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

合集下载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影响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影响

论夏目漱石《我是猫》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其作品多以犀利的笔触,辛辣地讽刺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对日本的近代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与他处于同一时代的中国伟大作家鲁迅先生也深受其影响。

两位来自不同国家的作家,他们作品的意义、风格以及在当时社会中所产生的政治影响和作用等都有着极其相似的一面。

本文试以《我是猫》为例,论述夏目漱石作品对鲁迅作品风格的影响。

关键词:《我是猫》现实主义猫的视角呼唤自由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1867年1月5生于江户的一个地方小官吏家庭,是家中末子。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多以大胆讽刺的手法揭露当时社会的丑恶,表达作家反抗社会的情绪。

小说《我是猫》是其长篇小说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幻化成一只猫,并以猫的视角看世界,淋漓尽致地反映了20世纪初日本中小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生活,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明治“文明开化”的资本主义社会。

与夏目漱石同时期的中国伟大的爱国主义作家鲁迅先生,在留日时期(1902-1909)格外喜欢夏目漱石的作品,其创作风格也深受夏目漱石的影响。

对夏目漱石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他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深刻批判和对日本前途命运寄予的关注和反思,鲁迅先生也都产生了共鸣。

一夏目漱石作品风格的历史背景1 社会背景1900年,夏目漱石由日本文部省选送到英国伦敦留学,并在英国留学的三年期间体验到了西方近代文学的创作新视角、新技巧。

这为他后来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是猫》中的主人公“猫”所处的时代恰是明治维新之后的时期:一方面,资本主义思潮兴起,人们学习西方,寻找个性,呼唤自由,自我意识和市场观念形成大潮;另一方面,东方固有的价值观、文化观与风尚习俗,包容着陈腐与优异,在抗议中沉没,在沉没中挣扎。

夏目漱石在写《我是猫》的时候,就很明确地告诉读者,他的写作目的是揭露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鲁迅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也正是由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导致他最后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可见日本文学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鲁迅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文学观;比较研究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还有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对于明治文坛的日本文学不甚关心的鲁迅,却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高,且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兴趣。

鲁迅与作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在19、20世纪之交相似的时代状况中,各自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如何“现代”的课题,以文学的方式做出了极为深刻同时也极具个性的回应,加上鲁迅对夏目漱石在事实上的文学阅读,二者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丰富的探究空间。

1.鲁迅和夏目漱石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当时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因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开始醉心于科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对西方的科学最早是从接受医学开始的,这驱使他1904年赴仙台学医,来救抬病人的疾苦。

但不久,他便发现“医学并非紧要事”。

因为愚弱的国民,当务之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样,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借文学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也就是改造“国民性”。

鲁迅早年介绍到我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第一位就是夏目漱石。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中也说“鲁迅当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文学没有注意……不过,由于夏目漱石的徘谐小说《我是猫》很有名。

豫才(鲁迅的号)每逢漱石的作品单行本一出版,总要接二接三地买了来读……以后豫才写的小说,原不同于漱石的风格,但那种富于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漱石相当的影响。

鲁迅《野草》与夏目漱石《十夜梦》比较论

鲁迅《野草》与夏目漱石《十夜梦》比较论

之 《 十夜 梦 》 更显 示 出求索奋 进 的执 著和 抗 争 精神 ,也 体现 出鲁迅和 夏 目漱石 之 间影 响与超 ,
越 的关系。
关 键词 :
鲁迅 ;
《 草》 夏 目漱石 ; 野 ;
《 夜 梦》 十
中图 分类 号 : 1 文献 标识 码 : I 0 2 A 文 章 编 号 :0 8—7 9 ( 0 2 0 0 4 0 10 5 12 0 )5— 0 6— 4
漱石 的散 文 诗集 《 十夜 梦 》 以 比较 研究 。 作
有名 , 才 ( 迅 ) 豫 鲁 俟各 卷 印本 出 即陆续 买读 , 曾热 又 心读 其 每 天 在 《 日新 闻 》上 所 载 的小说 《 美人 朝 虞
” 鲁迅 是 1 0 9 2年 4月赴 日本 留学 的。 留学 期 间 , 他 草 》 。… 鲁迅 和夏 目漱石 , 仅在 文化批 判精 神上息 息相 不 接触 并 关 注 日本 文 学 ,并 想通 过 日本 文学 的 “ 口” 窗 来 烛 照 和 窥视 世 界 文学 。鲁迅 第二 次 留住 东 京 , 是在 通 ,而 且 在 生 活经 历 上 也有 一段 纯 属 偶 然 的机 缘 。 98 鲁迅 兄弟迁 至许 寿裳 为他们 所租 的东京本 乡 10 9 6年 以后 , 时他 已弃 医从 文 。这 一时 期 , 日本 1 0 年 , 其 在 这 近代 文 学史 上 ,正 是 自然 主义 文 学 出现 并 走 向高 潮 区西 片町 十号之七居 住 , 座 房子恰 恰是 约半年前 夏 9 6年 12月 至 的 时期 。自然 主义 文 学运 动 曾引 起 鲁迅 的注意 , 对 目漱 石居 住 过 的 旧居 。夏 目漱石 于 1 0 但
第 1 7卷 第 5期
鲁迅《 野草》 与夏 目漱石《 十夜梦》 比较论

