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
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140例

[ 5 ] 北京中医院.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 M】 . 北京: 中国科技医药出版社;
20 0 2: 2 1 - 2 3.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影响全世界1 %~ 3 %的
人 口,其高发病率和 对生 活质量 的影响可 以与 其他更严重的疾病相提
5 0 6 ・中医中药 ・
病例 的排除标准合并有 严重的心 、肝 、肺 、肾等 内脏疾病及造血 系统 等严 重原发性疾病 、高 血脂患者 、妊娠和 哺乳 期妇女 ,精神病患者 , 治疗 期间随意 中止或改变治疗 方法 者。
1 . 3治疗方法
S e p t e mb e r 2 01 3 , V o 1 . 1 1 , No . 2 7
[ 4 ] 丁晓岚 , 王婷琳 , 沈侠威 , 等. 中国六省市银 屑病流行 病学 调查 [ J ] - 中 国皮肤 性病学 , 2 0 1 0 , 2 4 ( 7 ) : 2 9 8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 t - = 4 . 0 7 和9 . 8 4 , P<0 . 0 1 ),治疗组疗效优
有 :①对T 细胞活 化的调节作 用 ;②对 Y干扰素的诱导 作用 ;③活化
P A S I 评分计算疗效指数 。疗效指数= ( 治疗前P A S I 积分. 治疗 后P AS I 积 分 )/ 治疗前P A S I 积分 X 1 0 0 %。治愈 :皮损 全部消退 ,疗效 指标P AS 1 分值 下降9 0 %以上 ,显 效 :皮损 明显消退 , P AS I 值下 降8 0 %以上 I好
记 录患者用药前后 的病 情变化 ,根据 皮损 的面积及严重程度进 行
蝉蜕、白藓皮、防风祛风止痒, 组方共有活血化瘀,祛风解毒的功效
穴位放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

穴位放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关于《穴位放血配合中药热敷治疗乳腺增生疗效显著》,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乳腺增生是女士最普遍的乳房疾病,其患病率占乳腺病症的第一位。
乳腺增生症是一切正常乳腺小葉生理性增生与复旧不全,乳腺一切正常构造出現混乱,归属于生理性增生,它是本非发炎又非肿瘤的一类病。
那麼应当怎么治疗呢?落差放血疗法:靶标精准定位方式:将乳房分为好多个区,以腋战线至胸部正中心线中间的间距平分成三等分,于三分之一与三分之二处画直线系统分区,分成外、中、内三区。
触碰乳腺困扰及肿块指定靶区选穴针刺放血,同方向相对,即右边乳房取右边身体穴道,左边乳房取左边身体穴道。
如乳腺肿块出外区取中渚穴;肿块先在区取陷谷及足三里;肿块以内区取太溪穴,疼痛连及腋下,取足临泣;疼痛在乳根下列,取大敦;若有胸闷气短、胸闷气短等症取少冲、少商(双侧)两穴。
穴位放血方式:先触碰查验乳房,明确乳腺困扰或包快位置开展靶标精准定位,随后找寻相对穴道,用碘伏棉球消毒杀菌后,用7号注射器针管点刺穴道皮肤流血,出血以7-8滴为好,等流血结束用碘伏棉球消毒杀菌洗净血渍,每天一次。
血压中药热敷:中药材研粉(艾草叶、透骨草、玫瑰花、没药、莪术、芒硝、肉桂粉、白芥子、禄特科技等)1000g置盆里加纯粮酒和醋适当,翻拌,分装进2个布袋子,入笼屉蒸15min取下,放置双侧乳房肿块处蒸熏敷热30Min,以微流汗为宜,每日1次。
1.4功效标准:参考《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订功效标准。
(1)临床医学痊愈:硬块消退、乳痛消退,断药后3月不发作。
(2)效果显著:硬块较大直徑变小1/2以上,乳痛消退。
(3)合理:落差硬块较大直徑变小不够1/2,乳痛缓解;血压硬块变小1/2以上,乳痛不缓解。
(4)失效:落差硬块不变小,或反倒扩大发硬者;血压单纯性乳痛减轻,而硬块不变小。
化瘀疏肝散结汤配合针刺与护理治疗乳腺增生病

关 键词 : 乳 腺 增 生病 ; 化瘀 疏 肝 散 结 汤 ; 针刺;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6 5 5 . 8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0—0 7 0 4 ( 2 0 1 3 ) 0 7—0 0 6 7— 0 2
1 . 1 一般 资料 共治疗 观察 1 0 0例 , 均 为我科 门诊与住 院的患者 , 随机 分为
参1 0 g , 路路通 1 0 g 。每 日 1 剂, 水煎 , 分2 次 口服。
2 . 1 . 2 针刺治疗
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5 0 例。治疗组年龄最小 1 8 岁, 最大 5 2 岁, 其
均4 . 8 年。以上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分析 , 元显著性差异( P> 0 .
