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国界的精神链接——试论鲁迅的《阿Q正传》与夏目漱石的《哥儿》

合集下载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

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姓名:阮成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张岩泉2011内容摘要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又有悠久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化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出现异同。

文学领域也不例外,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处于不同的时代,阿Q处于近代的(1921年),志飘处于现代的(1941年);时代不同但两个都属于东方封建制度末的历史阶段。

两位作家回归虚空有十五年的距离一鲁迅(1881年一1936年)、南高(1915年一1951年),但是可以算他们是同时的。

除了对知识分子、女性等的题材以外两位文豪还对贫苦则流氓化的农民题材很有兴趣。

因此鲁迅的《阿Q正传》和南高的《志飘》基本上有同也有异,值得对比。

“阿Q”与“志飘”两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都是雇农,无故无亲。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志飘住在武大村河边的一个小庙。

他们都有些流氓的行为,如阿Q偷萝卜,志飘也偷香蕉和盐;比如阿Q对小尼姑戏弄,志飘也对“删NO”(氏娜)有流氓动作;阿Q有时候得意自己在未庄是“第一”,志飘也宣布“在武大村谁能超过我”。

最后两个小人物都悲惨的死去。

总之两人的身份、性格和命运几乎差不多。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不同国度的作家的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在主题方面上都集中表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苦命运,作家观察的视角都聚焦于小人物,在艺术上鲁迅与南高都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着重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善于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描绘人物的性格。

不过因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及艺术表现的不同所以两部作品还存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鲁迅先生创作的目的是要改造国民性思想所以阿Q的表现凸出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属于抽象的思维方式。

南高不同,他要谴责地主和统治者,所以他让志飘放抗统治者、行动解决社会矛盾。

因此笔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很有兴趣,但是因为力不从心所以只能选《阿Q正传》和《志飘》来进行研究。

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

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多角度比较分析姓名:阮成达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张岩泉2011内容摘要中越两国山连山,水连水,又有悠久文化交流的密切关系,所以在文化文学语言等各个方面都出现异同。

文学领域也不例外,鲁迅的“阿Q”与南高的“志飘”处于不同的时代,阿Q处于近代的(1921年),志飘处于现代的(1941年);时代不同但两个都属于东方封建制度末的历史阶段。

两位作家回归虚空有十五年的距离一鲁迅(1881年一1936年)、南高(1915年一1951年),但是可以算他们是同时的。

除了对知识分子、女性等的题材以外两位文豪还对贫苦则流氓化的农民题材很有兴趣。

因此鲁迅的《阿Q正传》和南高的《志飘》基本上有同也有异,值得对比。

“阿Q”与“志飘”两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都是雇农,无故无亲。

阿Q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志飘住在武大村河边的一个小庙。

他们都有些流氓的行为,如阿Q偷萝卜,志飘也偷香蕉和盐;比如阿Q对小尼姑戏弄,志飘也对“删NO”(氏娜)有流氓动作;阿Q有时候得意自己在未庄是“第一”,志飘也宣布“在武大村谁能超过我”。

最后两个小人物都悲惨的死去。

总之两人的身份、性格和命运几乎差不多。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不同国度的作家的作品在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方面有着许多共同的特点。

在主题方面上都集中表现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苦命运,作家观察的视角都聚焦于小人物,在艺术上鲁迅与南高都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着重对典型形象的刻画,善于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来描绘人物的性格。

不过因为作家的创作动机及艺术表现的不同所以两部作品还存着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鲁迅先生创作的目的是要改造国民性思想所以阿Q的表现凸出是“精神胜利法”,阿Q的性格属于抽象的思维方式。

