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的构建

[摘要]就业市场欢迎有工作经验的员工,中职教育接轨市场顺理成章。中职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但动手实践能力较强,对经过职业教育尽快就业的愿望强烈。中职学校实施模块化项目课程改革,具有行之有效的现实意义。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通过模块化项目体系的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并且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技能模块项目课程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正步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期。为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教育改革风起云涌,作为教育的“心脏”——课程面临新的挑战,自身也不断进行调整和改革。基于国内外职教课改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创新课程内容,服务于绍兴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建构背景

1.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的新要求。企业由于技术层次的迅速增多,对专业技能人才要求多样化、复杂化,提出了“留得住、用得上、上手能干事”的零过渡上岗要求。外来民工大多素质较低,跟不上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企业希望与学校实行双向对接,即学生素质培养与企业用人对接、学生角色与工人角色对接,希望招聘到的学生一到单位就能适应工作岗位,或经过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如机电专业的学生就要求能利用各种机床加工出合格零件,财会专业的学生能做财务报表业务,化工专业的学生能进行样品取样、试剂配制再到定量分析,建筑专业的学生能承担起建筑工地一线所需的四大员要求。这一切都要求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就业导向的观念,并据此改革课程体系,使教学贴近就业,贴近生产实际。

2.职业教育正将转向面向人人的教育。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先生给职业教育下了这样的定义:“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一方面尽其对群众的义务”。基于此,他倡导、推行的职业教育根本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对职业指导的要求是帮助个人选择、预备、决定及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滁州职业技术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深化第三轮教学改革,全面推进课程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创建省内一流,国内知名,富有特色的高等职业院校的目标。根据《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第三轮教学改革与实施方案》和2011年度学院教学工作要点,在广泛调查研究、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制订学院项目化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与安徽省市属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职业教育能力,实现一流的省级示范院校建设为目标,以更新教学思想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方法为先导,以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的课程体系为基础,以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为单位,通过项目引导,任务驱动,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断提高高等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二、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建设是专业改革和建设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项目化课程建设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项目化课程设计是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的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若干个项目模块组成课程,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因此项目化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 . 《技工院校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学习提纲 一、我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导读篇P001) 作为技工院校,通过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可以实现课程、教学、师资、场地、评价、管理的持续改进,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高教师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徐工各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这是学校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目的。 二、开展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成效(导读篇P001) 1.一体化课程构建与实施:设计开发工程机械装配调试与维修等专业的一体化课程标准,包含全新的学习任务设计方案和学生工作页; 2.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适应一体化课程开发和实施要求的具有较强教改科研能力、教学能力与专业实践能力的一体化教师; 3.学习工作站建设:在新校区建设中建设与一体化课程相匹配的包括教学区、资讯区、工作区、工具区和展示区于一体的学习工作站; 4.教学管理:修改教学管理制度,全面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的教学管理; 5.评价体系:创新对学生和对教师的师生评价体系。 三、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与实施的九件事(导读篇P002) 1.确定专业领域:行业分析和需求分析,确定专业领域; 2.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工作观察和工作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3.转化一体化课程:教育教学分析,转化一体化课程; 4.描述一体化课程: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描述一体化课程; 5.开发学材(工作页):学习任务设计,开发学材(工作页); 6.准备课程实施:学习工作站建设,一体化教师培养,做好课程实施准备; 7.实施与评价:一体化课程实施与评价;

