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福建闽北传统民居报告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

古民居调查情况汇报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劳动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为了深入了解古民居的现状和保护情况,我们开展了一次古民居调查工作,现将调查情况进行汇报。
一、调查范围。
本次调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方地区,包括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份,这些地区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重要代表,也是古民居分布较为密集的地区。
二、调查内容。
1. 古民居建筑结构,我们对古民居的建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了解和记录,包括建筑材料、搭建工艺、建筑风格等方面的内容。
2. 古民居保护现状,我们对古民居的保护情况进行了实地调查,包括保护措施、保护效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等方面的内容。
3. 古民居文化价值,我们对古民居的文化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和分析,包括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的内容。
三、调查结果。
1. 古民居建筑结构,通过调查发现,古民居的建筑结构多为木质结构,搭建工艺复杂,建筑风格多样,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韵味。
2. 古民居保护现状,调查显示,古民居的保护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资金缺乏、保护措施不够完善、管理不到位等方面,需要加强保护力度。
3. 古民居文化价值,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古民居具有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调查建议。
1. 加大保护力度,针对古民居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建议加大对古民居的保护力度,增加保护资金投入,完善保护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
2. 加强文化传承,建议加强对古民居文化价值的挖掘和传承工作,开展相关的文化教育活动,提升公众对古民居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3. 制定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对古民居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推动古民居保护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结语。
古民居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民居,传承好古民居文化,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使命。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

闽北邵武的民俗风情闽北邵武是一个充满着丰富民俗风情的地方,这里有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
在这片土地上,民俗风情融合了儒家文化、道家思想、佛家智慧等多种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一、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邵武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属年味十足的春节了。
每年春节期间,邵武的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
人们挂灯笼、贴春联,家家户户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景象。
在春节期间,邵武还有着丰富多彩的庙会、民俗表演等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在邵武也有着独特的庆祝方式和活动,让人们体验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二、传统民居建筑的韵味邵武的传统民居建筑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曾经的繁华和历史沉淀在这些古老的建筑中。
老街区中,青瓦白墙的古民居错落有致,流淌着岁月的痕迹,散发出浓厚的历史气息。
这些传统的民居建筑,不仅是古代建筑工艺的结晶,更是邵武人民智慧和生活方式的写照。
在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会在门楼上贴上红红的春联,挂上红灯笼,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氛围。
三、传统手工艺的传承邵武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如剪纸、刺绣、扎染等技艺在这里有着独特的发展历史。
这些手工艺技艺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代表着邵武人民的劳动智慧和生活方式。