南高不同,他要谴责地主和统治者,所以他让志飘放抗统治者、行动解决社会矛盾。

因此笔者对两位作家及其作品很有兴趣,但是因为力不从心所以只能选《阿Q正传》和《志飘》来进行研究。

《阿Q正传》课件56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阿Q正传》课件56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现代文学:1917——1949 ①1917——1927 文学革命的发生和发展时期《阿Q正传》1921 代表作家:胡适、鲁迅、冰心、郁达夫、郭沫若、徐志摩 ②1928——1937新文学的兴旺与繁荣时期 《边城》1934《大堰河》1933《再别康桥》1928 代表作家:左翼作家联盟(鲁迅、柔石、艾青、丁玲) ③1937——1949战争时期的文学《一个消逝了的山村》 钱钟书《围城》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8 不准革命
假洋鬼子真霸道 白盔白甲成碎片
9 大团圆
稀里糊涂成死囚 圆圈不圆也嚓嚓
了解《阿Q正传》
《阿Q正传》,1921年发表于北京的《晨报副刊》,是鲁迅 先生的一篇著名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成 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画廊中的著名形象。小说紧紧围绕阿Q 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 出了阿Q短暂而可悲的一生。小说共九章,每三章可构成一个部 分。前三章写阿Q的阶级地位、经济地位,概括勾勒出阿Q以 “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中间三章写阿Q遭遇的压迫 和剥削,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表现阿Q的处境,揭示了时代 矛盾;后三章写阿Q在革命到来之后的性格变化和悲惨命运。
杂文集: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 《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花边文学》《伪自由书》 《附集》《准风月谈》《集外集》《集外集拾遗》《集外集拾遗补 编》《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等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选自 《朝花夕拾》 《祝福》选自小说集 《彷徨》 《狂人日记》《阿Q正传》《故乡》《社戏》选自小说集 《呐喊》
单元学习主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
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后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 学和当代文学。它是和中国的现代史和当代史相对应的概念。 现代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当代指社会主义时期。 常见的分法:现代文学1917年——1949年

(完整版)《阿Q正传》教案

(完整版)《阿Q正传》教案

(完整版)《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阿Q正传》教案第一课时默读理清情节内容一.教学导入:由《灯下随笔》谈起,引到本文内容。

或由《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和规律》引到鲁迅对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延伸及鲁迅的小说创作,均可。

二.复习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野草》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鲁迅的名句有:“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无题》)、“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无题(贯于长夜过春时)》)、“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心事浩淼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时代背景介绍:略,见教师用书“写作背景”。

四.选取二、三、七、八章中的任两章,听录音。

体会作者讽刺性的语言。

五.阅读全文后,理清内容要点。

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六.作业布置:熟读课文,领会文中语言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第二课时分析赏读第一二章一.概述小说内容。

(略)二.阅读第一章。

1.“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怎么理解?提示:是说因为自己所写的阿Q并非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就觉得忐忑不安。

夏目漱石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夏目漱石和鲁迅的比较研究

010名家名作黄雅伦一、夏目漱石和鲁迅夏目漱石无论是在日本还是在中国都是知名度很高的作家。

他的作品角度独特,文笔辛辣,对社会及其人性的无情批判讽刺引起了当代甚至是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

如果说在中国有哪位文学大家与他的文风相似的话,那就是鲁迅了。

关于两位文学大家,国内外的研究大多把关注点集中在两位作家作品中相似的“思想”以及“样式”上。

其实,两个人的人生经历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夏目漱石和鲁迅都曾做过教师,同时又都作为作家一直进行文学创作。

两位作家的作品中似乎也根据自身的一些经历,塑造了很多知识分子的经典角色。

二、夏目漱石和鲁迅作品里的“伪知识分子”佐藤洋一在论文①中曾提到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分类。

和鲁迅创作的人物形象相似,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塑造的知识分子可分为三类:伪知识分子、沉默无言的知识分子、觉醒的知识分子。

下面通过比较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来进一步地分析和整理两个作家塑造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共同点。

在上述佐藤洋一的论文中,就有提到鲁迅作品中的《阿Q正传》里的“假洋鬼子”就是“伪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假洋鬼子”是村里有钱人钱太爷的儿子,在城里的“洋学堂”里上课,又到日本留过学。

