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功能主义学派
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

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1简介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Radcliffe-Brown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社会学界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将社会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是反对社会学的历史决定论和演化论的一种流派。
该学派代表人物为英国社会学家拉德克里夫·布朗(A.R.Radcliffe-Brown)。
2理论框架2.1结构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认为,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自我调整能力的整体,是由许多相互作用而相关的单位和亚单位组成的,而这些单位和亚单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关是被它们的共同目的所支配的。
通过这种功能目的的共同性,这些单位和亚单位被组织在一个结构之中,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2.2功能在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看来,社会系统完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个部分都有它自己的功能和角色,每个功能和角色都是与整个社会系统相互关联的。
这样,社会系统就变成了一个互相联系的、自我平衡的、维护内部稳定性和相互依存的一个整体。
2.3模式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认为,也存在着模式(pattern),即一种组织形式或结构形式。
模式是由结构、功能和机制共同构成的。
同样的模式会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因此,学习文化各个方面的模式和它们的变化是研究社会系统行为和类型的一种重要方法。
3优点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对社会系统的整体性及其自我调整适应性的研究,强调了社会系统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依存关系,为社会整体解释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
此外,它强调文化结构和功能的密切关联,使学者能够理解文化发展的动因和逻辑。
4缺点尽管拉德克里夫布朗结构功能学派作为社会学理论的重要代表,从不同角度提供有价值的研究视角与方法,但它也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它从研究社会整体的视角出发,忽视了个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把人员组织为应该成为机器式工具的份子。
其次,拉德克里夫布朗的研究视角局限于社会现象表层,忽略了潜在的历史、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之间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功能学派

功能学派一、功能学派的产生二、功能学派的基本特点三、代表人物及其观点四、功能学派在中国五、有关功能学派的反思一、功能学派的产生(一)社会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世纪20年代,英国的殖民帝国受到民族运动浪潮的剧烈冲击,殖民统治陷入了严峻的危机。
英国政府急需寻找新的统治方法,以挽当局。
而当时人类学派流行的进化论学派、传播学派等都不能满足英国殖民统治的需要,他们希望人类学家能为殖民统治提出新的具体的理论和方法,以维持殖民统治。
非洲没有大地主和买办资产阶级可作为殖民当局的依靠,殖民当局破坏了氏族部落制度,等于消灭了可以依靠的部落首领和氏族长老。
殖民地危机发生,他提出了如何利用土著社会制度的问题,懂得这些制度在氏族社会中所起的作用(即功能)。
在这个背景下,英国功能学派应运而生。
(二)学术原因:1.西方学术界开始流行实地调查法,受实证主义思想的影响;2.当时科学界和思想界开始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社会结构和适度的调查材料进行比较,研究不同文化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3.古典进化论、传播学派主张,源于西方启蒙运动的线性历史观,试图撰写从“野蛮”到“文明”,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史”,试图拟构历史,追溯文化的起源、发展,横向传播;功能主义者探讨从线性到趋异,构拟历史到归纳通则的整体性共时研究。
标志:马林诺夫斯基著《西太平洋的航海者》拉德克利夫·布朗著《安达曼岛人》二、功能学派的基本特点1.采取一种整体的视角,在概念上关注对结构和功能的分析;2.追求一种稳定与平衡的取向;3.主张社会人类学作为科学要通过比较来获得通则认识;4.关注社会整合社会控制;5.通过田野工作和案例研究,偏重于对地方社区内部各要素和机制的探讨。
