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对渗透率ppt课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称为相对渗透率曲线。
二、 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A区: Sw≤Swi; 油相流动。
B区: Swi<Sw<1-Sor; 油、水相流动;随 Sw的增大,Kro急 剧降低,Krw增大。
因 此外,温度升高,会导致岩石热膨胀,使孔隙结构
发生变化,渗透率也随之发生改变。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4、其它因素的影响
毛管压力
润湿相趋向于占据小孔隙,非湿相占 据着较大孔隙, 增加了两相相对渗透 率之间的差异。
达西公式
恒水、油比驱替
末端效应:
它是两相流体在多孔介质中流动过程中,出现在出口末端的一 种毛管效应,其特点是: (1)距离多孔介质出口末端端面一定距离内湿相饱和度过高; (2)出口端见湿相出现短暂的滞后。
消除末端效应的方法: (1) 提高流速:降低毛管力作用,以减小末端效应; (2) 三段岩心法:使末端效应不在测试岩心中发生。
2、饱和顺序的影响
湿 相:吸吮时的与 驱替时的相对渗透率 曲线重合。
非湿相:任何饱和度 下吸吮的总是低于驱 替的相对渗透率。
解释:在驱替过程中,非湿相首先窜入大孔隙中央,且非湿相 是连续的,故其相对渗透率较高;在吸吮过程中,湿相沿孔隙 壁面流动,同时驱动孔隙中间的非湿相,随湿相饱和度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非湿相变为不连续相,因此影响了非湿相的相对 渗透率。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 思想和 党的十 九大精 神,贯彻 全国教 育大会 精神,充 分发挥 中小学 图书室 育人功 能
油藏工程课件第7章_水驱曲线

参考文献 16.张虎俊. 预测可采储量新模型的推导及应用. 试采技术,1995(1)16,38-42。 17.陈元千. 对Np=bfw关系式的质疑、推导与应用. 油气采收率技术,1998(1)5,49-54。 18.Iraj Ershaghi and Omoregie O.A Method for Extrapolation of Cut vs. Recovery Curves. JPT (Feb. ,1978) 203-204。 19.陈元千. 水驱曲线法的分类、对比与评价. 新疆石油地质,1994(4)15,348-355。 20.陈元千. 地层原油粘度与水驱曲线关系的研究. 新疆石油地质,1998(1)19,61-67。 21.陈元千. 高含水期水驱曲线的推导及上翘问题的理论分析. 断块油气田,1997(3)4,38-45。 22.陈元千. 水驱曲线关系式的对比及直线段出现时间的判断. 石油勘探与开发,1986(6)13,55-63。 23.陈元千. 油气藏工程计算方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0。 24.陈元千. 油气藏工程计算方法(续篇).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1。 25.陈元千. 实用油气藏工程方法. 山东京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26.陈元千. 油气藏工程实用方法.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含水率fw公式:f w
qw 1 qL 1 u w k ro uo k rw
fw
含水率fw与水油 比WOR关系式:
qw qw 1 1 1 q L qo q w qo 1 1 qw qw qo 1
WOR
1 1 1 fw
1 1 WOR
o k rw 由上两式得水油比公式: WOR w k ro
将(7-8)式带入(7-6)
油层物理学-渗透率ppt课件

二、达西公式的推广 (一)达西公式的微分方程
对于实际中不均匀的孔隙介质,加上不均质的流体(即 多相)流体同时渗流时,常作非平面、非稳定的线性渗流。 大量实验证明,达西定律也是适用的。
达西公式的一般表达式为:
Q KA Pr KAP1 P2 gZ1 Z2
L
L
当岩样水平时,流体作水平渗流,Z1-Z2=0,则:
M2
达西
cm g s cm2 cm3/s cm/s g/cm3 atm cp D
混合单位制
矿场
公制
英制
实验中发现,无论砂柱中 砂层类型如何改变,流量总是 与测压管水柱高差、及砂柱横 截面积成正比,而与砂柱的长 度成反比。
Q kA h1 h2 kA h
L
L
v Q k h1 h2 k h
A
L
L
式中; Q ——总流量;
A ——截面积;
v——渗流速度,可以理解为单 位时间内单位截面积的注入量(cm/s);
Q KAP
L
式中,当△Pr,L无限小时,可写成:
v Q K d Pr
A dL
上式即为达西公式的微分形式,公式前面的负号代表压力 增加的方向与渗流距离增加的方向相反。即在渗流方向上, dPr/dL应该是负值。 由于Pr=P+ρgZ 代入上式得:
v K d(P gZ)
dL
这是达西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
pe
pw )
Q 2Kh( pe pw ) ln(re rw )
平面径向渗流的达西定 律的基本表达式
参数的物理含义
Q 2Kh( pe pw ) ln(re rw )
式中: h——地层厚度(m);
pe ——外边界压力(Pa);
