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

浅析我国不合理用药原因及对策摘要】随着药学研究的发展,药品种类不断增加,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法,同时在药品的使用中难免会出现一些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导致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大量增加。
据WHO调查资料显示:全球每年约有近1/3的死亡患者死因为不合理用药。
因此,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和治疗效果、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
分析不合理用药的深层次原因,必须从完善政策体系入手,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加强监督管理和研究力度;提高各方面对合理用药的认识,对用药实施全过程监控;为促进合理用药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证。
【关键词】不合理用药浅析原因对策世界卫生组织(WTO)把合理用药定义为:患者接受的药物适合临床需要,药物的剂量符合患者的个体需要,疗程足够、药价对患者及其社区最为低廉。
它包括四个环节:正确选药,剂量适当,正确给药方法,合理联合用药。
违反安全、有效、经济的综合用药目标就是小合理用药。
WTO提供的资料表明,全球有1/3的患者死因为不合理用药[1]。
结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针对医院常见的不合理用药原因以及对策傲了几点总结,供临床参考。
1 不合理用药的主要表现1.1用药方法不合理如使用青霉素时不了解其抗菌特点或为了方便,大剂量单次给药,1d剂量1次静滴,青霉素G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极快,其半衰期仅为0.65~0.7h[2],静注后3~4h约90%的药物已排泄,6h后血药浓度已低于最低抑菌浓度且该药的抗菌后效应短,大部分时间机体内细菌不受药物控制,达不到抗茵效果。
应每曰剂量分3~4次,每次以适当溶媒1h内滴完。
临床还有将注射用头孢他啶6克或注射用头孢替唑2克1d一次静脉滴注,它们同属时间依赖性抗生索,应根据其在体内的代谢及排泄速度及半衰期给药,应1d 2次给药。
1.2 用药剂量不合理在给药剂量中,抗生素的应用剂量过大问题最为突出,一些医生在抗感染治疗中急于求成,不适当地增加剂量,使药物蓄积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了细菌的耐药性,严重者可能出现菌群失调、二重感染[3],如罗红霉素150mg日三次口服,剂量偏大,罗红霉素除具有半衰期长的特点外,还具有较长的抗菌后效应,临床中可采用每日1次的安全有效的给药方案[4]。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药饮片是一种中药剂型,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具有方便服用、易于储存等优点。
但是,随着中药饮片的使用量越来越大,一些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本文将分析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一、药品质量问题中药饮片是由中药煮制后经过处理制成的,制作过程中受到环境、工艺、设备和人员等多个因素的影响,容易导致药品质量不稳定。
其次,中药饮片制作后需要保存,如果保存不当,很容易造成药品质量下降,影响疗效。
对此,应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中药材的品质管控,确保煮制中药饮片的原材料质量。
2、建立药品质量检测机构,严格把关药品质量,确保中药饮片的质量稳定。
3、加强库房管理,确保中药饮片存放环境的适宜性,规范存储条件。
二、剂型指导问题中药饮片的剂型多样,在临床上需要根据病情进行剂型调整。
但由于医生的经验不同,容易造成剂型使用的不规范。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医生的剂型使用培训,提高医生的剂型选择能力。
2、建立有效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医生对病人的信息了解能力。
3、对于容易出现剂型问题的疾病,建立相应的治疗指南,提供科学的中药饮片方案。
三、临床应用标准问题中药饮片的临床应用标准尚未得到统一,不同医生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同的的用药标准,这也容易导致中药饮片的使用效果不同。
因此,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临床中药饮片应用的规范化管理,建立中药饮片应用标准。
2、推广中药饮片治疗的经验,建立相应的病种中药饮片治疗方案。
3、加强对中药饮片的剂量监控,防止过量或不足治疗等问题。
总之,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与其简单的归咎于中药饮片本身的不足,倒不如从现实情况出发,找到具体可行的措施,规范中药饮片在临床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持续地推进中药饮片在临床应用中的规范化管理工作,确保其在临床上的使用效果。
临床护理用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临床护理用药安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摘要:药物治疗是护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医学和药学的快速发展,临床用药的特点,呈现多样化及更新迅速,各种新特药物渗透到临床治疗中,而护理人员作为药物治疗的直接执行者和观察者,在整个过程中始终处于第一环节。
如果工作中出现缺陷或失误,均可引起不良事件的发生。
