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教材心理咨询师知识点汇总

新版教材心理咨询师知识点汇总
新版教材心理咨询师知识点汇总

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汇总

(内部参考以书为准)

职业道德概述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的联系道德和法律都是国家和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道德和法律相辅相成、相互促

进、共同发展; 道德和法律在内容上存在部分重叠

道德能够弥补法律调节的不足道德适用范围比法律广;道德调节的主体比法律广泛;道德具有明显的自觉性、

事前性

职业道德特征鲜明的行业性;适用范围上的有限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一定的强制性;相对稳定性;利益相关性

职业道德具体功能导向功能;规范功能;整合功能;激励功能

我国传统职业道德的精华公忠为国;恪尽职守;自强不息、勇于革新;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见利思义、以义取利;“仁”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原则

西方发达国家职业道德法典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从政职业法》,作为规范政府官员的职业准则。英国颁布的《荣誉法典》也是一部典型的职业道德法典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主要内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确立了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规范和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行为准则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继承性与创造性的统一;基本特征阶级性和人民性的统一;

先进性和广泛性的统一;职业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里,包含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薪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职业道德的“

五个要求”

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

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原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处理各种不同利益关系中,都应当坚持集体主义原则

集体主义是指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在二者发生冲突时,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具体内容包括:坚持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统一;坚持维护集体利益的原则;集体利益要通过对个人利益的满足来实现

职业活动内在

的道德准则

忠诚、审慎、勤勉

职业化职业化就是一种按照职业道德要求的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以严格的职业道德标准,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并圆满完成自己所

承担的工作职责

核心层是职业化素养,中间层是职业化技能,最外层是职业化行为规范

职业化管理注重以整体的标准而不是根据从业人员各自的聪明才智来建立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体系,以职业经理人制度为主导而不是以企业家精神为主导,强调过程管理

职业技能特点时代性;专业性;层次性;综合性

职业道德践行规范

敬业敬业的重要性敬业是从业人员在职场立足的基础;敬业是从业人员事业成功的保证;敬业是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

践行敬业的要求强化职业责任;坚守工作岗位;提高职业技能

诚信诚信的重要性诚信关系着企业的兴衰;诚信是个人职业生涯的生存力和发展力诚信的内涵诚信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范畴。“诚”有三层意义:一是指自然万物的客观实在性;二是指对“天道”的真实反映;三是指尊重事实和忠实本心的待人对物的

态度

诚是信的基础。许诺需要发自内心,承诺的力度要量力而为。要做到有承必践,

有约必履

诚实的特征通识性;智慧性;止损性;资质性

践行诚信的要求尊重事实;真诚不欺;讲求信用;信誉至上

公道公道的重要性公道是企业发展的重要保证

公道是员工和谐相处,实现团队目标的保证

公道是确定员工薪酬的一项指标

公道与否影响到员工职业发展的前景

公道践行公道的要求平等待人;公私分明;坚持原则;追求真理

纪律纪律的重要性职业纪律影响到企业的形象;职业纪律关系到企业的成败

纪律的特征社会性;强制性;普遍适用性;变动性

践行纪律的要求学习岗位规则;执行操作规程;遵守行业规范;严守法律法规

节约节约的重要性节约是企业兴盛的重要保证

节约是从业人员立足企业应具有的品质

节约是从业人员事业成功的法宝

节约的内涵“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以满足人类正常需要为标准

节约的特征时代表征性;社会规定性;价值差异性

践行节约的要求爱护公物;节约资源;艰苦奋斗

合作合作的重要性合作是企业生产经营顺利实施的内在要求

合作是从业人员汲取智慧和力量的重要手段

合作是打造优秀团队的有效途径

践行合作的要求求同存异;互助协作;公平竞争

奉献奉献的重要性奉献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障,是企业立足社会的道德资本

奉献是从业人员履行职业责任的必由之路

奉献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奉献是从业人员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

奉献的特征非功利性;普遍性;可为性

践行奉献的要求尽职尽责;尊重集体;为人民服务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里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从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角度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从人类个体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的角度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

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从研究社会对心理发展的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从研究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

把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运用于解决人类实践活动中的问题,以服务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水平,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分类概念

认知感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

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心表象感知过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及形象

理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的认识

心过

程言语人运用语言交际的过程

理想象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并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现情绪情感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象意志有意识地确立目的,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动力需要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的不平衡状态

心动机激发并维持个体朝着目标活动的内部动力

理适宜性能力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特性人格气质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方面动力的特征性格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5.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活动,因为它们都是以过程的形式存在的,它们都要经

历发生、发展和结束的不同阶段。

6.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会表现出他个人的特点,构成了他独特的心理面貌。组成一个人心理面貌的就是他的心理特征。需要和动机反

映了他心理活动的动力,能力说明了他对某种活动的适宜性,气质和性格表现了他的人格特征。个体的心理特征表现为他的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7.动物心理发展经历了感觉(无脊椎动物)、知觉(脊椎动物)、思维萌芽(灵长类动物)三个阶段和思维阶段(意识阶段—人类)

演变阶段名称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思维阶段(意识阶段)

具体生物名称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灵长类动物人类

8.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

9.科学心理学的建立: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

志。

10.学派纷争

阶段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学派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冯特于1879年建立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

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

纷争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

詹姆士

是在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下和詹姆士实用主义思想的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反对把意识分解为

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一个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甫洛

夫、斯金纳

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只要确定刺激和反应S-R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预测行为,典型的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

勒、科夫卡

主张从整体上来研究心理现象,又称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潜意识和性本能在人的心理活动中有重要作用,本我、自我、超我

当代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价值,提倡充分发挥潜能,心理学的“笫三势力”

研究认知心理学研究人脑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

取向生理心理学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11.研究心理学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辩证发展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2.方法: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观察人的行为和活动,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和方法。2、

调查法:就某一问题,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被调查的对象提问,让他回答,通过对他的回答来分析了解他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口头-访谈问卷-回卷法。3、个案法:对某一被试者所做的多方面的深入详细研究。包括他的历史资料、作业成绩、测验结果以及别人对他的评价等,目的在于发现影响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又叫个案历史技术,强调的是个体之间的差异。4、实验法:主试者在严格控制条件的情况下,观察被试者的行为或活动探索客观条件和人的心理活动之间和因果联系的研究方法。自变量:由实验者选择用来引起被试者心理或行为变化的刺激变量。因变量:(研究者试图预测的行为):由自变量引起的被试者心理和行为的变化。额外变量:除自变量之外的一切能够对被试者的心理或行为产生影响的客观条件。

13.神经系统由两大部分组成: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14.中枢神经系统(脊髓和脑):大量神经细胞体集中的地方;

15.周围神经系统:把中枢神经系统和各个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内脏系统联系起来的一根根神经,组成的外周神经系统

16.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组成。

17.神经元分为:感觉神经元(又叫传入神经元,它把神经冲动从感觉器官传至中枢神经)、运动神经元(又叫传出神经元,它把圣经

中枢发出的指令传至效应器官)、中间神经元(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的联络神经元)三种

18.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答。

19.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20.反馈:反射活动的结果返回传到神经中枢,是神经中枢及时地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的过程。

21.外周神经系统(联系感觉输入和运动输出的神经机构)从解剖上分为:12对脑神经(有感觉、运动、混合神经)和31对脊神经(分

管颈部以下身体相关部位的感觉和运动)

22.外周神经系统从功能上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

23.躯体神经系统:是到达各个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神经,中枢神经系统通过它们,支配着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由此能清楚地分辨

出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刺激所产生的感觉,也能有意识地支配运动器官的运动,这些运动器官的肌肉都是由横纹肌组成的。

24.自主神经:又叫植物神经,是支配内脏器官的神经。它们来自脑神经和脊神经,分布于心脏、血管、呼吸器官、肠胃平滑肌和腺体

等内脏器官。根据自主神经的中枢部位和形态特点,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具有拮抗的作用。一般不受意识支配,与情绪的表现有密切的关系。

25.交感神经:功能在于唤醒有机体,调动有机体的能量

26.副交感神经:功能在于使有机体恢复或维持安静的状态,使有机体储备能量,维持有机体的机能平衡

神经系统神外周神躯体神经系统

经系统自主交感神经

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

中枢神

经系统

脊髓:简单反射(膝跳反射)(脊髓灰质:前端大型运动神经元、后端感觉神经元、中段前后端之间自主神经元;脊髓白质:脊神经纤维构成,负责向脑传递神经冲动或把脑发出的神经冲动传递到效应器官)

经脑(单侧化

优势半球)脑干脑桥维持生命基本活动的中枢(呼吸中枢和心跳中枢)

元(脑最古老部位)中脑脑干网状结构调节睡眠和觉醒

延脑

间脑丘脑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中枢

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调节

下丘脑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的重要神经中枢,调节内脏系统活动

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大脑(端脑)额叶中央后回躯体运动

顶叶中央前回躯体感觉

颞叶听觉功能

枕叶视觉功能

27.身体各部位在大脑皮层上的代表区域都是倒置的,即脚在上,头在下(面部五官的位置是正的),身体感觉敏感的部位和运动灵敏

的部位,因为管这些部位的神经细胞比较多,所以他们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就比较大;感觉迟钝的,活动少的部位,因为管这些部位的神经细胞比较少,所以它们在大脑皮层上所占的区域就比较少。由于延脑的椎体交叉,大脑两半球和身体两侧使对侧传导关系

28.大脑的单侧化:是指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又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单侧化

29.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概念形成、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语言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

维活动,如音乐、美术活动、情绪的表达和识别等。左利手的人相反

30.布洛卡区:运动型失语症,1860年法国外科医生布洛卡发现了右利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为纪念布洛卡的发现,把主管言语

表达的区域叫做布洛卡区

31.割裂脑实验:20世纪60年代美国神经心理学家罗杰斯佩里做了割裂脑实验,就是切断连接左右两个半球的神经纤维束—胼胝体

32.内分泌系统由垂体腺、肾上腺、甲状腺、胸腺、胰腺、性腺等组成,受自主神经系统支配,各腺体之间又有互相支配的关系

33.垂体腺:位于丘脑下部,受丘脑控制,由垂体前叶(直接影响着生长的速度和生长持续的时间,并影响着其他腺体的活动)和垂体

后叶(控制泌尿、血压,并影响着分娩和乳汁分泌)组成

34.肾上腺:位于肾脏的上部,由肾上腺皮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与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系统活动所引起的现象类

似)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类固醇,受垂体腺调节,对有机体的生理平衡和情绪行为有重要影响)两个腺体组成

35.甲状腺:位于气管下端两侧,分泌甲状腺素,促进机体代谢,增进机体的发育。亢进:饭量剧增体重不增,过分敏感、紧张、情绪

容易激动;不足: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容易疲劳;儿童期患者变现为呆小症

36.性腺:男性的性腺是睾丸(分泌睾丸激素,刺激镜子产生),女性的性腺是卵巢(分泌雌性激素控制排卵和孕激素控制怀孕和月经

周期),性腺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

37.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按照刺激来源于身体的外部还是内部,氛围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

38.外部感觉:是由身体外部的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皮肤感觉(触觉、温觉、冷觉和痛

觉)

39.内部感觉:是有身体内部来的刺激引起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又叫内脏感觉,包括饿、胀、渴、窒息、便意、性

和疼痛等感觉)

术语概念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敏感刺激)的感觉能力,感受能力强,感受性就高,感觉能力弱,感受性就低。分为绝对感受

性(可以用刚刚引起感觉的刺激强度来度量)和差别感受性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阚限来度量的

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成反比,即阈限值低则感受性高,阈限值高则感受性低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缩写j.n.d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1840年发现,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I/I=K,其中△I是差别阈限,I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是一个常数(韦伯常数、韦伯分数),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费希纳定律德国心理学家费希纳1860年发现,感觉的强度和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S=KlgR,S代表心理量,R代表物理量,K是一个常数,感觉的强度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刺激强度按对数级数增长。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40.刺激:是指客观事物对感觉器官所发生的作用。发生作用的物体叫刺激物

41.适宜刺激:是指一种刺激能引起某一感觉器官最敏锐的感觉,这种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其他刺激就是这种感觉器官

的非适宜刺激

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暗适应感受性提高(戴红色眼睛保护),光适应感受性降低

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包括正后像和负后像。彩色的负后像是刺激色的补色,后像持续的时间和刺激的强度成正比,同样亮的两张灰色纸分别放在黑色纸和白色纸上黑色纸上的灰比白色纸上的灰亮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花还需绿叶配是彩色对比的结果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42.各种感觉

分类适宜刺激感受器官相关知识

视觉380~ 780nm的电磁波

也叫光波锥体细胞:明视觉

分辨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杆体细胞:暗视觉

分辨物体的明暗和轮廓

彩色有色调(取决于波长)、明度(取决于物理强度)和饱和度(取

决于彩色中灰色所占的比例)三个特性。颜色混合有色光混合(相

加混合)和颜料混合(相减混合)两种,牛顿色环。色觉异常包括

色弱、部分色盲和全色盲。色觉缺陷者靠明度“辨认”颜色(石原

氏色盲检查图表),隔代遗传。两种颜色混合在一起变成灰,这两

种颜色叫互补色

内部感觉听觉16~ 20 000Hz的空气

振动叫声波

1000-4000hz的声音最敏

感,20岁以前增长,60

岁后降低,首先丧失的是

高频,丧失到中频会影响

语言的听觉

听觉器官(耳廓、外

耳道、鼓膜、听小耳和内

耳),内耳中的科蒂氏器

官视听觉神经集中的地

声音有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和

音色(由声波的波形决定)三个特性。

听觉适应:在声音的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的现象

声音的掩蔽: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使听觉

阈限升高的现象

听觉疲劳:声音强度太大或声音作用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

一定时间内降低的现象

乐音:周期性的声波。噪音:不同频率,无周期性,不规则的声音嗅觉能挥发有气味的物质鼻腔上膜的嗅细胞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味觉溶于水有味道的物质舌面、上颚上面的味蕾基本味觉包括甜(舌尖)、酸(舌边后部)、苦(舌根)、咸(舌

边前部)。味觉的感受性和机体的生理状况有密切的联系。味觉的

感受性和嗅觉有密切的联系

皮肤感觉触觉、压觉、振动觉、

温觉、冷觉和皮肤痛觉

触感受器或压感受器等刺激作用于皮肤未引起变形时叫触觉,引起变形叫压觉,触觉、压

觉是别动触觉,触觉与动觉结合的触摸觉是主动触觉,皮肤表面温

度叫生理零度,痛觉最难以适应

外部感觉平衡觉(静

觉)

身体运动时速度和方向

的变化以及旋转、震颤等

内耳中的前庭(包括耳石

和三个半规管)

平衡觉反映人体姿势和地心引力的关系,晕船是平衡器官过于敏锐

造成的

运动觉(动

觉)

肌肉伸缩、关节角度的变

肌梭、腱梭、关节小体反映身体各部分的位置、运动以及肌肉的紧张程度,动觉在心理发

展中具有重要作用

内脏感觉

(机体觉)

脏器本身的活动及其病

理状态

内脏器官的壁上内脏痛不同于皮肤痛,内脏痛性质不清、定位不准且有放射现象,

黑暗感觉

痛觉机体受到伤害时产生的

感觉

皮肤感觉、内脏感觉、各

种感觉器官和肌肉中

痛觉总是和痛苦的情绪联系在一起,具有对机体的保护作用

43.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

特性概念

整体性把物体的各部分和各种属性结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格式塔的知觉组织原则(整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相似性原则、接近性原则)

选择性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象,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某事物一旦被选为知觉对象,便知觉的格外清晰,而背景则知觉的比较模糊。

恒常性知觉的条件发生变化,但知觉的映像却保持相对稳定不变,包括大小、形状、颜色、明度等。一个人近时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像大,远时形成的视像小,看我看这个人是一样大;一块煤在太阳光下比一块石灰在黑暗的屋里投射出的光的绝对强度要打,但是看起来煤是黑的,石灰是白的

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对知觉到的外在物体讲行解释,并用词揭示出来。会看看门道,不会看看热闹

44.知觉的种类

知觉的分类定义、判断线索和特性

大小知觉大小知觉是头脑对物体的长度、面积、体积在量方面变化的反映

空形状知觉物体形状特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间方位知觉人们对自身或客体在空间的方向和位置关系的知觉

知觉距离知觉

(深度知觉)

判断距离远近的知觉。判断距离远近的线索包括肌肉运动线索(眼睛的调节作用、双眼视轴辅合)、单眼线索(对

象的重叠、线条的透视、空气的透视、明暗阴影、运动视差)、双眼线系。其中双眼线索有双眼视轴辐合和双眼

视差,双眼视差是形成深度知觉的主要线索

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人们判断时间的依据包括计时器提供的信息;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的周期性(生物节律、生物钟)

运动知觉是对物体在空间中位移产生的知觉,当物体的运动被知觉到的时候,就产生了运动知觉,这种运动知觉叫真动;

物体在空间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能被知觉为运动,叫做似动现象,又叫动景现象、Φ现象

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错觉产生的歪曲带有固定的倾向性。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错觉必然产生,错常是无法通过主观努力来克服的;种类包括:线条长短错觉、线条方向错觉、面积大小错觉、

不同感觉道相互作用形成的错觉(形重错觉、视听错觉)

45.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所谓过去的经验是指,过去的事物的感知,对问题的思考,对某个事物引起的情绪体验,以

及进行过的动作操作。

记忆的概念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记忆种类按内容形象记忆、情景记忆、情绪记忆、语义记忆(语词一逻辑记忆)、动作记忆

