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

合集下载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

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调研报告(贵州省毕节地区林业局张槐安)一、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效及主要做法(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相继实施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中国3356、生态工程、农田基本建设、退耕还林、天保工程、长治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工程,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水土保持等多个生态建设项目。

这些项目立足生态重建与经济开发相结合,近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相结合,治标与治本相结合,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以基本农田建设、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恢复林草植被为重点,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人工治理和生态自我修复相结合,促进群众脱贫致富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

通过对土地利用结构的不断调整,探索出岩溶山区独具特色的多目标、多层次、多功能、高效益的水土保持与石漠化综合防治体系,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效,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能力,初步实现了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使生态建设出现了“六增三减三改善”的良好格局。

1、“六增”。

森林面积从试验区建立前1988年的601.8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162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40.03%;林木蓄积量从872万立方米增长到2092万立方米;农民人均纯收入184元增长到3100多元;农民人均粮食从188公斤增加到370公斤,是当年农民人均粮食的两倍;农民人均基本农田从0.28亩增加到0.50亩。

2、“三减”。

水土流失面积从1683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62.67%减少到1581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58.89%,减少了6%;土壤侵蚀模数从5446吨/年·公里减少到3389吨/年·公里,土壤侵蚀量减少了37.1%,其中工程项目区的土壤侵蚀量减少57.8%;工程性缺水田土明显减少。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调研报告

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开展根底设施建立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一、毕节地区农村社会开展根底设施建立现状毕节地区是典型的岩溶山区,从1998年建立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立、人口控制”实验区以来,全区各族人民在中央、省的各级领导与各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地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和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开展、保持稳定”的根本方针,紧紧抓住“开发扶贫、生态建立、人口控制”的试验区三大主题,抢抓国家施行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施行“西电东送”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两个根本性转变”,实在抓好根底设施建立和根底产业的开展,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开展,各项工作获得明显进展,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获得长足进步。

2022年,全区GDP实现196.03亿元,年均增长11.45%,其中第一产业为68.12亿元,年均增长4.15%,第二产业为69.79亿元,年均增长18.5%,第三产业为58.11亿元,年均增长15.31%;三次产业的构造比由2000年的44.3:30.5:25.2转变到2022年的34.8:35.6:29.6,产业构造调整进一步加强,构造比趋向好转。

全区2022年财政总收入为26.38亿元,年均增长17.48%;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29.4亿元,年均增长11.41%,农民人均纯收入到达1665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579元;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8%以内.实现了经济开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立小康社会奠定了良好的根底。

〔一〕农村科技事业不断开展,科技效劳体系逐渐完善。

县乡两级都成立了科技工作领导小组,250个乡镇配齐了科技副乡镇长、4508个行政村根本上装备了科技副村主任,并成立以农、林、牧、水科技人员为主要成员的农技效劳中心,一支由专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村乡土人才组成的农村科技队伍正逐渐壮大,一个集科技管理、科技效劳和经营为一体的县、乡、村、组四级农村科技效劳网络正逐步走向成熟。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论文摘要: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辖1市7县,是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

贫穷、生态恶化、人口众多是毕节实验区最大的实际。

如何破解三大难题,使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全区人民,让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在毕节得到体现,成为了各级领导、有识之士和全区人民共同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

本文在深入毕节试验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毕节试验区当前建设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对毕节试验区乃至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都提出了借鉴建议,这对探索、实践与丰富科学发展观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论文关键词:毕节试验区,建设与发展,存在问题,对策研究一、贵州省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及发展现状分析毕节试验区是全国第一个以科学发展为指针、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凝聚各方力量,不断深化改革开放,全面推进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也是全球第一个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从理念到实践的综合探索试验区。

其创建的深重历史背景及其所具有的跨区域跨时代的巨大意义和价值,正日益增多地不断充分展现,受到世人的广泛关注。

(一)毕节试验区建立的背景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特征,在建立试验区之前是贵州省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

