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书:《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读后感《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创作于1845-1846年。
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早在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所作的经典表述。
这一表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及其基本原理的规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众所周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全书包括两卷,第 1 卷的主要内容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批判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哲学观点。
第 1 章《费尔巴哈》,详尽地阐述了唯物史观,是全书最重要的部分。
这一章的写作从1845 年9月一直持续到1846年下半年,最后仍未完成。
第 2卷的主要内容是对各种“真正的社会主义”哲学观点的批判。
这卷的第2、3章的手稿已遗失。
这部著作在他们生前未能出版,1932年第一次在苏联用德文全文发表。
在第一卷第一章的开头,马克思就交代了当时德国盛行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提到黑格尔哲学解体以来的各种思想派别,尤其讲了老年黑格尔派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关系。
一下是我看了原文,结合相关资料整理出来的一些思路:1(老年黑格尔派:原文“老年黑格尔派认为,任何事物,只要把它归入某种黑格尔的逻辑范畴,都是可以理解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大二开始,我就对马恩的著作产生了兴趣,并曾试图阅读马恩四卷,这是一个同学从地摊上买来的,后来转手于我。
泛泛而览,从来一知半解。
第一卷读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就比较难了,从来没有读完过。
读研究生,曾经在一年级的时候下过决心,认真将马恩选集读过,后来谈恋爱了,时间更少,就没有将这个计划实行。
这足以见得自己的意志是如何的不坚定,而我对马恩著作的了解又是如何的肤浅了。
古人常云:读书要通一经。
在现代社会,阅读越来越成为一种奢侈时,通一经未尝不是一种捷径。
目前来看,四书可选《论语》,诗集可选《杜工部集》,史可选《史记》,理论可选《马恩四卷》。
单位要求每人读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
我心中一排序,现在最想的读的正是马恩的著作。
我这个人有时就是这样的,必须有压力才有动力,像马恩的选多艰深晦涩的文章,不硬着头皮很难读下来。
我想就选一直以来成为我的拦路虎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吧。
用的是人民出版社的单行本,这是个节选本。
包括后记共137页,主要内容是节选的第一卷第一章《费尔巴哈》,这和马恩四卷一样。
就是这八十多页,我读了二十多天,阅读的快乐是有的,但是也有头昏脑涨不知所云的时候。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最重要的文本之一,马恩身前未能出版,直到1932年才第一次全文发表。
其中,《费尔巴哈》章是马恩未完成的手稿。
长期以来,这本著作的价值被低估,上世纪90年代初,《读书》杂志上发表了李文的一篇《回到马克思(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手记)》(1990年第3期),被认为是学界学理地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开始。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的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些天才的观点在《资本论》中得到了更加系统完整和清晰地阐述。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作于1845-1846年。
它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看完这本书,我对德意志的意识形态有了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从这本巨著的核心内容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对唯物史观作出了前所未有的经典表述。
一方面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另一方面又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著作不仅具体说明了国家和法对所有制的依赖关系,揭示了国家的阶级实质,而且第一次经典地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初步阐述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并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这本著作中,我总结了马、恩阐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主要内容:第一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类社会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第二是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所结成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而人们在生产中所产生的交往形式。
第三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最后一点也是让我获益最深的,生产力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
生产力的发展,致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激化,导致社会革命的爆发。
它让我获知了一定的生产力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前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社会革命的根源。
作为社会革命的主体,革命群众起着任何其他因素所无法取代的作用。
此外,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分析,尤其是从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演进轨迹的分析出来的关于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分析也是十分精彩的。
从这本书产生的影响来看,我对整个人类社会又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不可否认,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我们有很大影响。
德意志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在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篇《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读书笔记,读了这篇文章后觉得这篇文章真的是晦涩难懂,因此也一直难以下笔来写读书笔记,但是结合多方资料的查看后总算是对这篇文章有了一些浅显的认识,下面我就结合这篇文章的结构来简单的谈一下我对这篇文章的了解。
一、背景《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为《形态》)是马、恩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
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这部巨著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
作为唯物史观创立标志的这部巨著,其第一卷“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的批判”第一章“费尔巴哈·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中,在论述第一个问题,即“A,一般意识形态,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对唯物史观作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真正是“第一次”的经典表述。
二、文章结构第一部分论述了下述内容:1.人类历史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的前提。
人类历史的现实前提是: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即物质生产;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
2.生产、生产方式、交往形式。
生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标志。
生产方式不仅是人的再生产方式,而且更是人的活动方式、生活方式即存在方式。
个人间的交往是生产的前提。
交往形式是由生产决定的。
3.个人和社会。
社会结构和国家是从个人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现实的个人是社会关系的主体。
4.意识和存在。
物质生产、交往决定精神生产、交往。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第二部分论述了下书内容:1.实践。
实践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相统一的基础。
费尔巴哈的局限性在于,没能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感性世界的个人的实践活动。
2.人的社会活动的四个方面或四个要素:物质生活的生产,新的需要的产生,家庭,以及生产力。
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3.意识、语言和分工。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在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 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例如经济伦理中的分工原则,在这里就得到了较细的阐述。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 做了分工及其作用的分析。
分工是生产力水平的标志。
分工越发达, 说明生产力越发达。