三、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1.马林诺夫斯基:1).其理论来源:直接受益于杜尔干的研究,受马赫的现象主义哲学,冯特的民俗心理学的启发。
遵循两条原则:一是经验实证主义,描述感觉经验并将之当成论证依据;另一是,马赫对经验的整体性的论述,对人类生活的共同精神特性的探讨。
功能学派的名词解释

功能学派的名词解释功能学派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强调一种功能主义的心理实用性,关注心理过程如何帮助个体适应环境,并解决问题。
该学派认为人类心智的核心功能是为了生存和繁衍服务,并致力于理解心理过程的适应功能。
1. 由来与发展功能学派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心理学运动。
当时,心理学开始摆脱结构主义和唯物主义的束缚,转向研究心理过程的功能。
代表性人物如威廉·詹姆斯、弗朗西斯·培根等先驱学者,都对功能心理学作出了重要贡献。
2. 核心理论观点功能学派的核心观点是心理过程存在于适应环境的背景下,并且是为了适应特定环境而产生的。
它关注心理过程在实现个体目标、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方面的作用。
3. 功能心理过程功能学派研究了多个心理过程,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情绪和动机。
这些过程在个体的意识和无意识层面上发挥作用,形成了个体思维、情感和行为的驱动力。
3.1 认知认知是指个体对外界信息进行处理、组织、存储和理解的过程。
功能学派认为认知过程的目标是为了提供对环境中刺激的有效反应。
这种反应能帮助个体理解问题和找到解决方案。
3.2 情绪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情感体验。
功能学派强调情绪对行为和适应非常重要。
正确识别和表达情绪可以帮助个体更好地适应社交环境,并有效应对压力和挑战。
3.3 动机动机是个体行为的驱动力。
个体通常会由于某种内在或外在的需求而产生行动的动机。
功能学派认为了解和满足个体的需求可以激发他们的行动力,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
4. 应用领域功能学派的理论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应用,例如教育、临床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等。
在教育领域,功能学派的观点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过程和学习动机,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在临床心理学中,功能学派的理论可以帮助临床心理学家了解和干预个体的认知和情绪问题。
在组织心理学中,功能学派的观点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员工的动机和工作认知,并优化组织的管理和激励策略。
5. 功能学派与其他心理学学派的关系功能学派与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等其他心理学学派存在一定的差异。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

功能主义的发生历史与发展趋势内容概要:20世纪20年代。
以包豪斯为基地形成了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功能主义是在设计艺术史的发展中形成的,在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功能主义设计也应随映时代潮流作出相应的变化,达到与人们的生活要求的需求的平衡。
关键词:功能主义包豪斯发生发展一功能主义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现代设计领域的一个重要派别--现代主义设计最终形成。
现代主义是主张设计要适应现代大工业生产和生活需要,以讲求设计功能、技术和经济效益为特征的学派。
其最为重要的理念便是功能主义。
功能主义就是要在设计中注重产品的功能性与实用性,即任何设计都必须保障产品功能及其用途的充分体现,其次才是产品的审美感觉。
简而言之,功能主义就是功能至上。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们时代的特征便是工具的完善与目标的混乱。
”20世纪世界设计艺术的发展史有一个突出的现象便是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新流派层出不穷,纵观这一时期的历史,于我们今天依然存在并起较大作用的只剩下以功能主义为基本特征的现代主义设计。
它已经成为近一个世纪以来世界设计发展的基本格局和模式。
二功能主义的发生与其他历史现象的出现一样,功能主义的发生也有着其深远的历史。
由于功能主义是建立在大机器生产的基础上的,因此工业革命必然的成为功能主义的前提。
19世纪,蒸汽机的出现给人类带来了现代文明的大工业革命,这便是功能主义出现的最基础的物质前提。
由于机器的精确化使设计与生产相分离,设计与手工艺生产之间的区别迅速拉大。
机械化的生产使得“传统的由艺术家和工匠完成的任务面临着被各种机器和新材料取而代之的危险”。
