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近五年翻译研究的语言学视角

合集下载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

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途径引言翻译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桥梁,它在国际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研究翻译的过程和结果,翻译研究领域不断发展新的方法和理论。

其中,功能语言学途径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功能语言学途径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它对理解翻译现象和提高翻译质量的重要性。

一、功能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功能语言学是一种以语言功能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强调语言的使用方式和功能。

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实现交际目的的工具,而不仅仅是一种复杂的规则系统。

功能语言学主张将语言的结构和功能相结合,通过分析语篇、场景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来理解文本的意义。

功能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文本分析、语篇分析和语用分析等。

文本分析关注词汇、句法和语言结构等内部元素;语篇分析则关注句子之间的关系和语境;语用分析则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意图和目的。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功能语言学可以揭示语言的多样功能和交际背景,从而更准确地解读和翻译文本。

二、功能语言学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1. 语言策略的分析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不同语言和文化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理解方式。

通过功能语言学的方法,可以分析翻译家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策略和技巧。

比如,翻译家为了更好地传达源语言的含义,可能会使用不同的词汇、句式和语气。

通过分析这些语言策略,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翻译家的意图和目的,以及他们面对不同语言和文化时所做的选择。

2. 文化背景的分析翻译研究中经常涉及到跨文化的比较和交流,而文化背景对于翻译的理解和传达至关重要。

功能语言学途径可以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文化元素和价值观念来揭示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这种分析可以帮助翻译家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做出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3. 交际功能的分析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而这种交际是基于语言使用者的共同理解和参与。

功能语言学可以通过分析语篇结构和参与者的角色来揭示交际功能的实现方式。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认知翻译学》评介

翻译研究的认知语言学视角一《认知翻译学》评介吴亚静布占廷(青岛大学外语学院,山东青岛)摘要:近年来,在认知科学的推动下,认知翻译学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并逐渐形成系统 的研究体系和研究领域。

文旭教授和肖开容教授编著的《认知翻译学》从语言的认知理论出发,探索了 翻译转换中的语言认知机制,对翻译认知研究起到了重要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指导作用。

本文从翻译研究 范式宏观建构、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功能与组织原则、认知理论与方法的应用、研究趋势与展望等五 个方面简要梳理了该书的主要内容,并从强调学科建构性、凸显理论适用性等方面对该书作了简评。

关键词:认知翻译学;认知;翻译研究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891 (2020)03-0093-041.引言英国著名文艺批评家理查兹(Richards,2001) 说:“翻译很可能是整个宇宙进化过程中迄今为止 最复杂的一种活动”(转引自卞建华,2005: 42)。

翻译与认知结缘是20世纪中后期的事,直到21世纪 初 Martin(2010: 169)提出认知翻译学(cognitive translatology)这一术语,两者才正式结合。

随着翻 译学跨学科研究的发展,口译和笔译学者与认知科 学家合作日益加强。

如今,认知翻译学作为翻译研 究的一种新范式,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研究领域较为 庞大的跨学科研究体系,对翻译研究起着重要的理 论建构和理论阐释作用。

《认知翻译学》以翻译认 知为研究对象,从认知语言学理论出发,研究翻译中涉及的语义、语法、语用和文化问题,探索译者 理解、转换、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对翻译学的 构建与翻译认知过程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内容简介本书共有十三个章节,可分为五个部分,分别 围绕着不同的主题展开,即翻译研究范式宏观建构 (第一章)、概念结构与语义结构(第二、三、四、五、十章)、功能与组织原则(第六、七章)、认知理 论与方法的应用(第八、九、十一、十二章)以及研 究趋势与展望(第十三章)。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

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学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

文学翻译的研究不仅涉及语言、文学和翻译学等学科,还涉及到历史、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下面将就文学翻译的各方面研究作进一步探讨。

一、语言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语言互译问题。

字面翻译往往无法将原作精髓完整传达,因此需要有广泛的文学、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支持。

在语言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作者的语言风格、语言文化差异、句式和词汇的选择等方面。

翻译者需要积极学习原著的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将原著中的情感、情境和语言特点传递给读者。