0 5 ) 。 具有可 比性 。
1 . 2 诊断标准…
关元穴各 5 次, 继之擦两侧胁肋部 , 以局部有微热感为度; 俯卧 位, 胸部垫软枕, 点按肝俞、 脾俞、 肾俞、 次髂各 5 次。每 日 早晚各
1次 , 按揉过程 中注 意力度 均匀 , 以患者舒适 为宜。
1 . 3 纳 入 标 准
上述方法均于经前 1 周开始 治疗 , 7天为 1 疗程 。连续治疗
3 个 月经周 期后 评定 疗效 。
2 . 2 对 照组
口服乳癖 消片 ( 吉林 松 疗 制 药 厂生 产 ) , 每 日 3次 , 每次 6 片, 治疗 1 月为 1 疗程 。口服逍遥 丸 ( 河南省 宛西制药 股份有 限
湖北 中医杂志 2 0 1 3 年7 月第 3 5卷第 7 期
Hu b e i J o u r n a l o f删 C 2 0 l 3 . 厶3 5. Ⅳl 0 . 7
【每日一穴】天宗穴,乳腺增生,多用此穴

【每日一穴】天宗穴,乳腺增生,多用此穴
标题:
先看看近代对天宗穴研究的进展:
1.针刺天宗穴治乳腺增生,可促进患者淋巴细胞转化和玫瑰花结形成。
现代研究证明,针刺天宗配肩井,对乳腺增生有很好的疗效。
2.现代研究证明,用皮内针刺入天宗穴内,X线检查可见胆囊阴影缩小,即胆囊收缩增强。
用皮内针刺入左侧天宗穴后30分钟,X线检查可见胆囊阴影缩小
历代医家认为天宗穴有很强的舒筋活络、舒筋止痛的作用。
天宗穴首先有很强的,通畅肩部气血之功能。
所以,天宗穴一大用处,就是治疗肩胛痛、肩周炎。
中医治病经常有全息观,点对点观等治病方法,天宗穴,在其正对面是乳腺,按照对应取穴的原则,这天宗穴就有疏络乳房部位气血、筋脉的功能。
所以,它可以治疗乳腺增生、乳腺炎。
天宗穴使用方法:
1.请人用拇指指尖按压天宗穴,每天晚上操作200次,力道适中,先轻后重,要长期坚持
2.艾灸温灸10-15分钟,也可以直接贴上有艾灸效果的穴位贴
取穴方法:
以对侧手,由颈下过肩,手伸向肩胛骨处,中指指腹所在处即是天宗穴。
位于肩胛区,肩胛冈中点与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凹陷中。
正坐垂肩取穴。
参考文献:
《中国针灸学词典》《中医药学名词》《中医大词典》《针灸穴名解》《中国针灸全书》《经络穴位按摩大全》。
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46例

10571057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Chi ne s e M e di ci ne M o der n Di s t ance Educ at i on of C h i na第6卷第09期2008年09月一次,高可达39℃,用头孢噻肟钠、双黄连、地塞米松等治疗3天左右即可退热。
据血培养结果,补充诊断为变形肥胖杆菌败血症。
治疗败血症应结合药敏结果应用抗生素抗感染不少于三周,中药治疗可再延长4-6周。
反复发热与反复用地塞米松有关;变形肥胖杆菌败血症也和反复用地塞米松有关。
因为地塞米松属激素类药,有较好的中枢退热作用和强大的免疫抑制等作用,一般用地塞米松后数小时内即可退热,并能维持24小时左右,这是有利的一面;地塞米松的免疫抑制作用会降低自身的抗病能力,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这是有害的一面;所以,使用地塞米松等激素类药物时要权衡利害,轻易不要使用,更不能图退热快而把激素类药物当退热药物滥用。
中药辨证应用可有效地对抗激素的副作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取得了良好效果。
3支原体肺炎并心肌炎 张某,男.12岁,2004年3月16日因"反复发热月余伴胸闷三周"收入院。
患儿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咳嗽、流涕,体温波动在38℃-39℃之间,在当地医院诊为上感,静点青霉素3天,洁霉素2天,先锋霉素3天后,体温降至正常,停药2天后又发热,体温高达40℃,咽痛流涕,头晕头痛,自用感冒药和退热药后病情未减,出现胸闷,到当地医院作胸部X 线片检查示支气管肺炎,用青霉素和清开灵等静脉滴注后热退,仍有咳嗽胸闷,继续用药5天,咳嗽减轻,停药后2天,又发高热,体温到了40℃,胸闷明显,再到医院检查了支原体抗体呈阳性,诊为支原体肺炎,用阿奇霉素(圣诺灵)、双黄连、地塞米松等静脉滴注5天后停药,仍有咳嗽,痰少,流涕,昨晚胸闷明显,开窗通风也不见减轻,头晕,今经门诊入我院治疗,现胸闷头晕,咳嗽,痰少,流涕,纳食尚可,二便如常.查:咽充血,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干湿啰音,心率74次/分,律不齐,心音有力,舌质暗红,苔黄中厚,脉滑。
