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

合集下载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论考基于翻译的考察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论考基于翻译的考察

作者: 郑依梅[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68-7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鲁迅;夏目漱石;翻译;直译;余裕
摘要:鲁迅从留学日本时代起已是夏目漱石文学的热心读者,这份敬佩与喜爱集中体现在他在1921—1922年间与周作人共同编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鲁迅选择翻译夏目漱石《永日小品》中《挂幅》与《克莱喀先生》两篇,并以直译方式竭力还原漱石文学的原本风貌.他在译介作品的同时,也对其"低徊趣味""有余裕的小说"的文学主张加以介绍并表示欣赏.而在其后鲁迅对漱石"余裕"观的吸收与改造,则体现出他翻译外国文学的本心.。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

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

五、结论
五、结论
中国近现代教育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 化价值。通过对这些小说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时社会的现实 和教育问题,也可以更好地反思我们今天的教育和社会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加 强对近现代教育小说的研究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二、发展历程
第三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日本近 现代小说翻译研究迎来了一个新的高潮。这一时期,中国的翻译工作者开始更加 深入地研究日本次演示学,同时也开始尝试将更多的日本次演示学作品译入中文。 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包括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和夏目漱石的《心》等。这些 作品的翻译为中国的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日本近现代文学体验,也进一步促进了 中日文化交流。
四、存在问题与对策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对老一辈翻译家的作品进行修订和 完善;加强新生代作家和作品的引进和翻译工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参与 日本近现代小说的翻译和研究;加强与日本次演示学界的交流和合作等。
五、未来展望
五、未来展望
随着中日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也将 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未来,我们可以继续加强对日本近现代小说的引进和翻译工 作;鼓励更多的学者和翻译家参与研究;加强与日本次演示学界的交流和合作; 推动中日文化交流向更高层次发展等。我们也应该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 会的发展,日本次演示学也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我们需要及时跟进和研究最新的 文学动态和趋势。
二、发展历程
3、繁荣阶段(1940-1949):在这个时期,教育小说在中国的文学舞台上大 放异彩。代表作品有巴金的《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钱钟书的《围城》 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教育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 值。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

关于夏目漱石作品《心》的研究《心》是夏目漱石所写的一部小说,内容丰富,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深处。

通过研究这部作品,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夏目漱石的思想和文学艺术,同时也可以揭示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本报告将从以下九个方面对《心》进行探讨: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本部分主要介绍夏目漱石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对《心》的创作动机和历史背景进行分析。

2. 作品主要人物及其心理特征本部分着重描绘小说中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分析他们的行为和思想背后的驱动力。

3. 作品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本部分分析小说所传达的主要思想和主题,探讨小说对人性和社会现实的反思和探究。

4. 构成要素和结构分析本部分分析小说的叙事手法、结构组织、情节设计等构成要素,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艺术价值。

5. 作品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本部分从文学角度探讨小说的语言风格和艺术特点,分析夏目漱石的文学艺术风格和表达方式。

6. 原文分析与翻译对比本部分选取小说中的几个重要片段,进行原文分析和翻译对比,揭示小说的文言文特点和译文的翻译难点。

7. 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本部分从历史和文学角度分析小说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力,探讨小说对后续文学作品的影响和启示。

8. 小说在外国文化中的影响本部分探讨小说在外国文学中的影响和接受情况,分析小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影响。

9. 学术研究和未来发展本部分介绍小说在学术研究中的现状和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探究小说在当代文化语境中的新意义和价值。

从以上九个方面对《心》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夏目漱石的文学和思想,并且可以从多个角度揭示小说背后所传达的深层含义。

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在研究一部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心》中,夏目漱石的创作背景是日本的明治时期,社会面貌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夏目漱石自己也是一个学者,他的学识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思想性,而且他的创作技巧也是受到了欧洲文学的影响。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最新]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最新]