二、文学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还需要考虑作品整体的文学美感,翻译不仅需要传达原作的内容,还需要尽可能地传达作品的情感和氛围。

在文学层面的研究中,需要考虑诗歌的韵律、叙事的结构、语言与情境的契合等方面。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备同样的写作素养,对原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三、文化层面的研究文化差异是影响文学翻译的重要因素之一。

文学翻译需要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进行表达和传达原作中的情感和情节。

在文化层面的研究中,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内涵、文化背景、文化习俗等因素。

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背景,以便能够准确、恰当地将原作转化成读者所熟悉的语言和文化形式。

四、社会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经常涉及到社会问题与文学作品的分析。

在社会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作中议题的时效性、政治性等因素。

同时,在翻译过程中也需要充分考虑受众的观念、认识和价值观念,以便更好地将原作中的观点传达给读者。

五、心理层面的研究文学翻译的本质是传达情感和思想,因此,翻译者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以便更好地把握原作中的情感表达。

在心理层面的研究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原著作者的心理状态、角色性格、情感表达等因素。

只有对原作中的心理表达进行深入的剖析和领悟,才能更好地将其转化成另一种文化、另一种语言的表达形式。

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论发展方向研究

语言学视角下的译论发展方向研究
第 2 卷 第 2期 7
2 1 年 3月 01
甘 肃 联合 大 学 学报 ( 会 科 学 版 ) 社
J u n lo n uLin eUnv ri ( o il ce c s o r a fGa s a h iest S ca in e ) y S
Vo _ 7。 . l 2 No 2
Ab t a t I h sa t l , o e e r h p p r n t a s a in s u is a e r ve d wh c re l p e r d i h o si s r c :n t i r i e s me r s a c a e s o r n l t t d e r e iwe ih b ify a p a e n t e d me tc c o
C mp no o o a int nlt nS u i ) , 别强 调 s i td e 中 特 ao s
p ce . e t d
Ke r s ta sa i n s u y e tl g itc p a ma is o p s l g i t s y wo d . r n lt t d ;t x i u sis r g tc ;c r u i u si o n n c
上世纪 末 , 处于世 纪之交 的 中国译 论研 究将 向何 处 去 , 曾经 引起 了广大 译 学 研究 者 们 的高 度
Die to t disofTr n l ton f o a Pe s e tv ng s is r c i n S u e a sa i r m r p c i eofLi uitc
HOU o g S n ( e a t n f Ap l d F ri n L n u g s G a g o gB iu n t ue G a g h u 5 0 5 , hn ) Dpr me t p i o e a g a e , u n d n ay n I s t t , u n z o 1 4 0 C i a o e g i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视角概述

翻译研究的框架语义视角概述

近 年 来 . 翻 译 学 的 研 究 领 域 之 中 , 入 了 各 个 与之 相 关 的 在 引 学科 理 论 的模 式 , 步 行 为 了再 不 同 的边 缘性 翻译 理 论 和 翻 译 研 逐 究的多种模式 , 中包括纯语言性 、 化 、 际等翻译的理论 , 其 文 交 在 目前 的社 会发 展 上 ,已 经形 成 了 一种 跨 科 学 方 法 的 翻译 研 究 趋 势 。 诸多 跨 学 科方 法 中 , 识 、 知语 言 学 意 义 的角 度 的研 究 翻 在 认 认 译 已 经脱 颖 而 出 。考 虑 到这 点 。 者从 认 知 语 义 学 的理 论 角 度 出 笔 发 . 翻译 学 的 可 能性 与 必 要性 做 出 了初 步的 框 架运 用研 究 。 对
语 言研 究
翻译研究 的框架语 义视 角概述
袁 黎
( 南京 理 工 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江苏 南 京 2 0 9 ) 10 4
摘 要 : 框 架语 义 学 语 义 和 F l r 在 imoe的场 景 理 论 下 , 将 翻 l 可
框 架 语 义学 是 能 够 理 解 出在 语 法 结 构 上 的 意 义 或 者 是词 汇 的一 种 方 法 。 为框 架 语 义学 , 之 假设 为 : 作 将 为了 将 语 言 中 的词 汇 意 义理 解 透彻 。在 最 初 需要 具 备 相 应 的框 架 语 义 学 的概 念 结 构 ,
到 描 述 此场 景 的合 适 的 目的语 框 架 来 。 用框 架语 义学 的 概念 揭 运 示人 的知 识 储 存 与 运 用的 基 本 结 构 , 译 者能 够 从 认 知 和 心理 层 使
中 的基 本 和依 据 的是 语 言 中存 在 的特 定 词 汇 意义 。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