8.改革管理模式与评价:教学管理模式与评价体系改革; 9.持续改进:课程体系优化与持续改进。 四、课程改革的背景(P003~P006) 1.新经济发展形势下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 2.新知识经济时代下的企业生产组织方式; 3.新经济发展模式下的人力资源价值定位。 五、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建设(P011) 1.专业课程与工作任务于一体; 2.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于一体; 3.教学场地与工作现场于一体; 4.学习者与工作者于一体。 六、技工教育主管部门对技工院校课程改革提出要求(P015) 1.2009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珠海市高级技工学校时指出:“没有一流的技工, 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2.国务院〖国发[2010]36号〗文件提到:“根据职业培训规律和特点,加强教育资料word . . 职业培训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培训的课程体系、培训计划大纲以及培训教材的开;发”“深化技工院文件提到:[2010]57号〗3.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社部 发……逐步建立以国家职业提升办学水平……推进一体化教学改革。校教学改革,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一体化教学课程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标准为依据、; 体系”文件提〗[2011]11号4.中共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二〇一一年元月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工作报告 潍坊市坊子区实验学校 2010年4月~我校承担了坊子区教育局重点工作项目“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研究”。一年来~在刘伟局长的亲自主持和大力支持下~在丰际萍主任和李梓老师的具体指导下~按照方案设计~结合学校实际~扎扎实实逐步推进。下面将我校实施阶段的主要做法作一介绍。 一、统一思想~转变观念——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 1.明确主旨~统一认识 “学校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作为我区2010年教育教学重点工作~旨在以课程建设为切入点~实现教师思想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促进特色学校建设。为此~我们深入学习领会项目精神~并在实施过程中边工作边领会~将思想认识逐步统一到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发展上来~并以此为导向~扎扎实实~展开工作。 2.校长引领~群策群力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的办学思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引领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009年9月~校长带领领导班子统一思想~形成了实验学校“责任教育”的核心价值观~2010年4月份~课程体系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实施项目开始构建框架并逐步实施。为了改变教师观念~学校多次组织头脑风暴~引导教师们解放思想~献计献策~增强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知。

3.请进来~走出去 “请进来、走出去”是学校开阔教师视野~转变观念的又一重要措施~为的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校先后邀请著名教育专家肖川、陶继新、亓殿强、陈培瑞、张斌、崔秀梅、潘永庆等到我校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给老师们做专题报告,还派多名教师到广州、上海、乐陵等地参观考察课程建设情况。这些活动的开展~统一了教师思想~增强了教师信心~拓宽了教师视野~激发了教师积极参加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的热情。 4.骨干带动~全员参与 在实行课程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实施骨干带动、分层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每一个版块都组建了自己的骨干教师队伍~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理念引领与示范作用~同时关注全体教师~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研修活动~为每一个教师的提高和发展搭建平台~全校上下齐努力~共同经历探索实践的 1 过程~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 5.定期总结~反思改进 教师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经常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才能成为一个善于理性思考的人~成为一名与课程体系建设共同成长的研究者。区课程体系建设项目组每月一次总结反馈~学校教师每周一反思。学校定期开展项目推介~将教师的成功经验进行推介~鼓励教师进一步发展创新~激发教师们在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理念植根在教师心中~老师们对课程体系建设的认识经历了一种从表象逐渐升华到内涵的嬗变。 二、步步落实~扎实行动——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

长沙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长沙发改委

长沙市信息化工程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方案编制要求 (提纲) 第一章项目概述 1、项目名称 2、项目建设单位及负责人,项目责任人 3、初设编制单位 4、初设编制依据 5、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6、总投资及资金来源 7、效益及风险 8、相对可研报告批复的调整情况 9、主要结论与建议 第二章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1、项目建设单位与职能 2、项目实施机构与职责 第三章需求分析 1、政务业务目标需求分析结论 2、系统功能指标 3、信息量指标 4、系统性能指标

第四章总体建设方案 1、总体设计原则 2、总体目标与分期目标 3、总体建设任务与分期建设内容 4、系统总体结构和逻辑结构 第五章本期项目设计方案 1、建设目标、规模与内容 2、标准规范建设内容 3、信息资源规划和数据库设计 4、应用支撑系统设计 5、应用系统设计 6、数据处理和存储系统设计 7、终端系统及接口设计 8、网络系统设计 9、安全系统设计 10、备份系统设计 11、运行维护系统设计 12、其它系统设计 13、系统配置及软硬件选型原则 14、系统软硬件配置清单 15、系统软硬件物理部署方案 16、机房及配套工程设计 17、环保、消防、职业安全卫生和节能措施的设计

