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颅脑正常CT表现
颅脑CT影像学表现

六、硬膜下积液
【典型病例】 患者,男,45岁,外伤后10天,伴头痛、头晕来诊。
【CT诊断要点】
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方新月形低密度区,呈脑脊液密 度,多发生于额颞顶部,常深入到纵裂前部,无或 有轻微的占位效应,周围脑组织无水肿。
七、脑创伤继发性疾病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岁,脑创伤3年,近日头痛、头晕伴左侧肢 体活动不利1周,高血压病史10年。
二、颅底骨折
【典型病例】 患者,男,18岁,外伤3小时 ,右侧外耳道流血伴局部肿 胀。
【CT诊断要点】
经过颅底横断面图像观察清晰可见骨折线的部位、 形态和走行,对于细小的颅底骨折应薄层高分辩检 查,重点注意脑脊液鼻漏的漏出部位,尤其是筛板 、眶顶、蝶窦或额窦、视神经管,有时可见颅内积 气。
三、脑挫裂伤
【典型病例】 患者,男,19岁,因车祸来诊。
【CT诊断要点】
1. 表现为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的高密度影,边界较清, 大小不一,小灶性出血可相互融合。白质、灰质同时受累 ,较大范围的脑挫裂伤,有明显的占位征象,脑室受压变 小或闭塞,多伴脑疝形成。
2. 动态观察 早期低密度水肿区逐渐扩大,约3~5天达到 高峰,以后时间推移出血灶吸收则病变演变为低密度,水 肿范围减小占位减轻,形成软化灶;如继续出血可形成血 肿,并发脑内、脑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见蛛网膜 下腔、脑沟、脑池和大脑纵裂内条带状高密度影。
【CT诊断要点】
1. 早期双侧大脑半球皮层灰质、灰白质交界区、基底核多 发低密度影,形态不规则,两侧常不对称,增强可见线样 或结节样强化。 2. 晚期在脑部坏死中心出现钙化,常在室管膜下区,呈多 发结节或线样高密度影。 3. 颅脑畸形 小头、憩室性畸形、神经元移行异常、脑发 育不全。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何洪浩作者单位:广西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放射科,广西南宁530012【摘要】目的研究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与正常新生儿颅脑的CT辨别诊断。
方式对照分析85例新生儿SAH与85例正常新生儿的颅脑CT表现,对其影像学特点进行对照分析辨别。
结果 85例SAH中发生于直窦27例(%),上矢状窦22例(%),纵裂池14例(%),小脑天幕11例(%),外侧裂池8例(%),脑底池2例(%),小脑延髓池1例(%)。
在85例SAH征象中,显现线状征及空三角征49例(%)。
85例正常新生儿颅脑相对高密度部位:直窦9例(%),上矢状窦7例(%),纵裂池3例(%),小脑天幕1例(%)。
85例SAH患儿,有6例诊断不符。
两组CT表现比较不同有显著性(P<。
结论正常新生儿CT表现为直窦、上矢状窦、纵裂池、小脑天幕有时密度相对略高,易误诊为新生儿SAH,因此要注意正常新生儿颅脑与新生儿SAH的CT辨别。
【关键词】婴儿,新生;蛛网膜下腔出血;体层摄影术,X线运算机;诊断,辨别CT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wborn subarachnoidhemorrhage and normal newborn infantsHE Hong-haoDepartment of Radiology, Nanning Red Cross Hospital, Nanning, Guangxi 530012, China)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clinical efficacy of brain CT screening for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ewborn infants with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 and normal newborn infants. Methods A comparison of CT presentations between 85 neborns with SAH and 85 normal infants