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皮细胞的培养
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分离及培养的一种新方法

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分离及培养的一种新方法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是肝脏微环境中的一种重要细胞类型,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对肝脏功能的维持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为了研究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人员提出并优化了一种新的肝脏窦状内皮细胞的分离及培养方法。
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小鼠肝脏收集:选择4-6周龄的健康小鼠,进行麻醉后,用消毒好的手术刀进行腹部切口,取出肝脏后放入含有PBS缓冲液的培养皿中。
2. 肝脏组织分离:将肝脏分成小块,用显微镊子和剪刀细致地分离组织。
将分离好的肝脏组织放入50 ml离心管中。
3. 细胞悬浮:将分离好的肝脏组织用离心管尖端碾碎,加入含有PBS缓冲液的培养皿中,并用5 ml移液器不断悬浮,使细胞充分分散。
4.细胞预培养:将悬浮的细胞转移到一个新的含有PBS缓冲液的培养皿中,在37℃的恒温培养箱中进行预培养,以去除不能黏附的细胞。
5.分离窦状内皮细胞:将预培养的细胞转移到含有相应酶切剂的培养液中,如胰酶或胰酶/利巴韦林混合液,用37℃恒温培养箱恒温消化。
消化时间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通常为30-60分钟。
6. 细胞收获:将消化后的细胞和消化液转移到含有培养基的离心管中,用离心机进行离心,将上清液抽出。
重悬细胞并加入适量培养基,细胞密度通常为2-4×10^5个/ml。
7.细胞培养:将收获的窦状内皮细胞转移到预先涂覆了基质(如胶原、明胶、陶瓷片等)的培养皿中,加入适量的培养基,并将培养皿放回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培养。
培养基的选择和配方可以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8. 细胞鉴定: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或免疫组化方法,使用窦状内皮细胞特异性标记物(如CD31、VE-Cadherin等)对分离的细胞进行鉴定,确认其为窦状内皮细胞。
通过这种新的小鼠肝脏窦状内皮细胞分离及培养方法,可以获得纯度较高的窦状内皮细胞,为后续研究窦状内皮细胞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材料。
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

第三:铺板加样方法错误。
• 6孔、12孔、24孔、48孔与96孔的细胞接种铺板过程中,你的 加样方式是哪种?你觉得加样方式对后期的接种均匀度影响大 吗?例如你是否有过垂直加入96孔板的经历?是不是有的孔就 比较均匀,而有的孔就聚集在了一起?六孔板怎么摇晃也不均 匀?其实也许你离铺好板就差一种适合你的方法。
• 2、不是所有细胞消化后都会变成圆形
• 有些细胞(比如U87,U251)消化好了也不会变成圆形, 只是呈半沙状。
• 3、有些细胞即使变圆,也有脱落的细胞,但还是没消化好 • 比如7860,要等到大部分细胞脱落培养皿底部才可以停
止消化,否则很难吹打下来,这种情况一般发生于难以消化 的细胞。
• 4、对于一些特殊的细胞需要消化过一点 • 有些细胞吹成单个细胞反而对细胞的状态会好一点,一
6孔板、12孔板或24孔板
• 为防止表面张力导致的中间液面太低细胞聚集的现象。通常 每孔首先滴加少量培基,轻轻晃动浸润整个孔底以保证板子 的孔底都是湿润的,这样加液后细胞悬液会平铺在整个孔底, 可以避免加在中间位置和加在周边晃匀后周边细胞局部太多 的现象,细胞分散会较均匀。注意加完细胞悬液后要放工作 台静置一下(5-10分钟)。镜下观察细胞均匀度,如不均匀 可采用以下8字法、十字法及震荡法等方法进行细胞均匀度 处理
• HUVEC细胞培养难度较高,建议使用内皮细胞专用培养基, 选用优质胎牛血清。细胞推荐传代比例为1:2-1:3,胰酶消化室 温1-2分钟,传代周期通常为3-4天。需要注意的是,如 HUVEC出现聚团生长,可能由于培养板亲水性差或者血清中 促贴壁因子不足,可考虑用人纤维粘连蛋白包被培养板,能有 效预防细胞聚团。
第二:细胞吹打次数不够,细胞悬
液密度不均匀。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是人体内两种重要的细胞类型,它们在血管壁和其他组织中发挥着重要的生理功能。
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膜表面,起着调节血管张力、维持血管通透性和抗凝等重要作用。
而平滑肌细胞则主要负责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控制血管内的血液流动。
近年来,科学家们开始关注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研究。
这种研究有望为心血管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可以模拟体内血管内环境,有助于研究血管内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通过共培养,科学家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在血管功能调节中的协同作用。
此外,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还可以为药物筛选和新药研发提供平台。
