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救机器人创新设计

搜救机器人创新设计
搜救机器人创新设计

科研创新设计说明书

——六足履带式搜救机器人

目录

1 引言 (2)

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4)

4 改进装置研究现状 (11)

5 改进装置的结构及其操作的基本原理 (12)

总结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近几年地震不断的发生,地震发生后世界人名都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活动中。作为当代大学生对这些灾难尤其关注,一些人立即奔赴灾区,很多人捐款捐物。震后总会看到有人被埋在废墟下呻吟呼救,而外面的人却一时无法将他们救出时,我们心里十分焦急,总在想:里面的人肯定受了重伤,也一定很饿,如果有个小型搜救器能迅速钻到废墟里,探明受伤人位置和情况,给他们送去急需的药品和饮食该有多好啊。基于这种想法,搜救机器人从此诞生了。然而我国在四川地震中,据资料显示,搜救机器人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参加搜救的主要还是以消防官兵,搜救犬及支援人士。

2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2.1 研究的背景

机器人集中了机械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原理以及人工智能等多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代表了机电一体化的最高成就,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最活跃的领域之一。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机器人在功能和技术层次上有了很大的提高,移动机器人和机器人的视觉和触觉等技术就是典型的代表。由于这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机器人概念的延伸。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制军用机器人、扫雷机器人、排爆机器人和消防机器人等危险作业机器人。救灾机器人是机器人的一个新兴发展领域,属于危险作业机器人的一个分支,具有危险作业机器人的特点。在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

灾难经常发生。

(地震)

(火灾)(深井)

图2-1 各种灾难

在灾难救援中,救援人员只有非常短的时间(约48小时)用于在倒塌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否则发现幸存者的几率几乎为零。在这种紧急而危险的环境下,救灾机器人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因此,将具有自主智能的救灾机器人用于危险和复杂的灾难环境下“搜索和营救” ( SAR)幸存者,是机器人学中的一个新兴而富有挑战性的领域。

2.2 研究的意义

1)课题研究的社会意义

搜救机器人的研究给搜救工作带来很大的方便,在灾难发生后,

能够快速地投入到搜救工作中,提高搜救效率,减少人员伤亡,失踪等不幸事故,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课题研究的科学意义

搜救机器人的研发,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很多在搜救领域的不足,为后期更好的扩展,奠定了基础。

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近十年来,美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在地震、火灾等救援机器人的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研究出了各种可用于灾难现场救援的机器人。

1、履带式机搜救机器人

履带式机器人是为了满足军事侦察、拆除危险物等作业的需要,在传统的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图3-1给出了目前国际上几家著名机器人公司的典型产品,他们主要是为了满足军事需要而开发的,体积普遍偏大,不太适合在倒塌的建筑物废墟中狭小空间内搜寻幸存者。

(a)Foster-Miller公司(b)Inuktun公司的(c)SPAWAR的的SOLEM机器人 Minitrac机器人 urbot机器人

图 3-1 机器人公司给出的典型产品

2、形状可变履带机器人

所谓形状可变履带机器人,是指该机器人所用履带的构形可以根据地形条件和作业要求进行适当变化。图8-44所示为一种形状可变履带机器人的外形示意图。该机器人的主体部分是两条形状可变的履带,分别由两个主电动机驱动。当两条履带的速度相同时,机器人实现前进或后退移动;当两条履带的速度不同时,机器人实现转向运动。当主臂杆绕履带架上的轴旋转时,带动行星轮转动,从而实现履带的不同构形,以适应不同的运动和作业环境(见图8-45)。

为了能进入狭小空间展开搜救工作,要求机器人的体积要尽可能小,但体积小了搜索视野就会受到限制,为了解决这已矛盾,近年来在传统牵引式多态搜救机器人。图3-2为美国Irobot公司生产的Packbot系列机器人,packbot机器人有一对鳍形前肢,这对鳍形前肢可以帮助崎岖的地面上导航,也可以升高感知平台以便更好地观察。图3-3为加拿大inuktun公司MicroVGTV 多态搜救机器人,他

可以根据搜索通道的大小及搜寻范围的远近灵活地调整形状和尺寸。

(a)正常状态(b)直立状态

图3-2 美国Irobot公司packbot多态搜救机器人

(a)平躺状态(b)半直立状态(c)直立状态

图3-3 加拿大Inuktun公司Micro VGTV多态搜救机器人

3、位置可变履带机器人

所谓位置可变履带机器人,是指履带相对于车体的位置可以发生变化的履带式机器人。这种位置的改变既可以是一个自由度的,也可以是两个自由度的。图8-48所示为一种二自由度变位履带机器人,各履带能够绕车体的水平轴线和垂直轴线偏转,从而改变机器人的整体构形。

图8-49为上述变位履带机器人传动机构示意图。由图8-49a可知,当A轴转动时,通过一对锥齿轮的啮合,将运动传递给驱动轮,从而带动履带运动;当B轴转动时,通过另一对锥齿轮的啮合,带动与履带架相连的曲柄,使履带绕主动轴轴线回转变位;当C轴传动时,履带连同其安装架一起绕C轴线相对于车体转动,改变其位置。

A、B、C三轴由一台电动机带动,通过切换A、B、C三个离合器,使之实现不同的传动路线,具体情况参见图8-49b。

变位履带机器人集履带式机器人和全方位轮式机器人的优点于一身。当其履带沿一个自由度方向变位时,可用于攀爬阶梯和跨越沟渠(见图8-50);当其履带沿另一个自由度方向变位时,可实现车体的全方位行走方式(见图8-51)。

4、仿生搜救机器人

虽然履带式可变形多态机器人可根据搜索空间的大小改变其形状和尺寸,但受驱动方式的限制,其体积不可能做得很小。为了满足对更狭小空间搜索的需要,人们根据生态学原理研制了各种体积更小的仿生机器人,其中蛇形机器人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类。图1-4(a)为cmu研制的安装的蛇形机器人。图4(b)为日本大阪大学研制的蛇形机器人。图1-4(c)为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研制的身高不足2cm的苍蝇搜救机器人。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相信蛇形、蝇形等

仿生机器人会在灾难搜救工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a)CMU研制的基于移动 (b)日本大阪大学(c)加州大学伯克利平台的蛇形机器人蛇形机器人分校研制的苍蝇机器人

图3-4仿生机器人

3.2 国内研究现状

在5.12地震发生后,针对乱石之中被埋在抚恤下的生命很难发现,“如果有能穿越乱石的机器人,也许就可以发现废墟下的生命迹象从而救出更多的人!“谢敬涛等5位重庆交大的5位同学经过商量后便有这个想法,发明一个越障能力强的机器人----蛇形机器人(图3-5).