18、初步设计方案相对可研报告批复变更调整情况的详细说明 第六章项目建设与运行管理 1、领导和管理机构 2、项目实施机构 3、运行维护机构 4、核准的项目招标方案 5、项目进度、质量、资金管理方案 6、相关管理制度 第七章人员配置与培训 1、人员配置计划 2、人员培训方案 第八章项目实施进度 第九章初步设计概算 1、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编制说明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O—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一工作任务一职业能力一典型工作任务一课程体系” 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询南牡业弟乱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 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 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摘要】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已成为现今中职学校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的一个重要形式。本文从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的开展市场调研、人才培养模式论证和课程开发三个阶段,论述如何构建中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 【关键词】机电技术应用;基于工作过程;模块化;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课程内容的选择决定了学生未来的专业技能与职业素质。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现代职业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近年来,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体系受到广泛的关注,一些职业院校也对此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笔者所在的清远市职业技术学校作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之一,也在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方面做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下面结合本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改革实践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作一探讨。 1.开展市场调研 1.1开展市场调研 市场调研是课程改革的逻辑起点,解决专业定位问题。首先组织由骨干教师、专业任课教师组成的调研小组,深入行业企业开展岗位人才需求调研,通过对机电技术应用专业人才需求状况和人才知识、技能结构的分析,同时对比其他职业院校在本专业方面的教学现状,寻找之间的差距,编写出调研报告。然后,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课程专家及专业教师进行研讨,进一步明确中职机电技术应用的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1.2工作任务分析 工作任务分析是对机电技术应用职业需要完成的任务进行分解的过程,目的在于掌握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完成该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召开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访谈会,采用头脑风暴法,大量列举出本专业的各种工作任务;然后,对所列举的工作任务进行归纳、总结,形成典型的工作任务;最后,将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一般化职业能力要求,形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表。 2.人才培养模式论证 人才培养模式论证,是课程改革的指导框架,解决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方式与途径。主要分三个步骤:一是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建专业指导委员会,按照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岗位群的需要,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职业能力要求,明确培养目标;二是学校组织教师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内容,并考核是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构建理想的学校课程体系 临沂长安路小学校长李晓玲 国家课程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应当成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途径,但由于地域、学情的差异,学校要依据具体的育人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其加以调整和补充。我校致力于“1+X”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开发,并通过调整课时方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确保课程全面落地。 这里的“1”指国家基础性课程,“X”指在整合国家和地方课程基础上开发的五大综合性课程,即学科拓展系列课程、学科实践系列课程、学科整合系列课程、系列活动节日课程、主题德育系列课程。基础性课程保证质量,综合性课程张扬个性。 学科拓展课程——选课走班。学科拓展课程主要是在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寻找艺术教育的契合点,并加以拓展延伸,开发出相邻或相近的板块,以社团的方式呈现,通过周五下午一个半小时的选课走班来落实。学科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本着从学生的兴趣与需要出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课程服务于学生、为学生的终身素养奠基的目的。 学科实践课程——连接社会生活。学科实践课程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科学4大学科,主要是基于学科本位,连接生活、连接社会、连接自然而开发的实践活动课程。一方面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编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教材,另一方面对学科实践进行延伸。语文学科设置了《童心雅读》课程和《写字立人》课程,还成立了“演讲与口才”、“儿童戏剧团”、“国学班”等社团。数学学科引进了“超脑麦斯”思维数学课题研究,通过做数学、说数学、玩数学,让学生爱上数学。目前每个年级设一个“超脑麦斯”实验班,低、中、高三个学段设立3个社团。英语学科则成立了“快乐实践园”、“情景剧场”等社团。实践课程的落实培养了学生的大学科意识,教学生学会探究问题、整合知识、拓展运用,以形成能力、提升素养。 学科整合课程——学科跨界。我校学科整合课程《尚美百科》是基于国家课程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地方课程之《环境教育》、《安全教育》、