许多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药物都是通过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来发挥作用的,因此,共培养的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总的来说,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共培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
学意义和临床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这一领域,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血管疾病的发病机制,为相关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说明书

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说明书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是一种特异性和高效性培养内皮细胞的基质,能够有效地维持和生长内皮细胞,并促进它们的分化和功能发挥。
以下是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的详细说明:一、培养基配方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主要包含以下成分:1. DMEM/F12培养基2. 10% FBS3. 内皮细胞生长因子(EGF、VEGF、FGF、呋喃丙酸等)4. 抗生素/抗菌素(penicillin和streptomycin)5. L-酪氨酸、谷氨酰胺和葡萄糖等。
二、适用范围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适用于以下内皮细胞的培养:1. 人类内皮细胞(HEC、HUAEC、HPMEC等)2. 小鼠内皮细胞(MEC、MAEC等)3. 大鼠内皮细胞(REPEC、RAEC等)4. 其他动物内皮细胞。
三、培养条件1. 培养温度:37℃2. CO2浓度:5%3. 外源性添加物: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中已经包含了必要的营养因子、生长因子和抗生素/抗菌素,不需要额外添加外源性添加物。
4. 培养密度:内皮细胞的培养密度应当根据不同细胞类型和研究需要适当调整,一般为1-3x10^4 cells/cm2。
5. 培养时间:培养时间应当根据不同细胞类型和实验需要适当调整,一般为4-7天。
四、保存条件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应当在4℃低温保存,避免阳光直射和冻结。
保存期长达6个月,但是在保质期内使用会更好。
打开后,建议在一个月内使用完毕。
五、使用说明1. 移液操作:使用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时应当采用无菌条件下的移液操作,并避免出现气泡和异物。
2. 细胞接种:将内皮细胞接种到预先涂覆的细胞培养底物上,并根据需要进行细胞划分和培养状态监测。
3. 细胞增殖:使用Sciencell内皮细胞培养基可促进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生长,建议每3-4天更换新的培养基。
4. 细胞检测:在细胞培养期间需监测细胞的培养状态、生长状态和增殖情况。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

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血管内膜上的一种细胞,它们起着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方法逐渐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良好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方法不仅有助于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机制,还可以为新药的研发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本文将详细介绍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的方法和技巧,希望对相关研究人员和医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一、血管内皮细胞来源血管内皮细胞可以从多种来源获得,包括人类或动物的血管组织。
通常情况下,从人体的脐带血、外周血或组织中分离得到的血管内皮细胞具有较高的纯度和活性,适合于体外培养。
一些商业生物技术公司也提供血管内皮细胞的原代细胞培养服务,可以方便地购买到高质量的细胞用于研究。
二、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的选择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是培养血管内皮细胞的基本营养液,不同类型的细胞需要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一般来说,常用的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基包括Eagle's minimum essential medium(EMEM)、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和Medium 199等。