夏目漱石心课文翻译开头部分下篇“先生与遗书”更要(前半部分)我因父母患伤寒去世成了孤身一人,将遗产的管理托付给叔父去了东京,上了高等学校。

虽到暑假我很期待回故乡新泻县,但三次回乡,都因为被叔父劝诱和堂妹结婚的纷争问题,意外地得知了叔父欺瞒遗产的实情。

正因为相信叔父所以非常气愤。

之后,我认为世上不可能存在值得信任的东西。

然后整理剩下的财产,决心永远地扔进父母的坟地。

进京后,为考入大学,我甚至搬到了一位妇人和美丽小姐2个人所生活的安静的租房里,在那里我第一次接触到人间的温暖,我厌世的心里也渐渐温暖起来。

我有个朋友叫“k“,在同所学校学习,从小就相识。

K是真宗寺的人,所以被领去当了医生的养子,K因为反抗养父让自己成为医生的意旨,悄悄地走了别的道。

但是,K无法忍受欺骗养父,写信坦白了事实,从养父家的户籍上撤去,又被真宗寺逐出师门,中断了学习资源。

K想独立支撑自己,但由于过度疲劳伤害了身体健康,患上神经衰落症。

不忍看到k窘境的我,让k与自己同寝,不惜从物和心两方面支援他。

K是个刚直果断的禁欲性学习家。

K在这个租房里充满的温暖气氛中,对小姐产生了爱意,并向我表白了他的苦恼。

但是,在迎接k到来自己宿舍之前,我的心里早已孕育出对小姐的爱情。

(1)K谈夫人和小姐谈个没完没了,后来竟问起我也答不上来的复杂问题。

较之麻烦,我更觉得不可思议。

想到以前我主动提及两人时他的表现,无论如何都不能不觉察到他的反常。

我问他何以选在今天专门说这个,他顿时沉默寡言,此外还有个毛病,平日每当要说什么,嘴巴常蠕动片刻。

他的嘴大概有意不服从他的意志,不肯轻易张开------他话语的重量想必压在这里。

而一旦开口,其声音比一般人还要铿锵有力。

注视他嘴角时,我预感他又要冒出什么。

而到底是什么,我全然猜测不出、,也就格外震惊。

请你想象一下他向我表白他何等深切爱着小姐时我是什么样子。

我简直给他的魔棍一下子打成化石,就连蠕动嘴巴都无从做到了。

说是恐惧感的结晶也好,说是痛苦的块体也好,总之那时的我就是一个物件。

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作品

夏目漱石的作品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他的作品不仅被视为日本现代小说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对于社会、人性以及日本现代化进程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夏目漱石的作品种类、主题以及风格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首先,夏目漱石的作品可以分为小说、随笔和翻译等多个类型。

小说是他最为擅长的领域,他的代表作包括《我是猫》、《三四郎》、《虚无的十字架》等。

这些小说通过对于日本社会现象、人性矛盾和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他独特的想象力和对于现实的不同层面的思考。

随笔方面,夏目漱石的代表作包括《吾輩は猫である》和《坊っちゃん》等,这些作品更多地关注了个人生活和思想的表达。

此外,作为一位优秀的学者,夏目漱石对于西方文化和文学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进行了大量的翻译工作,将一些西方名著引入到日本读者的视野之中。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夏目漱石作品中的主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主题复杂多样,与日本社会和文化的变革、人性和自我意识以及现代化进程密切相关。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个人内心的揣摩,展现了对于社会现象的批判和对于人性的深刻思考。

夏目漱石关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关系,特别是家庭、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与冲突。

他探讨了家庭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惑和改变,以及个体在家庭关系中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认同等问题。

夏目漱石的作品还反映了他对于日本社会现象的关切。

他通过对于教育、爱国主义、帝国主义和家族制度等话题的探索,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制度的弊端。

他通过对于现实社会的观察和对于人性的思索,呈现了对于现代化进程中的日本社会所面临的困惑和挑战的抒发。

在文学风格方面,夏目漱石以清新、富有幽默感和细腻的写作风格而闻名。

他善于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独特的语言组织方式,使得他的作品充满了生动的形象和绚丽的色彩。

他对细节的关注和塑造人物的能力,让他的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和引人入胜。

在文学史上,夏目漱石的作品也被称为“漱石文学”,他的影响力不仅仅限于日本,也渗透到了世界范围。

《梦十夜》中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以第三夜为例

《梦十夜》中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以第三夜为例

《梦十夜》中译本的翻译批评与赏析——以第三夜为例【摘要】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对中国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梦十夜》在其作品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奠定了漱石长篇小说的基础。