分工起初是以家庭中的自然产生的分工和社会分裂为单独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同时出现的还有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这就产生了所有制。
所以, 分工和私有制其实是同义语, 分工是就活动而言的, 而私有制是活动产品而言的。
因此, 在一个民族内部, 分工的发展, 会引起民族内部成员的差别与分化, 导致所有制的出现, 最终有的人占有了生产资料, 成为统治阶级;有的人被迫依附于生产资料占有者, 成为被统治阶级。
分工的不同阶段, 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文章阐述了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的特点, 通过分析他们特点, 马克思得出结论, 认为: 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 发生了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
而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是现实中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这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 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 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分工是异化存在的前提。
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 也就是说, 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 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 这种力量压迫着人, 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
心得体会: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最新)

心得体会: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最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
在这部巨著中,马克思、恩格斯在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种唯心史观思想进行深刻分析和批判的基础上,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
带着培养哲学思维,提升哲学素养的目的,我通读了这部经典著作,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我认为,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起点首先是要准确理解“现实的人”、需要、意识。
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现实的人”是前提,需要是动力,意识是产物,三者交织在一起。
首先,“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前提。
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在这里,唯物史观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那样,“这里所说的个人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
这种“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乃至马克思主义整个学说的出发点和前提。
“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可见,历史是人的历史,考察历史必须先考察人,而作为历史活动主体与历史考察对象的人是“现实的个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一定的关系中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人”,而非旧哲学下抽象的、虚幻的“人”。
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构成了历史,所以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和研究不能绕过“现实的人”。
因此,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必须以正确理解“现实的人”为起点,确立这样的基础与前提至关重要。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报告在阅读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之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对这部著作有了一定的认识。
首先,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下简单介绍。
这本著作是由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左右共同撰写,是马克思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
这本著作一共分为两卷,第一卷批判了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第二卷批判了当时流行于德国的“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假社会主义本质。
与此同时,这本著作也系统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并论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因此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的过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当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其中也阐述一些伦理学的思想。
我认为,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对于该理念的阐明,马克思与恩格斯又论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这也衍生出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的阐述。
正是从这样的逻辑推理之下,从这样的几个方面,马克思与恩格斯详细地阐述了唯物史观。
这本书在阐述唯物史观时,批判了德国唯心史观,这种唯心主义观在前提上避开了现实的个人,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这本著作中准确地把握了唯物史观的前提,即以现实的个人作为唯物史观的前提,而且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不仅是现实的个人,也包括了现实的个人所进行的活动和物质生产条件。
现实的人如马克思与恩格斯认为的,就是那些人是从事活动的,进行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人。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笔记《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作于1845-1846年间的一部著作。
此书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起决定作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熟。
下面,总结一下自己学到的内容:1.基本观点:在这部巨著中,马、恩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各式各样唯心史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
2.分析:在本书中,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交往形式)、生产方式、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及社会革命、人民群众等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并运用这些范畴系统阐释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另一方面,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制约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
”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贫富差距不可避免。
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贫富差距也就越来越严重。
对唯物史观的阐述是这本著作最为核心的内容,也是这本著作的经典之处。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阐述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时,首先认为唯物史观的前提是现实的个人,而且不仅仅局限于现实的个人,还决定于现实的个人的活动以及物质生活的条件。
在认识到唯物史观的前提之后,马克思与恩格斯进一步提出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这是唯物史观的核心理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关于实践的唯物主义,全球化与世 界历史性,市民社会与交往实践等问题都 是当代人们研究的热点问题。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 费尔巴哈”的中心是论述历史
唯物论的基本原理。共 47 段,分六个问 题。
由于手稿有散失,唯物史观原理的论述
各段落之间有交叉,这里只是大致地划 分段落内容。
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另一方面 是社会关系,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强 调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交往关系。(第 29段)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运动。 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三)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
决定意识。(第16-30段)
思 考 题
1、为什么说《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一
部原创性的著作? 2、如何理解该书关于世界历史性的理 论? 3、如何理解该书关于市民社会和交往 实践的理论? 4、如何理解实践的唯物主义?
