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

合集下载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评价分析:2006~2010年张立冬;刘志彪;吴先满【期刊名称】《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3(012)002【摘要】对2006~ 2010年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动态分析,可以发现: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格局与经济社会发展格局相同,不同城市创新能力存在差异,同时,创新能力的区域差异性呈现出先升后降且总体略有缩小的态势.在构成层面上,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主要体现为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两个方面;在区域层面上,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之间的差异大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且区域间差异的贡献度有所增长.省内三大区域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提升创新能力举措,通过苏南向苏北的产业转移实现结构调整、转型升级与经济平稳增长的有效统一.【总页数】6页(P69-74)【作者】张立冬;刘志彪;吴先满【作者单位】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061.5【相关文献】1.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变化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09-2016)》的研究 [J], 李兴光;王玉荣;周海娟2.广东省区域创新能力动态分析——兼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J], 许崴;林海明3.省卫生厅关于印发实施《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方案的通知 [J], ;4.省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妇女发展规划(2006-2010年)和江苏省儿童发展规划(2006-2010年)的通知 [J], ;5.广东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趋势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评价结果 [J], 何健文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作者:陆蓓蓓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5年第14期摘要:文章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为参照,构建了适用江苏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因子分析提取三个主因子进行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对13市进行聚类分析。

通过该处理,对江苏省13市创新能力发展现状从三因素及创新能力水平所属类型角度作合理评价,挖掘其存在的问题。

最后从三因素角度对如何提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评价方法;江苏一、引言经济全球化与知识经济的背景下,区域创新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同时也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之一。

江苏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自1989年以来,地区生产总值一直紧追广东省,排名全国第二位。

拥有如此强劲的经济实力,再加上卓越的商业氛围、企业创新环境和长江三角洲经济体的联动,创新实力当然也不逊色。

根据《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2009~2014年,江苏创新能力连续6年排名全国第1位。

如今,国家经济步入新常态,在新形势下,江苏能否保住“最富有创新力地区”的头衔,能否以创新带动全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是目前需要充分认识的一个客观问题。

鉴于此,对江苏省各市创新能力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价,就有了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根据对区域创新能力内涵的剖析,以及参考国内最具权威的评价报告——《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本文亦从实力、效率、潜力三个要素角度选取适用的指标构建评价体系。

报告中涉及的测度指标多达130多个,而研究小组着重从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及教育水平;研发投入金额及投入强度;政府研发经费投入使用结构;专利申请受理情况角度分析了对区域创新能力强弱的影响,由此表明这些指标对评价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本着可操作性与效用性原则,本文参照以上标准选取12个二级指标构建如下评价体系。

江苏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

江苏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

第7期2019年3月No.7March ,2019江苏企业研发投入现状及问题分析康争光,李晓勤,应媚(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摘要:研发投入(R&D )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物质基础和资源保障,有利于企业抢占技术制高点,构建核心竞争力。

文章基于江苏省域,总结了企业研发投入的现状,从“投入强度、投入来源、投入方向、企业类别”4个方面分析了企业研发投入存在的问题,从“企业、企业家、企业创新”3个维度分析了产生上述问题的内在原因,并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研发投入;科技;创新中图分类号:G311文献标识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基金项目:江苏省政策引导类(软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江苏研发投入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项目编号:BR2018038。

作者简介:康争光(1985—),男,山东枣庄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科技创新政策。

引言研发活动是整个科技创新活动的基础和核心,是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活动机构、科技投入程度和科技含量的重要指标,在科技创新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

企业作为研发活动的主要执行者(技术创新的主体)和研发投入经费的主要来源(研发投入的主体),是我国科技创新改革40年发展进程的重要启示之一。

某种程度而言,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决定着国家和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成败和得失[2]。

近年来,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着力增强研发投入力度,2018年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提高到2.64(新口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3%,科技创新水平始终位居全国前列。

目前,企业研发活动和研发投入受到学术界和政界的普遍关注,学术界多聚焦于研发活动规律、研发投入与产出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而政界多聚焦于研发政策体系、研发带动效应等方面的研究。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江苏省创新驱动能力的评价及对策建议作者:孙亚君李冬艳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17年第03期摘要:创新驱动是指将创新作为引领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我国经济转型、实施供给侧改革的重要途径。

