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中国战略环境评价概述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与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就是分析与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与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与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与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与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与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与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与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与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与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与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与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与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与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与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与国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

空气质量监测与评价(文书特制)

校园空气质量监测及评价 摘要:以嘉应大学的空气质量状况为研究对象,在欲监测环境内进行布点和采样;对校园空气中SO2和NOx进行连续检测和分析,采用了分光光度计的方法测量吸光 度,测定SO 2、NO x 的日均浓度,计算空气污染指数(API);以此来判定校园空气 污染指数及污染现状。 结果表明:汽车尾气排放是校园的一大主要污染源,车辆的行驶也是校园噪声的主要来源,校园的总体空气质量状况总体为良好。 关键词:SO 2 、NOx、校区空气污染指数(API) 1 引言 校园是大学生在在校内学习和活动的外界环境,校园作为一个特定外在环境,其人口密集程度大,所处环境状况复杂,其环境质量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师生的身心健康,更是威胁到这一代人日后的成长发展。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各地区院校的发展进程也不断加快,校园环境状况日益恶劣。 而当前关于环境质量监测方面的研究大都倾向于天气质量及城市概况交通的空气品质问题分析,关于校园环境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通过对校园环境进行即使的环境监测与评价可掌握校园空气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展开校园空气污染的预测工作,评价校园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弄清污染源与空气质量的关系,提出相应改进措施,对控制校园区域污染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本次试验,也掌握测定空气中SO2、NOx和TSP的采样和监测方法。 2 实验部分 2.1 理论分析 2.1.1 空气中SO 2 的测定原理 测定空气中SO 2 常用方法有四氯汞盐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和紫外荧光法等。本实验采用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 空气中的二氧化硫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此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苯胺发生反应,生成紫红色的络合物,据其颜色深浅,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按照所用的盐酸副玫瑰苯胺使用液含磷酸多少,

国际战略环境的论文

军事理论 论文 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 姓名:杨丽萍 班级:广告1102 学号:1112182055

分析国际战略环境 在世界上,综合国力是评价一个国家的实力强大的一项标准,而军事力量又是组成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分析国际战略环境时,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国际战略环境,国际战略环境是指世界各主要国家和政治集团在一定时期内在战略上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斗争所形成的世界全局性的大环境。它包括国际战略格局和国际战略形势两个方面:国际战略格局是国际战略环境的框架结构;国际战略形势是国际战略环境的动态表现。 影响国际战略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国际间战略利益的矛盾及其发展;政治、军事、经济力量在世界范围内的分布与配置;主要国家之间的战略关系及其斗争、制约、合作的态势;战争的进程和结局,以及战争威胁的性质和程度等。这些因素在不同的环境下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自冷战结束后,国际战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两极格局的瓦解打破了原有的国际战略环境的相对平衡,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和文化等矛盾和冲突依然存在,像民族矛盾、领土争端和宗教纠纷突起,局部战争此起彼伏,恐怖袭击在全球蔓延,呈现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状态。二战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失去了战略伙伴的关系,主要的表现如下:第一,二战后,欧洲的传统强国德国和亚洲的日本被打垮,大英帝国实力虚弱,使欧洲和亚洲出现了权力真空,而美国在二战中远离主战场,损失很小,俄国击败了德国,占领了东欧,威望很高,这两个国家就成为了超级大国,趁机填充真空地带,爆发了冲突。第二,美苏两国的意识形态不同。斯大林希望输出自己的意识形态,美国则希望建立全球的自由贸易体系。第三,在安全问题上,两国看法差距很大。俄国占领东欧是畏惧日后德国的重新武装,希望获得缓冲,却被认为是扩张行为。苏联认为北朝鲜进攻南韩是内部问题,而美国认为是国际问题等等。第四,美国的军工复合体在战后为了自身的利益,有益挑拨事端,制造危机感,利用斯大林的多疑了维持美国的军事开支,为自身牟利。从而导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其中冷战中的热战要数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了,在冷战中,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从冷状态到七十年代的正式建交,尼克松访华,小球转动大球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中国在世界的国际地位的提升,美国没有对日本发出建交消息就同中国建交,这使得日本和中国的建交处在被动的状态,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地位的恢复,大大提高了国际地位和声望,但是这半个世纪的冷战却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一、两极对峙的格局对世界的影响十分巨大,这种情况也是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冷战导致了全球性的两种次级文化大规模扩散----也就是两种意识形态的传播,而且也侧面进一步推动了民族主义的泛滥。二、美苏两国的对峙加强了全球贸易联系(在两大联盟的内部),国家的权力开始下降----例如韩国,北约成员都相对放弃了一定的军事权力。三、在欧洲的对峙推动了西欧一体化和欧盟日后的建立。四、日本在冷战中得以经济崛起----冷战