归国后,他的“辫子不见了”。

“假洋鬼子”接受了先进的西方文化教育,看上去似乎还跟清末革命先进派一样,以“断发”来展示对腐朽封建传统的抵抗。

但是,事实上刚好和这表面的假象相反。

作者在文中借母亲的口道出了“断发”的缘由。

“这辫子是被坏人灌醉了酒剪去的。

”②由此,已经可以看出“假洋鬼子”的“假”。

更别说,他为了能考取功名,特意去买了一条“假”辫子。

戴着“假”辫子,穿上长衫,再无革命先进青年的做派。

而当他听闻革命派的消息时,又立刻马上摇身一变,把自己的“假”辫摘掉,从长衫换回了西装。

如此两面派,怪不得作者要借阿Q之口叫他“假洋鬼子”了。

这样的虚伪文化人在夏目漱石的《哥儿》里也有一位——教导主任“红衬衫”。

“红衬衫”是当时“大学毕业”的文学学士,妥妥的“优秀”知识分子。

《阿Q正传》教学设计

《阿Q正传》教学设计

可笑又可怜,可恨又可悲——《阿Q正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把握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2.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了解阿Q形象的“经典”的原由,理解阿Q形象及其“精神胜利法”的实质与其现实意义;3.关注现当代文学,体味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通过人物形象与性格特征的分析,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教学难点:体味作者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关怀,理解作品感时忧国的思想教学过程:一、自主预学(一)【导入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任务驱动走进阿Q1.听其言,观其行,是了解一个人个性特征的基本途径!而一个人的言行又集中体现在他的人际交往上!请根据阿Q的主要人际关系,简要概括他们之间发生的事情。

明确:闲人——阿Q癞疮疤被笑话,反抗被打王胡——比捉虱子,被打假洋鬼子——挨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小尼姑——欺负小尼姑2.阿Q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讨,以上面的人际关系为切入点,通过阿Q的语言、动作、心理等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

展示示例:敏感禁忌——“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Q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

由于内心卑微,他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用“怒”来武装自己,维护自己所谓的“尊严”。

