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1

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1
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1

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 (1)

二十世纪物理学发展的一般特征

二十世纪物理学在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研究体制和社会职能方面,都表现出一些崭新的特点。

二十世纪的物理学呈现出高速发展的状况,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和观念之新颖,远非过去物理学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所可比拟。现代学远远超出了宏观物体缓慢运动的范围。从微观领域来说,已经深入到原子内部、基本粒子内部,人们已经发现了大小不断减小,能量不断增加的许多连续的层次原子、原子核、基本粒子、夸克等,已经达到10-14厘米以下线度。目前还无法预见这个层级链条有没有一个终端。从宏观领域来说,人们的视野已经扩展到半径为150亿光年的宇宙范围。依次突破了银河系、星团、星系和总星系的领域。所以,对物质内部结构和特性的认识,对微观物质运动规律的认识,对宇观世界的结构和演化规律的认识,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物理学一系列成果在理论思想上突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观念,运动只具有连续性的观念,绝对时空观念以及机械决定论的局限性,提出了量子态、波立二象性、几率决定性、四维时空与弯曲时空、实物与场的联系和转化以及宇宙膨胀的思想,物理学的基本观念和理论基础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研究工作日益向纵深推进,包括物理学在内的所有科学的一个共同趋势是分化愈来愈严重,分支学科与日俱增和专业化愈来愈强,熟悉物理学全部学科的精确知识并了解物理学各个前沿领域研究的具体进展是愈加困难了。这一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但在理论思想上,追求统一和走向统一,从更高的角度对各种理论进行更大范围的综合,却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中的一颇有成效的总方向,由于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愈来愈充分地得到揭露,传统的各个物理学学科研究领域之间的本质联系也更充分地显示出来。质量与能量、实物与场、粒子与波、时间与空间、时空与物质运动、微观过程与宇观现象之间的联系,已经构成现代物理学各种基本理论的内容,各种物理学理论之间也呈现出极其深刻的交织与渗透。对四种基本相互作用统一的追求与探索,已成为带动整个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进步的重要前沿。

从十七世纪以来,物理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就不断地向其它学科移植渗透,对其它学科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这种趋势在二十世纪三年代后明显地得到增强,相继产生一系列物理学的新部门和边缘学科,如量子化学、生物物量学、天体物理学和广义相对论宇宙学等,如量子化学、生物物理学、天体物理学和广义相对论宇宙等,这些学科大多数也成为现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并且给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在十九世纪末的经典物理学中,曾经出现过普遍认为基本规律

都已被发现了乐观和保守的情绪,二十世纪初的现代物理学革命,完全推翻了这种预料;而现代物理学空前的高速度的发展,再没有为那种保守观点的重新抬头提供任何证据,实际上,我们今天所已掌握的物理学知识,比起整个物理世界可能和我们提供的信息来说,还是极其有限的,例如,粒子物理学的发展虽然已经获得了辉煌的成果,但它的基本规律还表明未探明,这个领域的探索是以可能寻找到超出量子学范围的新的规律性为其目标的。寻求四种相互作用统一的努力,很可能会被新的基本相互作用的发现而引向渺远。对于宇宙的构成、天体的演化以及有关和生命现象的物理学实验和理论的研究还只是刚刚开始。可以期待,今后物理学的变革,完全有有可能出现对现有的物理学基本理论产生根本性冲击的新的突破。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任何已有的理论都要不断发展,甚至会彻底更新,不存在什么绝对不变的级极真理。坂田昌一起1968年的论文《现代科学的哲学和方法论》中指出,现代科学的特点是:它认识到任何科学规律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自然界的各个层次在性质上互不相同,各自遵循它自身的规律,而且每一个层次都永远处于发生、消灭和转化之中,物理学近年的发展更增强了这种看法。

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随着工业和生产技术的巨大发展,二十世纪初以来物理实验提供了电子显微镜、射电望远镜、高能加器、电子计算机等大批大型、精密提实验装置,光谱分析、质谱分析、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也

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使物理学实验在精密、高能、快速和自动化方面达到了新的水平,物理学观测的视野也得一很大的拓展。现代物理学实验除了能够用更有效的手段纯化实验条件和隔离实验因素之外,还发展了有效地施加外部干扰和使研究对象处于极限条件,在对象的激发状态或破坏状态下进行观测的实验方法,这就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实验的变革作用和控制作用,以更好地揭露物理现象中各种内在的和外在因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另外,现代物理实验的规模越来越大,它的集体化、社会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许多实验是在较大规模的实验机构中刊物,有些实验需要组织甚至国际的力量才能完成,例如,现代高能物理实验,往往要在几千亿电子伏特的能量范围,上百万美元的费用,几十个人在几年的时间内才能完成;为了得到所需要的实验信息,物理学家们必须把大部分精力用于荆发仪表和技术,实验的准备工作往往比实验本身困难得多,这样的实验是靠个人力量所不能完成的。

还需指出,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关于物理实验的方法论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传统的观点认为,观察和实验是不依赖于理论的,实验方法的本质是完全离开理性的体系而诉诸无情的事实的裁判。但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却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通过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要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蕴含的假设,所以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

由于现代物理研究的内容远离实践经验的范围,理论体系高度抽象化和脱离直觉经验的待征无可避免地日益加强,这使通常的思维方式和机械论的观点愈来愈无能力;创造性思维如抽象思维、科学想象、理想实验、试探猜测和大胆假设以及直觉、灵感等方法在建立新物理学理论中的作用愈来愈突出了,人们愈来愈认识到,传统归纳法和演绎法很难使人类思维成真正创造性的根源。爱因斯坦认为,理论观念的产生固然是建立在经验的基本之上的,但是理论不可能逻辑地从经验事实中导出,“在建立科学时,我们免不了要自由地创造概念”。他特别指出,物理学的概念是人类智力的自由创造,它不是单纯地由外在世界所决定的.爱因斯坦明确指出了从经验事实到科学理论并没有逻辑的通道,任何一个虽然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建立起来,使本质上都是一种为解决科学所提出的问题而作出的尝试性的猜测,必须依赖于以对经验的共鸣的理解为依据的直觉;而这样建立起来的理论也不会是唯一的,对应于同一组经验事实或同一科学问题,可以建立起各种不同的理论。