石油大学 油层物理课件 第三章(4)相渗及应用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例4: 设有一柱状岩样,L= 3 cm, A=4.9 cm2. 岩心中饱和50%的盐水 (μ w=1mPa·s)和50%的油(μ o=2.99 mPa·s)。当岩心两端压差为 △p=0.1MPa,盐水流量为0.09cm3/s,油的流量为0.05cm3/s,计算盐水 和油的有效渗透率。
三、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1、润湿性 一般情况下: 1)当岩石润湿性由亲油向亲 水转化时,油的相对渗透率趋 于升高,水的相对渗透率趋于 降低。 2)当岩石润湿性由亲油向亲 水转化时,油水相对渗透率曲 线右移。
随某相润湿程度的增强,其相对渗透率降低。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三、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当岩石孔隙为一种流体100%饱和时测得的渗透 率。 绝对渗透率只是岩石本身的一种属性,与通 过岩石的流体性质无关。
QL 达西公式: k Ap
达西公式三个假设条件?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绝对渗透率(absolute permeability)
例1:已知: 柱状岩心A=4.9cm2, L=3cm,△P=0.1MPa (1)100%饱和盐水,Qw=0.497cm3/s (2)100%饱和油,Qo=0.166cm3/s. uo=2.99mPa.s uw=1mPa.s 求该岩样的绝对渗透率。 解:
第四节 饱和多相流体岩石的渗流特征
一、有效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2、有效渗透率(effective permeability) 70%盐水,30%油:kw=0.1837, ko=0.0366, ko+kw=0.2203 < k=0.304 50%盐水,50%油:kw=0.0055, ko=0.0915, ko+kw=0.097 < k=0.304 1) 有效渗透率不仅与岩石孔隙结构有关,而且与流 体饱和度大小有关。 2) 流体有效渗透之和总是小于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低渗透砂岩油藏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特征

Ξ 张学文 ,男 ,30 岁 ,博士 ,1989 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华东) ,1998 年 6 月在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获得博士学位 ,现在中国石 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国际合作部从事油藏工程研究与项目管理工作
28
特 种 油 气 藏 1999 年
here can provide input for analog computation (dynamic forecast and reserve calculation) with theoretical model.
Φ= 01016 6ln K + 01108 5
(3)
Swi = [ (11314 - 01213 7ln K) ×Φ]015
(4)
Sor = (21925 3 - 01382 7ln K) ×Φ
(5)
式中 Sor ———残余油饱和度 , %; Swi ———束缚水饱和度 , %; Φ———孔隙度 , %。
参 考 文 献
1 李道品 ,等 1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 1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2 霍纳波 M ,科德里茨 L ,哈维 A H 著 1 见 :马志元 ,等译 1 油藏相对渗透率 1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3 Wyllie M R J and Gardner G H F. The generalized kozeny - Carmen equation , its application to problems of multi - phase
Swc ———共渗点处含水饱和度 , %。
Ξ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 安塞油田 624 井油基泥浆取心报告 11985 ΞΞ 张学文 1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压裂工艺与井网部署综合管理技术 1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11998 ΞΞΞ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 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报告 11997
28
特 种 油 气 藏 1999 年
here can provide input for analog computation (dynamic forecast and reserve calculation) with theoretical model.