欺软怕硬——“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5
邢 台 学 院 学报
2 1 年第 1 01 期
不 只是 某 一个人 ,而是 某一类 人 ,确 切 的说 应是 某 小尼姑的头,劈小 D的嘴 巴。与阿 Q的精神胜利法 民族人 的集体 精神 写 照,尽 管身份 与 种族不 同, 相 比 ,哥儿 的获得 心 灵满足 的方 式则是 通 过具体 的 但他们的精神是相通的。 行 动表现 出来 ,哥儿在值宿期 间被学生捉弄 ,他没 有善罢甘休,他 这样说: “ 如果 今天晚上不 能取 阿Q 和哥儿在性格上有很多相似之处,首先 , 胜 ,那么明天一定能够取胜。如果 明天不能取胜, 他们都 既自尊又 自负。哥儿为 了同学的一句玩笑话 那 么后天一定能够取胜。后天取胜不 了,那俺就每 “ 不管你怎样吹牛,总不敢从那跳下来吧,你这个 天让人从住处送饭来 ,俺就住在这里,直到取得胜 窝囊 废 ” ”便 真 的 从 二楼 跳 了下 来 ,结 果 挫 伤 了 利 为止 。” 哥儿和 豪猪为 了惩 罚红衬 衫和蹩脚 腰 ;当学校 的工友将其背到家,听 了他 爹的训斥 帮 ,租 了房子等他们 的出现 ,以实现其 “ 代天行 后 ,他又说 : “ 下次 ,俺 再跳 一 回给你看 ,保 证 伤 诛”的理想。其实,结果只是泄 了一己怨气,代价 不 了腰 !”” 还有一次说是为 了 能也好,顾及 面 是哥儿和豪猪丢 了工作 ,而红衬衫和蹩脚帮仍 继续 逞 子也好,哥儿把 自己的大拇指给削伤 了,并 留下 了 在那里呼风唤雨。仔细思考会发现,无论是 阿 Q的 个永久的伤疤。等哥儿来到工作的学校后,在值 通过精神胜利法还是哥儿通过实际行动去报复来获 夜班期间,调皮的学生在他 的被 窝里放 了蝗虫,为 得 自身心灵的满足 ,其最终结果都无本质 区别。 此他大动肝火, “ 如果这样就算 了,那关系到俺 的 颜面。俺这个江户如果被说成没囊没气,那俺 心里 在 阿 Q正传》和 哥儿 中鲁迅和夏 目 漱石还 是 绝难 服 气 的。 如果 让 人 家 认 为 ,在 俺 值 班 的 时 塑造了一系列群像人物,例如 《 Q正传 中的赵太 阿 候,受到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们 的戏弄,而俺竟拿他 爷 、王胡 、假 洋鬼 子 、小尼 姑 、小 D 、吴妈 : 《 哥 们毫无办法,不得只好忍气吞声,那将是俺一辈子 儿 中的红衬衫、老秧、豪猪、蹩脚帮、小丑、狐狸 的耻辱。你可别小 瞧俺 ,俺祖上还是旗本哪” 。 等等。这些人物都是作为一个民族的群像来塑造和呈 此外,哥儿一直以城里人 自居,他把 四国这个地方 现的,在他们身上体现着鲜明的国民性。 称作穷乡僻壤,把那些学生叫做 “ 猪猡”。与其相 鲁迅塑造阿 Q 这一人物是 以反照国民性弱点为 比,阿 O的 自尊与 自负更是甚嚣尘上, “ Q 阿 又很 初 衷 的,他 自 己也 曾说 : “ 所 以要 写 阿 O 正 之 自尊 ,所 有未 庄 的居 民,金 不在他 眼神里… … 阿 传 》 ,是 因为要 画出这样 沉默 的 国 民的灵魂 来。 ” Q 自然更 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 ,譬如用三 而夏 目漱石也正如此意,他 塑造哥儿是为 日 本人提 尺三寸宽 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 “ 长凳” , 供 了一个活生生的国民 象。值得注意的是 ,与阿 形 他也叫 “ 长凳”,城里人却叫 “ 条凳” ,他想:这 Q的胆小懦弱、自欺欺人不同,哥儿更具有侠肝义 是错的,可笑 !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 胆、正直勇敢等性格特 点。这种气质 的形成可追溯 葱叶,城 里却加上切细 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 到明治以前的江户时期,这是武士阶级的精神元素 的 ,可笑 !” 啦 在平 民阶层得 以复苏 的一种切 实反 映 ,但并 不是 说 其次,阿 Q 和哥儿都具有实现 自我救赎的 “ 精 哥儿的形象好于阿 Q ,或者妄 自菲薄的加 以对中 日 神胜利法”。当阿 Q不能打过对方被对方占了便宜 两国国民性进行大做文章,这只能看成是 两个文学 时,他会心里想 “ 我总算被儿子打 了,现在的世界 大家对其各 自国家的国民性的一种认知与表达。无 真不像样 ……于是也心满意足 的得胜 的走 了。” 论是鲁迅笔下的阿 Q 还是夏 目漱石笔下的哥儿 ,在 当每逢他被人揪住辫子的时候 ,他都捏住 了自己的 人物形象的塑造上都是成功的,他们 丰满、生动、 辫根 ,歪着 头,说道: “ 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 可爱而又略带瑕疵的文学形象是世界文学人物画廊 豸一 还不放 么?” “ 一 他觉得他是 第一个 能够 自 中不 可 多得 的宝藏 。 轻 自贱的人 ,除 了 “ 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 个伟大 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的杰 出意义 , 是 “ 第一个”。