were performed. Their images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tically compared. Results The initial sites of 85 cases with SAH were: 27 cases %) in sinus rectus; 22 cases %) in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14 cases %) in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11 cases %) in cerebellar tentorium; 8 cases %) in lateral fissure cistern; 2 casses %) in basis encephali cistern, 1 case %) in cerebellar bulb cistern. The image presentation of 85 caseswith SAH were: 49 cases %) with linear manifestation and hole triangle sign. The relative high density sites in 85 normal newborn infants: 9 cases %) in sinus rectus, 7 cases %) in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3 cases %) in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1 case %) in cerebellar tentorium. 85 newborns with SAH, 6 cases was not in conformance with diagnosis. In comparison of the CT presentation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there was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Conclusion CT sometimes presents with relatively high density in sinus rectus, sinus sagittalis superior, longitudinal fissure cistern and cerebellar tentorium in normal newborn infants, which easily diagnosed as newborn SAH. So it should be paied attention to the cranial CT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normal neworns and newborns with SAH.Key words: infant, newborn;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diagnosis, differential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简称SAH)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隙所致,是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常见表现[1]。
囟门正常图片了解婴儿囟门的正常情况

囟门正常图片了解婴儿囟门的正常情况囟门正常图片在新生儿时期,婴儿头骨中的缝合线没有完全闭合,形成了囟门。
对囟门的观看可以反映出婴儿头颅内部的状况,因此每个新手爸妈都会关注囟门的状况。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囟门的正常状况。
囟门应当长什么样?新生儿头颅中共有六个囟门,前囟、后囟、前外囟、前内囟、后外囟和后内囟。
其中,前囟位于额部中心,呈菱形,大小约为2.5×3.5厘米,后囟位于头皮枕部中心,呈三角形,大小约为1×1.5厘米。
前囟通常在诞生后18个月至2岁的时间内关闭;后囟在诞生后6周至3个月的时间内关闭。
正常状况下,囟门四周皮肤应当光滑、平整,并无凹凸,囟门的位置应当稳固,没有位移。
假如囟门四周皮肤红肿、高起,或者囟门凹陷或隆起,就需要准时去医院进行检查。
