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解读

合集下载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

第25卷 第2期2010年4月北 京 农 学 院 学 报JOU 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 Y OF AGRICU LTU REVo l.25,N o.2A pr.,2010收稿日期:2010 03 05;修订日期:2010 03 20 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9102006)作者简介:李娇,1986年出生,女,内蒙古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区域发展*通讯作者:胡宝贵,1965年出生,男,北京人,副教授,主要从事区域经济、农村产业经济研究,E mail:hub aogui@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李 娇,胡宝贵*(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2206)摘 要: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是科技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领域。

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主要包括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两个方面。

通过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对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关 键 词:科技创新;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中图分类号:F061 5,F 20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 3186(2010)02 0078 03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Innovation Ability at Home and AbroadLI Jiao,H U Bao gui*(Eco no mics&M anagement College,Beijing U niv ersity of A g ricult ur e,Beijing 102206,China)Abstract :T h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 n ability is an important topic of scientif ic and technical inno vation ability r esearch.There are tw o aspects on the evaluation of reg ional science and technical innovation ability,one is the evaluation system ,and the other is the m ethods of evaluation.T his paper gives the rev iew and sugg estio n on them.Key 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 y;innovation ability;evaluation区域科技创新能力是区域竞争力的核心,发展区域经济须提高科技创新能力[1]。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基于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单 莹洁等 :基于耦合协调度 的区域创新 系统 绩效评价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
6 7
过程 ,并且其耦合协调的程度决定 了 自组织系统在 临界时走 向有序还是无序 的趋 势。如果子系统耦合 度较高 ,子 系统 间相互配合 、相互推进 ,系统运行 绩效较高,系统 就会从无序走 向有序 ,保 持旺盛的 生命力 ;如果子系统 间不协调 、不配合 ,彼此间产 生制约作用 ,系统会从有序走 向无序 ,系统就有可 能停滞甚至衰退。 区域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 的耦合协调是指两个 子系统及其构成要素之 间和谐 、同步的非线性的相 互 联 系 和相互 作 用 的关 联 关 系 。区 域 创新 系 统 通 过 子系统间耦合协 调作用 ,在 需求 机制与学 习机制的 作用下 ,创新要素有序运动 ,创新 资源高效地发挥 作用 ,创新产 出大幅提高 ,并在经济作用 的催化下 源源不断地转化 为现实生产力 ,给区域经 济带来 收 益 ,区域 经济结构 更加合 理 ,经济 效益 显著提高 ; 而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会反作用于创新能力系统 , 通过系统 内部 的正反馈 使创新能力 产生叠 加效应 , 不仅导致区域 内创新主体间的结构 和运行 机制更加 合理化 , 创新产 出更有效率 ,而且还能促进创新 主 体从 其 他 区域 吸 引 到 新 的 知识 、技 术 、人 才 和其 他 创新 资源 ,形 成 更 加 强 大 的 创 新 场 ,推 进 创 新 能力 的进一步提高。区域创新 系统在子 系统 间 良性循环 作用下不断地形成一个个 “ 涨落” 产生协 同放大效 , 应 ,系统处于有序发展状态 ,创新绩效不断提高。 由此可见 ,区域创新 系统 的 良性运转取决 于区 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两个子 系统 的相互协调与配 合 ,二者的耦合协调程度决定 了区域创新 系统 的绩 效水 平 2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协调度及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 为 了科学测度 区域创新系统绩效 ,本文借助物 流学 “ 耦合” 的概念构建 区域创新能力与 区域经济 发展 的耦合协调度及耦合 协调发展度模 型,通过动 态测度它们的发展水平及耦合程度 ,综合评判 区域 创新 系统绩 效水 平 。 本文采用的协调度为距 离协调度 ,就是用子系 统间的特定距离表示 它们是 否协调 。一般通过计算 子系统间 的相对离 差系数来测 度它们 的协调程 度 , 离差 系数 越小 则 表示 协调 度越 高 。 假设 s 、E分别代表区域创新能力系统和 区域 T 经济系统 ,F S ) ( T =∑At和 F E ( )=∑ e分别是 创新能力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函数 ,其中 t i 为子 ,e 系统 S 、E的特征 向量 ,A ,∞ 为 特征 向量 t T ,e 的权重 ,且 ∑A =1 =1 ,∑ ,则二者 的相对 离差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2020指标【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1.评价报告的背景和意义2.评价报告的主要内容和指标体系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2.知识获取3.企业创新4.创新环境5.创新绩效四、2020 年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1.排名方法2.各地区创新能力排名情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创新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对于我国而言,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是实现经济持续增长、促进社会进步的关键。

