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相渗实验研究

论文研究内容 本文在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通 过实验,研究6块岩心的相对渗透率曲 线,并分析曲线特征以及运用相对渗透 率数据来计算生产过程中的相关参数, 以便更好的了解油藏的生产状况。
二、实验研究
气测渗透率实验
测岩心孔隙度
相渗实验
1、气测渗透率实验
1-气源;2-调节阀;3-标准压力计;4-六通阀座; 5-岩心夹持器;6-皂膜流量计;7-围压表;8-围压泵 图1 气测渗透率流程图
姬塬地区长6油藏相渗实验研究
姓 班
名:孙 媛 媛 级:石工0801
一、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1.计算分流量 曲线 2.计算油井 产量、水 油比和流 度比 相渗曲 线应用 3.判断润湿 性 4.计算驱油效率 和采收率
5.其他应用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反映了油水两 相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规律,它是 油田开发设计、油藏计算中的一项 非常重要的资料。
图5 渗透率与等渗点处油水相对渗透率的关 系
(3)
岩心号
表1、气测渗透率与等渗点处Sw
气测渗透率×10‐³
µm²
2 4 3 6 5 1 0.263 0.277 0.325 0.373 0.598 2.56
等渗点处Sw(%) 58.5 52.67 59.5 59 61.55 55.88
相关性不强
五、相渗曲线的应用
K ro Ko bS w ae K rw K w
a 3.34 1015 b 60.80
(2)做分流量曲线,分析产水规律
fw
1 1 (w / o )aebS w
4、计算流度比 水驱油时,水油流度比M为水的流度与油的 流度之比。 K
M
w
o
w
o
相渗曲线及其应用

2020年7月15日星期三
主要内容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处理(标准化)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2
一、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
1、概念
油相和水相相对 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 的关系曲线,称为油 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 线。随着含水饱和度 的增加,油相相对渗 透率减小,水相相对 渗透率增大。
12
(3)根据以下公式分别对Sw、Kro、Krw进行标准化处 理,以消除各相对渗透率曲线不同的Swi、Sor带来的影 响。
13
(4)根据下列公式求取回归系数a、b。
(5)取Sw*=0,0.1,0.2,…,0.9,1.0。由公式计算出平 均的Krw*、Kro*值,并绘制标准化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 (6)根据油藏的平均空气渗透率,利用回归关系式,求 取Swi、Sor、Krwmax。
前缘含水饱和度和两相区平均含水饱和度一般根据分 流量曲线,用图解法求得。
(1)前缘含水饱和度Swf
在分流量曲线上,过(Swi,0)点作分流量曲线的切 线,切点的横坐标即为前缘含水饱和度Swf,切点的纵坐标 为前缘含水fw(Swf)。其计算公式为:
20
(2)两相区平均含水饱和度
在分流量曲线上,过点(Swi,0)作分流量曲线的切 线,切线与直线fw=1相交于一点,该点的横坐标即为两相 区平均含水饱和度。其计算公式为:
10
(5)将平均标准化相对渗透率曲线上各分点的Sw*、Kro*、 Krw*,换算公式如下:
(6)根据上述公式,作出油藏的平均相对渗透率曲线 。
11
2、与束缚水饱和度相关法
此方法是利用各油藏的空气渗透率K来求油水相对渗 透率曲线的特征值。 (1)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 (2)建立岩心的束缚水饱和度(Swi)、残余油饱和度( Sor)、残余油饱和度下的水相相对渗透率(Kromax)与空 气渗透率(K)的关系,并进行线性回归,以求取回归系 数,建立回归关系式。
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pt

当a、b、Swi、μw、 μo已知时,可求出不同含水下的驱油效率Ed。当含 水fw为极限含水时,可求得最终驱油效率。
4、计算无因次采油采液指数随含水变化曲线 计算无因此采油指数αo的公式
K K (S ) w ro w ) o(fw KK ro max
在不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的绝对渗透率的变化,K=Kw,则上式变为
7、由相渗曲线推导油藏合理递减率`
产油递减率=含水上升率/(1-原含水率) 不同采油速度下的自然递减=采油速度*产油递减率
压力恢复曲线 原理:物质平衡方程 方 压降=目前压降-亏空/弹性产率 法 亏空通过产液规模和注采比进行确定
S wi
( Swi)
i 1
n
i
n
Swmax
i
max) (Sw
i 1 i
nLeabharlann nK rw max i1
(Srw max) n
n
K romax i1
(Sro max)
i
n
n
5、将平均标准化相渗曲线上各分点的Sw*、Kro*、Krw*换算成Sw、Kro、Krw。
* Sw Sw (Swmax Swi ) Swi * * Kro (Sw ) Kro (Sw ) Kromax * * Krw (Sw ) Krw (Sw ) Krw max