1851年,第一届“世界工业博览会”在伦敦的海德公园隆重登场,展览的场所是被称作“水晶宫”的由约瑟夫·帕格斯通(Joseph Paxton)设计的建筑,而帕格斯通本身是作为工程师而非建筑师。
在这次博览会上一系列由于工业革命带动的新的发明如蒸汽机、引擎、汽锤、车床甚至包括由预制的金属肋拱和薄片玻璃及建成的“水晶宫”都引起了人民对工业革命成果的极大兴趣。
803西方人类学史重要知识点

重点知识点803西方人类学史古典进化论学派:是19世纪中叶西方出现的第一个人类学理论流派,它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他主要研究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的过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地发展。
这种循序的进化过程是全世界所有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造成了这种普遍性的原因在于人类心里的一致性。
起主要代表人物有:巴斯蒂安、斯宾塞、泰勒、摩尔根。
英国功能主义学派:是在20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形成的人类学学派。
该派对进化论学派都持批评的态度。
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要把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个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
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林诺夫斯基、拉德克利夫布朗,形成了英国较有影响的功能派队伍,为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提供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
播化学派: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人类学学派。
其基本理论是直接与进化论相对的传播论,反对进化论学派的方法,主张从空间上研究文化,认为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研究文化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
分为德奥播化学派和英国播化学派。
法国社会学年刊学派: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1897年在巴里创办了《社会学年刊》后形成的学派,故又称“法国社会学派”或“杜尔干学派”。
它既是社会学的学派,又是人类学的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有:迪尔凯姆及其继承人莫斯,为巴黎人类学研究所培养了大量的人类学家。
美国心理学派: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的影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关系研究。
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
文化是抽象的东西,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某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这个民族的个体开始。
历史特殊论学派:美国历史学派形成于20世纪初。
[语言学流派资料]功能语言学
![[语言学流派资料]功能语言学](https://img.taocdn.com/s3/m/4b232b6348d7c1c708a14549.png)
第一节功能语言学的兴起当代种种语言学理论,大致可以分属两大阵营:一是人文主义的语言学传统,一是科学主义的语言学传统。
前者中影响较大的当属系统功能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韩礼德(M.A.K.Halliday)。
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是继承了英国伦敦学派(the London School)的创始人弗斯(J.Firth)的功能主义思想和理论,同时参考和兼收欧洲功能主义各学派,如布拉格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法国功能主义、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Malinowski)的人类学研究成果,以及美国语言学家沃尔夫(B.L.Whorf)语言相对论等,由弗斯的学生,伦敦学派的一批学者在20世纪50年代末创造和发展起来的。
其中,由于韩礼德(M.A.K.Halliday)是最早研究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并形成自己的体系,观点最全面、系统,所以他的理论客观上具有公认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人们一般把他看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创始人。
因此,对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介绍,主要围绕韩礼德的理论体系和理论模式进行。