这些培养基通常含有必需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生长因子、胎牛血清等营养成分,可以提供适宜的环境促进细胞生长。
1、原代细胞的分离和培养将采集到的组织样本进行酶消化处理,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并通过贴壁法或悬浮培养法将其传代培养。
在传代培养的过程中,需要定期更换培养基、观察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变化,以确保细胞的健康生长。
2、细胞的传代和冻存随着细胞的传代次数增加,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活性逐渐下降,需要进行细胞的传代和冻存。
传代前需要对细胞进行细胞数计数和活力检测,传代后要及时观察细胞的形态和生长情况,确保细胞的健康状态。
3、细胞的实验处理在进行实验前,需要对培养的细胞进行处理,如细胞分裂抑制(如丙酮酸、羟基脲等)、细胞增殖刺激(如VEGF、EGF等)等。
内皮细胞增殖实验步骤

一、脐带内皮细胞的分离1. 脐带收集用无菌止血钳夹闭脐带两端,在止血钳外侧剪断脐带,放入盛有4 ℃Cord Buffer 的饭盒内。
脐带在4 ℃放置不应超过24 小时。
2. 脐带内皮细胞分离(1)带无菌手套,取出脐带,在止血钳内侧用碘酒和酒精棉球消毒后,用无菌剪刀将两端脐带剪除。
(2)在脐带一端找到静脉,插入脐带静脉插管,用2 根粗丝线扎牢,用Cord Buffer 抽吸有的30 ml注射器冲洗静脉腔,至将脐血洗净。
(3)赶出静脉腔内残余液体,将脐带另一端用止血钳夹闭,用10 ml注射器连接针头,注入37 ℃预热的0.1 %胶原酶约6-8 ml,放入37 ℃Cord Buffer中保温6-10 min。
(4)吸出静脉腔内胶原酶所消化的细胞悬液,加入预加有20 ml Cord Buffer的离心管中,冲洗静脉腔,一并加入离心管中。
(5)离心,1500 rpm,10 min弃上清,用5~7 ml 20 %FCS,RPMT 1640重悬细胞,转入培养瓶,放5 %CO孵箱。
二、牛下丘脑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粗提物的制备1. 取新鲜牛下丘脑,加1.5倍体积的冰生理盐水用组织匀浆机匀浆,每次0.5 min,共6次。
2. 在4 ℃条件下用震荡器机械震荡约1.5 h。
3. 离心,10000 g,40 min,收取上清液。
4. 按0.5 %加硫酸链霉素,4 ℃过夜。
5. 离心,20000 g,40 min,收取上清液。
6. 用紫外分光光度测280 nm,260 nm OD值按公式计算蛋白含量。
7. 过滤,分装,-20 ℃保存备用。
三、内皮细胞的培养与鉴定1. 培养瓶包被明胶培养瓶(25 cm)中加入0.2 %明胶3 ml,使其铺满瓶底,放4 ℃备用。
用前弃去明胶溶液。
2. 原代培养将从脐带静脉中收集到的内皮细胞移入包被明胶的培养瓶(25 cm),加5~7 ml 20 %小牛血清199培养基,按终浓度分别为20 μg/ml和100 μg/ml加入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粗提物和肝素。
内皮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体外实验,探讨内皮细胞在不同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包括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血管生成能力,以期为内皮细胞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实验依据。
实验材料: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2. DMEM培养基(高糖)3. 胎牛血清(FBS)4. 0.25%胰蛋白酶5. 细胞培养箱6. 倒置显微镜7. 流式细胞仪8. 实验试剂(如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盒、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检测试剂盒等)实验方法:一、细胞培养与鉴定1. 将HUVECs接种于培养皿中,置于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
2. 每2-3天更换一次培养基。
3. 利用免疫荧光染色法鉴定内皮细胞,观察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标记物(如VE-cadherin)的表达。
二、细胞增殖实验1.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VEGF处理,对照组给予等量DMEM培养基。
3. 在不同时间点收集细胞,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三、细胞凋亡实验1.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处理,对照组给予等量DMEM 培养基。
3. 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试剂盒检测细胞凋亡情况。
四、细胞迁移实验1.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细胞外基质(ECM)蛋白处理,对照组给予等量DMEM培养基。
3. 利用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
五、血管生成实验1. 将细胞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组给予不同浓度的VEGF处理,对照组给予等量DMEM培养基。
3. 利用血管生成实验试剂盒检测细胞血管生成能力。
实验结果:一、细胞培养与鉴定成功培养出HUVECs,细胞形态为长梭形,细胞表面表达VE-cadherin。
