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校招生中学生的多重选择权及其积极效应
美国择校制探究及其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启示

美国择校制探究及其对中国教育制度的启示摘要:择校是教育公平问题的体现。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择校也是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就中美择校制度对比并分析原因,希望从中获得对中国择校政策的启示。
教育公平是当今各国政府致力于实现的政策目标之一,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出发点。
而合理的择校机制是教育公平问题的重要组成方面,同时更是如今中国教育人士、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
择校制度最早起源于美国,随后不断在其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实践和发展。
下面笔者将简要介绍美国择校制度,然后将中美制度做一对比,以期从中获得对中国择校制度优化的启示。
关键词:中美对比,择校制度,一、美国择校制度简介美国“择校”运动的理论基础是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教育选择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选择的理论基础在于人生而自由的最根本的哲学信念,将教育选择权视为一种基本人权。
【1】在这样的政治和哲学背景下,美国择校制度逐步发展经历了一下几个阶段:【2】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美国掀起了一场席卷美国北部和中西部的公立学校运动。
由此奠定了美国教育制度的基础,加速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自1852年马萨诸塞州颁布《义务教育法》之后,其他各州也相继制定了《义务教育法》,创立了美国现代义务教育体系。
从此,美国所有的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规定年限的学校教育,同时,为使义务教育顺利推行而规定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总的来看,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出现规模性的择校行为。
20世纪80年代后,出现了磁石学校运动,磁石学校得到大力发展,它打破了传统上按学区就近入学的原则,使其他学区的学生也可以到这类学校学习。
与此同时,这一阶段还出现了各种选择性学校,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各种需要,在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或课程、学习组织等方面采取不同方法的学校的总称。
包括磁石学校、开放学校、成人业余补习学校以及无围墙学校等。
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教育凭证”以及以后出现的特许学校和开放入学制都给择校提供了很大的选择空间。
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孙中涛;赵芹
【期刊名称】《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年(卷),期】2007(000)005
【摘要】美国是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招生制度(本文特指本专科层次)也颇具特色.本文主要从招生考试、录取标准和招生特点等方面对其招生制度做一简单介绍,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几点建议.
【总页数】5页(P98-102)
【作者】孙中涛;赵芹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高教所;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719.712
【相关文献】
1.普及化背景下美国高校招生录取标准对我国的启示
2.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与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
3.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4.美国高校招生管理体制及运作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5.从美国高校的招生制度谈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启示-2019年精选文档

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与启示高等学校招生制度作为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手段,历来为世界各个国家所重视,许多国家在招生考试的方式、录取标准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国对高校招生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借鉴和学习其他国家在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方面的优秀经验,对于完善和改进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有很大益处。
