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油水相对渗透率测量规范在低渗油藏中的应用

定 流 量 比例 同时 恒 速注 入 岩 样 . 待压 差 稳 定后 测 定 相 对 渗透 牢 和饱 和度 . 复 测试 若 干 组 饱 和度 和 油 重 水 相 对渗透 率 获 得相 对渗 透 率 的方 法 非 稳态 法 则 是 以 一 维 水驱 油理 论 为基 本 点 .首 先 将 岩 心 饱 和
维普资讯
油水相对渗透率测量规 范 在低渗 油冀 中的应 用
*
一
2 } r ._ 阳 1 夫学 r
……
I程 学 院 f 东 一 山 东 2 70 5 0 0)
摘 要 以 陇 东 油 田 为 实 际 背 景 . 用 石 油 天 然 气 行 业 标 准 S / 3 5 99 非 穗 态 法 油 水 相 对 渗 透 率 测 定 方 法 应 Y T 54 19  ̄ 进 行 了 油
态 法 巾岩 心 内流 体 的运 动过 程 不 能 代 表油 藏 巾 流 体 的 文 际 的 运 动 过 程 .且 所 需 的时 间 很 长 .适 用
的流动 规 律 油水 相 对渗 透率 数 据 在油 藏T 程 计算 巾的运 用 t分 广泛 . 特别 是存 采 用 精 细数 值 模 型拟 合 . 测 及 优 化油 藏 动 态 时 . 水相 对 渗 透 率 数 据 预 油
油水相渗曲线异常影响因素的研究

油水相渗曲线异常影响因素的研究2009-7-29 16:48:05 bl在非稳态法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油水相渗透曲线异常的现象,这些异常曲线形态各异,与岩心空气渗透率大小和岩心的非均质性过程无明显的关系,从表面上看似乎毫无规律。
在试验中这些异常曲线一般只占一批测试样品中相当少的一部分,但有时也会遇到整批样品(同一口井同一层位的取样)的油水相渗曲线表现出比较一致的异常特征。
这些异常现象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试验工作者,也给油田开发工作人员正确使用油水相渗资料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导致油水相渗曲线异常的原因极其复杂,在整个相对渗透率试验过程中,从最初的岩样钻切前期处理到最后的试验数据计算处理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或某几个环节处理不当都可能引起相渗曲线异常,同时岩心及试验流体自身的某些固有特性也可能导致相渗曲线异常,对于后一类因素引起的异常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矿场开发的实际情况,我们称之为“ 合理异常曲线”。
但无论相渗曲线异常是否“合理”,在试验 讨卸家 ×考跎僖斐G 叩牟 R 鞯秸庖坏悖 紫缺匦肱 逡斐G 叩闹苯佑跋煲蛩兀 缓蟛拍苡姓攵孕缘厝ソ饩鑫侍狻1疚墓槟沙隽思钢殖< 囊斐O嗌 撸 ⒗ 檬 的D獾姆椒ㄑ芯苛说贾录钢忠斐G 叩目赡艿挠跋煲蛩亍N 饩鱿嗌 匝橹械囊斐O窒笞鞒鲆恢钟幸娴某⑹浴? 典型的异常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形态我们知道,油水相对渗透率是岩石的空气渗透率、孔隙结构、孔隙度、润湿性、油水粘度比及上覆压力等变量的函数,不同井不同层位,或同一口井同一层位的岩样,其油水相对渗透率均会有所不同,甚至用同一块岩样进行两次“同样”的试验,也很难得到两条完全相同的油水相渗曲线,因为我们根本无法找到两块影响相对渗透率函数诸多变量完全相同的岩样。
但无论这些曲线如何千差万别,在正常情况下都具有图1的基本形态,与这种形态有明显差异的,我们就称之为异常现象。
目前,我们所遇到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异常油水相渗曲线有五类:1、“S”型曲线水相渗透率和油相渗透率均呈现“S”形,这类曲线经常会表现为相关岩样曲线的一致性异常。
动态相渗曲线及驱油效率计算

动态相渗曲线及驱油效率计算李杨志【摘要】The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the field. It can be employed to analyze water-producing law of oil wells, as well as calculate oil production and mobility. It can also be utilized to determine oil/water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and locate oil and water interface, etc. Howev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is mainly obtained by laboratory tests, the precision of that is limited to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Based on the fractal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a certain offshore oilfield as example and calculates oil-water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according to production data. A combination of test data proved the reliability of fractal theory.%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油气田开发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可以利用其分析油井产水规律,计算油井产量、流度比和确定储层中油水的饱和度分布、油水接触面位置等。