《梦十夜》自出版以来,被众多知名译者相继译介到我国。

本文以李振声、吴鸿春、张秋明的译本为例,以严复的“信、达、雅”为翻译批评标准,对夏目漱石《梦十夜》之第三夜进行翻译批评与赏析。

【关键词】《梦十夜》:批评赏析;夏目漱石一、翻译批评的标准翻译批评需要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各个方面与环节做出严谨客观的批评。

此处的“批评”不是批判,而是评论,可以是对译文的鉴赏,可以是指出错误之处[[i]]。

严复根据翻译实践,于1898年在《天演论》中提了出了译事三难,即信、达、雅。

其中,“信”是指意思不悖原文,也就是译文要准确,不偏离、不遗漏,也不能随意增减,忠实于原文原作;“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需通顺明白;“雅”则指翻译时选择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文雅,即译文有文采,文字典雅,注重修辞,以再现符合原文文体语言的而典雅风格[[ii]]。

文学翻译,是使用语言作为载体,将文学原著的意境表达出来,使目的语读者在领悟原著的内容与风格的同时,获得启发与美的感受[[iii]]。

文学翻译不同于科技类、新闻类等文本翻译,译者不可过分拘泥于字面意思,脱离文章的中心思想和文化背景等进行硬翻、蛮翻。

而应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使用连贯且自然的目的语,给目的语读者以“美”的感受。

本文采用不同译文本翻译比较的方法,选取严复的“信、达、雅”为翻译批评标准,围绕吴鸿春(以下简称“吴译本”)、张秋明(以下简称“张译本”)、李振声(以下简称“李译本”)三人的译本从多角度进行系统的翻译批评与赏析。

二、译例分析例1【原文】どこか打遣ゃる所はなかろうかと向うを見ると闇の中には大きな森が見えた。

【吴译】我得找个地方把他扔了;向前以看,在夜色中看到了一大片树林【张译】思忖着要把他丢弃在哪里时,对面黑暗处看见一大片森林。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研究现状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研究现状夏目漱石是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之一,他的作品被誉为日本文学的巅峰之作。

自其逝世以来,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广泛的研究和理解。

目前,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有着以下的特点:1. 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重点逐渐转向后期作品。

夏目漱石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作品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中期作品 (20 世纪20 年代至 30 年代) 和后期作品 (30 年代至逝世)。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夏目漱石后期的作品,尤其是其晚年的作品,如《心》、《明暗》等。

这些作品与夏目漱石早期的文学作品相比,具有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因此更具研究价值。

2. 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

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以“自我表现”和“东方主义”为主要特征。

他通过文学作品表达了对日本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思考和探索。

同时,他的文学风格独具特色,以其幽默、讽刺和浪漫主义等特点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不同的角度对夏目漱石的文学思想和文学风格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夏目漱石的翻译和研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日本以外国家和地区也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研究。

近年来,随着中国和日本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增加,夏目漱石的翻译和研究也在中国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在日本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文学风格,而且对日本及其他国家的文学和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目前,夏目漱石文学作品的研究现状呈现出更加全面、深入、多元化的特点,相信在未来的研究中,夏目漱石的文学作品将会得到更加广泛、深入的探讨。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

《哥儿》在中国的传播作者:马柳林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08期摘要:《哥儿》是日本明治大文豪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从上个世纪30年代开始,就在不同的时期被翻译成各种不同的版本。

由于时代、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版本都各具特色。

梳理《哥儿》在中国翻译的情况,有利于为对夏目漱石作品的研究和中日文学进一步的交流做铺垫。

关键词:哥儿;翻译;传播一九一八年四月十九日,周作人在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作了题为《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自此中国的夏目漱石介绍、翻译和研究开始起步。

回顾中国对夏目漱石文学的翻译和借鉴的历史,《哥儿》仍然是研究者青睐的选题。

一、翻译出版情况“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在中国大陆出版的《哥儿》中文译本有7种。

”[1]由于《哥儿》出版时间较早,近年来也鲜有新的译本出现,从相关文献提供的信息得知,《哥儿》最早的译本出现于1932年,由章克标翻译,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另外还有其它至少四个译本分别是,刘振顯译本、陈德文译本、胡統文译本,及最近出版的林少华译本。