在当地的集市上,可以看到很多手工艺品,这些工艺品传承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
四、民俗美食的诱人香味邵武的民俗美食也是该地区的一大特色。
当地以鲜、香、酥、脆、软、嫩等风味为主,不仅以海产品和山珍为主料,还有以花生、茶叶等其他农副产品制作的特色菜肴,其中包括闽北美食的代表菜肴——臭豆腐,以及当地特色小吃等等。
不仅如此邵武的传统民俗美食还包括当地的特色米酒、豆腐乳、腊肠等一系列风味独特、别具特色的美食。
五、传统服饰的古朴韵味邵武的传统服饰也保留着浓厚的民俗风情。
女性喜欢穿着色彩艳丽的旗袍和盛装,头戴花环,手持蒲扇,走在街头,优雅动人;而男性则多穿着鹰毛冠、襟络、白布身衣等传统服饰,整体上尽显古朴与沉稳。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

(完整word版)泉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报告时间:2023年12月地点:泉州地区调查人:一.概况简介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区和闽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富集区,以“多元文化宝库,海峡西岸名城”闻名于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侨乡和台湾同胞的主要祖籍地,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历史上,泉州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南移的中原文化与古代闽越土著文化和从海上传播而来的域外文化相溶,形成文化积淀深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的特点。
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调查,截至2023年11月,泉州地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共有34项,其中第一批国家非物质遗产名录有11项,第二批有17项,第三、第四批各有三项;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有76项,其中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20项,第二批有25项,第三批有16项,第四批有15项.....其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中原古汉语与闽越语、外来语融合的闽南方言文化;以陈三五娘等民间传说及存量丰富的泉州歌诀为典型的口传文化;音乐活化石泉州南音、南戏遗存梨园戏、蜚声世界的木偶戏、艺术个性独特的高甲戏、珍稀的宗教仪式剧种打城戏和承载闽越族遗风的拍胸舞等传统表演艺术文化;南派剪纸、木偶头雕刻等传统美术文化;特色鲜明的惠安女、蟳埔女服饰;举世闻名的惠安石木雕刻、中国三大瓷都之一德化的瓷烧制、远销国外的铁观音茶制作等传统技艺文化;闽南古厝、庙宇等传统建筑文化等等。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

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介绍武夷山下梅古民居位于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北部的下梅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古民居建筑群占地面积约2.3万平方米,由100多座古宅和近20座庙宇组成,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好。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中原文化和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房屋都是两层建筑,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石板,墙壁涂有黑灰泥,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物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的屋顶和围墙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在古民居的建筑群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雕刻和砖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此外,下梅古民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井、古道、古祠、古庙宇等,这些历史遗迹反映了下梅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梅古民居的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拓展:下梅古民居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珍贵遗产之一,其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保存完好。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主要受中原文化和南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其建筑风格独特,大多数房屋都是两层建筑,木质结构,屋顶覆盖着青石板,墙壁涂有黑灰泥,呈现出古朴典雅的风格。