目前相对渗透率曲线主要由实验室测定,然而由于储层的非均质性、实验条件等的限制制约着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精度。
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课件 第三章(4)相渗及应用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例4: 设有一柱状岩样,L= 3 cm, A=4.9 cm2. 岩心中饱和50%的盐水 (μ w=1mPa·s)和50%的油(μ o=2.99 mPa·s)。当岩心两端压差为 △p=0.1MPa,盐水流量为0.09cm3/s,油的流量为0.05cm3/s,计算盐水 和油的有效渗透率。
三、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1、润湿性 一般情况下: 1)当岩石润湿性由亲油向亲 水转化时,油的相对渗透率趋 于升高,水的相对渗透率趋于 降低。 2)当岩石润湿性由亲油向亲 水转化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 线右移。
随某相润湿程度的增强,其相对渗透率降低。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三、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当岩石孔隙为一种流体100%饱和时测得的渗透 率。 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与通 过岩石的流体性质无关。
QL 达西公式: k Ap
达西公式三个假设条件?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例1:已知: 柱状岩心A=4.9cm2, L=3cm,△P=0.1MPa (1)100%饱和盐水,Qw=0.497cm3/s (2)100%饱和油,Qo=0.166cm3/s. uo=2.99mPa.s uw=1mPa.s 求该岩样的绝对渗透率。 解: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70%盐水,30%油:kw=0.1837, ko=0.0366, ko+kw=0.2203 < k=0.304 50%盐水,50%油:kw=0.0055, ko=0.0915, ko+kw=0.097 < k=0.304 1) 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孔隙结构有关,而且与流 体饱和度大小有关。 2) 流体有效渗透之和总是小于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微生物驱相对渗透率曲线测定

温产 聚合 物菌 .
学 者进行 过 相关 探 索 与研 究 , 始 终 没有 实 现 直 接 但
激活剂 : A ① B一1菌激 活 剂 为 K O 5 , a 1 H P g N C
1 , S 4 . 5g N 4 O . , a O , 糖 0g MgO 2 , H N 3 7 g N N 3 g 蔗 0 0 1
实验 岩心 为 中一 区 N 3天然 岩 心 , g 岩心 长 度 为
2— m, 径 为 2 5c 6c 直 . m.
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完善提供理论依据. 微生物驱相 对 渗透 率 曲线 的测 量 过 程 由于受 到 油 藏 润 湿 性 、 温
度、 渗透 率 、 微生 物 种类 和 注入 量 等 影 响 , 有 许 多 虽
1 2 实验 仪器 .
生物后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1 室 内 实验
1 1 实验材 料 .
s L一4型 油水 相 对 渗 透 率 测 定 装 置 , 置 主 要 装
技术 指标 : 力 0~3 a 温 度 为 室温 一 0℃ ; 压 0MP ; 8 油
实 验用 油是 将 中一 区 N 3块 脱 水 、 气 原 油 与 g 脱
A B一1 后岩 心束 缚水 饱 和度 见 图 1注 微 生 物 A 前 , B
一
残 余油 饱 和度是 残余 油体 积 占岩石孔 隙体 积百
分 比 残余油饱和度越小 , 说明提 高采 收率 程度越 高. 中注微生物 A 1 其 B一 前后岩心残余油饱和度见 图 3 注 微 生 物 A 一2前 后 岩 心 残 余 油 饱 和度 见 , B
一
3 %之间 , 5 注微生物后岩心 的束缚水饱 和度主要分 1 之前岩心的残余油饱 和度 主要分布在 2 % ) 0 布在 3% ~ 0 0 4 %之 间. 注微 生物之 前 相 比 , 与 束缚 3 %之间, 0 注微生物后岩心的残余油饱和度主要分
化学驱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化 学 驱 相 对 渗 透 率 曲线 特 征
卫 敏 李 奔 李 卉 曹仁义 , , ,
( .石油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12 4 ;.中油长城钻探公 司 , 02 9 2 辽宁 盘锦 14 1 ) 20 0
摘 要 : 合 考 虑 聚合 物 吸 附 、 留等 因素 对 渗 透 率 测 定 的 影 响 , 过 非 稳 态 法 分 别 测 定 聚 合 物 综 滞 通
第1 7卷第 3期
21 0 0年 6月
文 章编 号 :10 0 6—63 ( 00)3—0 0 0 55 2 1 0 11— 3
特 种 油 气 藏
S e ilOi a d Ga s r or p c a l n sRe e v is
Vo11 . . 7 No 3
Jn 00 u .2 1
差。
主要 驱替 设 备 有 : HW 一3 B单 联 恒 温 箱 、B JY 压力传 感器 、 2 0 D一 5 L恒 速恒 压泵 、 摇泵 、 手 中间容 器 、 心夹 持器 、 岩 计量 系统 。
1 2 实验材 料 .
