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题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题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复习题

第一章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概况

1、1974年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首次提出信息素养这一概念。

2、李克东提出信息素养应当包括当最基本的要点?

(1)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

(2)对信息内容的批判与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信息并具有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3、中学信息技术的目标?培养信息素养

4、美国是世界上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最早的国家。

美国人均计算机拥有量居世界第一,学生人均占有计算机量居世界第一。5、2000年,英国明确把以前的《信息技术》(IT: Information Technology)课程改为《信息与通信技术》(ICT: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6、日本的信息技术教育统一称为信息教育。

7、信息技术教育国际发展的特征

(一)课程外围支持层面

1、出台相关政策支持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

2、强调信息技术在其他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3、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环境的改善

4、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层面的特征

1、开设形式的多样性

2、课程设置的一贯性

3、目标关注的全面性

4、课程内容的稳定性

第二章教材建设现状分析

1、教材是课程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按照一定教育目标和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科

学的知识系统。

2、教材编写中存在的问题?

注重技术讲解而忽视能力的培养;

注重地方特色而忽视内容的适应性;

注重知识的静态呈现忽视学科的发展性。

3、目前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已经通过国家审定。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地方课程由各省负责审定其教材。

五个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广东教育出版社

中国地图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4、教材组织的理论依据

布鲁纳的螺旋式编排

加涅的直线式编排

奥苏贝尔的循序渐进分化和综合贯通原则

5、课程标准的教材编写建议

1 要强调适应性

2 要体现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3 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要突出特色、强调创新

5 要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6、现行教材的优点?

(1)教材的编写线索更加合理

(2)教材的目标更加全面

(3)教材的内容更加人性化

(4)教材的评价更加多元化

7、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8、信息素养的标准是衡量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依据。

9、王吉庆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信息意识情感

信息知识

信息能力

信息伦理道德

第三章课堂教学方法

1、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教学方法,就是指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完成教学任务而

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

2、教学方法按照知识的来源分类

(a) 以直接知觉(直观的)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图示法);

(b)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c)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

(d)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情感陶冶法、愉快教学法、暗示教学法);

(e)以引导发现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探究法)

3、讲授法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4、讨论法题目的内容有哪些?

其一、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为便于学生掌握并加深理解而精心设置的题目。

其二、探讨性的题目。

其三、针对学生的态度、行为、价值观而设置的题目,以培养学生正确地看待与信息技术相关的问题,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正确地价值观等。

5、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

6、基于问题的学习是指把学习置于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共同解决复杂的、实际的和真实的问题、形成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7、“问题”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真实性弱构性

8、现代的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

范例教学法

基于问题的学习

9、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启发式

现代的教学方法:探究式合作式

10、什么成为德国教育现代化的标志?

范例教学理论及范例教学法源自德国

11、二战后的三大教学新流派?

范例教学理论

赞科夫“教学与发展实验”教学理论

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12、如何优化理论课?

首先,可以从激发兴趣入手,让课本上的知识点和学生的兴趣结合起来。其次,对于原理性知识可以通过组织活动或其形式将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再次,可以将理论知识点和学生的实际运用相结合,从而将理论知识外化,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13、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的纯理论性内容主要包括基础性知识、原理性知识、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

14、怎样提高自己语言的艺术性?

(1)首先要让自己的语言清晰、通俗易懂。

(2)其次,声音要抑扬顿挫。

(3)再次,语言要生动。

15、理论课的教学情境包括?

故事情境

竞争情境

悬念情境

16、技能课是一种以计算机操作和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为主要教学内容的课型,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使用计算机及操作各类应用软件的能力。

17、技能课常用的方法是讲练法(先讲后练、边讲边练等),也有教师尝试任务驱动等方法。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总课时上看,技能课所占的比例较高。

18、反馈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个体自身的感觉系统的反馈

个体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

在操作练习的初始阶段,外部反馈的作用较大;在操作技能形成的中、后期,应强调内部反馈的作用,以提高自我调节,控制的能力。

19、信息技术实验课的类型及其特征?

依据内容的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实验课可以分为探究型实验、演练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等类型。

探究型实验,它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协作实验的形式,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实验操作,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实验教学。

演练型实验被广泛应用于目前的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它主要由老师或学生的演示环节和学生的操作环节构成。

设计型实验课强调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该实验的基本模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器材,提出实验的内容和要求,但对实验的操作不作规定,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实验系统、独立进行实验操作并得出结果。

20、在演练型的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注意的问题?

(1)授课前,深入专研教材,亲自准备,并做好预实验,预估可能会出现的错误,准备应对措施;

(2)演示环节,教师操作一定要规范,要解说实验要点,还要注意主要观察对象譬已经打开主机箱的计算机应放在实物投影的最佳

视角下,教师的身体和手不能挡住学生的视线等;

(3)操练环节,教师要注意巡视观察,随时辅导,及时解决课堂中出现的问题。

21、实验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实验目的

2、实验项目与原理

3、实验仪器

4、实验步骤

5、实验过程及实验数据记录

6、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

7、思考题

8、实验评价:包括实验心得与体会。

22、作品制作课是把作品制作作为授课的主要任务来完成的一种课型。

作品制作课强调学生经历作品的规则、设计、制作、评价的整体流程。

作品的评价是作品制作课的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但是常常被忽视。

23、论述:实验课不同于其他课的教学规范

1、实验的准备

目前的教材中较少有专门的实验设计,因此,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解、所处的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改造,确定实验内容。对于课标中提到的内容未必要求全体学生都去做实验,可以领着学生参观,可以组织兴趣小组。

实验内容确定之后,教师应充分领会实验课目标,根据内容特点及目标要求,选择合适的实验类型,设计实验过程及步骤,明确实验的指导重点及学生的操作难点,建立切实可行的评价指标。

根据实验需要,教师应事先准备好所用的实验设备,并保证设备正常运转使用。应制定设备使用的标准操作规程。

实验室准备工作就绪后,教师应进行预实验,详细记录预实验结果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问题等,以保障实验的顺利进行及良好的教学环境。