图3-5

图3-6

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制的空中搜索探测机器人、废墟洞穴搜救可变形机器人、废墟表面搜救机器人(如图3-6),在位于北京西郊凤凰岭的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完成了综合调试演练,并达到了预期性能指标。这标志着我国地震搜救机器人系统已进入到示范应用阶段,有望在“十二五”期间作为地震应急搜救装备投入实际使用。

4 改进装置研究现状

本系统基于六足机器人和履带式机搜救机器人为平台,在此基础上加以扩展,结合国内外搜救机器人发展现状,归纳总结出搜救机器人的结构和扩展设备的控制。

六足机器人又称作仿生六足机器人,现已模仿昆虫的各类步行,进而改良成最适合机械器具移动的脚步,配合连杆组进而做出最有效率的步行器。仿生六足机器人呈方形,脚分别在两旁各三只,移动是左边前脚和后脚和右边的中脚跨出,之后换边移动,形成三角形状的踏出每一步,犹豫中西街在于两个三角形的中间移动,故其移动稳定。

本系统现状优点是以履带式机搜救机器人为平台,可扩展空间大,

利用的设备较多,可以从多个方面实现搜救效果.

5 改进装置的结构及其操作的基本原理

5.1 机器外部结构设计

图5-1 本系统机器人简单设计图

基于六足机器人和履带式机器人为平台,以图5-1简单介绍我的初稿设计,足部共有六只,且每只脚皆使用三个马达,一个马达控制左右移动(可前进或后退),一个马达做上下移动(可抬脚或放下),最后一个马达是皮带转动(可以前后滚动)。做的局部图如下图

图5-2本系统机器人腿部设计图

5.2自带传感器

1)红外摄像头

摄像头有成电脑相机,电脑眼等,是一种视频输入设备。机器人上装有此设备,可以通过传输到外界使人可以用遥控进行很好的控制。红外摄像头可以实现夜视。

2)话筒

机器人的话筒的功能很强,它可以感受到声音的强弱。我们知道我们自己的耳朵并不是所有声音都可以听见的,我们听见的声音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机器人的“耳朵”也是这样,它能听见的声音频率范围跟人能听到的范围大致是一样的,大约是16Hz~20000Hz的机械波。

总结

本课题根据国内外机器人的发展现状,对于在灾难发生后,如地震,火灾等,人员不宜进入或无法进入的特殊环境,进行了初步分析,设计一款能够在复杂环境中能够自由行走,并发现被困目标的搜救机器人。国外一些国家在发生灾难后利用机器人参加搜救行动的例子很多,而国内的搜索救援行动中,很少见到搜救机器人的影子,这说明我国的搜救机器人还处于发展阶段。

本课题详细阐述了机器人搜救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为搜救机器人的提供了更好的依据。

本系统的优点是利用结构相对简单的机器人,实现了搜救的效果,减少了很多繁琐的过程。特色是在六足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装,将足部替换为履带,这样可以六足行走,也可以实现履带式行走;又由于整个机器人机身比较小,最大尺寸为200*400(mm),这样便可以在任何复杂的和狭小的地形中穿越。

由于本系统还处于设计阶段,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如机器人本身的行动速度慢,工作时间短,灵活度不高等,需要在电机,能耗,传感器方面做更进一步的探究,在以后的会做更细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 能力风暴智能机器人VJC1.6

开发版使用手册[J]. 现代电子技术,2005.

[2] 肖松雷,华剑. 机器人在搜索救援中的应用[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6.

[3] 曹祥康,谢存. 我国机器人发展历程[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8.

[4]王勇,朱华,王永胜. 煤矿救灾机器人研究现状及需要重点解决的技术问题[J].煤矿机械,2007.

[5] 上海广茂达伙伴机器人有限公司. 扩展卡使用手册修改(总)[J].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

[6]柏龙,葛文杰,陈晓红,张铭. 用于行星探测的跳跃机器人研究[J],机器人,2009.

[7]丛爽,钱辉环. 广茂达机器人几个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方案[J]. 机器人技术与应用,2003.

[8]赵长富,李千新. 传感器在工业机器人中的应用[J].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1987.

[9] 张福学. 机器人传感器(上)[J] . 测控技术,1987.

跳舞机器人设计毕业设计论文

课程设计任务书 ( 2015 级) 目录 摘要------------------------------------------------------4 引言------------------------------------------------------5 任务书-----------------------------------------------------6 第一章 我国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概况------------------------------------7 第二章机器人的总体设计解剖 1.1资料的收集与阐述-----------------------------------------7 1.2机器人工作原理简介 1.总体设计剖------------------------------------------------8 2.伺服电机的剖析--------------------------------------------9 第三章机器人总体设计综述 ---------------------------------12 1、1设计课题的阐述-----------------------------------------12 1、2单片机的选择-------------------------------------------12 1、3主控板部分简介-----------------------------------------12 第四章机器人的总体设计方案与部分简介 1、1设计方案-----------------------------------------------13 1、2各部分功能及原理简介-----------------------------------13 第五章机器人的原理图设计、仿真及电路板制作 1、1机器人的原理图设计-------------------------------------15 1、2电源部分-----------------------------------------------16 1、3稳压电源部分-------------------------------------------16 1、5接口电路部分-------------------------------------------17 1、6单片机最小系统和ISP在线编程---------------------------18 1、9电路板制作---------------------------------------------18 第六章机器人电路板的调试与结论

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的研究

学士学位论 文 论文题目: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的 研究与开发

学院: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年级:

注:设计(论文)成绩=指导教师评定成绩(30%)+评阅人评定成绩(30%)+答辩成绩(40%)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 III 第1章绪论 (1) 1.1 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研究与开发的价值 (1) 1.2 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研究与开发的现状及趋势 (2) 1.2.1 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研究的现状 (2) 1.2.2 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研究的发展趋势 (4) 1.3 几种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分析与对比 (6) 1.3.1 车轮式磁吸附爬壁机器人 (6) 1.3.2 多吸盘单链爬壁机器人Cleanbot – IV (7) 1.3.3 履带式磁吸附爬壁机器人 (8) 1.4 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的研究特色与价值 (8) 1.4.1 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的研究特色 (9) 1.4.2 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原理的研究价值 (10) 1.5本章小结 (11) 第2章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结构方案研究 (11) 2.1 履带吸盘式爬壁机器人的功能要求 (11) 2.1.1 爬壁机器人的工作过程 (11) 2.1.2 爬壁机器人的基本功能 (11) 2.1.3 爬壁机器人的主要设计参数 (12)

扫地机器人原理及实现

扫地机器人结构及控制系统设计 自动清扫机器人是当今服务机器人领域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从理论和技术上讲,自动清扫机器人比较具体地体现了移动机器人的多项关键技术,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从市场前景角度讲,自动清扫机器人将大大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适用于宾馆、酒店、图书馆、办公场所和大众家庭。因此开发自动清扫机器人既具有科研上的挑战性又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家用智能清扫机,包括计算机、传感器、电机与动力传动机构、电源、吸尘器、电源开关、操作电位计等,在清扫机的顶部共设有三个超声波距离传感器;清扫机底部前方边沿安装有5个接近开关,接近开关与超声波距离传感器一起,构成清扫机测距系统;清扫机装有两台直流电机;在清扫机的底部安装有吸尘器机构。自动清扫机器人的功能是自动完成房间空旷地面尤其是家居空旷地面的清扫除尘任务,打扫前,要把房间里的物体紧靠四周墙壁,腾出空旷地面。清扫机完成的主要功能:能自动走遍所以可进入的房间,可以自动清扫吸尘,可在遥控和手控状态下清扫吸尘。 本文所介绍的自动清扫机器人的总体布局方案如图1所示,前后两轮为万向轮,左右两轮为驱动轮。驱动轮设计采用两轮独立且各由两台步进电动机驱动的转向方式,通过控制左右两轮的速度差来实现转向。考虑到机器人实际应用的实用性,本驱动系统设计成一个独立的可方便替换的模块,当机器人驱动系统发生故障时,只需简单步骤就可以对驱动部分进行替换。同时为了机器人能够灵活的运动,从动轮选用万向轮。 下图为自动清扫机的三维立体图:

自动清扫机器人车箱体采用框架式结构。从下至上分隔成三个空间:第一层装配各运动部件的驱动电机、传动机构;第二层为垃圾存储空间;第三层装配机器人控制系统、接线板、

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主题与规则

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主題与规则 ――智能驾驶1.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简介 RIC(Robot Innovation Challenge)机器人创新挑战赛是一项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项目。要求参加比赛的代表队自行设计、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程式设计。参赛的机器人可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设置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的目的是通过电脑资讯及科学原理的融合运用,启发参赛者的科技运用及创意,并以机器人设计的竞赛活动,达到推动创新科学教育的目的,激发我国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2.竞赛主題 本届RIC挑战赛的主题为“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与无人驾驶是不同概念,智能驾驶更为宽泛。它指的是机器帮助人进行驾驶,以及在特殊情况下完全取代人驾驶的技术。 智能驾驶的时代已经来到。比如说,很多车有自动刹车装置,其技术原理非常简单,就是在汽车前部装上雷达和红外线探头,当探知前方有异物或者行人时,会自动帮助驾驶员刹车。另一种技术与此非常类似,即在路况稳定的高速公路上实现自适应性巡航,也就是与前车保持一定距离,前车加速时本车也加速,前车减速时本车也减速。这种智能驾驶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减少交通事故,从而减少保险公司损失。 智能驾驶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互联网时代到人工智能时代过程中,出现的第一个精彩乐章,也是世界新一轮经济与科技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之一。发展智能驾驶,对于促进国家科技、经济、社会、生活、安全及综合国力有着重大的意义。 本次,我们的学生将设计制作智能驾驶机器人,让其代替我们行驶在赛图上,完成相应的任务。 3. 比赛场地与环境 3.1 场地 场地图(不含黑边)的尺寸为长2500mm宽1500mm。 图为训练场地示意图。实际比赛场地可能略有不同。

救援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救援机器人的人机交互界面设计 摘要 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人机交互界面是用户了解和使用软件功能时直接的也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人机交互界面”是指人机交互中人与机间相互施加影响的区域,是人与计算机信息交互的媒介,凡参与人机信息交流的一切领域都属于人机交互界面。救援机器人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实施救援,这就要求配套的仪器设备非常先进。 本文提出了应用虚拟仪器技术来辅助救援机器人交互界面的优化设计。简要介绍了虚拟仪器技术以及Labview的概念、特点和优势。然后详细阐述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各功能模块、软硬件结构设计。给出了人机交互和人机交互界面的相关知识,通过运用微软操作系统界面的不短更新换代和手机操作系统的例子,讲述了了人机交互界面的发展历程。最后介绍了基于Labview技术在救援机器人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利用,并给出了设计开发的有关步骤,重点是结合救援机器人的特点来综合设计。利用Labview的模块化仿真功能,设计出相应的前面板和程序框图,接着进行调试过程,在程序调试过程中遇到错误,及时查找原因,逐一排查。本文简要介绍人机交互界面设计的一些过程和救援机器人相互结合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人机交互界面Labview 虚拟仪器技术救援机器人信息交互模块化 ABSTRACT In today's social condition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nterface is user to understand and use the software function directly is also an important link. "Interface" refers to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machine in the influence area, is the human and the computer information interactive media, where human-computer exchange of information involved in all areas of the man-machine interface. Rescue robots will rescue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this requires supporting equipment is very advanced.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pplication of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optimization design to assist the rescue robot interfac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virtual instrument technology and concept of Labview,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And then