囟门有什么特别状况?假如囟门表面凸起,可能是头骨下陷引发的,这种状况需要准时就医;假如囟门明显凹陷,可能是头骨发育不良、颅内储水等缘由引起的,应当前往医院进行检查;假如囟门与颅骨连接处突出,可能是开放性脑膜瘤,需要准时就医治疗。
此外,假如囟门四周皮肤消失皮疹、出血等症状,或者婴儿消失头痛、呕吐、体温上升等特别状况,需要准时就医检查。
如何护理囟门?囟门是新生儿头颅发育的标志之一,需要留意赐予合适的护理。
在抱婴儿时,要留意避开头部受力,避开使囟门受到挤压或摩擦。
抱婴儿时,手要托住头部,而不是拉着头皮抱。
在洗澡时,也要留意避开用力擦洗头皮,特殊是囟门四周,以免导致感染或损伤。
洗完后,还要将头部用毛巾轻轻擦干,避开滴水滴入囟门。
如何推断囟门是否正常?囟门的正常状态包括大小、外形、稳定程度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假如怀疑囟门存在特别状况,应当寻求专业医师的检查和关心。
在囟门四周消失红肿、高起、溃烂等症状时,需要准时去医院就诊,可能需要进行血常规、尿常规、颅脑CT等检查,以确定最终的病因并赐予合适的治疗。
总结囟门是新生儿头颅发育的标志之一,对囟门的观看可以反映出婴儿头颅内部的状况。
新生儿常见颅脑疾病的MR影像诊断

FLAIR 水抑制
T2 Contrast with Free Water ( CSF ) Suppression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注明早产、足月 校正胎龄
注明确切部位,脊柱注明哪一段或 哪一个椎体为中心; MRI,MRA 病史、体征
儿童正常脑髓鞘发育的MR 评价
成人
新生儿
•脑组织水含量:成人80%;新生儿90%(且灰质≈白质) •髓鞘化过程:成人髓鞘形成;儿童随时间不断髓鞘化 髓鞘形成后白质水分减少,灰质水分比白质相对较多
目前FDA规定只有3.0 T及以下MR可行临床检查
MR扫描仪的分类
开放式MR:MR介入 避免幽闭恐怖综合症
MRI优势
•无电离辐射、无创、无害 •空间分辨力高-相对(冠脉较CTA差) •组织分辨力高(脊髓、软骨、心肌) •多参数成像-信息来源多 •多方位切层-定位准确 •流空效应(血管血栓,黑血、亮血)、MRA •无骨性伪影-后颅窝、脑干 •功能成像(PWI、DWI、MRS、fMRI等)
所以,6个月以前主要观察T1WI,6个月后观察T2WI
髓鞘形成的MR表现
髓鞘形成顺序:从尾端向头侧、从背侧至腹侧、从中 央至外周,皮质先于白质。感觉神经束先于运动神经束; 白质的放射神经束先于连合神经束 髓鞘形成始于胚胎第5、6月。90%的脑髓鞘化发生 在2岁以内。侧脑室三角区背侧及上部白质直至1530 岁才形成髓鞘(生发基质)
灰质含水约83%,白质含水约70%-75%
(髓鞘化)
皮质 髓质
T1WI 等信号 高信号
T2WI 略高信号
低信号
原因 水 磷脂
利用MR观察儿童时期脑组织成熟过程应注意:
1、脑回、脑沟的发育 2、脑灰白质分辨的演变 3、脑髓鞘化的进程 4、脑室大小及蛛网膜下腔宽窄 5、脑铁质沉着
新生儿颅脑超声

神经元广泛坏死征象
重度患儿,病变持续7-10天,高回声不消退,应 视为不可逆的神经元广泛坏死
其特点是双侧脑半球高回声持续不退,分布不均, 形成散在分布的粗大颗粒,点片状高回声;脑室恢 复至正常大小
是脑水肿之后最早出现的脑损伤后遗改变
脑萎缩改变 严重的神经元损伤,未达到集中大 片完全坏死、液化的程度,最终的结局多以脑萎 缩形式出现。根据萎缩的程度和分布不同,可分 为全脑性萎缩和中央性脑萎缩
颅脑超声特点便捷、安全、无射线,多方位二维和 血流检测,是新生儿脑损伤首选筛查方法
CT检查对HIE神经病理分型、是否合并颅内出血和 出血类型有重要作用
Huppi PS, Semin Neonatol, 2001
基底节、丘脑和内囊 后肢损伤
非点状白质损伤
点状白质损伤
37+5周,生后6天, T1WI示:基底节、丘
脑腹后外侧核、内囊 后肢异常高信号
足月儿39+2周,生后2天, T2WI示双侧额叶、枕叶 深部白质异常高信号。
足月儿41+2周,生后8天, T1WI示双侧半卵圆区散 在点状白质异常高信号。
病变3-4周后,出现显而易见的无回声软化灶,大 小部位与原发灶相符
脑梗塞
足月儿,生后7天,左侧大脑中动脉梗塞,T2WI(左)DWI(右)示异常 高信号
Khong PL, Clinical Radiology, 2003.
脑脓肿
脑实质内出现圆形低回声或混合回声囊腔, 囊壁高回声囊壁完整,囊内回声不均匀,高低相 间,可见不规则液区,有流动感
形成高回声团块 ◦ 出血吸收期:7-10天后,出血部位原有的强回声消
失
◦ 吸收期后的改变:部分不能被完全吸收,最终液化, 以小囊腔形式存在,常存在于侧脑室前角附近
扫盲:婴幼儿MRI该如何扫描!

