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脚印八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下册语文

时间的脚印八年级下册语

The following text is amended on 12 November 2020.

8 时间的脚印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略有改动。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布置作业: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预习下一课时内容。

本次讲课,使我明白,说明文教学并不全是枯燥无味,只要善于摸索、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说明文教学也同样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这对日后的语文教学将有极大的帮助!本课最大的遗憾是,对科学精神的渗透只停留在表面上。扩大视野,提高自身素质将成为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下册《窗》课文

窗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下两张病床。病房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以看到外界。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扶起身来坐上一个小时。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在病床上。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借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的躺着。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的全部内容了。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艳的牡丹花和金盏草。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有的看总比没有强。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病人津津有味地听这一切。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一天下午,当他听到靠窗的病人说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能有幸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的?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至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困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地看着。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至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另一位病人仍然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病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只胳膊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

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从“一个领域的科学发现”到“另一个领域的科学结论”,请你找出作者的说明思路并简要记录、交流。 1.全班集体讨论《恐龙无处不有》: 古生物学领域←→地质学领域 ___________恐龙无处不有-→__________________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1.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恐龙无处不在-→恐龙不能漂洋,大陆自己漂移→地壳缓慢运动 参考2.事实论据:南极附近发现恐龙化石→推理:恐龙遍布世界各地→推理:恐龙不能在寒冷的南极生存→问题:恐龙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假设: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参考 3.恐龙化石在现存各个分离的大陆上都有发现→恐龙无处不在,曾经遍布每块大陆→恐龙不可能在每块大陆上独立生存→现存大陆在远古曾是联结在一起的“泛大陆”→“泛大陆”在恐龙出现之后逐渐分裂成为现在的各块大陆。 参考 4.科学发现:南极发现恐龙化石→产生质疑:恐龙来自哪里——追溯原因:泛大陆分裂带走恐龙→研究价值:证明地壳运动理论。 2.小组合作交流《被压扁的沙子》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四单元归纳与导引 宁夏永宁县蓝山学校王振宁 现代文基础知识积累 一、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山岚()(2)山巅()(3)骤然()(4)幢顶() (5)红桧()(6)参天()(7)傣家()(8)竹篾() (9)剁菜()(10)妩媚()(11)勐腊乡()(12)嬉戏()(13)舷窗()(14)点缀()(15)瑰丽()(16)沼泽()(17)穿梭()(18)停泊()(19)供给()(20)绿茵()2.根据拼音写汉字 (1)(kān)___称(2)(xùn)___情(3)(dì)___听 (4)(tiào)___望(5)静(mì)___(6)贿(lù)___ (7)(shuàn)___洗(8)(dǐng)___盛(9)(gē)___浅 (10)和(xié)___(11)一(hóng)___水潭(12)(huǎng)___如隔世3.在下列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字 (1)__风__尘(2)风__一时(3)人迹__至(4)__回__转 (5)__径__幽(6)__然大物(7)无可__敌(8)心__神往 (9)可见一__10)五彩____(11)__描__写(12)__次__比(13)__丽多姿(14)能__善__ 二、语言运用 1.填入下列句子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一个特区人增添了一份智慧,特区这个美丽的绿洲就____出一片嫩绿的叶子,而一片片的绿叶,将会把特区这个绿洲打扮得更加郁郁葱葱。 (2)只有在今天,这个小镇才真正____出前所未有的春光,它以春天特有的脚步,在改革开放的大道上奋进。 A.迸发散发B.萌发焕发 C.萌发散发D.迸发焕发 2.对联题。 (1)有人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和有异曲同工的诗句“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组成了一副绝妙的对联,你知道是怎样构成的吗?请填在下面。 上联:_________________下联:______________(2)某学校有男女数学同事相恋多年,其间有第三者插足,几经周折,终成眷属。有同学赠联:恋爱自由无____;人生幸福有____?上下联巧妙地加入了数学名词,语意双关,甚为诙谐。你知道横线上该填上哪些字吗? 3.请仿照“这次,我终于飞到了宁夏的沙湖,在那醉人的暖风中,观西北风情,涉沙湖碧水,登连绵沙丘,拍下了一张张珍贵的图片,留下了一串串彩色的记忆……”写一段你游览名胜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电视台要拍摄风光片“柳宗元与小石潭”,请你为这部电视片写一个解说词的导语。(50字左右)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拼音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生字词拼音 第一课藤野先生 绯红fēihɡón:鲜红。 标致biāozh:ì漂亮 落第 luòdì:指考试不及格。 不逊 búxùn:无礼。 诘责 jiézé:质问并责备。 托辞tuōc:í借口