Φ= 01016 6ln K + 01108 5
(3)
Swi = [ (11314 - 01213 7ln K) ×Φ]015
(4)
Sor = (21925 3 - 01382 7ln K) ×Φ
(5)
式中 Sor ———残余油饱和度 , %; Swi ———束缚水饱和度 , %; Φ———孔隙度 , %。
参 考 文 献
1 李道品 ,等 1 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 1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7 2 霍纳波 M ,科德里茨 L ,哈维 A H 著 1 见 :马志元 ,等译 1 油藏相对渗透率 1 北京 :石油工业出版社 ,1989 3 Wyllie M R J and Gardner G H F. The generalized kozeny - Carmen equation , its application to problems of multi - phase
Swc ———共渗点处含水饱和度 , %。
Ξ 长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1 安塞油田 624 井油基泥浆取心报告 11985 ΞΞ 张学文 1 低渗透率砂岩油藏压裂工艺与井网部署综合管理技术 1 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博士论文 11998 ΞΞΞ 河南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1 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报告 11997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1 K rw o 1 ae
w
o
求出Sw,代入
Ed 1
式,得到
[ln( a
w o
b (1 S )]
S wi 1 S wi
当a、b、Swi、μw、 μo已知时,可求出不同含水下的驱油效率Ed。当含 水fw为极限含水时,可求得最终驱油效率。
w o
2、计算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后 平均含水饱和度(图解法)
Swf Swfavg 0.6 0.8
1
3、计算驱油效率 驱油效率指注入流体波及范围内驱替出的原油体积与波及范围内含油总体 积之比,用Ed表示。 S oi S or Ed S oi S w S wi 实验室中,一般用下式计算岩心驱油效率: E d 1 S wi 当Sw=Swmax时,可求得岩芯的最终驱油效率, 另外,根据 1 1 fw K ro w w bS
4、计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计算无因此采油指数αo的公式
o ( fw )
K w K ro ( S w ) KK
ro max
在不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绝对渗透率的变化,K=Kw,则上式变为
o ( fw )
K ro ( S w ) K ro max
(无因次采油指数的计算公式)
K ro * ( Sw *) k K rw * ( Sw *) k
i 1 n
n [ Krw * ( Sw *) k ] i n
i 1
4、将各样品的 Swi、Swmax、Kromax、Krwmax等特征值分别进行算术平均, 并将平均值作为平均相渗曲线的特征值。
( Swi )
S wi
fw Qw Qo Qw 1 1 K ro w K rw o
w
o
求出Sw,代入
Ed 1
式,得到
[ln( a
w o
b (1 S )]
S wi 1 S wi
当a、b、Swi、μw、 μo已知时,可求出不同含水下的驱油效率Ed。当含 水fw为极限含水时,可求得最终驱油效率。
w o
2、计算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后 平均含水饱和度(图解法)
Swf Swfavg 0.6 0.8
1
3、计算驱油效率 驱油效率指注入流体波及范围内驱替出的原油体积与波及范围内含油总体 积之比,用Ed表示。 S oi S or Ed S oi S w S wi 实验室中,一般用下式计算岩心驱油效率: E d 1 S wi 当Sw=Swmax时,可求得岩芯的最终驱油效率, 另外,根据 1 1 fw K ro w w bS
4、计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计算无因此采油指数αo的公式
o ( fw )
K w K ro ( S w ) KK
ro max
在不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绝对渗透率的变化,K=Kw,则上式变为
o ( fw )
K ro ( S w ) K ro max
(无因次采油指数的计算公式)
K ro * ( Sw *) k K rw * ( Sw *) k
i 1 n
n [ Krw * ( Sw *) k ] i n
i 1
4、将各样品的 Swi、Swmax、Kromax、Krwmax等特征值分别进行算术平均, 并将平均值作为平均相渗曲线的特征值。
( Swi )
S wi
fw Qw Qo Qw 1 1 K ro w K rw o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pt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 一、归一化处理(多条直线直接平均法) 1、选取有代表性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数据 2、根据下面公式对各岩芯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分别绘制标准化后的油水相 对渗透率曲线。 Sw − Swi Sw − Swi Sw∗ = = 1 − Swi − Sor Swmax − Swi