为了全面了解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写了《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本文将基于《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2020》指标体系,分析我国各地区的创新能力,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二、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简介《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份全面评估我国各地区创新能力的年度研究报告,旨在为地方政府提供参考,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创新能力,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

报告主要从知识创造、知识获取、企业创新、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涵盖了百余个具体指标。

三、2020 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分析1.知识创造:知识创造是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包括专利申请数量、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创造方面的表现有所提高,尤其是北京、上海等地。

2.知识获取:知识获取能力是影响区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信息技术水平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知识获取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整体水平有所提高。

3.企业创新:企业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动力,包括企业研发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

2020 年,我国各地企业在企业创新方面的表现不一,沿海地区相对较好,内地地区还需加强。

4.创新环境:创新环境是促进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包括政策支持、人才培养、金融支持等。

2020 年,我国各地区在创新环境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需加大投入和政策支持。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2
2022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随着数字化越来越普及,全球面临的挑战也愈发复杂。

当前,区域创新能力的评价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考量指标。

对于中国而言,通过实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能有效提升区域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能力。

2022年,中国将进行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以解决不同区域之
间的资源失衡问题,激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活力,推动改善区域可持续发展水平。

该评价将采用“四位一体”的整体评价标准,即经济增长实力、企业创新能力、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以及资源禀赋和新闻融合环境等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首先,经济增长实力将以GDP年均增长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经济结构转型进度、产业协调发展程度以及发展模式变革等指标作为参照。

其次,企业创新能力将以新技术投入增长率、企业创新效能水平以及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等为参考。

此外,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将以技能培训水平、就业率以及职业认定制度的建立等指标作为参照。

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河北省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评 价 指 标 体 系 和 评 价 模 型 的 确 定
1 .产业 技术 创新 能 力的概 念和 评价 指标 体 系 产 业技 术 创新能 力是指 采用 先进 的 科学技 术 和手 段 开发 新
产 品 、 工 艺 使 其 形成 经 济效 益 的能 力 , 推 动 产 业 发 展 的 能 新 是
式 中 ,. 第 t 产 业 第 i 指 标 x 的 实 际数 值 一 是 样 x是 . 个 项 。 本产业 中第 i 项指 标 x数 据 的最小 值 ;… 是 样 本产业 中第 i x 项 指标 x 数据 的最 大值 ; . 第 t 。 Ai 是 个产业 第 i 项指 标 x的 得分 值 。
分 , 19 比 9 7年增 加 了 3 7 . 6分 。 说 明河 北省 技术 创 新能 力总 体 这 水平 呈现 出 上升 态势 , 内部 结构 也在 不 断优 化 , 高技 术创 新 且 提 能 力 可挖掘 的潜 力 还很 大 。
河 北 省 行 业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变 化 趋 势 图
19 9 7年 19 9 8年 19 9 9年 20 0 0年
2 .各行 业 技 术 创 新 能 力 水 平 偏 低 。9 7~2 0 19 0 0年 河 北 省 3 6个 行业 的技 术创 新 力总体 得 分最 高 值为 6 . 0分 , 大 多 91 绝 数行 业 的技 术创 新 力介 于 5 6 0— 0分 之 间 , 明河 北 省 产业技 术 说 创新 力整体 水平 较 低 , 对 “ 五 ” 这 十 期间 全 省 产业 结 构 的优 化 升
巨。
l济力础 厂 实基 经
L 竞争 力 水平 2 .产业 技术 创新 力评 价模 型 的确 定 在 确 定 了产 业技 术 创 新 力评 价 指标 之 后 , 据模 糊 数 学理 根 论, 采用改 进 的模 糊评 价方 法 及线 性 综合法 对 19 7—2 0 9 0 0年全 省工 业 产业 技 术创新 能 力进 行综 合测度 。 具体 采用 测度模 型 为 :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
读书笔记
01 思维导图
03 精彩摘录 05 目录分析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阅读感受 06 作者简介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报告
环境
中国
中国
各地区
评价
特点
能力
报告Hale Waihona Puke 创新 方面发展趋势
评价
能力
地区
区域
一些
进行
现状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对中国各地区创新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的权威报告。 本书基于大量的数据和实地调研,结合国内外创新理论,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全面的 评估,旨在揭示中国区域创新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为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报告首先对中国区域创新的总体状况进行了概述,指出中国各地区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的差异和不 平衡性。随后,报告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多个维度,对各地区的创新能力进行了 详细的分析和评价。在创新投入方面,报告了各地区在研发经费、研发人员、创新平台等方面的 投入情况;在创新产出方面,报告重点分析了各地区在专利、科技论文、新产品等方面的产出成 果;在创新环境方面,报告则对各地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市场环境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报告还对中国各区域的创新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一些地区在创新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国 各区域的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但总体呈现出不断提升的趋势。我也看到了我国 在创新方面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创新投入不足、创新环境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解决。
《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报告。它不仅全面、深 入地展示了我国各区域的创新能力,还为我们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启示和建议。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对我国的区域创新能力和未来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河北省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

