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文献综述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文献综述

论文(设计)题目: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

班级:

学号: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2014 年 3 月 10 日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

文献综述

一、引言

政府投资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手段,在社会投资和资源配置中起着重要的宏观导向作用,可以弥补市场失灵,协调全社会的重大投资比例关系,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优化,对社会具有主导作用和乘数效应。若管理到位,不仅可以实现国家的宏观经济战略,拉动经济的发展,而且对目前我国投资市场的不规范和过度竞争等具有示范效应研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有效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一直都是探讨和研究的重点,并不断改进和完善其管理体制和实施途径。事实上,对于管理好政府投资项目是世界各国都普遍感到困难的问题,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在大多数国家,政府投资项目约束监督机制不完善,管理缺乏科学性,效益低下且浪费严重,多年来,我国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始终没有突破性的进展。项目决策失误和投资效率低下,使一些项目建成后,经济效益甚低,给国家财政造成了巨大损失,影响了政府投资的社会效益,在广大社会公众中造成了不良反映,影响了政府形象。因此,确保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的质量与效益就更加重要了,寻找创新的、切实有效的管理模式来解决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显得愈加必要和迫切。

二、文献归纳

从总体上看,一方面,各工业发达国家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都有适合其制度环境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各国相关制度层面的创新和改革也引发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的变革和创新。

(一)国内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研究:

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模式即政府投资项目的组织实施方式,是指政府指定或

委托的有关机构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建设程序,从可行性研究、项目决策到设计、施工直到竣工验收交付使用的全过程项目管理的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不同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一般社会工程的监督管理,也有别于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对建设工程的管理,而是政府以投资方代表的身份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工期和工程建设质量进行全面控制。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随着改革进行着深刻变化,总的来讲,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方式比较常见的,主要包括项目法人型、工程指挥部型、基建处型和专业机构型。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总体目标,我国的改革进程走向主动的、系统的、有秩序的市场经济目标。政府投资管理体制也实行了一些深层次的变革,与市场经济规则相适应的投资管理体制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

1996年,《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出台,将政府投资实施过程的管理真正变成了企业行为。明确政府投资范围划定在非竞争性、非营利性的基础设施和公益性项目范围内,政府作为市场经济投资宏观调控主体的角色初步确立。

2002年6月,在山西太原会议上,建设部明确提出了在全国各城市推行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式改革。改革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以项目业主市场化、专业化为取向。

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配制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确立企业在投资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规范政府投资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推动经济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决定》对政府投资的范围、项目决策机制、资金管理、项目审批、项目管理等进行了规定。政府投资体制改革的重大制度性突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界定了政府投资职能。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国家安全和市场不能

有效配置资源的经济社会领域,用于加强公益性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采取直接投资、资本金注入、投资补助、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合理使用各类政府投资资金。

(2)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决定》提出,要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工程咨询、投资项目决策、设计、施工、监理等部门和单位,都应有相应的责任约束,对不遵守法律法规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要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行政和法律责任。

(3)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代建制”突破了政府工程原有的建设实施方式,可以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增强约束机制,抑制腐败现象,克服“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的“三超”现象。

《决定》还提出,要逐步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制衡机制,进一步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建立政府投资项目的社会监督机制等。所有这些都将有助于规范和制约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政府投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二)国外关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的研究主要如下:

1.政府项目范围的界定

大多数集中在为社会发展服务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项目上,目的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政府是投资项目的业主,投资项目的资金直接由政府财政供给或法定代理机构控制资金的使用。

2、监督管理体制

许多发达工业国家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公开透明度极高,为了规范政府作为公共项目投资或管理人的行为,提高项目建设使用效益。任何组织或个人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实施过程都有知情权,政府投资项目要接受多方面的监督,保证了政府投资项目实施的廉洁、公正和高效。对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部门严格的监督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立严格的操作程序,从制度上保证工程管理的有效进行;二是严格的外部监督体制,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部门的不规范行为,都可以向有关监督部门投诉。

另外,在西方国家,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都集中在公共设施领域,对政府投资

项目的管理有其传统方式。通常将政府投资项目分为经营性的和非经营性的两种,对于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主要包括大型的基础设施和公共工程),由于在营运后有盈利保证,一般都完全按私人工程的模式操作。而对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一般采用政府直接管理的模式,即在政府机构中,设置专门的建设管理部门,负责直接管理项目建设活动,行使业主的职能。政府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另一种模式是委托非盈利的民间组织行使业主职能,代表政府管理项目建设。譬如英国的PSA(财产服务代理)模式,PSA就是专门代表政府来管理政府投资项目。

西方国家在较为发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经过多年的探索,建立了一系列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前的模式也开始逐渐暴露不足,各国政府都认识到业主(政府部门)的管理水平及合理的管理模式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目前,发达国家正在积极研究和推行新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如BOT、项目管理总承包等先进的项目建设模式,以实践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并精简政府机构,进一步减少政府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具体管理,充分依靠社会专业协会或学会、专业人士的力量,委托工程咨询公司或项目管理公司,代表业主的利益组织实施工程建设管理和运营工作,提高项目投资的透明度和合理性,减少官员腐败行为,提高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水平。

三、文献评价

目前,对于政府投资工程管理模式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向,一种是集中管模式、即以深圳市工务局的形式设立政府的专业性建设管理实施机构。性质为非赢利性的事业法人,专业性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的代理机构展开改革;另一种是分散式管理模式,即参考上海市的经验,利用有实力的咨询公司、有设计实力的设计公司、具有工程总承包资质或一级资质的施工企业,成立社会化的工程项目管理公司,对政府工程进行管理。无论是集中管理还是分散式的管理,对政府工程的定义都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界定,严格区分政府投资项目与非政府投资项目,对政府投资项目又严格区分经营性与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