将强学生的实验预习工作,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的理论知识、查阅资料、讨论、预测实验结果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等等。

2、实验的讲授

根据实验类型,实验内容的不同,教学的侧重点及教学方法可有不同。在实验课讲授过程中,不应按照实验步骤逐步、全面讲解,应有适当的提问,让学生不仅知道该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若为演练型实验应着重讲授实验原理、对理论知识的认识、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探究型实验主要讲解原理、注意事项、目的要求等;设计型实验主要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着重启发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实验及科学思维的能力。

3、实验的指导

学生实验过程是整个实验教学过程的核心,教师应直接或间接参与实验的过程,通过谈话、观察、提问、解答、纠正等方式,对学生实验过程予以监测和考核,确保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关键的实验操作,培养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强调的是严谨,规范。

实验中,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及试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在实验完成后,针对实验过程中观察掌握的情况,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或由教师对实验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对实验过程和正确操作的印象,巩固实验效果。

实验结束后需要布置实验报告,并可针对每节课的内容布置适当的思考题或讨论题。实验结束后,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设备的维护整理。

24、论述:实验课开设的六大困难

目前开展实验课的常见困难有:

1、如何联系实际生活

2、如何规范学生的实验行为

3、如何保证实验小组成员共同参与

4、如何保障学生安全

5、如何保障实验设备安全

6、如何做好课间衔接

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

1、从学生的身边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使做实验的过程就是解决

实际问题的过程。如在计算机硬件组成实验中,加入排除计算机常见故

障的内容,激发学生实验的热情。

2、合理设计实验报告帮助学生巩固当堂课所学,便于错开动手时间。

3、实验分组尽可能做到异质分组,由实验能力强的学生帮带有困难的

学生。本组实验过程中,实验组长记录实验员的实验情况,确实担负起

实验组织与监督的职责。

4、明确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提醒实验安全规范,并在实验报告中有所

体现。

5、配备实验篮,规范管理使用实验器材。

6、在实验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理论课与实验课在安排上要交错进行,

一个班级开设实验课,其他班级上理论课。

25、信息技术课程中涉及到的比较典型的存理论性内容包括三类:

一、基础性知识

二、原理性知识

三、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关的知识

26、讲授法是最常用的理论课教学方法。

第四章

1、教学评价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

诊断作用

激励作用

调节作用

教学作用

3、问答:评价理论的发展历程?

第一代评价理论:在这个时期,教育评价工作的中心是编制各种测验量表以测量学生的一些心理机能与特征。“智力测验”成了衡量学生一切的标准,评价其实等同于“测量”。这个时期称为评价的“测量时代”。

第二代评价理论:其特征是对“测量结果”作“描述”。这个时期的评价目标已不再是学生本身,而是什么样的学习目标模式对学生最有效。

第三代评价理论:“判断“是这个时期评价理论的特色,第三代评价将”价值判断“引入到评价,而且将其视为评价工作中的关键。

第四代评价理论:这一时期的评价理论强调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共同构建,突出学生在评价过程中的参与者的主体地位,强调评价的多元价值观。

4、根据评价所依据的不同标准与解释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个体

内差异评价。

5、根据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及评价时机的不同,分为:前置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6、按评价表达分类,分为:定性评价、定量评价。

7、根据评价工具的编制和使用情况的不同,分为:标准化测试评价、教师自编

测试评价

8、根据评价方式的不同,分为:系统测试评价、日常观察评价

9、前置评价又称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为了确定学习者已有的学

习准备程度而进行的评价。

有学者以学程记录袋的不同功能为标准把它分为:理想型、展示型、文件型、评价型、课堂型。

10、理想型档案袋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作品产生过程的说明、系列作品、学

生的反思。

11、过程性评价的一般过程?

(一)评价标准或评价量规的制定;

(二)评价资料的收集;

(三)评价结果的处理。

12、怎样设计一个合理的过程性评价表呢?

(1)确定评价的重点;

(2)描述与任务相连的知识、技能和过程;

(3)描述成功地完成任务的具体的、可观察的行动和过程;

(4)决定多少级表现对该任务来说是合适的;

(5)决定格式;

13、过程性评价资料的收集来源?

(1)系统的观察和轶事记录;

(2)典型的作品设计;

(3)项目型作业或实践活动;

14、终结性(总结性)评价的题目包括客观题与非客观题。

(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序和能力水平;

(3)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4)预测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成功的可能性;

(5)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起点;

16、为了使学生本人及家长能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意义,在报告评价结果时要

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使当事人理解评价的内容和目的;

(2)全面反馈信息;

(3)使用多样的反馈方式;、

(4)使用当事人能理解的语言;

17、通常采用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等指标来衡量试题和试卷的优劣。

18、难度是反映题目难易程度的量化指标。

19、区分度是区分应试者能力水平高低的指标。

20、信度就是指考试的可靠性。

21、考试效度是考试的准确性,它反映的是考试内容与教学大纲或考试大纲

的吻合程度。

22、影响效度的因素包括:是否在命题的同时制订了试题参考答案与评分标

准、是否集团阅卷且实行流水作业、复核是否认真、分数是否真实

第五章信息技术教师发展

1、按教师个人发展的时间顺序将教师发展概括为站稳讲台、魅力讲台、品牌讲

台三个阶段。

2、站稳讲台阶段教师的发展主要以自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和专业化水平为主

要目标。

3、站稳讲台阶段的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A、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B、能把握教学的一般规律

C、不断自我提高

4、一般认为,行为目标的陈述需要四个基本要素(俗称ABCD描述法):

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r)

行为条件(condition)表现程度(degree)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三维目标分别是:

一维知识与技能

二维过程与方法

三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集体备课流程是什么?