( )用油 驱水 法建立 束缚 水饱 和度 , 3 并测 定束
缚水 状态 下油 相渗 透率 。
( )聚合物 为部 分 水 解 聚丙 烯 酰 胺 。分 子 质 1
收 稿 日期 :0 9 12; 回 日期 :00 3 1 2 0 12 改 2 10 2 基金项 目: 国家“ 7 ” 目“ 93 项 化学驱和微生物驱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 20 C 2 10 0 ) (0 5 B 23 0 4 作者简介 : 卫敏( 9 5 , , 0 18 一) 女 2 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 , 0 现为 中国石油大学 ( 北京 ) 油气 田开发专 业在读硕士研 究生 , 主要从 事化学驱
基于分形模型油水相对渗透率计算的新方法

第2 7期
21 0 2年 9月
科
学
技
术
与
工
程
Vo.1 No 7 S p.201 1 2 .2 e 2
1 7 — 1 1 2 1 2 — 0 8 0 6 1 8 5( 0 2 7 7 5 — 3
S i c eh o g n n e f g ce eT c n l ya d E  ̄n e n n o i
现 的直线 段特 征推 导 出相对 渗 透 率 曲线 , 文 利 用 本 分 形维 几何 理 论 并 结 合 油 藏 实 际生 产 数 据 推 导 出
了油 水 两相 的相 对 渗透率 曲线 。
之 间是 自相 似 或 近 似 相 似 或 统 计 意 义 上 的 相 似 。
所 以说岩 石 结 构 是 典 型 的分 形 结 构 将 分 形 几 何 学 的原 理运 用到储 层 岩 心 的孔 隙结 构研 究 当 中 , 用 利 分 形维计 算 出油和 水 的 相对 渗 透 率 曲线 , 这对 我 们 传 统求 取相渗 曲线 更 具 优越 性 , 形 理 论 可 能称 为 分 研究 岩 心孔 隙结构 的重要 手段 。
利用分形维和实际生产数据计算 出油水相对渗透 率 曲线。并通过 油藏实例 计算 出相对 渗透 率 曲线 , 油藏 岩心实 际测得相 和 渗 曲线进行对 比, 发现 符合 性较好 , 明分形 方法计 算出的相对渗透率具有可靠性。 说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分形维 生产数据
中图法分类号 T l2 1 ; E 2 .2
16 CI 2 . O n。
2 7期
何
坤: 基于分形模型油水相对渗 透率计算 的新方法
糙 曲折 、 烈 多变 的特 点 。这 些 模 型 与 真 实孔 隙结 剧 构相 差甚 远 , 因而 以此 为基 础 的研 究 成 果 在 实 际储 集 层 中是 无法 运用 的 。理论 和 实践 证 明 ,随机 堆砌
3-4相对渗透率

二、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A区: Sw≤Swi; 油相流动。 B区: Swi<Sw<1-Sor; 油、水相流动;随 Sw的增大,Kro急剧 降低,Krw增大。
C区: Sw≥1-Sor; 水相流动。
K ro K rw 1
束缚水饱和度 残余油饱和度
油水相对渗透率
三、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1、润湿性
前缘含水 S wf 饱和度
前缘后平均含水饱和度Swfavg:
S
wfavg
1 f w ( S wf ) 1 S wi S wf df w S wf df w S wf
dS w
dS w
5.计算无因次采油(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o f w
kw k ro S w kk ro max
无因次 采油指数
无因次 采液指数
6.确定采出程度R与含水fw的关系 7.计算流管法采收率 8.测算新区块(油田)的产量指标 9.计算有效生产压差 10.计算理论存水率和水驱指数 11.用于数值模拟研究 12.根据岩样的润湿性,判断油藏储层的润湿性 13.计算流度比
1Hale Waihona Puke 分流量方程 w bSw 则: fw 1 1 ae o
产水率 变化速度
K ro bSw ae K rw
f w w bae bSw Sw o
w bSw 1 ae o
油相的有效渗透率 气相的有效渗透率 Kg 水相的有效渗透率 Kw
Ko
岩石的有效渗透率之和总是小于该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Ko K g K w K
岩石的有效渗透率是岩石自身属性、流体饱和度及其在孔隙 中的分布的函数,而流体饱和度及其分布后者与润湿性等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上覆岩压的影响
上覆岩压小于3000psi时对 相对渗透率没甚麽影响。当 达到5000psi时就可以看到 影响。主要是由孔隙结构的 变化引起的。具体多大上覆 岩压发生影响,与岩石性质 有关。在高压地层应模拟 上覆岩压测定相对渗透率曲 线。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初始饱和度的影响
初始含水饱和度增大会使整个曲线向右移动,即 较高的初始含水饱和度可以得到较低的残余油 饱和度。特别对水湿情况影响明显。对于高达 20%初始水饱和度的油湿岩芯,饱和度再增加 就看不出变化了。 所以除特殊研究外,开始测定相对渗透率时,岩 芯中的水量应该是其束缚水饱和度。
前
言