油光可鉴yóuɡuānɡkěji:àn形容非常光亮润泽。例句:扎西的头发油光可鉴。 抑扬顿挫yìyánɡdùncuò:指声音的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形容声音高低起伏,节奏分明,和谐悦耳。é:厌恶到极点。例句:对于不伪劣产品,大部分是深恶痛绝的。jutɡònshēnwù深恶痛绝 :隐瞒真姓名,不署名。íng nìm匿名 杳无消息yǎowúxiāo:x没ī有一点消息。例句:我四处打听,也杳无消息。

好意难却hǎoyìnán:qu好è的心意难以推却,指不便推辞别人的关心和帮助。 物以稀为贵wùyǐxīɡwuéìi:事物因稀少而觉得珍贵。 《藤野先生》选自《朝花夕拾》,是鲁迅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文中回忆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时期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真挚怀念。 第二课我的母亲翳yì:眼睛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á:责备处罚。fz责罚é 加以约束,使不越轨。:ùuǎnsh管束ɡ 气量qìlinàɡ:指才识和品德的高低;指能容纳不同意见的度量。广漠ɡuǎnɡmò:广大空旷。 宽恕kuānsh:ù宽容饶恕。 质问zhìwèn:根据事实提出疑问。 文绉绉wénzhōuzh:ōu形容人谈吐、举止文雅的样子。 第三课我的第一本书 幽默 yōumò: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 凄惨qīcǎ:凄n凉悲惨。 奥秘àomì:深奥的尚未被认识的秘密。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全集

最新部编版初中语文八下教案(教学设计)全集 1社戏 1.掌握相关文学、文化常识,概括主要事件,学习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 2.体会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3.通过揣摩语句的含义,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劳动人民的纯朴善良、友爱无私的美好品质。 4.体会作者对美好童年生活的回忆和眷念之情,理解传统民俗的价值和意义。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欣赏“社戏”视频。 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东方的歌剧,是华夏儿女心中的国粹。它就是——戏曲。从戏曲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唱腔的音韵美、脸谱的绘画美、服装的造型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回忆,看看鲁迅笔下的“社戏”。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 1.社戏知识简介。 “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庙,在绍兴,社是一种区域名称,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简单地说,凡一村或几村合伙出钱,为祭神而演,大家可看的戏便是“社戏”。 2.《呐喊》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部分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较彻底的否定,表现出作者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愿望。这部小说集于1923年8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集中有《狂人日记》《药》《明天》《阿Q正传》等十四篇小说。 3.背景简介。 《社戏》写于1922年10月,当时社会黑暗,农民痛苦,使作者唤起心中保留的一块净土

——平桥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爱,也有淳朴善良农民的抚爱,更有热情能干小伙伴的友爱。那里还有一片可以摆脱封建教育和封建伦理观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热爱农村,热爱劳动人民,热爱农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这种思想感触完全融于作品之中。 鲁迅在童年时代,曾随母亲到农村居住过,间或和许多农民亲近。《社戏》取材于自己的童年生活,采用回忆的形式,用第一人称写就。但已不是作者的自传,而是在生活基础上的艺术概括,所以不能把“我”看成就是鲁迅。原文写了“我”二十年来三次看戏的经历:两次是辛亥革命后在北京看戏,一次是少年时代在浙江绍兴小村看社戏。课文节选的是看社戏部分。 目标导学二:把握线索,概括文章事件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围绕这个线索课文写了哪几件事?仿照“夏夜行船”这样的四字短语概括。 明确:(1)线索:看社戏。(2)七件事:①随母归省;②钓虾放牛;③戏前波折;④夏夜行船;⑤船头看戏;⑥月夜归航;⑦六一送豆。 2.上述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明确:详写的是③④⑤⑥,略写的是①②⑦。因为文章主要内容是看社戏,所以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去赵庄看社戏、看社戏后归航偷豆等详写;其他情节略写。 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戏”这部分没有平铺直叙,而是写得起伏有致。如写看戏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转机。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思考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三次波折:①叫不到船;②不准和别人去;③外祖母要担心。 三次转机:①八叔的船回来了;②小伙伴们与“我”同去;③双喜写包票。 好处:①笔法曲折,文气摇曳,为看社戏做好充分的铺垫;②初步表现小伙伴的热情、能干等特点,尤其是双喜。 目标导学三: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的表达效果 1.作者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运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都非常有特色,请分别找出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明确:景物描写:①“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这里从嗅觉、触觉、视觉角度写两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绘了