由于政府投资项目的地位和作用很重要,我国对此的研究创新都十分重视,我国对政府投资项目模式的研究,立足于解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建立

过程中,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中存在的严重问题。目前这些存在的问题总的可以归纳为:约束监督机制和投资效益问题,研究以工业发达国家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为目标,探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对策。

然而,从目前研究的管理模式来看,本文认为:在政府投资项目模式的研究上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对管理模式的研究,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性质和类型没有严格清晰区分,统称为“政府投资项目”,研究区分不够细致,从而解决问题不够全面;

(2)研究多指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非经营性项目,对代建制的研究比较广泛,但缺少对代建制深层次的理论分析,对于代建制中函待解决的问题一政府投资人如何对代建人进行选择、激励和约束,如何保证项目交付的有效性和项目价值,政府和代建人之间的风险分摊、合同类型,如何建立双方伙伴式关系等缺乏相应的理论体系支持和法律体系保障。

解决以上不足的关键在于:第一,根据政府投资项目的性质,认识区分类型;第二,根据项目的类型,具体分析最合适管理模式,并通过实例加以论证。

参考文献

[1] 王加林.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研究[D]. 重庆工商大学 2012

[2] 周青. 我国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 2012

[3] 张楠. 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分析及对策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2

[4] 郑鹏. 浙江瑞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索[D]. 浙江工业大学 2012

[5] 孙猛. 国内外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2012

[6] 张萌.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的改革思路与对策[D]. 重庆交通大学 2012

[7] 静雅.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创新[D]. 燕山大学 2012

[8] 解丽江. 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改进[D]. 山东大学 2012

[9] 周建华. 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研究[D]. 西安科技大学 2011

[10] 王艳娜,王世通. Partnering模式的基本思想及实施措施[J]. 山西建筑. 2009(07)

[11] 黎界平. 3EC项目管理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施工企业管理. 2008(08)

[12] 商如斌,姜波. 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探讨[J].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01)

[13] C. V. Brown,P. M. Jackson.Public Sector Economics. . 1978

[14] Ma,C.Unique implementation of incentive contracts with many agents.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 1988

[15] Srabana G,Richard E R.Monitoring the principal with multiple agents. 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 . 1998

[16] Mahaney Robert C,Lederer Albert https://www.360docs.net/doc/b01985610.html,rmation systems project management: an agency theory interpretation. The Journal of Systems and Software . 2003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现代企业中的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教育技术学2002级申政 22# [摘要]: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内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也越来越关注绩效管理,并着手于以绩效来提高建构企业的管理流程和人力资源配置与开发,上下协力树立注重实绩的理念和创造价值的理念。成功实施绩效管理,不但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效率,帮助管理者提升管理水平,更能提升管理部门的地位。 [关键词]: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 绩效(Performance)就是企业的运作效率。近年来,有关绩效评价提出了很多理论和方法,这些方法通常是选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若干个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综合,如层次分析法[1]、数据包络法[2]、主成分分析法[3]等等,而在已有的文献中,研究和探讨企业绩效动态变化的理论和方法却不多见。研究企业绩效的变化一方面可以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风险防范体系;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绩效评估形成完整的闭环,使企业运作方式得以改进。因此,关于绩效的动态研究就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入WTO使我国企业的经营管理进一步与世界接轨,而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让世界经济贸易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面对外国企业的冲击及挑战,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切实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是其中的关键所在。因此,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体系,探索一套适合我国企业管理人员绩效评估模式,充分发挥管理人员绩效评估的管理效用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当务之急。 一、绩效管理发展的总趋势 人力资源体系中最核心的模块是绩效管理,通过绩效管理的有效实施,才能真正把企业的目标与员工的价值创造结合起来,把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发展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通过“选、育、用、留”4个环节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因此,企业经理必须认真研究绩效管理,努力推动绩效管理在企业中的实施,有效利用绩效管理整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法、手段和水平,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各国企业都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许多企业都积极地寻求提高绩效的有效途径。 “商场如战场,商海多风浪”。一方面是日趋复杂的经营管理环境,一方面是日渐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对于广大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士而言真可谓是“前狼后虎”,进退两难。在这种情况下,惟一有把握的就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丛林法则将会发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4]。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商场中打拼也是如此。而且更让人为之扼腕叹息的是,在商场中往往棋差一招,全盘皆输。可以想见,在这样一个“管理之王”的时代,钻研更为精要的经营管理之道,已经成为每一位矢志开拓市场、铸造辉煌业绩的经营管理人员的第一要务[4]。 在未来的企业发展中,绩效管理必将朝着一个明确的方向走下去,并且会越来越有成效。 二、关于绩效管理 我们经常认为对员工的绩效管理只是为了奖优罚劣。于是绩效管理成为管理者手中的鞭笞,而员工则视之为监工的化身,秋后算帐的变种。实际上,绩效管理的真正目标是提升劳动生产率,提高员工的士气和积极性,提升员工参与公司管理的意识,促使员工团结一致向组织目标前进[8]。 绩效管理是对绩效实现过程各要素的管理,是基于企业战略基础上的一种管理活动,是通过对企业战略的建立、目标分解、业绩评价,并将绩效成绩用于企业日常管理活动中,以激励员工业绩持续改进并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以及战略的一种正式管理活动,是员工和经理就绩效问题所进行的双向沟通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理与员工在沟通的基础上,帮助员工定立绩效发展目标,通过过程的持续沟通,对员工的绩效能力进行辅导,帮助员工不断实现绩效目标。在此基础上,作一段时间绩效的总结,经理通过科学的手段和工具对员工的绩效进行考核,确立员工的绩效等级,找出员工绩效的不足,进而制定相应的改进计划,帮助员工改进绩效提高中的缺陷和不足,使员工朝更高的绩效目标迈进[6]。 管理就是对绩效的管理,即管理者的所有活动都是围绕绩效的管理进行的。绩效管理所涉及的对象有:(1)组织;(2)总经理;(3)人力资源部经理;(4)直线部门的经理;(5)全体员工。它不是经理对员工做某事,也不是简单的填写考核表,更不是涨薪的依据,而是一个全面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组织、总经理、人力资源经理、直线部门的经理、全体员工等企业的所有人员包括整个企业本身都涉及其中,而且都是绩效管理的受益者。