按是否意识到外显记忆(意识控制)、内隐记忆(无意识)

按能否加以陈述陈述性记忆(语言传授,一次性获得,需要意识参与)、程序性记忆(多次识记,不需要

意识参与)

记忆的过程(三环节)识记,保持,再现(回忆,回答问答题)或再认(回答选择题)

遗忘的概念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出现错误的回忆或再认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用无意义音节研究遗忘规律,后人则绘制出保持曲线(遗忘曲线:以间隔时间为横坐标,以保存量为纵坐标)。遗忘进程是先快后慢的

表象的双重含义含义一: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在头脑中再现的过程(形象记忆)

含义二:头脑中所出现事物的形象

表象的特性直观形象性(见多识广)、片面不稳定性(全景镜头、特写镜头)、可操作性(放大、缩小、翻转)、概括性(初级的,向思维过度)

表象的作用 1.积累感性知识;2.从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3.为想象提供素材

三个记忆系统按照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存储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划分为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或感觉登记,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信息在感觉通道内迅速被登记并保留一瞬间的

记忆。图像记忆,声像记忆)、短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

记忆)和长时记忆(是指外界刺激以极短的时间一次呈现后,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的记忆)

长时记忆遗忘的原因衰退或干扰。干扰分为前摄抑制(先学的知识干扰后学的知识)和倒摄抑制(后学的知识干扰先学的知识)系列位置效应,即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的效果好首因效应(首位效应)和近因效应(新近效应)46.三个记忆系统的区分

三个记忆系统保持时间保持形式容量是否注意或意识

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感觉登记)

美国心理学家斯波林图像记忆0.25—1秒,

声像记忆可以超过1

秒但不会长于4秒

感觉后像(形象编码)

容量比短时记忆大很多

9~20 bit 否

短时记忆(工作记忆)是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 <1 min 听觉编码(语言文字)、

形象编码,少量语义编码

7±2个组块是

长时记忆 >1 min 语义编码、形象编码无限不是有意回忆是没有意识的

47.思维、语言及想象

思维的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思维最主要的特征间接性(预见未来)、概括性(抽取共同属性形成概念、借助概念认识未认识的事物、因为有了思维,人的思维才超出感性认识,具有了超脱现实的性质)

思维的智力操作过程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思维的种类按思维形态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最本质的特征)

按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

按是否有创造性分为再造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概念的定义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并以词来标示和记载。概念的形成:也叫概念的掌握,是指个体借助于语言,从成人那里继承和学会包含与概念中的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每一个概念都有内涵(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外延(属于这个概念的个体),且两者是相反的关系

可分为自然概念和人工概念

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迁移的作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解决新问题的影响,正迁移和负迁移);原型启发的作用(从现实生活的事例中受到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法。原型:对解决问题具有启发作用的事物);定势的作用(从

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状态)

语言和言语的区别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

语言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是社会现象

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心理现象

言语离不开语言,语言离不开言语。外部言语(用来进行交际的言语,分为口头言语(对话言语、独白言语:

演讲、作报告)和书面言语)和内部言语(为了支持思维活动进行的、不出声的言语。特点:发音器官活动

的隐蔽性、言语的缩减性、速度快)

想象的分类想象:是人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

无意想象(梦和幻觉)和有意想象(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再造想象(根据语言描述或图表模型

示意)和幻想(和一个人的愿望相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可实现的叫理想,不可实现的叫空想))

48.言语活动的中枢机制

功能中枢名称位置(优势半球)受损受损表现说运动性语言中枢(布洛卡区)1860年法国医生布洛卡左半球额下回靠近外侧裂表达性失语症能听不能说

听听觉性言语中枢(威尔尼克中枢)1874年德国威尔尼克顶叶、枕叶、颞叶交会处的颞上回接受性失语症能说听不懂

读视觉性言语中枢(阅读)顶叶、枕叶交会处的角回失读症能看但不能理解词义

写书写中枢额中回靠近中央前回的地方失写症能运动不能写字绘画49.意识和注意

意识的概念指在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察、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察、心理活动的评价、行为的评价等。睡眠和梦是两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意识具有重要的心理机能,对人的身心系统起着统和、管理和调节的作用(选择、判断、

解释)

无意识的概念个体没有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心理过程,包括没有觉察到的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外界刺激、无需意识控制的自动化的行为、没有觉察到的行为、梦等

睡眠阶段清醒警觉β波(14-30hz波幅较小);安静休息α波(8-13hz波幅较大);睡眠△波(频率更低,波幅更大);睡眠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脑电波频率较低,波幅较小,身体放松,呼吸变慢,很容易被外界刺激惊醒,大约持续10分钟;

第二阶段偶尔会出现短暂爆发的频率高,波幅大的脑电波叫睡眠锭,身体很难被叫醒,大约持续20分钟;第三阶段频

率继续降低,波幅更大,出现△波,有时出现睡眠锭,大约持续40分钟;第四阶段大多呈现△波,肌肉进一步放松,

身体各项指标变慢,深度睡眠,大约持续20分钟,前半夜长,后半夜短;四个阶段大约经过90分钟,进入快速眼动睡

眠阶段,△波消失,类似清醒状态下的高频低幅脑电波出现,眼球快速上下左右移动,梦境出现,大约持续5-10分钟,

不断重复,越来越长,最后一次可达1小时;随着黎明的到来,第三、第四阶段会消失)

梦发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

睡眠可以使机体恢复技能,可以通过训练缩短,深度睡眠比例大,效率就高

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认知的不确定性

梦剥夺者会产生不适感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中讲到梦是愿望的达成

注意的特性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注意的分类有意注意(随意注意)和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二者可以相互转化,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50.注意的分类

注意分类有无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举例注释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无否分心有意后注意不是单独的一个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是初学骑车分类,是有意注意向无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有否熟练骑车的转换

51.注意的特征

注意特征概念相关内容

注意广度

(注意范围)

在同一时间内,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简单任务下注意广度范围:7±2个项目

注意稳定性对选择的对象,注意能稳定地保持多长时间的特性。注意的起伏(也叫注意的动摇,在稳定注意的条件下,感

受性也会发生周期性增强和减弱的变化现象)注意分散(分心)是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去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注意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而注意分散则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的任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必须有一些活动是熟练的;几种活动之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在不同感觉通道之内,活动不能用同一种心理操作来完成

52.注意分散、注意转移和注意分配:某学生看书时发现一个英文单词不会,然后去查字典,查完后继续看书,这是两次注意转移,而

不是注意分散,因为每个活动都是围绕着任务进行的。注意转移是相继的,注意分配是同时的

53.需要和动机

需要的概念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需要的种类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分为:自然需要(生理需要或生物需要):人和动物都有生理需要,但有本质区别;社会需要(获得性需要):只有人才有

就满足需要的对象而言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或内部动力。需要、内驱力、诱因和情绪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动机的种类按照动机产生的根源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按照是否能意识到自己的活动分为: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定势是无意识动机

按照是由内在需要还是外部环境引起的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外在动机只有在不损害内在动机的条件

下才是积极的;内在动机的作用一定要大于外在动机的作用;个体的活动主要靠外部奖励推动的话,就会有

损于内在动机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来的,推动个体为恢复机体内部平衡的唤醒状态

诱因引起有机体的定向活动,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每个行为都可能有多种动机,多动机可以产生同一个行为。动机和结果可以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兴趣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兴趣的品质(兴趣的倾向性;兴趣的广阔性;兴趣的持久性,即兴趣的稳定性;兴趣的效能)

爱好当人的兴趣不是指向对某种对象的认识,而是指向某种活动时,人的动机便成为了爱好

定势指人的一种心理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往往是一种无意识动机

54.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分类层次内容特点

缺失性需要生理需要食物、空气、水、性、休息“衣食足而知荣辱”反应

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

安全的需要秩序、稳定、免除恐惧和焦虑无威胁

生长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友情、爱情由低到高逐级满足,出

尊重的需要有地位现早则力量强

自我实现的需要实现理想;只有少数人能够达到

55.情绪和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外界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有其外部表现形式,会引起一定的生理变化;表情:是指情绪变化的外部表现模式,包括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

语表情;有先天的、不学而会的性质;有后天模仿学习获得的性质;是先天和后天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全人

类相同的表情是先天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的不同的表情是学习得来的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情绪是过程,可用于动物和人类,较为低级

情感指内容,则较为高级,只能用于人类;情绪具有情景性和易变性

和情绪相比,情感具有更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动机动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情绪和情感的变化动力性(增力一减力)、激动度(激动一平静)、强度(强一弱)、紧张度(紧张一轻松)

情绪的分类:情绪发生强度和持续时间角度生物进化角度基本情绪(原始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

复合情绪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愤怒)等

按情绪发生的心境(心情)微弱、持久、弥漫,往往由对人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引起

速度、强度和持激情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重大、突如其来的意向冲突引起续时间,对情绪

进行划分叫情

绪状态

应激(生理反应、心理

反应)

在出现意外事件或遇到危险情景时出现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引起应

激反映的叫应激源(躯体性的、心理社会性的);强烈和持久的应激反

应会损害人的工作效能,造成对许多疾病或障碍的易感状态,在其他致

病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人患病

56.情绪理论

理论名称代表人物观点

情绪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是身体变化的知觉;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发生中的作用

情绪丘脑理论坎农、巴德情绪的生理机制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认为身体的变化和情绪的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情绪认知理论沙赫特情绪的产生是由环境刺激、机体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而

认知过程又起着决定作用

情绪动机·分化理论汤姆金斯情绪即动机

伊扎德各种情绪体验是驱动有机体采取行动的动机力量

情绪的分化使得情绪具有了多样的适应功能

57.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对情绪和情感固有特征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进行度量,即情绪和情感的变化有不同的维度。这种度量可以从情

绪和情感的动力性、激动度、强度和紧张度这四个方面来进行。而情绪和情感在每一维度上的变化都具有两极对立的特征,也就是说,每一种情绪和情感的变化都存在着两种对立的状态,这就是情绪和情感的两记性

58.情绪和情感是不同于认识过程的一种心理过程:首先,情绪和情感是以人的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它反映的是客观外界事物

与主体需要之间的关系,认识过程则是对事物本身的认识;其次,情绪和情感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或者说是一种内心体验,认识过程是以形象或概念的形式反映外界事物的;再次,可以从一个人的外部表现看到他情绪上的变化,却看不到他所进行的认识活动过程,因为情绪和情感有其外部表现形式,即表情;最后,情绪和情感会引起一定的生理上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内分泌腺的作用实现的,认识活动则不伴有这种生理上的变化。情绪和情感是以内心体验或感受为其反映形式的

59.情绪和情感变化的维度:动力性(增力和减力)、激动度(激动和平静)、强度(强和弱)、紧张度(紧张和松弛)

60.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美感、理智感、宗教情感、母爱

61.道德感:按一定的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时所产生的主观体验

62.美感:按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自然界、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品所产生的主观体验。美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主客观的对立统一。

美感体验的强度受人的审美能力和知识与经验的制约

63.理智感:在智力活动过程中所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对未来事物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认知的兴趣。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怀疑、自

信、惊讶。解决问题时的喜悦都是理智感)

64.意志

意志的概念有意识地确立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受意志支配的行动叫意志行动

意志行动基本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有意识地确立目的,选择行动方案并决策。动机冲突的四种形式:双趋式冲突(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两个动机同样强烈,但不能同时获得时所遇到的冲突)、双避式冲突(两个目标都想避开,但只能避开一个目标时,只好选择对自己损失小的目标,避开损失大的目标)、趋避式冲突(想获得一个目标,它对自己既有利又有弊时,所遇到的矛盾心情)、双重趋避式冲突(如果有多个目标,每个目标对自己都有利,又都有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时的矛盾心情)

第二阶段(执行决定阶段):坚定地执行既定计划,又要克制妨碍达到目标的动机和行动

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是指对行动的目的有深刻地认识,能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使之服从于活动目的的品质;与之相反的品质是手暗示性和武断从事);2.果断性(指迅速地、不失时机地采取决定的品质;与之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鲁莽草率);

3.坚韧性(指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永不退缩的品质,又叫毅力或顽强性;与之相反的是虎头蛇尾和执拗);

4.自制

性(又叫自制力,指善于管理和控制自己情绪和行动的能力;与之相反的是怯懦和任性)

65.能力和人格

能力能力是顺利有效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

能力的分类按能力的结构分为:一般能力(智力,是指完成各种活动都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和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或某种特殊领域的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能力)

按能力与先天禀赋和社会文化因素的关系分为:液体能力(也叫液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的过程

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较少依赖文化和知识的内容,取决于个人的禀赋,与年龄有密切的关系,20岁达到顶峰,

3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和晶体能力(也叫晶体智力,是指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

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在人的一生中,晶体能力一直在发展,25岁以后发展速度渐趋平缓)

按能力所涉及的领域分为:认知能力(指获得知识的能力,智力)、操作能力(指支配肢体完成某种活动的能

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指从事社交的能力)

按创造程度分为:模仿能力(指效仿他人的言谈举止,做出与之相似的行为的能力)、再造能力(指遵循现成

的模式或程序,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创造能力(指不依据现成的模式或程序,独立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发现新的规律和创造新的方法的能力)

能力结构理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20世纪初,用因素分析的方法(一般因素G和特殊因素S)

塞斯顿的群因素论(词的理解、词的流畅性、计数、记忆、推理、空间知觉、知觉速度等七种因素)

吉尔福特的三维智力结构理论20世纪60年代,智力的三个维量包括操作方式(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

维、评价五种)、操作内容(图形、符号、语义、行为四种)、操作产品(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

含蓄六种);三个维量可以组合为120种能力因素

能力发展个体差异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态分布,两头小中间大,智力超常:指智力的高度发展,智商高于140,超常儿童占1%;智力落后:指智力远低于中等水平,智商低于70,弱智儿童3%;智力水平是创造成就的基本条件,机遇和

人格品质是极为重要的条件

能力发展类型的差异,包括感知能力、想象力以及特殊能力

能力发展早晚的差异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1.遗传的因素:主要指一个人的素质,或叫天赋,素质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遗传:生物具有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对稳定地传给后代的现象;基因决定遗传

2.环境和教育的因素:儿童正常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营养,学校教育是对儿童进行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发达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是能力发展的肥沃土壤,和谐的家庭氛围是能力发展的基石,而

教育则是能力发展的关键

3.研究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影响的方法:早期较有影响的是高尔顿的谱系调查方法;比较有说服力的方法是利

用同卵双生子来研究遗传对能力发展的影响;考察养子、养女与生父母、养父母能力发展的相关,是研究环境

因素对能力发展影响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4.遗传因素和混啊经因素的相互关系:遗传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或限度,环境决定了在遗传基础上能力

发展的具体程度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各种心理特性的总和,也是各种心理特性的一个相对稳定的组织结构,在不同的时间和不同的地点,它都影响着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使他具有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心理品质;人格包括人的气质和性格

人格的特性独特性(没有两个人的人格完全一样)、整体性(包含在人格中的各种心理特征彼此交织,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稳定性(由各种心理特征构成的人格结构是比较稳定的,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是一贯的,是

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的)、功能性(外界环境刺激是通过人格的中介才起作用的,人格对个人的行为具有调节

的功能,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能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人格的社会制约

性,是指人格必然会反映出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受到的教育的影响)

人格的结构人格:西方观点是个性中除能力以外的其他部分;个性:苏联观点强调个体之间的差异,认为人格是一个人不同与他人的心理特点的综合

气质的概念气质(脾气、秉性、性情)是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动力性质的心理特征

气质类型学说体液说(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液体,即黄胆汁(胆汁质)、血液(多血质)、黏液(黏液质)、黑胆汁(抑郁质))、体型说(20世纪20年代德国精神病医生克雷奇米尔提出;20世纪40年代美国医生谢尔顿和

心理学家斯蒂文斯提出胚叶说)、血型说(日本古川竹二提出)、激素说(美国心理学家伯曼把人分为四种内

分泌腺的类型,即甲状腺型(分泌过多者精神饱满、意志坚强、感知灵敏;分泌不足者迟缓、冷淡、痴呆、被

动);垂体腺型(智慧、聪颖);肾上腺型(情绪容易激动);性腺型(性别角色突出))、巴甫洛夫高级神

经活动类型学说

气质的特性感受性和耐受性(是神经过程强度的外在表现,感受性高,耐受性低)、敏捷性(反应的敏捷性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外在表现,它表现在反应的快慢、动作、言语、思维、记忆、注意转移的速度等方面)、可塑性(指根

据环境的变化改变自己的行为,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可塑程度,是神经过程灵活性的表现)、兴奋性(指情绪表

现的强弱程度,是神经过程平衡性的表现)、指向性(是人的言语、思维和情感长指向于外(外向),还是长

指向于内(内向);是由神经过程的强度决定的;指向性和情绪的兴奋性有密切的联系)

气质类型外在表现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

正确看待气质类型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

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

气质类型影响对环境的适应和健康

性格的概念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态度的概念是一个人对人、物或思想观念的一种反应倾向性,它是在后天生活中习得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因素组成

性格的结构静态结构:从组成性格的各个方面分解为1.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指一个人如何处理社会各方面关系的性格特征,即他对社会、集体、工作、劳动、他人以及对自己的态度的性格特征)、2.意志特征(指一个人对自己

的行为自觉地进行调节的特征,其可以从意志品质的四个方面,即意志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来

考察)、3.情绪特征(指一个人的情绪对他的活动的影响,以及他对自己情绪的控制能力)、4.理智特征(只

一个人在认知活动中的性格特征,表现为认知活动中的独立性和依存性、想象中的现实性、思维活动的精确性)