一、中外高校招生制度比较――以美国、英国、新加坡国家为代表(一)考试形式上,外国高校招生考试具有多次机会,考试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与我国高考招生考试形式固定单一相比,外国高校的招生考试有多次机会,考试方式更加灵活多样,以求最大限度地为优秀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
如美国主要的入学考试有三种:学习能力考试(简称AST)、学业成绩考试(简称CBATS)和美国高校考试(简称ACT)[1]。
除此以外,美国还有大学资格考试、托福测验等。
大学入学统一考试SAT每年进行7次,ACT每年进行5次,考不考、考多少次、什么时候考,都由学生个人决定。
英国实行校外教育证书考试制度,高校招生基本不采用入学考试,而是根据校外教育证书考试的成绩来录取[2]。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主要有中等教育普通证书考试(GCSE)以及高级水平考试(A-level),学生在GCSE考试中获得合格后,便可以进一步参加A-level课程的学习和考试。
新加坡也实行多次考试。
新加坡倡导精英教育,基础教育阶段便开始通过考试进行分流筛选,重要的大型考试共有五次,分别为小四分流、小六会考、中二分流、“O”level 考试以及“A”level 考试[3]。
另外,新加坡实行分类考试,不同类型的学校,其入学选拔考试也有所不同。
(二)录取标准上,外国高校招生制度采用多元化评价标准,更加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测查在录取标准上,与我国高校录取和选拔人才只以高考成绩为唯一的选拔标准相比,外国高校的招生制度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加重视对学生能力的选拔。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大学招生制度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牟效波
【期刊名称】《贵州社会科学》
【年(卷),期】2010(000)009
【摘要】美国两所大学的招生政策与其性质密切相关.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将绝大多数名额保留给本州居民,并在学费上给予本州居民大幅优惠.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不受公共财政所要求的"公平性"的制约,不必将招生范围局限在学校所在地.一所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的招生范围与其性质的密切相关性,符合设立一所大学的初衷,有利于大学设立者的最初意图得以实现.中国的部属高校作为全国性公立大学,原则上不应当沦为地方性大学,应当平等对待各地区的考生,因为设立全国性公立大学的目的就是保证全国的居民有平等的机会接受高等教育,避免他们受到地区间高等教育资源不均衡的不良影响.为保证此目的的实现,全国性公立大学应尽可能消除对地方资助的强烈依赖,避免因财政问题而放弃最初的目的.【总页数】5页(P40-44)
【作者】牟效波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北京,10087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6
【相关文献】
1.美国大学的学术顾问指导制度对中国大学本科生教育的启示 [J], 李艳雄
2.中国高校领导人才考评:反思与建构——基于美国大学校长考评制度的实践启示[J], 刘延庆;陈艳;刘华
3.从美国大学招生考试制度反思中国高考改革 [J], 李宁
4.美国大学现行招生考试制度及启示研究 [J], 颜小平
5.韩国随时招生制度对中国高校招生制度改革的启示 [J], 张立;高绍山;王彦丽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美国一流大学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的“错配”之争及其反思

2020年第5期 现代大学教育 外域检视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招生倾斜政策下一流大学学习困难学生学业支持制度研究”,项目编号:20YJC880092。
收稿日期:2020-06-01作者简介:王俊(1981—),男,重庆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北京,100089。
Email:wangjun053@bfsu edu cn。
美国一流大学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的“错配”之争及其反思王 俊摘 要:美国一流大学面向少数族裔学生实施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促进入学机会实质平等。
围绕受益学生在入学后能否应对学业要求,学界进行了一场以“错配”为分歧焦点的激烈辩论。
“错配”概念具有理论、组织与制度逻辑上的复杂意涵。
基于自身对积极差别待遇招生政策理念的对峙立场,主要学者就“错配”的生成机理、影响评价与应策选择展开讨论。
“错配”之争为检视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机会分配中的招生倾斜政策提供了新的视角。
招生倾斜政策的正当性基础植根于群体而非个体受益,但大学在实施该类政策时需重视和提高受益学生入学后的学业发展能力。
“错配”之争对完善我国招生专项计划的启示是,重点大学应面向受益学生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分阶段的学业支持制度。
