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

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探究

发表时间:2010-03-09T10:46:22.250Z 来源:《当代教学论坛》2010年第2期供稿作者:李颖[导读] 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李颖(天津对外经济贸易职业学院300182)

【摘要】语言、文化和社会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而语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让学生了解中西文化差异,丰富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语言的学习和进行跨文化交际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从习语、日常生活用语、颜色及宗教几个方面探讨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现象。

【关键词】语言;文化;

差异随着国力的日益强盛,科技的不断发展,中国越来越受到世界的关注,因此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就使得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渗透是势在必行的。因为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理解时,遇到的障碍并非语言知识造成的,而是由文化差异导致的。

1了解文化差异的必要性

语言和文化二者密不可分。文化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称,是在一个社会漫长的形成演变中产生和发展的产物;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传播工具。因此要真正学会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体现的文化,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此语言的精髓。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渗透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提高学生对英语的理解与把握。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跨文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有帮助的。由于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教育、社会生活以及风土人情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受中国文化教育成长的学生来说,了解西方国家风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充分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对句子的理解起到预测作用和提高对全文的理解。 2文化差异的表现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表现在诸多方面,只有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才能更好的交流,不至于引起歧义和造成尴尬。同时也有助于更好的把我们中国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反向输入西方国家,让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在世界绽放。

2.1习语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习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产物,它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一个民族的语言魅力。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有些习语和字面意思是不能一一对应的。想要恰当地运用这些习语,先要很好地理解它们的文化意义。如:a willing horse 老黄牛;talk horse吹牛;eat like a horse食量大如牛等,为什么英文用“horse”表示,而中文却翻译成“牛”呢?这是因为由于英国早年用马来耕地,而中国属内陆地区用牛耕地较为普遍。但这两种动物都是“勤恳”、“任劳任怨”、“有力”的代名词。如果不了解文化差异很容易翻译错误。又如:在中国人眼中,可以用狗来形容的人一般都是贬义的,“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而西方人认为“狗”象征着忠诚、可靠,代表友谊和伙伴。如:a luck dog指的是一个幸运的人;说某人水性好为a wet dog;; top dog 指要人或大亨;形容某人非常高兴可以说 a dog with two fails;人言可畏称之为 give dog name and hang him;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与中文中的痛打落水狗意境截然相反,说的是帮助出在困难中的人。因此正确理解不同国家对“狗”的认识就十分重要,不然会造成误会。

2.2日常生活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

(1)打招呼:中国人见到朋友时,总是很亲切的说“您吃了吗?”,但是要是同样的话要是对一位外国朋友说,他会以为你要邀请他去吃饭,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在讲英语的国家,谈天气是很保险的搭话方式,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又如:中国人也喜欢用“去哪啊?”打招呼,如果和你的外国朋友说“Where are you going?”大部分人会不太高兴,有甚者会说“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2)称谓:在中国一般见到长辈、领导时都要用尊称。如:“爷爷”、“三大爷”、“王局长”等。而在说英语的国家里,一般直接称呼对方名字,甚至有时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是这样做,这种称呼无关辈分只是一种称呼习惯。我们在介绍时经常会听到“ I am very glad to introduce to you, Professor Wang,president of Nankai University.”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Bureau Director White”(怀特局长)。至于中国人说的“姑姑”、“婶婶”、“舅妈”等,在英语中一个“aunt”就都包括了。

(3)禁忌话题: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最明显的禁忌话题要数“How old are you?”。对于中国人来讲可能觉得很正常,可是对于说英语的国家人来讲他们更注重“个人隐私”,因此多半情况下,他们会告诉你“It’s a secret.”

2.3颜色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对待颜色的不同观点也是凸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如:“红”被中国人富于了吉祥如意、喜庆、欢乐、自豪之意。success in every field 满堂红;get off to a good start 开门红;weddings and funerals 红白喜事等。而在英语中的“red”则多与灾难、狂热、愤怒等意义有关。像:red ruin 火灾;red light 危险信号;red handed 双手占满鲜血的;see red 暴怒等,都无法与中文的褒义词相联系。又如:“黄”在中国历史上是至高无上的颜色,代表皇权是权力的象征,曾一度是皇家专用颜色。be acclaimed emperor 黄袍加身;a luck day 黄道吉日等。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黄”又带有下流、淫秽、色情等贬义色彩。相对应的英文却和“yellow”没有任何关系。中文常带有庸俗色情内容的“黄书”、“黄电影”不能直译成“yellow book”、“yellow movies”而应译成“filthy book”、“pornographic movies”。