和动态结构

66.智力:指从事任何活动都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心理条件,即认识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力是支柱和核心,它代

表着智力发展的水平

67.知识:是指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

68.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和巩固下来的,完成活动的动作方式和动作系统

69.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能力不是知识和技能,但与知识和技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决定着掌

握知识和技能的方向、速度、巩固的程度和所能达到的水平;从另一方面说,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能力也得到了发展,所以能力与知识和技能又有密切的联系

70.按能力发展的高低程度,可把能力分为能力、才能和天才

71.能力:指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需要的心理条件

72.才能:指具备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

73.天才:指不仅具有才能,而且能力所需要的各种心理条件都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又给人类做出了杰出贡献

74.素质:或叫天赋,即一个人生来具有的解剖生理特点,包括他的感觉器官、运动器官以及神经系统构造和机能的特点。素质是能力

发展的自然基础和前提,决定了能力发展可能的范围,决定了能力发展的速度

75.能力发展的后天条件包括儿童正常发育的物质条件、家庭、所在的学校、所处的社会环境

76.巴普洛夫指出,两种基本神经过程的三个特性之间的不同组合,构成了高级神经获得欧诺个的不同类型;只存在着四种最基本的高

级神经活动类型,即强、不平衡的兴奋型;强、平衡、灵活的活泼型;强、平衡、不灵活的安静型;神经过程弱的抑制型

神经过程的基本特性高级神经活动

类型气质类型

强度平衡性灵活性

强不平衡兴奋型胆汁型

强平衡灵活活泼型多血质

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黏液质

弱抑制型抑郁质77.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基本名词相关知识

兴奋和抑制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反射、反射弧、反馈反射弧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经典条件反射应答条件反射巴

巴甫洛夫用狗做实验,当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分泌(无条件反射)。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同时出现铃声,这样结合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已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即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所以这时,铃声已转化成信号刺激(条件刺激)

操作条件发射

也叫工具条件反射桑代克

和斯金

把一只饥饿的白鼠放到箱子里,箱子里有个杠杆,按压杠杆就会出现一粒食物。开始,白鼠偶尔跳到杠杆上,压出一粒食物,反复多次,白鼠就会明白杠杆和实物之间的关系。操作条件反射和经典条件反射最大的区别在于操作条件反射要先有一个行为,而经典操作反射没有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和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的对应关系

78.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79.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与生俱来的、不学而会的反射,例如:吃东西流口水;强光照射瞳孔收缩

80.性格:容易受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直接反映一个人的道德风貌;更多体现了人格的社会属性;是个体间人格差异的核心

81.性格的各种特征中,态度特征能够起到决定其他特征的作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机械组合;在不同的场合下,会显露出它们的不同

侧面

82.人格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代表人物理论内容

动力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分三层,即本我(遵循快乐的原则)、自我(遵循现实性的原则)、超我(遵循道德

的原则)

类型理论荣格内向、外向

特质理论(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元素,每个特质具有两个相奥尔波特人格

特质理论创始

共同特质与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是影响个体各方面行为的特质、中心特质:是决定一个人一

类行为,能够代表一个人的主要行为倾向的特质、次要特质:是只在特殊场合下才表现出来的

不太重要的特质,作用比中心特质更小)

反特性)卡特尔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表面特质(是通过外部行为表现出来能够观察得到

的特质)与16种根源特质(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艾森克因素分析的方法和经典实验心理学的方法结合起来归结为神经质N、精神质P和内、外倾E;艾

森克人格问卷EPQ

科斯塔、麦克雷大五或五因素模型FFM,编制了测量五因素的工具NEO人格调查表:神经质N、外倾性E、经验开

放性O、宜人性A、认真性C

83.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84.社会心理学诞生:1908年美国社会学家罗斯的著作《社会心理学》,英国心理学家麦孤独的著作《社会心理学导论》先后出版,被

认为这两本著作的问世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85.孕育社会心理学的母体学科包括: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哲学、心理学等

86.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社会心理学定义心理学F.H.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1924年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

G.W.奥尔波特1954年,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

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主张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揭示个体

社会行为的依存条件,分析个体心理的变化过程

社会学艾尔乌德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以群体生活的心理学为基础,以对人类

反应、沟通以及本能和习惯行为的群体塑造类型的解释为出发点,研究个体

的社会行为的心理学有赖于对给生活在其中的历史的与社会环境的理解综合关于社会情境中个体的心理现象及其行为规律的科学

社会行为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和反应系统;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和反社会行为、人际合作与竞争以及群体的决策行为等

勒温公式1936年提出:B=f (P,E),B指行为,P指个体,E指个体所处情境,f指函数关系;含义:行为是个

体及其情境的函数,即个体行为是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

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社会心理定义社会刺激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个体层面(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系等)

人际层面(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人际沟通、人际关系)

群体层面(群体凝聚、群体心理氛围以及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社会层面(风俗、时尚、阶层、阶级以及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

87.社会心理学简史

分期时间特点

哲学思辨期(启蒙期)古希腊到19世纪上半叶对人性的哲学争论

经验描述期(形成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观察基础上客观描述和分析,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

包括(1.达尔文进化论;2.德国民族心理学;3.法国群众心理学;4.英国本能心理学;

5.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

实证分析期(确立期)始自20世纪20年代社会心理学领域使用实证研究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美国学者特里普力特和德国学者莫

德;从描述转向实证、从定性转向定量、从纯理论转向应用;代表人物:瑟斯顿(态

度量表)、李科特、谢里夫(游动效应)、莫里诺、勒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

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特征:1.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社会行为的方方面

面;2.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与预测行为;3.开始重视应用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

88.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原则:1.价值中立原则;2.系统性原则;3.伦理原则:a.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

b.在研究前,研究者应向被试者说明研究计划的主要部分,并征得被试者同意;

c.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

d.被试者有退出研究的自由;

e.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

f.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

的其它关系

89.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

90.观察法:1.自然观察:特点:对所观察的行为尽可能少地干预。自然观察是所有研究方法的基础;2.参与观察:特点:由于身临其

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与观察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的负面影响。通常要隐瞒自己的身份;

91.调查法(亦称询问法):1.访谈法:与观察法一样,也是直接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访谈是访谈者与被访者双方互相影响的过程;特

点:a.访谈者必须在双方人际沟通中取得信任,使被访者积极配合;b.为了保证客观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访谈具有特定的目的性和一套访谈提纲设计、编制与实施的原则;2.问卷法:是社会心理学研究中使用的最普遍的方法之一;特点:a.标准化程度较高,整个过程严格按一定程序进行,保证了准确性和有效性,避免了主观性和盲目性;b.收效快,能在短期内获得大量信息;结构:题目、前言、指导语、问题及备选答案、人口学数据的记录、结束语、计算机编码;设计原则:目的性原则、全面性原则、非歧义性原则、非暗示性原则、适度规模原则

92.档案研究法:是按照一定目的搜集大量的资料(过去的和现在的),通过内容分析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档案资料包括调查报告、

个案资料、事件记录、统计资料、出版物及历史文献等;心理咨询就是档案法的应用;档案法也是一种调查法,是对历史资料的调查;1.优点:对研究对象心理干扰小,适用于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和时间跨度较长的趋势研究2.缺点:工作量大,费时费力,分析数据难度较大;

93.实验法:a.自变量:研究者选择、控制的变量。多指能影响、决定及改变行为的客观因素。如: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

动机、态度等;b.因变量:跟随自变量变化而变化的变量。多指被试者的心理反应与行为;c.信度、效度等

9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实验室饰演的结果不能任意地推广到现实情境中;学习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定要把握其局限和适用范围;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社会心理学危机”原因,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结论的解释力较弱;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结果“生态学效度”一直受到质疑

95.社会心理学理论的价值体现在:1.提高人认识自身的能力;2.提高人的生活质量

96.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

理论流派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社会学习论

起源于行为主义班杜拉

沃尔特斯

1963年

学习机制:联想(经典的条件发射)、强化(正强化:奖赏是给予喜欢的刺激;负强化:取消惩罚,以引发所希望的行为)、模仿;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2.保持过程(是模仿发生的前提,依赖表象(童年早期形成)和言语编码(童年后期发展出来的)两种表征系统)、3.动作再现过程(是模仿学习中极为重要的环节)、4.动机过程(外部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

社会交换论霍曼斯

20世纪50

年代末60

年代初主张从经济学的投入—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的理论;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规则;人们在互动中倾向于扩大受益、缩小代价或倾向于扩大满意度、减少不满意度;五个命题:

1.成功命题:某种行为得到相应的奖赏,就会重复这种行为,奖赏越多,重复的频率越高;

2.刺激命题:相同的刺激引起相同或相似的行为;

3.价值命题:某种行为的结果对个体越有价值,他重复这种行为的可能性就越高;

4.剥夺—满足命题:个体重复获得相同奖赏的次数越多,该奖赏对个体的价值越小;

5.侵犯—赞同命题:没有得到期待的奖赏或受到出其所料的惩罚,会愤怒,出现侵犯行为,此时侵犯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反之,得到预期的,甚至超过预期的奖赏,或没有受到预期的惩罚,会高兴,会采取赞同行为,赞同行为的结果对他更有价值

布劳社会交换关系是建立在互惠基础上人们自愿的活动,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而且存在于群体之间和社区之间;还引入了权利、规范、不平等的概念

符号互动论詹姆斯

米德

20世纪30

年代

最早使用

符号互动

的是布鲁

默基本假设:1.个体对事物采取的行动是以该事物对他的意义为基础的;2.事物的意义源于个体与他人的互动,而不存在于事物自身;3.个体在应付他所遇到的事物时,往往通过自己的解释去运用和修改事物对他的意义

主要观点:1.心智、自我和社会不是分离的结构,是人际符号互动的过程,三者的形成与发展都以使用符号为前提;2.语言是心智和自我形成的主要机制;3.心智是社会过程的内化,内化的过程就是人的自我互动过程,个体通过人际互动学到了有意义的符号,然后用这种符号来进行内向互动并发展自我;4.行为并不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机械反应,是在行动的过程中自己设计的;5.个体行为受其自身对情境的定义的影响和制约;6.在个体与他人面对面的互动中,协商的中心问题是双方的身份和身份的意义;7.自我是社会的产物,是主我和客我互动的结果,主我是主动行动者,客我是通过角色获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会我

精神分析论弗洛伊德意识与潜意识

“力必多”

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

生本能(指向生命,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与死本能(指向毁灭,代表恨与破坏的力量)

人格结构(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荣格集体无意识;心理治疗的目的是发展病人的创造性潜力及完整的人格,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的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的、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新精神分析论霍妮的文化因素论:行为与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行为是个体对环境的反应,人格由环境和教育决定,后天因素在神经症和精神病的病因中其主要作用,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异是文化因素决定的,对焦虑有深刻的看法

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学说:人际关系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97.社会化

社会化的概念社会化:是个体由自然人成长、发展为社会人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交往,接受社会影响,学习掌握社会角色和行为规范,形成适应社会环境的人格、社会心理、行为方式和生活技能的过程;

社会化涉及社会(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及个体(个体适应社会的过程)两个方面,从社会视角看,

是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的过程;从个体视角看,是个体与其他社会成员互动,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终身社会化的观点认为社会化伴随人的一生;儿童及青少年时期的社会化是早期社会化;成人时期的社会化

是继续社会化

再社会化的概念由于社会急剧变化,对个体重新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包括对早期社会化及继续社会化过程中,没有取得合格社会成员资格的个体的再教化,劳教制度就是再社会化

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1.教导社会成员掌握生活与生产的基本知识和技能;2.遵守社会规范;3.明确生活目标,树立人生理想;4.

培养社会角色

社会化的基本条件人类有较长的生活依附期;人类的遗传素质(复杂的神经系统)

社会化载体家庭、学校、大众传播媒介、参照群体

社会化的分类语言的社会化:全部社会化是以语言社会化为条件的

性别角色社会化:性(生物)、性别(人格)、性别角色(态度和行为)

道德的社会化:道德观念与道德判断;道德情感;道德行为

政治的社会化:国家形象阶段;抽象国家观念阶段;国家组织系统阶段

98.社会角色

社会角色的概念个体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行为方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是对特定地位的个体行为的期待,是社会群体得以形成的基础

社会角色的分类按角色获得方式分为:1.先赋角色:建立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如父母;2.成就角色:主要靠个体努力获得的角色如老师按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分为:1.规定型角色:行为的规范化程度较高如公务员、军警;开放型角色:2.行为的规范

化程度相对较低,个体自由度较大,如朋友

按角色的功能分为:1.功利型角色:以追求实际利益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银行家、企业家、商人;2.表现型角色:

以表现社会秩序、制度、价值观念、道德风尚为基本目标的角色如教授、学者,主要发挥社会公平的作用

按角色承担者的心理状态分为:1.自觉角色:对自己的角色扮演有较为明确的意识,并尽力感染观众,如演员;2.

不自觉角色:并未意识到角色扮演,只是以习惯的方式行动如性别角色

角色扮演三要素角色期待、角色领悟和角色实践

角色失调角色失调:在角色扮演的过程中产生矛盾、障碍、甚至遭遇失效。分为:1.角色冲突(角色内冲突、角色间冲突);

2.角色不清(应激反应,焦虑和不满足);

3.角色中断;

4.角色失败(最严重)

99.自我、身份与自尊

自我的概念(古老课题)自我,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包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人际关系及社会角色的认知

主我是认识的主体,主动的自我,是进行中的意识流,观察者;

客我是认识的对象,即被观察者,包括一个人所持有的关于他自己的所有的知识和信念;

主我是自我的动力成分,是活动的过程,客我则制约主我的活动

镜我是由他人的判断所反映的自我概念

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比真实自我更重要,是个体自我知觉的体系与认识自己的方式

自我的结构 1.物质自我(其他自我的载体,是个体如何看自己身体的层面)、

2.心理自我(个体的态度、信念、价值观念及人格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如何看自己心理世界的层面)、

3.社会自我(处于社会关系、社会身份与社会资格中的自我,即个体扮演的社会角色,是自我概念的核心,

是社会如何看待个体,同时被个体意识到的层面)、4.理想自我(个体期待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即在其理想

中,我该是怎样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往往是个体行动的重要原因)、

5.反思自我(个体如何评价他人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是自我概念反馈的层面)

自我概念的功能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从生理自我(8个月—3岁)到社会自我(3岁—13、14岁),最后是心理自我(10年左右,从青春期到成年)身份的概念身份: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是其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地位身份相对稳定,是身份的主体;处境身份易变

身份的特点客观性、主观性、多重性、稳定性、契约性

自尊的概念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的结果

自尊水平是个体对每一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

自尊需要,满足—自信;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

挫折—自卑;是一种高级需要对名誉、支配地位、赞赏的欲望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公式詹姆士自尊=成功/抱负;自尊取决于成功,还取决于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亲子关系,即慈爱、要求一致、尊重、给予自由等;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理性地进行社会比较

自尊的测量罗森伯格自尊量表

100.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的概念个体对他人、群体以及对自己的知觉;对他人和群体的知觉是人际知觉,对自己的知觉是自我知觉;对行为原因的知觉也属于社会知觉的范畴;社会知觉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认知过程;社会知觉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心理活动,人

的社会化过程和人的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的

社会知觉包括:1.行为原因;2.人际知觉;3.自我知觉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认知者的经验图式即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观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的作用,如果大脑中没有解释新信息的图式,则需要形成新的图式

图式的作用: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2.影响记忆;3.影响自我知觉;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认知者的情绪

101.印象形成的效应与印象管理:印象:是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一般

会按照以往的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其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初次印象:也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概念解释知识点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

是第一印象的机制。不熟悉或者少见的人之间容易出现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最新获得的信息影响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

响更大的现象

一般来说,熟悉的人,特别是亲密的人之间容易出现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

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

象的其他品质

光环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起作用的

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人或事较为固具有社会适应的意义

定的看法;人们会基于性别、种族、外貌

等特征对人进行归类,认为一类人具有比

简化社会知觉过程

较相似的人格特质、态度和行为方式等有限经验的刻板印象有消极作用,产生偏见,歧视

总体印象人在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保持逻辑的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的原则形成的印象。包括:加法模式:指人们形成总体印象时,参考的是各种品质的评价分值的总和,个体被肯定评价的特征愈多,强度愈大,给人的印象就愈好;相

反个体被消极评价的特征越多,强度越大,给人的印象就越差,越难被他人接纳、

平均模式:指有些人在总体印象的形成上,并不是简单地把他人的多种特征的评价分值累加,而是将各种特征的分值

加以平均、

加权平均模式:指许多人在形成对他人的总体印象时,不仅考虑积极特征与消极特征的数量与强度,而且还从逻辑上

判断各种特征的重要性,依据的是加权平均数、

中心品质模式:指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略一些次要的、对个体意义不大的特征,仅仅根据几个重要的,

对个体意义大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印象形成过程的实际情

印象管理也称印象整饰、印象控制,指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去影响别人对自己的印象形成过程,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自我的期待;印象管理与印象形成的区别:印象形成

对认知者来说重点是信息输入,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印象管理重点是信息输出,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过程施加影响

印象管理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方式;成功的印象管理的基础是正确理解情境、正确理解他人、正确理解自身的状态、正确理解自己所承担角色的社会期待