1、初备

2、集体交流

3、形成教案

4、个性设计与反思

6、所谓说课是指,讲课教师在一定场合说说某一课堂打算怎样上以及为什么这样上,即对教学的设计与分析。

7、说课的内容包括:

1、说教材

2、说教学方法

3、说学生学法

4、说教学程序

8、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包括:

1、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能力

2、个人的专业经历

3、情感和心理

4、学校的环境

9、熟练教师应具备以下特点:

1、能够自主设计,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2、关注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的培养

3、能够主动设计实验,让“教学”与“学习”融合

4、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利用语言艺术创创造最佳教学时机

10、教师走向熟练的基本要求:

1、全方位的备课、、

2、分层次的设计任务

3、学习教学的艺术

11、校本选修课与必修内容的教学相比明显的区别:

1、学生群体的变化

2、教学内容的变化

3、对师生要求的变化

12、大型学生活动的成功组织和策划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1、做好沟通工作

2、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3、选择合适的开展时间

4、多了解其他学科和学习活动意向哈安排

13、教学反思包括:

教学前的反思教学中的反思教学后的反思

14、教学反思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记成功之举

2、记败笔之处

3、记教学机智

4、记学生见解

5、记再教设计

15、杰出教师的素质特点:

1、具有创新性素质

2、能够进行探索性活动

3、在成果上注重理论总结工作,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16、教育叙事研究有以下几种方法:

顿悟法教后反思法跟踪记录法模仿实践法主题实验法17、教育行动研究的基本程序有哪些?

提出课堂设定起的

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制定研究策略

采取行动

反思、反馈及成果提升

18、结题报告通常由两部分组成: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19、讲座形式有:第一类是总结性讲座

第二类是描述性讲座或解释性讲座

20、信息技术讲座内容可分为概念性理解、技术思维、难点突破和学科前沿

21、常规的课堂艺术包括哪些?书249页

1、导课

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锤在学生的心上”。导课要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性,即要针对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采用简洁凝练的语言、饱满的激情、富有特色的方法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2、激发学生兴趣

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激发血神的直接兴趣(好奇心)上。信息技术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内在动机),它是根植于内在的一种自发动力,它的培养需要对事物的本质的了解,对事物的价值判断、目的意义的正确把握。

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从激发学生的直接学习兴趣入手。

其次,做到因材施教,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成就动机,培养学生学习的间接兴趣。在学习内容上,使学生真切感受到信息技术对个人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价值,争取让学生能够“即学即用”。

3、教学方法运用

教学的科学性是教学艺术的前提,教学的合个性是教学艺术的灵魂和源泉,教学是合规律与合个性的统一。教学的合规律要求教师遵循教学原则,选择合适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有灵活运用才能起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4、学法指导

有的老师非常努力的“教”,却没注意学生的“学”,而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信息时代,电子文本的出现、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习方式自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将其作为学生的一种学习能力进行培养,借此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学习方法的指导一般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渗透,让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之中,如利用计算机写作业、写作文、做实验等。

5、培养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分析研究面临的事实或问题,从而找到解释这些事实或解决这些问题的新途径、新方法和新结论的一种优良心理品质。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它是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的结合。对学生而言,只要是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解决问题不循旧轨、不走老路、不生搬硬套某一固定模式,就属于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

22、课堂中常见的问题包括哪些?怎样解决?书227页

1、课堂纪律很差,怎么办?

课堂纪律差的原因可能是教师管理不到位,也可能是学生对某些枯燥的学

习内容不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法扭转局面:

a、吸引注意

b、制造竞争、合作气氛

c、促进学生自治

d、整合其他学科内容,或用恰当的例子来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内容的

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共鸣。

e、利用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弥补内容枯燥造成的纪律问题,因为有趣

的活动往往能使学生投入到教学中来。

2、教学中的交互活动(师生、生生)非常重要,但交互往往会占用较多时间,怎么办?

面对交互、交流的教学要求时,我们还同时面对其他的许多要求和课程条件。第一,对于教学来说,成本效益永远是要考虑的关键因素;第二,交互、交流可以随时随地发生,但规模可大可小,方式可以多种多样;第三,教学目标的达成不是靠一节课实现的,譬如信息素养的培养室靠整个课程乃至整个“信息技术教育”概念下的所有教学活动实现的。

3、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科学的组织学习小组,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确定最有效的分组形式。

其次,设置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或合作任务,既要有总的任务目标,让大家一起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也要根据合作需要、学生特长、为小组中每个成员提供适当的工作和展示自己的机会。

再次,选择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是有效合作的重要保证。

最后,形成良好额合作氛围与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4、当有学生说自己想成为黑客,怎么办?

信息技术教师要做的就是,使学生正确认识黑客,理解网络是虚拟的,但是与其相关的道德法律问题确实现实的。教师要预先准备好《中学生网络安全道德规范》、“黑客”的历史、黑客为社会带来的损失等方面的资料,或者布置学生课前自主探索相关内容,然后组织、讨论辩论等教学活动。作为一个合格的,尽职的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约束,严密注意不使任何学生发生越界行为是最重要的。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果要尝试“黑客”技术,应该从为维护信息安全而学习“反黑客”技术入手。

23、说课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A、防止说课变质,既不能把说课变成“试教”或“压缩式上课”,也不能把说课变成宣读教案或简述讲课要点。说课主要是回答为什么这样备课的问题。

B、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手段必须有充分的理论依据或较成熟的个人观点。

C、在说教法和学法时,要针对该课特定的内容充分说明所选择的教法及对学生传授学法的理由,对相关的教学原则和教学规律应十分熟悉。

D、说课过程中,尽量展示先进的教育思想。

E、在竞赛类的说课过程中,避免套用一知半解的思想、方法等,只有深刻理解才能活用,只有活用才能自圆其说。

G、一个完整的说课要包括评说课或者答辩,因此要做好问题准备,评价者往往以此来定位说课者的教学素养,教育修养。

H、在时间限定的情况下,不必追求面面俱到,但重点部分一定要说透。

24、信息技术教学方法包括哪些?