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凝型乳疠40例

针药结合治疗肾虚痰凝型乳疠40例张晓琳;徐丽娟【摘要】目的:观察针药结合与中药治疗肾虚痰凝型乳疠的疗效.方法:将40例肾虚痰凝型乳疠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结合自拟温肾消疠汤治疗组和自拟温肾消疠汤对照组,对比两组疗效.结果:两组在乳房疼痛程度评分、肿块硬度、肿决大小、总有效率上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结合自拟温肾消疠汤对于治疗肾虚痰凝型乳疠具有温补肾阳、理气化痰的作用,疗效显著.【期刊名称】《针灸临床杂志》【年(卷),期】2012(028)009【总页数】2页(P21-22)【关键词】乳疠;肾虚痰凝型;针刺;临床观察【作者】张晓琳;徐丽娟【作者单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40;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2“乳疠”一病最早见于《疮疡经验全书》,是临床常见的男性乳房病,西医学称之为男性乳房异常发育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与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呈上升趋势。
临床上多见于13~17岁的青少年和50~70岁的中老年患者[1]。
由于年老体虚,久病及肾,肾之阴阳俱虚,不能涵养肝木,肝气不疏,疏泄失司,则痰湿停聚、上结乳络形成肾虚痰凝型乳疠。
现代医学治疗过程中,有的药物副作用大且效果不够肯定,有的对止痛作用较好,但消块作用不理想,且易复发[2]。
中医中药在治疗乳疠中发挥的作用和优势,日益受到国内外医疗界的肯定。
张晓琳教授从医30余年,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临床应用自拟温肾消疠汤结合针灸治疗肾虚痰凝型乳疠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临证经验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选取2010年9月~2012年3月就诊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乳腺科门诊并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
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治疗组20例,对照组20例。
具体的随机方法为:先将40名患者按就诊顺序从1开始到40编号,记录为表的第1行;从随机数字表中的任一行任一列开始,依次读取两位数作为1个随机数记录于编号下,记为第2行;然后将全部随机数从小到大编序号(数据相同的按先后顺序编号),将每个随机数对应的序号记在第3行;规定序号1~20为治疗组,21~40为对照组。
针刺结合周期疗法治疗乳腺增生35例

3 0・
J o u r n a l o f E x t e r n a l T h e r a o v o f T C M Oc t 2 01 3. 2 2( 5
针 刺 结 合 周 期 疗 法 治 疗 乳腺 增 生 3 5例
李 秀
( 甘 肃省张掖 4 0 0 0 )
2 . 2 推
拿
①首 先取俯卧位 , 自大椎至 长强推督 脉 3遍 ~ 5遍 , 运用 弹 拨法拨 脊柱两侧心俞 、 肝 俞、 脾俞 、 肾俞 穴。②仰卧位 , 顺 胸廓的
本病可提高妇女 的生 活质 量 , 预 防乳 腺癌 的发 生。现代 医学对
本病的’ 冶疗主要依 据 激素 紊乱 理论 , 采 用 抗激 素药 物 治疗 , 副
双 乳 从 乳 房 四周 边 缘 沿 乳 腺 管 向 乳 头 方 向轻 刮 , 肿结 处 摩 刮 , 每