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与社会环境分析

华为公司的发展战略与社会环境分析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员工持股的民营科技公司,于1988年成立。是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华为的主要营业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的业务涵盖了移动、宽带、IP、光网络、电信增值业务和终端等领域,致力于提供全IP融合解决方案,使最终用户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任何终端享受一致的通信体验,丰富人们的沟通与生活。 ■华为发展战略关键词: ·1、狼性文化:华为公司自创业以来,就一直在奉扬土狼精神,任正非在他的一次讲话中提到,“企业要想前进,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从华为的实践来看,华为特殊的狼性精神实质就在于追求卓越的进攻精神,这是华为“狼性”的核心。 ·2 、人才牵引:在华为人看来,机会、人才、技术和产品是公司成长的主要牵动力。机会牵引人才,人才牵引技术,技术牵引产品,产品牵引更大的机会。在这4种牵引力中,人才所掌握的知识处于最核心的地位,这是一种迥异于我国传统企业的人才理念、市场观念。以此为基础,华为从英国引进任职评价体系,又请美国HAY公司作薪酬顾问,通过消化吸收,华为逐步形成自己的人才管理关系。 ·3 、国际化:对于中国企业来说,自主创新的冲动也来自于同国际巨头的竞争的压力。在所有以“国际化”为企业使命的中国企业中,华为可能是动作最快、成效最显著的一个,九年间,华为海外销售额增长了 300 多倍,华为品牌在全球范围的知名度越来越响。 ·4 、中西合璧:西方人崇尚法治,而东方人则倾向于人治。华为的管理,始终是中西方管理理念的碰撞和结合。从流程和财务制度这些最标准化甚至不需质疑的“硬件”开始,从制度管理到运营管理逐步“西化”,潜移默化地推动“软件”的国际化。 ·5 、技术优势:锻造企业的强大的国际竞争力,最终要靠技术优势。华为自始至终都深信这一点,它把核心技术创新当作企业的生命线。华为非常注重技术积累,它不作重复的发明,不犯重复的错误,时刻盯紧世界通信产业最新科技成果,站在科技最前沿。从交换机到3G技术,充分利用人类的知识存量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 ■外部环境分析: ·1.Policy——政治与法律环境 中国电信服务业市场业已形成的数网竞争体制还只是一个开端。因为在中国目前任何基础电信服务市场,政府颁发经营许可证数量的多寡与市场竞争局面能否形成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我国紧锣密鼓地起草电信法的同时,美、德、英、日、韩等国也对本国电信法进行了修订,这些国家电信立法规则变化的新动向,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电信立法中一些共同的规律,反映了电信立法的趋势和方向。 ·2.Economic——经济环境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巨大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目前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

环境监测知识点概括

实验室内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空白试验;校准曲线核查;仪器设备的定期标定;平行样分析;加标样分析;密码样品分析;编制质量控制图。 实验室外部质量控制常用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分析标准样品以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评价和分析测量系统的现场评价等。 由以上可知,误差和偏差具有不同的含义:

误差以真值为标准,而偏差以多次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为标准。但在实际分析中,真值所以,并不强调误差和偏差的严格区别,而往往将两者一般地称为“误差。 一个工业区布置9个空气采样点,某天测得各点上TSP 日平均浓度为:1.85,1.86, 1.93, 2.01,2.03,2.05,2.07,2.12,2.15mg/m3。当α=0.01时,求该区那天TSP 浓度变化的置信区间(设已知该地TSP 浓度呈正态分布)。 解:

自由度 f = n-1 = 8 显著性水平 α = 0.01 = 1% 查表得 t0.01,(8)= 3.36 将数据代入公式,得置信区间为 [1.89,2.31] 则 1.89≤μ ≤ 2.31 也即,有99%的把握推断该地区那天的 TSP 浓度变化范围在1.89至2.13之间。 某种方法经过改进,其精密度是否有变化; 相同试样由不同的分析人员或不同分析方法所测得均数是否有差异; 对标准样的实际测定均值与其保证值之间的差异,到底是由抽样误差引起的,还是确实存在本质的差别; 以上问题,均可用“t 检验”,即“显著性检验”来加以检验。 [例] 某含铁标准物质,已知铁的保证值为1.05%,对其10次测定的平均值为1.054%,标准偏差为0.009。检验测定结果与保证值之间有无显著性差异。 解] [ (1) =-2.11 (2)给定 α =0.05, =9, 查得 = 2.26 1-=n f ) 9(05.0t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水环境监测与评价体系的建设研究 摘要:水环境监测主要是指通过对水体采用化学、物理以及生物等一系列的方法,对水体中所存在的污染物以及污染物的组成所进行的鉴定分析与动态监测, 依靠科学的实验方法对水环境质量作出系统的评价判断。随着人们对于水环境安 全的日益重视,对于水环境监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强化水环境监测管理,提高水环境监测水平,掌握水资源质量与污染情况,已经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 的重要内容,这对于确保我国水资源安全,促进水环境质量提升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环境监测。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发展;对策; 水环境监测是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重要的手段和技术前提,通过对水中污染物 的监测分析,寻找污染源,并进行水污染程度分级,对保障人们用水安全有着重 要的意义。 1 水环境监测发展 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发展滞后于西方国家,但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但是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工业用水和居民用水以及水污染给我 国水资源供应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国的水资源分布有着明显的地域性,南方水 资源相对充足,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用水紧张。合理用水对水环境的监测工作有 着很高的依赖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初步建设完成了各大江、大河和 湖波等水源区的监测网络,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详尽的技术规范,在监测点布置、水样采集和运输等工作方面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在一些重要的水源地,自动 化水环境监测系统也已经开始运行发挥作用。 2 水环境监测现状 2.1 不满足环境预警相关要求。通过水环境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对水质的自动监控,在高科技的协助之下让监测信息技术整合得以实现,同时将水文和气 象特征对环境的利用空间和承载能力进行科学预警,如此一来便需要保证管理能 够实现高效运行。但由于现在我国的水环境监测系统不是非常完善,加上部门责 任义务不明确,使得在监测范围之内所形成的信息并不科学。 2.2 无法适应监测分析形式以及水环境情况。目前,在进行水资源监测时,其监测标准里面还并无对废水监测的分析方式进行逐项的规定,同时也没有满足监 测分析标准化最低的要求。现如今,在污水排放和水环境质量相关要求里面对近 百余项污染物展开了控制,然而现在的分析方式并不配套。在国家重点控制的水 污染物中欠缺快速、简单的分析方式,导致应急监测不能对污染事故进行及时的 分析和判断。 2.3 不统一的监测体系管理。环境监测把同一生态流域由多个部门进行管辖,进而形成各自为政的局面,再加上水资源管理人员太过重视辖区范围内的利益, 而对全流域利益欠缺考虑,并未深人流域管理概念。使区域控制和流域控制实现 有机结合,还需要确保水资源的监管系统具备长期性,按照不同河段、流域以及 不同水利工程影响经济的程度来对流域内管理任务和权限进行统一,并尽可能做 到权利、责任、利益的统一。 2.4 较少的水环境评价和监测指标。水环境监测开展的依据便是水污染的排放标准和水环境的质量标准,它的标准限值和监测项目是监测体系建立的导向和依据。现如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包括饮用水水源补充项目和特定项目以 及基本项目。事实上,地表水环境的质量标准项目在全国渠道、水库、运河、湖

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与我国国际建设

当前国际战略环境与我国国际建设 二战结束,苏美对峙,苏联解体,中美建交等等大事都可以证明着世界格局的发展路途曲折多变,同时世界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世界格局还是处于一个似乎平静而又有点动荡的状态之中,总的来说,当前的国际战略环境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世界经济,全球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空前增强。首先,美国金融危机重创世界经济。美国举债消费无度以致债台高筑,金融创新与投机过度且监管严重缺失,加之对次贷危机处置不力,致使房价续跌、信用违约激增与信贷紧缩,最终引爆金融海啸,美国五大投行与全球最大保险公司等破产、易主或改行。美国金融危机迅即蔓延世界,全球资产大幅缩水,发达国家已全面步入衰退,预计2009年世界经济增速将严重下滑。其次,各国紧密联手救市,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改革之争激烈。美欧日已累计投入数万亿美元救市,主要经济体连续同步大幅降息,七国集团、20国集团、IMF、“金融稳定论坛”等成为各国协调应对危机的平台。危机凸显美国支配与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弊端,欧盟与“金砖四国”等力主变革、强化监管并减少对美元过度依赖,各方围绕国际金融新秩序激烈博弈 二、主要大国力量消长与战略态势转换加快,多极化明显加速。首先,美国内外交困。伊拉克、阿富汗战事与“反恐战争”久拖不决,新兴大国群起,金融危机削弱美国软硬实力,布什执政