一九五八年,代表新中国的出版事业的人民出版社组织翻译的外国文学名著丛书中,作为日本文学,最先出版的是《小林多喜二选集》和《夏目漱石选集》(上下卷),其中《哥儿》由开西(章克标)翻译,收入下卷中。

后又于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作为袖珍本单独出版了《哥儿》,收入文学小丛书中。

时隔三十年后,一九八七年刘振瀛重译的《哥儿)收录在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日本文学丛书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被我们广泛熟知、阅读、研究的版本主要是刘振瀛译本和林少华译本、陈德文译本,仍不断再版,同时出现新的译本,但目前为止翻译共有8种。

《哥儿》在中国的翻译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的合译本吴树文和刘振瀛、林少华、陈德文、胡毓文、董学昌的译本。

对于文学翻译,刘振瀛曾经说过:“一个有功底的文学翻译者,不但要有一般的文化修养,文学素养和驾驭双方语言的能力,而且更需要对原作品、乃至对原作者的整个创作的倾向、特色,下一番研究工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7期夏目漱石(1867 -1916 ),是日本近代文豪,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日本作家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国已有三十三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对漱石文学在现代中国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一、20-30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介对夏目漱石的介绍,以周作人为最早。

他在1918年做的《日本近二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认为夏日漱石是主张“低徊趣味”和“有余裕的文学”的,井翻译引用了夏目漱石在《高滨虚子(鸡头)序》中的一段话:余裕的小说,即如名字所示,昨急迫的小说也,避非常一字之小说也,日用衣服之小说也。

如借用近来流行之文句,即或人所谓触着不触着之中,不触着的小说也。

……或人以为不触着者,即非小说;余今故明定不触着的小说之范围,以为不触着的小说,不特与触着的小说,同有存在之权利,且这能收同等之成功。

……世界广矣,此广阔世界当中,起居之法,种种不同。

随缘临机,乐此种种起居,即余裕也。

或观察之,亦余裕也。

或玩味之.亦余裕也。

周作人接着还解释说:“自然派的小说,凡小说须触着人生;漱石说,不触着的,也是小说,也一样是文学。

并且又何必那样急迫,我们也可以缓缓的,从从容容的玩赏人生。

譬如走路,自然派是急忙奔走;我们就缓步逍遥,同公园散步一般,也未始不可。

这就是余裕派的意思的由来。

漱石在《猫》之后,作《虞美人草》也是这一派的余裕文学。

晚年作《门》和《行人》等,已多客观的倾向,描写心理,最为深透。

但是他的文章,多用说明叙述,不用印象描写;至于构造文辞,均极完美,也与自然派不同,独成一家,不愧为明治时代一个散文大家。

”周作人对夏目漱石的介绍和评论,在中国的漱石译介史上具有深刻影响。

他把夏目漱石看作是余裕派,并特别推崇代表“余裕”倾向的前期创作,这对后来的中国文坛的漱石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后来半个多世纪的夏目漱石作品的翻译家们,均把漱石看作是“余裕派”,并集中翻译体现“余裕派”特点的前期作品。

这是20 -- 30年代夏目漱石翻译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

事实上,漱石的创作,风格多样,思想也比较复杂,他主张“有余裕的文学”的同时,也赞同触及人生的重大问题的文学,只不过是以前人们对“有余裕的文学”重视不够,所以漱石才特别加以强调。

夏目漱石的翻译,以鲁迅为最早。

1923年出版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选译了夏目漱石的两个短篇小说《挂幅》和《克莱喀先生》。

这两篇小说都带有强烈的散文化倾向,前者描写了一个老人因缺钱而忍痛卖掉自己珍藏的挂幅的复杂心理,后者刻画了英国的一个迂腐而又执着的老学究的克莱喀先生的形象。

这两个作品并不是夏目漱石的重要作品,但鲁迅的翻译,在中国的漱石的译介中,是开创性的。

当时,周氏兄弟在日本文学翻译上密切合作,而且在思想认识上也颇有一致的地方。

鲁迅在《作者介绍》中对夏目漱石的看法,与周作人完全相同。

鲁迅也认为夏目漱石的创作主张是“低徊趣味”,或称“有余裕的文学”,并且也大段引用了周作人曾引述的《鸡头·序》中的那段话。

鲁迅说:“夏目的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

……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

”中国翻译出版的第一个夏目漱石的著作选集,是1932年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的章克标选译的《夏目漱石集》,内收中篇小说《哥儿》、短篇作品《伦敦塔》和《鸡头序》。