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八年级下册语文练习册答案苏教版 参考答案 第一课海燕 第一单元 积累与运用 1.高尔基春天的旋律暴风雨的预言者《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2.散文诗歌 3.shēn yín cuàn qiè fěi háo lüè wān yán hǒu 4.A 5.(1)压冲 (2)碰箭 (3)抱甩摔 6.(1)比喻拟人 (2)排比(3)反复(4)比喻 7.(1)“高傲”: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海燕藐视狂风乌云,充满自信,压倒一切邪恶势力的气概。 (2)“飞窜”,四处逃窜,写出海鸥的惶惶不可终日,与海燕的矫健勇猛形成对比。 理解与鉴赏 1.通过声音(呻吟)、动作(躲藏)、外形(肥胖)、心理(恐惧)等方面,作者将海上群鸟害怕暴风雨的各种丑态揭露无遗。反衬出了海燕的英雄形象。 2.连用“抱”“甩”“摔”等几个动词,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表现了风的猖狂气焰。 3.拟人。“歌唱”“冲向”“迎接”等词语,赋予波浪以人的行为动作,突出了它积极主动的战斗热情和乐观勇敢的革命精神。 4.说明光明必将战胜黑暗,革命必将战胜反动,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5.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象征席卷一切反动腐朽势力的革命浪潮;雷电象征沙皇反动统治;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广大人民群众力量;海鸥、海鸭、企鹅象征那些害怕革命会破坏他们安乐窝的形形色色的假革命者和不革命者。 6.(1)B (2)A (3)E 拓展与提高 1. 略 提示:举生活中遭受困难挫折的事例,紧扣勇敢顽强、乐观进取的生活态度回答。 第二课白杨礼赞 积累与运用 1.《见闻杂记》茅盾沈德鸿雁冰《子夜》《林家铺子》 2.抒情白杨树是“不平凡”的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崇敬而赞美黄土高原非常平坦磨刀石 3.zǎi 娑虬jiànɡ 综颀qiào yùn 怠nán qián náo 恹恹逸 4.(1)扑入(2) 翻起 (3) 涌起 5.你应该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理解与鉴赏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 语文是学习知识的基本手段。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筛选信息,了解说明内容,理清结构。 2.梳理思路,感知推理过程,明确顺序。 3.品读语言,体会表达特点,学会赏析。 4.训练思维,学习科学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 1.梳理文章内在的逻辑关系,体会事理说明文的特点。 2.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魅力,领略科普小品文的魅力。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的思维方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由此及彼,多角度、多侧面的思维方法。 教学流程: 一、导入:引出说明话题——恐龙灭绝 (展示恐龙图片)6500万年前,上一届地球霸主——恐龙统治着世界。可是,它们在生活了1.6亿年后突然灭绝了,这成了生物的谜。围绕着“恐龙灭绝”这一事实,仅科学家们公开提出的“灭绝说”就有130多种,大家各执一词。美国科普作家、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的观点,不知能否说服你?