印象管理策略1.按社会常模管理自己;2.隐藏自我与自我抬高;3.按社会期待管理自己;4.投其所好102.归因

归因的概念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即归纳行为的原因

行为原因的分类内因:指存在于个体内部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及努力程度等个人特征;内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个人特征;外因:指行为或事件发生的外部条件,包括背景、机遇、他人影响、任务难度等;外归因:将行为原因归于外部条件;综合归因:行为与事件的发生并非由内因或外因单一方面的因素引起,而兼有两者的影响的归因

稳定性原因(内部原因稳定)与易变性原因(外部原因易变);在行为的内因与外因中均有稳定性原因与易变性原因。内部原因,比如人的情绪易变,而人格特征、能力则会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外部原因中,工作性质和任务难度相对稳定,而气候条件则易于变化

可控性原因与不可控性原因:可控性因素——变化的预测;不可控因素——准确的预测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的。内控者和外控者;内控者的态度和行为是符合社会期待的

归因原则 1.不变性原则(海德是归因思想的创始人,归因时通常使用不变形原则,寻找某一特定结果与特定原因之间的不变联系);

2.折扣原则(凯利提出);

3.协变原则(凯利三维理论:特异性信息、共同性信息、一致性信息;如果特异性、共同性、一致性都高,则外部因素

的归因;如果特异性低,共同性、一致性高,作出内部因素的归因;最全面的归因原则)

影响归因的因素1.社会视角(行动者(当事人)、观察者(局外人)对行动者行为的原因的解释会有差别);

2.自我价值保护(有自我卷入的事情的解释,带有明显的自我价值保护倾向,即归因向有利于自我价值确立的方向倾斜;成败归因中,成功时,内归因有利于自我价值的肯定;失败时,外归因则减少自己对失败的责任,这是一种自我防卫策略;竞争条件下,个体倾向于把他人的成功外归因,从而减小他人的成功对自己带来的心理压力;如果他人失败,则倾向于内归因;动机性归因偏差:对他人成败的归因,个体均有明显的使自己处于有利的位置,保护自我价值的倾向;失眠患者有相反的归因倾向,认为失眠是内部原因造成的);

3.观察位置(归因于突显的、在注意中心的人或物);

4.时间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归因越来越具有情境性,过去很久的事解释为背景的原因,而不是行为主体和刺激客体的原因)

10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归因一致性共同性特异性

刺激客体(外归因)高高高

行为主体(内归因)高高低

背景低低高

104.动机:是引起、推动、维持与调节个体的行为,使之趋向一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或内在动力;社会动机:是人的社会行为的直接原因;105.动机过程:人的某种需要从未满足状态转换到满足状态,然后又产生新的需要的循环过程;

106.社会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是行为的启动因素;2.指向功能;3.维持与调节功能

107.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活动效率之间的关系大致呈倒U型曲线,即中等强度的动机,活动效率最高。动机强度过低或过高,均会导致活动效率下降;每种活动都存在最佳的动机水平,随活动的性质不同而不同,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比较简单的任务中,活动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随着任务难度的增加,最佳动机水平有逐渐下降的趋势

108.五种社会动机:

社会动机的分类知识点

亲和动机亲和:是个体害怕孤独,希望与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和友好联系的一种心理倾向,即合群,是人际吸引的较低层次;亲和需要引起亲和动机,亲和动机导致亲和行为;亲和起源于依恋;

亲和的作用:1.满足个人的某些社会性需要;2.获得信息;3.减轻心理压力;4.避免窘境

影响亲和的因素:1.情境因素:压力越大,群体成员的亲和动机越强;悲惨的情境也能加强亲和动机;2.情绪因

素:恐惧是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恐惧越亲和,焦虑是非现实危险引起的情绪体验,越焦虑越不亲和;3.

出生顺序:长子长女合群倾向更明显,按出生顺序递减

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善状态的动机;成就动机的重要性;抱负水平:是个体从事某种实际工作前,对自己可能大道德和期望达到的成就目标的主观估计;个体的抱负水平取决于其成

就动机的强弱;以往的成败经验影响抱负水平,成功提高抱负水平,失败降低抱负水平;个体的抱负水平与实际

成就往往有差异;

影响因素:1.目标的吸引力、2.风险与成败的主观概率、3.个体施展才干的机会

培养儿童成就动机:1.家庭教养方式;2.强调成就、追求成就的社会氛围

权力动机权力动机:是个体希望影响和控制他人的心理倾向;权力需要是权利动机产生的心理背景;包括积极的权力动机(谋求权力)和消极的权力动机(害怕失去权力);

引发因素:1.社会控制的需要、2.对无能的恐惧

侵犯动机侵犯动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以使自己获得平衡和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

侵犯行为:简称侵犯,也称攻击行为和暴力行为,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侵犯的构成:1.伤害行为(身体伤害、言语伤害)、2.侵犯动机(侵犯行为的直接原因)、3.社会评价(违反和

破坏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反社会的性质,而维持社会规范与社会准则的伤害行为具有亲社会的性

质;还有介于两者之间的伤害行为,即被认可的伤害行为,广义的侵犯包括以上三种情况,狭义的侵犯专指反社

会行为的伤害行为)

侵犯的原因:1.侵犯本能论的解释(代表人物:弗洛伊德、洛伦兹):侵犯是一种本能;2.挫折—侵犯学说(多

拉德、米勒、伯克威兹):侵犯是挫折的一种后果,侵犯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条件;挫折:指阻碍

个体达到目标的情境,也指行为受阻时,个体产生的心理紧张状态;要点:a.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成正比、

b.抑制侵犯的力量与该侵犯可能受到的预期惩罚强度成正比、

c.如果挫折强度一定,预期惩罚越大,侵犯发生的

可能性越小;如果预期惩罚一定,挫折越大,侵犯越可能发生;3.社会学习论的观点(班杜拉):侵犯行为是习

得的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1.情绪唤起水平;2.道德发展水平;3.自我控制能力;4.社会角色与群体;5大众传媒的

影响

去个性化状态,最大限度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的意识,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内疚、羞愧、恐惧和承

诺等行为控制力量也都被削弱,使人表现出通常社会不允许的行为,使个体的侵犯行为增加

利他动机利他动机:是个体不顾自身,增进他人的价值和利益的一种心理倾向

利他行为的性质:1.亲社会行为;2.以人为对象的亲社会行为;3.由利他动机引起的,其特征是以完全有利于他

人为目标

利他行为的原因:1.社会生物学的观点;2.社会规范论的观点:利他是一种社会交换,收益是自我价值的提高和

焦虑的减少;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性的道德规范包括:1.交互性规范;2.社会责任规范

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1.外部因素:a.自然环境、b.社会情境:他人的在场对利他行为有负面影响;情境的社会

性意义、c.时间压力、d.利他对象的特点(与利他者相似的人,特别是态度与价值观相似;未伤害过利他者的人;

有吸引力的人);2.利他者的心理特征:a.心境、b.内疚、c.人格(社会责任感、移情能力与自我监控能力与利

他行为呈正相关);3.利他技能

109.社交情绪:是人际交往中,个体的一种主观体验,是个体的社会需要是否获得满足的反映

110.四种社交情绪

社交情绪的分类概念

社交焦虑是一种与人交往的时候,觉得不舒服、不自然、紧张,甚至恐惧的情绪体验

嫉妒与他人比较,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的情绪状态。具有针对性、持续性、对抗性、普遍性

羞耻个体因为在人格、能力、外貌等方面的缺憾,或思想行为方面与社会常态不一致,而产生的一种痛苦的情绪体验;

健康的羞耻感是个体心理发展的自然结果

内疚个体因为自己对实际或者想象的罪行或过失负有责任,而产生强烈的不安、羞愧和负罪的情绪体验;健康的内疚感是心灵的报警器,是人类良心的情绪内核

111.态度

态度的概念是联系个体内、外世界的桥梁,是个体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总的评价和稳定性的反应倾向

态度的特点内在性、对象性(人、物、事件、观念等)、稳定性

态度的成分ABC模型:认知成分C、情感成分(主导地位)A、行为倾向成分B

态度与行为态度含有行为的倾向性;态度是行为的重要决定因素,但是具体的行动还受情境、认知因素、过去的经验与行为的影响

态度与价值观价值观对态度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个体对对象赋予价值来实现;价值的大小决定态度的强弱;态度对象的客观价值对态度有重要的影响,但态度直接决定因素是个体赋予对象的主观价值

态度与价值观有根本的不同:1.价值观与态度相比,更抽象和一般,更稳定和持久,更不容易转变;2.价值观不像态

度具有直接的、具体的对象,也没有直接的行为动力意义,它对行为的作用是间接的,价值观通过影响态度而最终影

响行为;越是接近价值体系中心的价值,越是接近态度体系中心的态度,对个体的意义越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越

态度的功能 1.工具性功能:个体倾向于形成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态度,态度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按照功利原则进行取舍的结果,是个体社会交换和社会适应的产物、2.自我防御功能:个体倾向选择有利于自我防御的态度,有利于自我形象及自我

价值的确立,减少焦虑和消极情绪、3.价值表现功能:强调个体主动表现自己,通过表明自己的态度,来显示自己的

社会价值、4.认知功能:个体对情境中的客体通过态度来赋予其意义

态度的维度 1.方向:态度的指向,即个体对态度对象是肯定指向或否定指向、2.强度:态度倾向于某一特定方向的程度、3.深度:个体对特定态度对象的卷入水平、4.向中度:某种态度在个体态度体系及相关价值体系中,接近核心价值的程度、5.

外显度:个体态度在其行为方向与行为方式上的外露程度

态度的形成 1.依从:态度形成的开始,此时受外因控制,是表面的,暂时的权益之计,是一种印象管理策略、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信息或群体规范,是自己与他人一致,情感因素其明显作用,认同依赖于对象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是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是个体原有的态度与所认同的态度协调的结果,是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个体态度的形成从依从到认同,再到内化,最后成为不易转变的稳定性的心理倾向

112.态度转变:个体形成一定的态度后,由于接受新的信息或意见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即说服的过程

113.态度转变:霍夫兰德的态度转变模型:1.传递者:是沟通信息的提供者,也是试图以一定的方式引导人们发生态度转变的劝导者;

2.沟通信息:态度转变是接受者意识到自己的态度与外在的信息存在差异后发生的,沟通信息是态度转变的最直接的原因;

3.接收

者:也是态度转变的主体;4.情境

要素影响因素内容

威信威信越高,与接受者的相似性越大,说服的效果越好

传立场传递者如果站在自己的立场会让人怀疑其说服动机

递说服的意图如接受者认为传递者刻意影响他们,则不易转变态度

者说服者的吸引力高吸引力的传递者容易说服别人

信息差异威信高的传递者,差异较大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威信低的传递者,差异适中时,引发的态度转变量较大

沟畏惧畏惧与态度转变不是线性关系;中等强度的畏惧能达到较好的说服效果

通信息倾向性对一般公众或个体卷入较浅的态度,单一倾向信息说服效果好

信息

对文化水平高的信息接受者或个体卷入较深的态度,提供正反两方面的信息,说服效果好信息的提供方式口头比书面好;面对面效果较好

接受者或原有态度与信念

的特性

内化了的态度作为接收者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的一部分,已成为既定事实的态度即接受者根据直接的经验形成

的态度,与个体需要密切相关的态度不易转变

目标人格因素依赖性较强、低自尊、不自信、低自我评价者以及社会赞许动机强时容易被改变

个体的心理倾向逆反心理、心理惯性、保留面子等心理倾向和自我防卫策略(笼统拒绝、贬损来源、歪曲信息、论点辩驳)会使其拒绝他人的影响

预先警告有双重作用。如接受者原有态度不够坚定、对态度对象卷入程度低,预先警告可促进其态度改变,态度与接收者重要利益有关,预先警告往往使其抵制态度转变

情境分心即注意分散,有双重作用。如果分心使接受者分散了对沟通信息的注意,将会减弱接受者对说服者的防御和阻抗,从而促进态度转变;如果分心干扰了说服过程本身,使接受者得不到沟通信息,则会削弱说服效果

重复沟通信息重复频率与说服效果呈倒U形曲线关系;中等频率的重复,说服效果较好

114.态度转变理论

理论名称内容

海德的平衡理论(POX模型)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在态度转变中的作用;态度改变遵循“费力最小原则”原则

平衡状态,即P(个体)、0(他人)、X(另一个对象,可能是一个人或一个事物)都是肯定,或其中一种肯定,两种否定,则存在平衡状态;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要比人及联系否定情况下的平衡状态更令人愉快,人际联系肯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要大于人际联系否定情况下的态度转变的压力;P-O的关系最重要,P-O肯定时为强平衡、强不平衡,P-O否定时为弱平衡或弱不平衡

认知失调论费斯廷格当各种认知因素出现“非配合性”的关系时,个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进而造成不愉快的紧张状态;

原因:1.逻辑的矛盾;2.文化价值的冲突;3.观念的矛盾;4.新旧经验相悖

消除、减少认知失调的途径:1.改变或否定失调的认知因素的一方,使两个方面的认知因素协调;2.引入或增加新的认知因素,以改变原有的不协调关系;3.降低失调的认知因素各方的强度

社会交换论从个体对的事权衡与比较厚,产生的趋向与回避动机的角度,解释态度的形成与转变;态度是肯定因素(得)和否定因素(失)的代数和;认为决定个体采取何种态度以及转变态度的关键是诱因的强度

115.态度是个体内在的心理倾向,无法直接测量,一般使用间接测量的方法;态度测量的方法:量表法:分单维量表(瑟斯顿等距量表、李科特累加量表)和多维量表(奥斯古德语义区分量表、博加达斯社会距离量表)、投射法(基本假定个体会将自己的需要、情感或观念倾向投射到其他对象上,知觉成对象的实际上为其自己具有的特征)、行为反应测量法(是测谎仪的工作原理,个体的心理状态、心理过程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到他的外在生理体征和外在行为上)

116.沟通的结构和沟通网络

沟通的概念指信息的传递和交流的过程,包括人际沟通和大众沟通;人际沟通是以视听沟通为主的沟通;背景是沟通发生时的情境,其影响沟通的每一要素以及整个沟通过程;反馈使沟通成为一个双向的交互过程;在沟通使用的各种符号系统中,最重

要的是语词

人际沟通: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信息以及情感、需要、态度等心理因素的传递与交流过程,是一种直接的沟通形式;

大众沟通:也称传媒沟通,是一种通过媒体(影视、报刊、网络)中介的大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

沟通的结构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者、反馈、障碍、背景

沟通的功能 1.获取信息的手段;2.思想交流与情感分享的工具;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的重要因素;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5.协调群体内的行动,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际沟通的分类1.按组织系统分为:a.正式沟通:通过组织规定的通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信息通道规范,准确度较高;b.非正式沟通:在正式通道外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形式灵活,传播速度快,但随意性大和可靠性差

2.按信息流动方向分为:a.上行沟通:下情上达;b.下行沟通:上情下达;c.平行沟通:同级间信息交流

3.以信息源与接收者的位置关系分为:a.单向沟通:信息源与接收者位置不变的沟通;b.双向沟通:信息源与接收者的位置不断变化的沟通

4.基本的语词沟通:a.口头沟通:面对面的口头交流,会谈、讨论、演说、电话联系等;b.书面沟通:文字形式的沟通,布告、通知、报刊、短信等

5.现实沟通与虚拟沟通(沟通进程主要受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想象所左右和引导)

沟通网络正式沟通网络:在正式群体中,成员之间信息的交流与传递的结构;五种形式:链式、轮式、圆周式、全通道式、Y式;

比较沟通网络的沟通质量的常用指标:信息传递速度、准确度、接收者接受的信息量及其满意度;全通道式的沟通网络,信息的传递速度较快,群体成员满意度较高

非正式沟通网络:流言式、集束式和偶然式;容易出现失真与歪曲

117.体语沟通的分类

体语(身体语言)知识点

目光眼睛是最有效的显露个体内心世界的途径。但人对目光很难做到随意控制。人的态度、情绪和情感变化都可以从眼睛中反映出来;是内心情感的灵敏指示器;目光接触是最重要的身体语言沟通方式

面部表情目光和面部表情是精细信息沟通的体语形式。经过训练,人能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表情肌,因而面部表情表达的情感状态有可能与实际情况不一致;可表达肯定与否定、接纳与拒绝、积极与消极、强烈与轻微等情感,可控、

易变、效果较为明显;表现愉悦的是嘴、颊、眉、额;表现厌恶的是鼻、颊、嘴;表现哀伤的是眉、额、眼睛及

眼睑;表现恐惧的是眼睛与眼睑;

目光与面部表情出现分离时,表达个体真实心态的有效线索是目光

身体运动和触摸手势语占有重要的位置;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

姿势和装饰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的姿态表达情感及态度的体语

人际距离可分为公众距离(12-25英尺,正式场合,演讲或公共场合,沟通往往是单向的)、社交距离(4-12英尺,商业交往,彼此认识)、个人距离(1.5-4英尺,朋友之间,说话温柔,能感知大量的体语信息)和亲密距离(0-18英寸,

亲人、夫妻间,感受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刺激);1英尺=0.3048米;1英寸=25.4毫米

118.人际关系、人际吸引、人际互动和社会影响

人际关系的定义是人与人在沟通与交往中建立起来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人际关系的特点 1.个体性;2.直接性;3.情感性

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

展阶段

1.定向阶段;

2.情感探索阶段;

3.情感交流阶段;

4.稳定交往阶段

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的深度自我暴露:也称自我开放,指在沟通和交往的时候把自己私人性的方面显示给他人;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是人际关系深度的一个敏感的探测器;

自我暴露由浅到深,分为四个水平:1.情趣爱好方面(饮食习惯、爱好);2.态度(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3.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4.隐私方面(个体的性经验,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