扫盲:婴幼儿MRI该如何扫描!在婴幼儿颅脑疾病方面,很多时候超声或CT并不能完全反映其病理改变,因此无创的MRI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于婴幼儿颅脑损伤和发育的评估中。
婴幼儿颅脑的MRI表现特征与成人颅脑的MRI表现特征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再者婴幼儿MRI检查流程较成人更为复杂,在婴幼儿MRI检查中需要考虑安全、图像质量、检查时间等诸多问题。
本期主要介绍婴幼儿颅脑MRI常规扫描和成像要点。
检查前准备:做好扫描前的准备工作是婴幼儿MRI检查的重中之重。
1.做好预约,沟通,评估,镇静等。
•需进行MRI检查的新生儿,国际标准给出的是“不能使用镇静剂”。
对于不能使用镇静剂的可以使用包被包裹紧,检查前提前喂养足,适当的剥夺睡眠时间,听与MRI相似的噪声形成条件反射等措施来提高其检查成功率。
•对于28天-5岁的可以给予镇静剂,适当的剥夺睡眠时间等措施来提高其检查成功率。
•对于5岁以上的给予心理安慰及其他的一些干预措施来提高其检查成功率。
镇静后什么时候进行MRI检查成功率更高?目前采用比较多的是使用UMSS评分标准:评分状态指标0 清醒/警觉1 轻度镇静:困乏,语言和声音刺激后有适当的回应2 中度镇静:睡眠,轻度刺激易唤醒3 深度镇静:深度睡眠,强烈的身体刺激可唤醒4 无法唤醒,对刺激无反应•评分为0,1级,不建议立刻进行MRI检查。
•评分为2级,可尝试进行MRI检查。
•评分为3级,其MRI检查成功率最高。
•应避免镇静效果达到4级。
2.磁场相关安全。
如检查前应去除受检者身上的金属异物,特别是头皮针;无MRI禁忌症,有无发热等。
3.签署相关的知情同意书及相关的注意事项。
4.使用隔音气囊或其它如耳塞尽可能的减少噪音;注意保护视力(激光灯)。
5.仔细查看申请单,询问病史,明确检查目的,确立检查方案。
线圈:头颈联合线圈或新生儿专用线圈或其它线圈。
1.使用多通道贴合性更好的新生儿专用线圈,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和信噪比的图像。
但配置有该线圈的医院相对较少。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

临床颅脑CT常用窗、常见伪影、正常解剖、急诊影像示例等影像学检查正常和异常影像特征表现颅脑CT窗人体各组织结构不同,对X线衰减各异,形成不同CT值,可利用不同CT值来鉴别组织性质。
空气对X线吸收为0,空气CT值为-1000;骨组织X线衰减是水2-4倍,CT值为+1000;水CT值为0。
颅脑CT常用的三个窗(图A-C):图A:骨窗(the bone window)。
图B:脑窗(the brain window)。
图C:血窗(the blood window)。
图A:骨窗;主要用于明确骨折、窦腔病变、颅内积气。
图B:脑窗;可清晰显示灰白质,可发现中风的早期征象或其他导致脑水肿等表现的病变。
图C:血窗;更利于显示硬膜下或颅内出血。
本例表现:骨窗示:右顶骨骨折;三个窗均示:软组织水肿并皮下积气;血窗:少量硬膜下血肿。
常见伪影射线硬化伪影BEAM-HARDENING ARTEFACT 常见于颅脑基底部及后颅窝。
容积平均伪影VOLUME-AVERAGING ARTIFACT层厚较大时,可导致血液密度表现,在脑基底部较典型,易发生在眼眶上方额叶。
本例表现:四脑室囊性病变导致梗阻性脑积水。
颅脑断层常用基线Reid基线(REL):为外耳道中点至眶下缘的连线。
头部横断层标本的制作多以此线为准,冠状断层标本的制作基线与此线垂直。
眶耳线(OML)或眦耳线(CML):为外耳道中点与外眦的连线。
颅脑轴位扫描(横断层扫描)多以此线为基线。
上眶耳线(SML):为外耳道中点与眶上缘中点的连线,经该线的平面约与颅底平面一致,有利于显示颅后窝结构及减少颅骨伪影。
正常解剖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
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
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
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
颅脑CT报告模版