河北省各地区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
区域经济
河 北 省 各 地 区工 业 企 业 技 术 创 新水 平综 合 评价
蒋 蕊
( 河北经 贸大学, 河北 石家庄 0 0 6 ) 5 0 1
【 要】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摘 我国将 RD & 作为工业企业发展c_导力量, o_ c 不断完善和提高RD & 的水平。
u 个地区 已经 开始注重效 率在 R D投入产 出中的显著作用。 &
根 据河 北 省 经济 年 鉴 的 相 关数 据 显 示 ,0 5 河 北 省 大 部 数和拥 有发 明专利数来反映企业知识产权产 出情况 ; 20 年 用新产 品 分地 区 R D人 员投 入 呈 上 涨 的 趋 势 ,特 别是 邯郸 和 邢 台地 区 , 销 售收入 、 & 工业增加值和利润 总额指标来反映企业经济效益情 它们 的 人 员投 入 量增 长 率 最 高 , 别 达 到 了 1 86 % 16 9 ̄ 分 4 . 1 、6 . 2 ; , 0
年, 有些 地 区 意 识 到 了在 投 入 上 的 缺 陷 , 大 了 在 这 方 面 的支 石 家 庄 和 保 定 作 为 河 北 省 的 高新 开发 区 , 加 更是 注 重 在 创 新 方 面
出 , 如 秦 皇 岛 和廊 坊 地 区 , 皇 岛不 但 完 全 弥 补 了 2 0 例 秦 0 5年 投
0 以下 , 和 各 地 区 的 工业 企 业 的总 规 模 是 紧密 相 关 的 。 这 反 映 RD的投 入 情 况 主 要 从 人 员 投 入 和 经 费投 入 两 方 面 3% &
考 虑 , 比之 下反 映产 出 的 指 标 很 多 , 从 知 识 产 权 和 经 济 效 相 可
益 两个 角 度 进 行 产 出 分析 。河 北 省 1 个 地 区大 中型 工 业 企 业 1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有效性评价分析——以河北省为例

1 引 言
技术 创新 服务 体 系 是 国家 创 新 系统 的 一个 重 要 组成部 分 。它们 都 是 具 有 系 统性 、开放 性 、复杂 性 的系统 ,各 主体 间 都是 相 互 联 系 和 相互 作 用 的 ,有 着一致 的 目标 ,为创 新 服 务 或 为 技术 创 新 服 务 。作 为系统本 身又都 与外界 有着 联系 与交流 。 目前 ,我 国对 技 术创 新 服 务 体 系 的研 究 还 处 于 起 步阶段 ,对其 研 究 还 不 是很 伞 面 ,大部 分 研 究 只 是对 技术创 新 服务 体 系 中的某 一 部 分 进 行 研究 ,如 生产 力促进 中心 、中介 机 构 ,或 是从 宏 观 层 次 的政 策研 究 。而从 系统 的角 度 对其 有效 性 的分 析 ,并 结 合影 子价格 ,来 研 究 区域 技 术 创 新 服 务体 系 的资 源 配置 和创新 效率情 况 ,对 现有研 究 的进一 步 的拓 展 。
— —
Ta e H e e ovnc san Ex m pl k b iPr i e a a e
BAI Z n h n ho g a g, LI W e , HE n U i Ya
( e e U i r t o T c n lg , i j 0 4 1 H b i nv s y f e h ooy . a i 3 0 0 ) e i T nn
Absr c : Ths t ss a e h e hn lgc li n v to e vc y tm a a n uta d u p t y tm . By sn ta t i he i tk s t e tc oo ia n o a in s r ie s se s n i p n o t u s se u i g DEA meh d,wec n e tb ih mo e n uaiy mo e ,a nay e t m od c d h ai t ft y tm . F n lyt epa e to a sa ls d la d d l d l nda l z he t e i e te v ldiyo s se t he i al h p r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分析与评价(1)论文关键词:区域创新能力因子分析聚类分析论文摘要:区域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创新系统状况的重要尺度,是增强地区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分析和评价。

