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合集下载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论考基于翻译的考察

鲁迅与夏目漱石关系论考基于翻译的考察

作者: 郑依梅[1]
作者机构: [1]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68-78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5期
主题词: 鲁迅;夏目漱石;翻译;直译;余裕
摘要:鲁迅从留学日本时代起已是夏目漱石文学的热心读者,这份敬佩与喜爱集中体现在他在1921—1922年间与周作人共同编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中.鲁迅选择翻译夏目漱石《永日小品》中《挂幅》与《克莱喀先生》两篇,并以直译方式竭力还原漱石文学的原本风貌.他在译介作品的同时,也对其"低徊趣味""有余裕的小说"的文学主张加以介绍并表示欣赏.而在其后鲁迅对漱石"余裕"观的吸收与改造,则体现出他翻译外国文学的本心.。

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

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指导教师:***20060501摘要夏目漱石是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不仅创作了许多内涵丰富的小说,还写有文学研究功底很深的评论等,国内外研究他的专著、论文很多,主要侧重于对他本人及其单个作品的思想、风格的研究。

但作为一个以知识分子小说著称的作家,夏目漱石小说中的主要人物都是知识分子,他从不同层面对日本明治时期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精心的刻画和透彻的分析,终其一生都在探索他们的生存之道,因而对其笔下的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进行系统深入的分析应该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目前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因此,本文试图揭示并阐述其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这一隐性特征,围绕这一中心,从夏目漱石本人的知识分子情怀中所具有的孤独悲愤的人生体验和对知识分子的偏爱、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模式的体现和意义及其成因探析这三个方面来具体论述。

夏目漱石小说中知识分子的悲剧性生存包括抗争-逃离、旁观-逃避、妥协-随俗等模式,分别代表了明治时期不同的知识分子类型,即消极抗争、洁身自好的“莲花人”;徘徊观望、逃避忏悔的“高等游民”;妥协宽容或同流合污的“世俗子”。

他们的悲剧性既来自于明治社会的剧烈动荡和这部分知识分子的现实存在,也离不开作者本人成长经历、思想情感、所受东西方文化、文艺观等的影响和规范。

他们的生存悲剧对当今知识分子的生存也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关键词:夏目漱石;知识分子;悲剧性生存;明治社会;无奈选择AbstractNatusomesouseki is an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 of Japanese modern literature, he not only creates many profounding novels, but also writes some literature criticism.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about him and his literature are very much, which mainly stresses on contents and style of his single work and himself. But Natusomesouseki is famous of his intellectual novels, the main heroes of his novels are all the intellectuals, he has carried on careful portray and thorough analysis from the different aspects to the intellectual's survival condition of Japanese Meiji time, in his life time ,he has been always exploring intellectual's survival road .Thus we carries on the thorough analysis to his intellectual writing should be very valuable, but at present the research on this topic is quietly weak.Therefore,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reveal and expound its intellectual's tragedy survive in his novels.Revolving this topic, this article elaborates Natusomesouseki's lonely and indignated life experience, intellectual's tragic survival patterns and its significance and its origin. Natusomesouseki’s novels describe such intellectual's tragic survival patterns: runs away after the resistance , looks on - evading, compromises - follows customs, correspondingly they represented different intellectual types of Meiji time, namely the negative resistant, remained pure and incorruptible -"the lotus flower person", hesitates, waits and sees, evades the rearity and rue -"the higher vagabonds", compromises tolerant or collaborated- "the world vulgarian".Their survival tragedy also has the certain inspirate significance to modern intellectual's survival nowadays.Their tragedy came from the Meiji fierce and turbulent society and those intellectual's reality existence, as well came from author’s growing experience, thought and emotion, received East and West culture, his literary view.Key word: Natusomesouseki; intellectual; survival tragedy; the Meiji society; helpless choice引言知识分子及其类型知识分子从其孕育产生、个别出现,到成为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已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

夏目漱石对鲁迅的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摘要:众所周知鲁迅曾在日本留学七年,也正是由于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导致他最后走上弃医从文的道路,可见日本文学对他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鲁迅是在留学时期受到了夏目漱石对日本社会强烈批评和讽刺的精神的影响,在后来的写作中形成了类似漱石的富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

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走向这样严峻课题,鲁迅以文学的形式给出了深刻也极具个性的回应。

本篇论文从夏目漱石对鲁迅文学观方面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文学观;比较研究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他最喜爱的作家“是俄国的果戈理和波兰的显克微支,还有日本的夏目漱石和森鸥外”。