文学名家作品总结

文学名家作品总结

文学名家作品总结文学是人类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文字表达出生活的点滴,传递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文学名家的作品,凝聚了他们的才华和观察力,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几位文学名家的杰出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一、鲁迅的伤痛呐喊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巨匠,其作品揭示了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

故事中的主人公以疯狂的方式与封建礼教进行了斗争,表达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慨与呐喊。

另一部重要作品《阿Q正传》,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面临的屈辱与自卑,揭示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悲喜与骄傲。

鲁迅的作品凭借犀利的笔触,深入人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夏目漱石的人性探索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猫的第一人称叙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愚蠢。

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庸俗与虚伪,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另一部重要作品《心》则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绘了一个被异化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困惑。

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对日本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弗兰兹·卡夫卡的荒诞世界弗兰兹·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荒诞和幻灭的世界观闻名于世。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河斯特的变形,描绘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无助。

小说中的象征意味丰富,反映了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另一部重要作品《审判》则通过主人公约瑟夫·凯.使廷的遭遇,探讨了权力与法律对个体的压迫与迷茫。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哲思,启迪了许多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夏目漱石 行人

夏目漱石 行人

哥哥不相信阿直对自己的爱,并怀疑阿直和二郎有不正当关系,于是居然对弟弟二 郎提出了一个极其荒唐的请求:让弟弟和阿直单独去某处游玩,并共度一晚,来证明 阿直是贞洁的。 二郎觉得极其荒谬,拒绝了哥哥,但是最终,还是在哥哥的坚持和母亲对哥哥的妥 协下,和阿直单独去了一个地方。本想当晚回去,不料大风大雨急作,无法出门,于 是二人最终还是在同屋共住了一晚。 其间阿直有对二郎的言语挑逗行为,但二郎最终什么也没做。二人翌日一早回到原 处,二郎跟哥哥约好,具体的事情回东京再说,于是四个人就返回了东京。 三、回去之后 回到东京之后不久,哥哥就提出让二郎说出那天晚上和阿直发生的事情,但是二郎 执意不说,于是和哥哥大吵一架之后二人反目,搬出去一个人住,渐渐回家的次数也 越来越少,即使回去,也不跟哥哥说话。 但是,渐渐的从妹妹阿重和三泽等人口中听说,哥哥最近感觉精神越来越不正常, 我虽然很担心,但是也无计可施。 四、尘劳 (尘劳指为世间俗世而累所产生的疲劳) 二郎就哥哥的事情,跟父母谈了一下。然后又委托三泽的担保人,也是哥哥的同事H 君,和哥哥出门旅行解闷。临行前,二郎拜托H把哥哥在旅途中的样子都写信告诉他。 十几天之后信来了。 信中说,哥哥一直非常苦闷,觉得自己生活很不安,很累。然后和H谈论宗教问题, 还打了H一巴掌。但整个旅行期间二人相处的都极为和谐。最后H说:‚我真希望他一 直在酣睡中。但是如果他无法从酣睡中醒来,那又是一种不幸了。‛
出生日期:1867年2月9日