2.4宗教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体现在多方面但是宗教信仰的差异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最鲜明的。英文有关宗教的习语更多来自于《圣经》。如:犹大是耶稣的门徒,但是却出卖了耶稣,以致耶稣受难,因此则由相关习语Judas’ kiss 犹大之吻(比喻出卖朋友);doubting Thomas (不轻信他人的人)。又如:亚当和夏娃是上帝最先造出的两个人,他们生活在伊甸园里,后来因为偷吃禁果而被逐出伊甸园,根据这个故事产生了大量的习语。如:old Adam(人类的始祖,也指人类最初的罪恶本性);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man’s apple(男人的喉结)等。

语言和文化要统一起来看,不能割裂的对待。而目前在我国英语教学中这种割裂现象比较明显。在教学过程中重语言,轻文化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转变观念,在重视听、说、读、写、译的同时加强文化渗透,从而使我国的英语教学更符合社会的需求,世界的需要,能够培养出一批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杰出人才。参考文献[1]戌林海. 翻译与文化背景知识. 外语教学与研究.

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初中英语如何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 摘要:在国际化的今天,英语作为国际上的官方语言,我们每个学生都应该要掌握,这样才利于今后的发展。然而,由于从小就生活在汉语环境中,要让初中生学好英语,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一样,为了让所有学生都能成才,可以真正学到知识,老师应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有效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给予每个初中生发展机会,发挥英语学科的最大价值。 关键词:初中英语有效分层教学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失败,循序渐进才是正道。教学亦是如此。对于初中英语教学来说,老师要想教好每一个学生,就绝对不可以采取“大帮哄”的教学,要注意学生能力上的差异。所以,正确的做法是进行分层教学,对课程难度进行分层,对作业进行分层,对学生也进行分层,做好了这三方面,就是将分层教学落到实处,实现英语教学的最大有效性。 一、对课程难度进行分层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学起来切忌急躁,需要

慢慢体会,掌握到学习方法,这样才能学好。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不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学生的接受能力,一次性将所有知识都告诉学生,让他们慢慢消化。如此,老师不过是努力想将自己脑中的知识复制到学生的脑海里,学生充其量只是机器,被动性地接受老师的馈赠,这样的复制过程还有可能会出错。这样的教学方法,其实不利于学生的进步。初中生有自己的个体,有自己的思维想法,他们可以有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应该指引学生慢慢找到学习的窍门,让他们边学边进步。学习之道,在于通过学习他人的东西,将其转化为自己的所有物,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方式,老师应该将学生带领到这样的路上,这才是教学的王道。比如,老师可以将课程难度进行分层,由简入难,先让学生学习简单的,基础打牢固了,再学习难度高的,有了前面良好的基础,难度系数高的课程学习也不会太难。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一课是《I am going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在进行这节课的学习时,老师给课程进行分层:首先带学生学习单词及词性,一定先将单词熟悉了,并掌握用法;接下来再学习课文,知道课文在讲什么,关上书也能复述;然后回答课后问题,并能够将重要句型灵活应用。一步步地来,让大部分学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就本人 多年的教学经验拙议如下: 一、语言和文化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不仅仅是一套符号系统,人们的言语表现形式更要受语言赖以存在的社会/社团(community)的习俗,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民族心理和性格等的制约和影响(参见胡文仲:《文化与交际》,1994)。长期以来,在英语教学中语言和文化的这种关系一直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教学实践中,似乎认为只要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掌握了语音,词汇和语法规则就能理解英语和用英语进行交际。而实际上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语用失误迭出的现象。如:用How much money can you earn a month?来表示对外国人的关心,殊不知这是一句冒犯的问话,侵犯了别人隐私(privacy),会激起对方的反感。中国人以谦逊为美德,如当外国人称赞中国人某一方面的特长时,中国人通常会用You are overpraising me (“过奖”)来应酬,这往往会让说话者感到你在怀疑他的判断力;抑或是用“Where? Where?”来回答,弄得外国人莫名其妙,不知所云。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 和https://www.360docs.net/doc/af8964014.html,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