本文选取了18个指标,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四个方面评价了江苏省的创新驱动能力,并且和其它的省份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驱动能力;熵值法;供给侧改革引言创新驱动是指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文化创新相结合,推动发展方式向依靠持续的知识积累、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提升转变,促进经济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精细、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进。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各省份存在要素禀赋、产业结构、经济总量、资金投入、人才储备、知识存量等的差距,导致各省的创新驱动能力和制约因素又有很大差别。

各省市要想更有效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经济发展,必须了解其创新驱动能力在全国所处的位置,识别和筛选出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这些因素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区域创新驱动战略的顺利实施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持。

现有研究采用的各种评价方法中,AHP法和德尔菲法存在较强的主观性,主成分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则要求指标之间有较高的相关性,而与主观赋权法相比,熵值法是一种完全的客观赋权方式,它能够尽可能对指标进行权重计算,消除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影响,因此,其得出的指标权重值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1创新驱动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创新驱动能力是创新驱动水平的综合表现,创新驱动能力评价应对创新驱动的整个过程的主要部分进行评价。

在借鉴其他学者对创新驱动能力的研究基础之上,本文以省域创新驱动能力指数为一级指标,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为二级指标,并在二级指标下选取18个三级指标,具体如表2所示。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35卷第6期 Vol.35 No.6荆楚理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Jingc.h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2020年12月Dec.2020我国区域创新能力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夏杰(安徽财经大学统计与应用数学学院,安徽蚌埠233030)摘要:以2011~2018年我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从创新吸纳、创新成果两个方面评价我国区域创新能力水平,并结合空间自相关检验分析各个地区创新发展水平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结果表明:江苏、广东二省的创新发展能力最强,新疆、甘肃、贵州等地区的创新 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我国各省市经济的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对外开放水平对区域创新能力均有积极的推动作 用,人均受教育年限系数为负。

关键词:创新发展;综合评价;空间计量模型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4657(2020)06-0025-060引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扩张数量令人瞩目,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 质量发展阶段”的重要论断,意味着经济高质量是中国步入新时代后发展的核心与关键。

创新发展作 为拉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大马车,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 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

但是,由于现阶段我国各省市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部分省市科技创新能力相对 滞后,各区域在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资产投资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不可避免地出现区域创新 发展水平不平衡状态。

为反映我国区域创新发展建设水平及其发展路径,本文对我国省域创新发展水 平进行综合评价,探究区域差异性以及影响因素。

1文献综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已经有一些学者在对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建立不同的模型进行探讨,朱梦菲等[|]从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评价体系,运 用AHP-TOPSIS法确定创新策源能力评价值。

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

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

浙江与江苏、广东、山东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数据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创新体系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由科技部、中科院、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系统工程研究院等机构共同组成的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10余年来采集了大量的统计数据,借鉴了《世界竞争力年鉴》《国家创新指数》等国内外知名报告,形成了科学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

评价体系根据我国创新体系的特征进行了动态性调整,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创新能力进行跟踪监测,并发布《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年度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是目前国内第一本对创新驱动阶段进行量化分析的报告。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报告的权威性和综合性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为地方政府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考。

一、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基本情况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显示,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

浙江从2007年以来,区域创新能力一直居全国第5位,处于全国创新先进水平。

2016年浙江区域创新能力得分37.94分,落后排名第1的江苏(57.2)19.26分,落后排名第2的广东(53.62)15.68分,与两省的分差进一步拉大;高于排名第6的山东(36.29)1.65分,与山东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浙江创新能力与江苏、广东还存在较大差距,但也具有其他省市不具备的优势,分析与归纳浙江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浙江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浙江区域创新能力的比较优势(一)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劲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是浙江的创新优势。

一直以来,浙江都十分重视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和创新能力的提升,1999年开始就针对科技企业设立了技术创新资金,出台了一列行动计划。

基于创新要素发展的江苏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基于创新要素发展的江苏各区域创新能力差异研究

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1研究背景与意义《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7》表明,2017年广东、江苏和北京分别名列区域创新能力前三。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19》则指出,2019年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仅次于广州和北京,位于第三位,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出现了下降,其下降的原因值得深入探究。

本文尝试从省内各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的角度出发,利用2014—2018年江苏省的创新要素相关数据,深度探究区域间存在的差异的现状和原因,深层次挖掘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增长的动力,从而提出提升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2相关研究现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创新概念,他认为创新是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一种新结合[1]。