内部审计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

[1] 孙光国,杨金凤,郑文婧?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理论框架、关键概念、运行机制J].会计研究.2013(03) [2] 孙光国,杨金凤?财务报告质量评价研究:文献回顾、述评与未来展望J].会计研究.2012(03) [3] 王颖.高等学校内部审计运行模式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 [4] 张宁.关于中国电信战略转型的内部审计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 [5] 谢涤宇.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与企业内部审计的演进[D].湘潭大学2007 [6] 王玉兰,简燕玲?上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履行职责情况研究J].审计研究.2012(01) [7] 程新生,孙利军,耿祎雯?企业内部审计制度改进了财务控制效果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财经.2007(02) [8] 程娟.内部审计机构在我国上市公司中的定位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9 [9] 庄江波.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与发展[D].厦门大学2001 [10] 张欣?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主要问题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06 [11] 傅黎瑛?公司治理的重要基石:治理型内部审计[J].当代财经.2006(05) [12] 王光远,瞿曲.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受托责任视角的内部治理机制观[J].审计研究.2006(02) [13] 耿建新,续芹,李跃然.内审部门设立的动机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沪布的研究证据[J].审计研究.2006(01) [14] 刘国常,郭慧.内部审计特征的影响因素及其效果研究--来自中国中小企业板块的证 据[J].审计研究.2008(02) [15] 戴耀华,杨淑娥,张强.内部审计对外部审计的影响:研究综述与启示[J].审计研究.2007(03) [16] 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J].审计研究.2007(02) [17] 屈耀辉,时现.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估(一)--基于上海市深圳市44家企业的调查数据[J].中国内部审计.2011(06)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国内外文献对比研究

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的文献综述 【摘要】动态复杂的外部环境下,企业的需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商业模和战略的动态变化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而在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方面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如何,这是本文的关注重点。本文从商业模式与战略转型纷繁复杂的研究框架中选取了现阶段更受关注的四点——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商业模式转型、战略转型的驱动因素以及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作为论述重点,对国内外的研究做出梳理 【关键词】管理者认知商业模式战略转型多元化 一.管理者认知在战略中的作用 尚航标、李卫宁和蓝海林(2013)给管理认知做出了如下定义:管理认知是企业战略决策者在进行战略决策时所用到的一种知识结构。管理认知通过提供信息搜寻功能、信息解释功能和行动逻辑功能来影响企业战略决策,进而影响企业绩效并决定企业是否具有竞争优势。 在过去的20年中,管理者和组织认知(MOC,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cognition)在战略管理研究中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Walsh,1995;Huff,2005;杨迤等,2007;Kaplan,2011)。SuchetaNadkarni and Pamelas.Barr(2008)将管理认知划分为注意焦点(attention focus)和环境—战略因果逻辑(environment-strategy casual logics)。其中注意焦点是指高层管理者对他们所处的外部环境的主观认知程度,这些认知受一个(或多个)领域的观念的支配,而忽视其他领域。Daft and Weick (1984)认为关于环境与战略之间因果关系有两种不同的逻辑方式,一种是环境驱动模式(environment-driven)所代表的确定逻辑(deterministic logics),一种是解释驱动模式(interpretation-driven)所代表的前摄逻辑(proactive logics)。在环境驱动模式中,高管认为环境决定战略,因为高管所感知的环境是确定的、剧烈的、可测量以及有决定因素的,他们先了解那个环境的需要继而提出反应战略。在解释驱动模型中,高管根据战略来确定环境,因为高管所面对的环境是更不确定和更难分析的。武亚军(2013)将MOC的研究领域归纳为三个:一是行为决策理论研究,它关注认知偏见、简化原则等在战略决策中的应用及调整;二是认知地图和认知结构研究,它主要关注管理者的认知方法;三是认知结构与战略管理过程的联系,包括战略形成和实施过程。武亚军运用认知地图和扎根方法对华为公司领导人任正非进行分析,发现了“战略框架式思考”和“悖论整合”两个典型认知模式,在中国转型发展的复杂动态环境下,任正非的这种思维模式具有有价值、稀缺、难模仿、难替代等特征,是华为可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种重要来源。 管理者认知在企业战略形成、推进及转型等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中达成了一致。Tushman & Romanelli (1985)指出,高管的变革与继任是克服转型障碍的重要机制。Tushman等(1985)的研究发现公司绩效的下滑并不能直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而是否存在新任管理者是关键的调节因素。Loasby(2002)认为,企业成长阶段演进及相应的组织变革,都与企业管理者对未来变革和成长机会的认知变化发生直接关系。Yokota & Mitsuhashi(2008)的研究发现,新任管理者是否可以推动战略转型的实施取决于其是否可以改变战略决策的过程;高管的变更与继任并不是触发战略转型的充分条件,只有当高管变更后管理者价值观和利益偏好发生改变时,战略转型才会实施。在国内,薛有志等也认为管理者的认知过程是形成战略的组织因素中必不可少的动态要素;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将优化高管团队构成和改善经营者战略思维作为提升企业战略决策能力的关键;尚航标黄培伦(2010)在对万和集团的案例研究中提出了有限理性视角下企业管理者认知对企业竞争优势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文献综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业务越来越复杂,人们和社会对审计工作也越来越重视,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如何强化审计风险管理和意识,有效防范和规避审计风险已成为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的一个重大课题。进入21世纪,公司企业会计舞弊、会计造价现 象层出不穷。审计失败的案例影响着审计环境的不断变化,产生了一定的审计风险,这些重大舞弊案提醒着注册会计师行业:重视审计风险,掌握防范措施已经刻不容缓。 1973年,美国会计协会发表《基本审计概念公》,也使用“可靠度”一词,并对“可 靠度”进行解释:“某一认定或声明是真实或有效的可能性”。随后,国外审计职业团体 对审计风险的概念作了进一步探索,并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定义。如美国《审计准则(1983)第47号》认为:“审计风险是审计人员无意地对含有重要错报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修正审计意见的风险”。国际审计准则(2004)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20 世纪70年代,审计风险控制模型开始在审计实务中被陆续采用,D.H.罗伯兹(1978)提出了审计终极风险模型:终极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抽 样风险+非抽样风险)。在归纳、总结实务工作的基础上,美国审计准则委员会(AICPA)于1981年发布《第39号审计准则公告》,认为审计风险是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分析性检查风险和详细测试风险组成。时隔两年,AICPA在其发布的《第47号审计准则》中把审计风险模型重新表达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这个模型具有重 要的意义,它将审计风险分解为三个独立的风险因子,并以乘积的形式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陈毓圭 2004)。由于这个审计模型的可操作性和适用性,该模型得到了极大的应用,成为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的一个标志。2004年,国际审计准则进行修订后提出了一个新的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新的审计模型解决了原有模型不能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缺陷,强调注册会计师在进行风险评估时,更加注重企业面临的整体风险。 在风险评估方面,Waller(1993)实地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Kida 等(1993)对环境风险因素对审计决策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Messier 等(2000)考察了审计师对固有风险与控制风险的评估情况。Low(2004)研究了行业专长对审计风 险评估与审计计划决策的影响。在控制风险方面,Simunic 等(1990)认为由一家事务所用组合审计方法审计某一行业的所有公司,可能是降低审计风险的最佳选择。Hogan 等(1999)得出的结论是在1976年到1993 年期间,同一行业的大部分公司主要由三家或更少的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审计公司这样更能对特定行业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邹香在《民间审计风险成因及对策》(2001)概括了审计风险的成因,大致分为五个方面:意识对被审计单位情况了解不够。二是民间审计人员对审计报告的使用对象了解不全面。三是审计人员执业素质不高造成的风险问题。四是审计人员职业道德低下带来的风险。五是法律法规不成熟和繁多引起的审计风险。

