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对什么病是发物的

南瓜对什么病是发物的
南瓜对什么病是发物的

南瓜对什么病是发物的

南瓜全身都是宝,南瓜的营养价值是很高的,是非常适合任何年龄阶段的人食用,但是南瓜是发物,有些人是不能吃的,如果吃了之后,是会诱发一些旧疾变得更加的严重,因此大家平时在吃南瓜的时候,一定要多加注意,像患有皮肤病,风湿以及类风湿等患者最好不要食用南瓜。

什么病不能吃南瓜

1、为何是发物

南瓜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有些蛋白质会成为过敏原,这写过敏原会刺激人体免疫系统,进而非常容易诱发各种旧疾。而且南瓜中的营养成分在代谢的过程中会产生某些激素,这些激素会是集体的某些组织功能造成影响,甚至会导致功能紊乱,进而容易诱发各种疾病,也容易导致旧疾复发,所以所南瓜是发物。

2、不适的人群

南瓜属温性食物,因此不适合热症患者吃南瓜,例如红眼病、心烦气躁、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等病症,或者身体某些组织有灼热感,都属热症疾病。南瓜还会此生湿毒和湿气,因此患有湿症疾病的患者不宜吃南瓜,例如皮肤病、关节炎、痛风、风湿、类风湿等疾病都不宜吃南瓜。

南瓜所含的营养成分及具体功效

南瓜含有维生素B、维生素C和钙、淀粉、蛋白质、胡萝卜素、

磷等成分,由此看见,营养价值可谓是相当的丰富呢。其中南瓜富含的胡萝卜素和维生素C,可以健脾,预防胃炎的神奇功效哦,南瓜的营养价值对防治夜盲症,护肝,都有很好的效果,还能使我们的皮肤变得更细嫩,南瓜还有中和致癌物质的作用,能达到预防癌症的神奇功效哦。

维生素,无机盐

南瓜的营养价值还包括富含两种维生素A和D;维生素A能保护我们的胃肠黏膜,起到防止胃炎、胃溃疡等疾患发生的神奇功效;维生素D有促进钙、磷两种矿物元素吸收的作用,进而收到壮骨强筋之功,对青少年近视、中老年骨质疏松症、儿童佝偻病等常见病有一定预防之效。所以南瓜比较适合小孩和老人食用。

肠胃和器官的保护

南瓜的营养价值还包含丰富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帮助食物消化,同时南瓜的营养价值中的果胶可以保护我们的胃胶道粘膜,让人免受粗糙食品的刺激。另外南瓜可以使我们的肝、肾功能得到恢复,甚至具有一定的再生能力。南瓜甚至具有防癌作用,因为南瓜可以消除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生成。

丰富均衡的营养

南瓜中还有一种“钴”的成分,食用后有补血作用。南瓜的营养价值包括富含维生素A、b、c及矿物质,8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儿童的组氨酸也包括在内,南瓜中还包括富含可溶性纤维、叶黄素和钙、镁、锌、磷、钾、硅等微量元素。近代营养学和医学表明,南瓜能够效防治高血压,糖尿病及肝脏病变的神奇功效。

对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也有一定的作用。

作物病毒病

作物病毒病 定义:由植物病毒寄生引起的病害。植物病毒必须在寄主细胞内营寄生生活,专一性强,某一种病毒只能侵染某一种或某些植物。但也有少数为害广泛;如烟草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一般植物病毒只有在寄主活体内才具有活性;仅少数植物病毒可在病株残体中保持活性几天、几个月、甚至几年,也有少数植物病毒可在昆虫活体内存活或增殖。植物病毒在寄主细胞中进行核酸(RNA或DNA)和蛋白质外壳的复制,组成新的病毒粒体。植物病毒粒体或病毒核酸在植物细胞间转移速度很慢,而在维管束中则可随植物的营养流动方向而迅速转移症状识别。 田间常因多种病毒复合侵染而使症状表现复杂。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花叶型:典型症状是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退绿、浓绿与淡绿相间的斑驳,植株生长无明显异常,但严重时病部除斑驳外,病叶和病果畸形皱缩,叶明脉,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结小果,果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僵化。 2、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变黄色,形成上黄下绿,植株矮化并伴有明显的落叶。