颅脑CT模板一、.颅脑正常表现脑实质内未见异常密度影;脑沟脑池未见异常狭窄或增宽;脑室大小形态位置正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脑沟脑室脑池未见异常..检查结论:颅脑平扫未见异常..二、脑血管病变1.脑梗死左侧脑实质内可见类扇形低密度区MRI:病变区为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病灶边界清晰..临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余脑实质及脑室、脑裂、脑沟均为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左侧额顶叶病变皮质及皮质下区脑回状强化;左侧大脑中动脉细小;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强化灶..检查结论:左侧额顶叶脑梗塞..2.出血性脑梗死可见扇形低密度区灶MRI:病灶内不均匀长T1长T2;其内夹杂短T1短T2;;基底部贴近大脑表面;边界模糊;密度不均匀;病变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灶;CT值约55~65HU;右基底节区密度不均匀;邻近脑回肿胀;密度减低..脑室脑池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增强脑回样强化..检查结论:右额顶叶出血性脑梗塞..3.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双基底节区可见多发的斑点状低密度灶长T1长T2;边界欠清;病灶大小不一;直径小于1cm;侧脑室旁脑白质密度减低;侧脑室略增宽;中线结构居中检查结论:双侧基底节区多发性腔隙性脑梗死..4.急性高血压性脑出血右侧丘脑区可见团状高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较均匀;CT值约78~90HU;病灶周边可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出血破入双侧脑室内;右侧明显;右侧脑室体内呈高密度铸型;第三脑室内亦可见高密度积血影;右侧裂池受压变窄;中线结构略左侧移位;MRI:病变短T1短T2信号;检查结论:右侧丘脑区急性脑出血..5.动脉瘤破裂出血鞍上池区见大片类圆形高密度影;双侧脑室之间可见高密度影充填;CT值约62HU;边界清晰;出血破如侧脑室内;脑室内出现高密度血液影;鞍上池、侧裂池、纵裂池及四叠体池内亦可见高密度影;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检查结论:动脉瘤破裂出血..6.脑血管畸形出血右枕叶可见多个点状高密度灶;部分于侧脑室后角融合成片;CT值约60HU;周围可见少量低密度水肿带环绕;相应右侧脑室后角及四叠体池稍受压;中线结构稍向左侧偏移..检查结论:右枕叶脑血管畸形出血..7.囊形脑动脉瘤胼胝体体部大脑纵裂间可见直径约1.0cm圆形稍高密度动脉瘤灶;边界清晰;密度均匀;余脑实质未见异常;增强:左侧前交通动脉起始部扩张;动脉瘤内腔呈卵圆形;明显强化..检查结论:左侧前交通动脉动脉瘤..8.蛛网膜下腔出血双侧大脑脑沟、侧裂池内、镰旁见条状、羽毛状高密度影;CT值约60HU;左额颞部颅板下见条状高密度灶;脑实质略内移;中线结构居中;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骨窗未见骨折改变..检查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三、脑肿瘤病变1.脑膜瘤右侧额叶稍高密度病灶;边缘光滑清晰;密度较均匀;病变周围脑组织有片状低密度水肿区;可见脑白质塌陷征;同侧侧脑室受压变形;局部中线结构左侧偏移;骨窗可见病变与额骨内板广基地相连;局部骨质增生硬化增强扫描可见病变明显一致的强化;可见脑膜尾征检查结论:右侧额叶脑膜瘤..2.星形细胞瘤右侧小脑半球近中线处类圆形低密度囊型占位性病灶;边缘尚清晰;囊壁见等密度结节;囊液密度稍高于脑脊液密度;周围水肿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明显幕上脑室梗阻性扩张;增强扫描病灶后方近边缘处结节状、条状强化明显;低密度部分未见明显强化..检查结论:右侧小脑半球星形细胞瘤..3.低级星形细胞瘤右侧顶叶髓质区可见片状低密度病变;病灶偏中心见小片状与脑实质等密度影;内见点状钙化;病变边界较清晰;占位效应及周围水肿均不明显;脑室系统未见异常;增强扫面病变未见强化..