去兴趣,使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系统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兴趣和动力……,从而提供了学习该民族的语言的基础”。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文化有可能存在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被称为文化的偶合现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民族在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会有相同或相似的生活体验和经历。这种相似性必然会反映到语言中来。因而在英语和汉语中,我们不难发现许多相同或相似的表达。例如:“披着羊皮的狼”,英语为wolf in sheep’s clothing;“同舟共济” ,英语为in the same boat;“破土动工”,英语为break ea rth;“三思而后行”,英语为think twice before you act;“蓝图”,英语为blue print,等等,这样的偶合现象不胜枚举。文化的这种偶合现象,可以促进English learners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 ge)学习中的“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但是,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环境不同,因而对不同的事物和经历有着不同的编码(code),分类;不同的民族因不同的宗教信仰,也导致了他们独特的笃信,崇尚和忌讳心态;不同的民族因其发展的特殊历史过程也产生了本民族自己的历史典故,传说轶事。如:汉语中的“龙”,“生死轮回”,“八卦”,“阴阳”,“气功”等,对不了解中国文化的外国人来说必然是云里雾里,不知何物。同样,当我们看到英语中He i s a wolf这个句子时,还以为是“这个人很凶”,实为“他是个好色之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比较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各国的饮食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 (一)中国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着五千多年的历史,形成了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国饮食以食表意,以物传情。中国的饮食文化令人拍案叫绝,赏心悦目。 中国的传统饮食有四大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了没有”,可见饮食文化的地位。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在饭桌上表达惜别和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中国的饮食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3.重味:中国的饮食最注重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孙中山先生讲“辩味不精,则烹调之述不妙”,将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4.重理: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中国的饮食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二)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

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一是生,如牛排带血丝;二是冷,如凡是饮料都加冰块;三是甜,无甜不餐,无餐不甜。此外西式餐饮不讲究精细,追求快捷方便,也不奢华,比较大众化。 此外西餐还有以下显著特点: 1.重视各类营养成分的搭配组合,根据人体对各种营养(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和热量的需求来安排菜或加工烹调。 2.选料精细,用料广泛。西餐烹饪在选料时十分精细、考究,而且选料十分广泛。如美国菜常用水果制作菜肴或饭点,咸里带甜;意大利菜则会将各类面食制作成菜肴:各种面片、面条、面花都能制成美味的席上佳肴。 3.讲究调味,调味品种多。西餐烹调的调味品大多不同于中餐,如酸奶油、桂叶、柠檬等都是常用的调味品。 4.注重色泽。在色泽的搭配上则讲究对比、明快,因而色泽鲜艳,能刺激食欲。 5.工艺严谨,烹调方法多样。西餐十分注重工艺流程,讲究科学化、程序化,工序严谨。西餐的烹调方法很多,常用的有煎、烩、烤、焖、焗、炸、熏、铁扒等十几种,其中铁扒、烤、焗最具特色。 6.器皿讲究。烹调的炊具与餐具均有不同于中餐的特点。特别是餐具,除瓷制品外,水晶、玻璃及各类金属制餐具占很大比重。 二、中西方饮食方式的差异 (一)就坐形式的差异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

关于初中英语分层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究 赵翠琴

关于初中英语分层阅读教学的有效探究赵翠琴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对于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具有重 要意义。由于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采用“一刀切”模式进行阅读教学,势必 会加快学生学习分化现象,本文立足于初中英语教学,积极探索适合各层学生阅 读的有效策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参与阅读教学,不断提升不同层次学生的英语 阅读能力,进而提高英语阅读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分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9)09-176-01 在初中的英语教学中,教师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之间个性的差异和英语水平的 高低,这些因素直接影响着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分层教学模式就是由教师按照 课程内容的难度,将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成不同的英语学 习小组。然后,教师再给不同的小组分配相应的学习任务,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灵 活恰当地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模式。采用分层教学法,让教师对不同孩子的学 习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及时对自己的教学措施进行调整,调动学生英语学 习的积极主动性。从整体上,提升班级群体的学习状态和成果。 一、总结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如今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习惯采用“一刀切”进行教学。所谓“一刀切”,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对所有学生都实施统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并且 按照相同的规定和标准来判定每个学生。这种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之 间的差异。如有的学生本身英语水平就比较落后于其他的同学,如果教师以对其 他同学同样的要求去要求他,那么,这个同学来说,无异在间接的给他造成压力,很容易就将该类同学的英语学习兴趣消磨殆尽。因此,分层教学法正是针对在传 统教学模式中出现的此类冲突,有效的进行改善。 二、实现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实施策略和方法 (一)教师在设计阅读问答的题目时要注意分层次 教师的课堂设计主要还是针对整个学生群体。教师要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 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体会到教学过程中学习的乐趣,那些英语程度 较低的学生是老师尤其要给以关注,他们也是分层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划分的对象。教师要在课堂对他们多予以激励,提升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学会感受自己在 学习过程所获得的进步。人都希望自己能通过努力有所成就,并且获得他人的肯定。处在青春期伊始的初中对这种肯定感和关注感的需求尤其强烈。教师在课堂上,要多给他们自我展示的机会,提问时,可以尽量多问一些比较基础性的题目 来提升他们的成就感。而对于原来英语水平就不错的学生,教师的问题可以据其 知识点更加深入拓宽些。教师不要过分的赞扬,以防有的学生产生心高气傲的情绪。当学生的回答有错误时,教师不能太过直接的给与屁批评和指点。要给学生 另外思索的空间,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议,当然具体要视学生的个性而言。 分层教学法顾及了英语水平一般或者较低的学生的学习,分给他们在学习过 程思维缓冲的时间,以便他们能跟上教师的教学的进度,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例如我在教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Is this your pencil?》课时时,我在课堂上设计 提出的问题大多会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能力来进行提问。在提问学习成绩和平时 表现偏下的学生时,我问的是“用英语来描述一下你书桌上的笔的位置”,被提问 的学生顺利的答出了“It is on the desk ”。在提问学习成绩和平时表现偏上的同学