水瓶座的出生时间:公历 1月20-2月19 区间分析 [2月1-2月9] 性格特征:性格忽冷忽热、充满矛盾,才能几乎全部集中在喜好或精神生活方面。思想活跃开放,语言 尖锐,神秘难以捉摸,有敏锐的直觉,并富有幽默感,性格比较开朗。你对于一切新奇的事物、开拓性 的事业、前沿科学、改革创新和天文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 动力来源:智慧 [2月10-2月18] 性格特征:敏锐的直觉、善于思维的头脑赋予你善于幻想的精神,真正的天赋和灵感会表现在艺术上, 但也会导致你乌托邦式的空想。往往不太适应日常生活的规律。向往自由,拒绝被任何人束缚,有一种 独立自主或独身主义思想倾向。 是所有水瓶当中最‚爱动脑,不爱动手‛的一个区间的人。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
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 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 “国民大作家”,和森欧外 并称为日本文坛“双璧”。 在日本他可以称得上是妇孺 皆知。夏目漱石擅长俳句、 书法,他的头像甚至还被印 在日元纸币、邮票上。
夏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石
夏目漱石创作背景
夏目漱石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作 家,在他生命最后的十几年里 他创作了无数伟作。夏目漱石 十几年的创作可以分为前期和 后期两个时期。
夏目漱石作品——《心》
《心》是一部探索人内心深 处的长篇小说。 小说深刻的揭示了金钱和恋 爱是近代的象征,是近代人 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根源。同 时,作者还通过小说否定个 人自私主义,呼吁人们去掉 私心,追求自由、独立。
夏目漱石对社会影响
夏目漱石创作出来无数经典作品,启迪了世人,为世 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 夏目漱石做作品的伦理道德意识对以白桦派为中小的 理想主义文学有其大影响。 夏目漱石的思想和创作手法影响了一大批文人作家, 如芥川龙之介等。同时夏目漱石的作品被翻译到各国, 对世界的文学者产生很大影响,如鲁迅。 夏目漱石以他十几部长篇小说和大批短篇小说竖起批 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丰碑,同时给当时腐败的资本主义 社会一痛击。
夏目漱石前期创作背景
背景:明治维新”已经过去了三十几个年头。在这期间, 统治者对内压迫剥削人民,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中日战 争和日俄战争)。这些使日本动荡不安,政局腐败人民 生活困苦。 夏目漱石作为先进知识分子深刻地认识到这 一点,开始用笔批判这个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前期作品(部分) 1、长篇小说:《我是猫》 2、前期三部曲: 《三四郎》、《其后》、《门》 这些作品都旨在批判和讽刺当时的 人类社会的丑恶
夏目漱石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创作背景 后期的夏目漱石被神经衰弱和胃病困扰,治疗无果,生命 垂危。这对他的人类观和生死观产生很大影响,他开始从 批判社会到关注人的内心。 在这一时期,夏目漱石“则天去私”的思想在他的作品中 得到体现。 (则天去私:超越人类的私心,顺应天意。) 夏目漱石的后期作品 《过了春分时节》、《行人》、《心》 《明暗》、《梦十夜》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章摘要】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一批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新的思索和分析,鲁迅作品中塑造了新旧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这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旧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迂腐文人、封建文人渣滓;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我”的形象、思想前卫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并且对这两大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分析,其次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通过延伸的眼光平行比较了与鲁迅先生同时期的作家所描写的知识分子,尽可能做到拓宽视野,升华主题。

【关键词】鲁迅;新旧知识分子形象;国内外作品;对比;行与德鲁迅,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造型的人物,创新,或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辉煌的成就的方式。

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揭露社会当时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和《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在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表现,深既尖锐的批评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虚伪的封建监护人,而在农民的时候社会现实的广泛而深刻的总结和性能,妇女,知识分子问题,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充满激情的呼吁,表示在分化知识分子孤独,陷入困境,徘徊和思考的心情新文化阵营,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

此外,鲁迅在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注重塑造大感典型代表的形象,开创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篇文章应该提到的是鲁迅知识分子的生动描述的形象,可以说笔者总结知识分子的形状和占大多数的小说的人物塑造的比例。

因此,鲁迅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理解,我们必须一个典型的一批最有说服力和启发力认真分析和思考的艺术精神和精髓。

寻找知识分子的小说形象,其特点可分为新老两类,一类是老知识分子,他们的无知,麻木,迫害封建制度和腐蚀;一个是新知识分子,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摆脱对他们的旧的社会危害。

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对照分析,对于当下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言与行有一定启示意义。

1 两大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包括《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等。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

夏目漱石:鲁迅早期文学道路上的引路人摘要:夏目漱石是鲁迅最喜爱的日本作家之一,在青年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曾倾心阅读夏目漱石的小说,比如《我是猫》、《三四郎》等。

