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
鲁迅《野草》与夏目漱石《十夜梦》比较论

之 《 十夜 梦 》 更显 示 出求索奋 进 的执 著和 抗 争 精神 ,也 体现 出鲁迅和 夏 目漱石 之 间影 响与超 ,
越 的关系。
关 键词 :
鲁迅 ;
《 草》 夏 目漱石 ; 野 ;
《 夜 梦》 十
中图 分类 号 : 1 文献 标识 码 : I 0 2 A 文 章 编 号 :0 8—7 9 ( 0 2 0 0 4 0 10 5 12 0 )5— 0 6— 4
漱石 的散 文 诗集 《 十夜 梦 》 以 比较 研究 。 作
有名 , 才 ( 迅 ) 豫 鲁 俟各 卷 印本 出 即陆续 买读 , 曾热 又 心读 其 每 天 在 《 日新 闻 》上 所 载 的小说 《 美人 朝 虞
” 鲁迅 是 1 0 9 2年 4月赴 日本 留学 的。 留学 期 间 , 他 草 》 。… 鲁迅 和夏 目漱石 , 仅在 文化批 判精 神上息 息相 不 接触 并 关 注 日本 文 学 ,并 想通 过 日本 文学 的 “ 口” 窗 来 烛 照 和 窥视 世 界 文学 。鲁迅 第二 次 留住 东 京 , 是在 通 ,而 且 在 生 活经 历 上 也有 一段 纯 属 偶 然 的机 缘 。 98 鲁迅 兄弟迁 至许 寿裳 为他们 所租 的东京本 乡 10 9 6年 以后 , 时他 已弃 医从 文 。这 一时 期 , 日本 1 0 年 , 其 在 这 近代 文 学史 上 ,正 是 自然 主义 文 学 出现 并 走 向高 潮 区西 片町 十号之七居 住 , 座 房子恰 恰是 约半年前 夏 9 6年 12月 至 的 时期 。自然 主义 文 学运 动 曾引 起 鲁迅 的注意 , 对 目漱 石居 住 过 的 旧居 。夏 目漱石 于 1 0 但
第 1 7卷 第 5期
鲁迅《 野草》 与夏 目漱石《 十夜梦》 比较论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心》是夏目漱石所写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处。
通过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艺术,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本报告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心》进行探讨: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本部分主要介绍夏目漱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心》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 作品主要人物及其心理特征本部分着重描绘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的驱动力。
3. 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本部分分析小说所传达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探讨小说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探究。
4. 构成要素和结构分析本部分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组织、情节设计等构成要素,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艺术价值。
5. 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本部分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夏目漱石的文学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6. 原文分析与翻译对比本部分选取小说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原文分析和翻译对比,揭示小说的文言文特点和译文的翻译难点。
7. 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部分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分析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探讨小说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8. 小说在外国文化中的影响本部分探讨小说在外国文学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分析小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9. 学术研究和未来发展本部分介绍小说在学术研究中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探究小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意义和价值。
从以上九个方面对《心》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夏目漱石的文学和思想,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揭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心》中,夏目漱石的创作背景是日本的明治时期,社会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目漱石自己也是一个学者,他的学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而且他的创作技巧也是受到了欧洲文学的影响。
文学名家作品总结

文学名家作品总结文学是人类智慧、情感和创造力的结晶,通过文字表达出生活的点滴,传递着人类的智慧与情感。
文学名家的作品,凝聚了他们的才华和观察力,成为了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总结几位文学名家的杰出作品,探究其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一、鲁迅的伤痛呐喊鲁迅,现代中国文学的巨匠,其作品揭示了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通过主人公的自白,揭示了封建社会下人性的扭曲与压抑。
