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鲁迅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也正是由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导致他最后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可见日本文学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鲁迅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文学观;比较研究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还有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对于明治文坛的日本文学不甚关心的鲁迅,却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高,且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兴趣。
鲁迅与作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在19、20世纪之交相似的时代状况中,各自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如何“现代”的课题,以文学的方式做出了极为深刻同时也极具个性的回应,加上鲁迅对夏目漱石在事实上的文学阅读,二者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丰富的探究空间。
1.鲁迅和夏目漱石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当时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因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开始醉心于科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对西方的科学最早是从接受医学开始的,这驱使他1904年赴仙台学医,来救抬病人的疾苦。
但不久,他便发现“医学并非紧要事”。
因为愚弱的国民,当务之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样,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借文学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也就是改造“国民性”。
鲁迅早年介绍到我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第一位就是夏目漱石。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中也说“鲁迅当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文学没有注意……不过,由于夏目漱石的徘谐小说《我是猫》很有名。
豫才(鲁迅的号)每逢漱石的作品单行本一出版,总要接二接三地买了来读……以后豫才写的小说,原不同于漱石的风格,但那种富于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漱石相当的影响。
夏目漱石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研究

夏目漱石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研究作者:钱韧来源:《文学教育》 2019年第4期内容摘要:写作特点包含着每位作家的创作倾向、写作的主题思想和他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是否突出和独特,是作品能否成功和作家能否成名的关键所在。
夏目漱石是日本批判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世界著名的批判主义文学大师,他的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和独特。
本文将首先简介夏目漱石及他的批判文学; 然后从五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夏目漱石批判文学写作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日本作家夏目漱石批判文学写作特点纵观世界文坛,凡是有成就的文学大师,都有与众不同的写作特点。
写作特点包含着每位作家的创作倾向、写作的主题思想和他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是否突出和独特,是作品能否成功和作家能否成名的关键所在。
夏目漱石是日本批判主义文学的开创者,也是世界著名的批判主义文学大师,他的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十分突出和独特,他的许多作品,无一不触及到日本明治社会的某些本质方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庸俗、丑恶现象,以及日本“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做了尖锐的讽刺和深刻的批判,对利已主义进行了无情的鞭挞。
他的写作技巧也与众不同,独树一帜。
因而他的批判文学作品深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他的写作特点对各国文学家的写作产生了极大影响。
我国的批判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就深受他的影响,并且学习了他许多的写作手法。
笔者认为: 学习和研究夏目漱石批判文学的写作特点,有助于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力和文学写作能力。
本文将首先简介夏目漱石及他的批判文学; 然后着重从五个方面分析和论述夏目漱石批判文学写作的主要特点。
一.夏目漱石及他的批判文学1.夏目漱石夏目漱石是反自然主义的代表人物,也是日本文坛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文学理论家。
夏目漱石出生于日本江户,原名夏目金之助。
毕业于东京大学,毕业后曾在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松山中学任教,后来到英国伦敦留学。
回国后被东京大学聘为教授。
由于作品《我是猫》的成功,他立志成为职业作家,不久就辞去了东大教授职务,到朝日新闻社当一名专属作家,正式开始了他的职业作家之路。
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

鲁迅与夏目漱石作品比较研究作者:焦明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9期摘要:鲁迅留日期间接触到了日本文学和日本文学作家,其中受夏目漱石影响最深。