搬运码垛机器人毕业设计

搬运码垛机器人毕业设计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目录1

1绪论 研究背景及意义 随着现代社会科技水平日新月异的变化,机器人技术已经渗透到人类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机器人是多个学科技术综合而成的产物,其应用程度已经逐渐宽广起来研究机器人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趋势。机器人的应用状况已经可以作为权衡一个国家现化程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从机器人工作的环境来对机器人进行分类,大体上能划分成两种,就是工业机器人与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的自动化机械装置,是典型的含有很高科技含量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提高生产率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情况也是日新月异的,所以研发工业机器人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 码垛是随着物流产业的不断壮大而发展起来的一项高新技术,其思想是把物品按照一定规律码放在托盘上,从而能够使物品的存放、搬运、转移等活动变成单元化操作,从而大大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在物料质量不大、尺寸不大、码垛速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码垛工作都是通过人工来实现的。后来为了减轻工人在码垛时的工作强度,产生了托盘操作机、工业机械手等一些比较简单的机械设施。但是随着人们对码垛速度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人工码垛方式越来越难以达到人们的要求,这种情况下码垛机器人应运而生。 作为工业机器人典型的一种,码垛机器人技术近几年有着非常快速的发展,这样的发展速度和当今世界制造业的小批量、多种类的发展模式是十分吻合的。码垛机器人有着工作能力强、运行速度快、体积比较小、抓取种类多、应用范围广等特点,从而在市场上备受青睐,正因为这些优点,才使得码垛机器人被普遍应用于制造业、码垛、装配、焊接等诸多操作中。 近年来,袋装物品的需求和产量都十分巨大,进而对袋装物品进行运输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在我国有大量的袋装物品需要进行码垛、卸垛和运输。目前,对袋装物品的火车运输来讲,火车站台卸车、站台码垛、运输装车、运输卸车、库房码垛等工

机器人创新设计作品说明材料

机器人创新设计作品说明材料学校名称:景德镇高等专科学校 作品名称:探索者机器人创新设计 作品设计成员: 作品设计时间:二零一二年十月十九日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个基于ARM7 LPC2138,32 位的高性能主控芯片控制的探索者机器人的创新设计,该设计包括C语言编程,声控、振动、触碰、光强、闪动、黑标、白标、近红外等多种传感控制,图形化编程及便携式编程三种编程模式,能满足任何软件水平的用户实现简单或复杂的自动化控制程序及其他功能实现。 在设计中,详细的展现了探索者机器人的各个功能模块、传感器的属性功能工作状况。最后,实现整个实验功能创新设计。

目录 摘要 (1) 第一章引言 (1) 1.1 探索者机器人创新设计概 述 (2) 1.2 探索者机器人创新设计特点 (2) 1.3 探索者机器人创新设计目的 (3) 1.4 探索者机器人创新设计意义和前景 (4) 第二章、主控板 (5) 第三章、红外接收头 (5) 第四章、语音模块 (5) 第五章、LED 模块 (6) 第六章、舵机 (6) 第七章、传感器 (7) 7.1 黑标/白标传感器 (8) 7.2 近红外传感器 (8) 7.3 姿态传感器 (9) 7.4 闪动传感器 (9) 7.5 声控传感器 (10) 7.6 触碰传感器 (10) 7.7 振动传感器 (11) 7.8 触须传感器 (11) 7.9 光强传感器 (11) 第八章、编程手柄说明 (12) 第九章、C 语言编程基础指南 (13) 9.1 安装编程环境 (13) 9.2 第一个ARM 软件 (18) 9.3 烧写程序 (21) 9.4 ARM 主控板端口列表 (22) 9.5 库函数 (24) lib_io.c………………………………….…………………….………… 24

履带式搜救机器人机械结构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

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最新爬壁机器人研究现状调查演示教学

爬壁检测移动机器人研究现状调查一.研究的背景及其意义 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科技不断发展,摩天大楼已成为现代都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在享受高楼大厦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由此而带来的诸多难题,如高层建筑物立面的施工建设质量,维护以及安全监测等问题。 传统方法只有通过靠搭脚手架或采用吊篮等人工目测方法进行检测,检测精度低,检测过程十分危险,效率不高且成本较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将研究重点集中到建筑爬壁检测机器人的研究开发上。 爬壁机器人作为一种能够用于极限作业的特种机器人,可以替代人类在高空垂直立面位置作业。现在爬壁机器人已经在多个行业尤其是建筑行业,消防,核工业,石油化工业和制造业等得到了极为广泛的应用。爬壁检测机器人是在爬壁机器人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开发的,是爬壁机器人在实际应用中的主演衍生产物之一。 爬壁检测机器人将极大提高建筑物检测水平,提高工人在危险环境下作业的安全性,降低高空作业的风险,提高劳动工作的效率并带来一定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二.爬壁机器人的分类 现有的爬壁机器人主要根据吸附功能和移动功能进行分类:

(1).根据吸附方式进行分类 爬壁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真空吸附式,磁吸附式和推力吸附式三种。 真空吸附是通过真空泵使吸盘内腔产生负压,通过负压使机器人紧紧贴在立面上,优点是不受壁面材料限制,容易控制,适应范围广;缺点是如果建筑立面不够光滑或存在凹凸时,容易使吸盘漏气造成机器人吸附能力降低。 磁吸附式首先要保证建筑立面是导磁材料,优点是结构简单吸附能力强,能够适应比较粗糙的建筑立面,而且不会出现真空漏气现象;缺点是只能用于导磁壁面而且断电失稳。 推力吸附采用螺旋桨或涵道风扇产生的推力使机器人贴附在立面上。优点是吸附力大小容易控制,越过障碍物的能力比较强;缺点是稳定性较差不易保持精度。 (2)根据移动结构进行分类 爬壁机器人主要可以分为车轮式,脚足式,履带式,轨道式等类型。 车轮式机器人通过电机驱动车轮移动,优点是控制简单灵活,速度较快,但要求壁面必须平坦,而且车轮式机器人的避障能力差。 履带式机器人优点是接触面积大,对各种建筑立面的适应能力强;缺点是灵活性较差不易转弯。

