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选材概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员选材概述

运动员选材是运动训练的前提或初始阶段,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争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考察、测试和选拔过程。
目录
预测手段
运动员选材是把先天条件优越、适合从事某项运动的人材从小选拔出来,进行系统的、有目的的培养,以便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选材必须利用一切手段来预测一个少年能否通过训练取得成绩。这种预测需要依靠遗传学、形态学、生理学和统计学等多方面的材料综合地加以判断,是运动医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运动能力
不少学者认为,遗传对人体发育、体形、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运动素质的发展速度等关系颇大。在人的身长、体形等形态方面遗传现象比较明显,这是早已知道的事实。近年来,有些学者对运动能力的遗传可能性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其途径有: ①家系调查。对运动员家族溯源的研究历史比较短,目前最多只能追溯到3~4代。据一些学者调查,著名运动员的后代中平均有50%的人运动能力突出,不过其运动项目不一定与父母从事的项目相同。 ②子女和父母运动能力的统计比较。目前获得的初步结论是:一部分运动形式(跑、立定跳等)的能力可遗传,另一些运动形式(投掷、支撑跳等)见不到遗传现象。 ③对双胞胎的研究。通过对双胞胎在体育的兴趣、运动成绩、各系统的一些生理指标、训练效果等方面的比较,已发现最大吸氧量、血乳酸浓度、最大脉率等也受遗传的影响,并且发现单卵双胞胎的遗传性要比双卵双胞胎的大得多;显然,在估计这些特征的遗传可能性时,也不能排除后天环境(家庭、社会环境等)的作用。
预测身长
选材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正确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身长、心肺系统的机能指标高低和运动素质好坏,因为这些因素对运动员的培养前途和运动成绩的提高起主要的作用。预测身长的主要办法有:①从父母身高推算,有的学者提出了一些推算公式,但是这些公式尚在不断修正中;②根据自己身长推算,一些学者通过大量调查和统计学分析,提出以自己 8~12岁的实际身长预测未来身长,其相关系数最高;③从骨骼年龄预测,一般从腕部骨骺发育的放射线表现进行推断。
心肺机能
对心肺系统机能指标进行预测的主要看法是:①从童年到性成熟期,一些心肺功能指标具有不同的稳定性,其中稳定性最大的是脉搏频率、呼吸频率、每公斤体重的吸氧量、氧脉搏等,每年的相关系数保持在0.6~0.9之间;②心肺功能指标发展的稳定性从10~11岁起就

已显示出来,以青春期前、后,即10~12岁和16~17岁稳定性为好,青春期稳定性最差。由于到16~17岁进行选材就较晚了,因此可以拿10~12岁时上述最稳定的心肺功能指标来预测一个人成熟后的心肺功能水平的高低。这就是说,可以对10~12岁的儿童进行普查,从那些心肺功能指标最好的儿童中选材。从运动素质方面进行预测,也是选材的主要依据之一。这项工作主要由教练员完成。根据中国一些教练员的意见,认为从8~9岁儿童中选材,为径赛、全能等项目培训未来优秀运动员的效果较好,而跳高、投掷等项目,可在11~12岁儿童中选材。
快速发展期
根据少年身体、体形、心肺功能指标和运动素质等的特点,可建议他们从事某项运动训练。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人的运动素质的发展有一个"快速发展期"。在这期间,如果家庭、学校、运动场地、设备、训练安排等外因条件和遗传等内因条件配合得好,则人的运动素质发展得最快。有的学者提出,一些主要运动素质的“快速发展期”如下:速度是10~13岁;力量是13~17岁;爆发力是12~13岁;耐力是10岁、13岁、16岁;体形,男子是11岁、13岁、17岁,女子从11岁起每隔 2年。当然,在选材时,还要根据每个项目的特殊需要,选择上肢、下肢、躯干之间的有利比例,注意身体重心高低,选择各关节和肌肉较细或较粗等。也有人提出,预测运动员的运动潜力,不能凭开始时的运动成绩,经过一年半后训练的成绩和最后成绩的相关系数最大,因此以这时的成绩预测未来成绩最为可靠。 选材时要注意的另一个问题为性成熟期的早晚问题。对这一问题,人们意见有分歧。“早熟”的运动员发育得早而快,出成绩的时间也较早,但经常到一定年龄后成绩上升的速度变慢,甚至停滞不前。因此,必须充分利用他们在体形、心肺功能比同年龄人强的有利条件,注意打好身体训练的基础,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晚熟”的运动员发育得较迟而慢,出成绩的时间较晚,但是成绩稳定。基于这些认识,有人提出,游泳运动、体操、花样滑冰等技术较复杂的项目,对晚熟的运动员较合适,在选材时应优先录取。有的学者不同意人为地将人分为"早熟"和“晚熟”,认为大多数人都属正常发育。部分游泳、体操、花样滑冰等女运动员月经来得较晚,并不是因为她们“晚熟”,而是由于训练负荷量大,长期精神紧张所致。
心理学研究
在运动员选材方面,有些国家开展了心理学方面的研究。如通过问诊、观察和检查来判定少年的神经活动类型、个性特点、接受事物的能力、对某项运动的兴趣以及进取心等,以便判定少年的精神素质