1987年,全区人均工农业总产值仅为288.9元,农民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公斤,未解决温饱人口达300余万,农村贫困人口占其总人口的53.68%,人口自然增长率21.29‰,森林覆盖率仅为8.53%,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

由于历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毕节地区生态恶化、人口众多等已严重遏制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治理,将从根本上失去人类在此生存的基本条件。

针对毕节地区严峻的现实,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为改变喀斯特岩溶山区经济落后、生态恶化、人口膨胀状况,作出了建立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这一具有创造性和富有前瞻性的战略安排。

聚合组织内力引领乌蒙腾飞——毕节实验区探索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助力新一轮改革发展纪实

聚合组织内力引领乌蒙腾飞——毕节实验区探索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助力新一轮改革发展纪实
配强发展型班子 。 “十 二 看 十 二 比 ” , 即 察
公 开比 、组织选 ,直接提拔 为赫章县
委 副书记 。真 正做到让 “ 发展 、会 想 发展 ,有 激. 隋、敢担 当 ,讲认真 、重 落 实 ,顾大 局 、讲 团结 ”的 发展型干 部脱颖 而出。
农村实用人才培养 、高层次人才引进
Hale Waihona Puke 智 。全国统一 战线集 中选 派干部赴毕 挂职 锻炼干部 已达 3余人 ,为全区经 O 济社 会发展注 入了新的 活力。中央统 战部 已将试验 区作 为党外干 部挂职实 践基 地 、民主党 派服务 中心 工作的实 践基地 、思想建设 的教育基 地和机关 干部的锻炼基地 。 举办 “ 硕博 沙龙 ” 、 “ 友 沙 挂
建强 “ 轴心 " :选 好发 7 月被省委 、省政府表彰为勤政廉政 展型干部 .配强发展型班子 先进个 人 ;8 ,通 过现 场 “ ” 、 月 量
在 发展型 党组织建 设中 , 节地 毕 区探索 建立 了 “ 十二看 十二比 ”的考 核 考评机 制 ,将 “ 、能 、勤 、绩 、 德 廉 ”五 个方面进 行量化 ,对领导 班子 和干 部进行考核 ,选好 发展型干 部 ,
化。
势;察 “ 绩”,突出发展成效,看发 展速度 、比赶超跨 越的程度 ,看发 展
方式 、比优化升 级的效果 ,看发展 步 伐 、比稳 定和 谐 的 环 境 ,看 发 展成
大力弘扬敢 与强 的比 、敢 向高的 攀 、敢 同勇 的争 、敢跟 快的赛 的 “ 四 敢 精 神 ” ,激 发 广 大党 员干 部 “ 敢 干 、会干 、实干 ”。 全 区 各级 党 组 织 和 党 员深 入 开 展 了 “ 试验 区人 、为 试 验 区 添 光 做 彩” 、 “ 试验 区 百名 模 范 ”评 选 、 “ 风 建 设 年 ” 、 “ 名干 部 下 基 作 万 层”、 “ 进万 家门 、解 万家难 、帮万 家富 、暖万家 心” 、 “ 做文明守 法公