当a、b、Swi、μw、 μo已知时,可求出不同含水下的驱油效率Ed。当含 水fw为极限含水时,可求得最终驱油效率。
4、计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计算无因此采油指数αo的公式
K K (S ) w ro w ) o(fw KK ro max
在不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绝对渗透率的变化,K=Kw,则上式变为
7、由相渗曲线推导油藏合理递减率`
产油递减率=含水上升率/(1-原含水率) 不同采油速度下的自然递减=采油速度*产油递减率
压力恢复曲线 原理:物质平衡方程 方 压降=目前压降-亏空/弹性产率 法 亏空通过产液规模和注采比进行确定
S wi
( Swi)
i 1
n
i
n
Swmax
i
max) (Sw
i 1 i
nLeabharlann nK rw max i1
(Srw max) n
n
K romax i1
(Sro max)
i
n
n
5、将平均标准化相渗曲线上各分点的Sw*、Kro*、Krw*换算成Sw、Kro、Krw。
* Sw Sw (Swmax Swi ) Swi * * Kro (Sw ) Kro (Sw ) Kromax * * Krw (Sw ) Krw (Sw ) Krw max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比值常表示为含水 饱和度的函数 2、计算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后 平均含水饱和度(图解法)
当a、b、Swi、μw、 μo已知时,可求出不同含水下的驱油效率Ed。当含 水fw为极限含水时,可求得最终驱油效率。
4、计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计算无因此采油指数αo的公式
K K (S ) w ro w ) o(fw KK ro max
在不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绝对渗透率的变化,K=Kw,则上式变为
7、由相渗曲线推导油藏合理递减率`
产油递减率=含水上升率/(1-原含水率) 不同采油速度下的自然递减=采油速度*产油递减率
压力恢复曲线 原理:物质平衡方程 方 压降=目前压降-亏空/弹性产率 法 亏空通过产液规模和注采比进行确定
S wi
( Swi)
i 1
n
i
n
Swmax
i
max) (Sw
i 1 i
nLeabharlann nK rw max i1
(Srw max) n
n
K romax i1
(Sro max)
i
n
n
5、将平均标准化相渗曲线上各分点的Sw*、Kro*、Krw*换算成Sw、Kro、Krw。
* Sw Sw (Swmax Swi ) Swi * * Kro (Sw ) Kro (Sw ) Kromax * * Krw (Sw ) Krw (Sw ) Krw max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比值常表示为含水 饱和度的函数 2、计算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后 平均含水饱和度(图解法)
相对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

剩余油量
AH
( 1 - S Or )- AH S Or AH ( 1 - S CW )
1 S CW S Or 1 S CW
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六 相对渗透率曲线(qūxiàn)的测定
• (一)稳定(wěndìng)法测定相对渗透率曲线
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二.非稳态法
又分为恒速法和恒压法
⑴.润湿滞后
流体作为驱动相时的相对渗透率大于作为被驱 动相时相对渗透率。 Kr驱动>Kr被驱动。 ⑵.捕集滞后
对于同一饱和度,作为驱动相时是全部连续, 而作为被驱动相时只有部分连续,所以,Kr驱动 >Kr被驱动。 ⑶.粘性滞后
驱动相流体争先占据阻力小的大孔道,并有沿 大孔道高速突进的趋势,所以, Kr驱动>Kr被驱动。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①亲水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大 于50 %;
②亲油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小于
50%。
随接触角增加,油相相 对(xiāngduì)透率依次降低, 水相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依 次升高。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束缚水饱和度SWi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SW
q r2P V
A 8L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5.温度对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的影响