为什么鲁迅会倾心于夏目漱石的小说,有两点原因:一个是他的小说语言诙谐幽默,具有“低徊趣味”的风格特点;另一个原因在于夏目漱石的文明批判的思想引起鲁迅的共鸣。

在鲁迅早期的文学探索的道路上,有很多作家对他产生影响,比如章太炎、尼采等等,夏目漱石是其中的一位。

当然,夏目漱石的小说风格与后来的鲁迅大异其趣,他的影响只限于一定的时期和范围之内。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日本文学;刘柏青作者简介:赵志(1974-),男,河南郑州人,硕士,任教于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文法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现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33-0-02一、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夏目漱石(1867-1916)是日本近代著名的小说家,一生创作了十五部长篇和中篇小说,他的作品兼具东方古典美学的特点和对社会的批判性,深刻表现了人性复杂的一面。

他是鲁迅在留学时期最喜欢的日本作家之一,他的文艺思想和人生观对鲁迅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在1906年到1909年之间,鲁迅从仙台医专退学后,决心走文学创作和翻译的道路,这个时期正好是夏目漱石的小说风行的时候,日本学者藤井省三这样描写当时鲁迅的生活状态:“跟当时的日本学生一样,鲁迅身穿和服,腰间系带,下着裤裙,唇上的德式胡须也留了起来。

他把学籍挂靠在德国学协会附属德语专修学校,每天流连于丸善书店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书店书摊,专心搜罗书籍杂志,尝试文学评论和欧美文学介绍。

”[1]1907年6月,夏目漱石开始在报纸上连载长篇小说《虞美人草》时,鲁迅每天早上醒来后的头一件事就是,依偎在寓所的床铺上,嘴里叼上常见的敷岛牌香烟,翻阅报纸的小说版面。

关于鲁迅对夏目漱石的阅读记录,他的二弟周作人也给予了详细的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第8期总第144期山东社会科学sli^NDoNGSOCIALSC匝Na玛No.8GeneralNo.144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邓传俊(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纂】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现代文学的象征性存在。

二者都提倡个人主义,鲁迅的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漱石的个人主义则强调要受责任、义务和人格的约束。

两位作家均在各自的人生和创作中贯彻了其所提倡的个人主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鲁迅;个人主义【中圈分类号】1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45[2007]08—0094—03鲁迅和夏目漱石分别是中日两国的现代文学巨擘,也是对现代文明洞幽烛微的思想家。

鲁迅在留学日本期问(1902—1909),痛感改造国民性的必要性,毅然弃医从文,并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文章里阐发了其个人主义即“立人“思想,强调个人的“主观之内面精神”…(嘟),“把晚清以来国民性讨论中国家民族本位的思想转换到了个人个性本位上来”。

[2】(讳’夏目漱石所生活的时期正是日本明治政府大力推行“脱亚入欧”、“文明开化”的时代,可以说他是明治维新的同龄入和见证人。

在英国留学期间(1900—1902),漱石探索到了“自我本位”的文艺观和人生观,进而予1914年提出了其“道义上的个人主义”(3】《升∞’思想。

无论是对于鲁迅而言还是对漱石来说,个人主义思想既是其生活原理,也是其文艺创作主题。

把握这一思想并对之进行比较。

或许会对我们理解这两位具有象征意义的作家提供一个新鲜参照。

一、鲁迅的个人主义鲁迅个人主义的主要思想渊源是在日留学期间所接受的尼采哲学思想。

他适值日本国内尼采热达到顶点的1902年来到日本,于尼采的积极的、意志的人性和“超人“说中,发现了强烈的主体性精神。

…附)鲁迅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两年日文后,转赴仙台医专学医。

1906年夏,以“幻灯片事件”为契机。

鲁迅做出了从事文学启蒙的新选择。

又返回东京开始了文学活动。

以此为分水岭,鲁迅在日本的著述也可以划为前后两个时期。

在前期的《自题小像>、《中国地质论》、《斯巴达之魂》等诗文中,鲁迅表达了“我以我皿荐轩辕”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不欲亡国而生,誓愿殉国以死”【5](P11)。