下梅古民居的建筑物布局严谨,错落有致,错落有致的屋顶和围墙使得整个建筑群显得错落有致,富有层次感。
在古民居的建筑群中,有许多精美的壁画、雕刻和砖雕,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此外,下梅古民居还有许多历史文化遗迹,如古井、古道、古祠、古庙宇等,这些历史遗迹反映了下梅村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
下梅古民居的保存完好,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的一份宝贵财富。
(完整版)闽南民居

堡土楼
依山构筑,基本特征是高大、厚实的堡墙,墙上筑有跑马道和碉式角楼,墙内建有 祖堂、厢房、护厝、厨房等建筑单元。布局合理对称,防御居住兼备,因地制宜设 计,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构筑;基本上以村或家族为建制单位,功能齐全,居住、教 育(配套有书院、书斋)、仪事等功能完备;装饰、装修上富有闽中地方特色,木 雕、灰塑、彩绘等品味高、传统文化色彩浓郁。
以中庭为中心,上下左右四厅相向,形成一 个十字轴空间结构,这是中原建筑古老型制 的遗存。这种型制的平面格局是以正方形为 基础的九宫格式,中央为庭院,四正为厅堂, 四维为正房
“三合天井”型
堂厢式
堂虎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楼
“方圆土楼”型
堡土楼 手巾寮
“土堡围屋”型 “竹筒屋”型
方楼
圆楼
椭圆楼
1、中轴线鲜明 2、以厅堂为核心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
民居色彩对比
•闽南民居之古式大厝
1)古式大厝的红墙 墙体—红色文化.红砖拼接花纹.砖墙浮
雕. 镜面壁.“出砖人墙”的建筑工艺.窗.
虎脚.塌寿 2)古式大厝的屋顶 红瓦.燕尾脊.山墙构件\样纹装饰 3)古式大厝的浮雕装饰
4)古式大厝的代表 5)现有运用闽南民居元素景观的景区
闽南民居与风水理论
宅基的选址
风水观中的居住空间理想模式
风水观中的宗祠空间理想模式
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
全宅共设了大小八个天井轴线正中的两个天井前大后小——“昌”字, 左右两侧护屋围成的天井,用廊隔开,成为两节——“日”字, 护屋上下两端——人手的上下两节。 全宅只有一大二小三个门之外,形成对内外封闭的平面格局。
风水、住宅、人三者关系
A、要观山势。在风水理论中,山就是“龙”的形态变化,山脉即是“龙脉”。起伏、 蜿蜒、运动的“龙”被认为可以“藏风聚气”。 B、要观察水流;水流必须缓慢、平隐、弯曲、环绕,这样的水即是理想的水。 所以选择宅基的原则:1)宅基力求坐北朝南,即“负阴抱阳”
土楼调研报告

土楼调研报告土楼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背景土楼是福建省土地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瑰宝之一。
为了进一步了解土楼的历史、文化和建筑特点,我们组织了本次土楼调研。
二、调研内容1. 土楼简介土楼又称“土佛堂”、“风楼”,是福建土地上特有的集住宅和防御于一体的建筑形式,通常由砖、石和土土夯筑而成。
土楼一般呈圆形或多边形,呈层叠状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均有门窗,以防御为主。
2. 历史文化土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经过宋朝和明朝的发展,至清朝达到鼎盛时期。
土楼是福建一带少数民族居民的居住形式,如土家族、侗族等,这也是土楼独特的文化背景。
3. 建筑特点福建土楼建筑形式独特,具有许多特点。
首先,土楼有着牢固的防御能力,楼体坚实可靠,可以抵挡强烈的风雨和洪水。
其次,土楼的内部结构合理,楼内人员可以按照不同等级划分居住区域,保护隐私并方便管理。
最后,土楼的外观造型独特,周围有美丽的田园风景和自然环境,形成了独特的人居环境。
三、调研结果1. 土楼的保护情况在我国,目前有许多土楼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得到了相关部门的保护。
但是,也有一些土楼因为年代久远和地理环境等因素而遭到破坏和损失。
2. 土楼的旅游开发由于土楼独特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文化内涵,已经成为了福建省的重要旅游景点。
许多土楼已被改造成为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光和体验。
3. 土楼的传统文化价值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
土楼不仅体现了当地少数民族的居住方式和风俗习惯,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杰作之一。
四、调研结论通过本次土楼调研,我们对土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瑰宝,不仅具有防御功能,还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同时,土楼也是福建省重要的旅游资源,对于促进当地的旅游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土楼也面临着保护和传承的问题。
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平衡好保护和开发的关系,保护好土楼的独特价值并传承下去。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

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中国最特色的建筑之一福建土楼是中国建筑史上独特而宏伟的建筑艺术之一。