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对初中英语“分层教学”的反思 传统的“一刀切”教学形式不仅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甚至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改要求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为了让学生在轻松、平等、自由的氛围中学习、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作业设置以及科学客观的评价体系。 下面根据我在平时教学中如何实施个体教学差异化教学作以阐述。 ( 一 ) 班级授课是目前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英语课堂分层教学的第一步是实施动态分层。学生在性格、兴趣、爱好、智能、交际能力及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个体差异性和共同性,教师可据此把学生分为A 、 B 、 C 三个层次,并且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根据发展情况作动态调整;然后依据就近原则把全班学生分为若干个合作学习小组,以便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实现教育活动的最优化,让他们感到学习既有难度与压力,也有信心与希望,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采用任务性语言教学模式,融汇话题、交际功能和语言结构,形成了一套层次化的学习程序。教师应分析每个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和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现教学目标。但是不能“一刀切”力求教学目标在每个学生中得以体现。A 层次的学生要全面落实教学目标,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B层次的学

生要落实部分教学目标,激发他们的兴趣,增强信心;C层次的学生要过好单词关,过好知识点关,夯实基础。 ( 三) 组织指导学生加强学习合作。分层施教为合作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合作学习则是分层教学的重要环节和深化。课堂上学生除了个体自主听讲、自主练习外,教师还要给学生提供许多讨论学习的机会,一般在各学习小组内进行。这种方式,可使学生互相受到启发。组长要及时检查各组员的练习、作业完成情况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向教师及时反馈。教师则要对各英语学习小组的合作情况及时检查督促和指导,介绍先进小组经验,组织协调各组间关系等。此法实施近两年来,有效地克制了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提高了学生成绩的合格率和优秀率。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在我的教学中一直在摸索和实践,但教师备课有没有备好三类学生的课?对于三类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没有预先制定出三种不同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对他们的作业和任务有没有真正做到层次上的不同?其次,在分层教学的同时,有没有给他们分好组?因为教师没有那么多精力去一个一个管。所以,分层之后,要把学生分好组,按 A B C 搭配好,让他们彼此间学会自主合作学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问卷调查发现:A、B、C三类学生可以一块儿合作学习。调查发现,自主合作学习对三类学生的学习都有帮助和提高。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证研究,我们发现了很多不足之处,并进行了以下反思: 反思一:教师要备好课,针对三类学生不仅要有不同的目的和要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谈小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差异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式来营造英语氛围:在课堂上,教师教学用语尽可能说英语,模拟仿真英语环境;创造模拟英语情景的练习活动,给学生提供交际训练的机会;善用现代音像手段和网络资源,给学生呈现一个多姿多彩的英语世界;在墙上张贴一些配以中英文介绍的著名世界风光图,适时介绍给学生,或是贴上生活中常用的英语问候语,提醒学生注意使用;利用校园广播指导学生进行英语晨读有了这些浓厚的英语环境,学生一走进校园就能感受英语的无处不在,学生在这种英语环境中听英语、说英语、看英语或亲身体验英语,直接、自然地学习英语,有利于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语调,使他们逐步获得用英语进行思维和日常交流的能力。 一、加强文化教学 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比较中西文化差异,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增强对交际文化的敏感性,而且对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文化是有裨益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比较的方法,把教材涉及的内容分为两类:一是衣、食、住、行方面的,包括购物、食品、交通、学校、家庭等;二是日常交际方面的,包括问候、称呼、道别、致谢、建议等。通过文化背景介绍,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种潜在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通过语言这一载体进而对语言所反映的文化内容的综合理解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文化悟力”。这就好像我们一见到或听到“black tea”,头脑中反映的不是“黑茶”,而是中国人常喝的“红茶”。这种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采用中外文化比较的方法,让学生有意识地排除本族语及本族文化的干扰。 二、注重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 在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一些具有文化背景意义的词汇,教师应随时给予简单介绍,使学生真正达到掌握英语的目的。又如:breakfast的词义是“早餐”,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它会有不同的理解和产生不同的联想,对西方人来说,其内涵是牛奶、咖啡、面包;而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意味着稀饭、馒头、油条之类。此外,breakfast 本身是由“break”和“fast”构成的。“break”在英语中是“打破”的意思;“fast”是“禁食”的意思。所以西方人把“打破禁食”的第一餐,称之为“早餐”是有其文化背景的。 三、以课外活动作为文化教学的重要途径 课外是一个广阔而多彩的天地,它比课内更富有吸引力。课外氛围若是充满了英语气息,就能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熏陶学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空,创设有利于学生英语学习和文化感知的良好学习环境,使学生自由地学习英语国家的文化。 (一)通过学习园地渗透“文化意识”教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104 学改革研究——以重庆科技学院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7-109. 邓爱民,庄军.高等院校《饭店管理》 课程教材改革创新研究[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17(1):122-123. 张春香.论案例教学在《饭店管理》 教学中的应用[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5):91-95. 刘静江.任务驱动法在 《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2018,(11):177-178. 邓芳.《酒店管理概论》 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管理观察,2015,(21):138-140. 罗君.《饭店管理概论》 课程实践教学探析[J].职业技术,2007,(24):18-19. 熊莎莎,王纯阳.基于翻转课堂与PBL 教学法相融合 的“旅游饭店管理”课程教学新范式[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1):140-145. 杨云芳.探究式教学研究——以《饭店管理概论》 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31):229. 罗伟,周霄,刘保丽.“以学生为中心” 的《饭店管理》课程教学设计与实践[J].科技创业月刊,2015,28(8):78-79.宋振春.大学本科饭店管理课程教学体系构想[J].旅游学 刊,2005,(S1):125-128. 章怡.饭店管理微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科技广 场,2015,(10):166-169. 阎宏毅.高职《现代饭店管理实务》 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3):81-83. 熊莎莎,王纯阳.基于三学期制的旅游饭店管理课程实践教 学体系的构建——以五邑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J].大学教育,2017,(6):54-56. 冯郑凭,陈书星.实践性教学模式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 应用与建议——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为例[J].对外经贸,2018,(1):141-143. 王霞.饭店管理概论课程有效教学研究[D].沈阳: 沈阳师范大学,2011. 刘蜀凤,陈燕.“饭店管理概论” 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73-76+86.李杰.基于过程考核的酒店管理概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 践探索——以四川商务职业学院为例[J].时代教育,2015,(12):17-18. (责任编辑:纪 欣) [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许文强 (浙江工商大学外语学院,杭州 310018)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给我国旅游行业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对高校旅游英语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通过分析“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旅游行业对旅游英语人才的新需求,进行了基于体验式“中外学习小组”的旅游英语教学实践探索。研究显示,基于体验式教学法的“中外学习小组”能够激发中外学生合作意识,在真实的跨文化旅游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英语;体验教学 “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英语教学实践探索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大全