对于明治文坛的日本文学不甚关心的鲁迅,却对夏目漱石的评价极高,且几乎保持了终生的兴趣。

鲁迅与作为日本“国民作家”的夏目漱石,在19、20世纪之交相似的时代状况中,各自面对着自身民族文化如何“现代”的课题,以文学的方式做出了极为深刻同时也极具个性的回应,加上鲁迅对夏目漱石在事实上的文学阅读,二者在思想和文学上的比较研究,对我们来说具有丰富的探究空间。

1.鲁迅和夏目漱石鲁迅于1902年在日本留学,当时东京是中国革命党人在海外活动的中心,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情。

因他在预备学校中接受了西方的科学思想,开始醉心于科学。

日本明治维新之前,对西方的科学最早是从接受医学开始的,这驱使他1904年赴仙台学医,来救抬病人的疾苦。

但不久,他便发现“医学并非紧要事”。

因为愚弱的国民,当务之急,是“改变他们的精神”。

这样,他毅然弃医从文,希望借文学力量,来唤起国人的自觉,也就是改造“国民性”。

鲁迅早年介绍到我国的日本近代作家,第一位就是夏目漱石。

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关于鲁迅之二》中也说“鲁迅当时在日本留学时期对日本文学没有注意……不过,由于夏目漱石的徘谐小说《我是猫》很有名。

豫才(鲁迅的号)每逢漱石的作品单行本一出版,总要接二接三地买了来读……以后豫才写的小说,原不同于漱石的风格,但那种富于讽刺与嘲笑于轻妙笔致之中的风格实际受漱石相当的影响。

余裕·和·悲剧——论夏目漱石的美学思想

余裕·和·悲剧——论夏目漱石的美学思想

主 要 表 现 为余 裕 、 “ 和” 、 悲 剧 这 三 大方 面 。
( 一) 余 裕 美 学
现 的纤 丽 雅 致 的风 格 , 美 学思想有了萌芽 , 如 纪 贯 之 初步提 出“ 花 实相兼” “ 义尤幽玄而文尤质” 等 审 美 理 念, 但 都 比较 稚 嫩 。 到 了镰 仓 和 江 户 时代 。 人 们 的美
广 东技 术 师范 学 院学 报 ( 社会 科学 )
2 0 1 4年 第 9期
J o u na r l o f Gu a n g d o n g P o l y t e c h n i c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No . 9, 2 0 1 4
低估 。 当然 , 夏 目漱 石 的 审 美观 并 非 完 美 无 缺 , 反 恩其 思 想 , 可 以发 现 它也 存 在 一些 局 限。 关键 词 : 夏 目漱 石 ; 美学思想 ; 余裕; 和; 悲剧
中图分类号 : I 1 0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1 6 7 2—4 0 2 X( 2 0 1 4) 0 9—0 0 4 7—0 5
来 为人 赞 许


夏 目漱 石 的 美 学思 想
1 9 0 6年 , 夏 目漱 石 发 表 了 中篇 小 说 《 草枕》 , 刚 问 世这部早期 作 品就备受 好评 . 被誉 为 “ 以美 为 生 命 ” 的 小说 。而 1 9 1 4年 发 表 的长 篇 小 说 《 心》 则 是 漱 石 的
“ 我” 悠 闲地 叙 述 在 一 路 上 所 看 到 的 自然 景 色 与所 思
“ 文 学 富 士 山” 。 当然 , 在美学方 面 , 夏 目漱 石 的 思 想 也 是独 领 风 骚 ,而 小 说 正 是 最 能 体 现 和 实 践 其 审 美 理 想 的舞 台 , 其 中《 草枕》 和《 心》 便 是典 型 的佳 作 , 历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

夏目漱石与鲁迅作品比较作者:黄嘉怡夏迦楼来源:《学习周报·教与学》2020年第38期夏目漱石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被称为“国民大作家”。

鲁迅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也是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二人在中日文坛上都具有极高的地位,他们的作品把握时代脉搏,深度挖掘人性,洞察世事,笔法独具风格,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极高的文学价值。

二人的文学观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的同时,在某些层面上又具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就二人的作品成果而言,夏目漱石的成就主要在小说领域,除此之外,他对散文、随笔、短歌、俳句、时评等均有涉猎。