这样,在科学研究中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也就突出出来了,客观事物的存在是不以观察者的意识和存在为转移的,但对自然事物的认识却离不开主体,在近代科学发展的早期,人们曾以为认识可以在毫不改变客体来来面目的情况下实现;即使主体必须在必须在变革客体的过程中认识客体,这种变革所产生的影响也是可以运

用逻辑抽象掉的。但是到了二十世纪,随着科学实验的发展,特别是在微观物理学的研究领域中,由于微观物理的特殊本性以及观测仪器与被观测系统之间不可避免的干扰的存在,主体在认识过程中的巨大的能动作用已成为现代科学方法的一个基本特点。

经典物理学时期,也是科学注重于本体论的探索的时期,人们把“现象-规律-实体”作为把科学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基本线索。这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今后也还会继续发挥其认识的作用,不过,在现代物理学的研究中,人们更注重于关系和模型,这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论的时代,一些学者认为,把西方科学中的重视实体,强调经验、分析和定量表述的方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重视关系,强调整体、协调和转化的思想结合起来,将会导致一种更加符合我们时代的科学精神的新的自然面和科学认识方法。

科学活动更加社会化和体制化的趋势,在物理学研究中也体现出来,十九世纪前期,科学的进步基本上是通过科学家个人的自由研究实现的,然而,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科学作用的增强,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始,科学活动日益集中于工业实验室、高等学校以及专门的机构中,二十世纪以来,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中各种新式武器的研制以及作战计划的研究方面的惊人成果,更引起产业界、军界和政府对维持和推进科学研究的重视,全面推动科学和技术的振兴,已经成为各国的基本国策。特别是由于原子能科学、航天技术、高能物理、极地考察等“大科学”的出

现,科学活动进入到国家规模。

在科学活动社会化的转变中,物理学处于中心的地位,这一方面是因为物理学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成为研制飞机、潜水艇、坦克、雷达、火箭、导弹和原子弹的理论基础,并在战后成为全面技术革新的基础;同时还因为物理学已深入物质的内部结构和浩瀚的宇宙空间,推进到各种极端条件下物质特性的研究,要完成许多规模巨大、内容十分复杂的项目的研究,为了满足这种研究的需要,实验设备必须是大规模的,必然要进行多学科的协作,并协员许多产业和技术部门的力量。例如,为探索原子核和基本粒子内部秘密所应用的高能加速器,就要求有上百万的电力能源,用上万吨钢铁来建筑,这就必然要动员庞大的科学技术队伍进行兴建和管理。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实施,动员了二万多家工厂和公司,一百多所大学生实验室。四十多万人力,资三百多亿美元。这决不是个别实验或大企业进行,科学活动的国家化和社会化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这一趋也促进了各个学科高度综合性的发展。

应该指出的是,科学活动的社会化和国家规模的控制协调,并不排除个人的自由探讨和个人积极性的充分发挥。科学是创造性的探索活动,任何新思想、新发现都不会是许多人同时提出和得到的。在一个科学集体中个人的独创性发挥是越充分,研究工作就会越加生气勃勃、硕果累累。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个人的自由探讨更不可或缺的,另外,科学通过技术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的事实,也使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大全

( 心得体会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大 全 Experience in physics learning

物理学习心得体会精选范例大全 范文一 新课程标准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满足全体学生的终身发展需求为培养目的,现代课程目标,都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提出来的,三个维度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和立体感,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思考,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物理素养。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一、“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当今的课堂教学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天地。“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

程中有较强的主体作用,能够自我定向,自我选题,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价。“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采用探究的方式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不同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练习。在课堂内外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目的,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感觉,激发其对物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学习物理的兴趣,使他们觉得物理不再那么高高在上,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实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生活离不开物理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二、“学物理”转变为“用物理”。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初步学会从物理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但物理课程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1986UT

一、古典物理学与近代物理学: 1、古典物理学:廿世纪以前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古典物理学,以巨观的角度研究物理,可分为 力学、热学、光学、电磁学等主要分支。 2、近代物理学:廿世纪以后(1900年卜朗克提出量子论后)所发展的物理学称为近代物理学, 以微观的角度研究物理,量子力学与相对论为近代物理的两大基石。

一、古典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力学:简单机械(杠杆、轮轴、滑轮、斜面、螺旋、劈) …… 2、光学: (一)反射原理: (1)平面镜:镜子…… (2)凹面镜:手电筒、车灯、探照灯…… (3)凸面镜:路口、商店监视镜…… (二)折射原理: (1)凸透镜:放大镜、显微镜、相机…… (2)凹透镜:眼镜、相机…… 3、热学:蒸汽机、内燃机、引擎、冰箱、冷(暖)气机…… 4、电学: (一)利用电能运作:一般电器用品,如: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二)利用电磁感应:发电机、变压器…… (三)利用电磁波原理:无线通讯、雷达…… 二、近代物理学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半导体: (一)半导体:导电性介于导体和绝缘体间之一种材料,可分为元素半导体(如:硅、锗等)和 化合物半导体(如:砷化镓等)两种。 (二)用途: (1)半导体制成晶体管,体积小、耗电量少,具有放大电流讯号功能。 (2)半导体制成二极管具整流能力。 (3)集成电路(IC): (A)1958年发展出「集成电路」技术,系利用长晶、蚀刻、蒸镀等方式于一小芯片上容 纳上百万个晶体管、二极管、电阻、电感、电容等电子组件之技术,而此电路即称为 集成电路。 (B)IC之特性:体积小、效率高、耗电低、稳定性高、可大量生产。 (C)IC之应用:计算机、手机、电视、计算器、手表等电子产品。 (4)计算机信息科技之扩展大辐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习惯,故俗称第二次工业革命。 2、雷射: (一)原理:利用爱因斯坦「原子受激放射」理论,诱发大量原子由受激态同时做能态之跃迁 并放射同频率之光子,藉以将光加以增强。 (二)特性:聚旋光性好、强度高、光束集中、频率单一(单色光)。 (三)应用:

“力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力学 力学是研究物质机械运动规律的科学。自然界物质有多种层次,从宇观的宇宙体系,宏观的天体和常规物体,细观的颗粒、纤维、晶体,到微观的分子、原子、基本粒子。通常理解的力学以研究天然的或人工的宏观对象为主。但由于学科的互相渗透,有时也涉及宇观或细观甚至微观各层次中的对象以及有关的规律。机械运动亦即力学运动是物质在时间、空间中的位置变化,包括移动、转动、流动、变形、振动、波动、扩散等,而平衡或静止,则是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机械运动是物质运动的最基本的形式。物质运动的其他形式还有热运动、电磁运动、原子及其内部的运动和化学运动等。机械运动并不能脱离其他运动形式独立存在,只是在研究力学问题时突出地考虑机械运动这种形式罢了;如果其他运动形式对机械运动有较大影响,或者需要考虑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便会在力学同其他学科之间形成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力是物质间的一种相互作用,机械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这种相互作用引起的。静止和运动状态不变,都意味着各作用力在某种意义上的平衡。力学,可以说是力和(机械)运动的科学。 力学在汉语中的意思是力的科学。汉语“力”字最初表示的是手臂使劲,后来虽又含有他义,但都同机械或运动没有直接联系。“力学”一词译自英语mechanics(源于希腊语μηχανη──机械)。在英语中,mechanics是一个多义词,既可释作“力学”,也可释作“机械学”、“结构”等。在欧洲其他语种中,此词的语源和语义都与英语相同。汉语中没有同它对等的多义词。mechanics在19世纪50年代作为研究力的作用的学科名词传入中国时,译作“重学”,后来改译作“力学”,一直使用至今。“力学的”和“机械的” 在英语中同为mechanical,而现代汉语中“机械的”又可理解为“刻板的”。这种不同语种中词义包容范围的差异,有时引起国际学术交流中的周折。例如机械的(mechanical)自然观,其实指用力学解释自然的观点,而英语mechanist是指机械师,不是指力学家。 发展简史 力学知识最早起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在生产劳动中的 经验。人们在建筑、灌溉等劳动中使用杠杆、斜面、汲水器具,逐渐积累起对平衡物体受力情况的认识。古希腊的阿基米德对杠杆平衡、物体重心位置、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作了系统研究,确定它们的基本规律,初步奠定了静力学即平衡理论的基础。古

心得体会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范文(精选3篇) 物理学史的读后感1 物理学史是人类对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研究的是物理学发生、发展的规律,说明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定律和理论体系的酝酿、产生和发展的辩证过程。它是一座知识财富的宝库,不仅展示了物理学理论形成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而且深刻的揭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它也是一块精神财富的宝地,物理学的发展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自然观、世界观,升华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认识。与此同时,物理学家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展现出的人格力,不畏艰险献身科学的高尚品格,也给后人增添了无穷的榜样力量。物理学不仅以其知识、方法和思想极大的促进了自身的发展,而且在更广阔的领域深刻的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学习物理学史就是为了了解物理学所走过的道路,它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物理学,更有效地应用和发展物理学。过去很多人总是在说“以史为鉴”,但我们认为对物理学史的学习仅仅“以史为鉴”还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更应该在“以史为鉴”的基础上“以史为器”去发展、去创新。物理学史和自然科学史告诉我们,历史上的一些发明、创造并不是前人研究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往往是前人研究方法、思维特征的重现,并且它更是螺旋形上升的。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引入物理学史教育,让学生更多的了解科学发展的历程,并从前人的经验中受到启发、教益,从而感悟科学方法,提升人文素养,培养创新意识,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落实新课标“三维目标”的必然选择。 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述物理学史的作用: 一、感悟科学方法 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一部物理学方法论的发展史,物理学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宝贵的理论成果,更留给后人值得深思的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发展的历史证明,每一次重大科学理论的突破,往往都伴随着新的科学方法的诞生,而新的科学方法又反过来促进物理学的发展。 力学是物理学中发展最早的一个分支,机械运动是力学中最直观、最简单、也是最便于观察因而也最早得到研究的一种运动形式。然而,和物理学的其他部门相比,力学的研究却经历了更为漫长的过程。从古希腊时代算起,这个过程几达二千年之久。只所以会如此漫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人类缺乏经验,缺乏正确的科学研究方法,因而也就难以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时代人类历史上少数百科全书式的大哲学家,而且是通过观察自然,运用形而上学的哲学思想方法试图解释自然,奠定物理学思想萌芽的人。然而,由于历史的局限,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的研究仅仅停留在“观察”和“思辩”的层面上,致使像“力是维持物体物运动的原因,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等错误长期统治着人们的思想。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物理学概论学习心得 篇一: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

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

中国物理学史

中国物理学史 学院:机电学院班级:材成102 学号:5901210080 姓名:雷强强 摘要:通过中国物理学史的发展和成就,论述了学习中国物理学史后的感想。 关键词:物理学史、发展、成就 引言:通过一学期的物理学史的学习我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选修课我感觉学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学习接受知识的方法与方式更重要一些。不过我在物理学史课的学习中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下面我就先谈谈中国物理学史的坎坷发展与成就和我学习之后的一些心得。中国物理学史坎坷发展: 中国物理学史是一段沧桑的岁月史。21世纪的我们应当对自己的历史进行解读,尤其对我国的物理学史进行了解,中华民族有过辉煌的历史,四大发明对社会做出的巨大贡献是世人共睹的,但为何又会受百年的奇耻大辱。这一切有着我国的独特文化,他似乎早就给我国物理史带来一种复杂的影响,我们的古人对物理的研究总的说来就是趋于记录现象,而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论的研究。我们国家对于物理现象的记载可以说是最早国家之一。 我国的物理学发展充满着沧桑,在先秦时期我有过百家争鸣,各家在发挥自己长处,尤其是墨子学说,它的精髓就在于进行深入的研究,就类似于西方的科学思维。但它并没被重视,始皇进行了统一,