关键词:积极差别待遇;招生专项计划;错配;弱势背景学生;学业支持制度;美国一流大学中图分类号:G649 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610(2020)05-0061-07 纵观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机会分配的域外经验,主要国家的一流大学在招生中基于特定因素向弱势背景学生实施倾斜政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高等教育治理模式,如法国的教育优先区政策[1]、印度的种姓保留权政策[2]等。
这些招生倾斜政策在不同国情之下的政策源流及给予倾斜对待的依据各有特点,但是,共同目标皆是为跨越入学机会形式平等,以实质平等推进高等教育公平。
[3]例如,美国一流大学采用“大学主导、法律规制”的模式,面向总体上处于弱势境况的非裔、拉美裔、印第安裔等少数族裔学生,实施积极差别待遇(affirma tiveaction)招生政策。
浅析美国大学优惠招生政策

浅析美国大学优惠招生政策【摘要】: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对美国大学优惠招生政策进行分析:哪类学生更符合”择优”原则?优惠招生政策可能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与美国司法对大学优惠招生政策的审查原则。
【关键词】:积极行动; 优惠招生政策美国大学的优惠招生政策是美国所实施的积极行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所谓积极行动,即Affirmative Action,是指由美国联邦政府推行的旨在消除就业和教育领域中对少数族裔、妇女、残疾人、退伍军人等弱势群体的歧视的各种政策和措施的总称。
其主旨是在就业和教育领域中给予弱势群体一定的优先待遇,以弥补其在竞争能力上的不足。
美国大学优惠招生政策从最初作为一项反歧视措施出现,到之后发展为一项补偿性政策,自始至终都吸引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引发了方方面面的争论。
文章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美国大学优惠招生政策进行了分析。
一、哪类学生更符合”择优”原则大学理想的招生办法究竟要寻求达到什么目的呢?事实上,由于大学感兴趣的是所有学生的进步,又因为大学知道学生彼此间也可以学到不少知识,所以大学会更喜欢招收具备某种特殊才智和经验、能促使其他学生进步的申请者。
此外,由于大学最终关心的是学生对社会的贡献问题,因此大学也倾向于录取那些可能会在未来运用所学的知识使其所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的社区受益的学生。
在了解了大学招生的真正目的之后,就要考虑究竟哪类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是更符合”择优”原则的。
多数学院和专业学院的招生人员在极大程度上是根据学生以往的分数和标准化考试成绩来招生的。
然而,分数对于大学确定真正符合”择优”原则的学生并无多大帮助。
因为,首先,事实上,分数和成绩更多的是属于某种智能标准,而不是衡量学生能否在长时间学习中提高的手段。
其次,求学者以前的分数和考试成绩高低也不能说明其今后的贡献能力大小的问题。
再次,由于大学理应关注的是如何使学生为从事此类职业做好准备的问题,因此大学也可能会招收一大批具有特殊学术才能的学生。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实施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实施作者:魏景泉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3年第15期摘要:“教育选择权”是当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
这种权利,有别于传统上由政府强制将学生依其居住所在地分配至学区内的公立学校入学,并接受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
本文主要谈谈美国的教育选择权。
关键词:教育选择权;新类型;多元教育;政策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188-02“教育选择权”是当代欧美教育改革的潮流之一。
又称为“学校选择”,是指一项复杂的学生分派计划,其目的是使每一个家长和学生都有选择学校的自由与权利。
这种权利,有别于传统上由政府强制将学生依其居住所在地分配至学区内的公立学校入学,并接受一致性教育内容的教育方式。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概念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
当时,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批评美国公立学校质量低劣,他认为应通过自由市场的竞争原则,在教育系统内提供教育券(voucher)让家长拥有为其子女自由选择学校的权利,藉此可以改进公立学校教育质量。
弗里德曼的这种观点受到美国社会的重视,所以放开教育选择权的呼声日益高涨。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实施教育选择权改革。
美国教育选择权的实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即设立新类型学校、开放多元教育选择及制定相关法规政策等方面。
一、设立新类型学校为了扩大教育选择权,美国政府设立了很多新类型学校。
这些新类型的学校主要包含三种,分别是替代性学校(alternative school)、磁石学校(magnet school)和特许学校(charter school)。
1.替代性学校。
替代性学校(alternative school)也称作另类学校,它是受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放教育思潮及人本主义之影响。
加上当时美国公立学校中日益严重的“问题学生”等问题的出现。
导致美国出现了各式各样形式灵活、自由的替代性学校。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及其启示