如果保证临床护士用药安全,避免差错事故的发生是值得我们每个护理人员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护理;用药安全;问题及对策1.存在的问题1.1医嘱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1.1护理人员处理医嘱不仔细、不认真或者拉丁文认识不准确,医生字迹过于潦草,书写不规范,使得拉丁文相近的药物护理人员缺乏与医生的沟通,确认而盲目执行。
1.1.2医生开错医嘱,护理人员未及时发现错误医嘱和有疑问的医嘱,最常见的5%GS250ml+10%kcl 10ml,皮试漏开医嘱等。
1.1.3护理人员配备不足,处理医嘱的护理人员同时要处理其他很多事物,而出现医嘱转抄错误。
1.1.4医嘱转抄后没有及时核对就直接执行。
1.2药物配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2.1配药环境不够完善,无菌操作面积不够大或护理人员不能严格按无菌操作配药,导致药物配制过程中污染。
1.2.2药物外包装及剂形相似的药物配错,护理人员责任心较差,没有及时发现,如0.9%ns250ml和5%ns250ml,10%kcl与0.9%ns等。
1.2.3技术操作不规范,有的护理人员缺乏慎独精神,操作过程图方便、简单,常常不遵守操作规程,如不戴口罩配药,一个注射器反复配制各种药,应避光的药物没有避光,抽吸药物没有抽吸干净,粉针剂内有没有完全溶化的溶质,特别是一些较难溶解的药物,如头孢他啶(产气、难溶),美洛西林钠(超难溶),使药物的有效成分丢失,不遵守用药原则,没有及时查看药物的有效期,抗生素没有现配现用等。
1.3护理人员给药中存在的问题1.3.1护理人员不能够严格执行三查七对,药物换错人。
1.3.2简化给药流程,输液时不按要求悬挂输液卡(特别是晚上)换药时不签字、不写滴数。
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摘要:目的:探究儿科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方法:选取2022年2月-2023年2月之间在本院治疗的60例患儿,并将其均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观察组开展用药管理,而对照组采用传统用药方式,比较两组患儿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结果:经过相同时间观察后,观察组患儿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患儿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当针对患儿疾病情况制定用药方法,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儿科临床用药;用药管理;不良反应发生率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pediatric clinical medic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60 children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22 to February 2023 were selected and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30 cases) and observation group (30 cases). Medication management was carried ou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hile traditional medication was used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the two groups was compared. Results: After the same time observation, the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In the course of clinical treatment of children,medication methods should be formulated according to the disease conditions of children, so as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treatment effect.Key words: pediatric clinical medicine; Drug management;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儿科临床用药是保障儿童健康的重要环节,然而在实践中,仍然存在部分问题。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合理用药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引言:合理用药是指根据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药物并正确使用,从而达到治疗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然而,在当前的医疗体系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合理用药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一、过度用药1. 经济利益驱动:在某些医疗机构中,由于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标,医生不择手段地对患者进行过量用药。
这种行为不仅增加了患者负担,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和药物滥用。
2. 粗放式治疗:部分医生采用粗放式治疗策略,即将多种药物同时应用于患者身上,以期望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然而,这却增加了患者承受副作用和相互作用的风险。