3、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环死和条纹状坏死。顶枯指植株枝杈顶端幼嫩部分变褐坏死,而其余部分症状不明显;斑驳坏死可在叶片和果实上发生,病斑红褐色或深褐色,不规则型,有时穿孔或发展成黄褐色大斑,病斑周围有一深绿色的环,叶片迅速黄化脱落;条纹状坏死主要表现在枝条上,病斑红褐色,沿枝条上下扩展,得病部分落叶、落花、落果,严重时整株枯干。 4、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叶面皱缩.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枝叶丝生呈丛簇状。病果呈现深绿与浅绿相间的花斑,或黄绿相间的花斑,病果畸形,果面凸凹不平。病果易脱落。。 发病特点 蚜虫是植物病毒的主要传播者。有的种类只传播一种病毒,也有的可传播多种病毒;还有某一种病毒由多种蚜虫传播的。高温、干旱、蚜虫为害重,植株长势弱,重茬等,易引起该病的发生,可通过摩擦、打杈、邦架等作业时接蛹传播,也可通过蚜虫,机械传播。 防治方法 1 农业防治:①选用抗病品种。②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收获后清除病残株,注意田间操作中手和工具的消毒。③种子消毒,用清水浸种4小时后捞出放入10%的磷酸三钠液中浸20分钟后洗净催芽播种。 2 也可用新型的病毒病诱抗剂葡聚烯糖或氨基寡糖素来防治。 病毒病应以防为主,综合防治。市场上防治病毒病的药剂有植病灵、32%核苷·溴·吗啉胍(全新配方)、抗病威(病毒K)、病毒立克、病

苹果花叶病

苹果花叶病是由苹果花叶病毒Aple mosaic virus 侵染所致。病毒粒体为圆球形。大小有两种,直径分别为25纳米和29纳米。根据交互保护反应试验,目前将苹果花叶病毒区分为三具株系,即重型花叶系、轻型花叶系和沿脉变色系。三者之间没有截然可分的特异性症状,只是在症状类型的比例及严重程度上有所不同。一般说来,重型花叶株系侵染苹果后,可以严重表现各类型的症状,而且在老叶上引起大块枯斑,造成落叶;轻型花叶株系侵染后,一般只产生斑驳型花叶,而且为害轻微;沿脉变色株系主要造成比较明显的条纹型症状。前两者之间有交互保护作用。 引起苹果叶片产生花叶病状的毒原,除上述苹果花叶病毒之外,还有土拉苹果花叶病毒Apple (Tulare )mosais virus 和李坏死斑病毒中的苹果花叶株系Prunus nicrotic ringnpot apple mosaic strain virus。后两种病毒在我国是否存在分布情况,有待研究。 传染途径和发病条件 苹果树感染花叶病后,便成为全株性病害,只要寄主仍然存活,病毒也一直存活并不断繁殖。病毒主要靠嫁接传播,无论砧木或接穗带毒,均可形成新的病株。此外,菟丝子可以传毒。在海棠实生苗中可以发现许多花叶病苗,说明种子有可能带毒,但目前尚无确切的试验证明;1956年就报道苹果蚜和木虱可以传毒,但一直未能肯定。然而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可缓慢传播蔓延,因此昆虫传毒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嫁接后的潜育期长短不一,一般在3-27个月之间。症状表现与环境条件、接种时间、供试植物的大小等有关系。气温10-20℃时,光照较

强,土壤干旱及树势衰弱时,有利于症状表现;幼苗接种,潜育期一般较短。 在陕西关中地区观察,斑驳型症状多集中出现在苹果萌芽后10-20天。病斑在4月初至5月初发展,其后急剧减缓。7-8月份盛夏期,病害基本停止发展,甚至出现症状隐蔽现象。9月初病树抽发秋梢后,症状又重新开始发展,10月份又急剧减缓,11月份完全停止。致使一些当年生病枝,只在基部和顶部叶片上发生病斑,而中部的叶片则没有病斑。有些病叶从6月中旬开始,陆续变褐枯死。严重的病树5月下旬后,即出现早期落叶现象。平均减产30%左右。花叶病树还容易引起苹果真菌性落叶病类的发生,病树果实不耐贮藏。重病树新梢平均生长量明显减少,尤以秋梢部分为突出。 不同苹果品种的感病性也有明显差异,其高度感病品种有白龙、秦冠、倭锦、黄魁、甘露、生娘(伏花皮)等;轻度感病品种有红玉、醇露、红魁、绯衣、红星、元帅、国光等;较抗病的品种有祝光、印度、早生旭、大珊瑚及英金等。 防治方法 1.选用无病毒接穗和实生砧木采集接穗时一定要严格挑选健株。砧木要采用种子繁殖的实生苗,避免使用根蘖苗,尤其是病树的根蘖苗。带毒植株在37℃恒温下处理2-3周,即可脱除苹果花叶病毒。苹果花叶病毒可通过指示植物和酶联方法进行检测。木本指示植物有兰蓬王、红