人际关系的原则 1.相互性原则:人际关系的基础是彼此之间的相互重视与支持、2.交换性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社会交换过程,交换的基本原则是:个体期待人际交往对自己是有价值的,在交往过程中的得大于失或得等于失,至少是得别

太少于失、3.自我价值保护原则:个体对自身价值的意识与评价、4.平等原则:交往双方的社会角色和地位、

影响力、对信息的掌握等方面的不对等,会影响形成实质性的情感联系,平等待人,让对方感到安全、放松与

尊严

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舒茨以人际需要为主线提出了人际关系的三维理论,是基本人际关系取向(FIRO)理论,观点:1.人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即包容需要(指与他人接触、交往、相容的需要)、支配需要(指控制他人或被他人控制的需

要)和情感需要(指爱他人或被他人所爱的需要);2.人际需要决定了个体与其社会情境的联系,如果不能满

足,可能导致心理障碍及其他严重问题;3.对于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有主动表现和被动表现两种满足方式,

构成了六种基本的人际关系取向,即主动包容式(主动与他人交往,积极参与社会生活)、被动包容式(期待

他人接纳自己,退缩、孤独)、主动支配式(喜欢控制他人,能运用权力)、被动支配式(期待他人引导,愿

意追随别人)、主动情感式(表现对他人的喜爱、友善、同情、亲密)、被动情感式(对他人冷漠、负性情绪

较重,期待他人对自己亲密);4.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是否得到满足以及由此形成的行为方式,对个体成年后的

人际关系有决定性的影响;包容需要(低社会行为、超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支配需要(民主式的行

为方式、专制式的行为方式、拒绝支配式的行为方式、焦虑过重,防御倾向明显);情感需要(低个人行为、

超个人行为、理想的个人行为);舒茨用三维理论解释群体的形成与群体的解体,提出了群体整合原则

人际吸引人际吸引: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亲和是较低层次的人际吸引,喜欢是中等程度的吸引,爱情是最强烈的人际吸引形式

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熟悉与邻近(与交往频率有关,交往频率与喜欢程度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2.相似性(信念、价值观及人格特征的相似;兴趣、爱好等方面的相似;社会背景、地位的相似;年龄、经验的相似;实际的相似性很重要,

双方感知到的相似性更重要)和互补(需要的互补;社会角色和职业的互补;某些人格特征的互补;互补产生

的吸引力非常强大)、3.外貌(容貌、体态、服饰、举止、风度等个人外在因素)、4.才能(对别人构成压力,

就不会有作用)、人格品质(真诚是人际吸引最重要的品质)

人际互动的定义就是人际相互作用,互动是一个过程,由自我互动、人际互动和社会互动组成,人际互动专指人们在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交往、交流,结构上更强调角色互动

人际互动主要形式合作与竞争;

合作: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互相配合的一种行为;基本条件:1.目标一致;

2.共识与规范,即合作双方对共同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有基本一致的认识,并在合作过程中,遵守双方共同

认可的社会规范;3.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竞争:是个体与个体、群体与群体之间争夺一个共同目标的行为

基本条件:1.目标较为稀有或者难得,并且只有双方对同一目标进行争夺,才能形成竞争;2.争夺中可能出现

零和冲突(一方赢,另一方输),也可能出现双赢的结局;3.竞争是有理性的,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多伊奇提出一种解释竞争与合作行为的理论,个体行为的目标与手段与他人行为的目

标与手段之间如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他们之间就会产生相互作用;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积极的、

肯定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相关的他人采取某种手段实现目标时,个体的目标与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

间是合作关系;当不同个体的目标与手段之间存在消极的或否定性的依赖关系时,即只有与自己有关的他人不

能达到目标或实现手段时,个体的目标与手段才能实现,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从众从众是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

从众的特点 1.引起从众的群体压力可以是真实存在的,也可以是想象的;2.群体压力可以在个体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也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影响;3.从众行为有时虽然不符合个体的本意,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自愿是

从众的重要特点

从众的功能从众具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和让个体适应社会的功能

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行为与认知不存在冲突)、2.权宜从众(日常生活中最普遍的一种从众形式,个体会出现认知失调,体验焦虑等情绪)、3.反从众

从众行为的原因 1.寻求行为参照;2.对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水平以及成员之间的吸引水平)

影响从众的因素 1.群体因素:a.群体成员的一致性愈高,个体面临的群体压力也越大,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b.群体的凝聚力越大,对个体的吸引力越强,个体越容易产生从众行为;c.群体规模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产生从

众行为的可能性随群体规模的增加而上升,超过这个范围,影响就不明显,群体规模的临界值大致在3-4人;

2.个体人格因素:a.个体的自我评价越高,从众行为越少;自我评价越低,从众行为越容易发生;b.个体独立

性较强的,较少从众;依赖性较高的容易从众;3.情境的明确性:情境明确,判断的客观标准清晰,从众行为

减少;情境模糊,对自身判断的肯定程度降低,从众的可能性就会增加;4.其他因素:性别、智力等因素对从

众也有一定影响,尚未发现明显的、确定的关系

社会促进社会促进:也称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任务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他人在场的形式有实际在场、想象在场和隐含在场

社会干扰:也叫社会抑制,与社会促进相反,他人在场,反而使个体的工作绩效降低;

普里特最早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促进现象;F.H.奥尔波特最终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1.结伴效应,即在结伴活动中,个体会感到社会比较的压力,从而提高工作或活动的效率;2.观众效应,即个体从事活动时,是否有观众在场,观众的多少及观众的表现对其活动的效率有明显影响

优势反应强化说扎荣克提出优势反应强化说,认为他人在场,个体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易于表现,而弱势反应会受到抑制;个体可能通过其竞争动机和他人对其评价的认知获得社会促进的效果

社会懈怠(社会逍遥)是指群体一起完成一件任务时,个体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完成时偏少的现象;

主要原因:是个体在群体活动中的责任意识降低,被评价的焦虑减弱,因而行为的动力也相应下降

模仿的概念指在没有外在压力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响仿照他人,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模仿的特点 1.模仿的社会刺激是非控制性的,榜样是模仿的条件,但模仿是自愿产生的,有时可能是无意识的;2.相似性,即模仿者的举止近似于其所模仿的榜样

模仿的种类 1.有意模仿:是模仿者有目的、主动的模仿;2.无意模仿:并非绝对无意识,只是意识程度相对比较低

模仿的意义模仿是学习的基础:是个体反映与再现他人行为最简单的方式,是掌握人际互动经验最简单的机制

适应作用:适应社会生活,模仿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

促进群体形成:增进群体凝聚力

模仿的发展随个体的发展而发展;从无意模仿到有意模仿;从游戏模仿到生活实践模仿;从对外部特征的模仿到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塔尔德模仿律的主要模仿是基本的社会现象。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

内容下降率:下层人士具有模仿社会上层的倾向

几何级数率:没有干扰的情况下,模仿以几何级数增长

先内后外率:优先模仿本土文化

暗示的概念指在非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表情、姿势等对他人的心理与行为发生影响,使其接受暗示者的意见和观点,或者按所暗示的方式去活动;往往采取较含蓄,间接的方式进行

暗示的三要素 1.暗示者;2.暗示信息;3.被暗示者

暗示的种类 1.按信息来源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2.按暗示者的目的分为:有意暗示和无意暗示;3.按暗示双方的接触方式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4.按暗示效果分为:暗示(达到暗示者预期效果)和反暗示(达到反效果,

即暗示刺激发出后,引起被暗示者相反的反应)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1.暗示者的权力、威望、社会地位及人格魅力对暗示效果有明显的影响;2.被暗示者如果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暗示效果就明显;被暗示者的年龄、性别与暗示的效果也有关系,年龄也越容易接受暗示,女性比男性易受暗示;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是暗示发生作用的客观环境

社会感染的概念是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的情绪和行为。

其特点有:双向性;爆发性(反复振荡,反复循环引发冲动性情绪,导致非理性行为);接受的迅速性

社会感染的分类 1.个体间的感染:是社会感染最常见的形式;2.大众传媒的感染:影响巨大、深远;3.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重要特征是循环反应

119.爱情、婚姻与家庭

爱情的定义是人际吸引最强烈的形式,是身心成熟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对异性个体产生的有浪漫色彩的高级情感

爱情的特点 1.爱情一般是在异性之间产生的,狭义的爱情专指异性恋,不含同性恋;2.爱情是个体身心发展到相对成熟的阶段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没有爱情体验;3.爱情是一种高级情感,不是低级情绪;4.爱情有生理基础,包

括性爱因素,不是纯粹的精神上的依恋;5.爱情的基本倾向是奉献

爱情与喜欢的区别点依恋、利他、亲密

爱情的发展阶段所有导致爱情的因素均可归结为利益和价值,既可以是物质的、经济的因素也可以是社会的、心理的因素;四个阶段:1.取样与评估;2.互惠;3.承诺;4.制度化(具有排他性)

爱情的形式李的分类:1.浪漫式;2.好朋友式;3.游戏式;4.占有式;5.实用式;6.利他式

哈特菲尔德的分类:1.激情爱;2.伙伴爱

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斯坦伯格认为:爱情是由亲密(重视彼此的喜欢、理解与期待)、激情(魅力与性吸引)、承诺(决定发展稳定的关系)三因素组成的三角型(可以使正三角形:三因素完全平衡;也可以是非正三角形:以一因素为重点

的不平衡三角形;按强度分为高强度爱情三角形和低强度爱情三角形);七种类型的爱情:1.亲密(喜欢);

2.伙伴爱(亲密+承诺);

3.承诺(空洞爱);

4.愚蠢爱(承诺+激情);

5.激情(迷恋);

6.浪漫爱(激情+

亲密);7.完美爱情(激情+亲密+承诺)

婚姻的定义婚姻:是男女结成夫妻关系的行为,是家庭成立的基础和标志;婚姻关系的本质在于它的社会性,即婚姻是按照一定的法律、伦理和习俗规定而建立的;夫妻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婚姻的动机婚姻行为决定于婚姻动机;婚姻动机包括:1.经济;2.繁衍;3.爱情(包括性);现代社会,爱情第一、繁衍其次、经济第三

婚姻的类型 1.爱情型:由美貌与性吸引而导致的结合;以人格的相似性或互补性为基础的结合;2.功利型;3.平等合作与分工型;4.建设型;5.惰性型;6.失望型;7.一体型

离婚的定义离婚:就是依法解除婚姻关系;夫妻彼此心理的不协调、背离或对立,会造成双方的心理冲突;心理冲突往往是离婚的原因和前奏,离婚往往是心理冲突激化的结果

夫妻之间的心理冲突 1.需求不满:a.自我价值的不到对方承认,自尊心受损;b.一方或双方在性方面的需要得不到满足;c.一方或双方正当的感情需要得不到满足;d.家庭经济需求得不到正常满足;e.在休闲、爱好等方面,双方的需要与兴

趣的差别太大;2.价值观念不一致;3.“自我”的远离:自我包括自我意识、自我期待、自我取向等;自我远

离表现在:a.两个自我的基本利益相异,各趋己利;b.夫妻的婚姻动机动机都是利己;c.遇到分歧,各持己见,

互不相让;d.对方处于痛苦时,不安慰,不帮助,使婚姻具有的促使双方心理健康的功能丧失;e.夫妻的性差

离婚的原因 1.低龄结婚;2.未婚先孕;3.恋爱时间短;4.家庭有离婚史;5.婚前性经验;6.夫妻不平等;7.性生活不和谐

家庭的定义家庭:作为一个群体,是社会的细胞,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及收养关系构成

家庭的特点 1.以婚姻(姻亲)、血缘(血亲)关系为纽带;2.家庭是一种初级社会群体,其成员之间有较多的面对面的交往,有直接的互动与合作;3.与其他社会关系比较,家庭关系最为密切、深刻,包括:性、生育、赡养、生活、

事业、经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关系

家庭的结构 1.结构要素:a.家庭成员的数量;b.代际层次:在家庭代际关系中,既有连续性,又有间断性(代沟);c.夫妻数量:夫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中有几对夫妻,就有几个核心,核心越多家庭越不稳定;2.结构模式:核心

家庭是家庭的主要结构模式:a.核心家庭:由夫妻和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b.主干家庭:由夫妻和一对已婚子

女组成的家庭;c.联合家庭:由夫妻与两对或以上的已婚子女组成的家庭;d.其他家庭:单亲家庭、丁克家庭;家庭的功能 1.经济功能;2.性的功能;3.生育功能;4.抚养与赡养功能;5.教育功能;6.感情交流功能;7.休闲与娱乐功能

影响家庭功能的因素 1.社会与环境因素(政治、经济、道德风尚、人文环境、所在地域等);2.家庭成员的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科学文化素质、道德素质、环境素质、生理与心理素质);3.家庭成员间的人际距离

家庭生命周期家庭生命周期:指一个家庭从形成到解体的过程,只适用于核心家庭;

六个阶段:1.形成:结婚—第一个孩子出生;2.扩展:第一个孩子出生—最后一个孩子出生;3.稳定:最后一

个孩子出生—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4.收缩: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5.空巢:

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配偶一方死亡;6.解体:配偶一方死亡—配偶另一方死亡;

家庭生命周期概念的局限性是忽视了离婚、丧偶等因素对家庭的影响,所以适用范围不广泛,不适用于残缺家

庭和无子女等类型的家庭

120.第三章发展心理学知识

发展心理学定义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属于基础理论学科;包括:

1.心理种系发展: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比较心理学);

2.心理种族发展:指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民族心理学);

3.个体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到衰亡整个全程的心理发展;

一是发生:从无到有;二是发展:从简到繁

心理发展的性质1.整体性:个体心理是由各种心理过程和现象有机联系的整体,心理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a.作为整体的心理活动有其独特的质的规定性,不等同于各种心理现象特征相加的集合;b.心理的发展是在各种心理过程机密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互动关系中进行的、

2.社会性:人的心理发展是受人类社会环境制约,在社会生活条件下及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由社会文化所决定,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3.活动性:个体心理的发展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桥梁就是活动;心理发展不能简单地以先天排定的发展程序展开,也不能机械地归结为由后天环境所决定;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是指:外界环境对个体的刺激和要求;主体对客观环境采取的一系列活动;动作和活动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中介;动作和活动包括外部动作和内化活动;活动的内化是外部活动逐步改造为内部智力的活动,内化过程表现为:概括化、言语化、简约化、超越化(指能够超出外部活动的界限而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

4.规律性: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b.方向性和顺序性:方向性指心理发展的指向性,一般发展的趋向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顺序性是指心理发展遵循着确定的序列,从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到中老年期发展变化,这个发展次序是固定的不能颠倒错乱和超越;心理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是先天排定的向性和序性程序、c.不平衡性:指个体一生的心理发展并不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匀速前进的,它是按不均衡的速率向前进展的,呈现发展的快速期和非快速期;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生后的第一年是个体一生中发展速度最快的时期,婴幼儿期属第一发展加速期;童年期是发展速度较快的缓慢发展期;少年期(青春发育期)是第二个加速发展期,伴随青年期的结束,心理发展达到高峰,进入成熟期;中年期处于平稳发展变化阶段;老年期的心理变化走向下降趋势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各年龄阶段的特征:

1.年龄特征:是心理发展各个阶段的质的规定性,即本质特征;具有普遍性;心理发展与年龄有密切联系,变现为:a.时间是心理发展的一个维度,心理发展是在时间(年龄)中进行的;b.心理发展与年龄大致对应,而非绝对同步;c.年龄和心理发展不是因果关系;

2.年龄阶段的根源:是由心理过程或特征的变化所规定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认知过程起着主导作用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1.遗传和环境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问题,是心理发展的动因、本质问题;

2.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关系问题,是心理发展过程的问题;

3.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问题,是关于主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与环境和教育之间通过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形成自组织发展过程的重要问题;

4.关键期问题,是关于个体早期心理发展是否具有关键期以及如何看待敏感期的问题

研究方法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1.描述;2.解释;3.预测;4.控制;具有层层递进的关联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发展心理学是专门研究个体心理和行为如何随年龄增长而发展变化的;关注的是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全过程的心理发展和变化历程,体现的是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和动态性,简称为发展性,这是发展心理学的核心特点;

研究对象年龄跨度大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显著特征

发展心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研究心理发展的动力和制约因素;2.研究心理发展的过程,这是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独特方面

横向研究设计:是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同时对不同年龄组的被试者进行比较研究的设计方式,又称为横向比较研究,发展心理研究大多采用横向研究设计;1.优点:a.适用性;b.时效性;2.缺点:a.人为的联接性;b.组群效应:是指横向研究可能将受不同的社会环境影响而造成的差异当成随年龄增长而引起的发展变化

纵向研究设计:是对相同的研究对象在不同的年龄或阶段进行的长期的反复观测的设计方式,也称纵向跟踪研究;1.优点:

a.能够系统地了解心理发展的连续过程;

b.能够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2.缺点:a.实效性较差(耗费时间及人力和物

力);b.被试容易流失;c.可能出现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因多次重复测试)

纵横交叉研究设计:是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的取长补短;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新趋势:1.跨文化比较研究:a.探讨发展的相似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b.探查发展的差异性的跨文化比较研究;2.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a.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b.跨领域的综合性研究;3.研究方法的整合;4.