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翻译研究十年探索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与总结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在过去的十年中的探索历程,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重要的语言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指导下,对翻译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价,以期为未来翻译研究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首先介绍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阐述其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接着,我们将回顾过去十年中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进展,包括理论探索、实证研究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总结这些研究成果的特点和不足,指出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我们将对未来中国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点。

我们相信,随着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中国学者将在这个领域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为国际翻译研究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系统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的关系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一种语言学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对翻译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使用语境,认为语言不仅是表达意义的工具,更是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的媒介。

这一观点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使翻译不再仅仅是文字间的转换,而是跨越文化、语境和社会功能的复杂过程。

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框架下,翻译被看作是一种社会行为,是原语和目标语之间在特定社会语境下的交流和互动。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关注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更要深入理解语言背后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保证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更要注重在目标语中再现原语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意义。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工具和分析框架。

例如,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哈桑的篇章语言学等,都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

当代翻译研究热点评析近年来,随着科技和新媒体发展,文学翻译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当代翻译研究随之投入到全面深入的调查与研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其实,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是日趋多元的。

从技术角度来看,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以及机器翻译正在引起广泛关注;从翻译学研究角度来看,翻译理论、全球化翻译、翻译教学技术、国际实践翻译研究以及翻译本体论等都受到相关人士的广泛关注,成为当今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

首先,人工智能翻译是研究的突出焦点,技术上的发展使得多媒体内容的迅速翻译成为现实。

例如,百度翻译的深度学习和神经网络等技术使内容的翻译更快更深入。

此外,语言学翻译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代。

语言技术翻译(LT)技术可以准确识别语言文本信息,改善翻译质量,这是翻译社会经历的重大变迁。

此外,机器翻译(MT)也是研究新领域,研究人员正在密切关注模型优化、传播质量评估和翻译过程模拟等方面,希望能够更好地解决翻译时效性、准确性等问题。

其次,翻译理论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重要热点。

在新任翻译理论的多种改进中,语用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和语言产品翻译等都在讨论,人们试图寻找多层次的跨文化转换的机制。

另外,翻译实践的文化内涵也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全球化翻译也在推进中,研究者尝试跨文化环境中使用手段来更好地实现文化内容的表达。

此外,翻译教学技术也受到极大的关注。

文本分析、翻译研究、翻译教学、翻译实践以及研究理论等都在讨论,目的是为了让翻译学者更加熟悉他们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过程更加有效。

此外,国际实践翻译研究可以有效探讨翻译教学中存在问题,从而实现全球领域翻译实践和有效性的最新研究。

最后,翻译本体论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好地了解文字理解、翻译过程以及翻译社会。

总之,当代翻译研究热点正快速发展,涉及不同的研究领域。

技术发展,例如人工智能翻译、语言技术翻译和机器翻译,给当今的翻译研究带来了巨大的推动力。

此外,以文化内涵为出发点的翻译理论、翻译教学的技术研究、全球化翻译研究和翻译本体论的探索也是当代翻译研究的热点。

【语言学研究】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综述——现状、问题与反思

【语言学研究】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综述——现状、问题与反思

【语言学研究】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综述——现状、问题与反思摘要:本文将国内(1990~2016年)研究外交语言的390篇论文分成八类进行考察,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概况作了定量与定性分析。

结果表明,发文占比前三的类别为外交语言的语用现象研究、翻译策略研究、口译研究;研究主题呈多元化趋势,如非典型外交语言的研究业已起步。

此外,文章总结了外交语言研究八个子类别各自的特点,并扼要综述了各子类的研究成果。

最后,对我国外交语言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反思,以期对我国外交语言的研究及外交事业的发展有所裨益。

1. 引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和世界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外交活动越来越频繁。