(四)分工理论(第31-39段)
马克思、恩格斯是联系生产力和生产关
系的状况论述分工的。
1、分工的产生及其历史发展。 2、分工的社会性质及产生的结果。 3、分工的消灭。 4、分工与世界交往和世界历史性的联系。
(五)经济基础(市民社会)和上层
建筑的关系。(第40-47段)
这种考察方法既不同于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抽
象思辨的方法,也有别于费尔巴哈的抽象的 人本学的方法,而是通过经验可以观察到的。
(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生产关系)
的辩证关系(第6-15段)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
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辩证关系。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概念。 他们指出,人类的物质资料生产表现为双重
本观点,同当时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社会 思潮,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 主义划清了界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 学的形成,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2 、《形态》创立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方面,对于我们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各种 各样的曲解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为我 们科学地分析和正确地把握当今全球化进 程以及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提供科学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武器。
(一)唯物史观的前提(第1-5段) 1、唯物史观的前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历史观的前提是一些
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 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 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现实的个人与 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是相互制 约的统一整体。
他们通过考察现实个人的活动和物质生 活条件,提出历史发展的四个因素, 即:
1、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
他们从意识的产生、发展、本质论证了社会
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批判唯心主义从 精神出发解释现实的观点。
2、揭露了唯心主义精神统治的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唯心主义产生的社会 根源和认识根源是统治阶级把他们的思想和 他们的统治以及他们的社会存在割裂开来, 使意识具有独立性的外观。(第52段)
2、系统地制定了唯物史观的原理。
唯物史观的确立,不是指个别观点和个别原理的出
现,而是指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基本范畴、基本原 则的确立,以及在此基础上各种原理的系统阐发。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上的
革命变革。
他们已批判超越了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
也批判超越了费尔巴哈的抽象的人本史观,并形成 自己新哲学的基本观点。
他们强调,市民社会“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
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 同 时,他们也肯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资产阶级国家“不外是资产者为了在国内外相互保 障各自的财产和利益所必然要采取的一种组织形 式。”
3、他们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
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人 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
《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
——马克思主义形成的标志
第一卷 第一章 费尔巴哈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简称《形态》)
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继《神圣家族》之 后的第二部合作著作,写于 1845 年 9 月 到 1846 年 5 月。他们写作这部论著有四 个方面的原因。
(一)《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清算他们以前的
1、市民社会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他们认为,市民社会是在一定阶段上受生产
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它包 括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 质交往,即一切物质活动和物质关系,是全 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
上层建筑,指的是由市民社会决定的整个社
会的政治结构和观念形态的总和。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哲学信仰。
(二)《形态》的写作是为了揭露当时德国各
种意识形态观点的实质,系统地制定唯物史观, 以指导当时的工人运动。
(三)当时德国思想界关于“现实的人道主义”
的争论促使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认识费尔巴哈。
(四)《形态》中的基本思想是《关于费尔巴
哈的提纲》阐述的新世界观原理。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义: 1、《形态》系统地阐明了唯物史观的基
物质生活类自身的生产和再生产
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第26-29段)
并以此论证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2、确立唯物史观前提的方法。 他们认为,考察人不仅要考察有生命的个 人的存在以及生存的自然条件,更重要地是 从人们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活动中考察人的 生存与发展。
(六)《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在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的地位。
《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起构成唯物
史观形成的标志。
1 、马克思、恩格斯分别在《< 政治经济学
批判 >序言》和《关于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历 史》等著作中,明确肯定《提纲》是包含新 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德意志意 识形态》则是“详细制定这种观点”即唯物 史观基本原理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