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英语教学 摘要: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密不可分,语言又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相同的字、词对不同的民族而言,由于历史与文化背景的不同,又具有不同的意义。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时,不仅要进行语音、语法和词汇的教学,还要让学生了解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英语教学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一)文化的产生及内涵 由于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生存环境、宗教信仰等不同, 导致了中西方语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从而出现了文化学习与交流的多种困扰因素。要了解和掌握两种交际文化的差异,必须先从文化谈起,按照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对“文化”所下的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二)表现 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书中就指出:“语言有一个环境,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不能脱离社会继承下来的传统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种语言就必须了解这种语言的特定社会背景,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 (1)西方人崇拜个人奋斗, 以个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国文化却提倡谦虚谨慎。然而, 中国式的自我谦虚却常常使西方人大为不满。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这种谦虚, 在西方人看来, 不仅否定了自己, 还否定了赞扬者的鉴赏力。 (2)在西方文化中,与“自我”(self) 相关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专注)、self-admiration(自我赞赏)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养) ”等等。西方社会盛行的是个体主义(individualism),强调个人自由、不受约束。而中方文化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先国家,后集体,再个人,先利民,再利已”的话语随处可见。 2、社会关系的差别 (1)称谓及称呼:英语中的称谓比汉语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词,对应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要说出性别,还要分出大小。而英语中的称谓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几个常用称谓,其它的几乎不用。在英美国家,小孩子不把爷爷奶奶称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这在中国人看来有违情理且不礼貌。 (2)在美国,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称之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结婚, 就独立生活,父母不再资助子女。这种做法能培养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远了亲属之间的关系。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 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员互相依赖帮助, 密切了亲情关系。然而, 这种生活方式不利于培养年青人的独立能力。 3、社会礼仪的差异 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来打招呼,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认为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只说一声“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国人见面会说:“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国,菜的样式千变万化,又非常讲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欧洲人只讲究其营养的搭配和保护。中国人殷勤好客,敬酒让菜,西方人常觉得太过热情。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 yourself,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解读