作为外交活动的重要载体,外交语言,正如Nicholson所言,是能够使外交官措辞犀利而又不失谨慎和文雅的外交辞令,是体现一国对外政策和捍卫一国利益的语言工具,对于外交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虽然外交研究者已经公认外交学作为交叉学科与国际政治、国际关系、国际经济以及国际法等学科密不可分,但是对外交语言的研究还远远不够。

语言在外交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外交语言的研究是外交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鉴于此,本文对国内(1990~2016年)外交语言研究的论文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旨在勾勒中国外交语言研究概貌,指出其未来趋势,并提出发展建议。

2. 数据特征截至2016年12月31日,笔者共收集到国内外交语言研究的文章390篇,其中期刊论文217篇、博士论文两篇、硕士论文170篇、会议论文一篇。

现对其进行了分主题的整理调查,各类数字统计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近30年来,外交语言研究的论文数量呈递增趋势。

然而,从其分布的时段来看,21世纪以前,国内对外交语言的研究甚少,1999年前的十年间发表的论文只有五篇,且多数都集中于对外交语言的概念界定、特点概括等。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我国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外交活动频繁,外交语言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文献 [1]黄国文.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研究的启示—— —— —《清明》英译 文的经验功能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5). [2]李菁.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3]吕俊.结构·解构·建构—— —— —我国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翻译,2001:22(6). [4]司显柱.系统功能语言学路向翻译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7 (4). [5]王洪涛.翻译学的学科建构与文化转向[M].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研究者们几乎把语用学能在翻译中应用的理论都一一搬出来,并分别 与翻译结合起来进行一番探讨。这一系列的探索的确深化了翻译的本 体研究,即语言研究,从而促进了翻译学科的发展(李菁,2007)。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具体 来说,许多研究者在其论文中往往先将某个语用学理论进行简单介绍, 然后就这个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举一些例子,以证明它对翻译活动的 指导作用。这种研究只是在表面上将语用学理论与翻译结合起来,好像 只是在证明这种理论在翻译活动中的适用性,而并没有将语用学与翻 译研究很好地融合,对翻译理论的建设也没有太大的意义。
— 142 —
四、翻译研究中的认知语言学视角 本研究显示,认知语言学中应用于翻译研究的理论主要有关联理 论,图式理论和框架理论。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翻译研究, 从翻译的心 理运作机制上考虑翻译的实际操作过程, 揭示了翻译认知过程的本质、 原则和方法, 为翻译理论的正确性和可操作性提供了充分的依据。根据 综述可知, 认知语言学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解决了一些其它翻译理 论无法解决的翻译问题, 对翻译研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1.关联理论与翻译 翻译研究的认知视角中,应用最多的是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由 Sperber 和 Wilson 提出的,是认知语用学的基础,而认知语用学又是认 知语言学的分支学科。翻译是一种语际间的交际活动,也是一种语用行 为。因此,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 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值得提及的是关联理论在我国的接受 和影响似乎超过了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程度。在我国, 关联翻译理论被 应用到翻译的各个层面, 很多学者分别从广告、话语标记语、科技、互文 性、归化与异化、双关等方面阐释了认知关联理论对翻译实践的解释 力。 2.隐喻翻译的认知阐释 隐喻是世界上使用各族语言的人们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方式和工具, 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对于同一意义的表达, 会选择不同的隐喻表 达方式, 这无疑造成了翻译客观上的难度。笔者认为, 要深刻理解隐喻 的认知性必须首先了解人们使用隐喻的初衷, 以及隐喻产生的心理基 础和心理运作机制, 最终正确地译出相同的认知内涵。 五、结论 总体而言,国内译介对语言学理论与翻译研究并没有达到很好的 整合。翻译有自己的特点, 语言学理论不能拿来就用。从以上论文可以 看出, 研究者们更多的只是采用语言学理论的某些原理或概念来解释 分析一些翻译问题, 面虽广而总体分散。翻译活动十分复杂,涉及的因 素多,范围广,有关翻译的许多问题,如翻译者的主观因素,语言转换中 的文化移值、影响翻译的社会、政治因素等问题,在语言学层面难以展 开系统和深入的分析。翻译的语言学研究图景暴露出的这些局限,不仅 使其他学科如文化学,哲学,社会学等的介入显得非常必要,更为这些 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探索空间。