一、功能语言学兴起概况系统功能语言学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别之——伦敦学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伦敦学派奠基人弗斯曾在伦敦大学的语音系同著名语音学家琼斯(Daniel Jones,1881—1967)一起做研究。
1938年,他受聘于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并于1944年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普通语言学教授。
弗斯的语言学理论是他在伦敦大学工作期间形成的,他和他的同事又长期在伦敦大学工作,因此以他为首的语言学派被称为“伦敦学派”。
这个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乔姆斯基生成语法学派、布拉格学派、丹麦的哥本哈根学派等同为20世纪语言学界最为人瞩目的语言学派。
韩礼德继承和发展了弗斯的语言学理论,并建立了功能主义学派(新弗斯学派)。
韩礼德于1925年出生于英格兰约克郡里兹。
他曾在伦敦大学主修中国语言文学,获得汉语语言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947-1949年到中国北京大学留学,在罗常培先生的指导下研究汉语历史语言学、汉语音系学、词典学等。
功能学派与理论

第一部分
功能学派的背景、定义及发展
第二部分
功能学派的在中国的发展
第三部分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比较
第四部分
给我们的启示
功能学派产生的背景
20世纪50年代之前的研究者,他们的立论多出自论者自身翻译实践 的经验体会,而在这之后的研究者开始从某个立场或者层面出发研究翻 译。
彼得·纽马克 凯瑟琳娜·莱斯 汉斯·弗米尔 雅克·德里达 劳伦斯·韦努蒂 道格拉斯·罗宾逊 盖亚特里·斯皮瓦克
它“强调翻译的互动,语用特征”。
3
在此基础上,曼塔莉进一步发展了功能翻译理论,提出译 者行动理论。
4
20 世纪90 年代初,诺德进一步拓展了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提出“功能加忠诚”理论,强调用原文与译文的关系,但 这种关系的数量和质量,由译文的预期功能(目的)决定。
第一阶段
学派创始人---赖斯
赖斯在《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把功能范畴引入批评,将语言功能, 语篇类型和翻译策略相联系,发展了以源文与译文功能关系为基础的翻译批评模式。从 而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凯瑟琳娜赖斯借鉴卡尔比勒对语言功能三分法,将语 篇类型分为信息型,表达型,操作型。其指出语篇类型决定具体翻译方法。并把翻译过 程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功能
变译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与我国“变译理论”异 同
不同点:1、两者的理论来源同中有异:功能学派理论来源除西方翻译界早期的功能 翻译观,还受到行动理论、交际理论、接受美学和语篇语用学的影响;周兆祥变译理 论是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形成,同时受到伽德默尔的阐释学影响;黄忠祥变译理论来
源于对国内外大量的变译事实的考察,以及本人的变译实践、语用学、接受理论、解
现代主义艺术设计的两大体系剖析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 项目名称: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 House)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的起源
项目地点:美国芝加哥 建成时间:1902年
2、赖特
作品欣赏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 的起源
2、赖特 作品欣赏
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
一、功能主义
在德国德累斯顿技术学院建筑系学习, 了解到1美8国9建3年筑师前,首往先美是萨国利文学及习芝加3哥年学。派其他建筑师的现代建筑方法。
回到欧洲后,成为坚定的理性主义者。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起源 1、洛斯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起源 1、洛斯 1908年发表文章《装饰与罪恶》表达了这
2、赖特 作品欣赏
亚利桑那州的传奇度假酒店3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 馆
一、功能主义
项目名称:芝加哥威利茨住宅(Willitts House)
(一)功能主义 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 的起源 项目地点:美国芝加哥
2、赖特
建成时间:1902年
2、赖特 作品欣赏
日本东京帝国饭店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 的起源
2、赖特 作品欣赏