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第五章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 本章主要内容项目管理涉及多方主体的参与项目日趋大型化、复杂化及国际化信息的交流与传递日趋频繁,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及手段已不能满足项目管理的需要。 第一节项目管理信息化的意义和实施策略 1.1 项目管理信息化及其特征 项目管理信息化的含义:是指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的各方主体及各个阶段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开发信息资源,以促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项目信息化的特征: 信息收集自动化 信息存储电子化 信息交换网络化 信息检索工具化 信息利用科学化项目信息化的目的:不仅意味着利用信息设备替代手工方式的信息处理作业,更重要的是提高建设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达到工程项目建设增值的目的。 1.2 项目管理信息化现状及意义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历程 (1)单向程序应用阶段——20 世纪70 年代,如工程网络计划时间参数计算程序、施工图预算程序。 (2)程序系统应用阶段——20世纪80年代如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3)程序系统集成阶段——20 世纪90 年代,随着工程项目管理的集成化,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到程序系统的集成阶段。 (4)信息平台应用阶段——从20 世纪90 年代末期开始,基于网络的项目信息平台得到快速发展。 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 部分大型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有的企业开发应用了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有少数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了监测和自动控制技术,更多的企业则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使用了各类专业软件,如建设工程投标报价软件、进度计划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材料管理软件等。 信息技术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应用体现在: 基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应用 应用诸如Oracle. DB2等数据库,开发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 对工程项目进展过程中产生的海量信息,包括文字图形文档和声音、视频资料实现有效存储和快速查询。 项目信息门户PIP 的应用 PIP 为工程项目建设各参与方提供项目全寿命期管理中所需要的大 部分信息,如项目编码权限管理、费用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等。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对建设工程项目贽用、进度质量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将系统行为和 形态、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及其时空表现模式有机地结台起来,建立系 统仿真模型并求解,然后进行纠偏校正实现工程建设目标的有效控制。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平台+模块”课程体系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职业专门人才,是中职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程本身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课程设置不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加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

建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的推动与发展,大批量的境外企业进入国内,我国正逐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机加工产业的传统的加工方式,已经逐步被数控技术应用的加工方式所取而代之,从大批量生产模式到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数控加工均已被广泛投入使用。为了是学生能够更好的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有深入良好的了解学习,为此进行课程调研。 二、调研目的 初步构建“平台+模块”的专业群课程体系,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行业技能的工行要求以及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个性。“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可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校的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解决的问题如下: 1.数控行业现如今的发展趋势? 2.数控技术应用中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哪些? 3.就业的职业岗位对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

论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b118521120.html, 论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作者:姜江 来源:《科技资讯》2012年第28期 摘要:随着技术的革新,信息化技术越来越受到青睐,工程项目管理的模式也将更趋向于信息化管理,本文综述了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在及工程项目管理建设的意义,最后对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信息化工程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0(a)-0139-01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在飞跃,信息技术也在腾飞,21世纪的工程项目管理不会再局限 于过去的管理方式,而是将走向信息化管理,信息技术在项目管理的竞争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推动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高竞争力,增强项目管理的能力,在经济全球化的现在,逐渐地与国际接轨。 虽然工程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已经引起了广泛地关注,但是理论与实际总是存在着差距,实际地应用并不容乐观,预期地效果并没有实现,还有待更进一步地发展。 1 我国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分析 1.1缺乏信息化人才 要对工程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首先就必须具备人才,即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仅具备优异的管理知识和能力,也要熟练掌握信息管理理论,用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在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策划并实施各种方案,为企业谋福利。但是如今这种复合型技术骨干极度匮乏,要想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人才是关键,因此,企业要对员工进行培训,或者招聘这类复合型人才。 1.2意识上存在问题 很多大型企业都没有意识到项目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他们认为管理的软件太过昂贵,短时间内是不会给企业带来效益,只会加重企业的负担,所以他们不愿意在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花费财力物力。对大型企业如此,那些中小企业,因为资金和人才的缺乏,更不可能有对项目管理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 1.3项目信息化建设的参与方相互独立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构建培训课程体系 一、 建立培训课程体系目的 按照电控人才战略,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高端引领、整 体开发”的人才发展方针,构建人才发展体系,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高层次科技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 打造和谐高效具有战斗力的国际化和职业化团队。为“十三五”时期 完成“启航工程”,落实好八个子工程,通过人才培养机制,持续提 升三支队伍的关键性能力和素质。 使公司早日成为在细分市场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 IDM 集成电路供应商。 二、 培训课程体系 集团培训课程体系是基于胜任力模型设计的,以能力发展为核 心,将组织愿景、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和经营战略,有效地转化为每 位员工的言行习惯。 (一) 集团胜任力模型 序号 纬度 胜任特征 战略思维 1 战略认知 综合分析能力 决策能力 专业技能 专业知识掌握应用能力 2 解决问题能力(制度流程执行) 专业、专注 创新能力 3 团队协作 沟通能力(和谐、高效) 4 素质养成 责任心 职业化 成就动机 5 工作视野 专业英语、自我发展能力 国际化