检查结论:低级星形细胞瘤..4.间变性星形细胞瘤右顶叶皮层见一4cm5.2cm略高密度不规则肿块影;CT值约36~41HU;其间见低密度坏死;肿块边缘较清晰;周围见较广泛的水肿;右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略左移;增强后见病灶明显强化;坏死区未见强化..检查结论:右顶叶间变性星形细胞瘤..5.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顶枕部占位病变;呈分叶状、混杂密度;以等密度为主;等密度区CT值约45~55HU;周边为低密度囊性区及水肿带;中央有少许高密度影;中线结构左侧移位;增强后病变为不规则的强化;实质部分明显强化;周边强化不明显;病变形状极不规则..检查结论:右侧脑室三角区及颞枕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6.垂体大腺瘤垂体内可见直径2.0cm;大小边界光滑略高密度肿块;中心可见斑片状低密度影;垂体柄移位;鞍底下陷;蝶鞍扩大;鞍上池变形、减小;视交叉受压上移;双侧海绵窦受侵;蝶窦内可见与肿块密度一致的软组织块影;增强检查可见平扫稍高密度肿块明显均一强化;中心斑片状低密度影未见强化..检查结论:垂体大腺瘤..7.听神经瘤右侧小脑角区见一不规则形低密度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局部脑组织受压;与颞骨岩部内听道相贴;内听道略扩大;内见有软组织密度影;与低密度影粘连;分界不清;病变与骨板夹角为锐角;第四脑室与脑干轻度受压向左移位..右侧小脑角池显示不清;增强后囊壁强化明显;颞骨岩尖部见一强化壁结节;其内低密度影未见强化;境界清晰..检查结论:右侧小脑角区听神经瘤..8.脑转移瘤右顶部及左颞顶部各见一结节状病灶;等密度;边界清晰;直径分别 1.6cm 及1.3cm;周围见大片状水肿区;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中线结构居中;增强扫描上述病变明显不均匀强化;内见片状液性无强化区..检查结论:右顶部及左颞顶部脑转移瘤..四、脑外伤病变1.脑挫裂伤右枕叶颅骨下大片状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区内见团状高密度影;高密度区CT值约60~76HU;右侧脑室后角略受压;邻近脑组织略肿胀;密度稍减低;余小脑及脑干发育正常;内部密度均匀;未见异常密度影;中线结构居中;骨窗未见骨折征象..检查结论:右枕叶脑搓裂伤..2.硬膜外血肿左侧额顶部颅骨内板与硬膜之间见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密度较均匀;CT 值70~90HU;边界整齐锐利;周围占位效应明显;左侧侧脑室受压;中线结构右移;骨窗见左侧顶骨线状骨折透亮线;断端未见确切移位;邻近头皮下软组织肿胀..检查结论:左侧额顶部硬膜外血肿..3.硬膜下血肿左侧顶枕区硬膜下可见新月形较高密度影;CT值约55~70HU;范围较广泛已超越颅缝;覆盖在左侧顶枕颞部硬膜下及大脑纵裂;同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弧形右侧移位;左侧脑组织肿胀;脑回增大;与脑实质未见异常改变..检查结论:左侧顶枕区硬膜下血肿..4.亚急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大脑凸面颅板下可见条带状等密度影;中间有分隔;CT值34~40HU;左侧脑室额角及左侧脑室体均明显受压变窄;中线结构向右移;左侧大脑半球脑组织略肿胀;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灶..检查结论:左侧大脑凸面亚急性硬膜下血肿..5.慢性硬膜下血肿左侧大脑半球颅板下半月形液性密度影;CT值约30~35HU;范围较广;穿越骨缝;但未过中线;左侧脑组织受压明显;左侧脑室变窄;局部中线结构向右侧移位;与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区;骨窗示左顶骨骨皮质连续性中断;周围软组织稍肿胀;可见皮下气肿..检查结论:左侧大脑半球慢性硬膜下血肿..五、脑炎性、先天发育异常病变1.脑脓肿左侧颞叶圆形囊状低密度病变;周边可见等密度完整均匀环形壁影;壁的CT值35HU;厚度约2mm;壁外侧见不规则形低密度水肿区;左侧侧脑室受压变形移位;中线结构右移;增强检查;脓肿壁厚度均一明显的环状强化;大病灶边缘可见多个壁强化小子病灶..