改进建议:1.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政府应加大对医疗机构和从业人员的监管力度,严格控制药品的开销情况,减少因经济利益驱动而造成的过度用药现象。
2. 提高医疗水平:加强医生的职业培训和技术水平提升,使其在临床实践中能够更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从而避免不必要的多药联合治疗。
二、滥用抗生素1. 自我用药:由于缺乏足够的医学知识,一些患者在感冒、发烧等常见病时自行购买抗生素进行治疗。
这不仅增加了抗生素耐药性风险,还可能导致其他不良反应。
2. 过度使用:一些医生面对患者追求快速康复的心理需求,往往会过度使用抗生素。
然而,并非所有感染都需要使用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会增加细菌产生耐药性。
改进建议:1. 加强健康教育:政府可以通过宣传和教育活动普及合理用药的知识,加强公众对抗生素的正确使用认识,引导患者不轻易自行使用抗生素。
2. 强化医生教育:医学院校和临床培训机构应将合理用药的知识纳入医生培养计划中,并重视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培训。
三、不良反应1. 药物副作用:一些药物具有较强的副作用,特别是长期或高剂量使用时。
患者在接受治疗时可能会遇到不必要的困扰和疼痛。
2. 药物相互作用:由于患者经常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导致不良反应。
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

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及管理对策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的重要药物之一,对人类健康起着关键作用。
由于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造成了一系列临床应用问题,如药物耐药性的增加、交叉感染的风险提高等。
如何正确管理和应用抗菌药物成为当前临床工作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随着抗菌药物耐药性不断增加,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逐渐减弱,临床治疗难度也随之增加。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状况,同时也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压力和医疗资源的浪费。
我们需要深入研究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对策,以提高抗菌药物的有效性,减少药物耐药性的发展,从而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相关管理对策,并提出加强菌种鉴别和药物敏感性测试、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建立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等具体措施,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抗菌药物应用指导,推动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及管理对策,进一步提高抗菌药物的使用效果,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误用情况。
通过分析当前对抗菌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比如抗生素耐药性的增加、药物选择不当和剂量不足等现象,我们旨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应对治疗中的各种情况,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率。
建立健全的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加强菌种鉴别和药物敏感性测试,推动医护人员遵循规范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减少医源性传染病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和生存率。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多有效的对策和管理措施,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保障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2. 正文2.1 对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分析目前,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问题日益凸显。
在临床应用中存在滥用抗菌药物的情况,一些医生为了满足患者的需求或因为医疗压力过大,容易过度使用抗菌药物,导致抗菌药物对微生物的杀灭效果下降,并促进了耐药菌株的出现。
基层医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探讨

基层医院临床不合理用药现状及对策探讨不合理用药是基层医院常见的问题。
本文总结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探讨通过药师与临床医师交流、药师参与临床查房、参与制订临床用药方案、处方点评、建立药学信息共享等手段,加强药师在临床合理用药的指导作用,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标签:基层医院;合理用药;探讨随着医药卫生事业改革的逐步深入,药学服务理念的更新,医院药师的工作重点已逐渐从药品的供应向临床药学服务转变。
