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合集下载

白血病

白血病

M 1 、M 2 主导词白血病, 然后查髓细胞性, M 1 、M 2a 再查急性, 得到 C92. 0, M9861/ 3, 在 ICD -10 中并未区分 M 1 与M 2a ;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 题, M 2b 原名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经对比可以发 现, 目前临床分类已无亚急性白血病, 而ICD -10 保 留, 应当按原名称查亚急性, 得到 C92. 2, M9862/3。 还是按照急性查找? 个人倾向既然临床已将其归类 于急性白血病, 按后者更为合理。
M 0 :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M 1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未成熟型 M 2 :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 部分成熟型( M 2a M 2b )
急性
髓系
M 3 : 急性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M 3a M 3b ) M 4 : 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M4a M4b M4c M4EO )
M 5 :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M 5a M 5b ) M 6 : 急性红白血病 M 7 :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白血病
慢性
特殊类型的白血病:慢粒急变;低增生性;淋巴肉瘤;组 织细胞肉瘤;浆细胞;多毛细胞等
白血病的ICD-10分类轴心
白血病类目间分类轴心是细胞形态(淋巴细胞、 髓细胞、特指类型、未特指类型) 白血病亚目间分类轴心是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编码查找
M6
直接查红白血病, 得到 C94. 0, M9840/3。
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编码查找
M 0 M 0 是 1991年新分出的类型, 该型骨髓中 原始粒细胞≥90% ( NEC, 即除红系统外的细胞比 例), 原始细胞在形态学上易与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 2 与 M 7 混淆, 需借助细胞化学和免疫表型分型 及电镜等来鉴别。 因为目前应用的ICD -10 是 1989 年修订的, 因此索引中无髓细胞白血病, 未分 化型词条, 该型原始粒细胞≥90%, 分化程度最低, 不 能再区分出其他细胞类型, 又明确为急性白血病, 因此个人认为也应分入 C92. 0。

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

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

整理ppt
15
白血病的分子病理机制: DNA断裂: 1. oncogene(ras,c-myc,jun,fos,abl) 2.Tumor Suppress gene
(p53,WT1,RB,p16,p27) 3.Apoptosic gene (Fas,ICE) 4. Apoptosic modification gene
整理ppt
57
作用机制
APL
Leucocytosis
differentiation
整理ppt
Apoptosis 58
高白细胞综合症
ATRA
As2O3
Promote differentiationpt
59
RAS
Leucocytosis
出血
The early mortality rate
血象:
1. 白细胞质和量的改变:出现相当数量的 原始及幼稚细胞(白血病细胞)。
约2/3的病人白细胞增高,可超过100.0 ×109/L,称为高白细胞性白血病。1/3白 细胞数减低或正常,如< 1.0 ×109/L, 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
2.贫血和血小板减少。
整理ppt
26
实验室检查(形态学)
淋巴结及肝脾肿大:ALL 骨和关节疼痛:胸骨压痛,绿色瘤 齿龈肿胀、皮肤浸润(sweet综合征):
M4、M5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ALL 睾丸白血病:儿童ALL
整理ppt
19
整理ppt
20
整理ppt
21
整理ppt
22
整理ppt
23
整理ppt
24
整理ppt
25
实验室检查(形态学)
整理ppt

急性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

(七)M7型:巨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幼稚巨核细胞≥30%, 分为2型 未分化型,骨髓中原巨核细胞>30%, 分化型,骨髓及外用血中以单圆核和多 圆核病态巨核细胞为主。
D、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CNSL) 随着白血病缓解率提高和生存期延 长,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成为较突出的 问题。以急淋较急非淋常见,急性早幼 粒细胞白血病也较多见。常无症状,可 表现为头痛、头晕、烦躁,严重时出现 呕吐、颈项强直、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脑 神经、脊髓瘫痪等
E、绿色瘤 又称粒细胞肉瘤(granulocytic sarcoma)或 髓母细胞瘤(myeloblastoma),见于2%~14% 的急非淋,由于白血病细胞大量的髓过氧化 物酶在稀酸条件下变成绿色,故称为绿色瘤 (chloroma),常累及骨、骨膜、软组织、淋巴 结或皮肤,但以眼眶和副鼻窦最常见。可表 现为眼球突出、复视或失明。
急性白血病
一、概述
急性白血病 (acute leukemia)是造血 干祖细胞的克隆性恶性疾病,白血病细 胞分化停滞在较早阶段,主要为原始细 胞和早期幼稚细胞,自然病程数月。 主要表现为贫血、出血、感染、浸 润和高代谢等。
分类:常因FAB分型
急性淋巴细胞系白血病〈ALL〉: L1、L2、L3 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 M0、M1、~M7,
化学染色: POX SB 幼粒 + + 幼单 ± -
SE NSE + ± +
(五) M5:急单