训练研究和教育实验越来越受重视

121.心理发展的动因:是决定心理发展的因素、心理良性发展和劣势行进的影响因素、促进个体积极发展的核心要素等根本性问题理论代表人物观点

遗传决定论 高尔顿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优生学创始人 心理发展的过程只是这些先天内在因素的自然显现

环境作用(包括教育)只起一个引发的作用,最多只能促进或延缓遗传素质的自我显现

环境决定论 行为主义 心理发展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

心理学创 始人 华生 片面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否认遗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环境共同决定 二因素论 施太伦 心理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决定的;把遗传和环境视为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同等成分;看作是两种各自孤立存在的因素;企图揭示各因素单独发挥作用的程度

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 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 社会学习论强调儿童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和替代性强化;1.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

(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进行学习;2.替代性强化:看到他人成功和被赞扬的行为,就会增

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或受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儿童的言语

发展、社会行为的习得、道德和价值标准的形成等都是通过社会学习得来的(也叫社会认知)

社会文化因素决(文化学习理论) 维果茨基 创立文化—历史理论 心理的实质就是社会文化里是通过语言符号的中介而不断内化的结果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和人共有,其发展受个体的生物成熟因素所制约

高级心理机能:人特有的,其发展是由社会文化历史因素所制约

维果茨基对心理机能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标志作出明确的论述,归纳为四个指标:1.随意化,即心理

活动的随意机能的形成和发展;2.概括-抽象化,即心理活动抽象概括机能的形成和发展;3.整体化,

即各种心理机能相互作用并重新组合,形成高级心理结构;4.个性化,即心理活动越发突出个性特征,

凸显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这四种心理发展的指标构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

社会文化活动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以语言为中介使心理活动发生质变

关于教育和教学如何促进心理发展:1.最近发展区: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水平和有成人指导下或

与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

2.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3.学习和指导的最佳期限:前提和条件:a.以个体的发育成熟为前提;b.要以一定的心理技能发展为

条件,最重要的是某些心理特征处在开始形成而尚未达到成熟的地步时,进行有关教学效果最佳

主体客体相互作用 皮亚杰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要表现:1.在心理发展中,主体和客体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2.主体和客体相互转化的互动关系,先天遗传因素具有可控性和可变性,在环境的作用下,可以改变遗传特性;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受个体主观能动性的调解,心理发展

过程是主体自我选择、自我调节的主动构建过程

智力的本质是适应;四个基本概念:1.图式:即认知结构,不是指物质的结构,是指心理组织,是动

态的机能组织,图式具有对客体信息进行整理、归类、改造和创造的功能,以使主体有效地适应环境;

2.同化:是主体将环境中的信息纳入并整合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3.顺应:是当主体的图式不能

适应客体的要求时,就要改变原有图式,或创造新的图式,以适应环境需要的过程,顺应使图式得到

质的改变;4.平衡:是主体发展的心理动力,是主体的主动发展趋向

心理起源于动作,动作是心理发展的源泉

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经验(物理经验、数理逻辑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化:作用

基于两个方面:a.成熟、经验和社会环境三个因素的作用必须加以协调,这种协调作用正是平衡化的

功能;b.每一阶段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过程,都是连续不断的通话和顺应的自我调节活动过程,

这种自我调节正是平衡化的实质所在

122. 心理发展过程

心理发展的连续论 心理发展是连续进行的,不分阶段

心理发展的阶段论 心理发展是分阶段进行的,各个阶段都有不同于其他阶段心理发展的质的规定性

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心理发展的不均衡性

心理发展中的量变、质变关系

123. 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以生理发展为标准,根据内分泌腺的发育情况,把儿童心理划分为三个时期;以种系演化为标准,按人类种系进化的不同时期,把儿童心理发展心理分为三个阶段;以儿童与环境的关系作为分期的标准,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以主导活动的变迁作为分期标准,把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六个阶段

124. 以认知结构发展特点为标准划分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皮亚杰把认知(智慧)发展视为认知结构的发展过程,以认知结构为依据区分心理发展阶段(四个阶段):

阶 段 特 点

感知运动阶段(O —2岁) 感知运动图式;借助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

前运算阶段(2—6、7岁) 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符号功能,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

有了质的飞跃;

1.泛灵论、

2.自我中心主义、

3.不能理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思维不可逆(反演可逆性、互反可

逆性)、5.缺乏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6、7—11、12岁) 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1.守恒性、2.摆脱自我中心性、3.思维可逆性

形式运算阶段 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

(11、12岁及以后) 1.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2. 进行假设--演绎推理

125. 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艾里克森修正并超越了经典精神分析学派理论,提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理论;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有强调文化社会因素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需要与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称为心理社会危机;艾里克森划分人格发展阶段(八个阶段)的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阶 段 年 龄 主要发展任务 克 服 良好人格品质

婴儿前期 O —2岁 信任感 怀疑感 希望

婴儿后期 2--4岁 自主感 羞耻感 意志

幼儿期 4—7岁 主动感(初创性) 内疚感 目标

童年期 7--12岁 勤奋感 自卑感 能力

青少年期 12—18岁 角色同一性 角色混乱 诚实

成年早期 18—25岁 亲密感 孤独感 爱

成年中期 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

成年后期 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或厌恶感智慧、贤明

126.艾里克森划分年龄阶段的特点:1.心理发展阶段是从出生到衰亡整个人生历程的划分;2.二维的发展阶段说,不只是一维的纵向发展阶段划分,还包括横向维度的人格发展;3.动态过程,即在人格维度上成功与不成功两级之间具有变化的空间;4.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的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127.心理发展的内动力和外动力的关系:内动力:指人类所具有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心理动力;外动力:指家庭和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儿童心理发展是内动力和外动力相互作用的结果;人自身的内在动因是其发展的原动力,是自生长、自组织、自构建的心理动力,外在环境和教育需要通过内在动力而发挥作用;内动力和外动力良性互动的结果形成具有新质的发展动力,这才是制约并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真正动因

128.儿童早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劳伦兹发现):1.个体早期发展的优劣,对毕生心理发展的质量具有重要影响;2.儿童早期是独特的发展时期,婴幼儿身体、心理、社会性和情绪都经历了特有的发展里程;3.儿童早期的发展变化既迅速又显著;4.个体发展的早期对负面影响(如营养不良、情感剥夺)最为敏感,早期不良教养的后果可能持续终身

129.关键期的概念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而过了这个时期有关方面的发展会出现障碍,且难以弥补;动物的关键期现象主要表现在感知活动水平上的本能反应;人类婴儿只能在感受系统范围内有所表现;关键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一段时间的窄窗口

130.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在这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某些方面发展迅速的时期,如果错过了敏感期,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敏感期是特定学习机会的宽窗口

131.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普莱尔于1882年发表《儿童心理》一书,被视为科学儿童心理诞生的一个标志

132.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的重要标志:1957年美国《心理学年鉴》用发展心理学取代儿童心理学作为文章的标题,可以认为发展心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地位从此更为明确起来;

133.婴儿期:是指个体从出生到3岁的时期,它是儿童生理发育和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人生发展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134.新生儿的发展:人的生命从受精卵开始,约经历280天的胎内发展(产前期),个体产前期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1.胚肿期(0—2周);2.胚胎期(3—8周);3.胎儿期(9—38周)

135.新生儿:是指从出生到个月的婴儿;新生儿是婴儿开始独立发挥生理机能、建立正常的生活节律,以维持生命技能的重要时期;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在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经验因素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新生儿反射行为第一类反射行为:具有明显的生存意义的无条件反射,包括:1.食物反射(觅食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

2.防御反射(眨眼反射、呕吐反射、喷嚏反射);

3.定向反射;是机体适应环境和保护自身的必要的反射行为,

称为生存反射;对人的终身都具有适应价值

第二类反射行为:没有明显适应价值的无条件反射,包括:抓握反射、行走反射、游泳反射、围抱反射、巴宾斯

基反射等;对新生儿没有生物学意义,在出生后4—6个月内自行消退

意义: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是他们先天具有的适应环境、保护自身生存的行为,有助于婴儿发展早期的社会关系,

以后新生儿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各种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智力发展最原始的基础

新生儿生活模式睡眠一觉醒时的活动-啼哭,周期性变化;觉醒:记忆和学习;啼哭是生理需求引起的,在此基础上哭泣才增加了社会交往需求的性质,啼哭首先是新生儿最早将需求信息传递给看护人的一种交流手段;啼哭又是新生儿影响成

人行为的强有力手段,能起到成人照顾他的导向作用;

新生儿心理发展三种见解:1.以感觉的产生为指标;2.以无条件反射为指标;3.以出现明确而稳定的条件反射为指标

婴儿大脑 1.可塑性;2.可修复性

动作发展的意义 1.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的源泉;2.动作是婴儿心理发展水平的指标;3.动作的发展使婴儿获得探究环境的新手段和主动权;4.动作的发展促进婴儿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主要动作 1.手的抓握动作(重点是五指分化和手眼协调);意义:a.抓握动作是婴儿主动地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表现;

b.为认识发展奠定基础;

c.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具有间接性;2.独立行走(婴儿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意义:a.婴儿的躯体移动从被动转为主动,使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b.主动行走可以扩大认知范围;c.增加了

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

动作发展婴儿动作发展遵循着普遍的原则和顺序:有从上到下发展的头尾原则、由内向外发展的近远原则、从大动作向精细动作发展的大小原则;影响婴儿动作技能的因素有:成熟程度、刺激物的支持、环境提供的动作活动机会、成

人激发婴儿掌握操作事物的技能和探究环境的愿望以及母亲的抚养方式等

学习 1.模仿:是婴儿的一种天生学习能力,具有普遍性,是先天排定的婴儿的重要学习手段;2.条件反射学习:是婴儿最基本的学习方式;3.偏好新颖刺激:与生俱来的,是习惯化和去习惯化的研究方法提出来的

感知觉发展感知觉:是个体认知发展中最早发生,最先成熟的心理过程;是婴儿认知的开端;突出特征:它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心理过程

婴儿感觉发展:1.视觉技能的发展:视觉集中、视觉追踪运动、颜色视觉、对光的觉察、视觉敏锐度;2.听觉技

能的发展:听觉辨别能力、语音感知、音乐感知和视听协调能力

婴儿知觉发展:1.跨感觉通道的知觉:最明显的表现形式是手眼协调和视听协调;2.模式知觉:通过视觉偏爱程

序(范兹设计的研究)揭示的,新生儿具有先天的模式知觉;3.深度知觉:吉布森,视崖实验说明6个月的婴儿已

经具有深度知觉

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认为婴儿感知觉发展的关键期在出生以后的头三年;在知觉发展的关键期中,经验因素

与成熟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促进知觉的发展和完善;婴儿期是个体感知觉发展的最重要时期,也是感知觉发

展最迅速的时期,更是对儿童感知能力发展的干预和训练的最宝贵时期;

婴儿的注意最早表现是先天的定向反射;从不随意注意到随意注意;从受客体刺激物的外部特征所制约发展到受主体内在心理活动控制;婴儿注意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于注意内容的选择性:1.受刺激物外部特征的制约;2.受知识经验的

支配;3.注意受言语的调节和支配

婴儿的记忆人类个体记忆发生的时间是胎儿末期;按记忆内容分为:1.情绪记忆;2.动作记忆;3.表象记忆;4.词语记忆;

12个月前是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2个月后是表象记忆和词语记忆

婴儿的思维 1.加工整合信息能力的发展(9—12个月的婴儿);2.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8—11个月的婴儿,经历三个水平:

a.无效尝试;

b.有效尝试;

c.无须尝试直接成功)

言语发展.根据语言的结构和技能,将婴儿的言语发展分为:语音的发展;语义的发展;语法的发展;语用的发展;

.婴儿发音的阶段性:1.简单发音阶段;2.连续音节阶段(多音节发音阶段);3.学话萌芽阶段;特点:1.不同民

族和国家的婴儿最初的发音呈现出普遍的规律性;2.婴儿真正掌握母语的各种发音,要到第一批词出现时才能开

始;3.3岁左右的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

.婴儿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发展(1-1.5岁之间掌握第一批词汇,数量在50-60个左右,3岁增加到1000个左右);

2.掌握词汇的特点:a.婴儿词汇是从所熟悉的食物的名称开始,所涉及的词汇范围有人、食物、玩具、动物、交

通工具等;b.婴儿理解的词义与成人不尽相同,或扩大词义,或缩小词义,或部分与成人的理解重叠

.婴儿句子的发展:1.单词句到多词句;2.简单句到复合句

.婴儿与成人之间的言语交往:1.婴儿与成人之间的前言语交往:手势(作用:a.把听话人的注意引向特定的物体

和事件;b.要什么东西);2.婴儿与成人言语交往;3.成人与婴儿的言语交往:必要的规则和语用技能:a.与婴

儿言语交流的内容:贴近婴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一般限于眼前的事物,对孩子正在做的事情进行指导或作出评

论,要求孩子说出物体的名称、特征和功能,向孩子指出他正在操弄的各个物体之间的关系等;b.适应婴儿言语

发展水平的交流技能:要想引起婴儿的注意和兴趣,必须采取诱导注意的方法,如叫他的名字,运用感叹词,调

整说话的语调(有时提高,有时耳语);c.适合与婴儿说话的语用技巧:句子要简短,且基本上合乎句法,语速

减慢,这要靠增加停顿,而不是靠每个词的发音拖长,话语多重复等;d.采用互动方式和存进发展的策略:把孩

子看做是与其对话的交谈对象,为了表情达意,对话时还应辅以姿势、游戏、演示、示范等活动,注意与婴儿进

行问答式对话,当孩子说出单词句和双词句时,成人把他说的内容加以扩展和引申;

儿童言语交往能力的发展是与生俱来的言语学习潜能与后天教育相互作用的结果,促进儿童言语发展,首先要提

高他们的认知能力,把先天提供的言语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言语发展的现实性

语法的获得:1.5-2.5岁的婴儿是掌握母语基本语法的关键期;3岁末婴儿基本上能掌握母语的全部发音,能够使用

复合句,掌握1000个左右的词汇量,基本掌握了母语的语法规则系统;解释:1.后天学习理论强调后天环境对儿

童言语获得起决定作用;2.先天成熟理论强调先天因素的决定作用;3.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理论主张是主体的先

天能力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儿童言语获得的因素:1.人脑的结构和机能是人类语言发展的生物性前提;2.认知发展是句法发展的基础;

3.儿童与周围人的言语交往是句法获得的必要条件;

4.对成人语言的学习和选择性模仿是句法习得的重要条件;

5.儿童自身主动而创造性地探索语法规则,不断地提出假设、检验和修正假设,以获得正确语法,这是人类儿童

所特有的言语学习的能动性

气质类型按活动特性划分(巴斯):1.情绪性:情绪反应突出,负面情绪反应占优势,多表现为愤怒、悲伤和恐惧;2.活动性:表现为积极探索周围环境,乐于从事运动性游戏;3.冲动性:情绪反应强烈,极易冲动,不稳定而又多变,

缺乏情绪和行为的自我控制;4.社交性:具有强烈的社会交往要求,积极主动地与他人接触和交流;

按三种类型划分(托马斯和切斯的分类,五种气质类型:节律性、适应性、趋避性(积极探索与消极被动)、典

型心境(情绪状态)、反映强度):1.容易抚养型:生活有规律、节奏明显,容易适应新环境、新经验,主动探

索环境、对新异刺激反应积极,愉快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2.抚养困难型:生理节律、生活规律性差,难以适

应新环境,对新异刺激消极被动,缺乏主动探索周围环境的积极性,负性情绪多,情绪反应强烈;3.发展缓慢型:

对环境变化适应缓慢,对新鲜事物反应消极,对新异刺激适应较慢,情绪经常不甚愉快,心静不开朗,但在没有

压力的情况下,他们会对新颖刺激缓慢地发生兴趣,在新情境中逐渐活跃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随着成

人的抚爱和良好的教育作用会逐渐发生变化;托马斯和切斯的理论贴近实际,具有代表性

婴儿气质稳定性的特征:1.在出生后第一年,婴儿气质的稳定性呈连续增长的模式;2.气质的稳定性是中等程度

的稳定性

气质的可控性和

可变性

是指婴儿的气质在它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是可以控制和改变的

情绪的发展兴趣发展三个阶段:1.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出生至百日前后);2.相似性物体再认知觉阶段(半岁前后);

3.新异性事物探索阶段(1岁前后)

笑的发展 1.自发性微笑(生理反射性微笑,不是社会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有选择的社会

性微笑

哭的发展婴儿的哭泣是一种不愉快的消极反应,并具有重要的适应价值,在婴儿学会语言之前,哭泣是表

达需要的唯一方式,婴儿的哭泣时自出生就有的,且较早出现分化;1.自发性的哭;2.应答性的

哭;3.主动操作性的哭;哭声是表达需要的方式:饥饿、瞌睡、身体不佳、心理不适、感到无聊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指婴儿在离开母亲,遭遇陌生人和陌生环境的情况下,产生惊恐、躲避反应,会出

现恐惧警觉行为,痛苦、愤怒等情绪,以及求助、反抗、警惕、谨慎等行为;婴儿三个阶段:1.