“末日效应”加剧,美国被迫加速转向大国协调与多边机制,民主党“新政”势必收缩战线、更多关注国内难题。其次,“多强”更加主动进取。英、法、德纷纷推出国安战略、强化对外战略谋划,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金融危机、俄格冲突、伊朗核问题等热点上表现突出。俄罗斯“梅普组合”振兴经济与对外出击并举,在能源、军控、金融、地区热点等举足轻重。日本坚持联美与重亚并举,力争大国地位。印度多管齐下,“身价”看涨。再次,传统与新兴大国复杂互动。美欧加强协调应对新兴大国崛起,同时围绕金融、气候等主导权激烈争夺。俄格冲突、北约东扩、东欧反导、俄罗斯高调重返拉美彰显美俄遏制与反遏制斗争深化。美印批准核协议、日印签署安保共同宣言,彼此相互利用、提升战略关系。西方对华强化防范与利用两手,着重以“大国责任”施压。“一超多强”格局量变显著加快,多极化提速。 三、全球地缘战略竞争呈现新态势,周边动荡与风险加剧。首先,大国地缘争夺加剧。美国控制伊拉克、增兵阿富汗、渗透巴基斯坦、力推北约东扩与东欧反导部署、强化亚太军事同盟与前沿部署、扩张海权,凸显其以大中东反恐为重点、兼顾东欧东亚两翼以遏制俄罗斯与中国、称霸欧亚大陆与海洋的地缘野心。俄罗斯凭借对格鲁吉亚反击强力反制北约东扩与美国在东欧部署反导系统,呼吁订立新的“欧洲安全条约”,在独联体、北极与西太更趋活跃。欧盟稳步东扩,打造“地中海联盟”、争夺对非洲与中东影响力。亚洲经济崛起引发大国加紧角逐亚洲,美国欲构筑美日印新三角、加大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公司战略分析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 分析 姓名黄恺 学号 班级06工商管理 课程企业战略管理 教师王琴 日期2008年12月16号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 目录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3 战略管理四要素 4 外部环境分析 5 一般环境分析 5 产业环境分析8 中国国航远景分析10 中国国航使命分析10 内部环境分析11 SWOT 综合分析13 中国国航业务组合分析18

国航战略选择与实施措施19 发展战略选择19 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19 发展战略的实施措施20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分析 ●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航”,其前身中国国际航空公司成立 于1988年。 ●经过多次调整,2004年9月30日,经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批准,作为中国航空集团控股的航空运输主业公司,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航)在北京正式成立,员工23000人,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5亿元、实收资本94.33亿元。 ●国航具备很强的盈利能力,从2001年开始到2007年已连续实现7年盈 利,在中国民航居于领先地位。 ●2002年4月15日,一架代号为CA 129从北京至韩国釜山的波音 767-200ER客机在韩国坠毁,造成机上166人中128人死亡。这是国航1988年组建之后迄2008年为止唯一的一次重大空难事故。 ● 业务组合: 国航的业务多样,主要经营国际、国内定期和不定期航空客、货、邮和行李运输业务;国际、国内公务飞行业务;飞机执管业务;航空器维修;航空公

司间业务代理;与主营业务有关的地面服务和航空快递(信件和信件性质的物品除外);机上免税品。 资源配置 国航拥有以波音和空中客车系列为主的各型飞机220架。 国航下设工程技术分公司,为国航的飞机提供技术保障。该分公司由6个基地、3个合资企业、3个中心、113个航站、8000多名工程师和技术人员组成。国航下设的飞行训练中心是使用全任务飞行模拟机和计算机基础训练器开展飞行员培训的教学训练机构,具备围绕波音系列主要机型,开展飞行员转机型训练、定期复训和飞行检查的综合培训能力。 竞争优势 相对于国内其他的航空公司国航的主要竞争优势有4点 均衡的航线网络。航线是航空公司最宝贵的资源。国内航线方面,国航在国内流量最大的20条航线中(约占国内总旅客周转量的30%)市场占有率高达30%以上高于其他竞争对手。国际航线方面,国航国际航线周转量约占所有中国航空公司国际航线总旅客周转量的50%或以上。 高质量的旅客群体。商务旅客比例较高一直是国航的一大优势。较高的商务旅客比例固然来自于国航作为载国旗航空公司的独特地位,但更重要的应归因于国航明确的市场定位和良好的客户管理。 较高的运营效率。公司较高的运营效率首先表现为较高的客座率/载运率。国航客座率达到74.3%,较东航和南航分别高出4.8和4.1个百分点。总体载运率也明显优于其他两家公司,其次,国航具有较高的飞机日利用率。第三,国航较高的运营效率还体现在其人机比较低。