中西方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 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 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一、中西节日的起源与形成差异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 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 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 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

中国漫长。 二、中西节日庆祝方式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文化的群体性, 反映了人们渴望互相交流、群体参与的愿望,体现了人人平等、自由表现自我的特点。这里试举两例说明。 ( 1) 春节与新年。作为新一年的开始, 中西方有着极大差异的庆祝方式。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源于秦朝, 定于每年农历的一月一日, 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 人民开始开展各种庆祝方式, 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春节的习俗繁多, 如大扫除、吃团圆饭拜年、放鞭炮, 舞狮子等。总之, 不论是大街小巷, 都笼罩着一股浓浓的喜庆气氛。而西方, 他们崇尚的是过公历新年, 即元旦。相比之下他们过年的方式就浪漫多了, 在12月31日晚, 各地区的人民涌上街道,进行盛大的狂欢, 到了深夜接近零时时, 数十万人会聚集于一起, 诚心地祈祷, 为新的一年的到来倒计时。当大钟敲响12下, 顿时, 优美的乐曲奏响, 揭开了华丽舞会的序幕, 人们通宵达旦地庆祝。 可见, 春节与新年各有千秋: 春节, 充满浓厚的传统气息和独有的魅力; 新年, 体现时代的气息和潮流的感觉, 更贴近现代生活。( 2) 万圣节与中元节。万圣节作为西方的重要节日之一, 颇受人民

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基于分层教学法的初中英语教学探究 作者:徐佳丽 来源:《知识窗·教师版》2020年第08期 摘要: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各学科都创新了教学方法。本文分析了分层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以期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分层教学法; ;初中英语 分层教学法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清自身位置。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尽管学生能够通过统一教学获得知识,然而每一位学生的特点不同,教师仅仅利用单一的教学法,不能够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一、传统教学方法与分层教学方法的结合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讲授法是一种基本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系统地讲解知识,让学生迅速接受知识,进一步推动学生持续健康的发展。然而,讲授法也存在许多问题。如在讲授课程过程中,初中英语教师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学习,导致学生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出现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分层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结合起来。 二、实行分层教学 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严格遵守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受个人、社会等方面的影响,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而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不能满足初中生的基本学习需求,不能按照学生的个人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导致班级中学生的英语水平存在比较大的差异。 为了实行分层教学法,英语教师要了解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初中英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将他们分成三个层次,分别是英语基础知识强的学生、英语水平中等层次的学生、英语基础知识差的学生,然后教师要进行针对性分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订不一样的教学计划,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科学的调整。 三、科学分层评价 教学评价能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比较多的反馈信息,对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有着重要意义。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运用分层教学,教师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得相应的反馈信息。因此,要想提升初中英语教学水平,教师就要实行分层教学评价。如在评价第一层次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课堂分层教学 同一个老师面对同一个班的学生,教同样的内容,有的学生成绩优秀,有的学生出现学困;有的学生喜欢英语,而有的学生讨厌英语,甚至提及英语就头疼,造成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后进生面大。根据这一实际情况,我 是这样做的: 一、学生分层 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均为七年级新生。学生进班后,我用三个月的时间去了解他们学习英语的程度、学 习英语的兴趣以及学习英语的困难,做到心中有数。再根据我所了解到的情况,我把他们分成a、b、c三个 层次。a层次学生的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知识的能力强,是班里学习成绩、 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b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可是接受知识的 能力相对较弱,基础不扎实,但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内在潜能,需要老师扶持,给予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层次的 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思维反映慢,在学习上有障碍,考试成绩差,在学习上存在一定障碍,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 二、教学目标分层 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特点,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不同的学习目标。a层次学生在全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都得到较大提高。b层次学生 重点以掌握教材内容为主,力争不存在、漏、忘、记忆混乱等现象,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等方面得到一 定程度的提高。对c层次的学生重“灌”,要求他们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主,提高学习 信心,激发潜能。 三、教学内容分层 对各单元的单词、词组、课文以及练习进行了目标分解。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对每一层次的学生按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出示不同的教学目标, 四、施教分层 1、教授对话课时,我采用了分层次教学中的合讲分练法。以go for it !下册 unit? 7 what does he look like ?中的practice conversations为例,在给学生讲解了怎样描述某人外貌时的一些要求(合讲)后,我要求a层 学生能仿照对话对班上的同学进行身高、体型、头发、爱好等多方位地描述;b层学生能就班上的同学进行 身高、体型、头发进行描述即可;而c层学生只要求他们能够熟读对话(分练)。然后我再先请c层一组学生 读对话; b层一组学生表演对话; a层一组学生演示自编对话。 2、讲授课文时,我则采用先合讲合练,后合讲分练的方法。以go for it !下册unit? 8i’d like some noodles.为例。先是导入,通过复习上一节课的几种面条,引出本课课文中的面条广告(合讲)。接着进行fast? reading ,回答以下问题:how many kinds of noodles were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 how much are the noodles ? what’s the meaning of lunch noodles ? (合练)。在师生共同检查完答案后(合讲),进行detailed??reading : a层学 生回答第三个问题并复述课文;b层学生完成回答第一、二个问题并完成填空;c层学生正确朗读课文(分练)。分练之后再合讲,先由c层学生进行正误辨析,次由b层学生回答有关问题,最后由a层学生复述课文。 五、作业分层