讲授法教练法任务驱动法基于问题的学习范例教学法

25、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要从教学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条件等,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其二,过去的教学多是在技能训练思想指导下的实践,新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新界定呼呼新的教学方法的应用,因此教学方法的选择必须以服务于信息素养的培养为前提。

其三、同样的教学内容往往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施教,此时似乎存在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对于经典的、仍具较强生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要继承和发扬,不要一提到到教学改革,好像就只能选用新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信息技术教学尚处在发展期,可资利用优秀经验尚不丰盈,如果因循守旧,必然丧失发展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尽量尝试自己尚未使用过或使用不多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和教学体验。合理继承与大胆创新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

其四、各种教学方法有相互联系、相互融合的趋势,因此善于将各种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来取长补短就显得至关重要。

最后,任何一种方法和模式的选择和利用,都应该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内涵的基础上。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 题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 答案仅供参考 以下为陶江伟 一、概念题 1、教学系统设计:也称作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2、系统方法:运用系统论的思想、观点,研究和处理各种复杂的系统问题而形成的方法,即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的方法。 3、编写学习目标ABCD模式:为了便于记忆,研究者把编写学习目标的基本要素简称为ABCD模式: A对象(audience):阐明教学对象。 B行为(behaviour):说明经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行为的变化)。 C条件(condition):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标准(degree):规定达到上述行为的最低标准(即达到所要求行为的程度)。 4、媒体内容:是指把教学信息转化为对学习者的感官产生有效刺

激的符号成分。具体包括:画面资料、画面组合序列、教师的活动、语言的运用、刺激的强度等内容。 5、随即进入教学策略:学习者能够随意经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6、认知结构:奥苏贝尔的定义,指个体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广义) 何克抗的定义,指个体关于特殊只是领域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侠义) 7、学习需要分析:它是指经过系统化的调查研究过程,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确定问题的性质,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8、支架式教学策略:来源于“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定义为: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9、网络课程:是经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 二、填空题 1、学习者起点水平的分析包括(预备能力的分析),(目标技能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 一、选择题 1、数学的属性表现在: 2、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结构的呈现方式 3、按照我国比较传统的认识,将数学能力结构分为: 4、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分解为: 5、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任务呈现方式 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7、弗莱登塔尔认为,丰富的教学情景包括: 8、教学方法的基本类型 9、教学设计的学习需要分析包括学习的 10、我国《数学课程标准》由下列哪几部分组成 11、设计教学方案的基本内容包括 12、学习评价的价值 13、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 14、课堂活动的构成要素: 15、数学概念引入的基本策略 16、影响儿童概念学习的因素主要有: 17、小学数学概念包括: 18、数学规则的表现形式主要有 19、数学问题的特征 20、影响儿童数学问题解决得主要因素 二、填空题 1、数学的产生是以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为起点的。 2、数学的研究对象:一是现实世界的形式和关系,二是思想世界的形式和关系。 3、数学课程目标分为三类:实用知识、学科知识和文化素养。 4、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构成,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是指小学数学课程内容的结构,二是指构成的方式。 5、从认知学习的分类看,在小学数学学习中,主要存在着三种不同的知识:陈述性(概念性知识)、程序性(自动化技能)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 与之对应,有三种类型的学习形态:概念性知识的学习、程序性(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和(问题解决的)策略性知识的学习。 6、根据小学数学认知学习获得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学习任务大致可以分为三类:记忆操作类的学习、理解性的学习和探索性的学习。 7、范例教学法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在校内外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主动学习的能力,养成独立地批判、判断和决定事物的能力。 8、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不同,教学手段更体现出“物化”的特征。 9、一般来说,教学设计的过程包括三个环节:前期分析、方案设计、设计评价。 10、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前期分析的主要工作可以归结为两项:内容分析和学生分析。 11、教学计划主要包括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即教案)。 12、学习评价从评价的取向角度划分,分为三类: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13、传统评价方式的弊端表现在:一是忽视了方式的多样化;二是忽视了价值的多元性。 14、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评价方法的多样化与评价目标的多元化。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资料讲解

高中技术课程(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 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技术基础 (一)信息与信息技术 1. 信息的概念和特征。 2. 信息技术的发展。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与信息技术的有关概念。 (二)信息的来源与获取 1. 信息来源的多样性。 2. 信息获取方法的多样性。 3. 万维网、搜索引擎的使用。 要求:理解和掌握信息获取的基本方法。 (三)信息的加工 1. Microsoft Word 文字处理软件。 2. Microsoft Excel 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3.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 4. 分辨率、位图、矢量图、颜色、图形、图像的概念。 5. BMP、TIFF、GIF、JPG 等文件格式的特点。 要求:在熟练运用 Windows XP 系统的基础上,能熟练运用常用办公软件加工处理信息。

(四)信息技术与社会 1. 数字化生活的各种体现方式。 2. 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3. 信息安全,病毒防治。 4. 网络文化,信息免疫。 要求:理解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经济发展的关系。 二、信息技术能力 (一)信息的表达与交流 1. 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 2. 电子邮件的收发、地址构成和特点。 3. 能用 QQ、MSN 等信息交流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要求:了解信息表达的各种常用方式,能运用电子邮件、QQ、博客、微博等工具表达和交流信息。 (二)多媒体技术基础 1. 理解多媒体计算机的关键技术和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2. 掌握常用媒体的基本特性、数据格式、使用方法和应用特点。 3. 掌握多媒体计算机硬件及软件的安装和使用。 4. 掌握对声音、图像、动画及视频的加工和处理。 要求:熟悉常用软硬件的安装与使用,能运用相关软件对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三)网络技术基础 1. 网络基本概念,网络的组成与分类,网络协议和功能。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及试题和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学生掌握基本模块内容的基础上,适当选取拓展模块的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不少于68学时,建议102学时; 上机课时不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 四、课程教学内容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初步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采集信息存储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如录音机电话机传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资料--_习题集附答案