故事中的主人公以疯狂的方式与封建礼教进行了斗争,表达了作者对于旧世界的愤慨与呐喊。
另一部重要作品《阿Q正传》,以喜剧的手法表现了中国人民的面临的屈辱与自卑,揭示了封建社会下普通人的悲喜与骄傲。
鲁迅的作品凭借犀利的笔触,深入人心,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二、夏目漱石的人性探索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充满了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通过猫的第一人称叙述,揭示了人性的种种弱点和愚蠢。
小说以幽默的方式描述了一群知识分子的庸俗与虚伪,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尖锐的讽刺。
另一部重要作品《心》则通过主人公的内心独白,描绘了一个被异化的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孤独和困惑。
夏目漱石的作品以其深刻的人性洞察力和细腻的描写手法,赢得了读者的共鸣,对日本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弗兰兹·卡夫卡的荒诞世界弗兰兹·卡夫卡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以荒诞和幻灭的世界观闻名于世。
《变形记》是卡夫卡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通过主人公格雷戈尔·萨姆河斯特的变形,描绘了个体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和无助。
小说中的象征意味丰富,反映了卡夫卡对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另一部重要作品《审判》则通过主人公约瑟夫·凯.使廷的遭遇,探讨了权力与法律对个体的压迫与迷茫。
卡夫卡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深邃的哲思,启迪了许多读者对生活的思考,成为了世界文学史上的瑰宝。
夏目漱石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010名家名作黄雅伦一、夏目漱石和鲁迅夏目漱石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角度独特,文笔辛辣,对社会及其人性的无情批判讽刺引起了当代甚至是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位文学大家与他的文风相似的话,那就是鲁迅了。
关于两位文学大家,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的“思想”以及“样式”上。
其实,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曾做过教师,同时又都作为作家一直进行文学创作。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似乎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经历,塑造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经典角色。
二、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里的“伪知识分子”佐藤洋一在论文①中曾提到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分类。
和鲁迅创作的人物形象相似,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类:伪知识分子、沉默无言的知识分子、觉醒的知识分子。
下面通过比较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来进一步地分析和整理两个作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共同点。
在上述佐藤洋一的论文中,就有提到鲁迅作品中的《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就是“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假洋鬼子”是村里有钱人钱太爷的儿子,在城里的“洋学堂”里上课,又到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他的“辫子不见了”。
“假洋鬼子”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教育,看上去似乎还跟清末革命先进派一样,以“断发”来展示对腐朽封建传统的抵抗。
但是,事实上刚好和这表面的假象相反。
作者在文中借母亲的口道出了“断发”的缘由。
“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
”②由此,已经可以看出“假洋鬼子”的“假”。
更别说,他为了能考取功名,特意去买了一条“假”辫子。
戴着“假”辫子,穿上长衫,再无革命先进青年的做派。
而当他听闻革命派的消息时,又立刻马上摇身一变,把自己的“假”辫摘掉,从长衫换回了西装。
如此两面派,怪不得作者要借阿Q之口叫他“假洋鬼子”了。
这样的虚伪文化人在夏目漱石的《哥儿》里也有一位——教导主任“红衬衫”。
“红衬衫”是当时“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妥妥的“优秀”知识分子。
【语文知识点】朝花夕拾琐记主要内容及写作背景

【语文知识点】朝花夕拾琐记主要内容及写作背景这部作品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琐记》记叙作者家道衰落后,饱受世人的冷眼而终于走上了与封建主义决绝的道路。
《琐记》忆叙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
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后改名为雷电学校)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