鲁迅的创作则主要集中在杂文领域,但其小说、诗歌、散文诗等也均有建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二人对中日语言文化均有较深的涉猎,鲁迅早年赴日学医,对日本文学关注颇深,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找到使用日文进行创作的文字,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日文翻译的作品。

而夏目漱石则在汉字文学方面颇有造诣,对中华文化兴趣颇深的夏目,熟读古诗,曾创作过诸多汉诗,也有以中文创作而成作品。

中日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影响,在二人的作品结构中便可窥见一隅。

在作品风格上,二人有诸多相似之处。

夏目漱石与鲁迅身处的时代具有相对的相似性,不管是夏目所处的日本还是鲁迅所处的中国,当时的社会都正处于社会变革阶段,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问题日益突出显著,现实主义文学创作风格悄然盛行。

具有相似社会背景下的二人,在创作风格上,都好用讽刺的笔调批评社会,揭露矛盾,描绘社会现实。

夏目漱石的早期小说风格具有浓厚的俳谐和讽刺意味。

而鲁迅的著作中也不乏谐谑、嘲弄的色彩。

他们按自己的见解,使用辛辣的现实讽刺笔法,把人性的卑劣放在阳光下批判。

在鲁迅的其他杂文中,也多善用讽刺化的现实笔法,对国民劣根性的各种具体表现进行了广泛的分析。

鲁迅认为:“‘讽刺’的生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实事,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

”在对文学价值观的认知上,鲁迅很大程度上的受到夏目漱石的影响。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

八十多年来中国对夏目漱石的翻译、评论和研究北京师范大学王向远《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4期总第107期夏目漱石(1867 -1916 ),是日本近代文豪,日本近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在中国译介最多、影响最大的日本作家之一。

从20世纪20年代初到90年代末,夏目漱石作品在中国已有三十三种译本,拥有众多的读者,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很有必要对漱石文学在现代中国的翻译、评论和研究情况,进行系统、科学的梳理、归纳和总结。

一、20-30年代夏目漱石的译介对夏目漱石的介绍,以周作人为最早。

他在1918年做的《日本近二十年小说之发达》的演讲中,认为夏日漱石是主张“低徊趣味”和“有余裕的文学”的,井翻译引用了夏目漱石在《高滨虚子(鸡头)序》中的一段话:余裕的小说,即如名字所示,昨急迫的小说也,避非常一字之小说也,日用衣服之小说也。

如借用近来流行之文句,即或人所谓触着不触着之中,不触着的小说也。

……或人以为不触着者,即非小说;余今故明定不触着的小说之范围,以为不触着的小说,不特与触着的小说,同有存在之权利,且这能收同等之成功。

……世界广矣,此广阔世界当中,起居之法,种种不同。

随缘临机,乐此种种起居,即余裕也。

或观察之,亦余裕也。

或玩味之.亦余裕也。

周作人接着还解释说:“自然派的小说,凡小说须触着人生;漱石说,不触着的,也是小说,也一样是文学。

并且又何必那样急迫,我们也可以缓缓的,从从容容的玩赏人生。

譬如走路,自然派是急忙奔走;我们就缓步逍遥,同公园散步一般,也未始不可。

这就是余裕派的意思的由来。

漱石在《猫》之后,作《虞美人草》也是这一派的余裕文学。

晚年作《门》和《行人》等,已多客观的倾向,描写心理,最为深透。

但是他的文章,多用说明叙述,不用印象描写;至于构造文辞,均极完美,也与自然派不同,独成一家,不愧为明治时代一个散文大家。

”周作人对夏目漱石的介绍和评论,在中国的漱石译介史上具有深刻影响。

他把夏目漱石看作是余裕派,并特别推崇代表“余裕”倾向的前期创作,这对后来的中国文坛的漱石观的形成,影响很大。

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

试析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作者:毛执剑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11期毛执剑(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冈 438000)摘要:鲁迅在青年时代曾留学日本7年,耳濡目染,受到日本文学很深的影响。

正是在日本,鲁迅弃医从文,走上文学之路。

在留学期间,日本明治时代的文化氛围及文学大家使鲁迅重视文学的独特精神价值,其中对鲁迅影响最大的作家当属夏目漱石,夏目漱石的讽刺影响了鲁迅的文学观。

鲁迅在留日期间正值日本自然主义最兴盛之时,但鲁迅却对反对自然主义的夏目漱石十分关注,而且由于两国国情不同,鲁迅在接纳夏目漱石文学观后,对夏目漱石又有所突破,更强调用文学来启迪、改造国民的灵魂,给“五四”后的文学赋于了更深刻的内涵。