“默祝愿生刚勇强毅之丈夫子,为国民有所尽耳”…n扪,其欲救国民于水火的攀拳之心,溢于言表。

阅读其前期的著述,不难看出其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为“国民”。

也就是说,“国”与“民”是一体的,并强调“民”为“国”而献身。

而到了留日的后期即1907—1908年的著述中。

其关键词则由“国民”变为了“个”。

相关词有“个体”、。

个人”【7】(H舢、“己”、“自”、“自我”、“个性”[siCk4娟’等。

鲁迅在<破恶声论》里这样说到:聚今人乏所张主,理而察之,假名之日类,则箕为类之大较二:一日汝其为国民,一曰汝其为世界人。

前者慑以不如是则亡中国,后者慑以不如是则畔文明。

寻其立意,虽都无条贯主的。

而皆灭人之自我。

使之混然不敢自别异,泯于大群,如掩诸色以晦黑。

假不随驸。

乃即以大群为鞭篓,攻击破拶,侔之靡骋。

f9】(瞄)在此,鲁迅讨论了两种“人”的概念,一种是“类”的观念,即把“人”归于“国民”、“世界人”等“大群”的“人”;另一种是“个”的观念,即把“人”看作一个个的生命“个体”。

鲁迅清醒地看到了“大群”的力量之强大,他们动辄将。

亡中国”、“畔文明”的罪名强加到个体头上,对之“攻击破拶”,终至“灭人之自我”,使之“泯于大群”。

关于“立人”和“立国”的关系,鲁迅深刻地指出:国人之自觉至。

个性张。

沙聚之邦,由是转为人国。

人固既建。

乃始雄厉无前,屹然独见于天下。

[io】(既)是故将生存两阎,角逐列国事务,其首在五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巧7)鲁迅主张要建立一个“人国”。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先有“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是谓“立人”,而要达到“立人”目标,就必须“尊个性而张精神”。

很明显,鲁迅是将“立国”置于人的个体精神自由之上的。

可以说,这是鲁迅个人主义思想的根本特征,是鲁迅对自己留日前期“国民”说思想的匡正,更是对中国传统观念的反省,因为在以三纲五常等封建礼教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着意强调的是收稿日期:2007—05一10作者简介:邓传俊(1969一)。

男,山东茌平人,济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人对国家、社稷以及作为其象征的天子、皇帝的附属性,而唯独缺少“个”的因子。

所以,这样的个人主义思想自然就不见容于社会,。

个人一语,入中国未三四年,号称识时之士,多引为大垢。

苟被其谥,与民贼同”。

【12】(巧”鲁迅讲的。

己”、。

自~自我”。

不是利己主义的“己”,不是惟利是图、目光短浅的、心胸狭窄的“已”,而是“发扬踔厉”【13】(聊)、。

以己为中枢,亦以己为终极”。

以己为。

造物主”、“立我性为绝对之自由”[14】<聊’的具有个体精神自由的个人,是“刚毅不挠,虽遇外物而不随移”,能够“做社会桢干”[15】(聊’的个人。

总之。

鲁迅所强调的个人是与。

类”相对立的个体的人。

是具有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为异己力量所奴役的处于精神自由状态的人,是具有强力意志的人。

=、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1914年11月,漱石应学习院辅仁会的邀请,作了题为<我的个人主义>的演讲。

在演讲中,他首先回顾了自己探索到“自我本位”原则的思想历程。

漱石是在英国留学期间探索到“自我本位”原则的,随后,他便从以前的“他人本位”转向为。

自我本位”。

其确立“自我本位”信念的契机在于,在研究和鉴赏英国文学时,他的一些观点往往与英国研究者发生分歧。

漱石在困惑迷茫中领悟到,文学不像科学那样具有普遍性,它永远是个人化的东西,对它的研究也大体上是个人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若想真正弄懂文学这个概念,就只有依靠自己,应该自己去体会,他人无论怎样值得信赖,在这方面也都无法取代自己。

而迄今为止的文学研究却一直都是“他人本位”的,像无根的浮萍四处飘荡。

不管西洋人说的是对是错,自己都随声附和,但由于归根到底不是自己的东西,所以不论怎样炫耀,内心总是不安。

漱石认识到这些,便豁然开朗,“自从以自己的双手紧紧把握住了‘自我本位’这个词之后,我变得异常坚强起来,一种傲视一切的豪迈气概油然而生:他们算什么东西?可以说,站在茫然若失的我的面前,给我明确指出从今往后的前进道路的,正是这‘自我本位’四个字”。

[16】(n撕)在演讲中,漱石把他所主张的个人主义归纳为三点:“第一。

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就必须同时尊重别人的个性。

第二,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必须充分意识到与之相伴而来的义务。

第三,要显示自己的财力,也必须重视随之而来的责任。

?[I,】(P1盯’可见,漱石所提倡的个人主义,也绝不是损人利己的个人主义,而是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的个人主义。