吴向明
【期刊名称】《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4
【摘要】美国高校有统一入学考试但没有统一的招生录取标准,高校有很强的招生自主权。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表现在招生计划、招生方式、录取标准和双向选择上。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发展表明,自主招生意味着责任,社会化的监督是高校履行责任的重要保证。
美国高校自主招生实践对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395-400)
【关键词】美国;招生;自主;启示
【作者】吴向明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9.712
【相关文献】
1.调整高校自主招生时间的政策建议——英、美、日三国高校自主招生的启示 [J], 刘培军;高耀明
2.推进高校招生自主深化高教体制改革——上海市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启示[J], 曹永菊
3.推进高校招生自主深化高教体制改革——上海市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的启示
[J], 曹永菊
4.如何扩大与落实试点高校的招生自主权r——"考试制"国家自主招生制度的启示[J], 崔海丽
5.国外高校自主招生制度的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和澳大利亚为例 [J], 张雯;柳梦月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行,明确提出“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1]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2]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3]可见,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尤其是学生的选择机会已被正式确立为本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新高考实施至今,从试点地市改革方案上看,这方面的探索总体处于初级阶段,很有必要对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特别是学生的选择权利做进一步探讨。
作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美国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定的以高等学校为招生主体、高校享有很大自主权的招生机制。与高校对学生的自主选拔相对应,学生亦享有充分的自主选择权。本文试图对美国高校招生中学生选择权利的表现形式进行系统梳理,并初步揭示这一机制的积极效应,以期增进对该主题的认知和理解。本文的“高校招生”仅指高校面向高中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为主的招生,不含研究生及其他类别。本文选择2017—2018学年全美最难被录取的21所高校作为主案例兼及其他个别大学进行比较与分析。文中数据来自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年度数据、美国高校招生咨询全国委员会(NACAC)年度报告(2018)、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高等教育研究所发布的全美大一新生年度调查数据(2017)以及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一、美国高校招生中学生多重选择权利的表现形式 (一) 学生可自主选择采用不同招生模式的高等学校 美国中学后教育机构约有7000所,2017—2018学年有资格授予学士及副学士学位的高等学校共3883所,其中提供学士及更高学位课程的四年制学院2407所,提供副学士学位和其他证书的两年制学院1476所。[4]全美290万高中毕业生中44%直接升入四年制高校,23%直接升入两年制高校。[5]2017—2018学年,92%的两年制高校和27%的四年制高校的招生采用开放入学政策(只要申请就能被录取);29%的四年制高校经选拔后录取75%及以上的申请者,30%的四年制高校经选拔后录取50%—75%的申请者;14%的(337所)四年制高校选拔性强、生源竞争激烈,仅有不到50%的申请者能被录取。[6]录取比例10%及以下的高校,即全美最难被录取、选拔性最强的高校共21所,其中私立高校20所,公立高校仅有美国海军学院(United States Naval Academy)。
美国高等学校招生模式是多元的。本文案例高校除布朗大学、加州理工学院、纽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这五所高校采用大致相同的招生模式,其他16所高校的招生标准各有侧重,自成一派(见表1)。学生选择不同的高校相当于是在选择不同的招生模式。每年数以百万计学生的多样天性与成百上千所高校的多元选拔标准相对应,学生们完全可以根据自身优势和发展潜能向更适合自己的高校提交入学申请。 表1 全美最难被录取的21所高校录取时要提交的申请材料 (2017—2018学年) (二)学生可自主选择标准化的高校入学考试
全美统一的标准化的高等学校入学考试主要有两种:学术评估测试(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简称SAT)和美国高校入学考试(American College Test,简称ACT)。SAT主要考查学生的文字和数学推理能力,考试内容包括语言、数学、英语写作;ACT主要考查英语语法、数学、社会科学阅读与自然科学阅读,涵盖中学所学的教学内容和社会生活常识。