智能扫地机器人课程设计

1、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课题背景 扫地机器人是服务机器人的一种,可以代替人进行清扫房间、车间、墙壁等。提出一种应用于室内的移动清洁机器人的设计方案。其具有实用价值。室内清洁机器人的主要任务是能够代替人进行清扫工作,因此需要有一定的智能。清洁机器人应该具备以下能力:能够自我导航,检测出墙壁,房间内的障碍物并且能够避开;能够走遍房间的大部分空间,可以检测出电池的电量并且能够自主返回充电,同时要求外形比较紧凑,运行稳定,噪音小;要具有人性化的接口,便于操作和控制。结合扫地机器人主要功能探讨其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国家农业智能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邱权博士介绍说,扫地机器人可以看作是一种智能吸尘器,通过其基于传感器检测的智能运动规划算法使原本由人操作的吸尘器成为一个可自主运行的智能化设备。它通过各种传感器,比如碰撞开关、红外接近开关、超声传感器、摄像头等,来感知自身的位置和状态,通过智能算法决定当前的任务状态。它可以根据某个传感器检验地面清洁程度,根据历史信息确定哪些区域已经打扫过,它的充电座会发出红外线信息,在电量低于一定值后,它开始寻找红外信息来自动充电。防跌落是基于机器人底部所安装的红外传感器检测地面的距离,当距离发生变化时机器人将停止并改变路线。由于扫

地机器人是一个智能化产品, 1.3工作原理 扫地机器人机身为可移动装置,机器人依托红外识别以及超声波测距从而避障,配合芯片控制内部电机转动以及内部真空环境吸尘,通过路线设计,在室内自由行走,由中央主刷旋转清扫,并且辅以边刷,沿直线或者之字形活动路径打扫。 2、设计要求与内容 1)以 AT89S52系列单片机为核心设计移动清扫机器人电机驱动与控制电路,采用红外传感器和超声波传感器完成障碍物检测电路设计,完成充电站检测电路设计,完成避障算法与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2)按键选择清扫模式和充电模式。 3)显示方式LED 显示当前时间和机器人当前工作状态。 3、系统方案设计 3.1设计任务 1)利用AT89S52处理器编程实现电机驱动。 2)液晶显示扫地机器人的内部参数。 3)当扫地机器人显示电量不足时,无线模块发送命令到充电桩,开始进行充电模式,此时红外发射光线充电桩与扫地机器人充电接口对接,此

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报告

机器人创新实验(1)报告 摘要 机器人作为20世纪人类最为伟大的发明之一,自60年代问世以来,经历40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在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材料技术等科学技术迅速的支持下,机器人的种类日益繁多,性能不断改进,工作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已经引起了各国科学家的普遍关注。许多发达国家均把机器人技术的开发,研究列入高新技术发展计划。并且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它的成果将成为各行各业提高生产力的强有力的工具。此机器人是针对目前交通事故频发设计的。利用三轮作为活动方式,通过三个传感器进行感应障碍识别,从而进行控制汽车的运动及时避免各种障碍物。从电影<<机械公敌>>里可以看到机器人的前景,以及注意机器人的弊端。 关键词: 机器人,工具,传感器,障碍物

一、实验目的 1、在保证整个稳定的前提下,将程序写入控制卡,熟悉 软件调试机器人运动步态的技巧,熟悉直流电机的控制,并实现提前设定好的动作步骤,并使机器人能够平稳的运动。 2、熟悉掌握各种搭建元件的使用方法和电机舵机的使用技巧 3、学会对学习知识的应用到实际中的能力,提高自身动手能力。 二.实验器材 探索者,电脑软件TKScop, 我们用到的探索者: 三.组员 项博、张君心、刘小龙 三、实验步骤 1.第一阶段:老师对我们介绍实验内容,对需要用到的配件、软件环境进行讲解,为使我们对实验内容更加熟悉,对软件环境的熟悉。 2.第二阶段:开始动手阶段,为了能使我们小组更好的完成创新实验课程,我们机器人模仿机器人案列制造了简单的机器人,其中有一些改动。

第二阶段成品展示 3.第三阶段:开始创新阶段,在第二阶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对其进行了创新和改组。其中包括前轮和驱动装置,还有传感器的数量,主要对机器小车的CPU 内部的程序进行了修改,让其实现了第二阶段没有实现的动作。 第三阶段成果 4.第四阶段:老师评价,总结成功与失败。 四、机械结构、控制接线方法、程序、程序流程图说明: 控制线接线方法: 1、2、3、4为传感器接口 5红外接收端口 6手柄ABC三通道的选择键 7程序写保护,on允许下载 反之不允许,如果要运行板载程序,则转换到非on 状态 8为程序下载接口,连接usb转串口线 9舵机接口,共六组。可接标准舵机和圆周舵机。舵机黑色线朝下,三针,最上针空余。10输出端口,共2组,可接LED灯和语音模块

真空吸附式爬壁机器人设计

Ξ №.4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 D ec.1997?18? JOU RNAL O F NOR THW EST I N ST ITU T E O F L IGH T I NDU STR Y V o l .15 真空吸附式爬壁机器人设计 何雪明1 丁毅 朱明波2 (机械工程系) 摘 要 运用壁虎爬行原理,设计构思了真空吸附式爬壁机器人.采用多组橡胶吸 盘将机器人吸附在墙面上,配以简单四杆机构完成其行走功能,从而达到擦洗整个 墙面的目的.该机器人可用于建筑行业和洁净业. 关键词:壁面机器人,真空吸附,蠕行运动 中图法分类号:TQ 242.1(TH 122) 1 引言 目前,瓷砖、玻璃装璜的墙壁均采用人工直接擦洗.因高空擦洗作业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因此,研制一种适用于高楼墙壁擦洗的墙壁机器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壁面机器人是集机构学、传感技术、控制和信息技术等科学为一体的高技术产品,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外取得了迅速的发展,有的已开始进入实用试验阶段.到1992年底,国外已有不同类型的爬壁机器人研制成功,其中以日本发展最快.国内较早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他们已研制成功壁面爬行遥控检测机器人,采用真空吸附式,通过运载小车使机器人在壁面上下左右自由行走.另外, 上海大学研制了用于高层建筑窗户擦洗的真空吸附足式爬行机器 图1 爬壁机器人总体框架图人.上海交通大学亦于1995年研制了磁吸 附爬壁机器人用于油罐检测. 2 真空吸附式爬壁机器人总体设计 要实现机器人在普通壁面上的自由移 动,必须具备粘着功能与移动功能.常见粘 着功能主要靠吸附即负压吸附实现.根据吸 附力量产生装置不同,又可分为真空泵式、 喷射器式.移动方式一般有轮式、履带式及 足式三种.针对壁面移动机器人的工作条件以及壁面非金属性、金属性等其它原因,经过比较选择了多子真空吸附、足式移动的方案.其吸附性好,结构简单,由于吸盘采用列吸盘组, Ξ收稿日期:1997-05-10 第一作者:男,32岁,硕士 1、2作者单位:无锡江南大学机电系,邮编:214063