状元不也是 “ 第一个”么? “ 不在 于他提 供 了另 一个 伟大 思想 家或 文学 家所 已经 你算 是什么东西”呢!?” 。当他押牌宝钱不知怎么 提 供 了为 任何 人所 未 曾提供 的东 西 ,而在 于他 具有 就光 了的时候 ,鲁迅这样描写, “ 他这回才有些感 为他人所不可逾越的独立贡献。”“ 鲁迅和夏 目漱 到失败 的苦痛 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 了。他擎起右 石是 2 0世纪 中国和 日本乃至世界文学史上屈指可 手,用 力 的在 自己脸 上 连打 了两个嘴 巴,热刺刺 的 数 的作 家 ,他 们 的历 史 功绩不仅 仅 在 于他 们 对社 会 有些痛;打完之后 ,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 转型期 文学方 向的引导,更 多的是 一种精神 的指 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 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 自己 向,而恰恰这种精神指向是不可逾越 的。鲁迅和夏 打 了别个 一般 ,一一虽然还有 些热 剌刺 ,一一心 满意 目漱石从事文学的基本 目的是 出于对各 自国家、对 足 的得胜 的躺 下 了。他 睡着 了。” 各 自民族 的强 烈责任 感 。他 们都 重视文 学 的社会 功 阿Q 还会把他所受的耻辱通过转嫁到 比 他更弱 能, 认为文学是 改造国民性, 启蒙民众的最好方式, 小人的身上而获得心里与精神的满足 ,比如他去摸 夏 目漱石在给弟子铃木三重吉的信 ( 下转 1 页) 5 8
[ 收稿 日期 ] 0 0 1 — 9 2 1 0 2 [ 者 简介 ] 明 ( 95 ), 黑龙 江 巴彦人 , 作 杨 18 一 男, 硕士 研 究生 , 主要 从事 中 国现 当代 文 学的研 究 .—m i :y nm n 20 O@ 6. o E al a g ig0 52 1 3cm
杨 明
( 吉林 大 学 文 学 院 , 吉林 长 春 10 1 ) 3 0 2
摘 要 :鲁迅和夏 目漱石是 2 世纪 中国和 日本乃至世界文 学史上屈指可数 的文学家 ,他们分别是 中 日两国现代 文学 0 象征性 的存 在 ,尽管 两位 身处异 国,并素未谋面 ,但他们借助 文学表 达 国民性 改造 、启 蒙民众的理想与初衷是一致的。 以鲁迅 的 阿 Q正传》和夏 目漱石 的 哥 儿》为代表性文本 ,通 过对 二者 在人 物形 象塑造上 的文本 细致研 析,挖掘 出其 隐匿的丰富思想 内涵 ,找寻 出两位 文学 巨匠在创作上的异 同,从 而完成鲁迅和夏 目漱石在跨越 国界基础 上的精 神链接 。
( Q ( 正传》和 ( 阿 《 哥儿》可以说是鲁迅和夏 目 漱 石 具有 重大 影响 的两部 作 品 ,尽 管 ( Q正传 ( 阿 的主 人公 阿 Q和 哥儿 的 主人公 哥儿 在身 份 上有 所不同,阿 Q 做过长工 ,还 当过小偷 ,是一个无业 游 民;而哥儿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中学老师。看似毫 无共同之处的两个人物,其实仔细推敲还是有迹可 循的。 阿 Q正传 的第一章序 中,鲁迅用很大的 篇 幅讨论 了关于阿 Q的姓 氏和名字,但最后的结果 是 作者 “ 于 不知 道 阿 Q究竟什 么姓” , “ 终 又不 知 道 阿 Q 的名 字是 怎 么写 的” 。 夏 目漱 石 在 塑造 哥儿 这 一人 物形 象 时,也 没有 交代 哥儿 的姓 氏,而 哥儿 也 并 非是 主人 公 的名 字 , 因为 ,哥儿 原本是 土 生土 长 、地 道 的江 户人 之 意。 哥儿在少年 时期父母就相继离世,之后哥哥又 把仅有的房产卖掉,留给他很少 的一部分钱便弃他 而 去 ,走 之 前对 哥儿 说 : “ 笔钱 ,你 作 为 资本开 这 店 也好 ,作为 学费念书也好 ,你愿 怎么用就 怎么 用 ,不 过 , 以后 我 可就 不再 管 你 啦 。” 这 样哥 儿 就 成 为 了一个 无 家 的人 , 而阿 Q 也是 一个 无 家 的 人 , 阿 Q 正传 中,鲁 迅 明确说 明 “ Q 没有 阿 家 ,住在未庄 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 给 人家 做 短工 ,割麦 便 割麦 ,春 米便 舂 米 ,撑船 便 撑 船 。’ ’ 无论 是 鲁 迅笔 下 的阿 Q还是 夏 目漱 石笔 下 的哥 儿 , 实质 上 已成 为特 定精 神 的 附属 品 ,他 们代 表 的
艺术 的主流 , 当世 无 与 匹者 。” 可见 , 两位 文 学 大师虽素未谋面,但也算是有缘之人,鲁迅和夏 目 漱石作为中日两国现代文学 “ 鼻祖 式” 的人物 ,他 们在某些人生经历、文艺观 与文学创作上都有许多 惊人 的相 似之 处 。为 此 ,本 文将 以鲁 迅 的 阿 Q正 传 和夏 目漱石的 哥儿》为例 ,探析他们在精神 上 的链接 。
第 2 6卷 第 1期 2 1 年 3月 01
邢 台 学 院学 报
0 UR NAL F I 0 X NG TA IU NI VERSI TY
V o1 6. o .2 N .1
M a. r 2O1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跨 越 国界 的 精 神 链 接