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如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1926年9月鲁迅接受了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教书,但他在厦门大学只待了四个多月,因为他发现厦门大学的空气和北京一样,也是污浊的。
鲁迅在这里见识了种种知识分子的丑恶嘴脸,毫不留情地进行抨击。
鲁迅虽然不喜欢厦门大学,但他对自己担任的课程却倾注了全力,他上的课很受学生的欢迎。
《琐记》是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是《朝花夕拾》一书中第八篇文章。
《琐记》介绍了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
文章从作者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第九段中说城中唯一的一所中西学堂也成了“众矢之的”。
这也的确说明了封建旧思想的根深蒂固,人们对新思想的不了解、不认同。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作者在雷电学堂求学时,校长出了个《华盛顿论》的文题,国文老师竟不知华盛顿是什么。
这也足见当时人们头脑之古旧、思想之老化,人们对新思想的不接受与排斥。
这样的老师,岂不是要耽误学生的学业吗?文中最有趣之处当数要去日本留学之前的那两条所谓的“经验”,简直是一堆废话,没有一点可用之处,也由此可见中国人当时对一些外国事物的误解。
后面的几段中,也写出了当时一些新文化对青年学生的影响,和老一辈对学习新知识的不支持。
《琐记》可以说是哪个时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很好地写出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象,是一篇不错的回忆性散文。
呐喊的创作背景是什么

呐喊的创作背景是什么《呐喊》是鲁迅先生的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问题和人民的苦难。
要了解《呐喊》的创作背景,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来探讨。
首先,从社会背景来看,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水深火热之中。
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不断遭受列强的侵略和掠夺,国家主权丧失,民族尊严受损。
封建统治的腐朽和黑暗,加之西方列强的经济剥削和文化渗透,使得中国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
广大民众生活在贫困、饥饿和压迫之中,民不聊生。
在政治方面,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对外妥协,导致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国家利益被出卖。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人民的命运。
军阀混战,政治动荡,社会秩序混乱不堪,人民渴望着真正的变革和解放。
经济上,中国传统的农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西方列强通过商品倾销和资本输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大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流民;民族工商业在外国资本和官僚资本的挤压下艰难发展,工人阶级受到残酷剥削,劳动条件恶劣,生活困苦。
文化方面,封建礼教和旧传统依然束缚着人们的思想。
儒家思想中的一些保守观念,如“三纲五常”等,成为了压抑人性、阻碍社会进步的枷锁。
同时,西方文化的传入,既带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也引发了文化冲突和价值观念的混乱。
鲁迅先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怀着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以及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
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揭示社会的黑暗,唤起民众的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
其次,鲁迅先生个人的经历和思想发展也是《呐喊》创作的重要背景。
他早年曾留学日本,接触到了西方的先进思想和文化,深刻认识到中国与世界的差距。
在日本期间,他看到了中国人在国外所受到的歧视和侮辱,深感民族的耻辱和悲哀。
这使他更加坚定了改变中国现状的决心。
回国后,鲁迅先生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失望。
他看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看到了社会改革的艰难。
“猫眼”里的冷暖人生——夏目漱石

随着日俄战争的结束, 日益严
峻的政治局势让夏 目漱石将尖锐 的笔锋转向了中下层的知识分子 , 力图去详尽描绘他们的苦恼境遇、
于俳谐文学之境 。 一面试图以维新
志士出生入死一般的 勇猛精神搞
搞文学。 ”在与朋友的信中抒发了
这番决心之后 。 夏目漱石的创作进 入到一个成熟而独特的新时期。 对于夏目漱石而富 , 能够成为
一
剖析他们的精神世界。 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之下, 他写作了后来被称为 “ 前三部曲”的 《 三四郎》《 从此以
大 空云不 动 ,终 日杳 相 同。
大病初愈的漱石与报社之间 产生了矛盾 , 继而又经历了丧女的 巨大打击, 这促伊他 了一部新
名专职作家一直是他的梦想 , 所
后》和 《 。 门》 在这些作品之中 。 作
点 :“ 在这梦一般的、诗一般的
吞天的山村中 ,若以撼动大世界。 ……我一面出入
居的人生历程与社会现实之上。
次次从鬼门关回来让他的生活与 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变化, 使他体会 到了一种绝对平静的类似宗教一
般的 境 界 :
仰 卧人如哑 ,默 然 见 大空