小学六年级《信息技术》 10《扫地机器人》教学设计

第10课扫地机器人 一、教材分析 基于传感器的教育机器人的学习和应用是随着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教学内容,本课就从生活出发,将清洁机器人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综合应用传感器和舵机完成能实现避障和清扫操作的清洁机器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写与运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清扫机器人,引导学生分析清扫机器人的任务,再展开教学。扫地机器人的学习是在超声波传感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要求学生学习拼搭舵机,再结合已学的避障程序进行舵机程序的添加,因此建议通过迁移应用实践于课堂中。 二、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可知,本课的学习对象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任务的铺垫分析清洁机器人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本课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实体机器人的应用,搭建实现清洁机器人的脚本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范围内。但本课加入了舵机的拼搭和使用,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要求,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教师的搭建分享展开学习。 三、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的含义,学会拼搭清洁机器人,理解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完成避障程序搭建。通过分析清洁机器人的任务,体验思维和分析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清洁机器人,感受机器人的可实践性,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形成乐学的学习态度,实现技术发展的愿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 重点: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 2. 难点:理解避障程序和清扫程序的顺序关系。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有引导的教学环境中围绕任务分解任务,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不断优化各分解任务,最终整合实现清洁机器人的任务效果。 六、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七、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教师用演示文稿和学生用演示文稿。 八、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到家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出示图片)怎么办?工作一天已经很累了,我想休息一下,能有个机器人帮帮我吗? 学生提出机器人来清洁。 教师:对呀!有清洁机器人,商场里看到过很多呢!其实清洁机器人我们也能自己做,今天跟着老师一起来做一做清洁机器人!(板书:清洁机器人)【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生活实践中的问题,学生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意识,并揭示主题“清洁机器人”的搭建。 (二)实践探究 1. 项目分析

最新西华大学机器人创新设计实验报告(工业机械手模拟仿真)

实验报告 (理工类) 课程名称: 机器人创新实验 课程代码: 6003199 学院(直属系): 机械学院机械设计制造系 年级/专业/班: 2010级机制3班 学生姓名: 学号: 实验总成绩: 任课教师: 李炜 开课学院: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中心名称: 机械工程基础实验中心

一、设计题目 工业机器人设计及仿真分析 二、成员分工:(5分) 三、设计方案:(整个系统工作原理和设计)(20分) 1、功能分析 工业机器人由操作机(机械本体)、控制器、伺服驱动系统和检测传感装置构成,是一种仿人操作、自动控制、可重复编程、能在三维空间完成各种作业的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生产设备。特别适合于多品种、变批量的柔性生产。它对稳定、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劳动条件和产品的快速更新换代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机器人技术是综合了计算机、控制论、机构学、信息和传感技术、人工智能、仿生学等多学科而形成的高新技术,是当代研究十分活跃,应用日益广泛的领域。机器人应用情况,是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机器人并不是在简单意义上代替人工的劳动,而是综合了人的特长和机器特长的一种拟人的电子机械装置,既有人对环境状态的快速反应和分析判断能力,又有机器可长时间持续工作、精确度高、抗恶劣环境的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是机器的进化过程产物,它是工业以及非产业界的重要生产和服务性设备,也是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不可缺少的自动化设备。 本次我们小组所设计的工业机器人主要用来完成以下任务: (1)、完成工业生产上主要焊接任务; (2)、能够在上产中完成油漆、染料等喷涂工作; (3)、完成加工工件的夹持、送料与转位任务; (5)、对复杂的曲线曲面类零件加工;(机械手式数控加工机床,如英国DELCAM公司所提供的风力发电机叶片加工方案,起辅助软体为powermill,本身为DELCAM公司出品)

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

2013 届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一种多功能搜救机器人的设计 学院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1.前言 机器人大量生产和进入工业部门,代替人从事有害的生产活动,是新的工业革命特征之一。1982年美国对未来机器人的发展曾用特尔斐法作过预测。预计今后十几年里,非伺服、不可编程序的机器人将绝迹。到1995年,95%的工业机器人为智能、万能和可编程的机器人。其中一项具体预测是,到1990年机器人中25%有视觉功能;20%有触觉功能。在新型装配机器人中,45%为可编程序系统。日本机器人协会预测:八十年代将是日本机器人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国机器人的研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的,至今已有30多年,到目前为止大体分为三个时期:摇篮期,规划发展期及拓广发展期。但相对于日本,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追赶阶段;美国9.11事件中,其国内主要机器人生产公司和研究机构都组织参加了纽约世贸大厦现场的搜救工作,如南佛罗里达大学机器人辅助搜寻与救援研究中心,MIT的IRobot 公司,美国海军的SPAWAR研究中心,以及具有五十多年历史的Foster – Miller公司等。据时代周刊报道:在最初的十天当中,救援机器人在搜救犬,人工无法抵达的狭小或危险区域找到十余具遇难者的遗体,与现场搜救工作人员找到的数量基本相同,但所花的时间却不到现场救援人员花费时间的一半。而我国在四川地震中,据资料显示,搜救机器人并未得到很好的利用,参加搜救的主要还是以消防官兵及搜救犬。 2.功能论证 按照预定要求,机器人应该满足搜与救两项功能。搜救机器人集成了温度传感器、烟雾传感器,可以辅助反映救灾现场情况,同时可以将这些信息发送到上位机,告知搜救人员搜救时将会遇到的问题。车上装有热释电红外线传感器和无线摄像头,可以进行较远距离的生命探测,告知搜救人员目标位置。同时当车行进到被困人员前,可以向其提供营养液,为正式的救援提供宝贵的时间,这一功能是许多搜救车都没有体现出来的。车上装有机械手,主要帮助搬运压在被困人员身上的物体,同时如搜救车行进途中遇到障碍,也可以使用它进行搬运排除。无线通讯距离长,抗干扰能力强,操作指令丰富并可编程,能满足大量操作需求。其硬件功能框图如下:

工业机器人毕业设计

工业机器人 摘要 在当今大规模制造业中,企业为提高生产率,保障产品质量,普遍重视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工业机器人作为自动化生产线上重要的成员,逐渐被企业所认同并采用。工业机器人的技术水平和应用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工业自动化的水平。目前,工业机器人主要承担着焊接、喷涂、搬运以及堆垛等重复性并且劳动程度极大的工作,工作方式一般采取示教在线的方式。 本文将设计一台圆柱坐标型的工业机器人,用于给冲压设备运送物料。首先,本文将设计机器人的大臂、小臂、底座和机械手的结构,然后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驱动方式,搭建机器人的结构平台: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设计该机器人的控制系统,包括数据采集卡和伺服放大器的选择、反馈方式和反馈元件的选择、以及控制元件的设计,重点加强控制软件的可靠性和机器人运行过程的安全性,最终实现的目标包括:关节的伺服控制和制动问题、实时监测机器人的各个关节的运动情况、机器人的示教编程和在线修改程序、设置参考点和回参考点。

目录 摘要 1绪论 (1) 1.1 工业机器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 1.2 工业机器人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3 工业机器人的分类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总体方案的确定 2.1 结构设计概述 2.2 基本设计参数 2.3 工作空间的分析 2.4 驱动方式 2.5 传动方式确定 3 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 3.1 驱动和传动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3.2 手爪驱动气缸设计计算 3.3 进给丝杠的设计计算 3.4 驱动电机的选型计算

3.5 手臂强度校核 4 搬运机器人的控制系统 4.1 机器人控制系统分类 4.2 控制系统方案分析 4.3 机器人的控制系统方案确定 4.4 PLC及运动控制单元选型 5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小学六年级06-10《扫地机器人》期末测试教学设计

第10课扫地机器人 【教材分析】 基于传感器的机器人的学习和应用是随着信息技术应运而生的教学内容。本课从生活出发,将扫地机器人作为教学内容,综合应用传感器和舵机的相关知识,设计能实现避障和清扫操作的扫地机器人。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任务分析、模块搭建和程序编写与运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扫地机器人,引导学生分析设计扫地机器人的任务,再展开教学。扫地机器人的学习是在超声波传感器实践应用的基础上展开的,主要要求学生学习拼搭舵机,再结合已学的避障程序进行舵机程序的添加,因此建议通过迁移应用实践于课堂。 【学情分析】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规律可知,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能通过任务的铺垫分析扫地机器人的工作任务。学生在本课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实体机器人的应用,编写扫地机器人的脚本尚在学生的实践能力范围内。但本课加入了舵机的拼搭和使用,这对学生的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一个要求,可以结合学生的实践探究和教师的搭建分享展开学习。 【教学目标与要求】 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的含义,学会拼搭扫地机器人,理解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的应用原理,完成避障程序搭建。通过分析扫地机器人的任务,体验思维和分析的过程,初步掌握问题分析的基本方法。通过扫地机器人功能的实现,感受机器人的可实践性,感受信息技术发展的变化,形成乐学的学习态度,产生了解技术发展的愿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如果那么否则”语句。 难点:理解避障程序和清扫程序的顺序关系。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采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有引导的教学环境中围绕任务进行分解,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已有知识不断优化分解的各个任务,最终

RIC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主题与规则

机器人创新挑战赛主題与规则 ――全民健身1.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简介 ( )机器人创新挑战赛是一项青少年机器人比赛项目。要求参加比赛的代表队自行设计、制作机器人并进行程式设计。参赛的机器人可在特定的竞赛场地上,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在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中设置机器人创新挑战赛的目的是通过信息技术及科学原理的融合运用,启发参赛者的科技运用及创意,并以机器人设计的竞赛活动,达到推动创新科学教育的目的,激发我国青少年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 2.竞赛主題 本届挑战赛的主题为“全民健身”。 全民健身是指全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少,全体人民增强力量,柔韧性,增加耐力,提高协调,控制身体各部分的能力,从而使人民身体强健。 全民健身旨在全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以青少年和儿童为重点,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健身活动,学会两种以上健身方法,每年进行一次体质测定。为纪念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国务院批准从年起,将每年月日设置为“全民健身日”。 伴随着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开展,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在一些大中城市,为健康而消费成为新时代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时尚。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如攀岩、马术、蹦极、保龄球、滑板、女子拳击、沙弧球、跆拳道、高尔夫球等运动,尤其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 比赛场地与环境 场地 场地图(不含黑边)的尺寸为长宽。 图为训练场地示意图。实际比赛场地可能略有不同。

参赛队可以把待命区内当前不动或机器人不用的物品放到待命区外,只要这个动作不具有任何策略性。 如因其它原因而非机器人的动作使场地中的模型断裂、失效、移动或被启动,如果可能,裁判员应尽快将它恢复。 起始区与终止区 场地中有一块起始区(区域)和一块终止区(区域)。起始区是机器人准备、启动的地方,终止区是机器人最终停止的地方。起始区为:*。 赛场环境 机器人比赛场地环境为冷光源、低照度、无磁场干扰,但由于一般赛场环境的不确定因素较多,例如,场地图下面有纹路和不平整;场地图本身有皱褶;尺寸有误差;光照条件有变化等等。参赛队在设计机器人时应考虑各种应对措施。. 机器人和器材 本节提供设计和构建机器人的原则和使用器材的要求。参赛前,所有机器人必须通过检查。竞赛中号遥控机器人首先启动,号机器人启动后,通过无线手柄遥控的方式去启动号机器人,号机器人应让其自动运行完成规定任务,参赛队员不得再对号机器人进行干预。不允许使用智能循迹模块。 每个参赛队只能使用两个机器人完成所有比赛项目。赛场上只能有两个控制器,不能再把其它控制器带到比赛区,即使该控制器只是用于配重或装饰或放在场外的盒子里。 机器人最多可以使用个传感器,它们可以是触碰传感器、光电传感器、颜色传感