(二)培训课程体系框架图 (三)课程体系设计步骤 1、以企业战略为导向,根据企业核心业务流程及相应职位所需要的素质要求,将所有岗位 划分为三个职位族,根据企业对员工的价值判断,将职位族划分为七个职位层级。 2、根据职位族的划分结果,将职位类型与职位层级进行组合,构 成培训课程体系框架。 3、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结合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的要求,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解析和提炼胜任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4、从必备知识、通用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态度等方面,把各岗 位所需要的每个能力要素逐一分解为若干的行为要点(行为表现)。 不同层级人员在能力要素的要求上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层级人 员岗位要求和工作重点的差异,逐一划分各层级人员应具备哪些相应 的行为要点,使得不同层级人员的能力呈现连续性和递进性。 5、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在于有效地实现能力要求与课程的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索

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 体系的探索 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的探究 [摘要] 本文依照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形,分析了现在中职学生学习的现状。以相关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公共基础课程、大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程四个模块。通过对这一新课程体系的探究与实践,逐步实现课程体系模块化、专业课程项目化。新的课程体系突破了学科性专业知识的纵向完整体系框架,并在此基础上编写了相应的课程教材,采纳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效。本文对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探究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质量不高,有的毕业生甚至连最差不多的专业技能都没有把握。造成这一结果的缘故较多。单就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来看,一是多数中等职业学校仍旧采纳以学科体系的方式来设计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学生们对传统的以理论和知识为主的课程传授不感爱好引发厌学;二是在这种课程体系下,课程的内容陈旧,不能反映工作实际中的典型工作任务,与实践脱节;三是这种课程体系下的专业课程教材不能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功能,造成教师埋怨难教,学生感到难学的两难局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进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中职学校课程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重要的一环。随着经济社会的进展,企业对人才需求的改变,职业学校要着力解决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摆脱目前普遍存在的既不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的逆境。探究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重组课程结构,调整课程内容,是一个值得下功夫探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仅就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模块化、项目化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究,望能引起同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模块化项目化课程的课程体系的建设思路 职业教育模块化、项目化课程建设的理论依据分别是联系论、结构论和结果论。 联系论认为: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

模块化课程体系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点分别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三部分。……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学校的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归根到底是以课程为载体来实现的。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框架。学校教务处根据招生实训处、培训处提供的企业用工信息和要求,结合市场调研,对原有的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课程改革创新。首先将课程整体上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专业技能模块、综合技能模块。然后根据每一专业职业岗位及典型的工作任务分析,由项目工作组首席教师会同有关教师、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一起将工作过程中工作服务、实践活动及技能形成规律进行设计、编排,有机组合形成模块化项目课程。 职业文化素养模块一般贯穿四个学期,着眼于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及中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例如:语文课程由基础知识、口语交际、文本理解、应用文写作、文学鉴赏五个模块组成;英语课程由生活情景口语、职业情景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三个模块组成。 专业技能模块一般安排在第一至第三学期进行学习,是专业学习必需的、基本的职业技能组成的模块,由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达到了国家教育标准需要。 综合技能模块安排在第四学期,分岗前技能、职业资格技能、拓展技能模块,根据考证考级(初中级)、订单培养、岗前培训或竞赛需要由学生自选模块,满足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提高及个性化学习的需要。 在课程整体划分基础上,重点对专业课程进行重新组合,构建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在构建中我们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复合、从初级到高级螺旋上升技能形成排序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依据来“整合、序化”课程内容,以典型产品(服务)为项目载体提高学生的总和职业能力。 模块化项目课程及教学项目设计是创新课程体系的关键。模块化项目课是根据每一个专业工作领域(岗位)基于工作任务分析形成的,分若干个大模块,通过相对较大和完整的项目来实现,也有几个项目整合设计为一个模块,把若干个项目根据项目大小、工作结构、技术实践逻辑关系设计为若干个模块成项目课程。同时按项目课程门类的要求,进行实训场地的建设。 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可以分为提高职业文化素养的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技能模块和职业综合技能模块。通过研究实践,逐步实现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形式项目化、教师结构团队化、教材开发本土化,同时采用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行为导向法作为教学方法。 ……基于国内外职教课程改革经验的分析总结,我校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资格标准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的模块化项目课程体系,重建课程结构,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多元发展需要。 一、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㈠课程目标的定位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是职业教育目的的具体体现,是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也是教材目标的确定依据”。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应用性人才。 ㈢课程结构的特征 在实施能力为目标的课程时,课程结构一般按模块化设计。基本设计思路是:首先对某一职