“AmerIcan Modern” 餐具 赖特设计 1937年
(一)功能主义的 起源
3、赖特
是美国的一位最重 要的建筑师,对现 代建筑有很大的影 响。
代表作品:流水别
墅
赖特
一、功能主义
(一)功能主义的 起源
3项、目地赖点:特美国,匹兹堡 项代目表时间作:1品936年:-1流939年水别
墅
流水别墅
一、功能主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欧洲功能主义学派-布拉格学派欧洲功能主义学派1.布拉格学派布拉格学派(布拉格语言学会)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926年,V.马泰休斯(1882-1946)领导召开了该学会的第一次会议。
布拉格学派实践了一种独特的研究风格,即共时语言学研究。
它对语言学最重要的贡献就是从"功能"的角度来看待语言。
布拉格学派一度成为影响语言学发展的最为重要的源头,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欧洲任何其他语言学团体都没有像布拉格语言学会那样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曾影响到美国语言学的每一项重要发展"(Bolinger, 1968)。
1、布拉格学派的主要特点布拉格学派最明显的特点是结构-功能语言观。
对语言的看法:布拉格学派把语言看作是一个用于交际、由多种表达手段构成的、为实现某种目的的服务的功能系统,因而从一开始就把功能纳入研究范围并作为研究重点,开创了功能语言学的先河。
研究方法:反对新语法学派的历史主义和分割主义,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他们的基本观点:①在重视历时语言研究的同时,强调共时语言研究的首要地位。
对语言的共时研究由于可以得到全面的、可控制的语言材料以供参考而被充分强调,同时,也没有严格的理论藩篱被树立起来将之同历时语言研究相分离。
②布拉格学派强调语言的系统性这一本质属性。
指出语言系统中的任何成分如果以孤立的观点去加以研究,都不会得到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要作出正确的评价,就必须明确该成分与同一语言中相共存的其他成分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语言成分之所以存在,就在于他们彼此功能上的对比或对立。
③要研究实现各种功能的语体。
十分注意分析口语和书面语间的关系,来决定各自的具体功能。
④应从语言功能入手,然后去研究语言形式。
布拉格学派的研究重点与其语言观紧密相关的是,该学派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结构和功能两个方面,成果突出的领域是语音学和音位学(phonology)。
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建立的音位学理论可以被看作是该学派最突出的贡献。
另一个突出领域是句法和形态学,主要成果有马泰休斯(Mathesius)提出的实义切分等。
再有就是对标准语的研究,主要成果有马泰休斯(Mathesius)等人对捷克语中标准语与民间语差别的研究。
不可忽视的还有费尔巴斯(Firbas)提出的“交际动力(communicative dynamism)”理论。
2、布拉格学派对于功能主义语言学的贡献马泰休斯(Mathesius)布拉格学派创始人。
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作为该学派创始人和组织者所做的贡献。
终身担任布拉格语言学会(The LinguisticCircle of Prague)会长,组织讨论、安排讲学、主编《布拉格语言学会学报》等。
二、作为语言学家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
贡献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的语言特征性理论(功能名称学+功能句法学)。
其中,他的“功能句法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从提出之日起便成为布拉格学派研究的重点,并在年轻一代学者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例如,主位推进(thematic progression)思想和交际动态理论(communicative dynamics)都是在他的功能句法理论基础上形成的。
特鲁别茨柯依(Trubetzkoy)主要贡献在于他的音位学理论。
接受索绪尔观点,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音位学研究的应该是语言的能指,而不是言语的能指。
还从索绪尔那里接受了“系统、差别、对立和价值”等概念并纳入音位学研究中去。
他的《音位学原理》(Principles of Phonology)是布拉格学派最重要的论著,它的出版标志着音位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他对音位辨义功能的重视,充分反映了他具有明显的功能主义倾向。
尤其是他提出的区别性特征(distinctive feature)这一概念,被认为是“语言学领域中最有意义、最有生命力的概念之一”。
(他认为音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以对立关系为原则来研究语音单位的各种功能,主要是辨义功能。
凡能区别两个词的意义的语音对立叫作辨义性对立,如英语pig (猪)和big(大)中的/p/和/b/。
