卜、青菜、白菜等。畜牧业以 猪、羊为主,同时畜养牛、马、 鸡等。凉山、昭通、毕节这些 地方的彝族多食用荞麦饼、米 饭、玉米饭,无论猪、羊肉做 成“砣砣”或大块肉都喜欢, 喜欢喝用肉汤做成的酸菜汤。

家支外婚是彝族社会普遍实行的婚制习俗,这种婚制在凉山地区尤其 严格,至今亦然同一家支内部严禁能婚,婚姻的选择必须家支以外进 行。彝族严禁姨表兄妹相婚(即姨表不婚)。 彝族青年男女婚前有社交和恋爱的自由。彝族青年男女的社会活动惯 俗,主要体现于公房社交、夜会社交、歌场社交、婚丧祭社交、节日 社交等活动。

彝族简介

族源:主要有北来说、 南来说、东来说、西 来说、土著说。主要 认可和争论最多的是 北来(氐羌)说和土 著说,尚无定论。 现在彝族的形成主体 是由阿普笃慕的六子 迁徙各地形成,彝族 成为六祖。

彝族简介
国内彝族人口约为870万(2010),主要分布在川、滇、 黔、桂、渝五省区市。其中云南500多万,四川200多万, 贵州84万多,广西和重庆1万余人。 国外主要分布在缅甸(10万)、老挝(2万)、泰国(1万) 和越南(5.6万)。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建 设和开发了中国大西南这片富饶的土地。同时在长期的历 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彝族灿烂的 文化和艺术。
凉山彝族火把节
节庆

在汉族节日文化的影响下, 不少彝族地区除过自己民 族的传统节日外,还要同 汉族一样过清明节、端午 节(贵州叫端阳节或赛马 节)、七月节、八月中秋 节等节日,而庆祝方式上 又有自己的特色。

浅谈彝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

浅谈彝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

浅谈彝族语言文字使用现状作者:王怀宁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7年第16期彝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曲折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依然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遗留给后人的彝文古籍数不胜数。

但是彝语只是作为一种语言交通工具及文化传播的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时代的发展也使彝语发生了千变万化,不论是从语言上还是从生活中都避免不了汉族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很多时候还是因为地理及人口分布的不同导致使用情况也各不相同。

在使用汉语的人数增多的同时,使用彝语的人数也逐步减少,彝语兼用汉语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一、彝语使用现状彝族是云贵川地区的民族特色之一,据淤泥彝族民间老人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彝族是不分地区、族别、支系、方言,也不分贵族和农民,大家都平等和睦的生活在一起,共同说一种语言,即“彝语”。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自然、社会无法用科学来解释,因而产生了对其进行探索的历史产物——原始宗教。

在当时来说,彝语即是彝族的特征之一,也是彝族社会发展的重要之一。

所以必须依赖主要彝族语言交通工具进行交流。

当时彝族的统治者为了加强对最低层的统治,他们利用彝族的文字语言作为统治阶级有力的统治工具进行专治统治。

因此,奴隶制社会时期成了彝族语言文字丰富和发展的主流时期,奴隶制后期是彝族语言文字鼎盛时期。

贵州盘县淤泥和毕节威宁的彝族,在老一辈时期,都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要交通工具,绝大多数人只会说彝语,不懂得汉语及其他民族语言,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的彝语也受到了很大的冲击。

在贵州还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彝族语言使用和居住有非一般的密切关系,由于居住的分布不相同,一般来说,居住在山区和半山区的彝族,多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主要语言交流交通工具,老年人、小孩、妇女多数都不懂汉语和其他民族语言。

然而居住在平坝地区的彝族成员,懂汉语的占多数,其中也有的人受到其他民族语言的感染本能的忘记自己本民族语言的使用,如:贵州省毕节市大方县黄家坝的彝族。

基础凉山彝语

基础凉山彝语

前言彝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 西、重庆五省区市,人口约 700 万,境外彝族主要分布在缅甸、 越南、老挝、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约有 100 万。

彝语属于汉藏语 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方言土语众多,相距较远的土语之间不能相 互通话。

但是各方言土语之间,同源词的比例很高,很多方言之 间发音的变化有较强的对应关系。

彝语共含有六大方言:东部方 言、 东南部方言、 南部方言、 西部方言、 北部方言以及中部方言。

凉山彝语属于北部方言,分为北部和南部两个次方言,北部次方 言包括什扎话和依诺话,南部次方言包括所地话和阿都话。

由于 在凉山地区什扎土语的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所以什扎土语 被确定为凉山彝语的标准语。