小学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详细

小学课程建设案 口东街道东庄中心小学 2017.10

小学课程建设案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容的主要载体。中小学课程改革要求构建各具特色的学校课程体系并增加课程学习的选择性。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涵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为促进我校课程建设的整体发展,特制定此课程建设案。 一、指导思想 1、坚持“立德树人”根本导向,把课程建设与天津地域文化相融合,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 2、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准确把握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将其落实到课程建设的每个环节中。 3、课程规划、开发、实施应适合学生发展要求、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 二、课程建设目标 搭建多元平台,让每一个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幸福成长。 三、课程建设策略 东庄中心小学基于学校办学理念下的课程建设,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基于促进教师理性思考与专业发展的课程建设构架,二是基于为学生提供多元发展平台,提供适合可选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价值取向不是“给”而是“创”。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采取如下策略: 1.人人参与策略 对教师而言,每位教师都参与课程开发与实施。除了自己课堂上完成的学科教学任务之外,可选择一门校本课程来开设,这门课程可以是学科领域的,也可

以是跨越到所教学科之外的。对学生而言,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所长,自主选择一门课程来学习。学生所选的课程,至少坚持学习一学期,确保他们参与所选课程的学习质量。 2.多元平台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有充分的课程选取或设置自主权。既可以围绕自身优势学科,在学科群中选择拓展型课程,又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设置一门综合实践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享有充分的校本课程选择权,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可能。 3.适合可选策略 从学生需要出发,开设课程的教学既是教师胜任的,也是学生需要的,且可以有不同的选择。通过适合可选的课程超市,促成学生快乐走班,享受最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 4.成功体验策略 从教师评价出发,通过多种式与途径,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四、课程体系建设 东庄中心小学课程体系是基于“多元发展,人人成功”办学理念下的多元课程架构,它出发于人的发展需求,通过成功的体验,获取成功的金钥匙,从而归宿于人的幸福成长。基于这种的思考,我们坚持以人的多元发展、全面发展为基本的价值取向,以课程校本化实施为基本途径,将、地、学校三级课程整合成一个有序而高效的学校课程体系,按照课程承载的任务不同,分为“课程校本化实施”和“校本特色课程”两大类。

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济南职业学院电子工程系 二○一四年四月五日

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方案 一、课程体系建构 (一)课程体系开发流程 通过对行业和本区域典型电子企业的调研,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岗位任职要求和主要工作任务,分析归纳职业能力,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按照“工作岗位→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典型工作任务→课程体系”一一对应、层层递进的方式,构建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课程体系的开发流程表 (二)课程体系构建的具体过程 调研典型企业,确定工作岗位群: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三角高效生态经济区、济南高新区等区域内企业的调查分析,电子类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以电子产品装配、电子工艺操作、电子生产管理等为主的电子产品制造岗位群,以生产质检、产品维修为主的产品检测维护岗位群和以小型电子产品设计、开发与售后服务

为主的产品开发与客户服务岗位群。 课程体系的建构:结合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培养的需求,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按照“工学交替、产训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具体、可操作的项目化课程,构建工学结合的项目化课程体系。 二、专业核心课程设计 (一)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开发 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能力为本,工学结合,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本课程的设计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将内容按项目进行整合,各项目以职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兼顾企业和个人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课程中的每个项目均由若干个典型工作任务组成,每个任务均将相关知识和实践过程有机结合,力求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项目内容的选择以实际应用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应用电子专业的发展需要,参照电子产品装接工、维修电工、微控制器设计工程师的职业资格标准,将本课程的教学活动设计成七个项目,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并以典型设备为载体,通过具体案例,让学员在掌握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教学内容选取与整合