6.驱动因素的影响
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五 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 一、教学目的
• 重点了解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因为它是研究多相渗 流的基础,在油田开发计算,动态分析,确定储层中油水气 饱和度分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如表:
参数 临界范围 水湿 混合润湿 油田范围 实验室范围
E
〉0.01 〉1
<0.01 0.01-10
Nca
I
〉10-5 〉10-8 <10-6 10-8-10-5
〉4152 〉74
<105 <106
H
〉0.2 〉0.02 0.01-1 0.01-10
19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 其他测定饱和度方法还有:
X射线和γ射线吸收法、电容测量法、核磁共振法、 真空蒸馏法以及微波吸收等方法。但这些除少数用于
三相相对渗透率测定外,没有普遍应用。
饱和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外部测量方法(体积平衡和称重法):它提供的 是平均值,不能显示饱和度剖面分布,并且其误差较 大。特别是岩芯体积小和死体积大时。
• 高渗,大孔隙砂岩两相共渗区范围大,共存水饱和度低,端点相 对渗透率高;
• 孔隙小,连通性好的岩芯共存水饱和度高,两相流覆盖饱和度范 围较窄,端点相对渗透率也较低;
• 孔隙小,连通性又不好的岩芯两相区和端点相对渗透率都低。
5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润湿性的影响
从强亲油到强亲水,油相 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 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 小,相对渗透率交点右 移。
重要。
2
前言
• 相对渗透率表示成饱和度的函数,但它还受岩 石物性、流体性质、润湿性、流体饱和顺序以 及实验条件的影响。
• 实际上,相对渗透率很聪明地把所有影响两相 渗流的因素都概括到这条曲线中,使其能把单 相渗流的达西定律应用到两相渗流中。
• 前面几项是储层的固有属性,而实验条件是我 们如何获得有代表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关键。
• 油黏度低,介质均匀,那么只有E和Nca是重要的; 对于黏度高的油,I的重要性增强,对于非均质岩石, H也是重要的。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与润湿性息息相 关。
• 对油湿和混合润湿情况:指进比较严重,I应小于74。 • 毛细管作用与粘性指进要求驱替条件正好矛盾:因为
毛细管作用趋向于减弱粘滞的不稳定性,在低速下, 指进小,但毛细管末端效应大,而在高速下,指进大, 毛细管末端效应小。
• 随着非稳定数I增加,油相渗透率降低,水相渗透率增 高,油指数增大,水指数减小;Sor随非稳定性加剧而 升高。
• 注意:此方法只能用于强润湿行为的定性判断,对于 中间润湿性或混合润湿性,则无规律可循。
7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粘度比相差不大时,基本没有影响。
8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非湿相粘度很大时,非 湿相的Knw随非湿相/湿相 粘度比增加而增加,并且可 以超过100%;而湿相Kw与 粘度比无关。粘度比的影响 随孔隙半径增大而减小,当 K>1达西时,其影响忽略不 计。 这可用水膜理论来解释—— 润湿膜起润滑作用。
就地测量方法如果有准确校正方法更准确、可靠。 它还可以提供饱和度剖面。但成本较高。使用不太方 便。
20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稳态法测定相对渗透率 曲线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饱和度测定要准确外, 主要是 消除末端效应。末端效应是由于 毛细管力突变引起的。出口段饱和度 必须达到平衡饱和度才有润湿相流体 流出。 末端效应随流速加快而减小。
15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初始饱和度的影响
初始含水饱和度增大会使整个曲线向右移动,即 较高的初始含水饱和度可以得到较低的残余油 饱和度。特别对水湿情况影响明显。对于高达 20%初始水饱和度的油湿岩芯,饱和度再增加 就看不出变化了。
所以除特殊研究外,开始测定相对渗透率时,岩 芯中的水量应该是其束缚水饱和度。
这个参数在相似模拟中就是π1,这也是为甚麽要求μVL〉 1的原因。
25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控制最终流体饱和度的关键流动参数是毛细管 数Nca: Nca=μwV/σ
NcawV 毛细管数是粘滞力与孔隙级别上的毛细管力之比,或 说驱替压力梯度与毛管压力梯度之比。
当Nca〉10-5时,残余油饱和度随Nca增加而减小,随着油 饱和度降低,残余油时的水相渗透率增加。因而,此 时端点水相相对渗透率Krwo是Nca的增函数。
18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缺点:两相密度差要比较大; 每次测量都必须取下岩芯秤重,不仅麻烦,且易
带来误差(如气体膨胀和蒸发等); 测定过程必须恒温
• 电阻法