译本前有章克标写的题为《关于夏目漱石》的译本序言。

这篇译序较详细地介绍了夏目漱石40 的生平、思想和创作情况。

而对这些情况的介绍,主要是依据夏目漱石的前期创作。

强调夏目漱石的所谓“江户儿的特性”,“轻快洒脱的趣味”,“有余裕”、“低徊趣味”的创作主张。

章克标写道:从这有余裕的小说所引出来的有低徊趣味这一个名字。

他说:“这是我由便宜而制造出来的名字,别人也许不懂吧。

不过大体说起来是指对于一事一物,产生独特或联想的兴味,从左看去从右看去,排徊难舍的一种风味。

所以不叫做低徊趣味,而叫做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也没有什么不可。

”这也可以看作……对于由一直线的观察事物,一步步写去的自然派作风的反杭。

此种风趣,贯流于漱石的全部作品之中,稍一留神就可以发见的。

更从这低徊趣味联想过去,还有一种非人情的世界,是主张艺术的一境地中,有一种超越了人情的世界。

(草枕)可以算是描写这境地的。

(中略)特别可以注意的是漱石的文章,那是有无比的灵妙,决不是别人所能追随的。

第一由他的学问渊博,对于东西文学都有极高的造诣。

他是主张技巧的,用丰富的文字,文句也极意修饰变化.再加上轻快洒脱的幽默和顿智机才,自然使他的文章绚烂极目了。

(下略)对夏目漱石的这些看法,决定了该译本的选题。

这个选集,实际上只有体现漱石前期的作品特点的一个选本。

《伦敦塔》是作者以伦敦留学为题材的游记性的随笔作品,《鸡头序》则是集中表明“余裕”论的一篇散文作品。

而《哥儿》则是这个选集的压卷作品。

据译者说,翻译《哥儿》这篇小说,主要是起因于章的朋友、翻译家、语言学家方光涛对此书的“不住称扬”。

方光涛“说因读此书而下泪,因为想到将来也有做教师的这一种命运”。

章克标也强调此书“对于现在中国的教育界,也可以当做一声警钟”。

这一时期夏目漱石的另一位重要的翻译者是崔万秋。

1929年,崔万秋将漱石的《草枕》译出,由上海真善美书店出版。

《草枕》是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06年,是夏目漱石前期的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写“我”—一个青年画家—为了躲避俗世的忧烦,寻求“非人情”的美的世界,来到了一个偏远的山村,及在那里的所见所思所闻。

严格说来这作品并没有什么情节,说是小说,更象是优美的散文。

《草枕》全篇充满了浓厚的东方禅宗哲学老庄思想的色彩,其中有对中国的陶渊明、王维的诗的意境的推崇。

因此,中国读者,自有一种会心之感。

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草枕》在中国评价很高。

译者崔万秋把《草枕》比喻为”一株美丽馥郁的花”,并说:“我现在大胆地把它移植到中国大陆来,请国人欣赏。

但美丽馥郁之花,是否因土质之不同.气候之差异,来到中国而枯萎;是否因好尚之不同,趣味之悬殊,见摒于大陆的人士,这都很难逆料。

”但是,事实很快表明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

《草枕》在中国,很受欢迎,崔万秋的译本文辞比较流畅,译文也比较准确,得到了当时读书界的肯定,并很快成了畅销书。

谢六逸在《<草枕>吟味》(载《茶话集》)中推荐说:“《草枕》在我国已有了崔万秋君的译文,我介绍有志于文艺的人都该拿来一读”。

谢六逸认为,《草枕》所表现的“东洋人的情趣”在近代资本主义文明的骚动忙乱和“迫切”的生活中,是有着特殊的风味的。

崔万秋的译本出版后,在1930年一年中就出现了两个盗版。

一个是上海“美丽书店”的本子,一个是上海“华丽书店”的本子,均署“郭沫若译”。

实际上,郭沫若并没有译过《草枕》,这里似乎是“借用”郭沫若的大名。

两个本子的文字与崔万秋的译本相同,连译本序都和崔万秋的一样。

到了1941年,上海益智书店又出版了李君猛的译本。

盗版书和复译本的出现,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草枕》在中国所受读者欢迎的程度。

此外,在30年代的夏目漱石译介中,《文学论》的翻译也值得一提。

漱石文学理论方面也很有造诣,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和理论著作,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文学论》(1907)《文学评论》(1909)两种。