二、细胞增殖实验VEGF处理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增强,与对照组相比,增殖率显著提高。
三、细胞凋亡实验TNF-α处理组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凋亡率显著增加。
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研究

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研究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中重要的细胞类型,其在维护血管生理特性以及参与血管病理反应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鼠作为实验动物,其血管内皮细胞的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介绍大鼠血管内皮细胞的培养技术及其在血管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
一、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培养技术1.1 资源准备大鼠动脉、静脉组织、FBS、DMEM/F12、胰酶、胰酶抗性味粉、细胞凝集素、槲皮素、PBS、二氧化碳培养箱、显微镜、离心机、相位对比显微镜、细胞均质器等。
1.2 组织消化将新鲜的大鼠动脉或静脉取出,去除外膜及脂肪组织,用PBS缓冲液清洗数次。
接着,用胰酶液消化组织,割碎后转移到消化液中,37℃孵育1-2小时,直到组织消化完全。
1.3 筛选基质消化完全的组织过筛,筛子孔径为80目。
去掉筛子上的淋渣后,产出的细胞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并鉴定是否为血管内皮细胞。
1.4 细胞培养将产出细胞悬浮在完全培养基(DMEM/F12,10% FBS,100ug/mL嘌呤鸟嘌呤,100ug/mL青霉素和50ug/mL链霉素)中,在培养室内孵育。
按细胞密度不同,可选用不同的培养方法,比如单细胞悬浮培养、半贴壁培养和全贴壁培养等。
1.5 纯化细胞如果需要纯化大鼠血管内皮细胞,还需要使用血管壁内形成的凝集素贴壁分离技术,配合药物槲皮素进行消除非内皮细胞。
二、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在血管生物学研究中的应用2.1 血管内皮损伤与修复在血管损伤修复研究中,常常会使用拉环法、加热法、切割法、放置血栓等手段产生不同程度的血管内皮损伤模型,进而观察、探究血管内皮细胞的响应和修复机制。
例如研究大鼠颈动脉内皮细胞在内膜损伤后的DNA修复机制是一个非常热门的研究课题。
2.2 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等,都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有关。
通过培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可以模拟这些血管疾病模型,如在培养基中将NO剂加入,从而模拟高血压或将脂质压入细胞内,模拟动脉硬化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探究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皮细胞的培养
内皮细胞,用高倍镜观察肠系膜上的毛细血管,可见到内皮细胞,内皮细胞较间皮细胞小,排列紧密。
内皮细胞或血管内皮是一薄层的专门上皮细胞,由一层扁平细胞所组成,呈多边形,细胞的边缘呈锯齿状,相互嵌合。
血管内皮细胞(EC)位于血液与血管组织之间,它不仅能完成血液和组织液的代谢交换,并且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以保证血管正常的收缩和舒张,起到维持血管张力,调节血压以及凝血与抗凝平衡等特殊功能,进而保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血管的长期通畅。
抗凝血材料表面内皮细胞化,可以减少血栓的形成和血小板激活。
下面以脐带静脉为例介绍内皮细胞的培养:
一、试剂准备:
(1)脐带保存液:生理盐水、葡萄糖100 mmoL/L、100 U/ml青霉素一100 U/m1链霉素。
(2)组织消化液:0.1%I型胶原酶和0.05%胰酶-0.02%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EDTA)溶液。
(3)内皮细胞培养液:含20%胎牛血清、ECGS、肝素,100 U/m1青霉素-100 U/m1链霉素的M199培养基。
(4)器皿:0.2%明胶包被:用PBS配制。
二、原代提取
(1)脐带处理:在无菌条件下取新生胎儿脐带,长度>20 cm。
剪去脐带两端和脐带上有夹痕及血肿部分,尽量挤干净脐带内血液。
用生理盐水冲洗脐带表面至无血色。
(2)脐静脉处理:用输血器内接有穿刺器的软管,找到脐静脉,将软管针头一端插入脐静脉,用止水夹固定,另一端接20 m1注射器,吸取PBS反复冲洗脐静脉直至无血色液体流出为止。
(3)组织消化:将脐带另一端用止血钳夹闭,向脐静脉中灌入0.1%I型胶原酶溶液,使之充盈,夹闭软管,37℃水浴中孵育20 min,其间轻轻挤压并旋转脐带,以使酶溶液充分接触血管内壁,然后将细胞一酶溶液收集于预先装有温培养液小三角瓶中。
(4)收集细胞:用2倍于消化液的温PBS冲洗脐静脉,一并收集于小三角瓶中,将细胞悬液装入10 ml离心管,
(5)离心培养:1 000 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吹打悬浮,再次离心10 min,重悬细胞并接种于铺有明胶的25 cm2培养瓶中,置于37℃5%C02饱和湿度培养箱中培养,24 h 后更换培养液,以后每隔2 d换液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