鲁迅的作品在题材选取和形象塑造上,在写作技巧和作品叙述角度上,在作品的社会功用方面都表现出与夏目漱石的相似之处。
他们作为现实主义作家,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直面社会现实,唤醒国民灵魂。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相似性;现实主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鲁迅1902年到日本留学,留日时期的“幻灯片事件”使他弃医从文。
在7年的留日生涯里,日本文学对他造成很深的影响。
鲁迅在留日期间正值日本自然主义最兴盛之时,在接触了一系列的文学观念及文学作品后,他却对反对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十分关注。
在接纳夏目漱石的文学观后,又根据中国自身国情需要,鲁迅更强调用文学的方式来改造国民劣根性,唤醒民众麻木的灵魂。
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我是猫》令他在日本文坛声名鹊起,鲁迅收集在《呐喊》里的短篇小说《狂人日记》和中篇作品《阿Q正传》也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篇章。
鲁迅和夏目漱石是具有高度民族历史责任感和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先进知识分子,鲁迅被中国人称作“民族魂”,而夏目漱石则被日本人称为“伟大的人生教师”。
鲁迅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目的是“转移性情,改造社会”,“五四”时期,他的白话小说创作就从日本文学中汲取营养。
鲁迅著作中不乏很多诙谐、嘲讽的作品,也多是受了夏目漱石的讽刺艺术影响,夏目漱石早期小说具有笑而带涩的讽刺艺术风格。
通过翻译日本论著和文学作品,鲁迅受日本文学的影响慢慢加深。
夏目漱石是日本最杰出的资产阶级作家,出生于明治维新(1868年)前一年,但在写他的第一部小说《我是猫》时已经38岁了。
尽管五四运动比明治维新晚了近五十年,但是不同于鲁迅“五四运动”的参与人身份,夏目漱石是以一个后来者的身份观察明治维新的成果。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

鲁迅与夏目漱石写作的心理背景陈占彪陈占宏(1.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200433; 2.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200020)《南都学坛》(人文社会科学学报)第25卷第6期2005年11月pp51—56摘要:鲁迅与夏目漱石在文学意义上关系隐微.但又不可小觑.他们思想上、文学上的异同取决于客观(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主观(知识分子的禀性)两方面因素。
从客观上看.。
“自下而上”的五四运动的不彻底性和“自上而下”的明治维新的轻率性分别构成了“当事人”身份鲁迅和“后来者”身份的夏目漱石的文化背景。
从主观上看,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的禀性使得他们都经历了心理的挫败,不同的是.鲁迅仍以飞蛾扑火的精神投入到新一轮的搏击中,而夏目漱石则步入心灵的禅院.以期在静思默想之中获得心灵的宁静。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时代转折期;人文批判型知识分子作者简介:11陈占彪(197)-),男,陕西省韩城县人,《社会科学报》编辑,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化研究等;21陈占宏(1976-),男,陕西省韩城县人,《沪港经济》编辑,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硕士,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一、文学意义上的联系20世纪初,夏目漱石(1867—1916)与周树人(1881—1936),一个是声名显赫的日本文坛巨子,一个是苦闷敏感的异国求学的弱国青年,日后成为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奠基者,曾在东京西片町一华美而典雅的住宅里先后住过,这是日后对中日文化具有深远影响的两位文坛巨子一次不经意的、又不完全的邂逅。
然而,最能说明鲁迅与夏目漱石直接发生联系的文学事件,莫过于鲁迅在日留学期间直接翻译过夏目漱石的两篇作品,这两篇作品为《挂幅》和《克喀先生》。
它们被收录在周氏兄弟合译的出版于1923年的《现代日本小说集》里。
就在该书的后记有着鲁迅对夏目漱石作品极高而又精到的评价,说“夏目的著作以想像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早年所做,登在俳谐杂志《子规》(Hototogisu)上的《哥儿》(Bocchan),《我是猫》(Wagahaiwanekodearu)诸作,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湖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1](P1644)。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作者:黄嘉怡夏迦楼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8期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二人在中日文坛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把握时代脉搏,深度挖掘人性,洞察世事,笔法独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人的文学观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同时,在某些层面上又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就二人的作品成果而言,夏目漱石的成就主要在小说领域,除此之外,他对散文、随笔、短歌、俳句、时评等均有涉猎。
鲁迅的创作则主要集中在杂文领域,但其小说、诗歌、散文诗等也均有建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对中日语言文化均有较深的涉猎,鲁迅早年赴日学医,对日本文学关注颇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使用日文进行创作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日文翻译的作品。
而夏目漱石则在汉字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对中华文化兴趣颇深的夏目,熟读古诗,曾创作过诸多汉诗,也有以中文创作而成作品。