使得一个音位同其他音位构成辨义性对立的特征称为区别特征,如英语/p/的区别特征是双唇爆破(同/t/、/k/对立)、声带不振动(同/b/对立)、软腭封住鼻腔通路(同/m/对立),但送气特征不是区别性的,因为没有同/p/对立的不送气音。
从音系的角度看,音位就是区别特征的总和。
)雅克布逊(Jakobson)布拉格学派奠基人之一。
对语言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音位学理论和标记性理论(markedness)的研究上。
在特鲁别茨柯依的音位对立理论基础上发展了音位理论,提出了预示音位对立的方法。
同时,还以声学频谱为基础来分析语音,也是语音学和音位学上的一大进展。
雅克布逊的区别性特征是对音位学的重要贡献,在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创造性:①这些特征旨在揭示音位对比,而不是描写语音特点;②这些特征在本质上都具有偶值性质;③全部特征主要是依据声学特点来规定的。
他还发现,“对立”概念不仅适用于音位,而且适用于词汇和语法研究。
他因此提出的标记理论对于后来形成的转换生成语法和系统功能语法都有影响。
他还创造了“结构主义(structura lism)”这个术语用来表明现象科学研究中的结构-功能方法。
他在语言类型学、标记性理论和语言普遍现象等方面提出的看法,至今仍然为语言学界所称道。
费尔巴斯(Firbas)“句子功能观(functional sentence perspective)”是布拉格学派对功能语言学的重要贡献之一。
在这一方面,费尔巴斯最大的贡献在于提出了“交际动力”理论(communicative dynamism)。
此外,他还对“语境”概念作了进一步的区分。
他认为,所谓语境,可分为:1.“交际双方共有的经验知识”,这是最一般的语境;2.“语言交际正在进行时的直接语境”,这种语境比前一种范围要窄一些;3.“刚刚出现的上文”,范围更窄;4.当前所说的“句子本身”,范围最窄。
(句子功能观包含了以下几层含义:一、句子成分可以划分为两种:(根据上下文或语境)已知信息+新信息;二、有可能找出那些依赖语境而存在的句子成分即与同一语篇中其他句子的成分相关联的成分;三、有可能区分句子成分所具有的交际重要性;四、在交际过程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人们通常按照喜欢的顺序组织句子结构;五、句子中的某个成分与其他成分相比得到了较大的重视或强调;六、位于句尾的成分所具有的交际功能一般都大于句子中的其他成分。
简单的说,就是用信息论的原理来分析话语或文句,测量一句话的各个部分对全句意义的贡献)交际动力理论:用来表示句子各部分所传达的信息量。
其理论是,交际不是静态现象,而是动态现象。
交际力是在信息展开过程中交际本身具有的特征。
一个语言单位交际力的大小就是它对交际展开过程的贡献大小,即推动交际向前发展的作用的大小。
E.g. He was cross(她生气了),he的交际力很小,因为是已知信息,cross交际力大,因为是待传信息,was交际力居中。
穆卡洛夫斯基(Mukarovsky)继承了雅克布逊的结构主义思想,把语言中的概念系统看做是一个内部相互联系的网络。
在这个网络中,每一个概念都受到其他概念的制约,与此同时,这个概念也制约着其他所有概念,因此每个概念的界定都取决于它所在的整个系统中所处的位置,而不取决于自身的内容。
他和雅克布逊一样,强调语言研究应该跨学科,认为美学和诗学研究应该与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
综合评价布拉格学派的优劣布拉格学派发展了索绪尔和库尔德内的理论。
他们的主要贡献是首次系统地阐明了音位学的任务、原理和研究方法,使它在结构主义语言学诸领域中居于领先地位。
音位学中的理论原则、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对语法学、词汇学、语义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布拉格学派的实际切分的理论已得到公认的发展,为话语语言学奠定了基础;他们的分析比较法对类型语言学和语言普遍现象的研究起了推动作用;他们的定量分析法又为数理语言学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他们对语言结构的研究是机器翻译产生的重要前提之一。
1976年,法国成立了以马丁内为首的国际功能语言学协会,旨在发展布拉格学派的基本思想。
布拉格学派的薄弱环节是语法学(尤其是词法学)。
他们未能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结构语法学体系。
此外,他们的有些概念,如正负对立原则、区别特征、中和论等等,能否绝对化,并推广到语言的所有层次中去,也是仍有争论的问题。
3、布拉格学派与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区别布拉格学派不主张事先就对研究的对象和素材进行任何限制。
例如,美国结构主义者把自己的研究局限在音位学和形态学两个领域,而布拉格研究兴趣广泛的多。
他们经常跨越语言形式本身去研究包括文学语篇在内的语篇结构,并且把语言成分与语言外因素之间的关系看做是研究的重点。
他们对于主位、述位以及焦点的研究,虽然当时局限在句子内部,但对后来语言学界如何结合语境分析和理解语篇的语义结构产生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他们从一开始就重视语义标准,主张采用对立论,而不接受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分布论和直接成分分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