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3 期
毕节模式研究 Research of Bijie Mode
产业排序由 “一二三” 向 “二三一” 转变, 实现 了历史性的跨越。
(二) 开发扶贫扎实推进, 明显改变了贫困状 况。 32 年来, 试验区坚持以改变贫困面貌、 走 向 富裕为目标, 采取一切有利于摆脱贫困落后的政 策措施, 以资源开发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 着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 大力实施科技兴农, 不断增强 了贫困群众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实现了由普遍贫 困向基本温饱的跨越。 1978 年与 2009 年相比, 粮 食 总 产 量 由 110.5 万 吨 增 加 为 172.01 万 吨 , 增 加 了 2.47 倍, 基本解决了我区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 从 81 元 增 加 为 3109 元 , 城 镇 居 民 人 均 可 支 配 收 入 从 692 元 增 加 为 12498 元 ; 绝 对贫困人口从 345 万人减少到不足 50 万人, 贫困 发生率下降到 6.7%; 农村居民住宅建筑面积由 9 平方米增加到 22.26 平方米, 群众家庭财产普遍增 多, 吃穿住行水平明显提高; 六个国家级的贫困 县市先后超过温饱线。
毕节模式研究 Research of Bijie Mode
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
□ 李晓谷 张 琼
[摘要] 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毕节试验区新一轮 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对于广大贫困岩溶地区加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毕节试验区 改革开放 成果 经验
毕节是一个欠发达、 欠开发的喀斯特地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 毕节地区经济社会 有了较快发展, 但与发达地区相比, 发展滞后, 差距很大。 原因是多方面的, 贫困落后、 生态恶 化、 人口膨胀一直是困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三 大难题。 作为类似毕节的广大贫困岩溶内陆地区, 如何改变这种面貌, 不仅关系到内陆贫困地区的 生存和发展, 而且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 为 了探索岩溶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新途径, 1988 年 1 月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在深入调查 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在最边远、 最落后、 人口 密度高且生态恶化的毕节地区建立 “开发扶贫、 生态建设、 人口控制” 试验区的构想, 于同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建立。 试验区成立后, 紧紧 围绕 “三大主题”, 坚持解放思想, 积极探索实 践, 经过艰苦奋斗, 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 性成果。 对毕节试验区改革开放的成果和经验进 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不仅有利于推动试验区新 一轮跨越式的发展, 而且对于广大贫困岩溶地区 加快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

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汇报大家好!我是XX市XX区建设局的XXX。

我今天很荣幸向大家汇报我所负责的试验区建设工作情况。

一、试验区建设工作概述自XX年以来,我所负责的试验区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试验区建设规划涵盖了城市更新、生态环境保护、产业转型、交通运输等多个方面,主要目标是打造成为具有先进科技和优质生活环境的示范区。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在不断完善建设方案,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二、城市更新在城市更新方面,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包括拆迁搬迁、规划设计、建筑改造等。

针对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我们开展了全面整治,修缮了房屋及配套设施,提升了人居环境。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城市设计审批,确保新建建筑符合城市规划,提高了城市景观品质。

三、生态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我们积极推动绿化工程和污水治理项目。

通过种植树木、改善绿地、建设湿地公园等手段,我们不断增加绿色空间,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城市生态环境。

同时,我们还对城市污水进行集中治理,建设了多座污水处理厂,有效减轻了水污染问题。

四、产业转型在产业转型方面,我们着力推动产业升级,引进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

我们还加强了产业园区建设,提供了优越的产业环境和服务,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企业入驻,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五、交通运输在交通运输方面,我们加强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城市道路、桥梁、公交站等。

同时,我们还推动了智慧交通建设,引入了一系列智能交通管理和服务手段,提高了交通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为了进一步提升试验区建设工作水平,我们将继续加强规划设计能力,推动城市更新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引入优质产业资源,完善交通运输设施,为试验区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结语总的来说,试验区建设工作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我们将不断加快建设步伐,全力以赴,确保试验区建设工作取得更大的成就。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013〕35号)文件资料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同意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的函》(国办函〔013〕35号)文件资料