中日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在二人的作品结构中便可窥见一隅。
在作品风格上,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夏目漱石与鲁迅身处的时代具有相对的相似性,不管是夏目所处的日本还是鲁迅所处的中国,当时的社会都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显著,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悄然盛行。
具有相似社会背景下的二人,在创作风格上,都好用讽刺的笔调批评社会,揭露矛盾,描绘社会现实。
夏目漱石的早期小说风格具有浓厚的俳谐和讽刺意味。
而鲁迅的著作中也不乏谐谑、嘲弄的色彩。
他们按自己的见解,使用辛辣的现实讽刺笔法,把人性的卑劣放在阳光下批判。
在鲁迅的其他杂文中,也多善用讽刺化的现实笔法,对国民劣根性的各种具体表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在对文学价值观的认知上,鲁迅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
夏目漱石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010名家名作黄雅伦一、夏目漱石和鲁迅夏目漱石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角度独特,文笔辛辣,对社会及其人性的无情批判讽刺引起了当代甚至是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位文学大家与他的文风相似的话,那就是鲁迅了。
关于两位文学大家,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的“思想”以及“样式”上。
其实,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曾做过教师,同时又都作为作家一直进行文学创作。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似乎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经历,塑造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经典角色。
二、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里的“伪知识分子”佐藤洋一在论文①中曾提到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分类。
和鲁迅创作的人物形象相似,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类:伪知识分子、沉默无言的知识分子、觉醒的知识分子。
下面通过比较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来进一步地分析和整理两个作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共同点。
在上述佐藤洋一的论文中,就有提到鲁迅作品中的《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就是“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假洋鬼子”是村里有钱人钱太爷的儿子,在城里的“洋学堂”里上课,又到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他的“辫子不见了”。
“假洋鬼子”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教育,看上去似乎还跟清末革命先进派一样,以“断发”来展示对腐朽封建传统的抵抗。
但是,事实上刚好和这表面的假象相反。
作者在文中借母亲的口道出了“断发”的缘由。
“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
”②由此,已经可以看出“假洋鬼子”的“假”。
更别说,他为了能考取功名,特意去买了一条“假”辫子。
戴着“假”辫子,穿上长衫,再无革命先进青年的做派。
而当他听闻革命派的消息时,又立刻马上摇身一变,把自己的“假”辫摘掉,从长衫换回了西装。
如此两面派,怪不得作者要借阿Q之口叫他“假洋鬼子”了。
这样的虚伪文化人在夏目漱石的《哥儿》里也有一位——教导主任“红衬衫”。
“红衬衫”是当时“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妥妥的“优秀”知识分子。
解读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夏目漱石_由同来

2005年第3期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总第180期 N o.3,2005Journal of T ianjin N o rmal U niv ersity (Social Science )Sum N o.180解读留日时期的鲁迅与夏目漱石由 同 来(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天津300204) 摘 要:留日时期(1902—1909)的鲁迅格外倾爱于夏目漱石。
通过对夏目漱石早期作品的分析以及对他与鲁迅的思想和文艺观的比较,可以寻找到两者的共鸣点,即鲁迅对夏目漱石提出的现实主义文学观以及在作品中所表现出的对资本主义物质文明的深刻批判和对日本前途命运寄予的极大关注产生了共鸣。
关键词:共鸣点;现实主义文学观;物质文明;国情 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106(2005)03-0063-05 收稿日期:2004-11-10 作者简介:由同来(1961—),男,天津市人,天津外国语学院日语系副教授。
众所周知,鲁迅是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的。
他在东京的弘文学院学习两年日文后,便去了仙台医专学医。
1906年夏,他因“幻灯片”事件决定弃医从文,又返回到东京开始从事文学运动,从此走上了文学之路。
他当时除了热心寻找、译介和研究“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和与中国社会有着相同或相似特点的俄罗斯及东欧国家的作品外,对日本文坛也并非漠不关心。
据鲁迅自述,他当时最服膺的日本作家就是夏目漱石。
[1](P511)周作人在回忆鲁迅与日本文学之联系时曾谈到:“唯夏目漱石俳谐小说《我是猫》有名,豫才俟其印本出即陆续买读,又热心读其每日在《每日新闻》上所载的《虞美人草》,至于岛崎藤村的作品始终未曾过问。
自然主义盛行时亦只取田山花袋的《棉被》,左藤红绿的《鸭》一读,似不甚感兴味。
”[2](P167)可见,鲁迅当时对夏目漱石关注之强烈、倾爱之深是超乎寻常的。
那么,留日时期的鲁迅为何对日本自然主义文学不感兴趣,而却如此倾爱反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呢?本文拟通过对夏目漱石早期作品的分析以及对当时两者思想和文艺观的比较,来阐明这一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都是对文学的功能和意义进行了长时期的认识和探索, 直到“不惑”的中年,才根据自己认定的文学主张全力进行 创作的。 夏目漱石发表处女作《我是猫》时 38 岁 ,而 鲁 迅 第 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是 37 岁。