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的比值常表示为含水 饱和度的函数 2、计算前缘含水饱和度和前缘后 平均含水饱和度(图解法)
相对渗透率及相对渗透率曲线应用

剩余油量
AH
( 1 - S Or )- AH S Or AH ( 1 - S CW )
1 S CW S Or 1 S CW
第十七页,共二十八页。
六 相对渗透率曲线(qūxiàn)的测定
• (一)稳定(wěndìng)法测定相对渗透率曲线
第十八页,共二十八页。
二.非稳态法
又分为恒速法和恒压法
⑴.润湿滞后
流体作为驱动相时的相对渗透率大于作为被驱 动相时相对渗透率。 Kr驱动>Kr被驱动。 ⑵.捕集滞后
对于同一饱和度,作为驱动相时是全部连续, 而作为被驱动相时只有部分连续,所以,Kr驱动 >Kr被驱动。 ⑶.粘性滞后
驱动相流体争先占据阻力小的大孔道,并有沿 大孔道高速突进的趋势,所以, Kr驱动>Kr被驱动。
第六页,共二十八页。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①亲水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大 于50 %;
②亲油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小于
50%。
随接触角增加,油相相 对(xiāngduì)透率依次降低, 水相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依 次升高。
第七页,共二十八页。
第八页,共二十八页。
第九页,共二十八页。
束缚水饱和度SWi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SW
q r2P V
A 8L
第十二页,共二十八页。
第十三页,共二十八页。
5.温度对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的影响
6.驱动因素的影响
第十四页,共二十八页。
五 相对(xiāngduì)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 一、教学目的
• 重点了解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因为它是研究多相渗 流的基础,在油田开发计算,动态分析,确定储层中油水气 饱和度分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料
相渗曲线及其应用.

数,建立回归关系式。
S wi a1 b1 lg K
S or a 2 b2 lg K S rw max a3 b3 lg K
(3)根据以下公式分别对Sw、Kro、Krw进行标准化处 理,以消除各相对渗透率曲线不同的Swi、Sor带来的影
响。
* w
S
S w S wi 1 S wi S or
无因次采液指数的计算公式为:
J0 ' fw J l '( f w ) 1 fw
5、确定采出程度与含水的关系
采出程度可表示为驱油效率与体积波及系数的乘积, 即:
R Ed Ev
其中Ed可根据相对渗透率资料,用式(**)求得;Ev 的求取方法有两个,一是由油田的实际资料统计求得;二
非润湿相驱替润湿相过程中测得的相对渗透率称为驱替
相对渗透率
吸入过程的非润湿相相对渗透率低于排驱过程的非润湿 相相对渗透率 润湿相的驱替和吸入过程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总是比较接 近,可以重合
(2)岩石表面润湿性的影响
1 )强亲水岩石油水相渗曲线的等渗点的 Sw 大于 50 %,而
强亲油者小于50%; 2)亲水岩石油水相渗曲线的 Swi 一般大于 20%,亲油者小 于15%; 3)亲水岩石油水相渗曲线在最大含水饱和度(完全水淹)
所以有:
1 1 fw K ro w bs w w 1 1 ae K rw o o
(*)
根据此式绘制的 fw—Sw 关系曲线,称为水相的分流量曲线。 严格地讲,以上求得的水相分流量曲线,应为地层水
的体积分流量曲线,把地层水的体积分流量曲线换算为地
面水的质量分流量曲线,其换算公式为:
fw
3.4多相流体渗流特征解析

1、掌握有效渗透率、相对渗透率、流度比的 概念 2、理解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影响因素; 3、掌握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应用; 4、学会分析相对渗透率曲线的形态和特征。
第1页
一.相对渗透率的概念
1.相(有效)渗透率 相渗透率:指多相流体共存和流动时,岩石允许其中某一相流体通过能 力大小,称为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或有效渗透率。
第15页
4)油水饱和顺序(饱和历史)的影响 流体作为驱动相时的相对渗透率大于作为被驱动相时相 对渗透率。 Kr驱动>Kr被驱动。 对于同一饱和度,作为驱动相时是全部连续,而作为被 驱动相时只有部分连续,所以,Kr驱动>Kr被驱动。 驱动相流体争先占据阻力小的大孔道,并有沿大孔道高 速突进的趋势,所以, Kr驱动>Kr被驱动。
第10页
2)岩石润湿性的影响 亲水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大于50%; 亲油岩石: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小于50%。 随接触角增加,油相相对渗透率 依次降低,水相相对渗透率依次 升高。(如教材图10-13)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强水湿岩石 束缚水饱和度SWi 等渗点含水饱和度SW Krw(Swmax) >20% >50% <30%
2相对渗透率
定义:多相共渗时,某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的 绝对渗透率之比。