试沦 鲁迅的 阿 Q 与夏目 正f 糨 的
关键 词:鲁迅;夏 目漱石 ;
中 图分 类号 :I0 27
阿 Q正传 ; 哥儿 》
文章编号 :
文献标识码:A
夏 目漱石 ( 8 7 9 6 16 ~l1 )原 名 夏 目金 之 助 ,漱 石是他 的别号,是 日本近代著名 的现实主义作家。 他 的家 庭 在 明治 维新 前是 江 户 的世 袭名 主 ,他 出生 后 不 久便 家道 中衰 。 明治初 期 ,社 会上 存 在着研 究 汉学 的风 气 , 因此 ,他 从 小 就养 成 了对 汉诗 汉文 的 兴 趣 ,他 本人 也 曾对 此 有 过 言说 , 2 岁 时从 东 京 7 帝 国大学英文系毕业 ,并在地 方任教 ,1 O 9 0年 , 即他 3 岁 时官 费 留学 英国 ,期 间亲 眼 目睹 了所谓 4 的西洋 文 明 ,也 感到 了 自己国家 的落后 ,此次 欧 洲 之旅无论对其人 生还是创作都影响甚大 ,孕育 了夏 目漱 石 对 日本 近 代 文 明 开 化 的 批 判 精 神 , 1 0 95 年 ,夏 目漱 石 以 我是 猫 为起 点 ,开启 了他 文 学 创作 的大门,紧随其后 ,又发表 了 哥说,夏 目漱石的作 品对 日本近代文学的 形成和发展产 生 了不可泯灭 的影响,并 以其深刻的 思想 性 和精 湛 的艺 术性 ,在 日本 文学 史 上 占据着 不 可替 代 的位 置 。 “ 0 年 ,在 日本 朝 日新 闻》 2 0 0 报社举 办的 “ 一千年来最受欢迎的 日 文学家” 的 本 问卷调 查 中,夏 目漱 石位居 首位 。” … 作 为 中国伟 大 的文 学家 、思想 家 与革命 家 的鲁 迅 ,可以当之无愧地被称为是 2 0世纪中国文学 史 上一座不可逾越 的高峰,被誉为 中华民族的 “ 民族 魂 ” ,值 得注 意 的是 夏 目漱 石在 日本 也 被 成 为 “ 国 民作家”。也有研 究者 声称夏 日漱石就是 日本的鲁 迅 ,鲁 迅少 年 时期 也 曾遭 遇 家道 中衰 ,也 一度 留学 海外,更巧 的是 ,据说鲁迅从仙 台医专退学,1 0 98 年搬到东京本 乡西片町居住的房子,正是 夏 目漱石 因房东不断提高房租而愤然搬走的地方。鲁迅先生 生前 就很 喜 欢夏 目漱石 的作 品 , 曾称 赞道 : “ 目 夏 的著 作 以想 象 丰 富、 文词精 美见称 。早年 所做 ,登 在 俳 谐 杂志 (-规 上 的 《 (- - y 哥儿 、 我是猫 诸 篇 ,轻快 洒脱 , 富于机智 ,是 明 治文 坛 上 的新 江 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