,作为选材时的一个侧面。运动员选材是涉及多学科的、与多方面因素有关的问题,目前仍处于探索研究阶段,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因时间较短,因素复杂,还存在很多有待今后解决的问题。


短跑,中长跑,投掷,跳跃运动员的选材标准是各不相同的,标准如下:

短跑
短跑是以无氧代谢供能为主的极限强度运动。决定短跑竞技水平的速度能力、反应时、最高动作频率及无氧耐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遗传决定的,后天较难培养与改变,训练仅使这些天赋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短跑运动员选材更重视先天因素。
(一)身体形态
短跑运动员的形态外观一般是中等或以上身材,肌肉发达且成束形,皮下脂肪较少;下肢较长,大腿比小腿稍短;踝围细,跟踺长且扁平、清晰;脚趾齐且较短,趾关节较坚固。根据短跑技术对身体形态的要求,提出以下指标。
1.身高 对短跑成绩没有实质性影响,不同身高的运动员在短跑中均能取得好成绩。但从总体看,高水平的运动员大多是身材较高者。根据国内外资料,《田径教学训练大纲》提出以下身高标准:男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75±5厘米,男子400米运动员为180±5厘米;女子100米、200米运动员为165±5厘米,女子400米运动员为170±5厘米,并对各阶段选材应达到的身高提出了相应要求。对有特殊才能的矮个子运动员也不可忽视。
2.比大小腿长[大腿长/(小腿长十足高)×100] 大腿相对较短,能使跑时支撑阶段重心前移速度较快,大小腿折叠前摆快而省力。小腿较长者,在角速度相同情况下,“扒地”速度较快,有利于完成支撑缓冲动作及缩短支撑时间。因此大小腿长的比值应力求小些,要求≤100%,最好≤95%。
3.比踝围(踝围/跟腱长×100)与比跟腱长[跟腱长/(小腿+足高)×100] 踝围较细、跟腱较长者,小腿肌力较大,速度力量好。因此,比踝围应力求小些(≤100%,最好≤95%);比跟腱长应力求大些(≥50%,最好≥55%)。

(二)生理机能
短跑项目运动时间短、强度大、单位时间内能量消耗多,要求运动员身体健康而强壮,并有较强的心肺功能和无氧代谢能力。血色素男子12.0~14.0克以上,女子10.5~12.5克以上,比肺活量≥75,台阶指数105~115。

(三)成绩动态及运动素质
1.成绩动态 分析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运动经历发现,他们大多在13~18岁开始专项训练,达到最佳成绩的年龄为男子25~26岁、女子23~25岁,达到最佳成绩需用8~9年的训练,而且起始成绩都较高。早期短跑成绩与进展速度反映了先天赋予的快跑能力和短跑潜力,是短跑运动员选材中直觉而客观的

一个重要因素。
2.运动素质 短跑成绩取决于速度、速度力量和专项耐力,这些素质与遗传关系密切,是选材的测试重点。原苏联科研人员通过多年观察研究,认为根据系统训练一年半后素质增长速度预测短跑潜力准确性较高。那些素质起点水平高、增长速度快的少年,将是天才的短跑选手。计算素质增长速度的公式为:

(四)技术方面
合理的途中跑技术是步幅开阔,蹬伸有力,摆动积极,步频较快,动作轻松,向前效果好,重心稳定,躯干保持适度前倾,摆臂积极有力,跑得直线性好。根据短跑技术特点,提出以下3项指标:
1.支撑时间 优秀短跑选手快跑时蹬离支点特别快(约0.08~0.09秒),腾空阶段较长,这是一个具有预测性的生物力学特征。
2.步频指数(100米跑平均每秒步数×身高) 研究表明,步频在生长发育期不因年龄增长而变化,步频指数随身高的增长而变大,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7.4~8.1)
3.步幅指数(100米平均步幅÷身高) 生长发育期,步幅是随年龄的增大而增加的。由于速度=步频×步幅,故随着年龄增长,速度提高主要是步幅增长的结果。研究表明,步幅增长一般与身高成等比关系,其指数往往是一个常量。优秀短跑选手这一指数较高(≥1.07~1.24)