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服务营销理论研究综述

1、服务营销的概念、特征及其发展史 1.1 服务营销的概念 服务营销是企业在充分认识消费者需求的 前提下为充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在营销过程中 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对服务营销的研究有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它们的核心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 1.2 服务营销的特征 一是服务营销的不可分离性。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程度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真实瞬间”发生的情况,这就使得服务营销具有复杂化不可分离性。 二是服务营销的差异性。由于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类行为,那么就没有两种服务会完全一致。没有两个顾客会完全一样,每位顾客都会有独特的需求,或者以一个独特的方式来体验服务,因而会产生差异性。 三是服务营销不可感知性。服务营销以提供无形服务为目标,消费者对服务营销的效果,往往是通过服务质量的实物线索,如地点、人员、设备、

价格等来判断,无形性显示了对服务营销的挑战,不仅服务营销的难度增加,而且对营销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服务营销的不可运输性。由于服务不具有实体特征,因而不能运输,从而使得服务的分销具有不同于有形产品的特点。[1] 1.3 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史 Fisk 等(1993)对SERVMA-RK电子数据库中1953年一1992年11月间的1127篇服务营销文献进行了研究,并将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即诞生阶段(1953年一1980)、爬行阶段(1980年一1985)、直立行走阶段(1986年一1992年)。Agrawal(2001)则在Fisk等的基础上, 加上冲刺阶段( 1990一1995)、扩散阶段 (1995-2000)、统治阶段(2000年后),形成了六阶段理论。[2]中国的李海延学者(2008a)经过理论梳理, 将服务营销思想的发展划分为:萌芽阶段(1980年以前)、探索阶段(1980一1985)、成长阶段(1986一2003)、徘徊阶段(2004一至今)等四个阶段。[3] 1.4 服务营销的研究范式 服务营销的研究范式Scott Sampson(2007 ,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人力资源管理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管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进行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绩效管理对于处于成熟期企业而言尤其重要,没有有效地绩效管理,组织和个人的绩效得不到持续提升,组织和个人就不能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的需要,最终将被市场淘汰。在经济竞争异常激烈的环境下,绩效管理日益受到经济管理人员的重视。从绩效管理思想的起源、绩效管理的概念,以及绩效管理系统三个方面,对绩效管理的发展和趋势进行了综述。从中可以看出,绩效管理经历了由单一的评估制度,逐步向系统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的过程。【关键词】绩效管理系统绩效管理的概念绩效管理模型经济竞争文献综述 对于绩效管理的文献综述,我想先向大家介绍下我对绩效管理的认识。绩效管理在一个组织中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是指整个组织的绩效;二是指个人的绩效。对于绩效的含义,人们有着不同的理解,最主要的观点有两种:一是从工作结果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二是从工作行为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因此我们主张应当从综合的角度出发。所谓绩效,就是指员工在工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与组织目标相关的并且能够被评价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工作态度,其中工作业绩就是指工作的结果,工作能力和工作态度是工作的行为。 一、参考文献对绩效管理的理解和认识 2003年陈瑜编写的《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研究与设计》中以是以DT公司为研究对象。DT公司是一家由研究所转制形成的高科技上