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 (2)第一节主要成就 (2)第二节发展优势 (3)第三节机遇挑战 (4)第二章总体要求 (6)第一节指导思想 (6)第二节基本原则 (7)第三节战略定位 (8)第四节发展目标 (9)第三章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11)第一节功能分区 (11)第二节空间结构 (12)第四章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3)第一节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13)第二节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15)第三节推进通信、能源通道建设 (15)第五章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16)第一节完善生态保护与建设机制 (16)第二节健全环境保护机制 (17)第三节探索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18)第六章推进新农村建设 (19)第一节建立发展现代农业的体制机制 (19)第二节建立推进新农村建设体制机制 (20)第三节做好扶贫攻坚工作 (21)第四节推动城乡协调发展 (22)第七章促进资源富集区转型发展 (23)第一节建立产业布局和发展引导机制 (24)第二节提升能源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24)第三节建立资源加工循环利用体系 (25)第四节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26)第五节创新发展现代服务业 (27)第六节有序承接产业转移 (29)第八章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30)第一节突出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30)第二节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31)第三节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32)第四节完善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3)第五节繁荣文化体育事业 (34)第六节创新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35)第九章提升对内对外开放合作水平 (35)第一节提升对外经贸水平 (36)第二节加强与国内相关区域的经济合作 (37)第十章政策保障 (37)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37)第二节深化多党合作 (39)第三节强化政策支持 (40)第四节落实督促检查机制 (41)前言毕节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1988年由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同志倡导并经国务院批准,全国第一个在贫困地区建立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毕节试验区成立35周年及发展新理念5周年征文启示

毕节试验区成立35周年及发展新理念5周年征文启示

毕节试验区成立35周年及发展新理念5周年征文启示
亲爱的朋友们:
时光荏苒,转眼间,毕节试验区已经成立35周年,并且发展新理念已经迈入第5个年头。

为了庆祝这一重要的里程碑,我们特别举办了征文活动,并邀请您来分享您对毕节试验区发展的思考和建议。

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首个试验区,毕节试验区在过去的35年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我们坚持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新理念的提出更是为试验区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此次征文活动中,我们希望您能够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撰写:
1. 毕节试验区35年发展的回顾与总结:请回顾毕节试验区在过去35年里所取得的发展成就,并对这些成就进行总结和评价。

2. 毕节试验区新理念的探讨:请就毕节试验区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其对试验区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3. 对毕节试验区未来发展的建议:请就毕节试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与路径提出您的建议和想法,包括如何继续创新、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以及促进共享发展等方面的思考。

征文要求:
1. 文章要求字数在800字以上。

2. 文章内容应客观、准确、简洁,逻辑清晰。

3. 请注明姓名和联系方式,以便我们与您联系。

4. 所有参与征文的朋友将有机会被邀请参加毕节试验区成立35周年庆典,并有机会发表您的观点。

请将您的征文发至我们的邮箱:XXX,征文截止日期为XX
年XX月XX日。

让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辉煌,展望未来的光明!期待您的精彩参与!
毕节试验区发展委员会
2023年X月X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关于毕节试验区建设发展情况的报告篇一: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摘要通过对毕节试验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总结回顾,运用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资源及经济学外部性等理论,分析了毕节试验区基本概况、存在的环境建设问题及制约因素,在对生态环境建设有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毕节试验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工作的对策,以供参考。

关键词试验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问题;制约因素;对策;贵州毕节毕节试验区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由于岩溶地质成土慢、易淋失等特点,加之人口增长、陡坡耕种等原因,水土大量流失、环境污染严重,严重阻碍了山区经济发展,影响了山区人们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严峻的现实使人们认识到,必须努力地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的需求造成威胁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必须切实致力于把开发扶贫和改善环境结合起来,把综合利用资源和保护资源结合起来,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寓生态环境建设于经济开发之中,确保以经济开发支持生态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开发,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及生态的良性循环,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1试验区基本概况毕节试验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总面积26853km2。

最高海拔2900.3m,最低海拔457m,高原山地占总面积的93.3%。

境内山高坡陡,峰峦重叠,沟壑纵横,河谷深切,土地破碎。

全区辖7县1市1管委会,250个乡、镇(办事处)。

20XX年末总人口759万人,农业人口704.49万人,占总人口的92.8%,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28%。

20XX年全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35亿元,完成财政总收入44.76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263.27万t,农民人均纯收入2458元,人均占有粮食346.9kg,全区现有贫困人口55.91万人。