关键词:鲁迅;夏目漱石;《阿Q正传》中图分类号:I313;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03-02鲁迅与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生活因缘以及两人在作品风格上的相似,早就为中日两国的文学研究所注目。

鲁迅弃医从文之后,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就是夏目漱石。

本文旨在尝试寻找鲁迅注意欣赏夏目漱石作品的内在思想原因,结合夏目漱石富有讽刺精神的文学和时代背景,以及鲁迅借鉴和光大这种精神的文学成就,发掘夏目漱石对鲁迅的影响因素,及鲁迅对夏目漱石的突破,以此来对比中日两国的文学背景及文学前景。

一鲁迅于1902年前往日本留学,先在仙台医专学医,后因“幻灯片”事件决定弃医从文,从此走上学文之路。

当时正是自然文学在日本兴盛之时,但鲁迅却对盛行的自然主义不感兴趣,独爱夏目漱石。

据周作人讲,鲁迅当时很爱读夏目漱石的长篇小说是《我是猫》。

直到晚年,他劝过一位日本青年:“你最好还是看一看夏目漱石的小说,他的小说很有意思。

”①周作人回忆说:“……日本作家中有夏目漱石,写有一篇长篇小说,名曰《我是猫》,假托猫的口气,描写社会情状,加以讽刺,在日本现代文学上很是有名,鲁迅在东京的时候也很爱读,在鲁迅的小说是虽然看不出明了的痕迹,但总受到它的有些影响,这是鲁迅自己在生前也曾承认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余裕”论看鲁迅与夏目漱石的文艺观王向远《鲁迅研究月刊》一九九五年第四期“余裕”论是日本现代文豪夏目漱石文学论中最有特色、最让人感兴趣的一个理论主张。

夏目漱石在1907年为作家高滨虚子的小说集《鸡冠花》所写的序言中,提出了“余裕派”和“非余裕派”的小说分类法,倡导所谓“有余裕的小说”。

他说:“所谓有余裕的小说,顾名思义,是从容不迫的小说,是避开‘非常’情况的小说,是普通平凡的小说。

如果借用近来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所谓有所触及和无所触及这两种小说中的无所触及的小说。

……有人以为无所触及就不成其为小说,所以我特地划出无所触及的小说这样一个范围,认为无所触及的小说也和有所触及的小说一样具有存在的权利,而且能够取得同样的成功。

……品茶浇花是余裕,开玩笑是余裕,以绘画雕刻消遣是余裕,钓鱼、唱小曲、看戏、避暑、温泉疗养也都是余裕。

只要日俄战争不再打下去,只要世界上不再有很多鲍尔库曼(按;俄国将领)那样的人,就到处都有余裕。

所以,以这些余裕做素材写成小说,也是适当的。

”夏目漱石还解释说,有余裕的小说也就是“低徊趣味”的小说,这种趣味“是留连忘返、依依不舍的趣味”,“也可以称为‘依依趣味’或‘恋恋趣味’”。

他还进一步说明了什么是“没有余裕的小说”:“一言以蔽之,没有余裕的小说指的就是高度紧张的小说,是丝毫不能信步逻弯儿、绕路兜圈儿或闲磨蹭的小说,是没有舒缓的成分,没有轻松因素的小说。

”没有余裕的小说当中“出现的都是生死枚关的间题,发生的是人生沉浮的事件。

”①夏目漱石的这种“余裕”论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了较大的反响,评论家长谷川天溪、大町桂月等人纷纷著文评论。

文学史家们认为以夏目漱石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以“有余裕”为特点的,包括铃木三重吉、高滨虚子、伊藤佐千夫、森田草平等柞家在内的“余裕派”。

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文学”及其“余裕论”,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最早译介夏目漱石的是鲁迅先生。

从一开始,鲁迅就是着眼于“余裕”来译介夏目漱石的,换言之,鲁迅眼中的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漱石,尽管现在看来“余裕”只是夏目漱石前期的创作主张,并不能概括他的全部创作。

1923年,鲁迅在与周作人合译的《现代日本小说集》的《附录关于作者的说明》中,认为夏目漱石“所主张的是所谓‘低徊趣味’,又称‘有余裕的文学”,,他还抄引了漱石的《鸡冠花·序》中的一段原文,来说明“有余裕”是夏目漱石“一派的态度”②。