第5页
通式:Kro = Ko/K;Krg = Kg / K;Krw = Kw/K
由例三可知:油、水的相对渗透率:
K ro Ko / K 0.045 / 0.375 0.12(OR : 12%)
K rw KW / K 0.225 / 0.375 0.6(OR : 60%)
相渗曲线及其应用..

Sw
S
* w
Krw Sw
1 Swi Sor S wi
K
* rw
S
* w
K rw
S or
Kro Sw
K
* ro
S
* w
K ro
S wi
(8)根据上式的计算结果,绘制油藏的平均油水相对渗 透率曲线。
3、利用公式拟合相对渗透率方法
K
* ro
S
* w
K ro S w K ro S wi
K ro
Sw
(4)根据下列公式求取回归系数a、b。
K
* rw
S
* w
a
K
* ro
1
S
* w
b
lg
K
* rw
a lg
S
* w
lg
S
* w
Sw S wi 1 S wi Sor
S w S wi S w max S wi
K
* ro
S
* w
K ro S w K ro max
K
* rw
S
* w
K rw S w K rw max
(3)在标准化曲线上,将横坐标从0到1划分为n等分, 求取各分点处Sw*、各样品的Kro*(Sw*)和Krw*(Sw*),从而 作出平均的标准化相对渗透率曲线。
n
Swi i
n
Swmax i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油田采收率方法浅探

[收稿日期]2009210210 [作者简介]廖海洋(19872),男,2006级学生,现主要从事油藏开发领域基础性实验工作。
利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油田采收率方法浅探 廖海洋,张德良,范起东 (西南石油大学石油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500) 马 东 (大庆油田公司第九采油厂,黑龙江大庆163000)[摘要]在油田开发初期缺乏动态资料的情况下,运用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采收率具有较高的适用性和参考性。
但是具有多块岩心资料时,多是选取储渗特性相近的岩样为代表,先划分区块,然后再进行综合处理计算采收率,这就使得所测定的相对渗透率曲线与整个油藏的相关程度相差较大。
通过拟合同一油层多块岩样毛管力曲线,生成J (S w )函数曲线,再由J (S w )函数转化得到相对渗透率曲线,该曲线能够更好地符合整个储层的性质,使得采收率计算更加精确,而且使用起来也更加便捷。
[关键词]相对渗透率曲线;采收率;J (S w )函数;毛管压力[中图分类号]TE3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9752(2010)0120309203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计算采收率的方法主要有:回归公式法[1],经验公式法[1],衰减法[1],水驱法[1]等。
各种方法对于不同介质,不同时期的油藏计算精度有较大差别,其中通过相对渗透率曲线计算采收率的方法主要应用于油气田开发初期缺少动态资料的情况,并且该方法的精确程度与岩心资料的准确程度关系极大。
因此目前人们将提高岩心测试精度作为改进该方法的主要方向,并由此而形成了充分考虑毛细管压力时的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2]、测低渗透率岩心气水相对渗透率的稳定法[3]等各种适应于不同性质油藏的高精确度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
同时也有学者从经济投入角度对采收率加以校正,如通过引入产水率变化参数[4]使得采收率的计算更加符合工程实际经济预算。
但是这些方法都未涉及通过提高相对渗透率曲线与整个油藏相关程度从而改善采收率计算精度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透率油层对应的相对渗透率 。在进行数值模拟时 ,可
Sw 的关系曲线 ,两者均为直线 ,lg ( Krw + Cw ) 与 Sw 的 关系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 aw 和 bw ,lg ( Kro + Co ) 与 Sw 的关系曲线的斜率和截距分别为 ao 和 bo 。 21 4 用特征曲线方法计算相对渗透率
用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可以计算任意空气渗
常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有 3 种形式 。 第一种是利用相对渗透率实测数据 ,直接作图 ,得 到 Krw —Sw 和 Kro —Sw 关系曲线 ,定义为 Ⅰ相对渗透 率曲线 。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50634020)“低渗透油层提高驱油效率的机理研究”部分成果 。 作者简介 :张继成 ,男 ,1972 年 3 月生 ,1998 年获大庆石油学院油藏工程专业硕士学位 ,现为大庆石油学院在读博士 ,副教授 ,主要从事油气田开发工
aw 和 bw 为回归系数 。
对于不同的油田或区块 ,系数 ao 、bo 、Co 和 aw 、bw 、
Cw 不同 。将这种直线定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将
式 (1) 和式 (2) 定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程 ,将 Ⅰ、
Ⅱ和 Ⅲ相对渗透率曲线的特征曲线分别定义为 Ⅰ、Ⅱ和