(直观的图片展示代入感极强,简洁的语言解说指向性明确,既迅速引出本课要探讨的话题“恐龙灭绝”,又在不经意间将思辨的种子种下,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观点性文章的结论。) 二、全文瘦身——速读,筛选信息理结构 研讨一:把两篇短文浓缩成一篇百字文,你会组合哪些语句? 1.文首中心句: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2.文末总结句: 《恐龙无处不有》: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 《被压扁的沙子》: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3.标题: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 参考:不同学科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说明恐龙无处不有,为支持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这一理论提供了另一个强有力的证据。6500万年的岩层中发现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这一环节,筛选信息,明确全文结构:总分总式,层次分明。先总说科学观点,再由两文证实。每篇文章由科学发现引发思考,逐步说明,篇末总结。) 三、文脉透视——跳读,梳理脉络看思路 研讨二:把说明过程提炼成一条逻辑链,你会补全哪些内容?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

1.藤野先生 备课时间:使用时间: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 (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自主预习

1、导入新课: 2、检查预习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 瞥见()畸形()匿名 ()诘责() 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 (2)解释词语。 宛如绯 红 油光可鉴驿 站 掌故不 逊 诘责杳无消 息 瞥见 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写见到藤野先生之前,在东京所见所感。 第二部分:从“我就往仙台”到“并且时时通信告诉他此后的状况。”.. 写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和离别。 第三部分:从“我离开仙台之后”到完。.. 写离开仙台后怀念藤野先生的感情和行动 .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 看到的盘着辫子的清国留学生成群结队地赏樱花,听到的是他们在中国会馆学跳舞。 .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 无非,只不过。表达了作者对在东京留学日本学生中效忠满清王朝。醉生梦死状况的失望情绪。 .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鉴,本义是镜子,词性由名词转化为动词在这里是光照或反射出去光亮的意思。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词语(全拼音版)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第1课 藤野先生 绯fēi 红hóng 标biāo 致zhì 落luò第dì 不bù逊xùn 诘jié责zé 托tuō辞cí 油yóu 光guāng 可kě鉴jiàn 抑yì扬yáng 顿dùn 挫cuò 深shēn 恶wù痛tòng 疾jí 匿nì名míng 凄qī然rán 适shì值zhí 第2课 我的母亲 责zé罚fá 气qì量liàng 质zhì问wèn 广guǎng 漠mò 管guǎn 束shù 宽kuān 恕shù 文wén 绉zhōu 绉zhōu 穈mén 庶shù 翳yì 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 幽yōu 默mò 凄qī惨cǎn 奥ào 秘mì 翻fān 来lái 覆fù去qù 第4课 列夫 托尔斯泰 黝yǒu 黑hēi 滞zhì留liú 愚yú钝dùn 器qì宇yǔ 禁jìn 锢gù 酒jiǔ肆sì 轩xuān 昂áng 侏zhū儒rú 尴gān 尬gà 犀xī利lì 粗cū制zhì滥làn 造zào