课程项目化_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 路海萍 摘要: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课程项目化的设计要符合三个原则:实践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和思考性原则。同时,要注意选取项目的内容、组织项目的顺序,以及解决好课程教材、教学基地和相关保障机制的建设问题。 关键词:课程项目化;工作体系;知识表征方式 作者介绍:路海萍,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和教育心理研究(江西南 昌 330013)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从更深层次看,是由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具有明显学科化倾向的课程模式 不协调造成的。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当前高职教育所面临的核心任务是课程的改革,其中,课程项目化是突出高职办学特色、促使课程改革走向优质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课程项目化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课程项目化是指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将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训练具体技能的项目,并根据项目组织原则实施教学与考核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课程设计。课程项目化立足职业岗位要求,把现实职业领域的生产、管理、经营、服务等实际工作内容和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主体内容,并与国家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要求相衔接,若干个项目课程组成课程模块,进而有机地构成与职业岗位实际业务密切对接的课程体系。 (一)课程项目化的体系结构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 长期主导高职教育的学科课程模式,其基础体系是学科体系,学科体系的结构是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顺序所建立的学科门类 和学科内部知识的组合关系。显然,学科结构与学术教育的功能相联系,因此,学科课程的功能定位必然是培养学术型专门人才,学科课程模式主导的局面必须改变。课程项目化模式的基础体系是工作体系,所谓工作体系是指围绕职业工作目标的达成,不同的工作任务按照其特点和属性,尤其是工作任务的内容和顺序的相关性所组成的工作任务体系。该体系的基本逻辑关系是基于职业岗位(群)的工作任 务的相关性。在工作体系中,工作知识依附于工作体系而存在,工作知识是在以建设、改造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工作实践中“生产”出来的,它们的产生完全出于工作任务达成的需要,依附于工作实践过程而存在;而学科知识是在以认识世界为主要目的的学术研究过程中产生的。尽管随着理论技术的发展,学科知识在工作体系中获得了越来越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学校课程建设基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面向21世纪中小学新课程方案和各学科教育改革行动纲领》为指导,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的思路出发,继续深化课程教材改革,努力建设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校课程体系。 ——基础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起点,着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础学力。为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作准备。 ——拓展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提高点,注重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各类学生的特殊才能.使学生天赋得以允分发挥。 ——研究型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发展点,着重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究或探索。为学生创造条件,培养他们的创造性学力以及提高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门走出校门,走近自然,走进社会。 二、工作目标 把“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思想渗透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活动学校课程体系之中。确保和优化国家与地方课程。开发和形成学校课程。建设大众化与个性化相统一,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统一,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知识结构学习与自主探究相统一,适合学生个性和潜能不断发展的高中课程体系,形成与之适应的教学工作.并建立相应的评价系统。

三、阶段性操作方案 第一阶段 基本形成以“人文见长”为特色的学校课程结构。 1.“抓基础、促提高、求发展”。由学校领导决策层、课程理论专家、学科教学理论专家和资深教师组成课程建设和开发小组进行重点研究。结合办学实践不断完善系统的学校课程。探索构建学科间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结构合理、基础性和发展性相结合的文科综合、理科综合和文理综合课程。抓住基础课程,提高扬展课程.发展研究课程。基础型课程要面向每个学生,提高课程的课堂教学质量;拓展课程要通过系列讲座、专题报告、社团活动等多种形式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学校研究型课程要为提高每个学生的文化素养及初步培养人文精神提供一种铺垫。 (1)构建学生自主选择的拓展型课程: 人文学科:邓小平理论、中国传统文化修养、中外美术名作、影视评论、文学作品赏析、中美关系展望等。 自然学科:环境保护、食品与营养、数学建模、趣味化学、物理思维方法等‘ 地质天文:旅游地理、地质与古生物、气象观测、酸雨测定、地球科学热点问题等。 科技艺术:电脑程序设计、网页制作、无线电测向、业余电台、机器人制作、车、船、航模、陶器制作艺术等。 工具科学:多媒体制作、演讲与口才、牛津英语教学、写作技巧