于 是 ,“ 刚怒 目”式 的夏 目 金 漱 石又 回来 了 。
的人世充满了愤怒苦痛和灾难 , 人
们 早 已忽略 了 美的 存在 , 正是 夏 这
间。 要做到无欲无求、 纯粹为美而
美 ,这更是难以实现的虚幻理想。
不久之后 , 夏目漱石就意识到了这
一
目漱石呼唤 “ 非人情” 美的用意之 所在。 但事实上 , 无论谁都终究逃不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适 ” 美是很 多 文人 的梦 想 。 嚣 之 喧
《文学研究: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

文学研究: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解读引言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樟寿,字豫才,笔名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和思想家。
他的作品对于理解中国近现代历史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鲁迅的作品进行深入探讨,着重解读其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
一、鲁迅与中国现代化运动在20世纪初,中国正处于封建帝国主义统治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这个时期正是中国现代化运动兴起的阶段,而鲁迅正是这一运动中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
他通过自己创作的小说、散文以及独特的写实风格,生动地描绘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压抑,并对旧体制进行了批判和反思。
二、《狂人日记》:对旧礼教体制的揭露《狂人日记》是鲁迅最早发表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主人公癫疯先生的视角,反映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人民的痛苦。
这部作品深刻揭露了旧礼教体制对个体自由和思想解放的禁锢,将时代背景与个人心理相结合。
三、《阿Q正传》:中国农民在现代社会中的困境《阿Q正传》是鲁迅最具代表性的小说之一,通过讲述一个农民阿Q的形象故事,鲁迅揭示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无奈。
作品中“替天行道”的形象成为那个时代底层百姓借用他们感受无法改变命运自我安慰与抵御外界压力的精神寄托。
四、《呐喊》与城市工人阶级《呐喊》是鲁迅最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短篇小说集之一,其中描绘了一系列真实而残酷的城市生活场景。
这些作品展示了工人阶级在城市化进程中所遭受的剥削和艰辛,并通过对社会的剖析,对人类心灵进行深入探讨。
五、《祝福》与国民性格《祝福》是鲁迅的短篇小说之一,通过对中国人民的国民性格进行了剖析。
作品中通过描绘热心互助的老陶和自私冷漠的新陶,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旧有美好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个体利益冲突的矛盾。
结论鲁迅作品所表达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非常丰富。
通过他对封建社会腐朽现象和压抑状态的揭示,在当时引发了巨大的震动,为中国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奠定了基础。
同时,他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力,而且至今被视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 陈占彪 陈占宏 (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2.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 《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 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pp51—56
摘 要: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从客观上看.。“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时代转折期;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 作者简介:11陈占彪(197)-),男,陕西省韩城县人,《社会科学报》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等;21陈占宏(1976-),男,陕西省韩城县人,《沪港经济》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文学意义上的联系 20世纪初,夏目漱石(1867—1916)与周树人(1881—1936),一个是声名显赫的日本文坛巨子,一个是苦闷敏感的异国求学的弱国青年,日后成为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奠基者,曾在东京西片町一华美而典雅的住宅里先后住过,这是日后对中日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位文坛巨子一次不经意的、又不完全的邂逅。 然而,最能说明鲁迅与夏目漱石直接发生联系的文学事件,莫过于鲁迅在日留学期间直接翻译过夏目漱石的两篇作品,这两篇作品为《挂幅》和《克喀先生》。它们被收录在周氏兄弟合译的出版于1923年的《现代日本小说集》里。就在该书的后记有着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极高而又精到的评价,说“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做,登在俳谐杂志《子规》(Hototogisu)上的《哥儿》(Bocchan),《我是猫》(Wagahaiwanekodearu)诸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1](P1644)。