市公司,本文的作者作为DT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同业界知名的管理咨询公司合作,指导并实施了公司整个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有力地支撑了公司业绩的高速成长。作者所建立的绩效考核体系,是以对DT公司绩效考核体系的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为主线,针对DT公司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绩效考核中的问题,在对企业现有的职位进行职位分析和职位评估并据此建立薪酬体系的基础上,分为部门、干部和员工三个不同的层面分别进行绩效考核体系的设计,并对绩效考核体系的实施进行研究,构建了企业的基础激励框架。本论文的意义在于:通过综合运用绩效考核理论、技术与方法,根据高科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情况,成功建立了适合于DT公司的绩效考核系统,并对体系的推行和实施进行了研究,为高科技企业员工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和借鉴。 2007年杨建奎编写的《国有大型企业经营绩效评价研究》中指出在经济全球化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目标已由追求利润最大化向提升企业价值转变。经营绩效评价,作为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不仅是激励与约束的重要手段,而且已成为企业实施价值战略管理的重要工具。绩效是企业价值增长的具体体现。从而对影响企业价值的三大策略,即价值源泉、价值动力和价值形象进行了系统剖析,归纳出影响这些策略的驱动因素,进而应用价值战略的思想构建了经营绩效评价模型。同时,在评价模型中嵌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因素,使模型更加完善和体现我国国有大型企业的特征。以经营绩效评价模型为基础,以企业价值主体对价值的判断为依据,以经济增加值、平衡计分卡和

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研究 专业:会计学 一、前言部分 (一)写作目的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民营企业完善企业公司治理结构、提升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我国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不同于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设立,它是企业基于提高自身经营活动的效益性而做出的一种主动选择,其内部审计的设立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缺乏系统性。政府作为行政机构则无意干涉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问题,缺乏对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磬要的指导和管理。这就导致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着诸如机构设置混乱、审计业务不规范等诸多弊病。因此,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已成为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二)相关概念 1、民营企业的相关概念 所以的非公有制企业均被统称为民营企业。在《公司法》中,是按照企业的资本组织形式来划分企业类型的,主要有:国有独资、国有控股、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合伙企业和个人独资企业等。按照上面对民营企业内涵的界定,除国有独资、国有控股外,其他类型的企业中只要没有国有资本,均属民营企业。 民营不等于私营,民营化也不能等于私有化。从广义上看,民营只与国有独资企业相对,而与任何非国有独资企业是相容的,包括国有持股和控股企业。因此,归纳民营企业的概念就是:非国有独资企业均为民营企业。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仅指私营企业为主体的联营企业。 2、内部审计的相关概念 1999年6月,内部审计师学会董事会通过了内部审计的如下定义:“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咨询活动,用于改善机构的运作并增加其价值。通过引入一种系统的、有条理的方法去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公司治理流程的有效性,内部审计可以帮助一个机构实现其目标。

赢利模式文献综述

硕士研究生文献综述报告 一、引言 一个企业能否寻找到一套优秀、成熟的赢利模式,往往是这个企业能否走向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赢利模式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短缺经济时代和市场经济初期经历了要素驱动、能力驱动之后,到了充分竞争的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便要由赢利模式来决定。实际上,当今成功企业的战略,其根本已经不再是公司本身,甚至不再是整个行业,而是企业的整个价值创造系统,也就是企业的赢利模式。 二、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商业模式的研究以2003年为界限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3之前的这个阶段称其为开创性阶段;之后的阶段为综合性阶段。在开创性阶段,人们普遍以概念研究为重点,采用归纳逻辑思维方法从大量案例研究中总结规律,归纳出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分类方法、变革路径、评估方法。在综合性阶段,人们对于概念的研究普遍采用“博采众长”的方法,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按照主客观要求进行整合,得出自己的概念定义;对赢利模式的构成、表述、演化、评估多数采取演绎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研究,在人们比较普遍接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针对特定领域或特定现象得出特定的结论。本文的阶段划分当然不是绝对的,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给出的一个大概的描述。 1、代表性学者著作简介 表1:企业设计要素

资料来源:亚德里安J斯莱沃斯基等著,凌晓东等译,发现利润区【M】.北京:中心出版社,2003.13.页 表2 :赢利模式构成要素代表性观点[10,11] 3、赢利模式的分类研究综述 分类研究是赢利模式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文献中关于赢利模式分类的描述是非结构性的,这使得很难准确识别和区分具体的商业模式,也很难评价每个商业模式所需要的资源和基础设施。并且,这些赢利模式分类研究一般都没有提供一个框架使得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风险导向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问题探讨:国内外文献综述 侯俊志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相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发现国 内外主要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目标、实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传统内部审计的对比,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对内部审计人员能力要求,以及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等方面对风险导向模式下内部审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文献综述 一、引言 现代内部审计除了关注传统的内部控制之外,对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和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日益关注。正是存在这样的需求,一种以内部审计主体组织的内部控制为基础、同时考虑公司治理在内的、以组织整体风险作为审计重点的审计———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势而生。目前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还主要集中于如何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运用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关于如何在具体审计项目中贯彻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的实践性资料并不多见。而要将这种新型审计模式贯彻到内部审计全过程,就必须在如何以风险为导向实施具体审计项目方面有所突破。 二、国内外关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国内外运用情况研究 目前内部审计领域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运用目前还主要局限于宏观层面,即在编制年度审计计划、选择审计项目时采用这一方法,而在微观层面,即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对这一方法的运用还非常有限,如Marco Allegrini,Giuseppe D'Onza(2003)对在意大利上市的前100家大型企业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25%的企业未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67%的企业只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中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只有8%的企业在年度审计计划编制过程和具体审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都采用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可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并未在具体审计项目实施过程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二)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界定研究 理论界对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含义有不同的解释。李曼(2010)认为: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在内部审计的全过程自始至终都要关注风险,依据风险选择项目,识别风险,测试管理者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以风险为中心出具审计报告,协助企业风险管理。这里的“风险”不仅是指“审计风险”,还包括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风险,