本教程就是以教授什扎话为目的, 并辅以凉山彝族文化讲解的一部基础教程。

本教程针对汉语母语者, 涵盖的内容有: 语音、 文字、 语法、 句型以及文化背景讲解。

语音部分集中介绍元音、辅音和声调, 为后面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对话部分是教授一些基本的句型 和用语,使学习者有初步的彝语交际能力。

课文部分是一些较短 的文章,通过文段的学习,学习者的彝语水平可以进一步提高。

在对话和课文部分,都有很多语法的讲解,学习者可以比较系统 的学习凉山彝语的语法。

最后一个部分是选学内容,其中涵盖了 一些彝语文学作品和文化介绍, 这部分的内容是为了让学习者进1一步了解凉山彝族社会经济各方面的情况,使其彝语更加地道。

本册是该教程的第一册,内容主要是讲授凉山彝语的发音, 共有四章、十四节内容。

学习者在学完本册以后,应当掌握彝语 的全部发音,并且能够准确的拼读彝语拼音。

在这一册中还将教 授常用彝文单字 80 多个,为学习者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对于汉语母语者来说,彝语的发音是比较困难的。

为了使汉 语母语者能较快掌握这些发音, 本教程采取了将彝语发音同汉语 普通话比较的方法。

学习者可以通过这些比较找到学习的窍门。

彝文资料

彝文资料

彝族语言文字规范与实践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按照我国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从丰富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及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传...分类:彝学研究精选点击:0 日期:2010-08-13/plus/view.php?aid=8964书不尽悠悠母语情彝文手机杯彝文书法大赛侧记在激情燃烧的火把节期间,凉山彝学界喜事多,好事多,作为第六届中国凉山彝族国际火把节重要活动之一的中国凉山彝州论坛古彝文化探源国际学术研讨会刚刚闭幕,8月6日,为隆重庆祝《彝文规范方案》颁布实施三十周年的彝文手机杯彝...分类:资讯播报点击:0 日期:2010-08-09/plus/view.php?aid=8951彝族语言文字规范与实践彝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自上世纪80年代初以来,按照我国宪法“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的规定,从丰富和发展彝族语言文化的长远利益出发,有关部门及彝学专家学者先后对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传统...分类:语言文字与古籍点击:0 日期:2010-08-07/plus/view.php?aid=8931古彝文与“巴蜀图语”的渊源三星堆文化(或文明)始终以无限的神秘感和震撼力吸引着世人,人们虽已从多学科、多角度对其进行了交叉研究与综合研究,但依然没有确凿的证据断言三星堆文化的族别归属和文化归因。

如何破解三星堆文化研究的众多难解之谜?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从彝族语言文...分类:语言文字与古籍点击:0 日期:2010-07-02/plus/view.php?aid=8606论中国彝族传世文字与彝史典籍的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长期使用并至今还在通行成熟表意文字的唯一民族。

用这种特有的表意文字撰写的典籍,卷帙浩繁,涉及内容广泛,在国内及彝区具有很高的文化普及教育与科研学术研究价值,彝文自古就对彝区的文化脱盲与经济发展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分类:彝学研究精选点击:0 日期:2010-06-18/plus/view.php?aid=8471《中国彝族》【作者】《中国彝族》编委会【开本】大16开这是一部系统介绍中国彝族的大型画册,由有关方面专家经过精心筹划,组织力量,深入到川、滇、黔、桂四省区,选择有代表性的彝乡,搜集大量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形成了这部文字简练、图片清新,且具有典型性、代表...分类:摄影点击:0 日期:2010-06-13/plus/view.php?aid=8416《凉山彝族风情》巴蜀文化走进千家万户丛书(第2辑)四川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吉合蔡华沙马布都嫫布乌自辉莫洛依古嫫著2005年7月第一版各地新华书店经销开本:32开目录总序张中伟前言第一章凉山自然环境一、独特的地理环境二、丰富的自然资源三...分类:旅游文化点击:0 日期:2010-06-13/plus/view.php?aid=8347彝族文化的瑰宝-彝文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

彝文必考知识点总结一、彝族的历史和起源彝族源远流长,其历史可以追溯至古代的大禹治水时期,相传大禹的后裔就是彝族的祖先。

彝族有自己的源流神话,传说他们是由尧和舜的后人组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先民之一。