鲁迅对夏目漱的评价这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它最直接地说明了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了然于胸。 其实岂止是在日期间,在鲁迅生命的最后一两年里,他还在大力搜购夏目漱石作品全集,这可从迅的岁末书账中看出。在1935年末的书账中,购得了《漱石全集》的第4、8册,共2册。在1936,他生命的最后一年,鲁迅对夏目漱石全集的搜陆续购得《漱石全集》的第1、2、5、6、10、11、13、14、15册,共9册。 对于文学的超功利性认识,鲁迅与夏目漱石的看法也是不谋而合的。夏目漱石在中篇小说《旅宿》中一改《我是猫》中泼辣的风格,倡导一种超功利的“非人情”的艺术主张,他在《文学论》第二编第三章里给“非人情”做了这样的解释,“可称为‘非人情’者,即抽去了道德的文学,这种文学中没有道德的分子钻进去的余地。譬如,吟哦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其效果如何?诗意确实是堕落的,但并不能以此着重断定它是不道德的,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这也许是有失礼貌的,然而并非不道德。非人情即从一开始就处于善恶界之外。”夏目漱石强调的是文学与道德无关这一艺术特性。“后来被周氏兄弟大段引用过的夏目漱石为高浜虚子《鸡头》集所作的序言中就说:‘不把娱乐作为小说的目的不能成立’,然而,周树人之所以会接受这一理论的影响,是由于他们对于中国封建社会中传统的‘文以载道’观的厌恶和对于梁启超等人‘昧于文章之意’,‘惑于裨益社会’的不满,故很自然地会欣赏这种美学观念。”[2](P494-495)也许,在一定程度上,鲁迅的确受到了夏目漱石影响,也许这种说法有些武断,因为,鲁迅对艺术的娱乐特性和审美本质的认识是以一贯之的,他早年听章太炎授课时,私下就不满于章氏将学说和文学混淆起来,他说:“文学与学说不同,学说所以启人思, 文学所以增人感。”[3](P231)在教育部时他对美术本质的看法也是基于这一认识的,“顾实则美术诚谛,固在发扬真美,以娱人情,比其见利致用,乃不期之成果”。“主美者以为美术目的,即在美术,其于他事,更无关系。诚言目的,此其正解。”[1](P1739)就连后来提倡木刻运动时,他也还说,至于“为什么要绍介呢?据我个人的私见,第一是因为好玩。说到玩,自然好像有些不正经,但我们钞书写字太久了,谁也不免要息息眼,平常是看一会窗外的天。假如有一幅挂在墙壁上的画,那岂不是更其好”[4](P826),好玩成为他要介绍木刻的首先的原因。可见对文艺的超功利性的认识,鲁迅是向来如此的。 如果这还说明不了鲁迅受夏目漱石的影响的话,在东京与鲁迅朝夕相处的周作人及日后翻译鲁迅所著小说史略的日本学生增田涉的回忆文字则明确地提到了鲁迅所受的影响。周作人回忆说: “此外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写有一部长篇小说,名曰《我是猫》,假托猫的口气,描写社会情状,加以讽刺,在日本现代文学上很是有名,鲁迅在东京的时候也很爱读。在鲁迅的小说上虽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总受到它的有些影响,这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5](P441)周作人还具体讲到鲁迅在哪些方面受到了夏目漱石的影响,“(鲁迅)对于日本文学当时殊不注意,森鸥外、上田敏、长谷川、二叶亭诸人,差不多只看重其批评或译文,唯夏目漱石作俳谐小说《我是猫》有名,豫才俟各卷印本出即陆续买读,又曾热心读其每天在朝日新闻上所载的小说《虞美人草》,豫才后日所作小说虽与漱石作风不似,但其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而其深刻沉重处乃自果戈理与显克微支来也”[5](P505)。增田涉的回忆与周作人的回忆极为相似,他应当说是参考并借用了周作人的说法,他在《鲁迅在日本》一书中这样写道:“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的作风,与漱石的作风也不相似。但那嘲讽之中的轻妙笔致,则是颇受漱石的影响。至于那深刻沉重之处,则来自果戈理和显克微支。”[5](P85)他们的说法又与鲁迅的自述十分铆合,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自云,“记得当时最爱看的作者,是俄国的果戈理(N.Gogol)和波兰的显克微支(H.Sienkiewitz)。日本的,是夏目漱石和森鸥外”[4](P792)。从周作人和增田涉的眼里来看,鲁迅文章中“嘲讽中轻妙的笔致实颇受漱石的影响”,“即使受影响,也仅与笔致相关,单纯是表现技术上的问题”[5](P85)。这也许为鲁迅的写作技法和讽刺艺术的理论渊源提供了一个新鲜的参照。 至于鲁迅为什么对夏目漱石的文学如此感兴趣,日本学者桧山久雄认为这是他们对当时文坛上盛行模仿西方自然主义的做法反感所致,这也是才识卓著的文学家的成熟之处和基本素质。自然主义手段固然带来了新的文学气象,但也许很难适应东方独有的“低回趣味”的文化氛围以及注重直觉和感性经验的体悟方式,所以自然主义很难在东方文化传统中成大气象。桧山久雄在《鲁迅与夏目漱石》一书中认为,鲁迅在当时“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的自然主义的文学并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漱石的文学所吸引。这里也许有一个不算小的理由,起码可以说明青年的鲁迅,反对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改革方向,而开始有了一种模糊的认识:要在民族传统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文化。这时的鲁迅,遇到了和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的漱石的文学,他自然会很倾心。这样的推想大概是很自然的吧”[6](P74-75)。鲁迅与夏目漱石虽知道文艺的真谛在于其非功利性,但他们又都有一种参与社会、批判社会的倾向,在明治时期,自然主义风靡文坛,个性卓绝而又感情激烈的夏目漱石与鲁迅都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他们内心必然反感那种无视作家主观性发扬的自然主义写作方式,不约而同地选择功利性和批判性的立场来从事写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鲁迅倾心于夏目漱石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二叶亭四迷开创的批判现实的文学传统是不足为怪的。 我们从以上一些当事人、研究者的回忆和研究中可以看出,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思想上的确发生了某些直接的联系,甚至可以说,鲁迅的一些文学理念和写作手段与夏目漱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些联系呢?以下,我们将分别从客观方面(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方面 (知识分子的禀性)两个角度来探析鲁迅和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