M5a(未分化型):髓原单≥80% M5b(部分分化型): 30%﹤髓原单+幼单﹤80%
M5a
(六) M6型:急性红白血病
是红系、粒系同时恶性增生的急性白血 病,髓幼红CELL﹥50%,且有形态异常, 且原粒(非红系)﹥30% 1.红系增生期:骨髓原红增生为主 (红血病) 2 .红系和粒系同时增生期(红白血病) 3.白细胞系统增生期(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分型程

急性白血病实验室诊断分型程

(4)苏丹黑B染色是鉴别急性白血病较 好的染色方法,BCSH主张选SBB或MPO, ICSH由于SBB+的ALL已有报道,认为 SBB的特异性不如MPO,因此列为补充 细胞化学染色,基层医院不能开展MPO 的实验室可选用SBB。 (5)ICSH提倡使用主要细胞化学以外, 也主张在有条件的单位应用其他细胞化 学染色协助AL诊断。
表1 主要细胞化学染色结果
MPO (SBB) + + + +/α -NAE (ANAE) +/+ + -/+ 诊 断 说 明
AML-M1、M2 AML- M3 AML-M4、M5 AML-M5 分类不明、 ALL、AML-M7 部 分 T-ALL 、 M7 ANAE阳性 M3a 的ANAE 阳性
1. 髓过氧化物酶 MPO是髓系特征 的专有酶,应作为识别髓系细胞的首 选。一般原粒细胞多为阴性,有的可 阳性,阳性率>3%,有助于诊断AML。 ICSH增补SBB意义在于MPO-的AL时SBB 可提供诊断依据。
急性白血病(AL)的诊断除临床症状、 体征与血象外,骨髓细胞形态学分类是 确诊AL的主要依据之一。急性白血病因 分型不同,导致治疗方案和疗效不同, 预后也不同,因而正确诊断分型非常重 要。日常工作中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分型 常因骨髓取材、制片或经验不足而造成 漏检,也可能由于染色、形态学鉴别能 力或未按程序进行而致误诊,从而引发 医疗纠纷。
从事急性白血病诊断的实验室都应采 用细胞化学染色方法。ICSH提出使用髓过 氧化物酶(MPO)、氯乙酸AS-D萘酯酶( CAE)和α -乙酸萘酯酶(ANAE)三种染色 ,必要时再加苏丹黑B(SBB)染色。BCSH 则主张使用SBB或MPO和非特异性酯酶( NSE)染色。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急性白血病FAB分型

[Ⅱ]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M0: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原始粒细胞≧90%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 原粒细胞30%~89% M3: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异常早幼粒细胞≧30%
M4: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骨髓及外周血中 粒系和单核 细胞系两系增生, 原始细胞≧30% M4EO:骨髓中异常嗜酸性粒细 胞>5%
M5型: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原、幼单核及单核细胞≧80% M6型:急性红白血病 红系细胞>50% 非红系原始细胞 ≧30% M7型: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原巨核细胞≧30%
(3)急性白血病分型
FAB分型 根据细胞类型及其分化程度血病(ALL) [Ⅱ]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Ⅰ] 急性淋巴细胞型白血病(ALL)
① L1型:以小细胞为主,大小一致。 ② L2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均。 ③ L3型:以大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 胞质中有空泡。

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急性白血病免疫分型
B-ALL旳免疫表型特点:
T-ALL旳免疫表型特点:
T-ALL分类
免疫表记
TdT+ 、CyCD3+ 、CD7+
Pro/Pre-T-ALL
CD2-、sCD3- 、CD1a-
T-ALL
CD2+、 sCD3+ 、 CD5+/- 、CD8+/- 、CD4+/- 、 CD1a+/-
-
+
+
-
T-ALL
+
-
-
+
-
-
+
AML
-
+/-
+
-
-
-/+
-/+
R1 门为成熟淋巴细胞 R2 门为正常单核细胞位置 R3 门正常粒细胞位置 R4 门为幼稚淋巴细胞出现位置 R5 门为有核红细胞或细胞碎片位置 R6 门为幼稚髓细胞出现位置 白血病细胞一般会在R4 R6 两门位置处出现
正常骨髓经CD45/SSC射门旳散点图
CD45/SSC 图中可见 CD45 强阳性SSC 低信号旳细胞群为淋巴细胞褐色细胞群体 中档强度旳CD45 体现SSC 信号最强旳细胞群体为粒细胞蓝色及红色细胞群体 CD45 体现与SSC 信号介于淋巴细胞与粒细胞之间旳是单核细胞群体绿色细胞群体 CD45 阴性SSC 信号最低旳有核红细胞和细胞碎片
ANLL旳免疫分型特点
FAB-M1/M2旳免疫表型特点:CDl3+、CD15+、CD33+、 HLA-DR+、CD34+,其中CD34在M1中旳体现强于M2,而CD15在M2旳体现较强。
ANLL旳免疫分型特点