环境监测与评价

环境监测在土木行业的应用 摘要:人类从渔猎文明、游牧文明、农业文明、工业城市文明一路走来,发展到现在的生态文明,始终与建筑发生密切关系。土木工程作为建筑设计最直接的表达,无论是远古时代的山洞石窟还是现代文明中的大厦高楼,均离不开土木工程的发展与进步。而对于追求生态建筑的现代人而言,环境在建筑中的考虑比重是不可忽视的。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发重要起来。 关键词:环境监测土木工程环境监测应用绿色施工 Abstract: From the fishing and hunting, nomadic civilization, agricultural civilization,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long the way, the development to the pres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s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rchitecture. As the most direct expression of architectural design, civil engineering both ancient cave grottoes and building high-rise buildings in the modern civilization, are inseparable from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 of civil engineering. For the pursuit of ec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modern people, environ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of proportion is not ignored. Appl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in civil engineer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Key word: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ivil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pplication Green construction 正文: 环境监测,就是相关部门依据相应法律法规,对影响环境质量和发展趋势的因素进行测试、监视,从而实现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主要包括调查环境背景、研究制定监测方案、合理设置监测地点、样品采集及送检、对样品进行实验、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等环节,它是了解环境质量水平、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保护的科学依据和重要保证。简言之,环境监测就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保养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即建造在地上或地下、陆上或水中,直接或间接为人类生活、生产、军事、科研服务的各种工程设施。建造工程设施的物质基础是土地、建筑材料、建筑设备和施工机具。借助于这些物质条件,经济而便捷地建成既能满足人们使用要求和审美要求,又能安全承受各种荷载的工程设施,是土木工程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 土木工程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生态建筑的发展,环境监测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重要。我们通过对建筑物周围环境的监测,选择更加绿色环保的土木工程施工方式,使人与建筑更加和谐的相处。 例如现如今已成为快速生活标志之一的有轨交通,其建筑施工及运行过程中均需要应用到环境监测的技术。

环境监测与评价考卷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 优先监测物 确定一个筛选原则,对众多有毒污染物进行分级排队,从中筛选出潜在危害性大、在环境中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和控制对象。这一筛选过程就是数学上的优先过程,经过优先选择的污染物称为环境优先污染物,简称为优先污染物。 2.API :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指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污染程度和空气质量状况,适合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3. 环境影响: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政治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4. 水体自净:受污染的水体,经过水中物理、化学与生物作用,使污染物浓度降低,并基本恢复或完全恢复到污染前的水平。 5. 大气污染:当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浓度达到有害程度,以至破坏生态系统和人类正常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对人或物造成危害的现象叫做大气污染。 6. COD:在强酸性条件下重铬酸钾氧化一升污水中有机物所需的氧量,可大致表示污水中的有机物量. 7. 土壤背景值: 未受人类污染影响的自然环境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 8. 硫酸盐化速率:由大气中的含硫污染物二氧化硫、硫化氢、硫酸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演变过程生成对人类更为有害的硫酸雾和硫酸盐雾,大气中硫化物的这种演变过程。 二、填空题 1.环境监测的特点是综合性、连续性和追溯性。 2.我国的环境标准由三级五类组成。 3.水质监测分为环境水体监测和水污染源监测。 4. 一般规定水体中DO至少为 4 mg/L,清洁水可用碘量法测定。 5.存在于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多种多样,根据优先监测的原则,我国新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中规定的例性监测的必测项目主要一氧化碳、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五项。 6.空气污染物采样多用采样动力采样法,其采样器主要由收集器、流量计和采样动力组成。 7.土壤样品加工又称为样品制备,其处理程序:风干、分选、挑拣。 8. 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环境影响评价程序指按一定的顺序或步骤指导完成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过程。可分 为:管理程序和工作程序。

环境风险评估

1 总论 1.1概述 1.2 评价目的和工作重点 环境风险评价的目的是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建设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和易燃易爆等物质泄漏,所造成的人身安全与环境影响和损害程度,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以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可接受水平。 环境风险评价应把事故引起厂(场)界外人群的伤害、环境质量的恶化及对生态系统影响的预测和防护作为评价工作重点。 1.3 编制依据 1.3.1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 ⑵《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4.29; ⑶《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2.28; ⑷《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12.29; ⑸《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10.29; ⑹《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1.1; ⑺《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9.1; ⑻《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修改),2004.8.28; ⑼《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 ⑽国务院国发(2000)38号《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2000.11; ⑾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1998.11.29; ⑿《贵州省环境保护条例》,2009.3.26; 1.3.2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9号(《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2011.3.27;