服务市场营销-文献综述培训讲学

服务市场营销文献综述 一、服务营销的发展历程 1953年出现的服务营销文献为起步阶段拉开了序幕,而商品营销与服务营销的论战则是这个时期的终曲。 早期的市场营销学(Bartels,1988)关注的是农产品的销售。随后,它的范围扩大至有形商品的市场营销。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些工业化国家已开始向服务经济过渡,之后才开始了服务经济以及服务营销的研究。 拉思梅尔(Rathmell,1966)认为,营销人员应该更多地关注服务领域,他为服务所作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拉斯梅尔于1974年写的书是服务营销理论的第一部长篇专著。他试图将服务引入市场营销行业,使两者互为交融。 到了70年代后期,一篇里程碑式的文章改变了服务营销学的发展历史。林恩?肖斯塔克,(当时的花旗银行副总裁)撰写了一篇名为“从产品营销中解放出来”的文章,刊登在市场营销月刊)(1977)上。在肖斯塔克的文章中,她提出了以下这段引起争的主张:“服务行业中没有能够建立相关的营销理论,恐怕与市场营销本身的“近视”作风不无关系……因为市场营销中缺乏与服务密切相关的指导、术语或操作准则,所以服务行业在将营销与决策和控制等主要活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往往行动迟缓。”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对此评论道:“这篇文章即便没有改变市场营销学本身,也改变了我们对服务营销的理解。” 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关系营销、服务系统设计、服务质量、服务接触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统营销组合4P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人员”、“有形证据”、“服务过程”三个变量,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组合,随后,扩展到内部营销、服务企业营销、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顾客资产管理,全面质量管理、服务组织核心能力等领域。

绩效管理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国外研究动态 莱文森(1976)指出多数正在运用的绩效管理系统都存在着不足之处。 尼科尔斯(1991)认为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依赖于一下四个原则:必须设定目标、目标必须为管理者和员工双方所认同、测量员工是否成功达到目标的吃点必须被清晰地表述出来、目标本身应该能灵活反应经济和工作场所环境的变化。员工应该把管理者不仅当作评价者,更应当成指导者,来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詹思金(1991)提出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应该是组织整体文化的变化,包括指导、反馈、薪酬和晋升决定以及法律上的阐述。这其实已经包括了当代绩效管理系统理论的大部分内容。 施潘根贝格(1992)认为传统的绩效考核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通常与组织中的其他背景因素相脱离,如组织目标和战略、组织文化、管理者的承诺和支持等。而这些背景因素对于成功地实施绩效考核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因为传统的绩效考核对于提高员工满意度和绩效的作用非常有限,对完成组织目标的作用也不大,所以导致了绩效管理系统的发展。 帕门特(2000)指出应该把传统的绩效考核的目的转移到提高员工效率上来。传统的绩效考核存在着严重的不足,由于考核的主观性,考核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许多管理者当面对员工评价甚高,但私下里却想解雇他们。太过注重考核的过程和形式,不注重考核的价值,对组织和员工的作用不大等等。 范德瑞(2001)之处应该用绩效管理系统代替每年的绩效考核。考核的废止仅仅只是绩效管理的开端。所以我们可以得知,绩效考核是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但绩效管理决不等于绩效考核。 (二)国内研究动态 国内已有很多学者和咨询公司在研究绩效管理,并且不少专家和咨询公司也在为企业提供绩效管理建设的咨询服务,但总体上看,国内绩效管理理论绝大多数都是沿用的西方绩效管理理论。为加强管理,提高业绩,有些企业已经建立了自己的绩效考评体系,员工和企业的绩效也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总的来看,运转良好的绩效管理体系并不多,大多只和目标及薪酬挂钩,却与晋升和员工发展脱节,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更无从谈及。不少企业正在尝试建立绩效考评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和系统的知识,不知从何处着手。 岳玲(2010)认为管理控制是绩效管理的理论基础,绩效管理是企业实施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以管理控制的角度分析绩效管理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研究上是一种创新,也将给实际工作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随着组织工作方式以及对人性假设认识的变化,管理控制的基本思想经历了从简单控制、结构控制到协和控制的演变,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李桂英(2011)认为绩效管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对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但在我国具体的的企业绩效管理实践中,却存在了诸多问题,导致绩效管理往往只存在于形式。她指出我国企业要实现有效的绩效管理,应该抓住几个关键:转变观念,打好基础,抓住轴心,完善考核制度,构建高绩效的企业文化氛围。 黄蓉(2010)认为职工的绩效评价结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其绩效工资的高低,进而影响其工作积极性。要做出公正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者必须与职工进行有效的绩效沟通,掌握绩效沟通的方法,以此来提高用人单位的绩效管理水平。 梁新波(2010)认为绩效管理包括四个环节:绩效计划、绩效反馈与辅导改进、绩效评价、绩效结果应用等。这四个环节组成了一个循环系统,要想建立一个完善的绩效管理体系,这