白血病离我们很远?得上其实很容易 ·

白血病离我们很远?得上其实很容易 ·

白血病离我们很远?得上其实很容易 ·发表时间:2020-10-13T15:16:06.86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21期作者:范林芬[导读] 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病变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范林芬中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德阳 618100白血病是血液系统病变的恶性疾病,其发病率逐渐增加。

生活中许多人不明白白血病的临床症状是什么,为什么会得白血病?通常,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表现是由于正常血细胞的减少以及白血病细胞对某些器官和组织的渗透所致。

所有类型的急性白血病的临床症状几乎相同。

最常见的不适是发烧,面色苍白,紫癜和疼痛,症状可轻可重。

一、白血病发病原因(一)感染发烧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在疾病过程中随时出现,发烧的类型尚不清楚。

由于白血病患者没有嗜中性粒细胞和免疫功能缺陷,因此覆盖整个胃肠道粘膜,皮肤和呼吸道粘膜的正常菌群会成为病原细菌。

此外,白血病患者难以识别,因为他们缺乏专注于感染的能力。

因此,应积极进行抗生素治疗。

口腔感染在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牙龈浮肿,增生,出血等患者中尤其常见。

胆道感染伴有右上胃痛,油腻,呕吐甚至黄疸。

肛门周围的各种肠炎和感染也很少见,呼吸道感染常表明咳嗽,痰,呼吸急促,喘息和肺部阻塞,淋巴结病会使症状恶化。

一些儿童抱怨腹部疼痛,疼痛的位置尚不确定,但通常表示感染区域,例如阑尾炎和胆囊炎。

尿路感染也更常见,鼻窦炎也可能发生在年龄较大的儿童中。

病原体在细菌中更为常见,尤其是革兰氏阴性杆菌(例如大肠杆菌)和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

病毒感染不容忽视,由于细胞免疫缺陷,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和肝炎病毒常常合并感染。

另外,真菌感染是常见的。

临床症状是鹅口疮,真菌性肺炎和女孩鹅口疮的真菌感染,卡氏肺孢子虫有时会发生肺炎。

(二)贫血早期出现表现为面容苍白和身体疲劳,呼吸急促,易怒,口渴和其他症状,大多数儿童在接受治疗时症状较轻。

①贫血的原因有很多:①由于干细胞衍生的红细胞减少以及引起红细胞产生的微环境的破坏,导致红细胞产生减少,一些学者说患者的红细胞起源于白血病克隆和体外溶解度证实其增加表明效率低下。