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方案

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方案 第一节概述 工程建设信息化是实现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国家体育场工程各项指标的重要保证。国家体育场项目公司遵循“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宗旨,总结多年来参与国际工程和国内大型工程建设中信息化应用的经验,联合国际、国内多家IT公司和厂商对国家体育场工程建设中的信息化需求进行了缜密的分析,对信息化建设方案进行了精心的策划和准备,可以相信,该方案将为整个工程建设提供最强有力的保证。 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针:全面覆盖、先进可靠、灵活实用、以人为本、持续改进。 按上述方针,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建设将实现的目标和所呈现的特点为: 1.1全面覆盖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 在项目管理公司和项目施工现场建立功能完善的、高速的局域网;通过专线或VPN与设计、监理、工程总包和分包单位的局域网连成外延网;通过光纤接入INTERNET网;采用通讯卫星等先进通讯技术,实现信息网的全面覆盖和信息透明,除了保证工程建设信息的及时准确地传递和处理,同时也保证项目公司与北京市政府、中国奥委会、国际奥委会以及全世界关心奥运建设的人们的迅捷联接。 1.2先进的网络技术和管理 为保证网络信息畅通,对外要建一个强大的信息门户,该门户可以通过工作流的方式,完成各种信息的传递和审批,该门户通过个性化的界面,根据授权,为登录网站的用户提供及时、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在内部要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信息支撑平台,由该平台完成不同单位、不同业务系统的数据的传递和整合,最终存入公共数据库供全体用户共享。

1.3可靠的安全保障 保证网络的安全、可靠运行以及施工现场的安全和环保是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选择成熟的技术和先进设备是重要的过程,可靠的信息备份是系统必备的条件。通过计算机网络技术支持的视频监控(会议)系统、门禁系统、巡更系统和报警系统的建立和有效运行,切实保障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确保工程项目建设期间的安全和环境保护。 1.4灵活实用的应用系统 开发先进的信息支撑平台和应用软件系统,兼容来自土木工程、钢结构工程、房屋工程、设备安装、装饰装修,以及相关的勘察设计、设备半成品、钢结构加工等众多行业的应用软件,对项目的进度、质量、成本和安全进行有效控制。与此同时,为虚拟现实技术(VR)、全球定位技术(GPS)、CAD三维建模技术等最新技术在建设施工领域的应用提供支撑平台。 1.5以人为本的建设理念 提高劳动者素质是除了工程建设指标以外的另一项重要目标,通过奥运工程信息化建设,在本质上实现国内信息技术从软件、硬件水平到人才素质的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建设行业的劳动力水平也会因此而得到本质提高。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系统将充分体现人性化,并通过建立有效的培训机制实现劳动力水平的不断提升,满足奥运工程高标准的要求。 1.6持续改进的运行机制 国家体育场工程信息化系统不仅仅服务于该工程的施工建设阶段,在系统的策划和设计上,还具备了该系统与今后项目运营系统的可扩展性,以确保该系统能够顺利地过渡为运营阶段的信息化系统,从而有效降低运营成本,实现信息化在奥运工程中的全过程参与和最有力支持。

基于CDIO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CDIO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本文介绍了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CDIO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根据培养目标,开发了3个层次的项目,一级项目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二级项目为包含一组相关核心课程、能力要求的项目;三级项目为单门课程内为增强该门课程能力与理解而设的项目。整个课程体系以一级项目“风能推料机的设计与制造”为主线,4个二级项目为支撑,9个三级项目为基础,将课程教育同专业认识统一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标签:CDIO 课程体系项目设计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获得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近2000万美元巨额资助,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 工程教育理念,并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CDIO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和运行(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它是一种以项目为引导的工程教育模式。 1 CDIO的项目划分 根据CDIO以项目为引导的工程教育模式,把CDIO项目按规模和范围划分为三级。一级为包含本专业主要核心课程和能力要求的项目。每个专业至少有一个一级项目,学生分成团队5-8个人,从方案设计、结构设计、零部件制造、装配调试到运行,经历CDIO的整个过程。 二级项目是基于课程群的,每个课程群都有一个项目,这些项目相当于综合性的课程设计,把相关联的课程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学习到有机和关联的知识群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 三级项目是课程项目,每个教师都要知道自己的课程在整个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包括在知识、能力、素质培养中的贡献,每门课程中应有20%~30% 时间用于互动、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取概念和有规律性的知识。 整个课程体系以一级项目为主线,以二级项目为支撑,三级项目与核心课程为基础,将核心课程的教育同专业和系统的整体认识统一起来,并结合学生的自我更新能力,人际和团体交流能力以及大系统的掌握,运行和调控能力一起进行系统的培养。 2 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基于CDIO的项目化课程体系构建 我院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借鉴了CDIO的以项目为引导的培养理念,根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