藏cáng 污wū纳nà垢gòu 郁yù郁yù寡guǎ欢huān 鹤hè立lì鸡jī群qún 正zhèng 襟jīn 危wēi 坐zuò 颔hàn 首shǒu 低dī眉méi 锃zèng 亮liàng 诚chéng 惶huáng 诚chéng 恐kǒng 无wú可kě置zhì疑yí 鬈quán 发fā 黯àn 然rán 失shī色sè 广guǎng 袤mào 无wú垠yín 胡hú髭zī 第5课 我的童年 琐suǒ事shì 溺nì爱ài 肃sù然rán 起qǐ敬jìng 气qì象xiàng 更gēng 新xīn 孤gū苦kǔ伶líng 仃dīng 生shēng 疏shū 相xiāng 依yī为wéi 命mìng 不bù以yǐ为wéi 然rán 家jiā徒tú四sì壁bì 浑hún 浑hún 噩è噩è 习xí以yǐ为wéi 常cháng 椽chuán 子zǐ 光guāng 大dà门mén 楣méi 第二单元 第6课 雪 博bó识shí 美měi 艳yàn 消xiāo 逝shì 褪tuì尽jìn 升shēng 腾téng 凛lǐn 冽liè 脂zhī粉fěn 奁lián 磬qìng 朔shuò方fāng 眷juàn 念niàn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课本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知识点梳理 第一单元课本知识点梳理 ▲海燕 一.重点字词。 卩申sh宙吟y in 飞窜cu cn 胆怯qi e翡f百翠蜿蜒w m y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体裁:散文诗。高尔基,前苏联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列宁称他”无产阶级艺术最伟 大的代表者”。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转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本文是高尔基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原题为"海燕之歌”。 三?课文内容 1?文章思路: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 2?文章主题:通过对暴风雨来临前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英姿的刻画,热情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勇敢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人民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3?景物描写及作用: 在乌云和大海之间…… 点明海燕所处环境,衬托海燕顽强、乐观、勇敢的战斗精神。 4. 海燕的形象: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于献身精神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5?象征手法及作用: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用某一种具体的事物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表现手法,这就是象征。象征的作用是:委婉曲折含蓄,化抽象”为具体”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 而且拓展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审美空间。 ①海燕:象征无产阶级革命先驱。②海鸥、海鸭、企鹅:害怕革命、不革命和假革命者 ③云、狂风、雷电:反动势力④暴风雨:席卷一切的革命浪潮 6?对比手法:海鸥等与海燕对比,衬托海燕的勇敢、自信、乐观。 7?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比喻、拟人对比等进一步增强了作品表现力。 8..文章感情:赞美像海燕一样的无产阶级战士,鞭挞的是海鸥之类的不革命者及反革命势力,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白杨礼赞 一.重点字词。 蜿蜒(w m y岔)黄绿错综(zmg)毡子(zh mi)锤炼(chu i)主宰(z ci)无边无垠(y in)坦荡如砥(d i)倦怠(d C)倔强(ju? ji eng)婆娑(p? su o )潜滋暗长(qi岔)恹恹欲睡(y m)旁逸斜出(y i)不折不挠(n co)虬枝(qi d)晕圈(y m)挺拔(b a)秀颀(q i)鄙视(b i) 二?文学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茅盾(1896―― 1981)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中篇小说《路》、《三人行》;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其代表作《子夜》,是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里程碑,显示了现代文学在长篇小说创作方面的实绩。 三?课文内容 1. 全文抒情线索是什么?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 2. 白杨树象征了什么?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3. “楠木”象征了什么?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什么?“楠木”象征了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诸如国民党反动派),作者写它的目的是为了以树比树(白杨树和楠木),以人比人(北方农民和国民党反动派),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一致、谐调和完整。

最新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课--北冥有鱼

第一课北冥有鱼 一、教学内容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北冥有鱼》这一段,说的正是世界里奇特怪诞的事物。故事汪洋恣肆,仅仅描绘了鲲鹏,一鱼一鸟的变化,背天搏浪,不可思议。它拍击翅膀,激起三千里浪,依靠着海风,飞翔于高达九万里的上空。大鹏展翅,看到的不再是常人眼中的世界,也许那才是真正的世界,无线辽阔和远大,大鹏那样在天地南北之间展翅的人生才接近了人生的真谛——所谓的逍遥。 二、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 初步了解鲲、鹏是什么样的动物,了解课文中表现了鲲鹏怎样的情景,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3. 学生能够初步了解“逍遥”是什么意思,意识到要志存高远。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中对鲲化为大鹏,大鹏展翅高飞至南海的描述。 难点:理解大鹏高飞与逍遥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准备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 五、教学过程 1.学习新课 A 导入 有一句话“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咱们大家想一想,你们见到过很奇特的事物吗?(大家积极发言),是的们真是应了这一句话。哪有这样一种动物,它是一条鱼,可是化作了一只鸟,而后展翅高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到的《北冥有鱼》。 B 《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经典之一,由战国时期的庄周及其后学者所著,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庄子是道家的开山人物,他首先提出了“道”“自然”等重要观念,他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C 诵读感悟 一读,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情景一:你们见过鲸鱼吗?我们知道鲸鱼是一种很大的鱼,那么这种鱼游动的时候,