1. 学生可选择是否参加标准化考试 近二十年来,在国家公平与开放考试中心(The National Center for Fair & Open Testing,简称Fair Test)的倡导下,越来越多的高校实施了“可免试入学”招生改革,目前,全美已有1000多所高校自愿放弃将SAT/ACT作为入学申请必备材料的要求。[7]在21所高校中,包括芝加哥大学在内的8所高校没有把SAT/ACT成绩作为申请该校必须提交的必选材料,有意愿升入这些高校的学生可以不必参加SAT/ACT。
2. 如果参加,学生可在SAT或ACT中自主选择 即便是对标准化的高校入学考试有明确要求的高校,申请者通常只需在SAT或ACT中择一提交,极少有高校会做出限制。因此,学生可在互为替代的两项标准化考试中自主选择。SAT与ACT每年在美国境内分别举行7次,没有报名资格和考试次数限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考次,并以最好的成绩作为申请高校的依据。当然也有部分学生既参加SAT,也参加ACT,在申请高校时同时提交,如美国海军学院39%的被录取学生同时提交了两项考试的成绩。21 所案例高校被录取学生提交SAT成绩的比例在53%到71%之间浮动,提交ACT成绩的比例在46%到68%之间,比例绝非整齐划一,而是各不相同的(见表2)。这是学生拥有对标准化考试充分的选择自主权后,个体的无组织的学生自发选择导致的自然结果。
表2 案例高校被录取学生提交的标准化考试类型、人数及比例 (2018学年)
(三)学生可自主选择高校预科课程及相应的统一考试 为促进高中生为上大学做好准备,美国高中(尽管不是所有高中)设有让高中生提前接触高校基础课程的教育模块,主要是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与国际文凭证书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eate courses,简称IB)。其中,AP课程及统一考试涵盖艺术、英语、历史与社会科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科学、世界语言与文化六大领域,共计约36门课程。[8]IB课程分布在六个基础学科组中。参加AP课程统一考试分数达到一定等级还可获得大学学分,进入大学后可免修相应课程。案例高校中仅有5所要求必须提交高校预科课程的完成情况。全美所有学士学位机构中,大一新生没有参加过AP课程及其统一考试的比例为23.1%,学过1—4门的比例最高,达到43.8%,学过5—9门AP课程的学生达到21.8%,还有0.4%的大一学生曾学过15门及以上AP课程。全美仅有不足6%的大 一学生参加过IB课程的考试,也有0.3%的大一学生曾学过15门及以上IB课程。高校预科课程的学习及统一考试上不封顶、下不限底,不具备学习条件、意愿和能力的学生可以一门都不学,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尽其所能。喜欢和适合什么科目、学习多少和学得多深,学生有充分的选择自由,几乎不受外在的制度性限制。
(四)学生可自由申请多所高校并有机会拿到多份预录取通知 在美国,高校的招生选拔不存在根据高校层级分批次录取和统招分数线的概念,学生可直接向心仪的高校分别提交入学申请。学生的申请行为是自由的、独立的,申请的高校数量同样不受限制。部分大学,包括74%四年制非营利性大学,会收取申请费(application fee),2017年秋时申请这类学校的学生平均花费49美元[9]。为方便学生“广泛撒网”,大学通用申请系统(Common Application)、通用大学申请系统(Universal College Application)以及“联盟申请系统”(Coalition Application)等第三方申请服务平台应运而生。目前已有包括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名校在内的891所大学使用大学通用申请系统。[10]其他高校,如麻省理工学院、茱莉亚学院、美国海军学院等使用自己的网申系统。学生可了解每所大学的申请要求,或邀请辅导员和老师在系统中协作,申请多所高校只需填写一份表格,也方便管理自己的高校申请[11],这大大减少了申请多所高校的繁复工作量及烦琐程度。不过,由于历年录取数据的公开及学生选择中的理性算计,冗余申请并没有无限泛滥。2013年以来,初次就读的大一新生(first-time freshmen)中至少申请了3所高校的比例超过80%,2015年申请了7所及以上高校的比例达到历史最高点36%, 2016年该比例降至35%[12],2017年又回升至36%,还有10.8%的大一新生只申请了唯一一所即目前就读的高校;在私立大学就读的大一新生申请了7所及以上高校的比例最高,达到59.1%。
一般而言,由于时间仓促以及信息量受限等原因,人们容易出现判断偏差进而做出错误的选择。美国高校的入学申请具有显著的开放性,而且高校间的录取决策彼此独立,同一名学生可能会在同一时段被多所高校预录取。在学生拿到多份预录取通知时,学生必定会在对其发展前景的预判、高校的教育教学与奖助学金,甚至是高校的宗教背景以及离家的远近等因素综合考量之后,最终选择一所最为适合的高校,同时放弃其他大学就读的机会。因此,任何一所高校均面临着录取学生的实际注册问题。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 Statitics)“高校导航”(College Navigator)的数据(见表3)显示,即便是在这些最难被录取的著名学府,也无法确保招生部门发出的每一份录取通知都能有所收获,总有部分被录取者会放弃到这些高校就读的机会,声誉卓著的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际注册率也仅有43%。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如果没有拿到理想的奖助学金,学生还可以与校方财务援助办公室讨价还价,最大限度地争取奖助学金额度,比如向心仪高校提供自己家庭财务的新变化、其他高校的奖助学金承诺等信息。一般情况下,高校收到学生的奖助学金意向和相关证明材料后,会重新考虑并仔细审核他们的财务情况,只要符合条件,很有可能会增加奖助学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