审计专业文献综述

2008 级 学院:会计学院 专业:审计班级: 08A 学生姓名:谷欣星学号: 2113808A07 完成日期: 2011年8月20日 2011 年 8 月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摘要: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一些中小企业存在着内部管理薄弱、经济效益较差的现象。其主要原因是没有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致使其经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因此,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是促进企业健康发展、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随着2007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内部审计工作指引》及2008年6月财政部等五部委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政策的出台,中小企业在内部控制的设计、制定、实施等方面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效。近年来,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众多学者作了分析,促进上市公司的良性发展发表了意见。但是,对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为此,进一步研究其内部控制建设问题就显得尤为迫切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设 正文:1内部控制的概述 实施内部控制是新时代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其经营效率的必然要求。企业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立足并获得长远的发展,巩固基础、完善并加强企业内部控制至关重要。企业会计内部控制是内部控制机构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在内部控制整个体系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1.1内部控制制度的含义 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为了达到其预期的经营目标,是资产得以完整、安全,是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确,使会计资料能够保持可靠、准备,使经营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使企业所有经营活动能够高效、经济而在企业内部开展并且实施一系列的自我评价、约束、控制、规划、调整等措施、手续、方法的总称。内部控制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企业的经济效益、完善其经营管理。内部控制是伴随着强化经济管理的理念应运而生的,并且经济的发展能够推动其发展并且日益完善。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客户关系管理研究文献综述 摘要: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最近几年管理界热烈讨论的话题,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得原来以产品为到现在为导向的企业经营模式已日益不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就成为企业界关注的领域,本文拟从信息的角度对当前客户关系管理研究进行总结,为今后的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客户关系管理(CRM)、信息技术(IT)、功能 近年来,“顾客满意”似乎已成为企业界人士最常挂在嘴边的用语,因为他们认识到顾客是最终评定产品及服务品质优劣,并能决定是否继续与该公司交易的人,也就是说顾客是公司利润的源泉。随着竞争日趋白热化,全球各公司获取顾客光顾的成本不断增高,加上顾客多样化选择的机会等因素,让人感觉生意越来越难做。面对越来越挑剔的顾客和激烈的同行竞争,吸引新顾客和保留现有顾客已成为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因此研究客户关系管理(CRM 或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对于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提高客户忠诚度和保有率,实现缩短销售周期、降低销售成本、增加收入、扩展市场,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赢利能力和竞争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旨在对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以便在此基础上做更深入的研究。 1 客户关系管理的概念 所谓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它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赋予企业更完善的客户交流能力、最大化客户的收益率①。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个IT业术语,它涵盖了方法学、软件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一种组织化的方式来帮助企业管理客户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是一概念,它把管理理念和业务实践融合在一起,它继承了销售、定单管理、客户服务以及协调和统一在客户生命周期内与客户交互的所有信息。CRM帮助企业管理单个客户,通过快速响应和高效的服务建立同客户之间的牢固关系。 客户关系管理应用是一个前端应用工具,通过它能够很方便地捕捉、融合、分析和共享企业已有的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此过程主要贯穿市场、销售和服务阶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了解客户,精确地定位客户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出的需求。CRM软件的实施主要有两个目标:第一,使得企业能更有效地定位、联系和赢得新客户;第二,使得企业与现有客户之间的关系更牢固。 CRM不是一个产品或服务,而是一种商业策略,通过它来有效管理企业客户关系,它为企业的每一个客户提供了一个完整的集成视图。 综合以上对客户关系管理的定义和有关文献可以看出:CRM是在信息技术支持下,依据一定的商业规则形成的软件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客户和留住客户,增强企业竞争力最终达到赢利的目标②。 2 客户关系管理的研究现状 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对客户关系管理理论、方法和实施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客户关系管理的重要性、客户关系管理的基本功能和技术要求以及如何实现客户关系管理等。从信息的角度,客户关系管理的代表性的研究有:Hurwitz Group提出的CRM的六个主要的功能和技术要求;余军合,吴昭同(2000)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三大基本功能;江波(2002)提出的客户关系管理的技术架构和典型功能以及技术实现;AMT网站客户关系管理研究小组提出的CRM系统具有的五大功能模块;以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应收账款现状与风险防范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关于应收账款形成原因的研究1在杨秀玉学者在《新经济形势下中小企业应收账款之我见》中总结了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企业缺乏风险意识②系统内相互拖欠③管理无章放任自流④内部激励机制不健全⑤对账不及时。2刘艳平学者在《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控制》中提到应收账款形成的原因①在市场竞争比较激烈的情况下赊销已经成为企业扩大销售的主要竞争手段之一②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③合同签订及履行存在法律上的漏洞和缺陷④日常管理措施不到位。二、关于应收账款重要性的研究1闫学苹学者在《试论应收账款的管理》中对应收账款在我国企业中的重要性大致概括应收账款是企业流动资产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企业债权。应收账款周转不善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成严重的影响制约着企业的长长生产和发展。目前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已经占到流动资产比例的50左右而且逾期一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占比较大因此对应收账款的管理已成为我国企业经营活动中日益重要的问题。2孙宜兰学者在《应收账款对企业的影响及对策》一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市场竞争将越来越激烈企业的压力将越来越大。企业不得不在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各种营销活动以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但目前企业以赊销方式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其结果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日益膨胀严重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速度。因此企业决策部门、管理部门乃至营销部门都在积极寻找加强应收账款的对策随着应收账款占销售额的比重日益增长应收账款的管理日显重要。三、关于应收账款现状的研究王立华学者在《浅谈应收账款的现状及其管理》中指出我国企业应收账款的现状①在市场日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扩大销售提高市场占有份额采取现金折扣、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②减少库存商品节约库存商品的管理费用③销售和收款的时间差距导致了应收账款的发生。四、关于应收账款控制策略的研究朱勤丰学者在《应收账款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治理对策》中提出加强应收账款的主要对策①建立全面的信用风险防范制度②逾期欠款按风险程度进行ABC分类管理③科学的确定赊销时