前者是英国文学评论集,后者是文学概论性质的著作,《文学论》从社会心理学、美学出发,认为文学的内容由观念、理智、印象等“认识”方面的要素(漱石用F来表示)与情绪的要素(漱石用f来表示)两部分构成,并创造了F+f的文学公式,由此展开了他的文学观。

后来的许多日本作家、学者对《文学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们指出,像《文学论》这祥系统的、自成体系的文学概论的大部头著作,在当时的欧洲也是找不到的。

《文学论》在1931年曾由张我军译成中文,由上海神州国光社出版。

在整个民国时代,《文学论》是我国翻译的仅有的一部篇幅最大、也是最为系统的文学概论方面的著作。

虽然《文学论》学院气息太浓,内容多有晦涩难解之处,但它对中国的文学理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如孔芥编著的《文学原论》第三章“经验的要素”就是仿照夏目漱石的《文学论》的。

二、50年代对《我是猫》的译介夏日漱石的成名作、代表作(我是猫),虽然有鲁41 迅、周作人等大力推介,却因为翻译难度太大、篇幅过长等种种原因,一直未能翻译出版。

周作人曾在《闲话日本文学》(1934)一文中这样说:“翻译漱石的作品一向是很难的,《哥儿》和《道草》,虽有日本留学生翻译了的,可是错误非常的多。

由此看来,漱石的文章总像是难于翻译。

尤其是《我是猫》等书,翻译之后还能表出原有的趣味,实在困难吧。

”《我是猫》是夏目漱石的成名作,也是他的全部创作中最杰出的小说。

这部作品在20 - 30年代,是否有正式的译本出版,现在还是个疑问。

在80年代东北师范大学外国问题研究所出版的《五四运动以来日本文学研究与翻译目录》所收录的夏目漱石的译本目录中,列有《我是猫》的一个译本,即“程伯轩译,风文书店1926"。

而其它的有关目录中,均没有著录此书。

从上引周作人的那段话看来,当时(1934年),周作人似乎也不知道这个译本的存在。

1936年,周作人又写了一篇专文,题为《<我是猫>》,详细地评述了《我是猫》,并说明其中难译之处颇多。

该文最后说:“《哥儿》与(草枕)都已有汉译本,可以参照,虽然译文不无可以商榷之处。

《我是猫》前曾为学生讲读过两遍,全译不易,似可以注释抽印,不过一时还没有工夫动手,如有人肯来做这工作,早点成功,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事了。

”不难看出,1936年的周作人,仍不知道有《我是猫》的译本。

看来,“程伯轩”译本即便有,似乎也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而周作人所期望的《我是猫》的较好的全译本的出现,则是1958年的事了(详后)。

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终于出版了两卷本的《夏目漱石选集》,其中,第一卷收录的就是《我是猫》。

《我是猫》发表于1905年至1906年的《杜鹃》杂志,是漱石的处女作。

这部小说的立意与写法非常特殊。

它以一只“猫”的眼睛观察世事,以“猫”的嘴巴讲述故事,并发表“猫”式的感想和评论。

这只“猫”既是故事的讲述者,也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既是一只猫,有着“猫性”、动物性的特征,同时又是一只通晓人事的“猫”,而具有“人性”。

当它用猫眼、猫嘴观察人事、发表评论的时候,人的许多习焉不察的东西就显出了荒诞可笑,一种滑稽和幽默便油然而生。

《我是猫》的译者是胡雪和由其(即尤炳圻)。

尤炳圻翻译《我是猫》,早在40年代初就有了准备,并被列入了由周作人任社长的艺文社编辑、“新民印书馆”拟出版的一套丛书中,并在当时做出了广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