个方 向 2 0次 , 乳头部位禁刮 。③患 者仰 卧位 , 胸肋部轻刮膻 中 , 角刮两侧肋 间隙 , 轻刮期 门至章 门 , 各2 0次 。④体位 同前 , 刮拭 双 下肢膝关节 至踝 关节 , 先外后 内 , 每侧 l 5次 …
关键词 : 乳腺增生 ; 针刺; 周 期 疗 法 中图分类号 : 1 1 6 5 5 . 8 文献标识码 : D 文章编号 : 1 0 0 6—9 7 8 X( 2 0 1 3 ) 0 5— 0 0 3 0— 0 2
乳腺增生是乳 腺导 管 和小 叶在结 构上 的退行 性 和进行 性
病变 , 属 中 医学 “ 乳癖 ” 范 畴 。周 期 性 的乳 房 疼 痛 是 本 病 的 主 要 表现 , 其 实 质 为 非 典 型 性 增 生 和 乳 房 的 癌 前 期 病 变 。 有 效 治 疗
“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获显效

“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获显效
某女士,45岁。
患双侧乳腺增生症5年,经多次体检,病情有发展,医生提示定期复查。
现将我治疗该患者的情况介绍如下:我在研读杨维杰前辈所著《董氏奇穴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过程中,发现此书中对于治疗妇科疾病包括乳腺增生有些独特穴位,我便把其中一些穴位挑选出来,组成了两个方子:一是将妇科穴、下三皇加气海组成一个方子。
二是将三重穴倒马,四花中、副加膻中组成第二个方子。
我用这两个方子轮换给该患者治疗共六个疗程(注:两个方子中的穴位互有调用。
一个疗程为7天,两个疗程中间稍有休息)。
针灸治疗结束后,该患者再次到医院检查,结果没有再发现乳腺增生症状。
当时该患者反复说明曾多次检查确有增生,并出示以前体检记录。
此医生于是又请来另外一位医生共同检查,结果还是正常,未发现有增生。
到现今已过了两年,该患者乳腺增生症始终没有复发。
此例明证,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确有显效。
但因我对董氏奇穴治疗乳腺增生的用穴方法、机理理解比较肤浅,所以将此例提交到论坛,烦请各位师友给以指教。
王全民:
这两个董氏针灸对乳腺增生的处方,用的很好。
在1973年董师亲自编着的”董氏针灸正经奇穴学”中,有关乳房方面毛病,除了董氏奇穴外,也用了十四经的穴道,请叁考。
乳腫大:
-指三重穴
-三重穴(包括乳癌,乳痰,乳疼)
乳痛:
-陽輔穴/光明穴/外丘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
【摘要】目的:观察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
方法:共40例乳腺增生病患者给予针刺治疗配合口服中药,连续2~5个疗程。
结果:治愈21例,占52.5%;显效12例,占30%;好转7例,占17.5%;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结论:针刺配合中药治疗乳腺增生病疗效显著。
【关键词】乳腺增生病;针刺;中药治疗
乳腺增生病是育龄妇女最常见的乳腺疾病,好发于20~50岁。
此病被认为是癌前期病变或乳腺良性肿瘤,其发病率在妇女乳腺疾病中占首位。
临床上以乳腺疼痛和乳腺囊性结节为主要表现。
乳腺增生病在中医学中属于“乳癖”、“乳痰”、“乳核”等范畴,最早见于《中藏经》,但古籍中未见有针灸治疗本病的记载。
近年来,通过单纯口服中药或针刺方法治疗本病的报道不少,但疗效较慢,治愈率不高。
我们在临证时采用针刺结合口服中药的方法治疗乳腺增生病40例,疗效可靠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均为门诊病人,全部为女性,无妊娠患者,年龄22~48岁,平均36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3年;肿块最小1.5×2cm,最大4×5cm。
本组经红外线乳腺扫描仪证实,均符合乳腺增生病的诊断。
1.2临床表现
1.2.1 乳房肿块呈圆形、椭圆形、结节状、条索状,中等硬度,
与周围皮肤肌肉不粘连,推之可移,皮肤不变色。
肿块多位于外上象限,常因情志不舒或劳累加重。
1.2.2 单侧或双侧乳房刺痛、隐痛、乳胀,疼痛可放射至肩、腋下和上臂,每于经前痛重,经后痛减。
2 辩证分型