作为福建省特色的建筑形态,土楼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建筑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的目光。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福建土楼的起源、特点以及其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所在。
一、土楼的起源与发展福建土楼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但真正兴盛和发展起来则是在宋代。
土楼是建于山区的农家住宅,早期由于对抗外来侵略和山区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寻求安全和生活需求成为主要目的,因此采用了独特的圆型或方型平面布局。
随着时间的推移,土楼的构建逐渐成为彰显家族荣誉的象征,成为多户聚居的堡垒式建筑。
二、土楼的特点与建筑风格1. 土楼的材料与结构:福建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采用当地的石块、花岗岩、土和竹木等,具有很强的抗震能力。
楼体坚实且结构严密,外墙大致分为三层,内墙则更加多层,以确保安全和隐私。
2. 土楼的平面布局:土楼的平面布局独特千变万化,常见的有环形、方形、斜角五边形等。
楼分为内外两个环形,内环用作居住区,外环则是用来防御敌人。
内环的楼层从上到下依次为“天圈”、“地圈”和“人圈”,每个圈按照世系关系来分房。
楼梯间呈螺旋形,便于运输和防御。
3. 土楼的建筑装饰:福建土楼始终追求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楼的外表常常精心雕刻着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浮雕,瓦当也装饰得金碧辉煌。
楼内的墙壁、栏杆等装饰也充满了传统的民间艺术风格和民族文化特色。
三、土楼在中华文化中的价值除了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形态外,福建土楼在中华文化中还有着重要的价值。
1. 社会联结的象征:土楼作为宗族组织形式的住宅,其内部居民大多是同一姓氏或是具有亲属关系的人。
土楼的存在加强了家族内部的凝聚力,保护了传统的家族文化。
2. 文化传承的载体:福建土楼是传统福建民居和建筑工艺的集大成者,承载着丰富的福建民俗文化与历史记忆。
每一座土楼都是一个活的历史博物馆,记录着当地百姓的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社会制度,对于后代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福建传统文化的中考满分作文

福建传统文化的中考满分作文福建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遗产。
这些传统文化代代相传,承载着福建人民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象征。
在中考满分作文中,我想探讨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展示福建人的骄傲和民族自信。
首先,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有着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
闽南文化是福建的核心文化之一,代表了福建人民的精神和个性。
闽南方言浓厚而独特,被誉为“五岳之音”。
闽南歌曲动人心弦,以悠扬的旋律和深情的歌词表达了闽南人民的感情和生活态度。
闽南建筑风格别具特色,拥有独特的砖雕、木雕和瓦雕技艺,富有装饰性和艺术性。
而世界闻名的闽南木偶戏更是闽南文化的一朵奇葩,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和传奇的故事情节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
其次,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悠久的闽北文化。
闽北文化受到闽江流域的影响,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轨迹。
闽北地区的民居建筑气势宏伟,以土楼为代表,是福建土楼建筑的瑰宝。
这些土楼无论在结构设计上还是在文化内涵上都独具特色,成为福建文化的瑰宝之一、此外,闽北还传承着丰富多样的非遗项目,如陶艺、刺绣和蔡墟组糕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充满创意和艺术价值,反映了闽北人民勤劳智慧的一面。
同时,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充满神秘和仪式感的闽西文化。
闽西地域辽阔,山川秀美,民俗文化丰富多样。
闽西地区的农事文化和宗教信仰与传统节日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习俗和庆典活动。
世袭祠堂是闽西地区的一大特点,代表了地方宗族文化的核心,寄托了家族的祭祀和传承,也是家族凝聚力的象征。
此外,闽西地区的陶艺、剪纸、剪绢等手工艺也享有盛名,展示了闽西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工艺的传承。
最后,福建传统文化的宝库中还有其他形式多样的文化遗产。
福建的山川湖海养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习俗。
南靖土楼、武夷山茶文化、黄巾军和扶南道教的传播等都是福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福建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丰富多样文化的重要组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扇形由于和“ 善” 字谐 音, 在门楼的装饰中也有 运 用, 取抬头见善的吉 祥寓意。 所以在这些图形 中, 除了 圆形、 扇形外 都以直线构成外形, 其硬 朗、 利落的特 点, 唯有 圆形以曲线的形式做出的 具体界定形, 能在 短时 间内吸引注意力、 与直线 形成强烈对比, 在众多的 直线中立刻脱颖而出。