中华文化走向一致,尤其汉朝以来的独尊儒术,使得中华民族走向与西方完全不同的路。 整整千年历史长河,我们有李白、苏轼、曹雪芹,但我们没有爱因斯坦、牛顿、伽利略。这似乎又在阐释着为什么在近代我国会受到“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殊礼! 在这历史长河中,进入仕途,是所有读书人的最高追求,其它一切很可能为邪说。甚至为人鄙视。长时间的大一统且高度中央集权,可谓一人之言,万万人必从之。而对于物理的研究,在短时间并不会给君王带来大量的财富,而更多的人学儒,为皇家所用,帮其管理这所谓的王土。为了培养更多奴才,统治者必将遏制其它学说。而对物理的研究,我们可以说连门都没进。只能作为一个看客草草记录路边的风景。 中国物理学之零零碎碎成就 (1)力学方面 《墨经》中的软科学知识已不全是实际生产知识的总结和记述,而是对力学现象进行了粗浅的概括,并进行了一些推理论证。诸如,关于时空观念、运动学知识、力的概念、力系平衡的论述,以及斜面、滑轮及其应用,等等 (2)光学方面 关于光学知识的记载以《墨经》经下中的八条(16至高无23)最为系统。其内容涉及影子生成的道理,本影和半影,由物体与光源的相对位置确定影子的大小,光的直线传播实验,光的反射性和平面

读《物理学史》有感

读《物理学史》有感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又读《物理学史》,使我们深深觉得课改必须遵循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我们不能偏离这个方向。我们必须坚持这四条原则不动摇,如同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百年不动摇一样,新课程改革不论以何种方式进行,不管如何做新的尝试,我们都应该投以赞许的目光,但是有一点不能变,那就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善于思维、勤于实验的四条原则不能变,偏离了这四条原则,也就违背了物理学历史的发展规律,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这点一定要切记、切记。 关键词:新课程新教材物理学史四条原则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全面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对物理学科而言,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过程中,不断地有许多新的观点,好的做法出现,并且也涌现出成功的典型。但是,也有许多尝试偏离了物理学科发展的原则,值得我们共同来关注和探讨。纵观物理学史,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实施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渊博的综合性知识之外,还必须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一、敢于质疑 20世纪物理学革命告诉我们,科学的每一次崭新境界的开辟,都必须要有敢地向旧理论说“不”的勇气。爱因斯坦,玻尔用他们年轻的心,沸腾的血和活跃的头脑,带领海森伯等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勇敢地向旧理论思想挑战。在此期间,每一个“不”字的出现都响彻云霄,宛如春雷一般。普朗克提出能量是“不”连续的;爱因斯坦更深入地提出了辐射也是不连续的;海森伯更是提出了量子力学中最关键的一个关系式即“测不准关系式”;此外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又向守恒说出了“不”,提出了“宇称不守恒”。每一个“不”字都给物理学以飞跃,可见,挑战孕育了创新,勇气孕育了力量,信心带来了成功。 在实施物理新课程与新教材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在物理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要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让学生们用一个开放的,喜欢探究和充满活力的头脑去不断提出新观点,否定旧理论。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教师应该树立理性的权威观。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为学生提供了广泛摄取知识与锻炼思维的机会。因而他们也完全可能在某方面甚至是本学科领域领先于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会常跟老师谈及他们从网络信息中获取的一些知识与信息,其中可以有很多对教师来说是全新的感受。“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永远保持谦虚进取的态度。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自觉地接受学生的“教育”,并把自己置身于终身学习的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表现出严谨务实,批判进取的科学精神,努力展示自己的教学智慧及内在的精神气质,教师的热情和同情心,教师善于鼓励和想像的倾向性,为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力。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远大的理想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有热情洋溢、情绪饱满、富于激情的想象力,并以此来树立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地位。

物理学发展简史

物理学发展简史 摘要:物理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时期、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和现代物理学时期。物理学实质性的大发展,绝大部分是在欧洲完成,因此物理学的发展史,也可以看作是欧洲物理学的发展史。 关键词:物理学;发展简史;经典力学;电磁学;相对论;量子力学;人类未来发展 0 引言 物理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本文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古代、近代和现代,并逐一进行简要介绍其主要成就及特点,使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显得清晰而明了。 1 古代物理学时期 古代物理学时期大约是从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15世纪,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 物理学的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任何文明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必经之路。人类自从具有意识与思维以来,便从未停止过对于外部世界的思考,即这个世界为什么这样存在,它的本质是什么,这大概是古代物理学启蒙的根本原因。因此,最初的物理学是融合在哲学之中的,人们所思考的,更多的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问题,而并非具体物质的定量研究。这一时期的物理学有如下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主要是表面的观察、直觉的猜测和形式逻辑的演绎;在知识水平上基本上是现象的描述、经验的肤浅的总结和思辨性的猜测;在内容上主要有物质本原的探索、天体的运动、静力学和光学等有关知识,其中静力学发展较为完善;在发展速度上比较缓慢。在长达近八个世纪的时间里,物理学没有什么大的进展。 古代物理学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欧洲黑暗的教皇统治,教会控制着人们的行为,禁锢人们的思想,不允许极端思想的出现,从而威胁其统治权。因此,在欧洲最黑暗的教皇统治时期,物理学几乎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直到文艺复兴时期,这种状态才得以改变。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与当时的科学革命一起冲破了经院哲学的束缚。使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重新活跃起来。科学复兴导致科学逐渐从哲学中分裂出来,这一时期,力学、数学、天文学、化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2 近代物理学时期 近代物理学时期又称经典物理学时期,这一时期是从16世纪至19世纪,是经典物理学的诞生、发展和完善时期。 近代物理学是从天文学的突破开始的。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已提出了“地心说”,即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公元140年,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发表了他的13卷巨著《天文学大成》,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确立了地心说。根据这一学说,地为球形,且居于宇宙中心,静止不动,其他天体都绕着地球转动。这一学说从表观上解释了日月星辰每天东升西落、周而复始的现象,又符合上帝创造人类、地球必然在宇宙中居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宗教教义,因而流传时间长达1300余年。