(五)心理特征
反应速度快(尤其是听~动反应,属于有意识的意志行动,对提高技术和成绩有良好影响),速度感觉好(准确估计自己跑速、正确分配力量及灵活调节速度),感知敏感性强(提高动作频率与改进技术的心理前提)以及有“想跑得很快”的强烈愿望,是优秀短跑选手的重要心理特征。可通过简单反应时、起跑反应时、50米速度知觉、100米速度预先估计以及坐姿脚踏频率等指标来测定。起跑反应时(米s)为男210、女234,听觉反应时为男268、女225,动觉时间误差率为男13.99%、女14.69%。百米速度预先估计误差率男女均为1.14%,坐姿踏脚5秒次数为男55.45、女51.30,这些可作为短跑运动员心理选材与评价的参考。

中长跑:

中长跑是以有氧代谢供能为主的耐力项目。决定中长跑竞技水平的肌肉纤维类型、心肺功能、最大吸氧量等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

(一)身体形态
《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中只规定身高、体重、体重/身高×1000、下肢长/身高×100等项,其中后两项为重点,在符合身高、体重标准的前提下,体重/身高×1000的数值以小者为好;在符合身高的前提下,下肢长/身高×100的数值以大者为好。即中长跑运动员的形态特征是相对体重较轻,下肢较长。

(二)生理机能
生理机能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田径教学训练大纲

》中只提出肺活量与安静脉搏(晨脉)两项作为测试呼吸与心血管系统机能的指标,肺活量以数值大者为好,安静脉搏以数值小者为好。《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中将最大耗氧量定为男子70毫升/千克?分,女子60毫升/千克?分。因为运动时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的“临界点”即无氧阈,故无氧阈出现的早晚也是评定人体有氧能力的重要指标。《田径教学训练大纲》中将无氧阈时耗氧量定为男子50毫升/千克?分。有研究证明,最大耗氧量的93%决定于遗传,而训练可大大推迟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的转折(可改进45%),就是说无氧阈值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因此无氧阈值是评定运动员有氧能力更有效的指标。在中长跑运动员优选阶段,主要是检测无氧阈值。

近来对肌纤维的研究表明,人类的骨骼肌纤维由慢肌(红肌)和快肌(白肌)组成,这两类肌纤维的微细胞结构、代谢特征、生理机能等都有明显的区别,对体育活动与运动训练的反应也各有特点。由于肌纤维的组成是先天遗传决定的,训练不能改变红肌与白肌的百分比组成,而红肌纤维用氧能力高,耐力好,所以红肌纤维比例大是中长跑运动员选材的一个重要指标。在重点选择阶段就要及时做这种检测,可采用直接测定(活检)和间接测定两种方法进行。
此外,在生理机能方面还应优选恢复能力较好的运动员。可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舒末期容量来鉴别。心舒容量是指心脏舒张期结束时即将开始收缩前的容量。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心脏容量可达1015~1027毫升,而一般人只765~785毫升。容量大而坚实的心脏每搏输出量高,则心脏总输出量也大,直接影响着耗氧量的大小。在相同的运动负荷下,心脏搏动次数少不易疲劳,即使在疲劳的情况下也恢复较快,这是优秀中长跑运动员必备的生理机能。

中长跑运动时间长、强度大,且单调乏味。要求运动员自觉性强,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情绪稳定,能承受长时间的大强度负荷;有拼搏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等。心理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在长期教学与训练中形成的,因此中长跑运动员选材时应注意环境等社会因素,并将心理训练贯穿于训练的全过程。“马家军”注重从边远穷的山区和农村选拔能吃苦耐劳与服从教练的中长跑人才就是成功的例子。

(四)身体素质
《田径教学训练大纲》对一般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力量的100米跑、立定三级跳远,引体向上或俯卧撑等项,对专项身体素质只规定了代表速度耐力、力量耐力与一般耐力的600米或1200米跑、100米

跨跳与俯卧屈伸腿、越野跑等项。在两类素质中,应以专项身体素质为重点,同时不忽视一般身体素质。关于中长跑运动员各年龄阶段的选材要求和身体素质、专项成绩分级标准等详见《田径教学训练大纲》。

(五)技术方面
中长跑要求后蹬实效性好,前摆积极有力;两臂以肩为轴前后摆动,与腿部动作协调配合;整个动作自然、放松,重心移动较平稳,跑的节奏较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