瓯县民居的风火墙并非徽州民居的阶梯形,而是流畅自如
的曲线形,造型优美。
•
闽北民居的门楼装饰独具个性,常见砖雕牌楼式门楼,
砖雕精致、华丽。
•
闽北传统民居的装饰独具特色。民居石雕柱础形式多
样,有明代的覆盆式柱础,有石雕的楼阁式柱础,还有罕
见的全木质柱础。
闽北地域建筑特色
武夷山
武夷山 邵武
上榅洋村位于政和县澄源乡南部
雕刻装饰纹样的选择
• 根据相关记载在大多 数的古民居建筑当中 运用圆形纹样较多的 是在 门头或门脸位置 , 而下梅古民居的门 头或门脸 均采用砖门 头来代替木门头, 在 代替的过程中, 砖门 头丧失了门头原有的 物质功能而变成完全 的装饰图形所代表 的性格含义 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长方形和正方 形的性格 皆有四平八稳的性质, 但 由于长方形只有对 边相等 , 当长边大于宽边时具有 水平线的特点, 具有 寒冷 感, 显得稳重、 厚实有富 态感, 长边小于宽边时, 则具有垂直线的温暖感。 正方形由于四边相等, 四 角 垂直, 给人方正、 规 矩感。
天圆地方的体现
• 如邹氏祠堂的门楼, 将垂直 于门楼的四个户对做成圆形的 柱子, 而门当则放在大门两侧 的方块石上, 借方圆之形凸显 天地概念。在左右两个侧门的 处理上, 则更突出天圆地方的 概念。只见 牌楼 “ 木本” 、 “ 水源” 两个大字下的 门被处理成上圆下方, 而不管 是大门还是侧门, 门前的台阶 都由方形条石做成奇数台阶, 将天圆地方的概念贯穿在每个 细节中。
治地更楼从建筑上来说,是区别于周边其他村传统建筑形式的存在。 同时也同上榅洋村其他传统建筑存在着区别。除此之外,它还体现着上榅 洋村自古以来就存有的忠义之情。
上榅洋 01
治地更楼
建筑细部特色 (1)风火墙 上榅洋封火山墙有以曲线形式的山墙,与
建瓯的形式类似,但讲究左右对称,也存在 部分人字形直线山墙,但檐墙也存在着曲线 是上榅洋建筑的一大特色。
• 下梅古 民居的门楼中处于 枋中间的寿星图、 以及左 右的两幅 圆形纹样—— 马 上封侯图和仙鹤图, 在以 直线为主的 砖雕中, 异常 醒目;也就是说, 在有圆 形和方形 的图形中, 我们 的视觉是先圆形, 后方形 , 即在直线为 主的图形中 , 曲线占了绝对优势。
和谐圆融情结的流露
•
闽北民居多为合院天井式布局。全木穿斗结构或砖木结
构,灰砖空斗外墙,石砌墙基。建筑色彩基调是白墙、灰
砖、黑瓦。
•
闽北盛产杉木,传统民居为木穿斗结构、大出檐瓦屋面
或吊脚楼。木构件清水表面不施油漆,突显质朴的个性。
闽北民居受徽派建筑风格的影响,周围外墙封闭、天井窄
小,常采用马头墙的形式,马头墙呈阶梯形层层跌落。建
下梅 02
• 历史上繁荣的经济造就了下梅 村有特色的古村镇建设,村庄 从北朝南,四面环山,村庄被 一条900米长的人工小运河划分 为南北两片街,有九处码头, 具有江南水乡风格。至今村内 留有典型特色的清代古民居建 筑30余幢,以邹氏祠堂为代表 的集砖雕、石雕、木雕、彩绘 于一体的古民居建筑群。古民 居建筑群兴建于乾隆年间,以 居住功能为主,辅以教育、休 闲、娱乐设施和场所。各民居 布局错落有致,里弄纵横,巷 道曲径通幽。
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群
治地更楼
北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年),因抗击贼匪数次入侵并擒其首而获神 宗敕旨赐建“更楼”和置设更锣更鼓。元、明两朝,曾凭更楼多次击退贼 匪侵扰。清时朝廷曾赐“礼义之乡”匾额悬于楼,至今更楼保存完好。
“更楼”为土筑碉堡式三层四方形建筑,原为村之入口,西、南、北 向均开门,二三层四向设有瞭望窗兼做射击孔。地下建排水暗道通村外, 上铺厚石条9块,相传此为周氏寻宗认祖的标识,欲入村者若不能说出更 楼地面条石数,即非宗亲,则会被拒于门外。
(2)墙身 上榅洋建筑墙身主要为土墙。 (3)门楼 上榅洋建筑古素质朴,门楼十分简单。 (4)柱础 上榅洋村柱础构造十分朴素,多呈现阁楼 式石头柱础。
上榅洋 01
下梅 02
• 下梅村位于武夷山市东部 ,距武夷山风景区8公里, 武夷山市区6公里,2500 多人口,住户居民500户。 商周时期就有了新石器时 代人类活动遗迹,村落建 于隋朝,里坊兴于宋朝, 街市隆于清朝,是中国历 史文化名村
福建闽北传统民居古建筑报告 ------以南平一带为例
前言
闽北传统村落特色:
闽北地区山岭耸峙,低丘起伏,河谷与山间小盆地错综其间,形成以丘陵山 地为主的低山区地貌特征。闽北作为我国南方最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其独特 的自然环境和区域特点,孕育了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使其拥有丰富的人文 景观资源,成为福建与中原文化交流的通道,称为“福建文化走廊”。在闽 北的青山绿水间,散落着大量的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在过去的 1500 年 中经历了嬗变,形成了现今鲜明的地域特征。
• 古民居“三雕”(砖雕、石雕、木雕)景观尤为首推 ,是下梅古民居的一枝奇葩。每座民居的大门都 有精美的砖雕装饰,融人物、花鸟、山水、器皿 于一体,人物逼真,环境亲和,蕴意深刻。
在雕刻中体现人为的思想
• 在斗拱上的圆形纹样依次为牡丹纹 、钱纹、卍字纹、菊花纹、荷花纹 、鹿衔 灵芝、一路连科,从植物到 动物,再到植物,共十三个 单独纹 样,以中间的鹿衔灵芝为中心左右 对称依次排开,且处于两端的八个 纹样都取中心对称形式,即从圆心 到弧线的任一点都相同,正如太阳 光普照大地,平等待人,较好地体 现了圆形纹样对称整齐、完美端 庄 的特点。在雕刻技法,通过采用深 浅浮雕,将一条长 线划分左中右三 段线,即减缓了长线给人的单调感 ,又增添了细节对比。将这些圆形 纹样放置在门楼上,为梁枋上的主 体图案做很好的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