⑵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2008.10.1; ⑶国务院国发(2005)39号《国务院关于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2005.12.3; ⑷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5)152号《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05.12; ⑸国家环保总局,环控[1997] 0232号《关于推行清洁生产的若干意见》,1997.4.14; ⑹国家环保总局环发[2001] 19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通知》,2001.2.21; ⑺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环发[2001]4号《关于西部大开发中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若干意见》,2001.1.8; 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科学技术部环发[2001]199号关于发布《危险废物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的通知,; ⑼《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2002.3.15; 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办公厅,环办[2006]4号《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 ⑾《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保部令第1号),国家环保部、发改委,2008.6.6; ⑿《关于深化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通知》安监管管二字[2003]45号. 1.3.3地方性文件 ⑴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发[1994]22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贵州省地面水域水环境功能划类规定》的通知>,1994.4.18; ⑵贵州省环境保护局《贵州省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区划报告》,2001.12; 1.3.4技术导则与规范 ⑴HJ/T 2.1-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1993.9.18; ⑵HJ 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2009.4.1; ⑶HJ/T 2.3-9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1993.9.18;

中国电信战略分析.doc

中国电信战略分析 1.外部分析 1.1宏观环境分析 电信行业由于出身国有,自然受国家经济政策、宏观发展环境、管制政策的影响,并且由于电信经济的垄断特性,虽然早已经公司化运营,但和政府、行业监管部门又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宏观环境的分析与把握对运营影响甚大。 1.1.1政治法律环境 基础网络的运营权是国家控制的关键,虽然开放、引入竞争的话题一谈再谈,但基础通道的控制力依然在国企运营商手中。国家希望管道控制内容的想法没有变。 中国加入时做出承诺:“中国要进一步开放电信市场,改革的步子要加快,所以中国电信受政策影响较大;但政策会越来越开放。干预力度越来越小;通信业立法速度缓慢;电信业执法体系不健全。 1.1.2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目前已经和全球接轨,抛开世界经济谈中国经济已经没有意义,而电信经济与其他行业的融合也越来越紧密,互联网推平了。国家之间的屏障,使世界成为一个共同体,世纪当电信产业真正和其他产业开始融合时,一切都将会和08年底的经济危机一样,变得势不可挡。 1.1.3社会和文化环境 电信产业原本就是信息传输的承载,各类信号、信息内容的传输之后,就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因此电信产业与传媒产业未来一定会殊途同归。内容文化的传播与监管在中国是个敏感问题,文化部、广电部已经,甚至上升至国家信息安全办公室,都负责着内容的监管,谁接入,谁负责,从互联网,到手机短信,其对民生舆论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电信产业日益与文化产业相结合,如打电话拜年、发短信祝福等等;用户消费意识成熟,越来越理性,用户结构变化大,由高收入人群转向大众化,电信产业还同创意文化产业关联在了一起,动漫产业、网游产业还有一些衍生的增值服务行业被人们报以了更高的希望。 1.2行业环境分析

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第十一章环境监测与跟踪评价 规划方案的实施是一个长期的建设过程,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区域对环境影响的范围和程度会有较大的差别。因此,规划环评阶段进行的预测和分析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跟踪评价是应对规划不确定性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指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对规划已经及正在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实地的监测、分析和评价的过程,用以检验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准确性以及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有效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不良环境影响减缓措施的改进意见,以及规划方案修订或终止其实施的建议。本环评跟踪评价方案包括如下内容: 11.1 组织形式 11.1.1 设置环境管理机构 应建立永平石材加工集中区的环境管理机构,作为具体监督和实施环境管理的机构,配备专职的环境管理人员,在加工区管委会和上级环境保护部门领导下,处理区内环境保护日常管理事务,并接受上级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督指导。 环境管理机构职责: (1)贯彻执行国家、行业和地方的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 (2)按规划环评要求负责落实本规划项目环保设施的配套建设、监督管理,配合环保主管部门的验收工作。 (3)落实本报告提出的监测与跟踪评价计划,并委托有资质和能力的机构实施。 (4)负责区域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区域环境风险应急体系。 (5)监督规划具体项目建设环保审批程序执行情况及“三同时”的落实情况,配合环保主管部门对其的监督检查。 (6)负责与各级环保部门的联系和沟通工作,并接受其监督和指导。 (7)建立环保信息网络,负责各类环保资料的统计、整理和归档工作。 (8)开展环保宣传教育和环保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管理人员自身和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及责任感。