据国土部门20XX年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全区国土总面积268.53万hm2,其中:农用地236.74万hm2,占国土总面积的88.16%。

其中:25°以上的坡耕地15.69万hm2,占坡耕地面积的17.55%。

《毕节试验区第三次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成果》显示,全区有林地面积562264.88hm2,疏林地7036.89hm2,灌木林地438317.22hm2。

森林覆盖率37.26%,林木绿化率37.68%,活立木总蓄积18589688.47m3。

2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取得的成效20多年来,试验区牢牢把握生态建设这一主题,结合全区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严重的严峻现实,以改善生态、发展经济为目标,寓生态建设于经济发展之中,全面开展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篇二: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调研报告发布时间:20XX-4-1信息来源:毕节市人大常委会根据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将听取和审议《毕节市推进城镇化建设工作报告》的安排,为进一步提高审议质量,市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常委会办公室、市住建局、市规划局相关人员在常委会副主任李克明的率领下,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赴金沙、纳雍、威宁、七星关等县区,对我市城镇化建设情况进行调研,并请各县区提供了书面情况。

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市城镇化建设的现状近几年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两年明显变化、五年大见成效、十年实现跨越”的目标,坚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相互驱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相互结合,大力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狠抓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各县区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城镇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功能持续完善,城镇品味不断提升,城乡面貌日益改善。

(一)各县区发展定位准确,城镇化发展方向明确。

根据省、市人民政府批复的我市各县区总规,各县(区)城市发展定位为:毕节—大方中心城区定位为国家“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的核心及示范窗口、西南地区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以新兴产业为基础的山水园林宜居城市。

金沙县定位为以发展能源、煤化工配套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小城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定位为具有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和科研教育的省级风景名胜区;黔西县城着力打造成为以能源工业为主,具有独特自然风光和多元文化的旅游服务城市;织金县定位为西南地区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重要的旅游城市、省级历史文化名城、黔中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具有黔西北地方特色的山水宜居城市;纳雍县城定位为以煤电产业为依托的旅游服务小城市;威宁自治县定位为贵州省西部门户和西部经济带的重要节点之一、区域物质集散地、以发展旅游业和轻工业为主的高原生态城市;赫章县定位为全国知名的休闲度假和文化旅游目的地、黔西北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贸易集散地、具有夜郎文化和喀斯特山区特色的宜居城市。

(二)城镇规模明显扩大,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近年来,随着“试验区”建设步伐的加快,经济社会的提速发展,对城市基础设施投资逐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

20XX年底,全市城镇化率28.17%,与20XX年(17.83%)相比,平均每年以2.068个百分点递增。

随着七星关区百里杜鹃大道、草海大道、德溪新区路网,大方同心大道,黔西花都大道,金沙新城区2号、7号路,织金迎宾大道,纳雍发展大道,威宁乌撒大道,赫章夜郎大道、西城区路网,百里杜鹃花海文化路网以及小城镇新建道路工程的强力推进,城镇空间得到快速拓展,全市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XX年的52.33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111.2平方公里,城镇总人口达到182.2万人,其中七星关区建成区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人口45.01万人;7个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70.7平方公里,人口137.17万人;集镇建成区面积88.8平方公里,城镇道路总长993.9公里。

(三)城镇功能日趋完善,市民幸福指数逐年攀升。

一是城市住房面积不断增加。

20XX年来全市保障性住房累计建设完成25954套,全市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7.41平方米,一批较高档次房开项目的启动实施提升了城市形象。

二是城市绿化率不断提高。

随着七星关区响水滩公园、虎踞山公园、南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城周山头绿地和小区绿地的实施,全市现共有公园20个,县(区)建成区绿化面积达673万平方米,绿地率6.91%,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81平方米,加上各地景观大道的实施,提升了城市品位。