在历史上的《史记》和《新唐书》等史书中,也有对彝族的相关记载,这些都是了解彝族历史和起源的重要资料。

二、彝族的居住地区和分布情况彝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等地,在四川的凉山、云南的楚雄和文山、贵州的黔南和广西的罗定等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聚居区。

彝族的聚居地区多为山区和边远地带,这也是影响着彝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重要因素。

三、彝族的语言和文字彝族的语言是彝语,是一种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言,有着独特的语言体系和语音特点。

彝族也有自己的文字系统,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彝文。

彝文是一种表音文字,由象形、指事和象形指事相结合的文字构成,是彝族人民用来书写的重要工具。

四、彝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彝族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主要信仰自然崇拜和家族宗教,崇拜自然界的神灵和祖先。

在彝族的传统观念中,山水树木都被视为神灵,尊崇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节日和民俗活动,如火把节、门巴节、三月三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彝族的传统服饰和民间艺术彝族的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编织的纺织品为主,色彩艳丽,图案多样,绣花技艺精湛,展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彝族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如刺绣、唢呐、舞龙、舞狮等,这些都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以上所述就是彝族文化的一些必考知识点,这些都是了解彝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希期对彝族文化感兴趣的人可以通过学习和了解这些知识点,进一步了解和体验彝族的文化魅力。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

【文化】彝语六大方言简介一、北部方言(一)北部方言的地理分布北方语言(即大小凉山彝语),横跨川、滇两省。

共四界:东至云南永善、巧家;南至云南禄劝、永仁、剑川;西至四川木里;北至四川汉源、泸定。

使用本方言的人口约有一百八十多万人,占彝族总人口的百分之二十五左右,分布在40多个县市。

操北部方言的彝族,自称nO33su33(音译“诺苏”),该方言又分为北部、南部两个次方言、四个土语。

操北部次方言的约有一百三十多万人,操南部次方言的约有五十多万人。

全方言约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能听懂圣乍话。

北部次方言包括圣乍、义诺、田坝三个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圣乍话,义诺话和田坝话。

圣乍土语(“ S[ 21Qa33ho21”一般称为中裤脚话),分布在四川省的喜德、昭觉,越西、甘洛、金阳、普格、西昌、冕宁、盐源、盐池、木里、德昌、石棉、九龙、泸定、雷波,其次分布在云南省的永胜、华坪、宁蒗、中甸、兰坪、维西、剑川、昭通、永善、巧家、丽江。

义诺土语(“?y21nO33ho21”一般称为大裤脚话),分布在美姑、马边、峨边、昭觉、甘洛、越西、金阳(部分地区)。

田坝土语(“ li21Di21mu33ho21”田坝语),主要分布在甘洛,越西,峨边,另外在汉源县,雅安地区的一部分地区。

南部次方言又分为两个土语,即布拖土语河会理土语(即凉山彝族习称的“sO33Di21ho21”所地话)。

布拖土语主要分布在布拖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宁南县,会东县,会理县(部分地区)。

会理土语主要分布在会理县,德昌县,米易县,其次分布在普格县(部分地区)。

另外还分布在云南楚雄金沙江一带。

北部方言地区,交通十分不便,再加历代统治者压迫和围剿,迫使广大彝族人民过着牛马不如的奴隶生活。

解放前,大小凉山的彝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又长期与外界隔绝,在语言方面保存着比较古老完整,绝大多数彝族之会说彝语,不大懂得汉语或其他民族的语言,只有大凉山边缘地带以及彝、汉、藏等族杂居的地方,如会理,会东,宁南,盐源,盐边,冕宁,木里,九龙,泸定等县的彝族略懂汉语。

【白彝族和黑彝族】彝族文化,,彝族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

【白彝族和黑彝族】彝族文化,,彝族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

【白彝族和黑彝族】彝族文化,,彝族彝文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字彝文是彝族文化的瑰宝。

汉文史志称之为“爨文”、“爨字”、“爨书”、“倮倮文”、“韪文”、“夷经”;彝族自己则称“诺苏补玛”、“乃苏讼纳”、“聂苏索”、“尼斯”、“阿哲苏”、“纳苏缩”等。

关于彝文的产生年代,现在还无定论。

不过,从山东邹平县丁公遗址出土的龙山时代晚期陶文,与彝文非常近似,并且全部可以识读,云南省昭通地区发现西汉堂郎府彝文印章,贵州大方有东晋彝文“济火碑”,结合彝文经籍和汉文志书上的记载来推算,彝文最迟也很可能产生于汉代或更早一些时候。