浅谈英语中外教学差别

浅谈英语中外教学差别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语言离不开文化,文化依靠语言,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 【关键词】英语教学差别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1.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 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然而,文化差异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交际障碍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高超的经济和技术手段,而且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如果某一企业家对此不甚了解,将印有“龙”图案的产品推向国际市场,试想这种产品能否刺激西方人的购买欲?能否给企业创造高效益? 2.文化教育是实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关键 发展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然而具备了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越来越多的人已达成共识,即交际能力应包括五个方面:四种技能(听说读写)加上社会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合适交际的能力)。但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比较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即培养学生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而忽视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致使学生难以知道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从而忽视了学生的交际能力。在此,语言的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问题被提了出来。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在英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在以下八个方面: 1.称呼语

英语(心得)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初探

英语论文之初中英语分层教学初探 农村中学生源复杂,多数家长对学生学习重视不够,英语底子较薄,新课程起点对于他们又高了一点,再加上语境、条件、基础和兴趣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给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上带来了很大困难。为了认真贯彻英语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英语带来的成功喜悦,增强每一名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根据英语新课标的要求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因材施教,从而大面积提高农村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质量。英语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英语课程在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教学资源的开发等方面都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所以在教学中要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就必须尊重个体差异,因地制宜、因人实施。即强调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关注每个学生个体、尊重个体差异。在英语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对所有学生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就不能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水平,更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由此就会导致教学班级中优秀的学生因“吃不饱”,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落后的学生却因“吃不了”,而加重其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使其学习的积极性受到打击而导致学习“掉队”。这不仅影响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也会导致部分学生的潜力

和可塑性在无形之中被摧毁,使英语教学的实效性大大地降低,为此我认为可从以下六方面进行分层教学有效模式构建. 一、学生分层分层教学实际上就是以进步为前提,层次为基础,竞争为手段,辅导为重点,实现目标为核心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生学有所得和个性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提高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都能达到学会、学好的目的,从而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学生进行分层是进行分层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从初一入学开始,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及学生对英语学习的信心、毅力、兴趣、智力水平及内在潜力来划分学生层次。把学生划分为 A、B、C 三个层次。A 层次的学生基本功扎实,学习主动,对英语学习有浓厚的兴趣,接受能力强,并有超前的学习愿望。B 层次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有一定的进取心,可是接受能力稍微差,基础不扎实。但有一定的能力和潜力,需要老师扶一把,给以一定的督促和辅导。C 层次的学生学习不自觉基础差。而且思维反映慢,在学习上有障碍,缺少家庭辅导条件,需要教师时刻关心和督促。然后把这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编排成若干小组,并设 A 层次的学生为组长,每位组长负责 B 和 C 层次的学生各一到两名,负责他们作业的监督和检查,课文的背诵,疑问的解答等。但这样的层次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发展情况随时调整,这样分层设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差异