芜菁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芜菁花叶病毒研究进展 摘要概述了芜菁花叶病毒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其地理分布与危害、寄主与传播途径、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基因组的变异、检测、鉴定及抗性基因等内容,以期减少芜菁花叶病毒的危害。 关键词芜菁花叶病毒;生物学特性;基因组 1芜菁花叶病毒的地理分布与危害 芜菁花叶病毒(Turnip Mosaic Virus,TuMV)为+ssRNA病毒,马铃薯Y病毒属,是一个全球性重要病害,主要分布在温带和热带地区,五大洲均有报道。在亚洲、北美洲和欧洲部分地区对芸薹属作物和蔬菜危害最为严重。TuMV也是我国十字花科蔬菜重要的病原病毒,以TuMV为主要病原的病毒病在大白菜上通常发病率为10%~30%,严重的达80%~90%。TuMV引起的油菜病毒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减产20%~30%,大流行年份达50%。 2TuMV的寄主与传播途径 TuMV是仅有的侵染芸薹属植物的马铃薯Y病毒属的病毒,与该属其他病毒相比,TuMV具有广泛的寄主范围。在人工接种条件下,TuMV至少可以侵染43科156属318种植物,而且新报道的寄主植物还呈不断增加的趋势。 TuMV的热钝化温度为55~62℃,稀释限点为10-4~10-3。可以用病株汁液摩擦接种传染,但在自然界主要是由蚜虫传播的。TuMV可通过至少89个种的蚜虫以非持续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桃蚜、甘蓝蚜、萝卜蚜等。这种病毒属于非持久性的口针带毒型,蚜虫获毒和传毒时间很短,都在1min内,但传毒效率很高,萝卜蚜的传毒效率高达82%。有翅蚜迁飞的数量和时间对病毒的传播影响较大。但也有报道发现不能通过蚜虫传播的TuMV株系。TuMV侵染植株后,病毒粒子存在于寄主细胞的细胞质中,并可在其中复制。 3基因组结构及其功能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控措施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08968783.html,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症状及防控措施 作者:周红珍张志勇彭辉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3年第18期 摘要介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发生症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防控措施,以为黄瓜绿 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发生症状;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6.4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8-0138-01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市对高效农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政府投入的增加,睢宁县设施规模农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设施蔬菜发展最快。截至目前,睢宁县设施蔬菜面积已发展逾1.33万hm2,其中黄瓜种植面积占设施蔬菜面积30%以上,西瓜约占10%。但有多种病害影响黄瓜、西瓜产量和品质,其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危害黄瓜的重要病害之一。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是一种危害葫芦科植物(黄瓜、西瓜、甜瓜、葫芦、笋瓜、西葫芦、棱角丝瓜、无花果、叶瓜)的重要植物检疫性病毒病[1-2]。2012年6月,该病首次在江 苏省发现,在睢宁县部分黄瓜田上有发生,导致部分瓜农种植效益受损。做好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的防治,对提高其产量与质量都有重要意义。 1 发生症状 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主要通过带毒种子远距离传播或通过接触性传染,在田间主要通过病株汁液、嫁接、土壤中的病残体等方式进行传播,病毒在种子或土壤中可存活1年以上。植株受害后,叶片出现黄斑、花叶或产生绿色突起或凹凸,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严重的可导致不孕;果实外部症状不明显,内部果肉常出现油渍状深色病变,中心纤维质呈深色,向果肉内部条状聚集;种子周围形成暗紫红色油泽状空洞。在不同作物上有以下具体体现。 1.1 黄瓜 黄瓜受害后,有黄色小斑点着生于新叶上,后逐渐变成花叶并带有浓绿色突起,有色斑、水泡及变形情况发生,叶脉间褪色呈绿带状。大部分果实黄化或变白并产生墨绿色水疱状的坏死斑。植株矮化,结果延时,导致产量受损,甚至因不孕而绝产。 1.2 西瓜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