有关彝文的创始人,在民间传说中有:吉禄老人、本夺本耿、毕阿伍、伯博耿、宓阿叠、冉冉一义等。

由此看来,彝文不是一人一时的创造,而是先后有若干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区,对彝文进行过整理或改进。

彝文是一种古老的音节文字,一个字形代表一个意义,其文字总数达万余字。

这些彝字从结构上看,有点、横、竖、横析,大致有象形、会意、指事、假借四类。

彝文独特体字多,合体字少。

滇川黔桂彝文古书中的彝字形体,大部分相同或近似。

只因彝族居住分散,山川阻隔,方言差别大,各地彝文又随着方言发展,导致读音不一样,用字不统一,再加上辗转传抄,某些字的写法出现差异。

四川凉山一带彝文一般由右向左横行书写;云南、贵州、广西一带则由左向右竖行书写。

日长月久,自成体系。

卷帙浩繁的彝文古籍。

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和研究、翻译机构都有大量收,藏在国外,英国、日本、法国和瑞士的一些机构也有不少彝文藏书。

散存在民间的彝文经典,更是数以万计。

这些彝文文献涉及宗教、历史、哲学、文学、语言文字、医药、天文、地理和农技等各个方面。

例如:《西南彝志》有三十七万八千余字,内容丰富,涉及的范围广泛,被誉为“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其书记载彝族先民对宇宙起源、人类历史的认识;论述“八卦”、“河图”和“经络”原理以及彝族古代天文历算。

《齐苏书》是用彝文写成的药典,被誉为“哀牢明珠”,系明嘉靖年间所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彝语基础教程》第一编彝语及彝文概况第一章彝语方言概况第一节方言概述一、什么是方言?方言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历史发展的产物。

任何民族语言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总是要分化出自己的方言。

现代的语言学认为,“方言是语言的地方变体”。

也把方言说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但是定义却只是以空间和共时的角度来理解,并认为方言是对全民统一的标准语而言的。

但这条定义对于彝语以及南部诸多民族语言来说是不太适应的。

由于历史及语言内部结构发展不平衡等因素,时至今日彝语内部还没有统一的语言(标准语)。

但是,可以肯定彝语在“笃慕”时代是有过统一的部落或部族语言的,现今的各大方言都是以那时的统一语言继承、沿袭而来的。

因此,把方言解释为“是一种语言的支裔”,这对彝族语言来说是较为合适的。

这里的“支”是对共同语而言(古共同语);“裔”是指历史的继承。

方言与共同语之间,从共时看是主次关系,从历时看是继承的关系。

方言又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两大类。

地域方言是语言的地域变体,一般来说,同一种地域方言集中分布在同一个地区,也有移民把它带来远离故乡的地方的。

社会方言是语言的社会变体,使用同一种语言的人因职业、阶层、年龄、性别等等不同的口音、措辞、言谈也会有差别。

我们在此章里所说的方言,是以地域方言而言。

彝语分为六大方言,有的分布在一定的地域内,有的则与地域无关却与民族自称相联系。

即在同一地区内的同一民族其自称不同往往彼此不能通话,但是不同地区自称相同的人尽管相隔很远,彼此很少甚至不相往来,一旦见面却能通话。

如彝语南部方言自称“尼苏泼”支系的峨山、新平、玉溪等地的人却能与远隔思茅江城、红河金平的彝族,甚至与在越南、老挝的彝族能通话,却不能与本地区自称为“山苏泼”、“车苏泼”支系的同一民族人通话就是一个例证。

造成这样的原因就是我们上述所说的与移民历史有关。

我们从江城的“指路经”中看到,在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都是从新平迁徙而来的,江城县的有些彝族村寨有“新平寨”来命名,以此来怀念祖先。

这就可以说明江城的彝族和生活在越南、老挝的彝族是新平“尼苏泼”支系的支裔迁徙而来的。

一般来说,历史比较长、分布面积比较广、使用人口比较多的语言可能会有较多的方言。

彝语就是以方言众多而著称。

现今的彝语方言是以古代“笃慕”时代的氏族语言继承、发展而来的,它有共同的历史来源,共同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其现代的形式在语音上必定有相互对应的关系。