11.1.2 环境管理内容 (1)环境综合管理 ①相关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 认真贯彻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规章,同时组织督促区内的各企业贯彻实施国家及地方的有关环保方针、政策法令、条例。 ②制定加工区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规划方案实施初期,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浦城县永兴镇村镇规划建设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制定区内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并在规划实施的不同阶段,结合不同区域的建设特点对管理办法进行及时修改及完善。 ③环境污染事故管理 加工区一旦发生突发性的环境污染事故,必须按预先拟定的应急预案进行紧急处理。事后由加工区专职环境管理机构及加工区相关管理部门负责污染事故的调查分析,处理污染事故和纠纷,并向加工区管委会负责人提交调查报告和处理意见。 ④环境信息公开 对加工区内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处理、排放污染物量较大或有较高环境风险的重大项目及较大的环境危害因素及时公示通报,在加工区范围做到环境信息公开,以维护和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益。 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在进行环境信息公开的同时,接受对加工区内各类环境问题的投诉,应及时处理,受权限限制无法处理的,及时上报上级环境保护部门处理解决。 (2)加工区企业管理 ①入区企业的审查 入区企业应选择具有市场潜力大、产业联动效果好、高技术、高附加值、污染可控性好、能源利用率高的企业。本环评中禁止引入的行业严禁入加工区。 入区企业全面实施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强化环境准入。对验收未通过、被勒令进行限期整改的项目,由加工区环境管理机构协助上级环保部门督促其限期整改。 ②污染管理 指导加工区各企业的污染防治工作,依照水、气、声等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以及排污

华为战略环境分析

华为战略环境分析 一、企业介绍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中国广东深圳市的生产销售电信设备的民营科技公司。是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华为主要经营范围是交换、传输、无线和数据通信类电信产品,在电信领域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网络设备、服务、和解决方案。在2011年公布的2011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榜单中名列第一。同时华为也是世界500强中唯一一家没有上市的公司,也是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 截至到2008年底,华为在国际市场上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排名前50名的电信运营商中,已有45家使用华为的产品和服务。 华为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经应用于全球170多个国家,服务全球运营商50强中的45家及全球1/3的人口。 2014年《财富》世界500强中华为排行全球第285位,与上年相比上升三十位。 2014年上半年度经营业绩,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135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9%;营业利润率18.3%。 2014年10月9日,Interbrand在纽约发布的“最 佳全球品牌”排行榜中,华为以排名94的成绩出现在榜 单之中,这也是中国大陆首个进入Interbrand top100 榜单的企业公司。 二、外部一般环境 1、政治环境 我国进入“十二五”规划阶段后,加大信息产业发展力度,随着3G通讯的成熟和4G业务的不断推广进一步推动了通信设备的投资需求,中国政府为了加快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工业,在政策上大力推TD-LTE的4G标准和扶持兼容这一标准的国内通信设备商,如华为、中兴等。 2、经济环境 世界信息经济和互联网产业的迅猛发展,为通信设备制造业提供了难得的发

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关于环境监测与环境评价的关系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环境监测贯穿于整个环境评价中,是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基础,同时也具有较强的监督功能,只有认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切实做好环境保护这一主题,真正体现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评价 1 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大家都知道,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基础和技术支撑,是环境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环境监测信息是否准确,分析的结论是否客观,将直接影响到环境决策的正误,而环境监测数据、信息是监测工作最重要的成果,是分析判断环境问题最基本的前提,获取真实有效的监测数据和信息是环境监测的直接目的。数据和信息的有效性包括监测样品的时空代表性(即优化的监测点位和科学的采样频次),实验数据的科学准确性(即有标准规X的分析方法、优良先进的仪器设备、自动便捷的监测手段和现代可靠的高新技术)和监测行为的合法有效性(即监测人员须持证上岗、监测仪器设备须经计量检定、分析结果须经全过程的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因此,提高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是各级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各级环保部门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重视监测全过程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的工作氛围,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工作抓紧抓实。

2 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 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X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 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 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 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 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

2.国际战略环境

第二章 战略环境 一、填空题 1.当前国际战略格局框架结构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战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特点。 3._______和_______两国既是我国的陆上邻国,又是海上邻国。 4._______市是我国最年轻的地级市,同时也是我国人口最少,管辖海 域最大的市。 5.我国海上领土有_______万平方公里。 6.目前对我国安全环境构成了综合性影响的国家是_______。 7.世界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两大地缘战略区。 8.被誉为“工业的血液”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 9.我国_______海域被称为“第二个中东”,_______堪称“第二个波斯湾”。 10.油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几 类。 11.中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二、判断题 1.目前我国对外石油依存度仍然很低。 ( ) 2.研究战略环境只考虑国际因素,不需要考虑国内因素。 ( ) 3.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中国固有领土。 ( ) 4.我国新安全观核的心思想是互信、互利、平等、协作。 ( ) 5.当今世界军事格局为“一超多强”。 ( ) 6.“9.11事件”后,美国忙于反恐,因而对我国国家安全不构成威胁。( ) 三、单项选择题