Ⅲ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相应的特征方程分别定义为 Ⅰ、Ⅱ和 Ⅲ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程 。图 1 为 Ⅱ相对渗 透率曲线 ,其特征曲线如图 2 所示 。 21 2 校正系数 Cw 和 Co 的确定方法
=-
Kro1 Kro3 - K2ro2 Kro1 + Kro3 - 2 Kro2
(8)
式中 Sw1 、Sw2 和 Sw3 分别为点 1 、点 2 和点 3 的含水饱
和度 ; Krw1 、Krw2 和 Krw3 分别为点 1 、点 2 和点 3 的水相
相对渗透率 ; Kro1 、Kro2 和 Kro3 分别为点 1 、点 2 和点 3
第三种是将相对渗透率实测数据作如下处理 :
S′w =
Sw Swr -
S wc S wc
K′r w = Kr w / Kroc
K′ro = Kro / Kroc
式中 Swc 和 Swr 分别为束缚水饱和度和最大含水饱和 度。
利用 处 理 后 的 数 据 作 图 , 得 到 K′rw —S′w 和 K′ro —S′w 关系曲线 ,定义为 Ⅲ相对渗透率曲线 。
摘要 :对常见的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了分型 ,定义了 Ⅰ型 、Ⅱ型和 Ⅲ型 3 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 。对 70 条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 分析发现 ,相对渗透率曲线具有一致的特征 :在半对数坐标系中 ,以对数坐标表示相对渗透率 ,以普通坐标表示含水饱和度 ,经过校 正均满足直线关系 ,将这种直线定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3 种形式相对渗透率曲线都具有相同形式的特征曲线方程 ,分别定义 为 Ⅰ型 、Ⅱ型和 Ⅲ型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在确定束缚水饱和度 、最大含水饱和度 、束缚水饱和度点油相相对渗透率与油层空气渗 透率之间的关系后 ,可以在数值模拟中利用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对每个网格块进行计算 ,得到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 ,从而提高 数值模拟的精度 。 关键词 :相对渗透率 ;油藏数值模拟 ;特征曲线 ;含水饱和度 ;油层物理 中图分类号 : T E319 文献标识码 : A
在进行油藏数值模拟时 ,一般是把整个模拟区域 划分成若干部分 ,每一个部分应用一条相对渗透率曲 线[1 ] 。也有人提出了按沉积相带来使用相对渗透率曲 线 ,即每一种沉积相带使用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2 ] 。 也有人提出了按流动单元来研究储层的渗透率[3Ο4 ] 。 但如果能实现对每一个网格块计算出一条相对渗透率 曲线 ,这样在数值模拟中 ,就可以根据各网格块的空气 渗透率来计算其相对渗透率 。用多项式 、对数函数 、指 数函数 、乘幂函数等方法拟合相对渗透率曲线都存在 问题[5 ] 。为此 ,提出了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 。相 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之间满足直线关系 ,不同油田 或区块 ,只是直线关系式中的系数不同 ,将这种直线定
对渗透率曲线 、Ⅱ相对渗透率曲线和 Ⅲ相对渗透率曲
线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 ,即相对渗透率与含水饱和度 之间满足下式 :
lg ( Krw + Cw ) = aw Sw + bw
(1)
lg ( Kro + Co ) = ao So + bo
(2)
式中 So 为含油饱和度 ; Co 和 Cw 为校正系数 ; ao 、bo 、
的油相相对渗透率 。
21 3 系数 ao 、bo 、aw 和 bw 的确定方法 对给定相对渗透率曲线 ,确定了校正系数 Co 、Cw ,
作 lg ( Krw + Cw ) 与 Sw 的关系曲线和 lg ( Kro + Co ) 与
106
石 油 学 报
2007 年 第 28 卷
(5)
lg ( Krw3 + Cw ) = aw Sw3 + bw
(6)
联立求解式 (3) 、式 (4) 、式 (5) 和式 (6) ,得到校正系数
Cw 的计算公式为
Cw
=-
Krw1 Krw3 - K2rw2 Krw1 + Krw3 - 2 Krw2
(7)
同理 ,可得校正系数 Co 的计算公式为
Co
S w2
=
1 2
( Sw1
+ Sw3 )
(3)
Hale Waihona Puke 然后从 lg Krw 与 Sw 的关系曲线上反求出点 2 的纵坐
标 lg Krw2 。
图 1 Ⅱ相对渗透率曲线 Fig . 1 The typeΟⅡrelative permeabil ity curves
2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的应用
21 1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对 70 条油水相对渗透率曲线进行分析发现 , Ⅰ相
Eigen curve of relative permeabil ity and its application
Zhang J icheng So ng Kaoping
( Key L aboratory f or Enhance d Oi l Recovery of t he M i nist ry of Ed ucation , D aqi n g Pet roleum I nstit ute , D aqi n g 163318 , Chi na)