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模式,开展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环节[1]。
由于基层医院的临床医疗工作主要面向基层,医、药、护等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药学知识的培训机会少,知识更新滞后,不合理用药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制约整体医疗质量的提升。
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提升药学服务质量,是临床药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1基层医院不合理用药现状1.1选用药物不当临床用药调查发现,选用药物不当的现象较普遍。
其中抗菌药的滥用最为严重,部分医生对药物知识了解不全面,没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与药物的适应证作正确的选择,临床诊断与药品适应症不相符,甚至违反药品的禁忌证,造成不应出现的严重不良反应。
如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影响儿童骨骼发育。
有的医生忽视了抗菌药物的应用原则,不分析病原菌及其耐药情况,动辄首选新型、高效、广谱的抗生素,造成抗菌药物滥用,细菌耐药性增多,使其临床使用寿命缩短。
1.2剂量过大给患者使用了对症的药品,但剂量过大。
例如,给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予林可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往往将1日用量1次给予,且使用日剂量的上限,剂量过大,血药浓度过高,易造成如神经肌肉阻滞等严重的不良反应。
1.3疗程过长常见于抗菌药物预防感染的病例中,未按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确定预防时间,即使如甲状腺、乳腺等清洁手术,预防时间大多超过2天。
联合用药过多,如诊断为肺炎的病例联合使用头孢曲松钠、阿米卡星、阿奇霉素和左氧氟沙星等,违反了基本治疗原则。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对策

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也逐渐增加。
随之而来的是医疗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基层医院成为了人们就医的首选。
在基层医院中,药学工作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难点。
本文将就基层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难点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对策。
一、医生用药观念的薄弱目前,很多医生在开药方时往往过于依赖于临床经验,药品的选择和使用存在很大的主观性,没有充分考虑药物的副作用以及不良反应危害,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医药教育与加强医生的用药知识培训。
二、医院人员素质的不足由于基层医院人员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相对较少,医院人员的专业素质分散、水平不均,这就导致很多药学工作没有得到很好的完成。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人员培训,增强人员的专业素质。
在基层医院中,应定期举办药物知识培训,帮助医院工作人员提高专业水平。
三、基层医院配药工作不规范在基层医院中,很多地方的配药工作都是手工完成的,人为因素影响可能较大。
在药品使用过程中,因为药品种类较多,容易发生患者的药品混淆,给医疗安全带来了风险。
因此,还需要加强基层药品配送流程管理,建立药品配送日志,一旦发生药品误配或者失效,可以很快发现并采取措施进行纠正。
四、药品采购流程的不规范基层医院的药品采购流程相对简单,但由于同类药品种类繁多,型号规格不一,价格参差不齐等问题,在采购时易出现不规范的情况。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建立规范的药品采购及招标流程,加强对药品的质量监管,避免采购不符合药品质量标准的药品。
五、医疗资源的不足由于基层医院医疗资源相对不足,药物管理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加强基层医院药品管理,优化药品用量,减少药品浪费,提高用药效果。
此外,还可以进行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化技术,与下级医院、大型医院联合运作,实现药品的共享。
综合以上,随着我国基层医疗服务经验的逐步积累,药学工作的管理水平也正在不断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临床用药存在问题对策随着现代医药科学和临床药学的发展,药物作为防治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减轻病人痛苦、防病和治病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任何一种药物,除了防病、治病的作用外,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人体的不良反应。
临床药物种类和数量的迅猛增加,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滥用药物造成的严重损害现象也屡有报道。
如人们熟知的“乙底酚女儿”、“海豹肢畸形儿”、“呋喃妥因肺”、“非那西丁肾”、“阿司匹林胃”、“四环素牙”、“奎尼丁昏厥”等。
椐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世界有1/3的死亡病例与用药不当有关[1]。
据统计,我国不合理用药占用药者的12%~32%,因药品使用不当产生不良反应每年达250多万人次,其中死于药品不良反应的达20余万人[2]。