可以想象,是一种非常壮观的景象。可是在鲸鱼的眼中,他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吗?古人早结谈到了这个问题,带着这个疑问到课文中看看。 二读,根据音频,纠正字音,培养语感。 播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跟着读,从而培养语感,纠正字音。 三读,根据注释,疏通课文,读熟课文。 老师范读,学生跟读,或者学生自由读、开火车读、比赛读、表演读等等方式。激发学生竞争热情,帮助学生加强记忆。 D 课文梳理 (1)“北冥有鱼……其名为鹏” 鲲:一种大鱼,如鲸。这段文字首先介绍鲲之大,还能变化为鹏。它生活在北边的大海,身躯之大,不知究竟有多少千里。它转化为鹏鸟,名字为鹏。(神奇汉字)(2)“鹏之背……南冥着,天池也” 鹏的背非常辽远,不知边垠。当它展开翅膀,如同遮蔽日月的云层,如此巨大的鸟,世间里并不能看到。一用数字表示其大,一用形象描绘其广。如此之鸟,飞翔于北海和南海之间,每当海波涌动,飓风兴起,大鹏即借海波迁徙至南方的大海。 (3)“《齐谐》者,……去以六月息者也” 《齐谐》是一本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它关于大鹏的记载是:大鹏往南海迁徙时,排起巨浪,高达三千里,依风盘旋而飞上九万里的高空,度过六个月的远程,方才到达南海。 “抟”,本与转意思相关,此处为盘旋。扶摇:今成为龙卷风,即飓风。 (5)“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状如野马随处游走的气息,还有天地之间无处不在的小尘埃,都是万物生长吐出的气息,他们相互吹拂着。这是大鹏在九万里高空看到的景象,他看不见那些具体的花草树木,只见一片尘埃与气息。 (6)“天之苍苍……亦若是则已矣!” 苍苍:或以为苍然茫昧。 由于大棚看到地面情形只是一片尘埃与气息,于是,庄子想象到,人们看到的天空也是一片苍苍之色,湛蓝绵渺,这是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过遥远而无法看清尽头?大鹏看地面的情形,就如同人们仰望天空一样啊! E 日积月累 这一部分采用了东晋名僧支道林在白马寺妙解“逍遥义”的故事,以深化学生对逍遥

2021年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 ___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这里给大家 ___一些关于语文版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全面落实党的方针,深刻认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努力培养和提高人的语文素质。积极 ___每个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培养学生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意识。语文不仅要让学生学到了语文知识和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提高思想水平、文化修养、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为培养适合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新人而努力奋斗!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大胆进行教学 ___,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造性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进一步提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坚实的基础。 本册教材是按照《课程标准》编排的新教材,体现了新理念和新目标,致力于构建新的教材系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本册共有30篇课文,按主题合成七个单元,每个单元按照主题进行综合训练,努力吸引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综合学科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断的实践中,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培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根据对课改精神的学习和对语文教学方向的把握,我们初步拟定了本学期语文教学的培养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 ___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

初二语文第一课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诗歌两首》、《归园田居》、《饮酒》 二、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与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2、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歌中名句的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欣赏诗作的方法。 3、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三、课文相关知识 1、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人,东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陶渊明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令一类的官,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他的一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期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他29岁到41岁,这中间发生了辞去彭泽令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流传至今。第三时期,归田时期,归田后的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的诗歌一种是平淡自然、疏散冲淡。主要指那些田园诗,用语质朴自然,清新疏朗,人们常引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可谓是此类诗的代表。另一种是慷慨激昂,豪放有力。主要指那些咏史拟古之作,用语豪迈刚烈,感情激越。人们所称道的《咏荆轲》以及被鲁迅称为“金刚怒目”式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读山海经》其十)便属这一类。 2、写作背景: 陶渊明29岁时,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辞官归隐,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后来又出任彭泽令。毛泽东有诗云:“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陶令即指陶渊明,桃花源是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文脱化而来的。出任彭泽令时,郡里派督邮到县里来,县吏叫他束带迎接,他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于是就离职回乡。这时,他41岁,以后再没做官。 《归园田居》共五首,推测写于辞官归家的次年,即42岁时作。课文选的是第三首,是能显示陶诗风格特色的一首。在《归园田居(之三)》这首诗中,诗人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决意弃旧图新,归隐田园。全诗表现了诗人超俗不羁的品质和闲适愉悦的心境。 四、课文分析 《归园田居》 1、学习要点 (1)诵读诗歌,注意读音:秽、荷、狭、沾、违。 (2)体会诗人的感情。 (3)学习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生活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2、诗歌分析: (1)前四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交代了劳作的地方,禾苗的长势,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尽管“草盛豆苗稀”,但作者的劳动却热情高涨,倍加勤劳。“带月荷锄归。”这是夜归时的图景。有明月、夜风,诗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咏物抒怀) 1 海燕 2 白杨礼赞 3* 石榴 4 马说 5* 紫藤萝瀑布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四) 杨柳 写作运用联想,丰富写作内容 口语交际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专题:鸟 第二单元(道德修养) 6 纪念白求恩 7 敬业与乐业 8* 多一些宽容 9*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10 陋室铭 诵读欣赏 诗词曲三首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天净沙·秋思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写作写简单的议论文 口语交际听出讨论的焦点,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第三单元(事理说明) 11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12*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 13 短文两篇 活板 核舟记 14* 叫三声夸克 15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诵读欣赏 山市 写作写简单的说明文 语文实践活动如果我主办校刊 第四单元(小说之林) 16 孔乙己 17 范进中举 18 口技 19* 变色龙 20* 窗 诵读欣赏文笔精华(五) 一双明亮的眼睛 写作写人记事突出中心 语文实践活动市场新商品调查