第一章绪论 二、填空题 1.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______方法,将_______________的原理转换成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学设计过程模式的四大基本要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教学设计研究常用的方法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教学设计的学科性质。 2.谈谈教学论与教学系统设计之间的区别。 3.请简要说明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教学设计理论之间的关系。 4.试比较分析ID1和ID2的主要特点。 第二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上) 一、填空题 1、学习需要是学习者学习方面_______ 与_______ 之间的差距 2、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_______ 和_______的综合。 二、名词解释: 1、学习需要 2、外部参照需要分析法 三、简答题 1、确定学习需要的基本方法是哪两种?其主要特点和区别是什么? 2、简述小学生的学习风格。 第三章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中) 一、填空题 1.分析学习内容一般可采取下列步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析学习内容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下列六种,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3.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认为:认知领域的目标是指知识的结果,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名词解释: 1.教学目标 2.ABCD模式 三、简答题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

小学课程与教学论 复习资料 1根据特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价值取向,为培养、教育下一代所制定的一整套有目的、有计划、可执行的培养方案,具有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恰当性、策略的可操作性以及评价的合理性等特点。 2 文化为对象的教与学统一的活动。 3 育价值。 4 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换言之,培养目标就是对某一级、某一类学校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设想或规定。 5 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得预期结果。 6“课程目标”的下位概念,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是指导、实施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是师生在学科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结果、标准,既是教师教的目标,也是学生学的目标。 7 标分成“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方面。 8把学生的学习结果划分五种类型,即态度、动作技能、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以便教师能够根据学习结果的不同类型设计最佳的学习条件。 9 程目标。 10、 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

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 11、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 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12、从学生学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包括预习、听课、 课后复习、练习和系统小结等基本环节;若从教师教的角度来看,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包括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等。 13、 形式分为条目式教案和表格式教案,按篇幅分为详细教案和简要教案。 14、;二是“引入新课”或“激发 学习动机”;三是“教学新课”;四是“小结”;五是“布置作业”。 15、 16、 四是保留和擦除部分分明;五是形象地揭示内容的各种联系。 17、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三因材施教原则;四直观性原则;五启 发性则。 18、 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19、 一、以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述规律等知识的方法,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其他各 讲解、讲演和讲读。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在独立思考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过程中获得新知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教学方法 一、学科特点 根据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分析,基于信息素质教育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有如下几方面: 1.发展性特点。由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均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成就,开辟了许多新的领域,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这就使得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具有明显的时代发展性特点。由于各地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配备及教师水平与学生的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但不管条件差别有多大,我们都应该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角度出发,选取《信息技术课程》学科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因为越是基础的东西越具有普适性和迁移性,也就越适应于中小学的素质教育。 2.综合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小学其它学科比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它涉及众多的边缘和基础科学,比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哲学、美学、文学……等等,这就是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来就不具备严格意义上的所谓计算机学科性,它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这一特点出发,针对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发展的状况,我们应该淡化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它的综合性。特别是小学阶段,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与其它学科或活动整合在一起,其综合性非常强。 3.应用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学科。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该体现这样一种的教学氛围: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既包括课内也包括课外)让学生亲自动手使用计算机,学生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能学好计算机。 4.工具性特点。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不是一般的工具,而是“人类通用的智力工具”,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具有工具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严格执行“加强基础,淡化语言,注重应用,强化实践”的指导思想。 5.实验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离不开实验的学科。它的创立和发展都离不开计算机的操作。同时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必须突出实验性的特点。因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性质决定了它不能离开上机实验,上机实验操作直接关系到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发展水平和教学水平。 6.趣味性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趣味性,无论在哪个年级,无论什么样的教学内容都应该重视挖掘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趣味性,重视激发、培养和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模式 教学内容现代化,教学方法、课堂结构高效化,教学手段多样化,学法指导经常化,能力培养始终化是新时期给我们计算机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方法常有如下几种: 1、愉快式教学法。众所周知,指法训练是一项机械、枯燥的教学内容,可作为一项“一朝学会终身受益”的基本技能,不学又不行,如何进行教学呢?创设一种愉快的环境,让学生在玩中学,在练中学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2、分解任务法。中小学生年龄较小,自控能力较差,教师的授课时间一长,往往注意力就分散了。在备课时,将课程分解成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再分解成若干个知识点,每次课讲解一个模块的一个知识点,马上动手进行训练,以增强趣味性,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例如:一节课先安排3分钟的英文指法训练,接着安排5分钟的艺术字的制作内容讲解,10分钟的制作艺术字的实践训练。再安排10分钟的创作比赛,5分钟的评一评,看谁学得好、做得对。最后的几分钟时间,利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形象地讲解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设置几个小问题,留待下次课前抢答,对每一个知识点,每一次讲得虽少,但日子久了,积少成多,知识的聚集就越来越多。 3、任务驱动法。把教学内容设计在一个个实际任务中,教学过程变成教师带领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实际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新的知识。

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及部分答案

小学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试题 (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 一、填空。(60分,每空2分) 1、新课程整体设置(九年一贯制)的义务教育课程。 2、新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 3、新课程从小学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包括: (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 4、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 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5、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应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内容。 6、课程标准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7、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8、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9、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特征相符)的多 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10、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 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兴趣和爱好)。 11、知道(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和(责任)意识。 12、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分为: (基础型)和(拓展性),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