根据油水电阻率不同,在测试岩芯两端插入电极,通过 测定岩芯中的电阻率来确定岩芯的油水饱和度。 优点:比秤重法快,不那么繁琐; 缺点:精度差,因电阻率不仅与饱和度有关,还与流体 在岩芯内的分布和岩石矿物组成有关。
在各向异性的Berea砂岩上 发现,平行层理流动的相对渗 透率值高于垂直于层理流动的 相应值。同时沙粒大小、分布 颗粒形状以及方向性,孔隙大 小分布,几何形态,岩石比面 以及后生作用等都会影响相渗 曲线。
14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上覆岩压的影响
上覆岩压小于3000psi时对 相对渗透率没甚麽影响。当 达到5000psi时就可以看到 影响。主要是由孔隙结构的 变化引起的。具体多大上覆 岩压发生影响,与岩石性质 有关。在高压地层应模拟 上覆岩压测定相对渗透率曲 线。
12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驱替速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随π (σ/μv)值减小, 两相相对渗透率都增大, 两相共同流动范围变宽。 显然,这与非连续相的 流动有关。 应当注意;使非连续相 流动π值必须呈数量级 变化,只有使σ<0.01 mN/m才有可能。
13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岩石非均质(层理)的影响
• 对于Nca,油水相对渗透率都随Nca增加而增加; • 油湿岩芯若同时消除E和Nca的影响,岩芯最小应为10m。
• 混合润湿性岩芯:
• 类似油湿,但毛管作用仅为油湿的十分之一,故E的临界数近似 为1,Nca为10-8。
27
v v c c K w K ( w r w o (r o w ) g o c o ( M ) g o 1 )s w c ( M o 1 )s w
11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Swi增高, 在相同Sw下,Kro 提高,Krw略有降低, 岩石变得更加水湿。 机理是: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增大,使 原油粘度降低,表面吸附层变薄,流动孔道增大,流动 阻力隙降结低构,发而生使变K化r,o有而所带提来高影。响当。然,岩石热膨胀会使孔
不计。 通常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岩芯多半是非均质的,
驱动力往往比较小,混合润湿性等等。
23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毛细管作用的影响 水湿情况:末端效应明显
入口端:水自发渗吸,油逆向流出。可以在 入口加一个水湿园盘以减少这个作用;
出口端:只有水饱和度足够高时,水才流出。
当油粘度不太高时,用非稳态法只能在很小的饱和度范 围内获得相对渗透率
这个参数在相似模拟中就是π2,在三次采油中主要考虑 这个参数。
26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油湿岩芯:
• 入口端没有末端效应,在出口端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超过毛管压 力梯度时油才流出来。
• 随末端效应数E增加,油水相对渗透率都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增 加,岩芯内部最终饱和度不均匀。
• 残余油饱和度随流速增加稍有降低,但水渗透率增加很快。这是 因为油在出口容易产出引起的;
16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 稳态法
• 理论依据:忽略毛管压力和重力作用的两相不可压缩、 不互溶流体的一维渗流方程;
• 做法:让固定比例的流体通过岩样,直到达到稳定状 态(压力分布、饱和度分布不随时间而改变,各相流 体在孔隙中分布达到平衡),求得此平衡状态下的饱 和度、压力和流量,然后直接用达西定律计算油水相 对渗透率。
•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 素。
3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由于流体饱和度的分布 及流动渠道直接与岩石 孔隙大小,几何形态及 其组合特征有关,因而 孔隙结构会直接影响相 渗曲线。
1.毛细管; 2.白云岩; 3.未胶结砂岩; 4.胶结砂岩
4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解决方法:水湿岩芯最好用稳态法,或用较高驱替压力。
24
影K响非V稳L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毛细管压力末端效应可以用无因次流动参数E表示:
K VL E=Pcb/ΔP
K VL K VL
ΔP:初始压差;Pcb:原始饱K和V度L 下的毛管压力;
这个参数有一个临界的数值范围
当E > 0.1时,随着E的增加,油和水的相对渗透率都降 低;在E < 0.1时,末端效应数不影响相对渗透率。
9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形态的影响
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水相态有三种:油为分散相, 油为分散介质,乳化状态。油水在孔隙介质中共同渗 流,分散介质的渗流能力会大于分散相。
10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饱和历程的影响——滞后现象