医院服务营销现状分析及对策

医院服务营销现状分析及对策 一.医院服务营销的必然性 20世纪60年代,服务营销的观念兴起于西方,随着全世界服务业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服务将成为企业今后竞争的焦点。90年代后期,服务营销的理论被应用到中国市场的家电业、旅游业、金融业等行业,不仅促进了企业的竞争意识,还对这些行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的服务机构,其服务营销具有必然性: (1)医疗卫生服务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是保持社会稳定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而医院承担着提高国民身体素质,改善群众生活质量的社会责任,服务营销是医院的职责; (2)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有关部委出台的《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实行医疗机构按非营利性与营利性分类管理,医院开始了市场化之旅,这为医院的服务营销提供了存在和发展的空间; (3)中国加入WTO后,随着“洋医院”的增多以及民营医院的发展,各类医院之间的竞争将日趋激烈,服务营销将决定医院竞争的胜负,成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二.医院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中国现有人口13亿多,年医疗消费为3500亿元,只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在发达国家,如美国这一比例为14%,瑞典为9%,英国为5%,韩国、日本、香港等亚洲国家和地区为6%—8%。从人均医疗消费看,美国为4 090美元,德国为2339美元,日本1741美元,而中国仅有31美元,可见中国的医疗市场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专家预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医疗市场可能会出现与上世纪70年代美国相类似的爆发式增长,医疗消费在GDP中所占比重也将很快提升至8%—10%。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医疗服务消费早已突破了“有病求医”的观念,医疗消费动机表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美容、整形、康复服务正在悄然走俏,健康咨询、家庭保健等方面的潜在需求不断增长,以及保健品市场的一再升温、特需服务的产生等现象为医院开拓出了更多的市场。 医院在面临着众多机遇的同时也同样面临着挑战。由于过去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体制的存在,现今大多数医院面临着管理机构庞大、效率低、赢利能力下降的困境。再加上营销观念的落后、管理队伍职业化过低、市场竞争激烈等现状,医院面临着转变观念、面向市场、增强竞争力的重要任务。 三.医院存在的营销问题

绩效考核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摘要: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 关键字:绩效绩效考核绩效管理 1 简述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目标是分解到了各个业务单元的目标以及各个职位上的每个工作者的目标,而个人目标的达成构成了业务单元目标的达成,企业的整体目标是由各个业务单元的绩效来支持的,也就是由每个员工的绩效来支持的。是否存在一个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 绩效考核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估制度,它通过系统的方法、原理来评定和测量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行为和工作效果,它是企业管理者与员工之间进行管理沟通的一项重要活动。绩效考核的结果可以直接影响到薪酬调整及职务升降等诸多员工的切身利益,其最终目的是改善员工的工作表现,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提高员工的满意程度和未来的成就感,最终达到企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绩效考核在作为一种有效的企业管理手段,是改善企业效益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评价与激励员工,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和提高企业市场地位等,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绩效考核是企业进行有效管理员工主要途径之一。绩效考核做得好,可以从多方面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反之企业管理就会出现混乱,造成无序发展,因此,绩效考核就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水平、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中心工作之一。 2.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前景 绩效考核是“舶来品“,最早是在外国过引进,而外国现在的考核更多的是一种定性化,因为在经历了200多年工业化之后,西方管理已经非常标准化,而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就是清晰、混沌、再清晰、再混沌的过程。所以西方的考核注重了定性化。但是由于我国的工业文明刚刚开始,管理水平较低,尚没有经历清晰的发展过程,而管理对象的素质也较低,还没有达到自发自动的程度所以采用定量化的考核制度。在我国,企业的绩效考核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1)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非科学性主要表现为考核目的的不明确,有时甚至是为了考核而考核;(2)绩效考核基准模糊化;(3)绩效考核角度的单一,往往是上级对下属进行审查或考核;(4) 对绩效考核体系理解的发散性;(5)考核过程的形式化,没有真正利用绩效考核过程和考核结果来帮助员工在绩效、行为、能力、责任等多方面得到切实的提高;(6)考核结果无反馈,考核结果无反馈的表现形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考核者主观上和客观上不愿将考核结果及其对考核结果的解释反馈给被考核者,;第二种是指考核者无意识或无能力将考核结果反馈给被考核者;(7)考核者态度的极端化,出现过松或者过严;(8) 业绩考核方法的选择不当,员工比较评价法、行为对照表法、关键事件法、等级鉴定法、目标管理评价法等方法运用不当;(9)考核者心理、行为上的错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企业绩效评价是管理者完成其利润目标和战略的工具,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进行企业绩效评价,各种绩效评价体系科学性如何则成为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论》、《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四本核心期刊上有关“企业绩效评价”的文献为样本,统计分析了我国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的现状,评述有关观点,指出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值得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绩效;统计分析;评价;文献综述 Abstract: The assessment of company’s performance is a tool for managers to accomplish the company’s goal of profit-making and strategy. Appropriate assessment of a company’s operating performance has become fundamental part of modern company management. T herefore, how to assess a company’s achievements and to what extent different kinds of assessment system are scientific form the critical research areas. Previous literatures published on four core periodicals from 2001 to 2006 ----Study on Accounting, World of Management, Comments on Management by Nankai University and Economic Theory and Management-----have been taken as sample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the study on company’s achievements in our country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some relevant ideas are discussed and potential problems and further study directions are pointed out as well in this paper. Key words: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atistical analysis; Assessment; Literature Review 企业绩效评价在现代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和体系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绩效,一直都是理论界和实务界探讨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较流行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主要来自西方创造的杜邦财务分析体系、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等工具。但其实,立足于我国的企业实践,也有许多值得借鉴挖掘的方法。本文以2001年至2006年期间发表在《会计研究》、《管理世界》、《南开管理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