二、“后进”国家变革:失败的五四运动与轻率的明治维新 从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来看,鲁迅与夏目漱石两位作家都生活在本国由自我封闭的封建制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的历史时期。在这个转折期里,经济、文化、政治、思想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进行了直接的面对面的碰撞,这一方面带来了文化交流的新奇和兴奋,另一方面也会带来文化先锋的紧张和痛苦。 五四运动与明治维新相同之处都是两国现代化起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期,在西方文化的压逼下,他们都曾经历了一种由盲目自大(“不服”)到全面膺服(“不得不服”)的心理过程。这种“不服”都是表现为“东体西用”或“道器说”这一点上,中国人说,“自中欧交通以来,欧洲文化逐渐敷布东土,犹之长江黄河之水,朝宗于海,自西东流,昼夜不息,使东方固有文化,日趋式微,而代以欧洲文化。则是西方文化高于东方文化也。尤以有形之物质文明,中国与欧洲相去何啻千里。不效法他人,必致亡国灭种。至若无形之思想文明,则以东西民族性不同,各国历史互异之故,行之西洋则有效,而行之中国则大乱”[7](P1),“欧洲之无形文明, 各种思想,各种主义,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者,是否优于中国固有,与夫是否有效法之必要,不能不使人怀疑矣”[7](P2)。而在日本自佐久间象山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的口号后,类似的提法不绝于耳,如桥本左内语提出的“器械艺术取于彼,仁义忠孝存于我”,横井小楠提出的“明尧舜孔子之道,尽西洋器械之术”等。这种“服”则表现在他们达成这么一个共识:即在不触动东方文化根柢的情况下,要进行国家的现代化无异于痴人说梦,加之中国半殖民化的加剧带来亡国的危险以及日本面临要被半殖民化的危险的严酷的现实,迫使他们不得不承认西方文明在精神方面的发达,并不得不奉之为变革的楷模。 然而,中国与日本的这两次变革又都是“后进”国家目的性极强的变革。“相对‘后进’的国家的近代化可以称作‘目的意识’的近代化。这一点,是与相对‘先进’的国家的不同之处。比如说,在某种意义上,英国是‘自然成长’的近代化的典型。在那里,近代化并不是目的意识性的。也就是说,不是按实现近代化的意愿去推进近代化的,其近代化是作为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而出现的”,“越是‘后进’国,越具有目的意识。因为在那里,事先有了近代化的模式,只是以其为目标来推进近代化。”[8](P18)在近代化进程中,作为“后进”国家的中国和日本其实都是有着以西方为模板,向西方学习,向西方看齐的心理,日本启蒙思想家福泽谕吉将世界上的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文明”国家(欧美),一类是”半开化”国家(中国、日本等),一类是“野蛮”国家(非洲、澳洲),他认为日本应当以西方国家为榜样,向他们学习。 这种非内发性的、目的性极强的变革会带来文化引进的盲目和浮躁。“幕末维新期的‘开国’是急剧的、单方面的(输入过超的)文化接触。西洋文化从大开的闸门奔涌而进。于是翻译和传播这种异质文化的使命,便落在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身上。不仅日本是这样,朝鲜和中国在这一点上也是共同的。”[8](P156)这时西化成为一种时尚而忘记其引进的本来目的,鲁迅曾抨击过那些稍沐欧风美雨,“知识未能周,而辄欲以所拾质力杂说之至浅而多谬者,解释万事”[1](P1731),开口闭口ABCD、细胞、元素的知识分子。在日本,也存在着以西学为时尚的知识分子,“明治以后的日本,为了改变长期锁国造成的落后状态,便热衷于向欧美各国学习。这种风气至今未变。特别有这样一种倾向,评价知识分子的标准,不是根据他有多少优秀的智慧,而是看他懂得多少欧美思想和学说。”[9](P100) 虽然中国的五四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具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两者并不完全等同,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加之鲁迅与夏目漱石分别在这两次重大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参与的方式不同,这都决定了鲁迅与夏目漱石在分别写作《野草》和《十夜梦》时所产生的抑郁和苦闷的原因个个不同。 五四运动是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己任的知识精英在陆续经历了器物(“洋务运动”)、制度 (“百日维新”)而觉醒并发动的一场思想革命。它是在王纲解纽、“天下大乱”的情况下由知识精英所主导并推动的不全面的思想革命。所以说,五四运动是自下而上的,仅局限于思想界的一次革命。正因为是自下而上的,所以不会是彻底的,不会是全方位的,也注定是不成功的。鲁迅曾说,“说起民元的事来,那时确是光明得多,当时我也在南京教育部,觉得中国将来很有希望。自然,那时恶劣分子固然也有的,然而他总失败。一到二年二次革命失败之后,即渐渐坏下去,坏而又坏,遂成了现在的情形。其实这也不是新添的坏,乃是涂饰的新漆剥落已尽,于是旧相又显出来”[10(P25)。“涂饰的新漆剥落”,鲁迅这个真切体会可以移用到此后的新文化运动中,这也是自下而上思想革命的结果。鲁迅以新文化思想运动主将之一的身份作为这个变动时代的参与者和观察者,他转眼间又面临着新的失败,“后来《新青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