检查结论:左侧颞叶脑脓肿..2脑囊尾蚴病左额叶大脑纵裂旁见小圆形等密度灶;边界较清晰;周边指套状低密度水肿;左侧侧脑室额角略受压;局部中线结构略右移;增强检查左额叶大脑纵裂旁病变更清晰可见;直径为0.5CM;呈不均匀环状强化;边界清晰;周围水肿未见强化..小儿脑疾病检查结论:左侧额叶脑囊虫病..3.脑膜膨出前额部可见囊性包块;尤颅骨额部膨出颅外;密度较均匀;CT值10~20HU;骨窗显示中线区额骨局限性缺损..检查结论:前额部脑膜膨出..4.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双侧半卵园中心、深部脑白质区及侧脑室周围可见多发散在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大脑半球广泛性密度减低;皮髓质界限模糊消失;可见白色小脑征..左侧额叶皮质区可见线性高密度影;脑池脑室系统未见异常;中线结构居中..检查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5.多发性硬化双侧额叶皮质区见多个大小不等的类圆形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无占位效应;增强无强化..检查结论双侧额叶皮质区多发性硬化..6.肾上腺脑白质不良双侧侧脑室后角周围可见对称性的大片状不均匀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基底节区及额叶白质区未见异常信号;增强病灶中央部无强化;邻近病灶边缘处可见花边样强化..检查结论:肾上腺脑白质不良..7.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双侧侧脑室枕角及额角旁白质区见斑片状稍长T1长T2异常信号;双侧基底节区见多发的小点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检查结论: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8.胼胝体发育不全胼胝体膝部及体部前部较细小;压部缺如;与胼胝体压部区可见大片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境界清楚;双侧脑室枕角距离增大;失状面扫描胼胝体压部缺如;代之以不规则形长T1长T2信号..检查结论:胼胝体发育不全..9.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小脑扁桃体下缘变尖;疝出枕骨打孔下缘约0.8cm;延髓及小脑下蚓部下移;第四脑室变小;颈胸断脊髓内可见长条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检查结论: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10.灰质异位症右侧侧脑室体旁见一小圆形等T1等T2异常信号;病灶周围无水肿;局部脑室受压变形;增强无强化..检查结论:右侧侧脑室体旁灰质异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 颅内高密度影 : . 大部分新 生儿 颅 内均可 见高密 度影 , 这 种高密度影不 同于颅 内 出血 , 分布 在特定 的部 位一 硬膜 窦 它
区, 系硬膜窦 的正常 显影 。本 组有 2 5例 可见 这种 征像 , 中 其 以直 窦为 最 多 见 , 1 共 9例 , 矢 状 窦 次 之 , 1 上 为 6例 , 汇 窦
在孕期 也 未 患 影 响 胎 儿 发 育 的 严 重 疾 病 , 儿 出 生 后 1 患 — 5mn A gr i, p a 评分为 8— 0分 , 1 随访新 生儿 的体格生 长及智 力 发育均表 现正常。3 0例新 生儿 中 , 1 男 8例 , 1 , 女 2例 足月 儿 2例, 1 早产儿 9例( 平均孕龄 3 5周 , 体重 < 0 ) 产道顺 产 250g ; 1 , 8例 剖宫产 7例 , 产道产加胎 头吸 引 5例 。行 C T检查 的时 间为产后 2 i 4周 , 中 2 0mn~ 其 4h以内者 7例 , 1d~1周 者
度减低 , 以两额叶深部白质为主
8h 直安及上失状窦呈高密度影 ,
带 状 Y 形 的小 脑 幕 显 示 清 楚
图 3 孕 3 周早产 儿 出生 6