鲁迅对漱石的这种评介和周作人1918年在《日本近三十年小说之发达》中对漱石的评介完全一致。

这种以“余裕”为中心的对夏目漱石的译介和评价,长期以来也影响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坛对夏目漱石文学的认识和评价。

如谢六逸在1929年发表的《二十年来的日本文学》一文和同年出版的专著《日本文学史》中,均把“余裕”及“低一37—徊趣味”作为漱石文学的特色;章克标在为自己翻译的《夏目漱石集》所写的译序中,也认为有余裕的低徊趣味“流贯于漱石的全部作品中”③。

中国文坛对夏目漱石“余裕”文学的特殊兴趣不仅表现在理论评介上,也鲜明地体现在漱石作品的翻译选题上。

从二三十年代,一直到四五十年代,中国的翻译出版的夏目漱石作品几乎都是能够体现“余裕”特色的前期作品,如《我是猫》、《哥儿》、《草枕》等“余裕”特色表现得最突出的《草枕》,就有崔万秋、李君猛、丰子恺等几个译本,其中崔万秋1929年在上海真善美书店出版的译本,次年即被“美丽书店”盗版翻印.并冠以“郭沫若译”的字样。

以《草枕》为代表的“余裕”文学如何受中国读者青睐,由此可见一斑。

既然各迅所推崇的、中国其他作家和大批读者所欣赏的夏目漱石,是作为“余裕派”的夏目漱石,那么,夏目漱石与中国现代文学关系的研究,特别是夏目漱石与鲁迅的比较研究,就应该以“余裕”为中心,否则就只能徘徊于边缘地带,难以深入。

而且,留心一下就会发现,在贯穿鲁迅一生的许多文章和作品中,“余裕”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核心词之一。

鲁迅从漱石那里借来了这个词,并把它改造成为表述自己文学观的一个重要的概念。

鲁迅对“余裕”文学的热心提倡,曾使人大惑不解。

据鲁迅的学生,作家孙席珍自述: “一知半解的我,因而曾发生过这样的疑问:一贯主张勇猛前进的鲁迅先生,怎么会欣赏这种文学流派,而对漱石氏特别表示喜爱呢?”后来他“重读”鲁迅的《华盖集.忽然想到的(二)》,“才顿然有所领悟”:“主要的还在鲁迅对‘余裕’这一概念及其本质意义的深刻理解。

在这篇杂文里,鲁迅……以外国的讲学术文艺的书为例,说它们往往夹杂闲话或笑谈,以增添活气,使读者更感兴趣,但中国的有些译本却偏偏把它删去,单留下艰难的讲学语,正如折花者除去枝叶,单留花朵,使花枝的活气都被灭尽了。

于是下结论道:‘人们一38一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

’……鲁迅把‘余裕’的意义提到如此的高度,这是很值得我们去好好领会的。

”④在这里,孙席珍的“领会”固然不错,但这只是鲁迅对“余裕”的一个方面的阐发,那就是,作为文学、学术等精神产品.不可只注重实用,好的书籍.应该留足天地,“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否则,“要想写上一点意见或别的什么,也无地可容,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加以油臭扑鼻,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

鲁迅在此是以书籍装帧为例,强调产品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

在鲁迅看来,一切产品,都应体现出一点“余裕”,以有益于人的心灵的陶冶和精神的自由空间的拓展,否则,“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

”⑤这种观点和鲁迅一贯的改造国民精神的主张是相关相通,同时和夏目漱石的“余裕”论也是一致的。

夏目漱石所说的“余裕”指的也是一种精神上的轻松、舒缓、悠然的状态,上述鲁迅举的书籍装帧的例子与漱石在《鸡冠花·序》中举的两个例子,具有相同的含义。

漱石举的一个例子是:几只渔船因风大浪急无论如何也靠不了岸,于是全村人都站在海边上,一连十几个小时忧心如焚地望着起伏欲沉的渔船,“没有一个人吱声,没有一个人吃一口饭团.就连属屎撒尿都不可能,达到了没有余裕的极端”;另一个例子是:一个人本来要出门买东西,结果途中因为看戏,看光景,倒忘了是出来买东西的了,该买的东西没有买。