二、判断。(20分,每题4分) 1、新的课程体系涵盖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对 2、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国家课程管理政策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省(自治区和直辖 市)实施国家课程计划,规划地方课程。()对 3、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 要采取考试。()错 4、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70-140学时。()错 5、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对 三、选择. (20分,每题4分) 1、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课程有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体育和(B )。 A 信息技术 B 综合实践活动 C 美术 D 音乐 E 艺术 2、小学课程教学内容安排有:信息技术初步、操作系统简单介绍、用计算机画画、用计 算机作文、网络的简单应用和(A )。 A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B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C用计算机处理数据3、小学信息技术初步模块内容安排有: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了解计算机各个 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和( B )。 A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B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C 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4、小学用计算机作文模块内容安排有: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和(C )。 A版式的设计B特殊效果的处理C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5、小学网络的简单应用模块内容安排有: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和(A )。 A学会使用电子邮件B网页制作C网络通信基础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学习文件夹:“学习文件夹”又称档案袋评价,是近年来英、美、日等国教育界广泛应用的一种评价方法。我们认为学习文件夹是由教师和学生收集的,主要用于存放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进步的各类学习成果,如文章、美术作品、文学作品、作业、试卷、评语、调查记录、照片等,可以是—学年的,也可以是一学期的。这些学习记录按照一定的顺序形成文档,用于学习者对学习的回顾、自我评价及其他形式的外部评价。根据学习文件夹内容的不同,又可进一步将其细分为产品文件夹、过程文件夹和进步文件夹三种类型。 2、认知发展:是指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随时间的推移面发生变化的过程和现象,围绕认知发展,讨论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发展的机制和阶段性问题。在儿童的认知发展研究方面,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国际上享有广泛的影响。 3、学习风格: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综合。这里学习策略指学习方法,而学习倾向指的是学习者的学习情绪、态度、动机、坚持以及对学习外境、学习内容等方面的偏爱。有些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会随学习任务、学习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而有些则表现出一贯性,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特征,那些持续稳定的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就构成了学习看所具有的学习风格。 4、研究性学习:广义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狭义是指学生基于自身兴趣,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5、教学系统设计:教学设计主要是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创设教与学的系统“过程”或“程序”,而创设教与学系统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习者的学习。 6、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是指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环境,可以是现实的具有物质因素的如家庭、学校、课堂等构成的学习场所,也可以是虚拟的并不存在的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为平台的学习场所。是学习资源和人际关系的组合,是学习活动展开的过程中赖以持续的情况和条件,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中,除了学习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还应搭建任务情境等资源,这是其核心所在。 7、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指在不同的教学条件下,为达到不同的教学结果所采用的方式、方法、媒体的总和。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人们从不同角度,立足于不同理论提出了各种教学策略,有些在国际上产生很大影响的教学策略如:加涅的九阶段教学策略、梅瑞尔的基本呈现方式与业绩和内容相匹配的教学策略。 8、自主学习能力:包括:①确定学习内容表的能力(学习内容表是指为完成与给定问题有关的学习任务所需要的知识点清单)。②获取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知道从何处获取以及如何去获取所需的信息与资源);③利用评价有关信息与资源的能力。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资料全

第一章 1、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是什么?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标志着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 3,(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 4、 1918年,博比特的《课程》问世,这是第一本专门论述课程的书,标志着课程作为专门研究领域的诞生。 5、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八年研究”)。 第二章课程的基本原理 一、名词解释: 1、课程计划; 2、课程标准; 3、课程 4、儿童本位课程 二、填空: 1、按照影响课程的三个基本要素,课程可以分为知识本位课程、(社会本位课程)和(儿童本位课程)。 2、课程的文本表现形式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等。 二、简答: 1、如何理解课程的含义? (一)从课程的要素层面来界定 课程是学科:把课程作为科目,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化,教育进程的计划性。教育的任务是继承前人的知识经验。 课程是经验:课程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来界定 课程作为计划或方案:课程是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制定的一套实施方案,是实施教育计划的蓝图。 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课程不再仅仅是需要贯彻的课程计划,包含了教学活动的整个进程。(三)从课程与社会的关系层面界定 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人是社会的人,教育就要促使个体的社会化。 课程即社会改造:课程重点放在当代社会问题、社会主要弊端、学生关心的社会现象等方面。(四)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 美国课程专家古德莱德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理想的课程、正式的课程、领悟的课程、运作的课程和经验的课程。 2、如何理解古德莱德课程的五种层次? (一)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倡导的课程。这种课程停留在观念层次上,是最抽象的课程。 (二)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以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 (三)理解的课程:教师领悟的课程,又是一种观念的课程。不同教师领悟的课程不同,比正式课程要具体。 (四)运作的课程: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是一种动态的课程。 (五)经验的课程: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体验到的课程。 3、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哪些? (1)知识本位课程、儿童本位课程与社会本位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现在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上课不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而是有了很多其他的更先进、快捷的教育教学手段,教师要由传统教师变为新型教师。新型教师的素质结构无疑包括扎实的教育理论素养、精深的学科教学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技术能力。准备了以下内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读书心得 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的解读,我深深感到作为一线教师的我缺少的是理论的支撑与引领,理论基础是地基,打好了才会有更多的后劲支撑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教育技术水平,适应信息时代对教师的新要求。该书系统的梳理了当代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流派,体现诸多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应用与实践,为教育者的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支撑,更好的促进教师教育与教育技术的改革和发展。近年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事实已经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方法,乃至最总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进行整合,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技术来提高课堂教学成效,还需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做出不断的摸索与探究。通过本书我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加强学科与课程整合的研究 多媒体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把多媒体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以现实课程教育目标,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它包括:在以多媒体和络为基础的信息环境中实施、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二、注重教学环节的研究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优化教学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和师生的互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 1.呈现教学内容: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后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内容具有了生动性、立体感,使教学内容多次重复展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使呈现方式得到了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变化。 2.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中不仅利用好教材上所选内容和背景材料,而且注意再选用其它的教学内容和背景材料,扩大教学的容量,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的。 3.转变学习方式:现代教育的技术的应用倡导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他主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转变学习方式就是突出学习过程中发现、探究和研究等认知过程,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目的,要建构以自主、合作、探究为特征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教学系统设计》复习大纲 1.教学系统设计的概念。 教学系统设计(instructional system design,ISD)是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为根本目的,运用系统方法将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等相关原理转换成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环节进行具体计划,并创设有效的教与学系统的“过程”或“程序”。教学系统设计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优化学习为目的的特殊的设计活动,既具有设计学科的一般性质,又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 2.教学系统设计有什么不同的层次 教学系统设计一般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层次: (1)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最初是从以“产品”为中心的层次开始的,它把教学中需要使用的媒体、教材、 教学包、网络教学系统等作产品来进行设计。 (2)以“课堂”为中心的层次:这个层次的设计范围多指课堂教学,它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针对一个班级的学习者,在固定的教 学设施和教学资源的条件下进行教学系统设计。 (3)以“系统”为中心的层次:这里所指的系统特指比较大、比较综合、比较复杂的教学系统,这一层次的设计通常包括系统目标 的确定,实现目标方案的建立、试行、评价和修改。 3.教学系统设计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当代学习理论分为两大学派: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 行为主义学派主张在教学中采用小步子呈现教学信息,当学习者出现正确反应时应及时予以强化。行为主义学派重视控制学习环境,重视外显行为与强化的思想,以及尊重学习者自定步调的个别化学习策略。 认知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个体积极的信息加工过程,教学应该按照信息的心理加工顺序准备教学活动。 4.建构主义的主要内容 建构主义所持的知识观是主观主义的,即人所学到的知识都是主观建构的,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题及答案