图4 足月J t生 1 , /  ̄ 8h 窄 A
图 5 足 月 儿 出生 3d 透 明隔 ,
问腔清晰可见
图 6 足月儿 出生 1d 由于横实显影 和颅骨 ,
2 0例 , — 1 2周 者 2例 , 4周 者 1例 。 3~ 12 检查 方 法 : 用 日立 Pot 螺 旋 C . 采 rno型 T扫 描 机 , 阵 5 2 矩 1 ×52, 描 条 件 为 10K 10mA, 厚 及 层 距 均 为 7m 1 扫 2 V,0 层 m。
儿均不同程度地 出现 脑白质 内“ 低密 度 区” 以侧脑室前 角 附 ,
部分容积效应影响 , 致两枕部颅板下呈新月形 高密度影 , 易误诊
为 硬 膜 下 血 肿
近额叶深部 白质 出现最多 , 图 1 图 2示大部 分 ( 组 9例 见 。 本 中有 8例 ) 同时于两侧脑室后角附近 出现这 种密度减低 区 , 且
颅脑具有 白质密度较低 、 灰白质分界模糊 、 硬膜窦密度高 、 基底部脑池 和第 四脑室 宽大、 存在透 明隔问腔等特点 。结论 : 新生儿 颅
脑正常 c 表现与成人明显不同 , 日 T 在 常工作 中要避免将新生儿 的正常 c T影像误诊为异常。
[ 关键词] 新生儿; 颅脑;T c
近年来 , 随着 C T设 备 的更新 换代 、 扫描 方法 的改进及 人 们观念的改变 , 越来 越多 的新 生儿行 C T检查 , 人们 对新生 儿
对新 生儿 颅脑 C T图像的特点及成像基础进行探讨 , 现报告 如
下。
1 资 料 与 方 法
1 1 一般资料 : . 选择 20 05年 一2 0 因呼 吸道感染 引起 发 0 9年 热、 惊厥行颅脑 C T检查 的新生儿 图像 , 以及确 诊为新 生儿 低
钙惊厥 者的颅脑 C T图像进 分析 。以上患儿均无 产伤 , 产妇
2 结 果
2 1 脑组 织密度 : 白质密度差减小 , . 灰 分界模糊 , 密度均较成
图1 足月J  ̄生 2d 基底节 区密度与灰质密度相仿 , LP , , 各核 团之
间分界欠清晰 图 2 足月儿 出生 1d 两侧脑室周 围白质密 ,
人降低约 1 0~1 u 5 H 。本 组 c T值灰 质 为 2 3—3 u( 均 5H 平
境 界不 清 , 但这 种 低密 度 区不具 占位效 应 , 影响 脑室 的显 不 示, 同时早产儿脑实质 “ 回样 ” 脑 显示明显 , 足月J N不 明显 。 L
1 例, 4 横窦 l 例 , 0 见图 3 。受检时 间越 早 , 种高密度 影越多 这
见, 且密度越高 , T值可高达 7 , c 0Hu 后逐渐 下降 , 以后基 3周 本不可见或显影较淡 , 这种征像在 9例早产儿 中均可见到 , 几 率稍 大于足月儿 , 与胎 儿性别 及生产 方式无 关。除硬膜 窦 但 呈高 密度影外 , 小脑 幕与大脑廉亦 可呈高密度影 , 呈细线状 或 窄带状 , 密度较淡 , 本组前者出现 3例 , 者出现 8例 , 后 见图 4 。
颅脑正常 C T图像也有了更多的认 识和更深的了解 。但 是 , 仍 有一些影像科 医生 由于对 新生儿 正常颅 脑 C T图像 缺乏 足够 的了解与认识 , 正 常 图像误 诊为 异 常 的情况 时有 发生 … 。 将 笔者筛选出 3 0例新生儿颅脑正常 C T图像 , 并结合 相关文献 ,
吉林 医学 2 1 0 1年 1 2月第 3 2卷第 3 4期
・
7 3 ・ 35
新 生儿 颅 脑 正 常 C T表 现
凡平林 ( 安徽省颍上县人民医院 c T室 , 安徽 颍上 260 ) 32 0
[ 摘
要 ] 目的: 探讨新生儿 的颅脑正常 c T表现 。方法 : 回顾分析 3 0例正常新生儿 的临床及 c T图像资料 。结果 : 新生 儿
3 u , 0H ) 自质 为 1 6~2 ( 均 约 2 H ) 基 底 节 区 密 度 与 8Hu 平 2u , 灰 质 密 度 相 仿 , 核 团 之 间 分 界 欠 清 晰 。 各 例 脑 组 织 密 度 存 各 在 差 异 , 产 儿 与 足 月 儿 之 间 尤 为 明 显 , 生 1周 以 内 的新 生 早 出
・
73 ・ 36
吉林医学 2 1 年 1 月第 3 鲞笠 期 01 2 2
23 脑沟 、 . 脑裂 、 池、 脑 脑室 : 儿 出生 时大脑 的外 观 已与成 小
缩, 红细胞数 量相对增多 。此外 , 类胚胎血红蛋 白 ( F 在 人 Hb ) 胎儿可达 9 % , 0 刚出生 时达 7 % ~ 5 , 0 7 % 出生后迅 速下降 , 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