(整理)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学院:数学科学学院 专业:数学史(研究生) 课程:中国科学技术史稿 学期:2009-2010学年上 指导老师:侯刚 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学生:陈鹏 学号:09205017

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简述 陈鹏 (数学科学学院,09205017) 摘要:中国古代涉及到的物理知识面是相当广泛的,它不仅涉及到力学、光学、声学和热学,而且也探讨了物质的本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在物理知识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有独到的见解和创造性的应用,很多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关键字:物理力学光学声学热学 中国古代很早即有物理一词,但其泛指一切事物的道理。正如明末方以智的《物理小识》所说,“物理在一切中”,即使“性命、生死、鬼神”,也“只一大物理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物理学是有术无学”,只是停留在经验阶段,没有理论、没有方法,充其量也只达到一定程度技术的层次。也有人认为中国古代人的与物理学有关的经验理论也是科学理论,中国古代物理学历史悠久而内容丰富。 抛开学术上的争论,客观地讲,一方面中国古代人对许多物理现象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上升到经验得以应用,另一方面中国古代人也曾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达到极高度抽象的理论层次,并用这些理论理解和解释自然现象、物理现象。中国古代有没有物理学,这一方面不同人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重要的是必须依靠史实说话。只要对中国古代的物理学知识和中国古代解释自然现象的理论有充分的认识,人人都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因此,认真学习这部分知识,就比一味地争论更加重要和有意义。而且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结论,还受限于我们的历史观念以及我们所能掌握的史料的丰富程度,而这两方面都是可变量。如1987年在河南贾湖斐李岗文化遗址,现为中国科技大学研究员的张居中等人发现了距今8000年左右的完整的由鹤类长肢骨制成的骨笛,这些骨笛长约20㎝,7孔,有7个音阶。这一发现使中国的音乐文化历史一举远远超越巴比伦、埃及的音乐历史。象这类发现的出现自然要修正我们对中国古代相关物理学知识的历史看法。因此,随时间的推移、研究的进步、新发现的出现,人们对中国古代物理学知识的认识难免还会发生变化。下面首先简单展示一下中国古人在认识自然现象时形成的物理学知识及其应用情况。 一.对运动的认识 《墨经?经上》说:“动,域徙也。”显然这是指物体位置改变的机械运动。关于静止,《经上》说:“止,以久也。”物体在某一位置停留一段时间。在《庄子》中,庄子记述了其好友惠施的一些学术观点,其中有:“轮不碾地”以及“飞鸟之景未尝动也”的说法,可以想象其对运动的思索已达到相当高的认识水准。 中国古人对运动的相对性也有较早的清楚的认识,有关这方面的文献很多,如汉代成书的《春秋纬?元命苞》中说:“天左旋,地右动。”而南唐的谭峭在其著作《化书》中也说:“作环舞者,宫室皆转,瞰迥流者头目自旋。”更加令人惊异的是在汉代成书的《尚书纬?考灵曜》中,我们可以看到善于观察的古代中国人竟然认识到了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的思想:“地恒动不止,而人不知。譬如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力学的相对性原理也叫伽利略相对性原理。在1623年出版的伽利略的著作《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中,伽利略是这样描述的:“把你和一些朋友关在一条大船甲板下的主舱里,再让你带几只苍蝇、蝴蝶和其它小飞虫。然后,挂上一个水瓶,让水一滴一滴地滴到下面一个宽口罐里。船停着不动时,你留神观察,小虫都以等速向各方面飞行,鱼向各个方向随便游动,水滴滴进下面的罐子中。你把任何东西扔给你的朋友时,只要距离相等,你向这一方向不比向另一方向用更多的力。你双脚齐跳,无论向哪个方向跳过的距离都相等。当你仔细观察这些事情后(虽然当船停止时,事情无疑一定是这样发生的),再使船以任何速度前进,只要运动是匀速的,