其滞后现象是由毛管压力滞后引起的。非湿相的相渗受 饱和顺序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湿相的影响;湿相的驱替 和吸入过程的相渗曲线比较接近。
I (M 1 )v ( v c)w d 2(K w)ro
I 为非稳定性数; v —— 表观速度; d —— 岩芯直径;
v c K w (r w o o ) gc ( M o 1 )s w
28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对水湿情况:I应小于4152;毛细管作用阻滞了指进的 增长,并且,由于Krwro <<1,即使μo/μw值较大,M也 小于1。因此多半是稳定的。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如表:
参数 临界范围 水湿 混合润湿 油田范围 实验室范围
E
〉0.01 〉1
<0.01 0.01-10
Nca
I
〉10-5 〉10-8 <10-6 10-8-10-5
〉4152 〉74
<105 <106
H
〉0.2 〉0.02 0.01-1 0.01-10
19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 其他测定饱和度方法还有:
X射线和γ射线吸收法、电容测量法、核磁共振法、 真空蒸馏法以及微波吸收等方法。但这些除少数用于
三相相对渗透率测定外,没有普遍应用。
饱和度测定方法的比较:
外部测量方法(体积平衡和称重法):它提供的 是平均值,不能显示饱和度剖面分布,并且其误差较 大。特别是岩芯体积小和死体积大时。
• 高渗,大孔隙砂岩两相共渗区范围大,共存水饱和度低,端点相 对渗透率高;
• 孔隙小,连通性好的岩芯共存水饱和度高,两相流覆盖饱和度范 围较窄,端点相对渗透率也较低;
• 孔隙小,连通性又不好的岩芯两相区和端点相对渗透率都低。
5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润湿性的影响
从强亲油到强亲水,油相 相对渗透率逐渐增大, 水相相对渗透率逐渐减 小,相对渗透率交点右 移。
重要。
2
前言
• 相对渗透率表示成饱和度的函数,但它还受岩 石物性、流体性质、润湿性、流体饱和顺序以 及实验条件的影响。
• 实际上,相对渗透率很聪明地把所有影响两相 渗流的因素都概括到这条曲线中,使其能把单 相渗流的达西定律应用到两相渗流中。
• 前面几项是储层的固有属性,而实验条件是我 们如何获得有代表性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关键。
• 油黏度低,介质均匀,那么只有E和Nca是重要的; 对于黏度高的油,I的重要性增强,对于非均质岩石, H也是重要的。这些参数的临界范围与润湿性息息相 关。
• 对油湿和混合润湿情况:指进比较严重,I应小于74。 • 毛细管作用与粘性指进要求驱替条件正好矛盾:因为
毛细管作用趋向于减弱粘滞的不稳定性,在低速下, 指进小,但毛细管末端效应大,而在高速下,指进大, 毛细管末端效应小。
• 随着非稳定数I增加,油相渗透率降低,水相渗透率增 高,油指数增大,水指数减小;Sor随非稳定性加剧而 升高。
• 注意:此方法只能用于强润湿行为的定性判断,对于 中间润湿性或混合润湿性,则无规律可循。
7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粘度比相差不大时,基本没有影响。
8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粘度比的影响
当非湿相粘度很大时,非 湿相的Knw随非湿相/湿相 粘度比增加而增加,并且可 以超过100%;而湿相Kw与 粘度比无关。粘度比的影响 随孔隙半径增大而减小,当 K>1达西时,其影响忽略不 计。 这可用水膜理论来解释—— 润湿膜起润滑作用。
就地测量方法如果有准确校正方法更准确、可靠。 它还可以提供饱和度剖面。但成本较高。使用不太方 便。
20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稳态法测定相对渗透率 曲线应注意的问题:
除了饱和度测定要准确外, 主要是 消除末端效应。末端效应是由于 毛细管力突变引起的。出口段饱和度 必须达到平衡饱和度才有润湿相流体 流出。 末端效应随流速加快而减小。
15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初始饱和度的影响
初始含水饱和度增大会使整个曲线向右移动,即 较高的初始含水饱和度可以得到较低的残余油 饱和度。特别对水湿情况影响明显。对于高达 20%初始水饱和度的油湿岩芯,饱和度再增加 就看不出变化了。
所以除特殊研究外,开始测定相对渗透率时,岩 芯中的水量应该是其束缚水饱和度。
这个参数在相似模拟中就是π1,这也是为甚麽要求μVL〉 1的原因。
25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控制最终流体饱和度的关键流动参数是毛细管 数Nca: Nca=μwV/σ
NcawV 毛细管数是粘滞力与孔隙级别上的毛细管力之比,或 说驱替压力梯度与毛管压力梯度之比。
当Nca〉10-5时,残余油饱和度随Nca增加而减小,随着油 饱和度降低,残余油时的水相渗透率增加。因而,此 时端点水相相对渗透率Krwo是Nca的增函数。
18
稳态法测定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缺点:两相密度差要比较大; 每次测量都必须取下岩芯秤重,不仅麻烦,且易
带来误差(如气体膨胀和蒸发等); 测定过程必须恒温
• 电阻法
根据油水电阻率不同,在测试岩芯两端插入电极,通过 测定岩芯中的电阻率来确定岩芯的油水饱和度。 优点:比秤重法快,不那么繁琐; 缺点:精度差,因电阻率不仅与饱和度有关,还与流体 在岩芯内的分布和岩石矿物组成有关。