名著推荐与阅读《水浒传》 第五单元(人生体验) 21 错过 22* 散步 23 送东阳马生序 24* 我骄傲,我是一棵树 25 有的人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写作从生活中提取有价值的写作素材 修改文章专题训练 语文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 专题“叶” 第六单元(精彩演讲) 26 悼念玛丽·居里 27 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 28 在联邦德国海姆佗市市长接见仪式上的答词29* 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 30* 北京申奥陈述发言两篇 诵读欣赏 古诗二首 夜雨寄北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毛泽东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教学重难点: 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疏通字词 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nàn苦难,难兄难弟hèng蛮横 更gèng更加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 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 měng内蒙古 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 bàng磅秤jìn尽心 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 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 睚睚眦必报萎萎缩 义: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

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悠闲:主要用 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 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悬崖:主要 形容山势陡峭。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 (一) 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 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 4.《草》--短篇小说 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 (二) 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 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 四.整体感知

人教版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课文注音及解释

【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社戏》 钳qián:1.夹东西的用具。 2.夹住;约束。 撮cuō(zuǒ):[ cuō ] 1.聚合; 2.用簸箕等把散碎的东西收集起来。 3.用手指捏住细碎的东西拿起来 4.摘取(要点) 5.吃:我请你上馆子~一顿。 6.容量单位。10撮等于1勺。1市撮合1毫升。 7.用于手所撮取的东西:一~盐。一~芝麻。b)借用于极少的坏人或事物:一小~坏人。 [ zuǒ ] 成丛的毛发:一~胡子。 偏僻piān pì:离城市或中心区远,交通不便:~的山区。 行辈háng bèi:辈分:他~比我大。 照例zhào lì:按照惯例;按照常情:春节~放假三天。 欺侮qī wǔ:欺负:备受~。~弱者。 宽慰kuān wèi:1.宽解安慰:她用温和的话语~着妈妈。 2.宽畅欣慰:儿子总算理解了自己的苦心, 嘱咐zhǔ fù:告诉对方记住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再三~。 怠慢dài màn:1.冷淡:不要~了客人。 2.客套话,表示招待不周:~之处,请多包涵。 凫水fú shuǐ:游水。 潺潺chán chán:形容溪水、泉水等流动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1.跳跃:欢呼~。 2.形容情绪热烈,争先恐后:~参加。 屹立yì lì: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家眷jiā juàn:指妻子儿女等(有时专指妻子)。 皎洁jiǎo jié:(月亮等)明亮而洁白 好歹hǎo dǎi:1.好坏:这人真不知~。 2.指危险(多指生命危险):万一她有个~,这可怎么办 3.不问条件好坏,将就地(做某件事):时间太紧了,~吃点儿就行了! 4.不管怎样,无论如何:她要是在这里,~也能拿个主意。行辈:辈分。 礼数lǐ shù:礼节。 撺掇cuān duo:从旁鼓动人做某事。 第二课《回延安》 盏zhǎn:1.小杯子:灯~。 2. 用于灯量词。 登时dēng shí:立刻 糜子méi zi:穄子 油馍yóu mó:饼状食物 脑畔nǎo pàn :方言。指窑洞顶上。 眼眶yǎn kuàng:1.眼皮的边缘所构成的框儿:~里含着泪水。 2.眼睛周围的部位:他揉了揉~。 第三课《安塞腰鼓》 瞳仁tóng rén:指眼珠 恬静tián jìng:安静;宁静:环境幽雅~。 束缚shù fù:1.捆绑。 2.使受到约束限制 闭塞bì sè:1.堵塞:管道~。 2.交通不便;偏僻;风气不开:那里十分~。 3.消息不灵通:老人久不出门,~得很。 严峻yán jùn:1.严厉;严肃:~的考验。 