1.我国大陆海岸线总长是_______。 ( ) A.2.2万余公里 B.1.8万公里 C.14万余公里 D.4万余公里 2.当前,中日关系中最敏感和最有争议的问题是_______。 ( ) A.南沙群岛争端 B.钓鱼岛争端 C.北方四岛争端 D.台湾问题 3.目前侵占我国南海岛礁最多的国家是_______。 ( ) A.越南 B.菲律宾 C.马来西亚 D.泰国 4.影响国家安全或战争全局的客观情况和条件是指 ( ) A.国际环境 B.地理环境 C.战略环境 D.国内环境 5.中印边界线从未正式划定,至今印度在东段边境非法占领我国领土 ___平方公里。( ) A.13万 B.6万 C.15万 D.9万 6.中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疆土,按《联合国海洋法》的规定, 还拥有_____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 ) A.200 B.250 C.300 D.350 四、多项选择题 1.影响战略环境的国内因素有_______。 ( ) A.地理环境 B.政治环境 C.综合国力 D.传统文化 2.战略的要素包括_________。 ( ) A.战略目的 B.战略方针 C.战略力量 D.战略手段 3.战略的特点有_________。 ( ) A.全局性 B.对抗性 C.谋略性 D.稳定性 4. 油气运输的主要方式有_______等几类。 ( )

战略环境概述

▲●战略环境概述 (教案) 目的要求:了解战略的基本涵义,弄清战略的演变、基本要素和主要类型,把握国内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环境的 现状,加深对世界安全形势的认识,增强国家安全 意识。 主要内容:一、战略 二、战略环境 三、国际战略 四、世界安全形势 教学重点:战略环境、世界安全形势 教学时间:4课时(本教案按4课时设计,任课老师视情掌握) 一个国家进行战争、建设国防、发展经济,包括从事各项事业,都必须制定完备的、符合实际的战略,才能“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高明的战略不仅是巨大的精神力量,更可以在无形中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战略的制定离不开客观环境。历史证明,国家的战略要想成功,必须既符合“天时”,又符合“地利”和“人和”。否则,不管是多么宏大,都不可避免地最终要失败。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指的就是战略环境。战略环境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它影响着甚至决定着国家的战略选择,战略选择又反作用于战略环境。一个国家的公民,关心国防建设和军事斗争,形成正确的国家安全意识,也必须关注并准确把握本国所处的战略环境。 今天,我们就围绕国家战略环境这一主题,讲四个问题:▲一、战略;▲二、战略环境,包括国内战略环境和国际战略环境,主要介绍国际战略环境;三、国际战略;▲四、中国对世界安全形势的认识。其中,战略环境与世界安全形势是本课的重点。 ▲一、战略▲●封面:字幕、画面。以世界轮廓图为背景,饰以军人、海陆空主战武器装备渲染安全环境氛围 ▲字幕:加粗部分对齐上屏 ▲字幕

研究战略环境是为战略服务的。战略这个概念现在到处都在用,其实在其本源上只与军事和国防,特别是战争相联系。我们这里所讲的战略,首先是指国家的战略,其次要回归它的本源,也就是主要是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来审视战略。 ▲(一)战略概念的演变 战略不仅是一个古老的名词,而且是一个古老的观念。最初,战略指的是指导战争全局的计划和谋略,仅限于军事领域,后发展为大战略。公元579年,●东罗马帝国(拜占庭)皇帝毛莱斯为训练高级将领,编写了一本教材,命名为“strategicom”,英文就是“▲strategy ”,德文是“strategie”,法文是“strategie”。在日文中,与之对应的是“▲战略”和“政略”,“Strategicom”的词根为“strategos”,意思为将军(general),“Strategicom”的意思就是将军之学,即所谓的“将道”( generalship )。探寻欧美国家语言的语源,这些词都来自●古希腊语中“strategia(otpatyryua) ”。“strategia”是从古希腊语中“strategos (otpatyryua)”(为将军之意)派生出来的,战略在古希腊语中的意思是作战用兵之术。 自从罗马帝国衰亡、西方进入中世纪后,所有这些发源于希腊的名词和观念都已为人所遗忘,直到千余年后才又出现。1770年,法国人梅齐乐在翻译毛里斯的Strategicom一书时,根据其书名创造出“Strategy”一词,并于1777年在自己所著的《战争理论》一书中首次使用。19世纪末,日本人将西方的“Strategy”一词翻译成汉语“战略”,后由中国留日学生传回国内。在我国,“战略”一词最早出现在西晋历史学家司马彪以此为名所著的《战略》一书,这部书后来散佚。公元4世纪初,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时,曾引用了《战略》一书的内容,说明在南北朝时《战略》一书是流行的。后来又出现过几部以战略为书名的著作,但大多亡佚。现今保存最完整的只有明代茅元仪的《廿一史战略考》。除了书名外,战略作为概念使用,最早出现在《宋书》“▲●授以兵经战略”中。检索二十五史,可以发现▲字幕 ▲●字幕:战略中英文词,配拜占庭帝国、古希腊地图或相关人物像 ▲●字幕,配《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