在各向异性的Berea砂岩上 发现,平行层理流动的相对渗 透率值高于垂直于层理流动的 相应值。同时沙粒大小、分布 颗粒形状以及方向性,孔隙大 小分布,几何形态,岩石比面 以及后生作用等都会影响相渗 曲线。
14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上覆岩压的影响
上覆岩压小于3000psi时对 相对渗透率没甚麽影响。当 达到5000psi时就可以看到 影响。主要是由孔隙结构的 变化引起的。具体多大上覆 岩压发生影响,与岩石性质 有关。在高压地层应模拟 上覆岩压测定相对渗透率曲 线。
12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驱替速度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随π (σ/μv)值减小, 两相相对渗透率都增大, 两相共同流动范围变宽。 显然,这与非连续相的 流动有关。 应当注意;使非连续相 流动π值必须呈数量级 变化,只有使σ<0.01 mN/m才有可能。
13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岩石非均质(层理)的影响
• 对于Nca,油水相对渗透率都随Nca增加而增加; • 油湿岩芯若同时消除E和Nca的影响,岩芯最小应为10m。
• 混合润湿性岩芯:
• 类似油湿,但毛管作用仅为油湿的十分之一,故E的临界数近似 为1,Nca为10-8。
27
v v c c K w K ( w r w o (r o w ) g o c o ( M ) g o 1 )s w c ( M o 1 )s w
11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温度的影响
温度升高,Swi增高, 在相同Sw下,Kro 提高,Krw略有降低, 岩石变得更加水湿。 机理是:温度升高, 分子热运动增大,使 原油粘度降低,表面吸附层变薄,流动孔道增大,流动 阻力隙降结低构,发而生使变K化r,o有而所带提来高影。响当。然,岩石热膨胀会使孔
不计。 通常这些假设得不到满足,岩芯多半是非均质的,
驱动力往往比较小,混合润湿性等等。
23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毛细管作用的影响 水湿情况:末端效应明显
入口端:水自发渗吸,油逆向流出。可以在 入口加一个水湿园盘以减少这个作用;
出口端:只有水饱和度足够高时,水才流出。
当油粘度不太高时,用非稳态法只能在很小的饱和度范 围内获得相对渗透率
这个参数在相似模拟中就是π2,在三次采油中主要考虑 这个参数。
26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油湿岩芯:
• 入口端没有末端效应,在出口端只有当驱替压力梯度超过毛管压 力梯度时油才流出来。
• 随末端效应数E增加,油水相对渗透率都降低,残余油饱和度增 加,岩芯内部最终饱和度不均匀。
• 残余油饱和度随流速增加稍有降低,但水渗透率增加很快。这是 因为油在出口容易产出引起的;
16
测量相对渗透率曲线的方法
• 稳态法
• 理论依据:忽略毛管压力和重力作用的两相不可压缩、 不互溶流体的一维渗流方程;
• 做法:让固定比例的流体通过岩样,直到达到稳定状 态(压力分布、饱和度分布不随时间而改变,各相流 体在孔隙中分布达到平衡),求得此平衡状态下的饱 和度、压力和流量,然后直接用达西定律计算油水相 对渗透率。
• 下面,我们首先介绍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 素。
3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岩石孔隙结构的影响
由于流体饱和度的分布 及流动渠道直接与岩石 孔隙大小,几何形态及 其组合特征有关,因而 孔隙结构会直接影响相 渗曲线。
1.毛细管; 2.白云岩; 3.未胶结砂岩; 4.胶结砂岩
4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解决方法:水湿岩芯最好用稳态法,或用较高驱替压力。
24
影K响非V稳L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毛细管压力末端效应可以用无因次流动参数E表示:
K VL E=Pcb/ΔP
K VL K VL
ΔP:初始压差;Pcb:原始饱K和V度L 下的毛管压力;
这个参数有一个临界的数值范围
当E > 0.1时,随着E的增加,油和水的相对渗透率都降 低;在E < 0.1时,末端效应数不影响相对渗透率。
9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流体形态的影响
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油水相态有三种:油为分散相, 油为分散介质,乳化状态。油水在孔隙介质中共同渗 流,分散介质的渗流能力会大于分散相。
10
影响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因素
• 饱和历程的影响——滞后现象
其滞后现象是由毛管压力滞后引起的。非湿相的相渗受 饱和顺序的影响要远大于对湿相的影响;湿相的驱替 和吸入过程的相渗曲线比较接近。
I (M 1 )v ( v c)w d 2(K w)ro
I 为非稳定性数; v —— 表观速度; d —— 岩芯直径;
v c K w (r w o o ) gc ( M o 1 )s w
28
影响非稳态相对渗透率测定的 因素
• 对水湿情况:I应小于4152;毛细管作用阻滞了指进的 增长,并且,由于Krwro <<1,即使μo/μw值较大,M也 小于1。因此多半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