我国180万聋哑儿童中,约100万人是由于用药不当引起的,并且还在以每年2~4万人的速度递增,起因是由于滥用耳毒性药物所引起的。
据报道,某医院2007年随机抽取处方3600张,不合理处方156张,占抽查统计处方的4.33%[3]。
由此可见,不合理用药已成为威胁患者健康的主要杀手,对人类的生命已经构成严重的威胁,合理用药工作亟待加强。
1 临床用药存在的问题分析1.1 用药观念存在误区1.1.1 以价论效求“贵药”不少病人错误地认为药价越贵,效果就越好,以药品价格贵贱论疗效。
实际上任何药物都有一定的适应症,药品不是以其疗效高低来定价的,其价格高低受诸多因素制约,如原料的来源和价格、生产工艺的设备和条件、生产规模的大小和产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劳务人员的工资和赢利尺度,乃至研究开发该产品的花费和药品的流通环节等影响,近年来广告宣传费的支出和药品的虚高定价又使药品价格背离价值。
如出厂价为1.8元的百服宁有些地方卖到了8.6元,批发价为3元左右的头孢曲松钠的市场价为40多元。
1.1.2 看广告用药,追求新药近年来,各种药品广告在各类媒体泛滥,对人们的视觉和听觉造成极大冲击,对人们的用药观念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有些广告为了迎合病人的心理,常夸大药物疗效,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提及很少。
随着广告的轰动效应,病人迫切渴望应用新药的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新药不是特效药,也不是最安全的药品。
首先,我们对新药的性能和疗效还认识不足,尤其是毒副作用,需在临床广泛治疗实践中不断考察,以进一步评价其安全性,可能还有一定的潜在危害性,发生意外不良反应的几率更大。
其次,目前绝大部分所谓“新药”多为换名不换药的“变脸”药,新成分并不多,只是剂型和用药途径的改变,名称、包装变了,价格涨了。
1.1.3 认为药物用量越大,作用越强每种药物都有一定的效能。
随着药物剂量的增加达到最大效能后,即使再增加剂量,药物效应也不会增加,增加的只是不良反应。
如青霉素大剂量使用时会干扰凝血机制引起出血,超大剂量会进入中枢引起中毒,产生抽搐、神经根炎、大小便失禁,甚至瘫痪和青霉素脑病。
氨基糖苷类药物更不宜在短时间内大剂量进入人体,以免引发耳毒性、肾毒性、神经肌肉抑制而致呼吸骤停、突然死亡。
1.1.4 迷信“吊液体”静脉输液是把药物直接输入血管,进入血液循环,具有起效快,血药浓度易控制的优点,多用于危重病人和不适宜其它途经治疗的患者。
但风险很大,不良反应最猛也快,静脉滴注发生过敏性休克的危险比口服要高出数倍甚至十倍。
静脉滴注还易破坏血管的完整性,造成静脉炎、血栓形成及败血症等,也可出现药物热原反应,临床是不主张作为首选治疗方法的。
1.2 联合用药不适当联合用药不当可使药物间发生理化性拮抗和药理性拮抗,影响药物疗效,增加不良反应。
统计资料显示,不良反应与药物并用种数成正比,单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8%,如同时应用6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将会上升到27%[4]。
如西索米星与头孢呋辛合用:西索米星属于氨基糖苷类,头孢呋辛为第二代头孢类,两药合用可致肾毒性加强。
含朱砂的汤药及中成药朱砂安神丸、七厘散、健脑丸等,与溴化钾、氯化钾、碘化钾等同服,形成具有很强刺激作用的有毒沉淀物,可刺激胃肠道蠕动,导致患者发生药源性肠炎。
据报道,某大医院抽取中西药联用处方1100 张,不合理处方95张,占抽取统计处方的8.6%[5]。
1.3 用药不对症不清楚疾病的病理机制和药理知识,选用药物。
如肝制剂和维生素B12主要是用于治疗恶性贫血或巨细胞贫血的良药,缺铁性贫血主要由体内缺乏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铁质,应当用补充铁质的铁剂,若使用肝制剂和维生素B12治疗缺铁性贫血就属于非适应症用药。
用大量抗生素治疗病毒性感冒同样也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1.4 重复用药只知药物的商品名和临床用途,不知药物组成成分、机制和不良反应,联合用药使得某些相同药物用量增加,造成药品的极大浪费,甚至引起药物过量或毒性反应。
如几种抗感冒药同服,目前所用的抗感冒药复方制剂大多含有对乙酰氨基酚,用量过大易引起肝脏损害,严重者可致昏迷甚至死亡。
同类药物同服现象严重,如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两者同属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菌谱和抗菌机制相同,联合使用不仅不能增加疗效,反而增加不良反应和病人经济负担;维拉帕米,尼莫地平和硝苯地平,三者均为钙离子拮抗剂,同服后会出现明显的心悸、头痛、血压过低等不良反应。
1.5 忽视禁忌症和不良反应有些医生在临床用药中只注意药物的药理作用和用途,忽视药物对人体的危害,造成严重的不良反应。
如给予孕妇复方头孢氨苄胶囊,其中含有甲氧苄啶,影响胎儿发育,导致畸胎,属孕妇禁用药物;18岁以下儿童使用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喹诺酮类药物对生长软骨有影响,能使未成年人的支重关节的软骨受到侵蚀,该类药物不但潜在致畸和抑制骨骼生长,而且导致中枢神经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未成年人慎用此类药物,18岁以下儿童禁用。
1.6 用药时间不当服药时间与药物疗效的发挥关系也很大,切不可随意改变用药时间。
通常,滋补类药如人参蜂王浆等宜晨起空腹或夜晚临睡时服;健胃药、助消化药宜饭前半小时服;催眠、驱虫药宜在临睡前半小时服;抗生素类药宜每隔六小时服一次;对胃有刺激的药如阿斯匹林、红霉素糖衣片等刺激胃粘膜,并易被胃酸破坏宜在饭后半小时后服用;洛赛克依据人体胃液分泌规律在睡前服用能充分发挥其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利于胃肠粘膜组织的修复和溃疡的愈合。
1.7 用药途径不当只有掌握用药途径才能使药物有效地治疗疾病,如治疗咽喉疾患的片剂,含化效果最佳;治疗心绞痛的硝酸甘油片,在舌下含服作用最快;包有糖衣的红霉素等药不易嚼碎宜整片吞服,且应用温开水送下。
个别药物剂型不同,给药途径不同,可发挥截然不同的药效。