白血病免疫分型

白血病免疫分型
FCM标记方法: 单标:一种单抗/tube: FL1,FSC,SSC(三参数) 双标:(两种单抗/tube/):FL1,FL1,FSC.SSC(四参数) 三/四标:(三种单抗/tube)(四种单抗/tube):FL1-FL3/4,FSC,SSC
CD11b
CD117
CD45
CD11b
CD5
Side scatter
+
Common B-ALL
急性前B细胞白血病
+
Pre B-ALL
急性B细胞白血病
+
B-ALL
++ +/- + -/+ + --
- -+ -+ +- -/+ +
意义:Common B-ALL 预后相对较好,CD34+B-ALL比CD34预后好,但CD34+患者伴Ph1+预后差。B-ALL预后相对 差,但随化疗方案改进,预后有所改善。
(二).正常T细胞标志:根据在胸腺内发育阶段分4期
CD7 CD2 CD5 CD34 CD1a CD3c/m CD4 CD8
I期 : + + + +
-/+
II期: + + + - + -/+
III期: + + + - + +/+ + +
Ⅳ期: + + + - -
+/+ +/- +/-
泛T:CD2,CD5,CD7, cCD3 幼稚T:CD34,TdT,CD1a, CD4/8, 成熟T:CD3,CD4,CD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基本信息 编辑内容 来源 中文名称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1 英文名称 其它名称 相关中医疾病 疾病分类 血液疾病 发病部位 全身 主要病因 常见症状 出血倾向、皮肤的白血性浸润 1 多发群体 传染性 无 就诊科室 血液科 概述1 单核巨噬细胞合称为组织细胞系统,均源自骨髓,由骨髓原单核细胞发育而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分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粒-单或M4)和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cytic leukemia,简称急单或M5)。 在急粒-单时,两系列细胞均源于同一多能干细胞,其时单核细胞可能经原粒与早幼粒细胞演化而来,故临床表现与急粒类似。 急单的同义名有:组织单核细胞白血病(histiomonocytic leukemia)、白血性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症(leukemia reticuloendotheliosis)、原单核细胞白血病(monoblastic leukemia)和Schilling型单核细胞白血病等。由Resehard和Schilling-Torgan于1913年首先描述。一般认为它是一种游走性的网状巨噬细胞肿瘤。 流行病学 相关疾病1 高溶菌酶血症、溶菌酶尿症、肝性脑病、肺水肿、结膜炎、硬性结节、脓疱疹、剥脱性皮炎、胃肠道溃疡等。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一)病因 (二)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类型和分类 临床表现1 (一)症状体征 除一般急性白血病的表现外,尚有下列特点 1、齿龈肿胀、肥厚、出血、溃疡与坏死,而口腔与咽喉的糜烂和溃疡也很常见。 2、皮肤的白血性浸润较其他急性型明显,呈大小不等的斑丘疹甚或融合成块。此外,硬性结节、脓疱疹和剥脱性皮炎也很常见。 3、颈淋巴结肿大较为显著,可能与易发坏死性口腔炎有关。肝、脾肿大的频率与程度比急淋为低,但比急粒高。关节肿痛也较多见。 4、由于多数患者伴高溶菌酶血症和溶菌酶尿症,后者自肾脏排泄而致肾负荷过度,故急性肾功能衰竭较其他急性型为多。 (二)实验室检查 1、血象 (1)在AML-M4时,贫血呈中至重度,常比M5时严重。周围血可见粒系和单核系两类细胞,原始与幼单核细胞占30%~40%,粒系自早幼粒以下均易见。 (2)AML-M4时外周血示绝对性单核细胞增多(≥5×109/L)。 (3)在AMLM亚型时,白细胞多数在15×109/L以下,>50×109/L者少见。某些日子周围血单核细胞数突然升高,此即所谓“单核细胞日”。 (4)在AML-M4时,血片以原始、幼核细胞为主(占50%~90%);而在M4E0以幼单和单核细胞为主。 (5)AMOL时外周血小板计数均呈重度减少,常在50×109/L以下。 2、骨髓涂片细胞形态 涂片示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M5时增生度较M4时为低。 (1)AML-M4:髓象内粒、单核系细胞同时增生,如以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则幼单和单核细胞应超过20%;如以原、幼单和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则原始和早幼粒细胞应>20%。本型浆细胞常增多,可达3%~5%,此点与AGL和ALL不同。白血病细胞内有时也可检出Auer小体。 (2)AML-M5:髓象内以原、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少数白血病细胞内也可检出Auer小体在M5A时,髓象以原始单核细胞为主,幼单核百分数较低;在MB时,原单、幼单和单核细胞均可见,但以幼单核细胞为主临床上,15%~30%的AMM4伴以不典型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出现16(q22)染色体异常,此即AML-M4E0。其时,骨髓涂片内的嗜酸粒细胞,含有嗜酸和嗜碱两类混合性颗粒。 M4E0亚型预后较好,但合并CNS侵犯的发生率较高。 AMOL白血病细胞中的原始单核细胞呈MPO和SBB阴性或弱阳性,幼单粒细胞呈弱阳性,阳性颗粒纤细,着色淡而呈弥散性,不凝集成块,此点与AGL不同。此外,M5和M4时白血病细胞通常呈NSE和溶菌酶阳性。 关于免疫表型的检测,AML-M4时呈粒系和单核系标记物的双重表达,如CD11、CD13、CD14、CD15、CD33、CD64、CD68和HLA-DK均阳性,某些病例的白血病细胞尚可表达CD2、CD4或TdT。AML-M5时,白血病细胞全部或部分表达单核细胞系相关标记物诸如,CD14,CD64和CD68。此外,CD4、CD11C、CD33、CD34和HLA-DR亦可阳性。 3、骨髓切片组织病理 AMOL包括AML中的M4和M5两个亚型,其治疗前的骨髓组织学改变类似。 (1)骨髓切片示增生异常活跃,脂肪细胞明显减少或消失 (2)切片主质内白血性原始细胞与核扭折的单核系细胞广泛浸润,后者胞体大,伴卷曲样胞核、核形不规则,核膜厚,异染色质呈致密粗粒或小块状,胞浆丰富,染不均匀淡紫色。 (3)主质内可见散在单个分布的残存中性杆状核、分叶核粒细胞和(或)幼红细胞小簇。 (4)间质水肿、红细胞渗出血管外;Gomori染色示网状纤维增多。 (5)本型易检出骨小梁破坏溶解性病变。 4、细胞化学 (1)过氧化物酶(POX)和苏丹黑(SB)染色:急单的原单核细胞呈POX和SB阴性或弱阳性,幼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细小,染色淡,呈弥漫性,不凝集成块,此点与急粒不同。在急粒-单时,幼稚粒系细胞呈较强的阳性反应,而幼稚单核细胞则呈弱阳性反应。 成熟中性粒细胞内POX的平均积分明显降低,此点有助于与急粒和细颗粒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2)PAS反应:急单时,约半数单核细胞呈PAS阴性反应,另半数呈细粒状或粉红色均质状弱阳性反应。幼单核与单核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3)非特异性酯酶(AS-D-AE)染色:应用醋酸-AS-D-萘酚为底质,进行AS-D-AE组化染色,在急单和急粒单时,原始细胞AS-D-AE呈片状阳性反应,染色较深,且可被氟化钠(NaF)所抑制,此点可与急粒和细颗粒型早幼粒相鉴别。 (4)过氧化物酶与溶菌酶(LZ)二重组化染色:急单或急粒单时,在同一标本上LZ活性>POX活性;而急粒和早幼粒时,POX活性>LZ活性,可供鉴别时参考。 5、细胞遗传学 已知M4和M5时易检出+8;M4的嗜酸粒细胞变异型(ME)常与16号染色体长臂易位、缺失或倒转,即t(16:16),del(16q)和inv(16)密切相关;相反,嗜碱粒细胞变异型(M4BASO)则易伴t(6;9)和三体4(+4)。此外,M5时则以t(q;11)较为常见。 (三)其他辅助检查 诊断要点1 1、AML-M4此型即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属Naegeli型。本型以带有向粒系和单核系分化的原始细胞为特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标准1,即所谓“经典型”,特征为 ①原始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30%;②各阶段粒系细胞,包括原始、早幼粒和后期粒系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的>20%,而又<80%;③各分化阶段的单核系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的>20%,但又<80%;④外周血单核系细胞计数≥5×10/L;⑤骨髓涂片易见单核系细胞的噬红细胞现象。 倘若骨髓涂片所见与上述经典型相同,但外周血单核系细胞计数<5×10/L,FAB协作组提议必须配合溶菌酶测定和细胞化学等辅助试验,并采用以下标准。 (2)标准2,特征为:①外周血单核系细胞计数<5×109/L;②骨髓涂片示单核系细胞占非红系有核细胞的>20%,但又<80%;③血清或尿液溶菌酶>正常参考值的3倍,M4的诊断即可成立;④细胞化学染色示特异性萘酚-AS-D-氯醋酸酯酶和非特异性α萘酚醋酸酯酶,或萘酚ASD醋酸酯酶,加或不加氟化钠的二重酯酶反应,证明>20%的骨髓有核细胞属单核细胞系,则AML-M4诊断也能成立。 倘若外周血单核细胞计数≥5×109/L,但骨髓象类似M2而不是M4,也应使用上述溶菌酶或细胞化学染色作为辅助,当试验之一显示伴明显的单核系细胞成分,M4的诊断也能成立,这就是以下标准3。 (3)标准3,特征为:①外围血单核系细胞计数≥5×109/L;②骨髓涂片与AML-M2所见类似,即原始细胞(Ⅰ+Ⅱ)占非红系有核细胞的30%~89%,但与以上标准1不符,应做辅助试验;③与标准2的辅助试验同。 (4)M4E0:即M4的嗜酸粒细胞增多变异型,特点为:①骨髓内异常嗜酸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的≥5%;同一细胞浆内可见巨大嗜酸性和嗜碱性颗粒混合相间出现,核扭曲如单核样:②CAE和PAS染色呈阳性反应。 (5)M4BASO:即M1的嗜碱粒细胞增多变异型,临床较罕见,骨髓内异常嗜碱粒细胞占骨髓非红系有核细胞≥5%。 2、AML-M5本型即急性原单核细胞白血病(acute monoblastic leukemia),属Schilling型。骨髓涂片内单核系细胞(原单、幼单和单核)占髓内非红系细胞≥80%,又进而分成M5a和M5b两个形态学亚型。 (1)M5a(急性原单核细胞白血病),特征为:①外周血单核系细胞≥5×109/L:②骨髓中单核系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80%;③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Ⅰ+Ⅱ)占非红系细胞的80%;④成熟指数≤4%。 (2)M5b(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特征为:①外周血单核细胞≥5×109/L;②骨髓中单核系细胞占非红系细胞的≥80%;③骨髓中原始(单核)细胞(Ⅰ+Ⅱ)占非红系细胞的<80%,余者为幼稚和成熟单核细胞;④成熟指数≥4%。 鉴别诊断1 与其他类型白血病鉴别 1、过氧化物酶(POX)和苏丹黑(SB)染色:急单的原单核细胞呈POX和SB阴性或弱阳性,幼单核细胞呈阳性反应。阳性颗粒细小,染色淡,呈弥漫性,不凝集成块,此点与急粒不同。在急粒-单时,幼稚粒系细胞呈较强的阳性反应,而幼稚单核细胞则呈弱阳性反应。 成熟中性粒细胞内POX的平均积分明显降低,此点有助于与急粒和细颗粒型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鉴别。 2、PAS反应:急单时,约半数单核细胞呈PAS阴性反应,另半数呈细粒状或粉红色均质状弱阳性反应。幼单核与单核细胞多数为阳性反应。 3、非特异性酯酶(AS-D-AE)染色:应用醋酸-AS-D-萘酚为底质,进行AS-D-AE组化染色,在急单和急粒单时,原始细胞AS-D-AE呈片状阳性反应,染色较深,且可被氟化钠(NaF)所抑制,此点可与急粒和细颗粒型早幼粒相鉴别。 4、过氧化物酶与溶菌酶(LZ)二重组化染色:急单或急粒单时,在同一标本上LZ活性>POX活性;而急粒和早幼粒时,POX活性>LZ活性,可供鉴别时参考。 并发症及防治4 1、胃肠道反应:明显,常见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有时出现胃炎、口腔和胃肠道溃疡等。 2、血液系统毒性:骨髓抑制较重,随药物剂量加大而增加,最低值出现在用药后7~14日。 3、肝:部分患者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罕见肝细胞坏死。个别患者可有血胆红素及氨基转移酶升高。大剂量给药可出现明显肝功能异常及黄疸,可引起肝脏中央静脉及肝小叶静脉闭塞,导致黄疸、肝大、腹水及肝性脑病。 4、神经系统:可有头晕,少见严重嗜睡。大剂量用药可发生可逆或不可逆的小脑毒性。 5、呼吸系统:大剂量用药可引起肺水肿、呼吸衰竭。 6、眼:结膜炎。 7、骨髓抑制,引起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此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8、少数患者可能有心悸、早搏及心电图异常。 9、可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泻等消化道反应。 10、偶见乏力、脱发、皮疹、口腔炎等。 治疗与预后1 (一)治疗 1、化疗方案 体外药敏试验证实,M5对VP-16、MIT、Ara-C、蒽环类抗生素等药物较其他AML亚型更为敏感。 (1)MT方案:替尼泊苷160~200mg/(m2·d),第l~3天,MITl0~12rag/(m2·d),第1~5天。 (2)HAD方案:柔红霉素35~45mg/(m2·d),第1~3天,高三尖杉酯碱4~6mg/(m2·d),第1~7天,阿糖胞苷100~200mg/(m2·d),第1~7天。 2、环氧化酶2抑制剂 环氧化酶2(COX-2)在多种肿瘤中大量表达,既是炎症治疗也是肿瘤治疗和预防的靶分子。COX-2抑制剂可抑制有丝分裂原激活性蛋白激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 有研究发现,在COX-2抑制剂美洛昔康的作用下,M5细胞的凋亡增强。Caspase-3被称为凋亡的执行者,不同剂量的美洛昔康可增强Caspase-3的活性,提示美洛昔康通过增强Caspase-3活性,促进M5细胞的凋亡,可能对揭示美洛昔康M5的机制有着重要意义。 (二)预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