鲁迅著作中的诙谐、嘲讽色彩,不能不使人联想到夏目 漱石早期小说那种笑而带涩的讽刺风格。 周作人曾说:“在 鲁迅的小说上虽然看不出明白的痕迹,但总受它的影响,这 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 ”⑤日本人则认为,鲁迅在世 界上以《阿 Q 正传》确保了不朽的文学地位,他被称作中国 民国的夏目漱石。 鲁迅被中国人称作“民族魂”,而日本人则 把夏目漱石看成是“伟大的人生教师”。
一 鲁迅于 1902 年前往日本留学, 先 在 仙 台 医 专 学 医 ,后 因“幻灯片”事件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上学文之路。 当时正 是自然文学在日本兴盛之时, 但鲁迅却对盛行的自然主义 不感兴趣,独爱夏目漱石。 据周作人讲,鲁迅当时很爱读夏 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是《我是猫》。 直到晚年,他劝过一位日本 青年:“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夏目漱石的小说, 他的小说很有 意思。 ”① 周作人回忆说:“……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 写有一 篇长篇小说,名曰《我是猫》,假托猫的口气,描写社会情状, 加以讽刺,在日本现代文学上很是有名,鲁迅在东京的时候 也很爱读,在鲁迅的小说是虽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总受 到它的有些影响,这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 ”②增田 涉也有类似的回忆,他在《鲁迅在日本》一书中这样写到: “鲁迅后来所写的小说的作风,与漱石的作风也不相似。 但 那嘲讽之中的轻妙笔致,则是颇受漱石的影响。 ”③ 鲁迅为什么对夏目漱石如此感兴趣, 日本学者松山久 雄认为这是因为当时文坛上盛行模仿西方自然主义的做法 所致。 自然主义手段固然带来了新的文学气象,但与东方独 有的“低徊趣味”的文化氛围以及注重直觉和感性经验的方 式相矛盾。 松山久雄在《鲁迅与夏目漱石》一书中认为,鲁迅 在当时 “对于盛行的不过是模仿的西方自然主义的文学并 不关心,却被和自然主义处于对立的漱石的文学所吸引。 ”④ 鲁迅和夏目漱石都是从青年时代就立志于文学事业的,但
鲁迅和夏目漱石除了都抱定作家“入世”文学观面对社 会生活的宗旨之外, 在表现对象上, 二者也有不谋而合之
- 103-
处。 二者都不满足于像浪漫主义那样只反映精神现实,或像 自然主义那样单纯描写物质现实。 而是都追求表现人类精 神同社会生活之间的矛盾关系, 并致力于人类灵魂的改造 来解决这种矛盾,从而改造社会。 显然,无论是鲁迅还是夏 目漱石, 都是不满足于文学只是单纯反映现实的文学功能 观, 他们更注重文学的主体实践性, 努力发挥它的伦理功 能。 强调文学的伦理优势,是他们的文学观最基本的内核。
日本哲学家、 作家池田也觉察出鲁迅和夏目漱石有明 显的共同之处,他说:“奇妙的是,我感到漱石与鲁迅面貌极 为相似:留着胡子,面目端正,浓黑的眉毛,正视事物的眼 睛。 这种眼睛大概就是探索人的内心世界与自然的奥秘的 眼睛吧! ”⑥这话当然是从外貌形象着眼的,但也确实提供了 探索鲁迅和夏目漱石思想和艺术共性的某些理论线索。 其 中之一,是二者的文学都是正视现实的。 鲁迅在“留学日本 期间,抱定启蒙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宗旨,是和中国由来 以久的封建的“出世”文学观念相抵触的。 正如后来鲁迅批 判的:“中国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出生 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 的大泽中,甚至于已经自己不觉得。 ”⑦他从夏目漱石的理论 和创作中感受到了近代文学接触人生、 感应社会生活的热 烈气息,并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条件下,以自己 独具特色的创作,实践了“文学入世”的观念。 因此,夏目漱 石以《我是猫》震动近代日本文坛,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 Q 正传》开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新纪元,二者都决非偶然性 的成功,而是“直面惨淡的人生”的现代文学思想的共同胜 利。
第 33 卷 第 11 期 2012 年 11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11 Nov. 2012
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毛执剑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黄冈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湖北 黄冈 438000)
鲁迅对夏目漱石的关注,不仅仅是欣赏他的讽刺风格, 更多的是在文艺的社会功用问题上的共识。 夏目漱石与鲁 迅在文艺思想上有一些共性,他们的文学都是现实的。 鲁迅 从夏目漱石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近代文学直面人生、 感受社 会的热烈气息,以自己独特的文学艺术,发挥文艺的社会功 能。 他们两人都受到了浪漫主义的影响,但又都不满足于浪 漫主义那样只反映精神现实, 或者像自然主义那样只单纯 描写现实。 他们主张通过文学创作,表现人类精神与社会生 活的矛盾,并不断地改造人们的精神世界,借此推动社会的 发展。 他们都相信文学实践能够推动历史进程的进步。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阿 Q 正传》 中图分类号:I313;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11- 0103- 02
鲁迅与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生活因缘以及两 人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 早就为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所注 目。 鲁迅弃医从文之后,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就是夏目漱石。 本文旨在尝试寻找鲁迅注意欣赏夏目漱石作品的内在思想 原因,结合夏目漱石富有讽刺精神的文学和时代背景,以及 鲁迅借鉴和光大这种精神的文学成就, 发掘夏目漱石对鲁 迅的影响因素,及鲁迅对夏目漱石的突破,以此来对比中日 两国的文学背景及文学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