如硫酸镁,口服给药有泻下作用,注射给药有镇静解痉作用,而外用湿敷则可局部消肿。
1.8 忽视患者的个体差异老人、小孩、孕妇具有各自的药物动力学特点,在用药时不能适当减少剂量,选择适当药物,可造成药物中毒或致畸等严重不良反应。
如儿童使用阿司匹林易发生RS病;反应停应用于孕妇出生了近万名海豹肢畸形儿;利巴韦林、甲硝唑、替硝唑等也具有较强的致畸作用,故孕妇禁用。
1.9 滥用药物严重,特别是滥用激素和抗生素有医生将糖皮质激素作为抗炎和退烧的常用药,殊不知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使病毒感染扩散并使病情加重,尤其对于一些患有高热不退,抗生素疗效欠佳的肺炎患者,使用糖皮质激素不仅不能加速病程的治愈,反而使肺炎病灶经久不消[6]。
若长期应用泼尼松等激素类容易诱发胃溃疡、糖尿病、高血压、精神病,引起库欣综合征、结核病扩散、无菌性股骨头坏死、机遇性感染。
无明显指症和预防性大量使用抗生素,易造成二重感染,产生耐药性。
1.10 给药方案不当药物的使用次数要根据药物的半衰期来确定。
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克林霉素等属时间依赖性的抗生素,此类抗生素无抗菌后效应,其杀菌效果主要取决于体内血药浓度超过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时间,半衰期较短,正确的给药方案是每日3~4次给药,但临床上有很多医生每日1~2次给药,使血药浓度有很长一段时间低于最低抑菌浓度,根本无法达到抗菌要求,反而引起耐药菌生长。
阿奇霉素每日3次给药、茶碱缓释片每日3次给药、甲硝唑缓释片每日3次给药等错误都是医生不了解药物剂型所致。
2 临床合理用药的对策2.1 积极做好用药知识的宣传加强用药知识的宣传,让病人熟知合理用药的基本原则、注意事项和不合理用药的危害,普及日常生活中合理用药常识,树立正确的用药观。
让病人知道药品的价格高低、进口药品和国产药品与药物疗效之间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只要选择药物具有针对性,就会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国产药与进口药在药物代谢、药理作用、生物利用度、临床疗效等方面也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教育患者有病找医生,严格遵守医嘱,对医生规定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要严格遵守,不可随意增减药量和时用时停,不自行滥用药物。
2.2 明确诊断疾病,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临床医师应遵循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治疗指南和循证医学规则,力求减少用药失误。
作为医生应首先了解病史和进行详细的检查,并借助必要的实验室资料,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对病情有一个明确的诊断。
选药要有明确的指征,联合用药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应根据病情和拟用药物的药效学和药动学知识,尤其是不良反应,全面考虑可能影响该药作用的一切因素,扬长避短,合理地确定服药时间、剂量及途径,制订合理的用药方案。
不盲目对一些不明病因的症状,滥用药物。
对特殊病例应做药敏试验和治疗药物监测。
2.3 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用药个体化用药时要考虑不同病人之间的年龄、性别、机体状态的差异,尤其对老人、儿童和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的病人用药时要慎重选药。
因人而异,辩证施治,保证药物疗效,避免出现药物蓄积中毒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4 医疗单位建立合理用药信息咨询系统加强临床药师与医师乃至病人的沟通,为临床科室配备临床药师,把临床药师查房、参加临床病例会诊列为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临床药师参与对医师的用药方案的评价,重点加强急危重症的用药及抗生素使用质量的监控,及时纠正不合理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开设合理用药信息咨询窗口,面向病人答疑。
2.5 引进合理用药的计算机软件网络系统药物的相互作用非常复杂,人的记忆能力有限,借助计算机软件系统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利用网络资源及时、全面地收集药物不良反应、相互作用数据。
根据设定不同药物的原理,广泛用于各种类型的ADR监测及药物安全性评价,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1]唐镜波.我国不合理用药的现状及对策[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8):449~450.[2]李建华.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合理用药提高到新水平[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3,10(1):1~2.[3]葛玉玲.我院2007年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2008,(10)2:255.[4]严丽华.浅谈不合理用药[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304~305.[5]李永彪,李毅,赵淑芝.1100张中西药联用处方的配伍合理性分析[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6,(21)6:536~537.[6]韩荣旗,宋畅,王代兵.临床药物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1:692~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