2.1 肝郁气滞型:共22例。
主证:乳房胀痛、结块,肿块和疼痛随喜怒消长。
伴急躁易怒、胸闷胁胀、心烦、口苦、喜叹息、经行不畅。
苔薄黄,脉弦滑。
2.2 冲任失调型:共12例。
主证:乳房肿块和疼痛在月经前加重,经后缓解,多见于中年妇女。
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失调、色淡量少。
舌淡、脉沉细。
2.3 痰湿阻络型:共6例。
主证:乳房肿块坚实,胸闷不舒,恶心欲呕,头重身重,苔腻,脉滑。
3 治疗方法
3.1 针刺
3.1.1 取穴:胸组:膻中、屋翳、乳根、合谷、内关、足三里背组:肩井、天宗、肝俞、三阴交配穴:肝郁气滞加太冲;冲任失调加关元、肾俞;痰湿阻络加中腕、丰隆。
3.1.2 手法:泻法或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一次。
治疗10天为一个疗程,胸组与背组穴位交替使用,每疗程间隔3天,经期停针。
3.2 中药治疗
3.2.1 用药:乳腺消痛灵:夏枯草15g,海藻15g,昆布15g,浙贝母10g,当归15g,白芍15g,柴胡10g,香附15g,郁金10g,骨皮10g,元胡15g,川楝子10g,瓜蒌15g,皂刺15g,穿山甲15g,全虫6g,橘核10g,三棱10g,莪术10g。
3.2.2 服用方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
经期第7天开始服,10天为一个疗程,每月连续两个疗程。
4 疗效观察
4.1 疗效标准治愈:乳房肿块、疼痛均消失,且停止治疗后三个月内无复发。
显效:乳房肿块缩小50%以上且乳房疼痛消失。
好转:乳房肿块缩小50%以下,疼痛减轻或乳房肿块缩小50%以上,疼痛无减轻。
无效:乳房肿块无缩小,疼痛无减轻。
4.2治疗结果40例经2~5个疗程治疗,治愈21例,占52.5%;显效12例,占30%;好转7例,占17.5%;无效0例。
总有效率100%。
5典型病例
徐×,23岁,学生,未婚。
2011年4月15日初诊。
主诉双侧乳房有结节状肿块,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痛减。
近两个月来因感情纠纷,疼痛加重,非经期亦痛,伴胸闷、喜叹息、口苦,脉弦细。
局部检查,左乳外上方触及2×3cm、右乳内下方触及1.5×2cm大小肿块,压痛明显,中等硬度。
针刺配合口服中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肿块、疼痛消失,经治疗后3个月、半年随访两次,未见复发。
6讨论
中医认为乳腺增生病的发生与肝胃(脾)冲任关系密切。
女子以
肝为先天,肝脉散布胸胁,足厥阴肝经之所贯;乳房又为阳明经脉之所过,故属胃。
针刺调节取穴以肝、胃(脾)、冲任经为主。
膻中、乳根位于乳房局部,刺之可宽胸理气、消除患部气血之瘀阻;屋翳宣畅乳部经气;肝俞以舒肝气;肝胆相表里,故取肩井以舒胆气;天宗是治疗乳病的效穴。
本病多于情志失调相关,“忧郁伤肝,思虑伤脾”肝失条达,脾失健运,导致经络气血瘀阻,聚结成核。
中药方中大多为化痰软坚散结之药,配合针灸治疗以达到活血祛瘀、止痛消肿之功,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郭诚杰,等.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100例疗效分析[j],中国针灸,1982;2(3);1
[2]郭诚杰.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114例疗效观察及机理探讨[j],陕西中医杂志,1988;9(5);193
[3]刘丽军,韩晨燕,杨宪萍.近年来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概况[j],河北中医学院学报,1996;11(3);38-39;
[4]王联庆,张锐,王玉华.疏肝散结法配合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j],山东中医杂志,2003;22(5);290-291
[5]孔荣.针药结合“从肝论治”乳癖临证心得[j],中国民间疗法,2011;19(10);46-47
作者简介:梁璇,女,汉族,在读研究生,陕西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