河北省要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主要需要改善创新环境、加大转移支付和拓宽融资渠道并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重视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加快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

一、引言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

它代表了创新要素在一定区域内聚集、整合以及推动持续创新的基本能力,是提升地区竞争力,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全局性重大课题。

区域创新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状况。

动态而客观地评价地区的创新能力,对于地区间的相互比较,制定适合自己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对我国东部l0省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和比较研究,并对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定位,这对提升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价值。

二、区域创新能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模型(一)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指标变量相关性大小把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

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称为公共因子。

因子分析的目的旨在研究如何用少数几个综合变量来代替众多初始变量,同时又尽量避免丢失太多信息,以达到降维的目的。

因子分析的模型为:X=AF+s(1)其中x=(x¨x:,…,Xp)是可观测的P维随机向量;F=(Fl,F2,…,Fm)(m<p)为公共因子或因子向量;A=(a)为因子载荷矩阵,a为因子载荷,是第i个初始变量在第j个公共因子上的载荷;s为特殊因子,表示初始变量不能被公共因子解释的部分。

因子分析的基本步骤为:(1)对原始变量标准化,以消除指标变量之间因量纲不同而产生的影响。

(2)建立标准化的指标变量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3)计算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及特征向量,根据累计贡献率选取公共因子个数。

(4)对公共因子命名并给予合理的解释。

(5)建立初始因子载荷阵。

(6)将因子载荷阵进行方差最大化旋转,得到比较理想的新的因子载荷矩阵。

(7)计算各因子得分和综合得分,根据研究目的对问题作出相关分析,如综合排序、主成分回归等。

(二)聚类分析聚类分析的基本思想是,认定所研究的样本或指标之问存在着不同的相似性,并根据一批样本的多个观测指标,具体找出一些能够度量样本或指标相似程度的统计量,以这些统计量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或指标聚合为一类,把另外一些彼此之间相似程度较大的样本或指标聚合为另一类,关系密切的聚合到一个小的分类单位,关系疏远的聚合到一个大的分类单位,直到把所有的样本或指标都聚合完毕,把不同的类型一一划分出来,形成一个由小到大的分类系统。

聚类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把相似的研究对象归成类,其步骤是:(1)计算n个待聚类样本两两之间的距离。

(2)构造n个类,每个类只包含一个样品。

(3)合并距离最近的两类为一新类。

(4)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

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步骤(5),否则回到步骤(3)。

(5)画出聚类谱系图。

(6)决定类的个数和类,并对其进行合理的解释。

三、东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一)指标数据的选取、来源及处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05年提出将内地划分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的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

其中,东部板块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

为了能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系统、综合的评价与比较,本文选取这1O个省市进行研究,是因为东部板块的10个省市具有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区位特征相似的特点。

本文数据为东部地区10省市2007年的区域创新能力指标。

其中:x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万元/人),X为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元从),x,为人均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元/人),x4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x为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万元),x为高等学校科技人员(人),x为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元从),x为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件),x为各地区单位面积外商投资金额(亿美元/l(m),X。

为公路和铁路密度(kg/km2)。

指标数值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一2008》。

本文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3中的因子分析方法对1O个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做Bartlett球形检验,以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因子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发现,Bartlett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27.89,其相伴概率P值为0,小于显著性水平值0.01,表示可以拒绝偏相关系数为0和相关系数矩阵为单位阵的原假设,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初始变量的观测数据需要进行标准化,以消除量纲和数量级差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

因为对指标数值进行了标准化处理,平均水平为0,所以后面分析的结果会出现正值和负值,正值表示高于平均水平,负值表示低于平均水平。

(二)公共因子的提取运用SPSS13对标准化的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计算因子载荷矩阵,并且为了明确公因子的含义使每一个指标变量在公因子上的载荷向0和1分化,使因子结构更加简单,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正交旋转法进行正交旋转。