明治后期以降,随着日本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各种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生存竞争愈益严酷,利己主义进一步膨胀,滥用金钱和权力之风蔓延。

面对传统伦理道德日渐沦丧的现实,夏目漱石提出了他的“道义上的个人主义”思想,以此作为缓解社会矛盾、协调人际关系的良方。

从。

德义”、。

公平”、。

正义”、。

人格”、。

道义”等关键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其个人主义思想具有明显的东方伦理色彩。

漱石否认个性的发展可以达到无条件的程度。

他指出:“近来似乎有这样一种非常奇怪的倾向,即很多人高声叫嚷着自我、自我觉醒。

却打着这个幌子肆意妄为。

看来他们只是尊重自己的自我,却丝毫不认同他人的自我。

我坚信只要持有公平的眼光和正义的观念,势必就会在为自己的幸福去发展自己的个性的同时。

也给别人以发展个性的自由0”[I.】(九一’漱石的。

个人主义”以。

克己”为前提.具有很强的伦理性。

这是一种没有党派之心,而有是非曲直的。

道义上的个人主义”。

它要求一个人在发展自我的时侯,必须意识到他我的存在,必须公正地处理自我和他我的关系,必须用人格、义务和责任等社会观念来约束自己。

、漱石还指出。

孤寂”是个人主义的必然产物,。

道义上的个人主义”,不结朋党帮派,不为权利和金钱所动,因而在其背后,就隐藏着人所不知的孤独和寂寞;这种个人主义在以人为目标决定向背之前,又首先必须明辨是非,这有时也会使人陷入孤立的境地,因而感到十分寂寞。

【19】(m1’漱石指出个人主义是孤寂的。

其意仍在强调不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人存在的重要性。

总之。

漱石在自我本位的基础上闱发了其个人主义思想。

在主张个人主义的同时。

他也清醒地看到了个人主义有着向利己主义转化的危险,正因如此,他竭力主张用传统的东方伦理来匡正和约束肆意发展个性的个人主义。

他也充分意识到了作为坚守个人主义的副产品的“孤独”这一顽疾的存在,所以,在其创作生涯中,孤独一直是他所关注的主题。

三、鲁迅和夏目漱石的个人主义比较鲁迅是在寻求拯救国家和民族命运的良方时形成了自己的个人主义思想,而漱石则是在对文学本身的不懈探索中把握住了“自我本位”这一原则进而形成了自已的个人主义思想的。

二者所提倡的个人主义,其所产生的契机各各不同,主旨和落脚点也有微妙差异。

鲁迅的个人主义思想主要强调个体的精神自由,其落脚点在于“个体”;漱石则重点强调“他人”的存在,其立意在于对个人主义演变成的利己主义流弊进行反拨。

二者也有很多相通之处。

都提倡发展和尊重个性。

反对盲从。

都不仅在各自的人生中践行个人主义,而且将这一思想贯穿于文艺活动,坚守边缘的立场,秉持怀疑、批判的精神。

鲁迅终其一生都是特立独行,保持着对被“类”淹没的警觉。

他从不向黑暗势力妥协,坚守着。

精神界战士”的批判立场。

他对以富有渖}学、民主为标志的西方现代文明是持怀疑态度的,强调现代化的目标归根结底是要追求每个个体生命的自由与健全发展。

其文艺观也不例外。

早在留日时期,。

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自然主义文学并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漱石的文学所吸引。

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算小的理由,起码可以说明青年的鲁迅……反对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改革方向,而开始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

[20】(刚。

75’鲁迅的作品,取材于下层民众的如<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其立意在于揭示病态社会对人的精神毒害,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取材于知识分子的如《在酒楼上>、‘孤独者>等,其关注的焦点是人的生存状态、人的生存希望、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

总之,对个体精神自由的呼唤充溢于作品的字里行间,构成了奔涌喧腾于作品深层的。

呐喊”基调。

强烈的自我意识和独立品性使得漱石对当权者保持了高度的警觉。

他于1907年毅然回信拒绝出席内阁总理大臣够西园寺公望的召集的。

文士招待会”,并在信中附了一首将西园寺的住宅比作茅坑的俳句;1911年“大逆事件”后不久,他又断然拒绝文部省授予的博士称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