悲伤求助、愤怒抗议;2.尝受失望、情感冷漠;3.无能为力之下超脱焦虑困扰,企图适应新环境

情绪对婴儿生存和发展的意义1.情绪是婴儿早起适应环境的首要心理承担者;2.情绪是激活婴儿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动力(a.本能性的驱动力

b.心理社会性的驱动力);3.情绪的社会性参照功能:表现在:a.婴儿对他人情绪的分辨;b.婴儿如何利用这些情绪信息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社会性参照能力的意义:使婴儿能够通过他人的表情信息解读他人的心理倾向,并据此来决定自己的行为;使婴儿获得安全感,利于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婴儿对新异刺激的探索活动;有助于亲子情感交流、丰富婴儿的情感世界

社会性依恋依恋定义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婴儿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婴儿依恋发展阶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段(鲍尔比)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

特殊情感联络阶段(对母亲产生特别依恋)

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母婴依恋类型(安斯沃斯)1.安全型依恋:成人后,可能的表现a.享有信任而持久的人际关系;b.遇到困难时,善于寻求社会支持;c.能够良好地与他人分享感受;d.具有高自尊,自信程度较高;2.回避型依恋、3.反抗型依恋(也叫矛盾型依恋,典型的焦虑型依恋)。安全型依恋是积极依恋,回避型依恋、反抗型依恋属于消极依恋,是不安全型依恋

衡量母亲教养方

式的三个标准

1.反应性;

2.情绪性;

3.社会性刺激

自我意识的发展哈特提出:1.主体我的自我意识:a.婴儿把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知;b.婴儿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2.客体我的自我意识:a.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知;b.能运用人称代词你、我、他、来称呼自己和他人

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一个飞跃:客体我自我意识的出现(两岁左右)。

136.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幼儿期:是指3岁至6、7岁的儿童时期,相当于幼儿园教育阶段,幼儿心理的发展为进入小学学习准备了必要的条件;幼儿期是口语表达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项目内容具体内容

心理咨询2019年度工作总结

心理咨询2019年度工作总结 本学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广播室定期广播等 形式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更加深入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 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外地某些地方发生地震后我们第一时间进 行了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恐慌进行了专题辅导。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整理完善档案资料。为了使心理咨询工作朝着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对心理咨询室材料和档案进行了一系列重的整理、完善、充实,为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有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从整体上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 整体性提高,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辅导的主要形式1.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专题班会。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讲座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措施,其一次可以面对众多学生,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 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的 特点,积极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一些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 心理健康班会课,心理咨询室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分别进行了班主任辅导 学生群体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并作好了相应记录。. 2.进行个体咨询。采取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开辟了面面咨询、网上qq 咨询、e-mail咨询、心理咨询信箱咨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为 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周一—周五每天中午和下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同时, 也为学生提供网上qq及e-mail咨询。心理咨询信箱每天定时打开,心理咨询师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一封来信,给每个来信的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3.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由于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针对不同的团体的性质进行辅导与训练,增强 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辅导的主要内容1.学习辅导。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 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计划学习,运用学习策略 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2.青春期前辅导。让学生了解自己,提前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正确面对青春期,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冲动行为,开展适宜的性教育活动。 3.情绪辅导。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消极情绪对我们的生活、学习、行为等方 面的负面影响,掌握克服消极情绪的方法,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心理学的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2.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心理学的 基础学科。 3.基础心理学内容分为四个方面: 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4.心理现象分为:动物心理学和比较心理学;个体心理分为:发展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老年 心理学)等;社会制约和影响分为:社会心理学;神经机制分为:生理心理学;运用分为应用心理学的多个分支:临床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工程心理学、环境心理学、体育运动心理学、司法心理学、航空航天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心理测验学等 5.

6.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7.心理现象是动物适应环境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的。动物心理发展:单细胞动物(变形虫) 有感应性,没有心理现象。 8.外界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大脑变成映像,产生了心理,因此,是大脑活动的结果,却不是 物质产品,而是主管映像,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是主观的。心理是社会的产物,是能动的反映,支配行为,因此可通过观察分析行为来研究。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心理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9.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同期研究结果有韦伯定律(差别感觉阈限),费希纳的心理物理学,艾宾浩斯记忆。 10.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科心以前是思辨和总结经验)2.辩证发展的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 的原则 11.研究方法:1、观察法:自然条件,有目的、有计划,系统2、调查法:口头(访谈法)或书面

【十本心理学书籍是心理咨询师必看的】自学心理咨询师书籍

【十本心理学书籍是心理咨询师必看的】自学心 理咨询师书籍 鸭题榜|十本心理学书籍是心理咨询师必看的 首先要说明下,这些书籍都是我个人收藏和读过的,而且是我觉得对想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朋友有帮助的心理学系列书籍。书单请 看下去: TOP10: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这本书不仅普通读者会受益匪浅, 专业人士也会受到震撼。书籍汇集了Yalom教授几十年的临床经验,萃取出85则实用心理治疗建议。书中让人最深刻的信念是:强调治 疗师更像是旅伴,陪伴病人重新走过过去的一段人生,或陪伴病人 走过目前一段艰难的人生 TOP9:爱的序位:家庭系统排列个案集如果不读这本书,你就不知道你的痛源于哪里?看完后,你会被大量的排列案例震撼住,不 仅仅是一种重生,还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管是心理咨询师和 普通读者,都强烈建议看看,一定对你有帮助 TOP8:登天的感觉《登天的感觉》已经成为心理学书林中的一朵奇葩!自1997年面世以来,多次重印。相信这本书是很多人想做心 理咨询师的理由。如果你对心理咨询感兴趣,这本书是不错的入门 读本。记住,只是入门哦!不是看完这本书,就能自我标榜是心理 医生哦! TOP7:解读自杀心理对自杀进行危机干预是需要专业功底的,如果没能读懂自杀者的心理活动过程,对自杀干预是非常危险的。这 本书帮我们梳理了自杀者的心理状态,教我们如何与自杀者沟通, 沟通中该遵循哪些原则和使用哪些技术和策略。最后,强调一点, 自杀危机干预一定要有专业训练。 TOP6:心理咨询面谈技术这本书出版有十几年了,但一直深受心理系老师推崇。面谈是心理咨询非常重要的过程,书中介绍了各种

面谈技术,针对不同的来访者应采取何种方法,以及在心理面谈中 所应注意的问题。 TOP5:心理咨询师的问诊策略这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咨询工具书籍。教你如何面对各种来访者问题,如何评估和诊断问题的根源,如何 找到解决问题根源的策略。当然,书中还有很多针对治疗师的训练 方案,由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本书一而再,再而三更新版本, 一直是心理咨询与治疗从业者必看书籍之一。 TOP1:真实的幸福心理学系的同学对塞利格曼一定不陌生,他是积极心理学思潮的发起人之一。从此,有关幸福心理学的研究在全 世界流行起来。关于这本书,这是一个真诚的人写的一本实在的书,没有鸡汤,它只教你如何增加个人幸福感,如何让生活美妙起来。

[2020年个人工作总结]2020精选心理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

[2020年个人工作总结]2020精选心理咨询师 个人工作总结 同时,在咨询过程中,发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第一、竞争加剧所带来的心理问题:烦躁、脆弱。知识经济时代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竞争上岗,竞争择业,整个社会始终处在竞争中。在这种激烈竞争的社会背景下,有的人就会感到茫然无所适从,这对那些刚走出校门踏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尤为如此。特别是有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连对自己要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不知道,其心理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在咨询过程中遇到多名因为就业压力及考研问题产生心理问题,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极大的苦恼。 第二、人机交往所带来的心理问题:孤独、忧郁。在知识经济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网上对话、网上交流、网上交友等成为普遍的现象。由于办公自动化,教学网络化、工业自动化等,使各行各业都与电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种长期的人与机器的交往冲淡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缺乏感情沟通。无论是幸福还是悲伤、忧虑、烦恼还是不平,都无法向别人倾诉,只能独自闷在心里。机器毕竟是机器,它只能给人带来工作和学习上的方便,但无法给人以感情上的慰藉和心灵上的震

荡。长此以往,孤独、忧郁就会自然产生。这种孤独、忧郁的心理状态如果不能及时改变,就极容易引发心理疾病。不可否认,学生工作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活动,提供人际接触的机会,增加沟通与交流的渠道。外部环境的创设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是非常必要的。同时,应该加强辅导员管理工作。 采取方式 对以上几类情况,我们咨询员采用不同的方式来加以辅导咨询。从方法上来看,多数以交谈为主。咨询员运用自身所学的心理学知识,结合来询者提供的个人感受,针对结症所在,加以剖析讲解,以较为现实的方法,帮助来询学生确立一个较为正确的认知态度。有时则采取以来询学生为中心,倾听为主,适量地提出一些问题或给予必要的指导,给来询学生有一个充分表达内心感受、寻找真正自我的空间。来咨询的学生大多数能从我们的咨询工作中获得启发与帮助。然而,在具体的咨询个案里,仍然有不少不尽人意的地方。咨询环境较为单调与咨询手段相对贫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往往影响到我们咨询效果。目前,心理咨询中心正进行硬、软件的建设,以适应我校心理咨询工作的需要和满足广大学生的要求。 除以面谈为主的个别咨询过程,网上咨询也继续开展。张日升教授督导全体研究生进行咨询工作,并通过心理空间亲自为河北大学广大学生解决心理疑惑与心理问题。在网络为主的互联时代,这也已成为一种主要的咨询方式,并充分发挥出它的作用。

心理咨询师教材电子版—三级技能-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 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 一、学习目标 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 (一)做好咨询前的准备工作 表现出咨询人员应有的仪态:服装整齐、坐姿端正、表情平和(既不可板面孔、又不可喜笑颜开)。与来访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1.5米左右),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按我们的民族习俗,会谈时不可直视对方的眼睛,可扫视对方的眼神或表情。 (二)礼貌地接待方式和礼貌语言 1.接待来访者,态度应当平和、诚恳。 2.见面时使用礼貌语言,如“请进!”,“请坐!”,“非常欢迎您前来咨询,谢谢您的信任。” “我很愿意向您提供心理学帮助。” “如果您同意的话,请您填写这张表格。”(登记表或简单问卷表等) (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间接询问如:“我很希望知道,我在哪方面能向您提供帮助。” “您希望在哪方面得到我们的帮助。” 直接逼间如:“您有什么问题,说吧!” “您找我们有什么事,说吧!” “怎么啦?有什么问题,说吧!” “出什么事啦,说吧!” (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 向求助者说明是否能向求助者提供帮助。 (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既是职业道德的要求,也是心理咨询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求助者的隐私和秘密可能就是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助者只有认为自已所说的一切都能得到保密的承诺时,才能敞开心扉,毫无保留地向咨询师倾诉,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 在向求助者表明可以对他提供心理学帮助之后,应立即简要地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确保求助者了解什么是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如何进行,心理咨询主要解决什么问题,而不能解决什么问题等等。应当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师协助求助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的过程。“协助”二字表明,咨询是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求助者是否有主动参与的态度和行动。另外还要说明,咨询是一个过程,有些问题不是一次两次的交谈就能解决的,有时会有迂回曲折甚至反复,也有些问题甚至是难以完美地解决的。为此,求助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七)说明求助者的权利与义务 例如求助者有权选择心理咨询师以及确认他的执业资格,有权知道收费标准,有权中止咨询。 求助者有义务如实向咨询师说明情况,提供与自己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信息;要按共同商定的时间表进行工作,如有更改要事先通知;要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不试图与咨询师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1. 见解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 2. 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 保密的内容包括:心理咨询过程中求助者暴露的内容,心理咨询过程中与求助者的接触过程。 保密例外:求助者同意将保密信息透露给他人;司法机关要求心理咨询师提供保密信息等(详情见书上) 3. 初诊接待注意事项:避免紧张情绪;语言表达,避免使用方言,说明专业术语的外延和内涵;反复说明心理咨询过程中的保密原则;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注意的内容有不吸烟、不做多余“下意识”动作等。 4. 摄入性会谈工作程序: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确定提问方式;倾听;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对会谈内容归类;结束会谈。 5. 会谈法的种类:摄入性会谈;鉴别性会谈;治疗性会谈;咨询性会谈;应激性或危机性会谈。 6. 最常使用的摄入性会谈方式是资料采集法。 7. 摄入性会谈注意事项: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性;提问中避免失误;不能讲任何题外话;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误 解。 8. 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按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按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按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 9. 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方法:补充提问,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 10. 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得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势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11. 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2021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2021二级心理咨询师工作总结 时光飞逝,岁月荏苒。转眼之间,我已经在XX医院从事外科护士职位XX年。在这XX年里,我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小护士成长为今天的护士二级心理咨询师,在这个过程中,我有着收获,有着艰辛,也有着喜悦。 今年是2021年,亦是我从事护士行业第XX个年头,多年的工作经验,让我对“护士”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亦对生命有了更深的感受和感慨。经过XX年历练的我已经不再是那个莽莽撞撞,工作懵懂的小护士。多年来,在科主任,从接受我到医院报到及安排工作以来,医院和护理部领导给了我极大的关心和支持,在院领导的正确指引下,护师长及科室同志的辛苦栽培和指导帮助下,我在思想和工作上都取得了很大进步,每当我在工作中遇到棘手的问题和困难时,各位老师和同事总会帮助我查找和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指导性的意见,并鼓励我、关心我,增加了我干好工作的信心,使我能在短时间内找准工作突破口,及时将科室的工作理顺,也让我逐渐在工作中走向成熟。XX年来的努力让我更加热爱和坚定自身的护士执业,也让我更加懂得对未来工作与生活的珍惜。为进一步做好自身的岗位工作,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弯身自身的工作不足。我对自身在骨外科以及脑外科从事的护士职位工作做出了如下总结: 一、提升自身思想建设

作为一名护士人员,我每天要面对的是正处于病痛折磨中的患者。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总是会看到许多疾病和死亡,也会感受到痛苦与悲伤的气氛,在这种环境之下人的情绪很容易被感染,而作为一名护理人员,我的思想与情绪不仅仅影响到我自己,还很容易会影响到患者的情绪,从而间接影响治疗的效果。因此,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我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政治建设,牢固树立坚定的思想理念,严格尊重和积极拥护医院的各项方针和规章制度,坚定以病人为中心,严格按一名优秀合格额护师标准要求自己,做到视病人如亲人,坚持以质量为核心,病人的满意度为标准。此外,在遵守科室各项规章制度的前提下,我还认真学习各种先进思想,时刻注重自身的党性建设,以牢固树立自身的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开阔自己的视野,从而进一步引导患着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以便于患者的治疗。与此同时,我也积极地响应医院各部门的号召,踊跃参加医院组织的各项活动,不断提升自己,锻炼自己,丰富自己业余生活的同时,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二、提升业务技术水平 因为骨外科和脑外科的患者都有着”;急”“重”的特点,所以要求护士除了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娴熟的专科护理技术操作和动态观察病情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的为患者提供服务,帮助患者进行治疗,在XX年来的工作中,我始终坚持积极学习各项新技术、新业务,积极参与各项护士培训,并在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操作与实务》(陈家麟著)考试知识点整理 (整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凤兰) 第一章心理健康及其标准 1、心理健康的涵义:心理健康是旨在充分发挥个体潜能的内部心理谐调与外部行为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2、现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先驱是法国著名精神科医生比奈(皮内尔)。 对现代心理卫生运动兴起作出直接贡献的是美国保险系统职员比尔斯,他根据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版了一本自传体著作---《自觉之心》。 3、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发展三阶段: 第一阶段:从改善精神病人的待遇到注意精神疾病的预防。 这一阶段约从20世纪20年代起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第二阶段:从关心身心制约的因素到关注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一阶段从二次大战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 第三阶段:从努力提高个体适应能力到力图全面提高人的 心理素质,挖掘人的心理潜能。这一阶段从20世纪70年 代开始,目前仍在发展之中。

4、心理健康的标准如下:智力发展正常;情绪稳定乐观;意志品质健全;行为协调适度;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完整独立。 5、现代健康理念的基本特征:(1)是一种全人的健康理念(全面健康、全程健康、全员健康);(2)是一种动态的健康理念;(3)以一种谱系的健康理念;(4)是一种促进的健康理念。 第二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概论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为主要依托,并结合学校日常教育教学,根据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包括自我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及心理治疗的关系 (1)相似性: 它们都是从心理上帮助人、教育人的过程;常采用相一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工作范围常是相似的—如常面对来访者(患者、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性问题的等;在强调帮助来访者(患者、学生)成长和改变方面是相似的-如都希望都通过助人者和求助者之间的互动,达到使求救者改变和增长的目的;都注重建立助人者和求救者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

心理咨询师的总结报告

毕业后,我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心理学教师,转眼就是11年。我在传授心理学知识的同时也在不断和学员及周围的人进行交流,了解了很多人的心理现状。我发现周围有很多人存在自己不能解决的心理问题,渴望得到帮助。我尽我的努力去帮助他们。每当抚平一个受伤的心灵的时候,我总是感到无比的欣慰。在帮助他们的同时我也收获了快乐和尊重,但也常常感到力不从心,希望能寻找机会提高自己,为更多的人提供帮助。 一我的工作总结 我热爱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直以来以"你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你的成长就是我的成功"为宗旨,主动热情地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我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我的工作: 一、广泛宣传 利用学校"心理之窗"、黑板报、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单以及心理小报设计等多种途径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从实际出发,自己选材,自行设计整理,贴近学生成长需要,激发他们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另一方面,在准备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提高。 二、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 针对我校学生实际情况,开展课程教学,分别设计新生环境适应、人际关系处理、情绪调节、学习心理调试这几个部分,通过集中的课堂教育让学生接触了解心理知识,让学生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学会一些自我调试的方法。 三、开展心理讲座