图 2 Ⅱ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Fig . 2 The typeΟⅡ relative permeabil ity eigen curves
(4) 引入校正系数 ,点 1 、点 2 和点 3 都满足特征 曲线方程 ,有
lg ( Krw1 + Cw ) = aw Sw1 + bw
(4)
lg ( Krw2 + Cw ) = aw Sw2 + bw
程 、油藏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EΟmail :zhangjc2006 @to m. com
第 4 期
张继成等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及其应用
105
第二种是将相对渗透率实测数据作如下处理 : S′w = Sw K′r w = Kr w / Kroc K′ro = Kro / Kroc
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校正系数 Cw : (1) 作 lg Krw 与 Sw 的关系曲线 。 (2) 在 lg Krw —Sw 曲线上取点 1 和点 3 ,其坐标分 别为 ( Sw1 ,lg Krw1 ) 和 ( Sw3 ,lg Krw3 ) 。 (3) 在点 1 和点 3 之间取一点 ,记为点 2 ,使得点 2 满足 :
义为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程 中的系数与空气渗透率并无可靠的相关性 ,而应该和 渗透率 、孔隙度 、润湿性等多种因素有关系[6Ο7 ] 。利用 相对渗透率特征曲线方法可以对每一个网格块进行计 算 ,得到一条相对渗透率曲线 ,这有助于油藏数值模拟 工作 。
1 相对渗透率曲线的 3 种形式
Abstract : The common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weve divided into t hree types of t ypeΟⅠ,typeΟⅡand typeΟⅢ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The investigatio n of 70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shows t hat all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have t he same characteristic. When any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was plotted in a semiΟlog grap h paper ,t 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o uld be showed by logarit hm coordinate ,and t he water sat uratio n was showed by ordinary coordinate. When certain modification facto rs were int roduced ,a st raight line could be achieved and defined as t 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eigen curve. The relative permeability and water sat uratio n f ulfills linear equatio n. The t hree types of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s have t he same format of eigen curv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nate water sat uratio n and air permeability ,t he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sat uration at residual oil point and air permeability ,and t hat between oil p 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at co nnate water sat uration point and air permeability were determined. Based on t hese relatio nship s , relative permeability eigen curve met hod can be used to p roduce relative permeability curve for every grid block of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ignificantly imp rove t he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Key words : relative permeability ;reservoir numerical simulation ;eigen curve ;water sat uration ;reservoir p 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