一、引言 在New Concept English 中有一篇文章“Funy or Not?”中有这么一段话:“Whether we find a joke funny or not largely depends on where we have been brought up. The sense of humour is mysteriously bound up with national chatacteristics. Frenchman, for instance, might find it hard to laugh at a Russian joke. In the same way, a Russian might fail to see anything amusing in a joke which make an Englishman laugh to tears”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在于:在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的影响下,人们对事物的理解不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定语言总是根植于特定的文化土壤,因此学习一门语言也是了解一定文化的过程。不同的国家与民族由于社会习俗,生活方式,历史传统等各方面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必然造成文化的差异,而这又进一步反映到语言上。 二、文化差异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 中西方人都非常注重礼貌,但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去不尽相同。询问对方的“姓名”、“年龄”、“薪金”等这些在我们文化中认为无所谓的东西,有时还可能是表达对对方的关心,而在西方人眼里却是极大的隐私,尊重这些东西是很重要的礼貌。英美人(特别是美国人)常用恭维方式向对方表示礼貌。他们会恭维对言的长相、穿着、住房、汽车,甚至是对方妻女的姿色。对此,英美人的礼貌反应是“Thank you”,还可加上一些附和的话。我们中国人一般不作这种恭维,受到这种恭维时,我们会按中国的谦虚美德拒绝对方的恭维,说些自贬的话。而西方人则对我们的回答则大惑不解,因为西方人没有贬已以尊人的文化习惯。当收到礼物时,西方人都当面打开,并表示喜欢和感谢;而中国人从不当面打开,否则会被人怀疑贪财。因此,了解中西方人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对我们实际交往起着重要作用。 三、文化差异有助于准确理解词汇的语义 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历史背景和不同的宗教信仰造成了文化差异,从而使人们对相同的词汇理解不同。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总结一些具有文化背景的词汇和习语,并指出其重要性。例如:“freeze”这个词的基本含义是“冰冻”、“结冰”,而在允许私人拥有枪支的美国社会中,一位留学生因听不懂美国人的口语“Freeze”(站住,不许动)而被枪杀。在美国社会中,“Freeze”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语。假如这位留学生有这点文化知识就不至于付出生命的代价。又如:“pull one’s legs”中国人可能会理解成“拉某人的后腿”,而真正的含义是“开某人的玩笑”。再如“He is a wolf”这个句子会使英美人理解成“他是个色狼”。而中国人会想到“他豺狼成性的”。因为英美人所理解的“wolf”有“下流”等内涵意义,而中国人则偏重于“凶残”“野蛮”这一类的内涵意义。英美人很多都信仰基督教,英语的星期五Friday会使人想到耶稣受难的日子,常常有悲观否定含义。汉语中没有这样的宗教文化,也就没有如些内涵意义。 “西风”在地理意义上是没有区别的。在中国文化中,人们提到“西风”往往会联想到“寒冷、萧条、凄凉”,如有古诗云:“古道西风瘦马”。而英国是一岛国,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因此在西方文化中,西风能带来温暖、湿润,象征着“年轻、春天、希望”。了解这些,我们才会理解雪莱的《西风颂》“Ode to the West Wind”所描写的意境“O,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风,假如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历史典故是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凝聚着璀灿的艺术光彩。为了表达相同的意思,中西方会联想到不同的典故。如一个人遭到灭顶的失败,中国人会借用《三国演义》中关公“走麦城”,英美人则联想到拿破仑的“meet a Water loo”(滑铁卢之战);说到一个“令人无忧无虑,安居乐业的地方”中国人会想起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英美人则会向往《对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 源于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的习语明显地表现出一定民族文化传统的特色。《圣经》、《伊

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差异比较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 1 《乱世佳人》中的清教主义思想解析 2 《儿子与情人》中扭曲的爱 3 A Summary of Symbols of The Scarlet Letter 4 论《吉姆老爷》中的英雄主义 5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汉语公示语的英译 6 An Interpretation of A Tale of Two C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mbolism 7 企业文化构建的话语分析路径 8 中美道歉语的跨文化研究 9 (英语系经贸英语)国外对华“双反”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10 The Alternation of Language: A Study of Microblogging V ocabulary 11 美国梦的迷失—解析《了不起的盖茨比》 12 《洛丽塔》—时间的悲剧 13 从功能翻译理论看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 14 电影字幕英汉翻译中网络流行语的现象研究 15 《傲慢与偏见》和《简爱》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和女权主义 16 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究《呼啸山庄》中的希斯克里夫 17 中美文化视野中对个人主义的认同差异 18 中外酒文化差异分析 19 中美脱口秀会话分析对比研究(开题报告+论) 20 哈代的女性观在苔丝中的反映 2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反叛和自我救赎 22 中西餐桌礼仪中的文化差异 23 浅析理发师陶德一剧中歌词的妙用 24 从体育舞蹈看中西方社会的审美文化差异 25 英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 26 质本洁来还洁去——解读茶花女玛格丽特的悲情人生 27 我国中小学英语语音教学现存的问题与对策 28 维多利亚时期简爱与苔丝的不同命运 29 海明威的死亡哲学——海明威作品解读 30 英汉委婉语的对比及翻译 31 分析《红字》中的孤独感 32 对《呼啸山庄》中凯瑟琳的悲剧性分析 33 关于爱伦坡诗歌死亡主题的探讨 34 浅谈《认真的重要性》里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冲突 35 对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的修辞分析 36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Interpretation Class 37 解析《喧哗与骚动》中凯蒂悲剧的必然性 38 《名利场》的女性主义解读 39 从影片《刮痧》分析中美文化差异和冲突 40 An Analysis on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ranslation 41 《嘉莉妹妹》中女主人公的服饰所反映的女性意识 42 盖茨比的人物形象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