利用班会课的时间,针对学生共有的心理困扰,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一些困惑,鼓励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排解内心的困惑。 四、开展心理访谈工作 心理访谈工作是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竞争的激烈,青春期的躁动以及一系列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他们迫切的需要心理辅导以摆脱不良的情绪困扰。我校心理访谈工作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相应开设了电话访谈、信件访谈、学生个体或团体访谈、家长访谈。 从访谈的内容看,学生的心理困惑主要涉及新生适应(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处理、家庭关系等问题,针对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各类心理困惑,从心理专业角度为他们解释、建议,帮助他们顺利度过心理困惑期。一般情况下,学生主动预约心理访谈,并在约定好的时间来阳光心苑访谈室,如有必要,也会主动联系个别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五、做好教科研工作 教科研工作是教师自我提高,对专业知识深度认识的过程。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总结理论的过程。在对教学、访谈过程中,遇到的案例及时做好记录,加强教学反思,保持专业成长。 我校这一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步入日常化。但同时,在做自我总结的过程中,不难看出我作为学校心理老师,自身存在的一些不足,比如,由于刚才加工作不久,很多能力还在积累的过程中,暂时没有能够做到面对工作得心应手,还需要多多学习。在参加工作以来,

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

2018年三级心理咨询师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一、教学目标:基础心理学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既是心理咨询师培训的“入门课”,也是重要的专业基础课。 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体系。 (2)掌握心理过程及人格各概念的内涵及外延。 二、教学内容: (1)基础心理学绪论(识记) (2)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识记) (3)感觉和知觉(重点掌握) (4)记忆(掌握) (5)思维、言语及想象(重点掌握) (6)意识和注意(掌握) (7)动机与需要(掌握) (8)情绪、情感和意志(重点掌握) (9)人格(重点掌握) 三、教学方法: (1)概念准确,注意相近概念的区分,结合日常生活适当举

例。 (2)分阶段完成练习,对题目答案进行分析。 (3)注意事项:注意学科的体系化和基础心理学在心理学学习中的基础地位。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知识 一、教学目标:社会心理学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社会心理学是将个人当作一个社会实体来研究,通过考察个人与社会的联系来解释人的心态与行为的一门科学。本章教学目标为: (1)掌握社会心理学各流派理论及基本概念。 (2)掌握人际关系概念及相关理论。 二、教学内容: (1)社会心理学概述(识记) (2)社会化与自我(重点掌握) (3)社会知觉与归因(掌握)来源:考试大 (4)社会动机与社交情绪(重点掌握) (5)态度(重点掌握) (6)沟通与人际关系(重点掌握) (7)社会影响(识记) (8)爱情、婚姻和家庭(识记) 三、教学方法:

心理咨询师技能知识点整理

阳光心理咨询提醒您:请正确对待考试,避免考试违规。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 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个性的相对稳定性。) 2、 典型症状及行为。 3、 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刺激的性质 现实因素(一般事件) 现实因素(相对强烈) 持续的时间 两个月以内 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反应的强度 不良情绪、可以控制 痛苦情绪、难以控制 是否泛化 未泛化 已泛化 1 分 2 分 3 分 三项得分相加后计算 病程 短程(小于 3 个 月) 中程(3 个月到 1 年) 长程(1 年以上) 精神痛苦 的程度 轻度 (可自己摆脱) 中度 (须别人帮助才能摆脱) 重度 (几乎完全无法摆脱) 社会功能 工作学习交往轻微 妨碍 工作学习交往效率明显下降, 部分工作和避免某些社交 不能工作学习,社会交 往完全回避 五、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1、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1、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 可以考到的大题): 可直接打印)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P4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总分: 3 分,不是神经症; 4-5 分,可疑神经症; 6 分及以上,神经症。 心理健康 一般心理问题 严重心理问题 正常 心理不健康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 恐怖症 焦虑症 强迫症 神经症 躯体形式障碍(含疑病症) 精神分裂症 躁狂症 抑郁症 重性精神障碍 心境障碍 双相障碍(躁郁症) 应激相关障碍 人格障碍及性心理障碍 心理生理障碍 不正常 其他精神障碍 癔症(歇斯底里症)

三级心理咨询技能教材

第二章 心理咨询技能 第一节建立咨询关系 咨询关系是指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咨询关系在咨询中具有特不重要的意义。第一,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开展心理咨询的前提条件。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是两个不同的人,双方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等都可能存在巨大的差异,双方关系如何,是否能够相互接纳、理解和信任等,决定了咨询关系是否能够存在。专门难想象.在双方互相排斥、敌对的情况下,咨询关系还能存在。第二,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咨询达到理想咨询效果的先决条件。心理咨询要关心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但任何心理咨询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都必须建立在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才能体现出助人的效果。因此,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的核心内容之一。 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受心理咨询师和求助者的双重阻碍。首先,心理咨询师的咨询理念、咨询态度、个性特征等等对咨询关系的建立与维护有至关重要的阻碍,咨询态度不仅仅是单纯的

方法,而是心理咨询师职业理念和人性的表达。其次,求助者的咨询动机、合作的态度、期望程度、悟性水平、自我觉察水平、行为方式以及对心理咨询师的反应等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咨询关系及咨询效果。因此,建立与维护良好的咨询关系是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双方共同的责任与任务。 第一单元尊重 一、学习目标 理解和掌握尊重的含义以及在心理咨询中的意义,掌握如何对求助者表达尊重以及在表达尊重时的注意事项。 二、工作程序与相关知识 尊重确实是心理咨询师在价值、尊严、人格等方面与求助者平等,把求助者作为有思想感情、内心体验、生活追求和独特性与自主性的活生生的人去看待。尊重既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也是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重要内容。要做到尊重,首先应该

心理咨询师(二级)技能考试知识点归纳

心理咨询师技能考试重点难点归纳 Ⅰ.《心理诊断技能总结》 ★一、心理问题分类: ★二、正常与异常的判定依据(即病与非病、是否属于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判定依据): 1、正常与异常的三原则: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有自知力/无自知力));心理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心理过程(知、情、意)之间具有协调一致);个性的相对稳定性(没有外部原因,人格的稳定性出了问题)。 2、典型症状及行为。 3、是否有自知力。(包括是否有主动求医行为。) ★三、一般心理问题 原因:由现实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时间:不间断持续满一个月,间断持续两个月。 程度: 1)可控: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 2)社会功能: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和工作,但是效率有所下降。 3)未泛化: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四、严重心理问题 原因: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体验着痛苦情绪。 时间:间断或者不间断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程度: 1)不可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的失去理性控制;单纯地依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 2)社会功能:对生活、工作、社会交往都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3)泛化: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 ★五、一般心理问题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六、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种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持久的心理冲突,病人觉察或体验到这种冲突并因之而深感痛苦,且妨碍了心理功能或社会功能,但没有任何可证实的器质性病理基础。 特点:1)有自制力2)精神痛苦3)持久性4)妨碍社会功能5)没有任何器质性病变作为基础 临床分型: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躯体形式障碍 诊断标准: 1)症状标准:恐怖症状、焦虑症状、强迫症状、惊恐发作、神经衰弱症状 2)严重标准:主观上无法摆脱的精神、情绪、内心痛苦;客观上社会功能受损,无法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3)病程标准:符合症状标准至少3个月,惊恐障碍1个月 ★七、神经症与严重心理问题的鉴别: 严重心理问题: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常形,(1)现实性的;(2)道德性的。 神经症:心理冲突的性质是变形,(1)与现实处境无关且是鸡毛蒜皮的小事;(2)不带明显的道德色彩。 ★八、神经症性心理问题与神经症的区别 鉴别的要点主要从症状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对社会功能的影响。 神经症性心理问题的症状已具有某种较典型神经症的表现,只是症状的严重程度较神经症轻、持续的时间较短、社会功能受损程度不重,尚未达到神经症的诊断标准。 Ⅱ.诊断技能与咨询技能中的问答题(涵盖几乎可以考到的大题): 1、如何确定谈话的内容和范围? 答:应依据以下参照点: (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 (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 (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 (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 (5)会谈目标中若有一个以上的内容,应分别处理。 2、采集求助者病史和个人资料的桑德伯格提纲.。 答:(1)身份资料。(2)来就诊的原因和对治疗服务的期望。(3)现在及近期的状况。(4)对家庭的看法。(5)早年回忆。(6)出生和成长。(7)健康及身体状况。(8)教育及培训。(9)工作记录。(10)娱乐。(11)性欲的发展。(12)婚 姻及家庭资料。(13)社会基础。(14)自我描述。(15)生活的转折点和选择。(16)对未来的看法。(17)求助者附加的 任何材料。 3、不恰当提问的消极作用。

2020心理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

2020心理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 心理咨询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科学,想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一定要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去积累和学习。 心理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1) 就要跨入心理咨询师生涯的第四个年头了。 这一年工作很辛苦,但也有很大的进展。说到心理咨询师的付出,一般会谈及咨询所付出的心力、担当情绪垃圾桶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咨询本身的压力。不过不怕大家笑话,我最受累的是咨询接待,而不是正式咨询。 有些朋友反映我接待时态度生硬,太职业化,公事公办,高傲,乃至于愤然离去。其实我非常能理解他们。心理咨询师应该共情、有耐心、无条件的倾听和接纳......换了我也希望这样被对待。

但是,怎么说呢,人总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而很难主动去设想另一个立场上别人的处境。我不做在线心理咨询的话,我也不知道会是这样的...... 我的咨询/接待率是个非常小的数字,这是在线心理咨询的特点,也可以说是弊端。 什么是咨询/接待率呢,就是每当有一个人付费咨询,平均需要接待多少个人。 呵呵,具体是找总结之多少还是千分之多少我就不说了,免得下次在拒绝免费咨询后除了被指责谩骂之外又多加上嘲笑和奚落 这个比率很小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每接收一个有效的个案,我需要接待庞大的人群。我需要跟他们每个人交流数分钟到半小时不等......这其中还包括少数不自重的咨客胡搅蛮缠软磨硬泡恶言相向(呵呵,抱怨一下)。 是的,我整个白天都在做这个,有时晚上没有预约时也在做。

我理解当一个人怀揣心事找到我时,他会理所当然的认为这是一对一的交流--但其实不是的,跟你一样的人今天可能有几十个......我知道这样解释很容易被误解为一种高傲或轻视,好像是说有很多人找我,不差这一个。其实我真正的意思是:我做不到在接待环节跟每一个人深入交流,确实做不到。而这种职业化、公事公办,对我而言是必须的。 我说过,咨询接待从来就不是招揽顾客,而是排除那些没有准备好的咨客,并且是尽快的排除。毕竟,我要保证正式咨询的精力投入,别人付费了,我要对得起咨询费。 呵呵,说到咨询收入,虽然随着个案增多在不断增长,但一年下来,仍然是情何以堪。 我有个目标,就是等我的咨询收入达到成都市平均工资水平的时候,能够面向困难群体安排一部分减免费用的公益咨询--当然,这个目标还有点遥远,要努力咯。

三级心理咨询师辅导手册(培训教材)

三级辅导手册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 基础(普通)心理学既是心理学专业的“入门课”,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的规律、心理学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学习时要把握好基本概念的基本定义,相似概念之间的区分。然后在基础心理学基础上学习其他学科,进行对照学习——社心、发心、变态、测验、咨询等。 第一节绪论 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基础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如下图: 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第三单元心理学发展简史 科学心理学诞生标志:人们把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学派名称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行为主义华生一种典型的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 去研究行为。 机能主义詹姆士反对把意识分解为感觉、情感等元素,主张意识是 一个连续的整体;反对把心理看作一种不起作用的 副现象,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反对把心理学只看 作一门纯科学,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3反对3 主张)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潜意识、性本能 人本主义心理学罗杰斯、马斯洛心理学家应该关系人的价值与尊严、是当代心(第 三势力)理学研究的主要取向。 第二节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第一单元神经系统构造及功能 神经元:组成神经系统的神经细胞叫做神经元,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 位。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信息)、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大脑皮质的不同区域有不同的机能。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 回;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顶叶以躯体感觉的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额叶以躯体运动功能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第三单元高级神经活动的反射学说 动力定型:巴浦洛夫把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形系统叫做动力定 型。 我们把巴甫洛夫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把斯金纳所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 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完整word版)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基础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分为四个方面: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2.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3.灵长类动物的心理发展到了思维萌芽阶段。人的心理是心理发展的最高阶段。 4.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5.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6.构造心理学创始人是冯特和他的学生铁钦纳,采用内省实验法; 机能主义心理学创始于杜威和安吉尔,詹姆士为这一学派奠定了思想基础,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由华生创立,主张心理学要抛开意识,径直去研究行为,心理学研究行为的任务,就在于查明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规律性关系,通过控制环境去塑造人的心理和行为。 格式塔心理学,魏特海默、克勒、科夫卡,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建立完形心理学。 精神分析,弗洛伊德,人的心理包含两个主要部分:意识和无意识,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 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观点: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 生理心理学主要探讨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 7.大量的神经细胞集中的地方叫做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 脊髓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低级的部位,除传递信息外,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如膝跳反射等。 脑:脑干、间脑、小脑和端脑。 ①脑干:延脑(延髓)、桥脑和中脑三部分,是脑最古老的部位,也是维持生命 的基本活动的主要机构。经延脑的椎体交叉要向对侧传导,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是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多篇)

姓名:XXX 部门: XX部YOUR LOGO Your company name 2 0 X X 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

咨询师个人工作总结 工作总结 毕业后开始从事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这个岗位上已经从事了5年。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职业,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让自己得到了快乐。 从事心理咨询师工作深受着我的个人成长经历的影响。 1987年,我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家庭不富裕,但是得到了父母和太婆满满的爱。小时候,父母经常外出打工,但是每次回来都会给我带点好吃的,在同龄人眼中,我是非常幸福的。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所以我跟着太婆的时间比较长,那时候我觉得太婆是我这个世界上最最重要的人,她在我睡觉之前跟我猜谜语,给我唱山歌,白天带着我出去看戏曲,那时候的我,是一个快乐自由的小天使。父母和太婆的爱让我从小沐浴在爱的环境中,她们爱我,我也爱她们。在我六岁那年,我妹妹出生了,那时候,我天真的以为她们会偏爱妹妹,因为她比我小,更需要照顾,本来该上学前班的我早上不肯去上学,妈妈陪着我去学校,然后我又偷偷跟在妈妈后面回到了家,我记得妈妈非常生气,但是没有打我,我记得妈妈跟我说我和妹妹一样重要,她爱我们,再后来我渐渐的发现,妈妈说的对,她对待我和妹妹都非常公平,有什么东西都要一分为二。因为妹妹的出现,我又多了一个小伙伴,我学会了照顾他人,并且有好东西都喜欢与人共享。在这个家庭中,父母很恩爱,太婆对我们也是照顾有加,童年的我在快乐中成长。 小学和初中,我学习都非常顺利,初中毕业考进了县重点高中,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开始增大,高一时,学习成绩下滑厉害,一度心理变得很自卑,开始不爱学习,上课犯困,课后作业不会做,物理化 第2 页共2 页

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咨询师考试知识点总结 心理学的定义 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方面 (1)认知:也叫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表象、言语、思维、想象等。 (2)需要和动机:需要是指人对维持和发展其生命所必须的物质或社会条件的需求。需要转化为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向一定目标前进的内部动力,即动机。 (3)情绪、情感和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伴随认识和意志过程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的态度和内心的体验,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意志是人的思维决策见之于行动的心理过程,表现了心理对行为的支配。 (4)能力和人格:能力是顺利有效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心理条件。人格是指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在不同环境中一贯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影响人的外显和内隐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的总和。由气质和性格组成。 心理现象 可以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心理过程又包括认知、情绪情感和意志(知、情、意)心理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现象是脑活动的结果。

心理现象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产生而出现,又是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才由初级不断发展到高级的。环节动物开始有心理现象:感觉→脊椎动物:知觉→灵长类动物:思维萌芽→只有到了人类,才有了思维。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并且是能动的反映。心理现象既是脑的机能,又受社会的制约,是自然和社会相结合的产物。因此,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叫边缘学科。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心理流派 名称代表人物基本观点 构造心理学冯特、铁钦纳采用实验内省的方法,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找出意识的组成成分 机能主义心理学杜威、安吉尔进化论是其理论基础,主张意识是一个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巴甫洛夫、斯金 钠 抛开意识,直接去研究行为; 只要确定S-R的关系就能预 测行为;典型的环境决定论 的观点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3篇

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3篇 学校心理咨询室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以下是为大家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工作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本学期,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加强宣传,普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广播室定期广播等形式扩大宣传,充分利用其他各种途径进行宣传,更加深入地向学生渗透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外地某些地方发生地震后,我们第一时间进行了团体辅导,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恐慌,进行了专题辅导。 二、加强心理咨询室建设,完善档案资料。 为了使心理咨询工作朝着系统性、连续性的状态发展,对心理咨询室材料和档案进行了一系列重的、完善、充实,为面向全体学生扎实有序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为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整体性提高,我们面向全体学生,着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 (一)辅导的主要形式。 1、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和专题班会。 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讲座是较为可行的一种措施,其一次可以面对众多学生,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

充分利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根据学生的年级、年龄的特点,积极向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根据一些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心理健康班会课,心理咨询室配合班主任做好学生工作。分别进行了班主任辅导学生群体辅导和个体心理辅导,并作好了相应记录。 2、进行个体咨询。 采取多种方式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开辟了面面咨询、网上qq咨询、e-mail咨询、心理咨询信箱咨询。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周一—周五每天中午和下午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同时,也为学生提供网上qq及e-mail咨询。心理咨询信箱每天定时打开,心理咨询师认真、仔细地分析每一封来信,给每个来信的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 3、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 由于团体心理辅导与训练的特点,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我们针对不同的团体的性质进行辅导与训练,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 (二)辅导的主要内容。 1、学习辅导。 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习方法,学会计划学习,运用学习策略学习,提高学习能力。 2、青春期前辅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