相对渗透率表示成饱和度的函数,但它还受岩 石物性、流体性质、润湿性、流体饱和顺序以 及实验条件的影响。 实际上,相对渗透率很聪明地把所有影响两相 渗流的因素都概括到这条曲线中,使其能把单 相渗流的达西定律应用到两相渗流中。 前面几项是储层的固有属性,而实验条件是我 前面几项是储层的固有属性, 们如何获得有代表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关键。 们如何获得有代表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关键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 素。
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方法
采用Johnson(JBN)方法 采用Johnson(JBN)方法 Johnson(JBN) 该方法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该方法以下列假设为基础: 1. 流动是一维并稳定的; 2. 岩芯为线性均质的; 3. 毛细管力的作用与粘滞力作用相比可以忽略 不计。 通常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岩芯多半是非均质的, 驱动力往往比较小,混合润湿性等等。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控制最终流体饱和度的关键流动参数是毛细管 数Nca: Nca=μwV/σ
毛细管数是粘滞力与孔隙级别上的毛细管力之比,或 说驱替压力梯度与毛管压力梯度之比。 当Nca〉10-5时,残余油饱和度随Nca增加而减小,随着油 饱和度降低,残余油时的水相渗透率增加。因而,此 时端点水相相对渗透率Krwo是Nca的增函数。 这个参数在相似模拟中就是π2,在三次采油中主要考虑 这个参数。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非均质性的影响
非均质性加剧了粘性指进的作用,特别对油湿和混合 润湿性更为明显。 对层状非均质用非均质性参数描述: H=q*(Kb/Kl)(ω/L) Kb:最高渗透层渗透率;Kl:最低渗透层渗透率; ω:非均质性的特征宽度;L:体系长度; q*=1/E。 非均质性增大,会使用JBN方法获得的油相相渗透率降低, 水相渗透率增加。
经验法则 (1) 水湿 油湿 束缚水饱和度 >20-25 <10% 交点饱和度 >50% <50% Kw(Sor) <30% >50% (2)如果气-油相对渗透率曲线中的油相相对渗透率 与水-油相对渗透率曲线中的水相相对渗透率相近, 则岩样是水湿的; 注意 此方法只能用于强润湿行为的定性判断,对于 注意:此方法只能用于强润湿行为的定性判断 此方法只能用于强润湿行为的定性判断, 中间润湿性或混合润湿性,则无规律可循。 中间润湿性或混合润湿性,则无规律可循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驱替速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随π (σ/v)值减小, 。 应当注意;使非连续相 流动π值必须呈数量级 变化,只有使σ<0.01 mN/m才有可能。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岩石非均质(层理)的影响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稳态法
理论依据:忽略毛管压力和重力作用的两相不可压缩、 理论依据 不互溶流体的一维渗流方程; 做法 做法:让固定比例的流体通过岩样,直到达到稳定状 态(压力分布、饱和度分布不随时间而改变,各相流 体在孔隙中分布达到平衡),求得此平衡状态下的饱 和度、压力和流量,然后直接用达西定律计算油水相 对渗透率。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稳态法测定相对渗透率 曲线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饱和度测定要准确外, 主要是 消除末端效应。末端效应是由于 毛细管力突变引起的。出口段饱和度 必须达到平衡饱和度才有润湿相流体 流出。 末端效应随流速加快而减小。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减小末端效应的方法 :宾夕凡尼亚法
该方法是把岩芯放在 两段与试验岩样类似的岩 样之间,使毛细管连续而 消除末端效应。 这种装置也有利于两相流 体在进入岩样前充分混合。 其缺点是必须把岩样取下 秤重测定饱和度。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毛细管作用的影响 水湿情况:末端效应明显 水湿情况 入口端:水自发渗吸,油逆向流出。可以在
入口加一个水湿园盘以减少这个作用;
出口端:只有水饱和度足够高时,水才流出。
当油粘度不太高时,用非稳态法只能在很小的饱和度范 围内获得相对渗透率 解决方法:水湿岩芯最好用稳态法,或用较高驱替压力。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常用饱和度测定方法:
物质平衡法(体积法)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 流进岩芯的累积量-流出岩芯的累积量=岩芯中剩余量 只要准确记录下进入和采出岩芯的液量,就可计算出相应测量点下 的流体饱和度。 其准确度取决于计量精度,以及死体积的大小。