二、研究方言的目的和意义方言是一种语言中具有某些与其他地方话不同语言特征的地方性变体。

方言和语言从职能方面看没有本质的区别,因为它们都是一种交流思想的工具,都是借以思维的工具,都是一种信息的载体。

人们开口说话总是用某一种方言,相对于“方言”而言,“语言”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人们在口头上使用的是“方言”,而不是“语言”。

方言的历史和语言一样古老,所以,方言里蕴藏着十分丰富的语言资源。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研究方言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研究一个民族的语言史,必须先得调查研究本民族的各个方言。

除书籍的资料而外,各个方言还存在着民族发展的不同时期语言活资料,必须进一步深入实地调查,收集原始的资料。

彝语方言发展很不平衡,语音演变也不一致,这是社会发展不平衡所造成的。

政治、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语言的发展变化快一些。

山川阻隔,交通不便,政治、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地区语言变化缓慢一些。

这些参差不齐的方言之间的语言现象,可以直接帮助我们研究语言的内部规律,分析方言之间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的差异以及对应规律。

(二)为了继承民族文化遗产,必须加强方言研究。

彝语方言里,目前保留许多优秀的文化艺术及丰富的文献资料。

东部方言禄劝县錾字崖彝文碑(明嘉靖十二年),大方县彝汉对照《千岁衢碑记》(明嘉靖二十五年),罗甸水西铜钟(成化二十一年);北部方言的名著《勒俄特依》、《教育经》、《妈妈的女儿》;东南部方言撒尼叙事长诗《阿诗玛》;南部方言的《吾查》、《们查》;中部方言的大姚、姚安一带的《梅葛》;西部方言巍山南诏遗址的彝文瓦片。

此外还有很多的古彝文,这些别具一格有很浓厚的地方色彩的文化艺术,都需要我们这一代人来发掘、解读、考释、整理出版。

(三)研究彝语方言有助于我们更深入、更透彻地认识现代彝语。

彝语方言多,分歧大,至今还没有一个共同语及统一的规范文字,搞好方言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找出各方言区的对应规律,为在原老彝文的基础上规范一套四省区统一的文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三、研究方言的方法我国研究汉语方言的时间较早,东汉的应邵在《风俗通义·序》中说:“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輶轩之使,求异代方言,还奏,藏于密室。

乃赢氏之亡,遗弃脱漏,无见之者。

”这是说周秦时代君王常常在秋收农忙之后派使者到民间采录方言俗语,并且登籍珍藏。

虽然在先秦经籍和汉代经师的注释中偶然也可以找到对当时方言的零星记载,但是现存最早的方言学专著应该是汉代扬雄所著的《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距今已有二千年的历史。