<课程与教学论>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把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洛克 C.凯洛夫 D.赫尔巴特 2.“泰勒原理”的实践基础是( ) A.活动分析 B.解放兴趣 C.八年研究 D.泰主罗义 3.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假设的是( ) A.赞科夫 B.巴班斯基 C.维果茨基 D.列昂节夫 4.确定学习者需要的过程本质上是( ) A.教师提供选择的过程 B.家长提供选择的过程 C.学习者自由选择的过程 D.学校提供选择的过程 5.( )是指向于特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受特定课程内容所制约、为师生所共同遵循的教与学的操作规范和步骤。 A.教学过程 B.教学原则 C.教学方法 D.教学设计 6.“精神助产术”的确立者是() A.苏格拉底 B.亚里士多德 C.柏拉图 D.黑格尔 7.( )提出,课程开发的任务之一,是要提供实施的“过程原则”。 A.斯腾豪斯 B.泰勒 C.塔巴 D.奥利沃 8.“副学习”概念的提出者是( ) A.克伯屈 B.杰克逊 C.巴罗 D.杜威 9.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的著作是(《》)。 A.课程 B.课程编制 C.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D.怎样编制课程 10.施瓦布主张,课程开发的基本方法应是( ) A.工作分析 B.课程审议 C.活动分析 D.职业分析 11.五六十年代出现了所谓的“三大新教学论流派”,( )是其中之一。 A.行为主义教学论 B.人本主义教学论 C.尝试教学论 D.发展性教学论 12.杜威实现课程与教学一体化的具体途径是( ) A.从做中学 B.反省思维 C.主动作业 D.问题教学 13.被看作是课程开发的经典模式、传统模式的是( ) A.情境模式 B.目标模式 C.批判模式 D.过程模式 14.( )的本质含义在于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作用。 A.目标原则 B.量力性原则 C.过程原则 D.思想性原则 15.“道尔顿制”的确立者是( ) A.巴班斯基 B.布卢姆 C.帕克赫斯特 D.瓦根舍因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教育目标分类学”有哪些基本特征? 2.目标取向、过程取向、主体取向三种评价取向各自的本质是什么? 3.简述程序教学的含义与教学设计的原则。 4.倡导综合课程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5.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三、论述题(共25分,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 1.论述“共同解决问题型”教学方法的含义、价值与实施条件。

教师资格证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详解

《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 一、考试目标 1.信息技术学科知识运用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把握国内外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动态;掌握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信息技术学科的特征与应用领域;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并能在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灵活运用;理解《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用以开展学科教学和指导学生实训实践。 2.信息技术教学设计能力。能根据《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规定的课程目标,针对高中学生的认知特征、知识水平及学习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能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个体差异,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根据不同课程模块的特点,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资源,设计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 3.信息技术教学实施能力。认识学生建构信息技术知识和获得技能的过程,并能依据信息技术教学需要,恰当选用相关的教学资源;能够创设教学情境,有效地将学生引入学习活动;能够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策略,组织有效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优化教学环节;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与技能,获得信息技术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信息意识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 4.信息技术教学评价能力。掌握教学评价的基本知识与方法,并能将其恰当地运用于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之中;积极倡导评价目标的多元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能够通过教学反思改进教学。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学科知识 1. 信息技术学科专业知识 (1)了解信息技术发展史及国内外发展动态,掌握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掌握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伦理道德。 (3)掌握信息技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能用于分析和解决相关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知识 (1)理解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和课程目标。 (2)熟悉《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信息技术)所规定的模块结构、内容标准和要求。 (3)理解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呈现形式,能够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及试题

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能够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学会使用与学生认识水平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初步学会使用网络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能够有意识地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6.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设计的一些简单知识。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基本模块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拓展模块是对学生的较高要求各区县可根据教学

教学设计复习题19章

08教技——教学系统设计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12分 12个 判断:10分 10个 名解:16分 4个 简答:32分 4个 论述:30分 第一章教学设计导论 1、名词解释题: #教学分析: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确定在开始教学之前学习者应该具备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2、说明题: #用系统化方法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第一、系统化方法关心在教学结束的时候,学习者要会什么,能做什么。 第二,系统化方法的成功建立在各成分之间的仔细关联上,特别是教学策略和所期望的学习结果的相关性。教学特别针对要教的技能和知识,并为产生这些学习输出提供了所需要的条件。换句话说,教学只是由那些与要学什么有关的活动组成的。 第三,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所设计的教学不是只用一次,而是用的次数越多越好,用的人越多越好。因为是可复用的,所以值得花时间花精力去评估它,去修改它。在系统化设计教学的过程中,所收集的数据用于决定哪部分教学需要修改,而且直改到满意为止。 3、填空题: #教学分析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通过需求评估(确定教学目的),然后确定为了实现目的人们需要按部就班做什么。最后进行(入门技能)分析。 4、简答题: #为什么说迪克&凯里模型方法是系统化教学设计方法? 迪克&凯里模型方法由相互作用的九个基本步骤成分组成,每个成分都有自己的输入和输出,在一起产生出预期的结果。由于整个过程一直在收集系统有效性的数据,所以最终的产品能够不断修改直至达到所需要的质量水准。在教学材料的开发过程中,对数据的收集,对材料的修改,都是为了使教学尽可能地既有效率又有效果。 5、判断题: 1、所谓系统化教学设计,说的就是迪克模型× 2、迪克模型与教学理论没关系× 3、迪克模型的各个阶段只能顺序执行× 4、书中所说的教学设计指的就是迪克模型的“开发教学材料“阶段× 5、因为迪克模型非常重视与教学相关的所有系统因素的分析,所以产生的教学必然是个 别化的教学× 6、只有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才需要用系统化方法开发× 7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如果发现是教学分析有问题,则前面所完成的阶段都得重做× 8、系统化方法产生的教学一定是有效的教学× 9、系统化方法只对设计师有意义,老师没必要学× 10、系统化教学设计过程共有九个模块× 1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直接关系到学习者的个人体验√ 12、个别化教学的最低要求是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步调。√ 13、系统化方法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是一个实践的可重复的过程。√ 14、迪克&凯里模型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 15、教学过程系统的目的就是要导致学习√ 第二章评估需求,确定教学目的 1、名词解释题: #需求评估: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或者需要抓住某个机会,而研究确定组织的运行问题。是分析组织预想状态与现在状态之间的差距,并对问题进行精确描述的过程。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张书文版)