付星星(2009)综合运用统计学、运筹学方法对江苏省13个城市产业创新进行比较后发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城市产业创新水平相对集中,产业创新在经济绩效、技术水平和环境能力三个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和发展不均衡等问题[2]。

陈乳燕(2006)等学者比较了1997-2001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创新能力,结论表明苏南的优势非常突出,苏中和苏北属于同一档次[3]。

张立冬(2013)等学者则提出2006-2010年江苏省不同城市存在创新能力差异性呈现先升后降总体缩小的态势,苏南、苏中和苏北区域间的差异大于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4]。

潘飞(2017)研究发现2008-2015年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高,产业转型的方向是第三产业超前发展,但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水平在空间上由南向北递减[5]。

已有的文献中关于江苏三大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较多为早期,利用近几年数据进行研究的较为少见,而随着江苏省区域创新能力不断深入,利用近年数据来分析区域创新能力差异以指导其进一步增长更具现实意义。

3江苏各区域创新要素发展现状21世纪初,江苏省政府依据经济发展的特征重新界定了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经济区域的范围,苏南包括南京市、苏州市、无锡市、常州市、镇江市;苏中包括扬州市、泰州市、南通市;苏北包括徐州市、宿迁市、盐城市、淮安市和连云港市。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

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的综合评价与空间差异性分析吴鸣然;赵敏【摘要】科技创新竞争力是创新型国家建设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是其增强的基础.本文根据区域创新竞争力内涵构成的原则,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此对2013~2015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创新竞争力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并突出地表现出"沿海化"倾向.应该看到,这种创新要素和创新活动的区域集中趋势,是在经济规律的作用下由市场与政策的双重作用形成的.因此,在未来发展中,提升区域创新竞争力需要利用市场的力量发挥比较优势,并利用政府力量加大扶持力度.【期刊名称】《上海经济》【年(卷),期】2018(000)001【总页数】13页(P78-90)【关键词】区域创新竞争力;评价系统;主成分因子分析;聚类分析【作者】吴鸣然;赵敏【作者单位】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河海大学商学院,江苏南京 211100;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思想库,江苏南京 2100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32.1一、绪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各省市经济在竞争中表现出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

然而,近年来随着环境资源承载力逐渐下降以及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旧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科技创新渐趋成为衡量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为了有效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中央政府制定了一系列重大政策以全面促进中国创新竞争力的提升。

虽然中国经过多年努力,区域间束缚创新要素流动的障碍逐渐被清除,各创新主体之间合作互动机制日趋健全,创新竞争力取得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不同区域间在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方面差异均非常突出的巨型经济体,各区域创新竞争力不平衡的现状会阻碍创新要素整合,降低资源配置效率,影响创新驱动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显示,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再次摘取桂冠,连续四年蝉联全国创新能力最强的地区,已经成为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分析归纳江苏与其他创新先进地区的优势与不足,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比较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数据韩子睿(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42)收稿日期:2013-10-17作者简介:韩子睿(1984-),男,江苏南京人,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科技发展战略与区域创新研究。

摘要:多年来,江苏高度重视科技进步与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积极探索科技经济紧密结合的体制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科技第一生产力的大发展。

根据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09年以来,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位居全国第一,是我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的数据为基础,把江苏的各主要指标数据与广东、浙江、山东等创新先进地区进行比较分析,梳理找出江苏区域创新的优势与不足,总结归纳江苏推进科技改革发展的经验做法,提出进一步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创新科技;区域创新;创新能力;区域经济中图分类号:F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292X (2014)02-0124-05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 of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HAN Zi-rui(Jiangsu Provi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for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Nanjing Jiangsu 210042,China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Jiangsu province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rol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 in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giving it top priority in overall provincial development ,implementing innovation-driven strategy thoroughly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oriented province ,actively exploring the mechanism of the combination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economy ,effectively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rst science-technology productivity.According to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published by the researchteam of Chinese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strategy ,Jiangsu provincial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city has ranked first all over the country for four consecutive years since 2009.Jiangsu is one of provinces containing the strongest innovation vitality ,the most innovational fruits ,and the densest innovational atmosphere in China.Based on the data from "Annual Report of RegionalInnovation Capability of China 2013",compared main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ith that of Guangdong ,Zhejiang and Shandong ,etc.,the result teases 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Jiangsu's regional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Jiangsu's sciencetechnology.At the same time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on making further promoting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innovative-driven are provided.Key words :Innovation technology ;Regional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ability ;Regional economy124··创新、加快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对策建议,对江苏创新能力争取保持全国领先位次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省份推动科技改革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一、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的优势分析《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3》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方面,对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创新能力予以分类评价。