后续出《续方言》、《广续方言》、《南通方言》、《蜀方言》等等。

但这些方言的不足之处只限于记录部分词汇,缺少对语音的叙述。

到了二十世纪,西方语言学的传入,现代的描写方言学诞生了。

它强调描写话的语言,揭示语言的内部结构。

赵元任的《现代吴语的研究》(1928年)是中国第一部以现代语言学方法调查研究语言的经典著作。

他最初设计并使用的调查表格及例字,至今一直被方言工作者所沿用。

随后在三四十年代陆续出过十多种方言学专著,如陶焕民的《闽音研究》,罗常培的《厦门音系》等。

这些研究克服了古人只追词源考证,不重视语音变化的缺点。

所以,我们研究彝语方言,不仅要寻求方言之间的差异,还要找出它们的对应规律,还要揭示出词汇、语法之间的变化规律和语言发展趋势,为彝文的规范和统一服务。

四、怎样调查方言首先明确调查的目的,调查目的不同,调查大纲的内容也就不同。

有些只调查方言的某个方面,有些调查整体的内容。

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凡做调查工作事先对调查的问题总得有个比较周密的考虑。

不管是以什么样为目的进行方言调查,首先必须制定编写出与调查内容相关的调查大纲,设计一些调查表格。

我们讲的方言调查,是综合性的方言调查,就应包括彝语内部各方面的内容和有关的一些问题。

(二)选好调查点。

在调查彝语各方言的时候,首先选好各方言的代表点,这个代表点并且是独特性、权威性。

(三)选好发音合作人。

调查方言一定要有主要发音合作人,即整个调查工作自始至终向该发音合作人调查。

发音合作人对方言调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选好发音合作人十分重要。

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发音器官要正常。

如果发音器官发育不正常,就不可能发出正常的音。

2、语言要纯熟。

要达到发音合作人的言语能代表当地方言,就必须选话语纯正熟练的发音合作人。

3、最好选懂得汉语方言的人。

民族语言调查不外乎两种人,一种是本民族的,另一种是外民族的。

外民族的调查者,必须通过翻译发问,而本民族的调查者如果方言分歧较大也必须通过汉语发问。

4、懂得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习俗、历史、天文、地理、文学艺术。

5、年龄最好是在三十至五十之间的中年人。

年龄稍大的人,掌握的话语比较全面、丰富,还可能懂得一些本民族的传说、故事、歌谣等民间口头文学,丰富调查资料。

五、怎样划分方言划分方言首先主要依据方言的分歧程度,也就是各语言要素的差别程度,其次是参考本民族的历史来源、支系的分布、自称和他称以及服饰、习俗等来划分。

彝语方言是在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语言调查工作组,对50多个县市的普查进行分析和比较研究,最后划分出六大方言。

从目前的语言情况来看,有些方言的土语还没有完全调查清楚,个别语言存在归属问题。

总的来说,划分出六大方言是符合彝语内部的实际,个别语言问题有待今后调查研究和补充完善。

思考与练习:一、什么是方言?一、方言是怎样产生的?请举例说明。

二、研究方言有何目的和意义?三、怎样研究方言?怎样调查方言?四、划分方言有哪些客观因素?第二节彝语方言形成的原因一、彝语方言形成的外部因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基本过程是分化和统一。

语言的分化往往导致方言的产生。

方言差异的形成往往经历这一些复杂的历史过程,其中有的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时代。

人民的迁徙、民族的融合、地理的阻隔、语言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因素,造成了方言的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社会的分化社会的分化引起语言的分化。

我们可以肯定,在远古的笃慕时代的彝族内部语言是一致的,是统一的。

由于氏族部落的人口从少到多,日渐积累起来,人们生活的共同体不得不扩大居住面积,彝族六祖分支以后,由于古代交通不便,山川阻隔,各支系之间互不往来是很寻常的事。

久而久之,可能就会导致生活习俗、语言习惯的日趋分歧,以致各自形成不同的特色,产生方言的差异。

(二)集体的迁徙由于战乱和灾荒,引起人民群众的集体迁徙,而语言随着使用者的分离日益走向分化的道路,这样天长时久,新的方言区域便逐渐形成。

另外,我们从彝族的源流及历史材料上可以看到,远古时代,有些氏族部落是游牧民族,在一个地方居住一般时间以后,便迁徙到另一个地方居住,这是气候决定了他们迁徙的主要因素。

到了冬季,由于气候寒冷,原居住地没有青草,对牲畜不利,便迁徙到气候温暖和草地、雨量充沛和草肥的热带,这也是集体迁徙的另一个原因。

(三)语言的接触彝族在历史上是一个融合的民族,融合了众多的民族部落,也就形成了今天众多的自称,在语言上也形成了很多方言或者方言的土语、次土语。

如南部方言的土语、山苏和车苏等等。

不同语言的接触,也就造成了方言的差异,加上其它条件,便形成了新的方言。

我们在西部方言的巍山、漾濞的彝语中,发现了很多词汇与拉祜语词汇相同或者相近,这不是偶然的巧合和一时的猜测,而是有历史依据的。

拉祜族的先民原是羌人中的一支,起先由甘肃、青海一带经四川西部进入云南西北部,开辟了一条沟通南北的通道。

唐代中叶,南诏崛起,建立了幅员辽阔的地方割据政权。

拉祜族部落隶属于南诏政权统治下。

从史料上看,拉祜族应聚居于巍山、弥渡一带山区。

“弥渡”一词在拉祜语中是火烧地的意思,现在的澜沧拉祜族聚居区,还流行刀耕火种的习俗。

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彝语西部方言与拉祜族的语言较为密切。

(四)地理因素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地理的因素也是形成方言的一个方面。

如山脉的阻隔,河流的有无等也会造成方言的形成。

地理的因素造成方言形成不是绝对的。

河流和山脉有时是不同的方言分界,有时却是同一方言蜿蜒的途径。

(五)方言的历史层次如果我们拿彝语六大方言的现代形式相互进行比较,会发现有的方言的语音比较古老,有的方言的语音比较新,造成这种不平衡性大约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它们从共同语(古共同语)分化出来的时间有先后,早分化的较古老;二是在分化之后,各自的发展方向和变化快慢不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