“化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

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组成、结构、变化和应用的科学。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则是人类用以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之一,它是一门历史悠久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从开始用火的原始社会,到使用各种人造物质的现代社会,人类都在享用化学成果。人类的生活能够不断提高和改善,有赖于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化学的贡献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化学是重要的基础科学之一,在与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的相互渗透中,不仅本身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其他学科和技术的发展。例如,核酸化学的研究结果使今天的生物学从细胞水平提高到分子水平,建立了分子生物学;对地球、月球和其他天体的化学成分的分析,得出了元素分布的规律,发现了星际空间简单化合物的存在,为天体演化和现代宇宙学提供了实验数据,创建了地球化学和宇宙化学。化学的重大成就,还丰富了自然辩证法的内容,推动了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发展。 化学的历史发展 原始人类从用火之时开始,由野蛮进入文明,同时也就开始了用化学方法认识和改造天然物质。火──燃烧──就是一种化学现象。掌握了火以后,人类开始熟食;逐步学会了制陶、冶铜、炼铁;以后,又懂得了酿造、染色等等。这些由天然物质加工改造而成的制品,成为古代文明的标志。在这些生产实践的基础上,萌发了古代化学知识。 古人曾根据物质的某些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并企图追溯其本源及其变化规律。公元前4世纪或更早,中国提出了阴阳五行学说,认为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组合而成,而五行则是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的。此说为朴素的唯物主义自然观,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互相消长的物质势力,认为二者的相互作用是一切自然现象变化的根源。此说为中国炼丹术的理论基础之一。公元前4世纪,希腊也提出与五行学说类似的火、风、土、水四元素说和古代原子论。这些朴素的元素思想,即为物质结构及变化理论的萌芽。后来在中国出现了炼丹术,到了公元前2世纪的秦汉时代,炼丹术已颇为盛行,大致在公元7世纪传到阿拉伯国家,与古希腊哲学相融合而形成阿拉伯炼金术,阿拉伯炼金术于中世纪传入欧洲,形成欧洲炼金术,后逐步演进为近代的化学。英文中化学一字(chemistry)的字根chem,即来源于中世纪的拉丁文炼金术(alchemia)。 炼丹术的指导思想是深信物质能转化,试图在炼丹炉中夺造化之功,人工合成金银或修炼长生不老之药,有目的地将各类物质搭配烧炼,进行实验。为此设计了研究物质变化用的各种器皿,如升华器、蒸馏器、研钵等,也创造了各种实验方法,如研磨、混合、溶解、结晶、灼烧、熔融、升华、密封等。与此同时,进一步分类研究了各种物质的性质,特别是相互反应的性能。这些都为近代化学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许多器具和方法经过改造后仍然在今天的化学实验室中沿用。炼丹家在实验过程中发明了火药,发现了若干元素(如汞、锌、砷、锑、磷等),制成了某些合金(如黄铜、白铜),还制出和提纯了许多化合物,如明矾等。这些成果我们至今仍在利用。 16世纪开始,欧洲工业生产蓬勃兴起,推动了医药化学和冶金化学的创立和发展,使炼金术转向生活和实际,更进而注意对物质化学变化本身的研究。在元素的科学概念建立之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学习物理学概论的心得体会 还记得刚进入大学开始学习时,我对物理学感到很迷茫,我不知道自己将要学的是什么。但是通过高老师详细的讲解之后,我发现原来物理学对我们的生活很重要,原来物理学是这样慢慢壮大的,原来是有那么多先辈的伟大付出的,原来有那么多充满乐趣的故事。那种对未知的探索,那种对科学的执着,那种探索的乐趣,一切都深深的吸引了我。 物理学是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性质、运动和转化、内部结构等方面,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成元素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的科学。物理学可以分为经典力学、电磁学、热力学和统计力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其中经典力学是研究宏观物质做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的学科。而牛顿则是经典力学的主要创作者,他深入研究了伽利略的现象行理论以及行星绕日运动的经验规律,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 热学是研究热的产生和传导,研究物质处于热状态下的性质及其转化的科学。对于热现象的研究逐步澄清了关于热的一些模糊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开始探索热现象的本质和普遍规律。而关于热现象的普遍规律的研究就称为热力学。到19世纪,热力学已趋于成熟。19世纪中期,焦耳等人用实验确定了热量和功之间的定量关系,从而建立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在卡诺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克劳修斯等科学家提出了热力学第二定律,表达了宏观非平衡过程的不可逆性。深入研究热现象的本质,就产生了统计力学。统计力学应用数学中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大量粒子的平均行为。 经典电磁学是研究宏观电磁现象和客观物体的电磁性质的学科。在18世纪,人们早已发现电荷有两种,而在18世纪末发现电荷能够流动,这就是电流。在19世纪前期,奥斯特发现电流可以使小磁针偏转,而后安培发现作用力的方向和电流的方向,以及磁针到通过电流的导线的垂直线方向相互垂直。不久之后,法拉第又发现,当磁棒插入导线圈时,导线圈中就产生了电流。在电和磁的联系被发现以后,法拉第引进力线的概念并产生了电磁场的概念。19世纪下半叶,麦克斯韦总结了宏观电磁学的规律并引进了位移电流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一组偏微风方程来表达电磁现象的基本规律,并预言了存在以光速传播的电磁波。而后,赫兹用实验证明了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具有光速和反射、折射、干涉、衍射、偏振等一切光波的性质。从而完成了电磁学和光学的综合。 19世纪末期经典物理学已经发展到很完美的阶段,许多物理学家认为物理学已接近尽头,以后的工作只是增加有效数字的位数。开尔文在除夕夜的新年祝词中说:“物理大厦已经落成······现在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出现两朵乌云,一朵出现在光的波动理论,另一朵出现在麦克斯韦和玻尔的能量均分理论”而恰恰是这两个基本问题和开尔文所忽略的放射性孕育了20世纪的物理革命。 1905年,爱因斯坦为了解决电动力学应用于动体的不对称创建了狭义相对论,即适用于一切惯性参考系的相对论,推出了同时的相对性和动系中的尺缩、钟慢的结论,完美地解释了洛伦兹变换公式,从而完成了动力学和电动力学的综合,并彻底否认以太的存在。1915年,爱因斯坦又创造了广义相对论。把相对论推广到非惯性系。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用牛顿引力理论不能解释的一些天文现象。 另一方面,普朗克提出了黑体辐射公式,并用能量量子化假设从理论上导出,首次提出物理量的不连续性。1905年,爱因斯坦以光的波粒二象性解释了光电