江苏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值达57.58,位居全国第一,高于第二名广东(53)4.58,且分差进一步拉大,北京(50.73)、上海(47.18)、浙江(42.4)、山东(37.73)分列第三、四、五、六位。

其中,江苏在企业创新方面的排名继续保持首位,知识创造、知识获取、创新环境、创新绩效均位居全国第二位,充分反映了江苏正大踏步地走上创新驱动发展轨道,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在知识创造方面,江苏省近几年始终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充分显现,江苏研发人员数达34.3万人年,位居全国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的41.1万人年,高于浙江的25.4万人年和山东的22.9万人年,而研发人员的增长率则高达21.3%,均高于以上三个省份。

政府进一步强化对创新的投入导向,财政研发投入达117.6亿元,高于广东的94.2亿元,是浙江的2倍多。

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深入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示范省建设,江苏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发明专利申请数与授权数、人均发明专利申请数等多项指标均多年高居全国前列,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数达8.5万件,位居全国第一,比第二名广东多3.3万件,是山东的3倍多;每十万人平均发明专利申请数达107.2件,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9.5件、浙江的45.3件和山东的26.6件。

原始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江苏论文发表数量仅次于高等院校分布密集的北京,居全国省份第一位。

其中,国内论文数达4.9万篇,高于广东的3.8万篇、浙江的2.7万篇和山东的2.6万篇;国际论文数达2.9万篇,领先浙江和广东。

在知识获取方面,江苏省保持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居全国第二位。

江苏积极开展基础研发合作,主要体现在合作发表科研论文上,异省合作科技论文数达5394篇,仅次于北京,高于广东(3510篇)和山东(3186篇);异国合作科技论文数达434篇,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广东的409篇,分别比浙江和山东多一倍。

值得一提的是,江苏横向科技合作十分活跃,高校院所研发经费来自企业的资金高达29.6亿元,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15.9亿元、广东的10.2亿元和山东的8.9亿元。

大力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技术市场交易金额达375亿元,高于广东的225亿元,是浙江(95亿元)的四倍;技术市场交易金额的增长率高达73%,位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重庆7个百分点。

在企业创新方面,江苏省已经连续5年排名全国首位,这是江苏省保持全国区域创新领先优势的重要因素。

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逐步形成了由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平台类企业研发机构,以及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企业人才工作站点构成的两大类体系,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达5327个,位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广东的2316个和山东的1742个。

从企业设计能力来看,该指标全国排名第一位,各项分指标均列全国前列,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和每十万人平均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数均列全国首位。

企业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转型升级的意识明显加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入金额高达673亿元,居全国首位,是第三名山东的2倍多。

在创新环境方面,江苏排名全国第二位。

其中,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电话用户数居全国前列,达1.37亿户,居全国前列,高于山东的1.33亿户;国际互联网用户数量保持较高的水准,达3685万人,居全国第二位,低于广东,高于浙江的3052万人。

从中介市场环境来看,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环境改善程度达38.1%,位居全国第一。

从金融环境来看,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获得金融机构贷款高达10亿元,居全国首位,高于第二名山东的6.2亿元和第三名广东的6亿元。

此外,江苏高新技术企业数也位居全国前列,达4061家。

在创新绩效方面,江苏省仍位居全国第二位,与前两年持平。

宏观经济、产业结构、产业国际竞争力、就业等4项二级综合指标,均居全国前列,体现出强劲的实力。

其中,江苏人均GDP达62290元,高居全国省份第一,高于浙江的59249元和广东的50807元。

产业结构提升效果明显,第三产业增加值达20842亿元,仅次于广东居全国第二位,高于山东和浙江;信息产业增加值达1.51万亿元,居全国前列,比山东多3倍,是浙江的近7倍;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加快,产值达1.9万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就业人数达233.4万人,均居全国第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