称重法 根据油水密度不同,当饱和度不同时其质量也不同, 通过秤重和油水密度差即可计算油水饱和度。
当流动性好的流体驱替流动性较差的流体时,驱替是不稳定 的,驱替前缘形成指进,非均质性加剧了指进过程。指进导 致提前突破,出口有较长时间的两相流动;其驱替不是一维 的,也不是稳定的,因此JBN方法不再严格适用; 指进现象用两个参数描述; M > 1 M —— Krwroμo/μw
I ≡ (M 1)(v vc )wd2 (σKwro )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前
言
油水相对渗透率资料是研究油水两相渗流的基础,是 油田开发参数计算,动态分析,以及油藏数值模拟等 方面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 它可直接应用: 计算油井产量,水油比和流度比; 分析油井产水规律; 确定油水在储层中的垂向分布; 确定自由水面; 计算驱油效率和油藏水驱采收率; 判断油藏润湿性等。 因此, 因此,获得有代表性的相对渗透率资料对油田开发十分 重要。 重要。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如表:
参数 临界范围 水湿 混合润湿 油田范围 实验室范围 E 〉0.01 〉1 <0.01 0.01-10 Nca 〉10-5 〉10-8 <10-6 10-8-10-5 I 〉4152 〉74 <105 <106 H 〉0.2 〉0.02 0.01-1 0.01-10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流体形态的影响
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水相态有三种:油为分散相, 油为分散介质,乳化状态。油水在孔隙介质中共同渗 流,分散介质的渗流能力会大于分散相。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饱和历程的影响——滞后现象
其滞后现象是由毛管压力滞后引起的。非湿相的相渗受 饱和顺序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湿相的影响;湿相的驱替 和吸入过程的相渗曲线比较接近。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其他测定饱和度方法还有:
X射线和γ射线吸收法、电容测量法、核磁共振法、 真空蒸馏法以及微波吸收等方法。但这些除少数用于 三相相对渗透率测定外,没有普遍应用。
饱和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外部测量方法(体积平衡和称重法):它提供的 是平均值,不能显示饱和度剖面分布,并且其误差较 大。特别是岩芯体积小和死体积大时。 就地测量方法如果有准确校正方法更准确、可靠。 它还可以提供饱和度剖面。但成本较高。使用不太方 便。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粘度比相差不大时,基本没有影响。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非湿相粘度很大时,非 湿相的Knw随非湿相/湿相 粘度比增加而增加,并且可 以超过100%;而湿相Kw与 粘度比无关。粘度比的影响 随孔隙半径增大而减小,当 K>1达西时,其影响忽略不 计。 这可用水膜理论来解释—— 润湿膜起润滑作用。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由于流体饱和度的分布 及流动渠道直接与岩石 孔隙大小,几何形态及 其组合特征有关,因而 孔隙结构会直接影响相 渗曲线。
1.毛细管; 2.白云岩; 3.未胶结砂岩; 4.胶结砂岩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高渗,大孔隙砂岩两相共渗区范围大,共存水饱和度低,端点相 对渗透率高; 孔隙小,连通性好的岩芯共存水饱和度高,两相流覆盖饱和度范 围较窄,端点相对渗透率也较低; 孔隙小,连通性又不好的岩芯两相区和端点相对渗透率都低。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Swi增高, 在相同Sw下,Kro 提高,Krw略有降低, 岩石变得更加水湿。 机理是: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增大,使 原油粘度降低,表面吸附层变薄,流动孔道增大,流动 阻力降低,而使Kro有所提高。当然,岩石热膨胀会使孔 隙结构发生变化,而带来影响。
I 为非稳定性数; v —— 表观速度; d —— 岩芯直径;
vc = Kwro (ρw ρo )gcosα (M 1)w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对水湿情况:I应小于4152;毛细管作用阻滞了指进的 增长,并且,由于Krwro <<1,即使μo/μw值较大,M也 小于1。因此多半是稳定的。 对油湿和混合润湿情况:指进比较严重,I应小于74。 毛细管作用与粘性指进要求驱替条件正好矛盾:因为 毛细管作用趋向于减弱粘滞的不稳定性,在低速下, 指进小,但毛细管末端效应大,而在高速下,指进大, 毛细管末端效应小。 随着非稳定数I增加,油相渗透率降低,水相渗透率增 高,油指数增大,水指数减小;Sor随非稳定性加剧而 升高。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