课程与教学论期末复习题 名词解释 1. 课程:课业及进程。广义指所教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 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2. 教学:教学就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活动,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科学 文化知识,发展能力,增强体质,形成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 3. 课程设计:是指拟定一门课程的组织形式和组织结构 课程设计取向: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差异,导致了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把这些对课程的不同看法放在一起就形成了所谓的课程取向, 把某种课程取向应用于具体课程设计时,就是课程设计取 向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设计的结构,又叫课程表层结构,解决的问题是根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如何设置、各种课程的相互结合如 何达到整体优化的效果 学科课程:以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历史最悠久的课程组织形态,源起于我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学科 7. 活动课程: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我们称之为活动 课程 8. 综合课程:是指把同一性质或不同性质的学科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一种 具有新知结构的课程 9. 必修课程:由国家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需学习的课程 10 选修课程:为了适应学生的兴趣爱好及劳动就业的需要而开设的可 供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由选修学习的课程 11 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规矩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 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是对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的反映。 每一门课程既有一般性总体目标,又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是课程实施的重要方式,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是实 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相等关系 生成性目标: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又称作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展开性目标。 表现性目标:每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学生反应的多元化,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 普通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而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与指导的目标,一般表现为 对课程有较大影响的教育宗旨或教育目的。

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论 教案

第一章信息时代的新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 第一节信息技术课程的地位 一、信息技术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信息技术教育成为各个国家与 民族振兴的重要手段 (1)信息资源成为国家与地区 重要的战略资源。 (2)克服数字鸿沟、实现教育同 权的措施。 (3)信息多元化要求开拓人才 培养的新途径。 2、信息社会中个人发展的必要条 件 (1)信息技术成为人类文化的 一个重要部分。 (2)信息素养成为个人就业的 重要条件。 (3)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 交流信息的方式与范围。 二、从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 1、课程名称的变化:从计算机课程 到信息技术课程。 2、课程目标的变化:从计算机文化 到信息素养 3、信息素养培育途径分析 (1)信息技术课程的显性 课程 (2)信息技术课程的隐性 课程 4、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 (1)、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试验启动阶段、逐步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体系的发展经历了教学大纲、指导纲要、课程标准三个阶段。 5、对信息技术课程发展性的理解。(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课程位置 1、不同国家信息技术课程在学校 教育中的位置 2、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位置分析 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之一。 3、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的新课程标准》在2003年颁布。 (2)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3)高中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括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共包括六个模块。 (5)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总学分为2+2+(x)其中必修2学分,科目内选修2学分,跨领域选修x学分。 (6)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4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7)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包 括必须和选修两部分,共六个模 块,其中必须模块为:信息技术 基础。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 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 “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 术”、“人工智能初步”,每个模 块2学分。 第二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目 标与任务 1、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 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 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 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 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 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 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 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 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 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可以 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 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信息技术 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 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 技术的发展趋势。 2. 能熟练地使用常用信息 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 息技术的能力,能适应信息技术 的发展变化。 (二)过程与方法 3. 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 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 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 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4.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 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 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 性。 5.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 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 理。 6.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 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 想、开展合作。 7.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 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 进行创造性探索或解决实际问 题,如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完成 信息作品等。 8. 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信息 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 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 本思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9. 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 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 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 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 的态度。 10.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 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 生活学习的影响。 11.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 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 规,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 信息技术。 上述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 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的培养目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 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 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 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 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 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 动分别培养。 2、信息技术课程的任务分析 (1)培养中小学生的基本信息 素养 1)信息意识与情感 信息意识是指学生使用信 息技术的动机 信息情感是指学生对信息 技术的兴趣和态度 作为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的信 息意识,主要包括敢用与想用两个方 面,而信息情感则更加偏向于对于使 用信息技术的态度与兴趣方面。 ●敢用不敢用是当前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主要矛盾。 ●想用不想用反映了 信息意识与情感的强度。 ●培养积极的态度是 培养信息意识情感的关键。 2)信息伦理道德修养 ●逐步形成信息技术 应用的社会责任感是信息技术课程 的首要任务。 ●必须教育中小学生 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相互尊重、相互合 作。 3)信息科学技术常识 ●了解信息技术是信 息时代的基本要求。 ●弄懂信息技术是用 好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 ●了解信息技术发展 的历史与发展趋势是高层次的信息 素养。 4)信息能力 ●信息系统的基本操 作能力 ●信息系统的各种软 件的使用能力 ●信息资源的利用能 力。 ●信息资源的开发能 力 ●信息系统的开发能 力 (2)为其他学科应用信息技术准备 1)基本的信息素养的发展 2)各个学科教育中的信息能力 第三节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一、发展性 (1)新课程,许多问题正在探索 1)新课程建设的探索要求 2)新师资队伍的建设的迫切 需要 3)新的课程实施环境建设 (2)课程不断发展与变化 1)信息技术本身是迅速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