科技信息
人文社科
国内近五年翻译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的语言学视角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刘 香
[摘 要]本文对近五年(2005- 2009)国内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进行了统计和调查,并追溯了各语言学流派在翻译研究中的引 入,试图厘清语言学视角下翻译研究的焦点,现状及未来走向。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 语用学 认知语言学
一、引言 20 世纪 90 年代,中国翻译研究对奈达、纽马克等语言学派翻译理 论的引入形成了“80 年代中期至 90 年代中期的一段以语言学研究为中 心的翻译热潮”(吕俊,2001a:2)。在把翻译从边缘推向中心的历史进程 中,语言学家充当了先锋的角色。是翻译的语言学研究把翻译从经验主 义中解放出来,为翻译研究打开了科学的大门,历史上第一次赋予了翻 译研究科学的性质,将过去两千年来一直在经验层面的讨论或争论不 休的问题置在科学的层面进行探讨(王洪涛,2008)。在我国,将语言学 理论与翻译研究进行较早尝试的学者有王左良,王德春等。以往的学者 将结构主义语言学,语言哲学,功能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认知 语言学,计算机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引入翻译研究, 探 索翻译的本质, 找出普遍的规律。本文作者的调查显示在翻译研究中应 用最广的主要是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认知语言学。因而,本文将主要对 以上三方面的研究做一综述, 从语言学的角度厘清我国目前的翻译现 状,翻译理论及研究的走向。 二、翻译研究的功能语言学视角 在我国最早运用韩礼德语言学理论探讨翻译的是胡壮麟(1989)。 而比较系统、全面地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探索翻译问题的是黄国文。他 于 2001、2002、2003、2004 连续在我国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了一系列 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讨论翻译的论文,主要特点是运用韩礼德语篇 分析模式探讨唐诗翻译问题、以其说明韩氏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适用性 和可操作性,范围涉及唐诗的引述现象、语气、主位结构、信息结构、经 验功能、人际功能、时态、形式对等、逻辑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等, 为我国学者将韩礼德理论运用于翻译研究奠定了基础。 功能语言学主要应用于对翻译的本体研究,翻译评估研究以及翻 译内各子系统的研究。司显柱在其著作(2007)“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 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一书,在回顾与评述翻译评估现状和从系 统功能语言学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认识和翻译概念认知的基础上,根据 篇章语言学关于语篇属性,系统功能语言学关于研究的语篇视角以及 言语行为框架理论及形式、功能、情景三个系统及其辨证关系的阐述出 发,建构出基于英汉互译文本的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作为一种新的翻译 研究范式, 系统功能语言学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有 近四分之一的论文是在进行本体研究和综述, 可见这一学派还处于成 长阶段, 在基础理论上还不太成熟。兴盛的表面下还存在着种种问题, 概括起来有三点。首先,其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的价值和优势并没有得 到广泛的承认。其次,操作的繁琐与复杂。功能语言学有庞大而复杂的 体系, 假设每个句子都按其理论进行全面的分析, 那么翻译的评估就会 变得举步维艰。第三, 主观性强, 比如概念功能中的物质、心理等六种过 程, 其判断的标准并不是客观的, 相互间的界限也有模糊之处。 三、语用翻译研究 从语用学视角研究翻译理论形成了语用翻译研究。语用学中应用 于翻译研究的主要有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篇章组织、语 篇标记、前提和指示等语用学原则。一般认为,国内的语用翻译研究始 于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可以说,国内语用学与翻译理论相结合的初 期,其研究重点在于如何正确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1.语用翻译研究的焦点 从期刊上的论文发表数量可以看出,近年来语用翻译研究在国内 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论文涉及的论题也有一定的广度,主要包括国内外 语用翻译研究的综述和评介,语用顺应理论与翻译相结合的理论研究, 语用学的主要论题(如指示语、预设、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行为理 论、语用推理和语境等)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和个案分析。 2.语用翻译研究的得与失 表面上看,我国的语用翻译研究似乎进行得声势浩大、如火如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