毕业设计救援机器人中文翻译

研究基于嵌入式控制网络的搜救机器人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摘要:针对在发生灾难情况下完成搜索任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优化策略。首先,搜救机器人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其次,实现嵌入式系统软件设计;然后,提出了一个聚合作用的卡尔曼滤波模型,它使用本身的卡尔曼滤波器权重调度去提升系统的容错能力和整体的融合性能。更重要的是,Adaboost算法实现了多传感器信息最理想的融合。通过仿真测试实验,去验证机器人在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横越搜索能力。 索引词:聚合卡尔曼滤波器、信息融合、搜救机器人、嵌入式系统

I. 介绍 世界每年都遭受巨大的自然和人为灾害[1]。这些巨大的灾害导致许多建筑物倒塌和人员伤亡,当灾害发生时,最紧急的事情就是搜索和营救被困在废墟中的幸存者[2]。研究表明,最佳救援时间是48小时以内[3]。然而,复杂和危险的受灾地点给救援人员和幸存者带来巨大的威胁,也使救援行动延迟[4]。 易燃品、爆炸物和风力在灾害中容易引起大火[5]。在一些危险的地区,如核电站、化工厂等[6],如果没有相应的保护或支持,即使是训练有素的专业救援人员也无法正常工作,然而,当他们穿防护装备时,环境感知能力受到限制[7],所以救援工作变得缓慢。 目前,搜索狗是搜索人体气味最有用的工具,但有很多不可避免的问题[8]。根据经验丰富的俄罗斯搜索狗培训团的研究材料,一般来说,培训一只合格的搜索狗至少需要1.5年,而其有效工作时间是最多3年[9]。在工作中,总时间不能超过2小时[10];连续工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否则会因为精疲力竭使它对气味敏感性降低[11]。这个缺陷是不能容忍的因为搜救机器人在紧急环境下需要依靠救援狗[12]。在西方,培训和使用一只搜索狗的费用通常是40000美元,然而,搜索狗本能地逃离有危险气体的搜索和救援场景[13]。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搜救机器人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14]。 通过长期的研究,移动机器人在室内规整的环境下导航和定位、路径规划、地图的构建和未知环境的探索基本上是成熟的了[15],但复杂的和未知的非结构化环境下的灾难的场景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搜救机器人的主要控制方式是人工操作,完全的自治权还没有实现。自主移动机器人需要多传感器的融合去感知环境信息。它可以根据单一路标沿着指定的路径移动,救援机器人是很简单的安排并且拥有高的灵活性。但是相机捕捉到的图像很容易被射线影响,所以很难构建环境模型。特别是在复杂的环境下,如背景和障碍物的颜色是相似的,判断周围的障碍物是很困难的。而超声波传感器可以弥补这个缺点并且提供距离信息,可是,它现在存在的缺点是不能提供目标的准确方向。 在这篇文章中,基于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自主搜救机器人在灾难发生的地点代替传统的搜救队进行特定目标的搜寻工作。嵌入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基于完整的救援机器人硬件系统。我们融合多传感器单信息微型相机和超声波传感器实现自治多移动机器人的避障。基于Adaboost算法实现了聚合卡尔曼滤波最优融合。

管道爬壁机器人的设计

管道爬壁机器人设计 作品内容简介 现在的管道机器人在竖直或者是水平方向都很好的实现了检测与清理功能。但至今还没有管道产品在复杂的管道中很好的工作。为此我们设计了这款管道爬壁机器人,它既可以在水平管道中很好的工作还可以在竖直管道中完成工作,能够自如的在水平竖直交叉的复杂管道中完成检测,清理等工作。 该产品的主题结构为车体结构,在水平方向依靠车载力运动,在车体上安装有四个机械手臂,在机械手臂的前端安装有吸盘跟电磁铁,在塑料管道中依靠吸盘在竖直方向上运动,在铁质管道上利用电磁铁的磁力和机械手臂的交叉前进实现竖直方向的运动。该作品灵活多变,不但可以适应复杂的管道还能够进行多样的工作。 我们依靠机械臂的灵活度与吸盘,电磁铁的吸力来实现该产品的爬壁功能,在水平方向上利用最传统的智能车作为动力,这样的设计完全可以满足水平方向与竖直方向的灵活转变,实现复杂管道的自由穿梭,进而可以让该机器人更好的实现其检测与清理功能。该管道爬行机器人实现远程电脑控制,所得数据通过反馈处理使机器人能够完成各项做业。 一、研制背景及意义 1、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生产水平不断提高,产品更新也越来越快。管道运输在我国运用比较普遍,但管道长期处在压力大的恶劣环境中,受到水油混合物、硫化氢等有害气体的腐蚀。这些管道受腐后,管壁变薄,容易产生裂缝,造成漏油、漏气的问题,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在管道广泛使用的今天,管道的检测、清理、维护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管道的封闭性和工作环境决定了这项工作的艰难。时至今日,虽然经过各国学者的努力,已经有各种各样的机器人,但是他们大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且功能不够强大。 2、人民对管道清洁机械的要求是不仅科技含量要高,而且还要绿色、节能、环保。能够满足不同类型管道的检测、维护、清理等要求。 3、管道爬行机器人的研究更好地为管道的检测、维护、清理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这种技术更好的提高了管道监测的准确性和管道清理的安全性,也便于管道工程管理维护人员制定维护方案,清除管道垃圾防止堵塞,事前消除管道的安全隐患,从而节约大量的维修费用,降低管道维护成本,保障工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及财产安全。 4、近些年来人们对自然环境、工作环境、工作工具及其方式的要求逐步提高。随着中国城市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推进中国西气东输工程的全面启动 特别是大型化工厂、大型天然气厂、大型地下管道处理系统的建成大型管道或类似管道装置组合处理系统设施以其高质量的工作效率、圆形管道结构占地少、有效工作空间大、美化生活环境等优点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研究高效的管道机器人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5、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国内外检测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管道检测技术逐渐形成管道内、外检测技术 涂层检测、智能检测两个分枝。通常情况下涂层破损、失效处下方的管道同样受到腐蚀管道外检测技术的目的是检测涂层及阴极保护有效性的基础上通过挖坑检测达到检测管体腐蚀缺陷的目的对于目前大多数布局内检测条件的管道是十分有效的。 6、管道内检测技术主要用于发现管道内外腐蚀、局部变形以及焊缝裂纹等缺陷也可间接判断涂层的完好性。因此各种大口径天然气管道、大口径石油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