“出去是买东西的,那买东西就是目的”,可是那人却为了过程而忘了目的。

这就是“有余裕”。

可见,鲁迅和漱石一样,都主张人不能老是处在没有余裕的状态中,不能老为了某一目的而不注重精神过程。

日常生活如此,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更是如此。

鲁迅和夏目漱石一样,一方面赞同有余裕的文学,另一方面也不排斥“没有余裕的文学”。

漱石认为,易卜生式的触及人生重大基本问题的“没有余裕的作品”,也和“有余裕的作品”一样,具有自己的价值,“没有余裕的文学”和“有余裕的文学”就像一种物体的颜色浓淡一样,“没有人会认为颜色浓就是上等,颜色淡就是下等”。

在《鸡冠花·序》写出之后不久,漱石就在给铃木三重吉的一封信中对他的“余裕论”做了进一步修正,认为单纯的低徊趣味的“有闲文字”.“毕竟无法撼动这个辽阔的人世。

而且必须予以打击的敌人前后右右皆有,如果以文学立命,就不能仅仅满足于美。

……一旦发生问题,管他神经衰弱也好,精神失常也好,都应抱有无所畏惧的决心,否则便不能成为文学家。

”在“有余裕”和“没有余裕”的关系问题上,鲁迅的态度和漱石十分近似。

1933年,鲁迅在谈到小品文时说:“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投’,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

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⑥鲁迅在这里所说的“匕首和投枪”的文学大体相当于漱石所说的“没有余裕的文学”;而“给人的愉快和休息”的文学,则属于“有余裕的文学”。

在鲁迅看来,文学是为了“生存”,要生存就必须“战斗”,而要战斗就需要有“休息”和“休养”。

看来,鲁迅到了晚年,也没有抛弃“余裕”的文学观念,而且对“有余裕的文学”与“没有余裕的文学”的辩证关系做了比漱石更深刻的理解和解说。

如果说,二十年代初期鲁迅是侧重接受漱石的“有余裕”的一面的话,那么,晚年的他则不仅看到了优游余裕的漱石,同时也看到了金刚怒目的漱石。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鲁迅在逝世前十天仍对漱石抱有极大兴趣,热心地通过内山书店购买《漱石全集》了。

金刚怒目的漱石,就是对日本近代社会和近代文明进行辛辣讽刺和批评的漱石。

漱石在《我是猫》、《哥儿》、《三四郎》、《从那以后》等一系列作品中,几乎把日本近代社会的角角落落都讽刺遍了,大到所谓近代的“文明开化”、日本的对外扩张、专制政治.小到人的利己本性、资本家的贪婪无耻、知识分子的空谈与清高,无不成为漱石笔下挪榆和批评的对象,所以在日本人眼里,漱石是一个“文明批评家”。

鲁迅对这种文明批评是极以为然的,他在1925年就说过:“我早就很希望中国的青年站出来,对于中国的社会,文明,都毫无忌惮地加以批评。

”⑦后来,他又在《两地书》中忧心忡忡地说:“中国现今文坛(?)的状况,实在不佳,但究竟做诗及小说者尚有人。

最缺乏的是‘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

”⑧他还在《帮忙文学与帮闲文学》中批评有些作家“对社会不敢批评,也不能反抗”⑨。

但是同时必须看到,鲁迅理想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是艺术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是能“以寸铁杀人”的举重若轻的批评,也就是漱石所主张的“从容不迫的”、“有余裕”的批评。

应该说,在日本现代文学中,积极从事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文学家不只是夏目漱石,漱石之前的二叶亭四迷、北村透谷、高山擂牛等也都是极力提倡社会与文明批评的。

但是,真正“有余裕”地进行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也许只有夏目漱石了。

二叶亭四迷缺乏韧性,中途放弃文学,晚年转向冷静的客观主义;北村透谷过于激动和魔弱,英年自杀身亡;而提倡做一个“作为文明批评家的文学家”的高山擂牛,也浮躁不稳,由“文明批评家”最终倒向了国家主义。

只有夏目漱石的“有余裕的”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才显出深刻和持久来。

鲁迅也主要是从这一点着眼,赞赏漱石作品的“轻快洒脱、富于机智”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风格,并把这种风格视为“有余裕的文学”的基本特征。

诚然,正像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鲁迅把夏目漱石的创作称为“新江户艺术的主流”,“认识并不全面”,“拘泥了成说”⑩。

但是,鲁迅所说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本来只是就“《我是猫》、一39一《哥儿》诸篇”而言的,并不是对漱石作品的全面的评价和介绍,这只能从一个侧面表明,鲁迅看重集中体现“新江户艺术风格”的《我是猫》、《哥儿》等前期作品,看重漱石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出来的高超的、“有余裕”的讽刺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