公共因子的特征值和方差贡献率如表2所示,因子载荷矩阵如表3所示,旋转后的方差贡献率可以作为计算因子综合得分的权重。

根据累积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原则,我们选取3个公因子。

其中第一个公因子F、第二公因子F2和第三公因子F,的方差贡献率分别为40.184%为32.654%和16.453,累积和达到89.291%,即三个公因子包括了89.291%的原始信息,所以我们选取三个公因子即三个综合变量进行分析。

本篇论文由网友投稿,读书人只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请大家参考,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尽快处理。

从表3中可以看出,第一公因子F。

中指标xx5、X6、X7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代表人均科研经费内部支出、各地区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高等学校科技人员、各地区人均教育经费。

由于其主要体现了相关部门区域创新系统的投入,所以命名为创新投入因子;第二公因子F2中指标x、x:、x,、x。

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代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各地区人均财政支出、地区单位面积外商投资金额、公路和铁路密度。

由于其主要体现的是区域创新能力的外部环境,所以命名为创新环境因子;第三公因子F3中指标x、X4的载荷系数较大,主要反映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体现了一个地区的创新产出能力,所以命名为创新产出因子。

(三)东部地区区创新能力的排序和比较运用SPSS分析软件可以得到东部各省份的三个公因子得分,根据综合得分的计算公式:F=(40.184F1+32.65F2+16.453F3)/89.291(2可以得到各地区创新能力的综合得分,并对各个得分进行排名,如表4所示。

由表4的因子得分及排名情况可以看出:从第一公因子来看,河北省的排名为我国东部地区lO省市中的第8名,说明在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投入方面,河北省处于下游水平,与东部其他省市,尤其是与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浙江等省市还有很大的差距,反映出河北省对创新能力的投入重视不够;从第二公因子来看,河北省仍排在我国东部地区10省市中的第8名,说明河北省的创新环境也不是很理想,这将直接影响到未来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从第三公因子来看,河北省在东部l0省市中排名第十,说明河北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以及国内专利申请授权数在lO省市中是最弱的,这也直接影响了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

按综合得分排名来看,河北省的区域创新能力排在我国东部地区l0省市中最后1位,说明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将任重而道远。

(四)东部地区区创新能力的聚类分析以表4中各公因子得分及综合得分作为指标变量,以l0个省市作为样本,运用欧氏距离聚类中的类平均法对样本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10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可以大致分为六类:第一类为北京;第二类为上海;第三类为广东;第四类为天津;第五类为山东、江苏和浙江;第六类为河北、福建和海南。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的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很不平衡,各省市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属于第一类的北京、第二类的上海、第三类的广东和第四类的天津属于创新能力很强的地区,这些地区云集了全国最丰厚的创新资源。

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众多,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对外开放程度高,信息通讯事业发达,创新能力高于其他省份;第五类中的三个省在创新环境和企业创新能力方面具有较强实力,以江苏、浙江为核心的长江三角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起步较早、经济发展基础雄厚的地区,山东省处于东部沿海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资源丰富,再加上近年来大力发展的政策,已经跻身北方的经济发达省份之列;河北省所在的第六类是东部地区区域创新能力最弱的一组,与前边五类还有很大的差距,政府需要给予区域创新足够的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创新环境,最终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四、提升河北区域创新能力的对策与建议经济发展与区域创新能力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反之,区域创新能力的提高又能极大推动经济的发展。

河北省对区域创新的投入力度不够,创新环境不佳,创新产出的能力也较弱,这是河北经济不够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同时也说明河北的企业总体发展潜力较小,发展后劲不足。

为提升河北的区域创新能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改善创新环境。

河北应加快高校的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使之成为科技创新的主战场;加大政策优惠力度,推动科技创新进程;大力改善人才环境,尽快形成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有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奖励分配制度,提高个人的创新积极性;建立科技中介服务体系良性运行机制,缩短科技信息的滞留时间。

2.加大转移支付与拓宽融资渠道并举,提高对区域创新能力的投入水平。

河北地区的科技创新投入差距很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提高单位GDP的创新投入强度,是提高区域创新能力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省一级的转移支付力度,另一方面要拓宽融资渠道,广泛吸引民间资本参与。

3.加强平台和载体建设,加快知识流动和创新交流。

加强企业与高校及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联系,促进不同主体之间合作网络的形成;政府引导、鼓励民营性质的区域创新服务机构的形成;鼓励企业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优化分工协作,壮大整体实力。

4.重视教育和科技人才培养。

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教育的重视,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力度,重点是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的支持力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