三是城市给排水、道路照明、生活垃圾和污水收集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

县(区)城区供水管道长度742.03公里,日供水量26.7万立方米,用水普及率75.08%(20XX年自来水普及率70%);排水管网总长380公里,建有污水处理厂8座,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4.1万吨,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4.18%;县(区)城区现有公厕近180个,垃圾填埋场8座,日处理垃圾能力为1270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75%;县(区)城区共安装路灯54404盏(20XX年有路灯5230盏)。

这些城镇功能的日趋完善,使市民幸福指数日益增加。

(四)高起点规划设计,城镇品味不断提升。

市县区在城镇化发展中,不断强化规划“龙头”意识,注意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

市提出“两年内完成城乡规划全覆盖”的工作目标,各县区对不够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原有规划及时进行了修编,一些县聘请资深策划人士参与城镇发展策划,编制了各种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

各县区重点发展的乡镇政府也都积极编制了集镇发展规划、村庄整治规划。

同时,以规划为引领,对重点打造的街道、广场、标志性建筑等进行精心设计施工,着力提升城镇品味。

(五)“五园新村”“五古一特”等具有毕节特色的建设项目有力助推城镇化发展。

全市实施以“四在农家”为特色,以“五园新村”建设和农村危房改造与村庄整治“改治结合”试点建设为载体的新型农村社区创建工作,建设出一批具有一定人口规模、产业发展、个性鲜明、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管理完善的新型农村社区,如织金县珠藏镇骂丫村、威宁县迤那镇芙蓉王新村。

各地在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着眼于在挖掘历史、民族文化内涵上下功夫,建设出一批规划起点高、规模拓展大,富有特色、各具魅力的特色小城镇,如七星关区海子街镇,大方县六龙镇,黔西县素朴镇,金沙县岩孔镇,织金县熊家场乡,纳雍县勺窝乡,威宁自治县迤那镇,赫章县六曲河镇等等。

大方县慕俄格古城、织金县官寨古街等“五古”保护项目建设,增加了我市的旅游亮点,提升了毕节旅游文化品位。

(六)主导产业初步确立,发展后劲明显增强。

各县区根据自身的资源情况,全面实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着力实现“三化互动”。

一是全面建设以毕节经济开发区、织金经济开发区、威宁经济开发区为代表的12个重点产业园区,通过园区化承载、集群化推进、大企业带动、大项目支撑等方式推进园区发展。

二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

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业,努力将建设成为中国西部独具特色的重要旅游目的地。

四是积极发展壮大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为主的新型服务业,为城镇化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二、我市推进城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我市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城镇化率相对较低。

尽管近几年我市城镇化快速推进,但限于全市城镇数量少、规模等级低、城镇化容纳空间小,截止20XX年28.17%的城镇化率,与全省35%、全国51.27%的平均水平比较,差距仍然明显。

城镇化相对滞后,其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统筹城乡发展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一方面,由于财政压力大,政府投入到城市建设的资金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的功能服务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严重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区位条件有限、交通滞后、政府贷款融资难,没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导致资金匮乏。

(三)基础设施仍较落后。

由于我市城镇化建设起步晚、欠账多,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起点低、标准差,导致配套功能设施还不完善,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市民“行车难、停车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入厕难、卖菜难、健身难、休闲难”等等矛盾和问题。

(四)征地拆迁比较棘手。

由于利益分配关系复杂,补偿与被补偿双方在补偿标准期望值差距过大,利益双方在征拆补偿未取得一致时,时常出现堵工现象,致使某些城镇建设项目进度迟缓,给推进城镇化建设和维护稳定工作带来消极影响。

(五)经营城镇经验不足。

一些县(区)、乡镇政府对构成城镇空间和城镇功能的自然生成资本、人力作用资本和相关的延伸资本等进行集聚、重组和市场化营运的认识不够、能力不强、手段不多,在城市资源、设施“变现”增值的过程中不能获取最佳收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