学物理学史的体会

学物理学史的体会 院系: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班级:2011级物理学班 学号:201105110134 姓名:牛亮亮 摘要:物理学史,顾名思义,万物之理。他是研究我们周围世界的一切现象,并努力的对其作出合理的科学解释,他承载的是人类对未知的好奇,用自己的行动去探索,去实践。从而揭示出世界的本质,使人们可以尽最大限度的了解我们生活的环境,了解我们的物理。 关键词:物理学史德育的火花教学的催化剂 科学史现在已是世界公认的一门独立学科。其中物理学史是科学史的重要组成之一,它是研究物理学辩证发展过程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人类对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的认识史,它将揭示物理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发展进程,特别是揭示物理学思想的发展和沿革的历史,研究物理学发生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科学史与新人文主义》一书中萨顿曾说:“在旧人文主义者同科学家之间只有一座桥梁,那就是科学史,建造这座桥梁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要文化需要。”萨顿去世已近半个世纪了,但他70年前的话同样是适用于今天的时代的,对我们仍有启发:物理学史的教育价值不容忽视。记得有人曾说过:物理学是一门科学,是一门智慧,是一门文化。物理学是以物质基本结构、相互作用和基本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是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本质,揭示物质世界的规律,具有基础性和应用性的重要学科。物理学的知识和方法促进了许多相关学科和生产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关于物理学史,歌德曾说过:“一门科学的历史,就是这门科学本身。”而美国科学史家萨顿将科学史定义为“如果把科学定义为系统的实证知识或看作是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所系统化了的这样一种知识,那么科学史就是这种知识发展的描述和说明”,从这一意义上讲物理学史就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对自然的物理知识系统的历史的描述,是物理学家征服世界、改造自然、创造发明的奋斗史,记述了物理知识的累积过程,以及物理科学的发展演变规律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中国古代物理学史100题 一、选择题 1.春秋时代,有几何光学,力学等研究成果在科学史上有名的著作是: (1)《墨经》(2)《礼记》(3)《禹贡》(4)《内经》答(1) 2.春秋末年,记载了当时手工业的主要工种,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工程技术方面的专著是:(1)《易经》(2)《诗经》(3)《尚书》(4)《考工记》答(4) 3.春秋时记载了声音共振现象的著作是: (1)《管子》(2)《韩非子》(3)《庄子》4)《山海经》答(3) 4.1954年,在长沙出土了我国最早的天平及砝码是什么朝代的? (1)周(2)战国(3)秦(4)汉答(2) 5.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叫“侯风地动仪”,它的发明者是: (1)张衡(2)马均(3)丁缓(4)刘安答(1) 6.明朝时,以等比数列创立了十二平均律的科学家是: (1)徐光启(2)宋应星(3)朱载土育(4)沈括答(3) 7.唐初,在《礼记注疏》中解释虹的形成原因的人是: (1)刘禹锡(2)一行(3)孙思邈(4)孙颖达答(4) 8.我国关于透镜聚焦的最早记载是公元2世纪的: (1)《论衡》(2)《淮南方毕术》(3)《春秋纬》(4)《初学记》答(2) 9.《汉书西域传》记载有公元3年观察到: (1)摩擦起电(2)磁石吸铁(3)尖端放电(4)光的折射答(3) 10.西汉刘歆写的什么书记载了指南车? (1)《太平御览》(2)《西京杂记》(3)《博物志》(4)《后汉书》答(2) 11.西汉墓出土的弩机装有带刻度瞄准用的什么东西,可提高射击确度,类似近代步枪标尺。(1)望山(2)准尺(3)瞄镜(4)靶标答(1) 12.我国什么时代已有玩器竹蜻蜓的记载,竹蜻蜓能飞起的原理与直升飞机相同。 (1)汉代(2)唐代(3)秦代(4)晋代答(4) 13.北宋初年,杨亿记载了什么光学现象? (1)反射(2)天然晶体的色散(3)折射(4)衍射答(2) 14.北宋时,谁在《萍州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指南针用于航海,比英国人纳肯早71年(1)朱或(2)梅文(3)曾公亮(4)张载答(1) 15.明末,宋应星在《论气》中对什么物理现象作出合乎科学的解释? (1)气体流动(2)大气压(3)空气成份(4)声音的产生和传播答(4) 16.我国最早有关毛发摩擦生电的记载,是西晋张华写的 (1)《庄子》(2)《水经注》(3)《博物志》(4)《淮南子》答(3) 17.反映我国古代声学成就的北京天坛内的回音壁、三音石、圜丘建于何时? (1)清代(2)明代(3)元代(4)宋代答(2) 18.明代发明的用于水战的什么武器是两级火箭的雏型,它当时已有多级火箭的设想 (1)火弹(2)神火飞鸦(3)飞筒(4)火龙出水答(4) 19.宋代谁用浮船打捞沉落江中的铁牛?这是现代沉箱打涝技术的最早应用。 (1)一行(2)沈括(3)苏颂(4)怀丙答(4) 20.最原始的火药火箭是宋代谁发明的? (1)唐福(2)曾公亮(3)沈托(4)冯继升答(4) 21.盖天说的代表著作是: (1)《灵宪》(2)《开元占经》(3)《周髀算经》(4)《步天歌》答(3) 22.杞人忧天的故事反映了哪种天地结构学说? (1)盖天说(2)浑天说(3)安天论(4)宣夜说答(4) 23.最早明确提出元气一词的是: (1)老子(2)庄子(3)管子(4)鶡冠子答(4)

物理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物理学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 日常教学工作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去探讨、了解与中学教学直接关联的物理问题。本次参加全国物理教师国培活动,有幸认识了当今物理学界的物理大家、泰山北斗,使我们知道了作为中学物理教师搞好常规教学的同时,还需要了解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尤其要知道物理学的最新动态、最新发展趋势。这样才能更好的驰骋讲坛,站的高、望的远,才有可能为祖国培养一流的人才。学习之余,我们通过研讨、读书、上网,了解到当今科学研究中三个突出的基本问题:宇宙构成、物质结构及生命的本质和维持;所对应的现代新技术革命的八大学科分别是:能源、信息、材料、微光、微电子技术、海洋科学、空间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物理学在这些问题的解决和学科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物理学发展的前沿领域有: 一、能物理和核物理的前沿领域 A.高能物理:高能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粒子的种类、性质、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它们是由什么构成和如何构成的、粒子层次和组成它们的更基本的组元层次的新现象和新规律。由于高能加速器的建造,近40年来这门学科得到极大的发展,它的进展对认识原子核和宇宙的起源与进化也有深刻的影响。其前沿领域有:(1)发展“标准模型” 已知微观世界里的力有强力、电磁力、弱力和引力等四种,已发现的微观粒子可以分成强子与轻子二类。强子是有着这四种力的粒子,轻子是有着强力之外三种力的粒子。迄今我们对粒子物理的认识可以由“标准模型”所归纳。在这个模型里,轻子是基本的,而强子是由更基本的组元——夸克构成的,组成微观世界的组元是三代轻子(υθ,θ),(υμ,μ),(υτ,τ)和三代夸克(u,d),(c,s),(t,b)。电磁力与弱力由电-弱统-理论描述,传递电磁力是光子,传递弱力的是矢量玻色子。传递强力的是胶子,其规律由量子色动力学(QCD)描述。这三种力的来源是破缺的定域规范对称性,破缺是由希格斯(Higgs)粒子引起的。虽然希格斯粒子和υτ中微子尚未发现,但目前所有的实验结果都与标准模型符合。“标准模型”并不完美,目前大部分人相信它是一个有效的唯象理论。仍存在很多基本问题有待解决。例如,在理论中的参数达20个之多,其中11个来自希格斯机制。这样的模型显然不能成为高能物理的基本理论。因此,深入检验标准模型,探索这些参数的来源并找寻向基本理论的发展,是今后重要的研究领域。 (2)粒子的质量起源与自发对称性破缺机制研究 这三代轻子和三代夸克的质量有着令人惊讶的巨大差异:中微子质量比几个电子伏特还小,而顶夸克质量为质子的180倍,与金原子核相近。虽然规范对称性要求光子、胶子和引力子的质量为零,但是它并不要求中微子的质量为零。希格斯粒子被引入标准模型以产生规范对称性的自发破缺,但是其质量与耦合强度的大小已超出标准模型的范畴。所有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研究前沿问题。 (3)新粒子和更深层次的粒子 实验上和理论上都不排除有更多的新粒子的存在,例如,磁单极子和其他较重的粒子。也没有任何的理由限定目前的粒子的组元只能有三代,新的代意味着新的种类的粒子,每一种新粒子的发现都会对粒子物理带来新的突破。不计反粒子,目前构成物质结构的最小基本组分是6种轻子,18种夸克以及传递电、弱、强相互作用的12种媒介子。虽然直至10-17厘米尺度尚未有夸克与轻子具有结构的迹象,