2.严重:形势~。 震撼zhèn hàn:震动;摇撼:~人心。 磅礴páng bó:1.(气势)盛大,雄伟:气势~。 2.(气势)充满:~宇内。 辐射fú shè:1.从中心向各个方向沿直线伸展出去。 2.电磁波或微观粒子流(如电子流、质子流等)从它们的发射体向各个方向传播的过程。 渺远miǎo yuǎn:同“邈远”。 亢奋kàng fèn:极度兴奋。精神~。 晦暗huì àn:文中指迷惘、糊涂的意思。 羁绊jī bàn:缠住了不能脱身;束缚:挣脱~。 冗杂rǒng zá:繁杂。 大彻大悟dà chè dà wù:形容彻底醒悟。 叹为观止tàn wéi guān zhǐ: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 戛然而止jiá rán ér zhǐ:戛:象声词。形容声音突然终止。 第四课《灯笼》 争讼zhēng sòng:争辩是非。 领域lǐng yù: 1、一个国家行使主权的区域。 2、学术思想或社会活动的范围。 静穆jìng mù:安静庄严:气氛~。 思慕sī mù:思念(自己敬仰的人):~前贤。 怅惘chàng wǎng: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神情~。 锵然qiāng rán:1.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2.形容书声琅琅。 褪色tuì sè:颜色失去鲜艳,变得暗淡 燎原liáo yuán:火烧原野。 熙熙然xīxīrán:1.温和欢乐的样子。 2.热闹的样子。 暖融融nuǎn róng róng:状态词。暖烘烘 斡旋wò xuán:调解,把弄僵了的局面扭转过来。 马前卒mǎqián zú:旧时在马前吆喝开路的兵卒差役。现在比喻为人奔走效力的人。 人情世故rén qíng shì gù:为人处世的道理。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1、《海燕》是前苏联作家高尔基早期创作活动中的一篇著名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海燕象征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文章通过对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际勇敢欢乐的形象的描写,反映了20世纪初俄国急剧发展革命形势,热情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示着无产阶级革命即将到来并将取得胜利的前景。 文章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暴风雨“来临之前”——“逼近之时”——“即将来临”三个场面)可分为三个大的场景,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海燕的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 《海燕》是高尔基在1901年3月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原题“海燕之歌”。在俄文中,“海燕”有“暴风雨的报信者”或“暴风雨来临前的预言者”的意思。高尔基,苏联作家,著名作品有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2、抒情散文《白杨礼赞》选自《见闻杂记》作者茅盾,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不平凡”是作者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作者用来结构文章的感情线索。 本文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不平凡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军民,歌颂他们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作者对他们的崇敬和赞颂的感情。 3、郭沫若《石榴》一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通过对石榴的具体生动的描绘,歌颂真善美,赞扬了不怕威压、坚贞刚勇、奋发向上的品格和精神,也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执着坚定的信念和热切的追求。作者按画石榴、赞石榴、爱石榴的思路来结构全文。 4、《马说》作者韩愈,唐朝文学家,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针砭时弊,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 5、当代作家宗璞在《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抓住紫藤萝瀑布的特点,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从“流动向前”的紫藤萝瀑布中,得到向前奋进的力量,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思想情感。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状物抒情的散文,作者由眼前的实景——盛开的紫藤萝花写起,融情于景,由情入理,在写花中抒发了积极的人生情怀,寄寓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文题中的“瀑布”一词,用比喻手法,既状写出紫藤萝盛开的壮观,又暗示了生命长河的伟大。 本文采用了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线索是“我”对盛开的紫藤萝花的感情变化。文章的思路是赏花—惜花—思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