浅谈物理学之感悟

物理期中小结 通过物理一词的来源,物理学的定义及发展史简述了我对物理学的认识;进而阐述了我对物理学的心得体会,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以及物理的博大思想,衍生出的启示感想;最后表达了我对物理的几点看法与建议。希望通过撰写对物理学感悟论文的过程,让我对物理学由更进一步的了解与体会,受益终身。 开始正式接触到物理这门课程是在初中的时候。那时对物理是何概念并无一个系统清晰的认识,只是单纯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读课本做习题。升到高中,我念的是职高所以就没有在学习下去。因而,在这学期,看到课程安排上明晃晃的“大学物理”四字时,心中哀号一片。经过半个学期的学期,在这里,我将浅谈一下本学期以来对物理的认识,体会以及对本门课程的几点建议。 1、物理”一词的最先出自希腊文φυσικ,原意是指自然。古时欧洲人称呼物理学作“自然哲学”。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即是研究大自然现象及规律的学问。 2、汉语、日语中“物理”一词起自于明末清初科学家方以智的百科全书式着作《物理小识》。 物理学的定义: 1、古老的定义——物理学最先称为自然哲学,是一门既古老又现代涉猎广泛的自然科学。 2、寻常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物质基本结构,基本相互作用及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学科。 3、抽象的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能量及时空基本性质的科学。 4、玄奥的定义——物理学家所研究的就是物理学。 综上可见,物理学的研究性质随着物理学自身的发展而深化着,物理学是发展着的动态的概念。其实,整个科学也是发展着的。 物理学的发展史: 1、古代时期(1600年以前) 这是物理学的萌芽时期。大体上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即我国明末以前,这个时期我国和希腊成为了东西方两个科学技术发展中心。当时物理学还没有从哲学中

“物理学”简介、含义、起源、历史与发展【精选】

物理学 物理学研究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各种主要的基本形式,它们的性质、运动和转化以及内部结构;从而认识这些结构的组元及其相互作用、运动和转化的基本规律。地学和生命科学都是自然科学的重要方面,有重要的社会作用,但是像地球这样有生物的行星在宇宙中却是少见的,所以地学和生命科学不属于物理学范围。当然,物理学所发现的基本规律,即使在地球现象和生命现象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物理学的各分支学科是按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划分的。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有着历史的局限性。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入,物理学的内容也不断扩展和深入。新的分支学科陆续形成;已有的分支学科日趋成熟,应用也日益广泛。早在古代就形成的天文学和起源于古代炼金术的化学,始终保持着独立的地位,没有被纳入物理学的范围。在天文学和物理学之间、化学和物理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物理学所发现的基本规律在天文现象和化学现象中也起着日益深刻的作用。 客观世界是一个内部存在着普遍联系的统一体。随着物理学各分支科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物质的不同存在形式和不同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联系,于是各分支学科之间开始互相渗透。物理学逐步发展成为各分支学科彼此密切联系的统一整体。物理学家力图寻找一切物理现象的基本规律,从而去统一地理解一切物理现象。这种努力虽然逐步有所进展,使得这一目标有时显得很接近;但与此同时,新的物理现象又不断出现,使这一目标又变得更遥远。看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探索、研究是无穷无尽的。以下大体按照物理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来叙述物理学的发展及其内容。 经典力学 经典力学研究宏观物体低速机械运动的现象和规律,宏观是相对于原子等微观粒子而言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直接接触到的物体常常包含巨量的原子,因此是宏观物体。低速是相对于光速而言的。最快的喷气客机的速度一般也不到光速的一百万分之一,在物理学中仍算是低速。物体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称为机械运动。人们日常生活直接接触到的并首先加以研究的都是宏观低速的机械运动。 自远古以来,由于农业生产需要确定季节,人们就进行天文观察。16世纪后期,人们对行星绕太阳的运动进行了详细、精密的观察。17世纪J.开普勒从这些观察结果中总结出了行星绕日运动的三条经验规律。差不多在同一时期,伽利略进行了落体和抛物体的实验研究,从而提出关于机械运动的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并把用实验验证理论结果的方法引入了物理学。I.牛顿深入研究了这些经验规律和初步的现象性理论,发现了宏观低速机械运动的基本规律:包括三条牛顿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为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根据对天王星运行轨道的详细天文观察,并根据牛顿的理论,预言了海王星的存在;以后果然在天文观察中发现了海王星。于是牛顿所提出的力学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被普遍接受了。 经典力学中的基本物理量是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一个力学系统在某一时刻的状态由它的每一个质点在这一时刻的空间坐标和动量表示。对于一个不受外界影响,也不影响外界,不包含其他运动形式(如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的力学系统来说,它的总机械能就是每一个质点的空间坐标和动量的函数,其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由总能量决定。在经典力学中,力学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