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内部化理论

第三章内部化理论
第三章内部化理论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课程教案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内部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其思想渊源,

掌握内部化理论的分析方法,学会运用内部化理论解释跨国公司形成的原因,并对内部化理论的贡献及其局限性有一个基本的评价。

教学重点:内部化理论对跨国公司形成原因的解释;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分析方法;内部化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性。

教学难点:内部化理论的思想渊源及其进一步完善。

教学方法和手段:

讲授、讨论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

参考资料:

1. 彼德·J.巴克利,马克·克森. 跨国公司的未来[M].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武永刚. 跨国公司产权重组与资源配置[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课程教案

跨国公司与对外直接投资课程教案

结论:

只有当内部化的收益大于其成本时,中间产品市场才会内部化。

二、内部化理论对跨国公司发展模式的解释

(一) 20 世纪60-70 年代欧美跨国公司的发展特征

1. 跨国公司的产业分布

20 世纪70 年代以前,发达工业化国家的跨国公司共有8000 家左右,其海外分支机构及子公司大概在3 万家左右。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经营领域基本集中在制造业部门,主要包括:采掘、汽车制造、石化、机械制造,纺织、钢铁和电器等。

此外,较多的证据显示跨国公司还青睐生产集中度高的行业,即只有少数几家厂商生产某种产品的行业。

进一步分析发现,生产集中度和劳动力的技术水平、中层管理人员和技术性工人的专业水平、生产过程的复杂程度、市场策略的重要性以及对品牌和专有技术的依赖程度这5 个指标有关。这5 个指标在实际考察中分别可以用行业平均工资率、平均薪金、工人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广告支出占净产出的百分比和特许使用费占净产出的百分比来表示。统计结果表明:外国公司渗透度高的行业,生产集中度也高;此外,其工资率、工人劳动熟练程度都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它们的特许权使用费支出及广告支出也较高。

2. 跨国公司的产品多样化

流体力学标准化作业答案第三章

流体力学标准化作业(三) ——流体动力学 本次作业知识点总结 1.描述流体运动的两种方法 (1)拉格朗日法;(2)欧拉法。 2.流体流动的加速度、质点导数 流场的速度分布与空间坐标(,,)x y z 和时间t 有关,即 (,,,)u u x y z t = 流体质点的加速度等于速度对时间的变化率,即 Du u u dx u dy u dz a Dt t x dt y dt z dt ????= =+++ ???? 投影式为 x x x x x x y z y y y y y x y z z z z z z x y z u u u u a u u u t x y z u u u u a u u u t x y z u u u u a u u u t x y z ?????=+++?????? ????? =+++???????????=+++?????? 或 ()du u a u u dt t ?==+??? 在欧拉法中质点的加速度du dt 由两部分组成, u t ??为固定空间点,由时间变化 引起的加速度,称为当地加速度或时变加速度,由流场的不恒定性引起。 ()u u ??v v 为同一时刻,由流场的空间位置变化引起的加速度,称为迁移加速度或位变加速度, 由流场的不均匀性引起。 欧拉法描述流体运动,质点的物理量不论矢量还是标量,对时间的变化率称为该物理量的质点导数或随体导数。例如不可压缩流体,密度的随体导数 D D u t t ρρ ρ?=+???() 3.流体流动的分类

(1)恒定流和非恒定流 (2)一维、二维和三维流动 (3)均匀流和非均匀流 4.流体流动的基本概念 (1)流线和迹线 流线微分方程 x y z dx dy dz u u u == 迹线微分方程 x y z dx dy dz dt u u u === (2)流管、流束与总流 (3)过流断面、流量及断面平均流速 体积流量 3(/)A Q udA m s =? 质量流量 (/)m A Q udA kg s ρ=? 断面平均流速 A udA Q v A A == ? (4)渐变流与急变流 5. 连续性方程 (1)不可压缩流体连续性微分方程 0y x z u u u x y z ???++=??? (2)元流的连续性方程 12 1122 dQ dQ u dA u dA =?? =? (3)总流的连续性方程 1122u dA u dA = 6. 运动微分方程 (1)理想流体的运动微分方程(欧拉运动微分方程)

有机反应和反应机理总结

有机反应和反应机理总结(二) 来源:王悦的日志 有机反应和反应机理总结(二) (5)还原反应 1乌尔夫-凯惜纳-黄鸣龙还原:将醛或酮、肼和氢氧化钾在一高沸点的溶剂如一缩二乙二醇(HOCH2CH2OCH2CH2OH,沸点245˚C)中进行反应,使醛或酮的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这个方法称为乌尔夫-凯惜纳(Wolff L−Kishner N M)-黄鸣龙方法还原。对酸不稳定而对碱稳定的羰基化合物可以用此法还原。 2去氨基还原:重氮盐在某些还原剂的作用下,能发生重氮基被氢原子取代的反应,由于重氮基来自氨基,因此常称该反应为去氨基还原反应。 3异相催化氢化:适用于烯烃氢化的催化剂有铂、钯、铑、钌、镍等,这些分散的金属态的催化剂均不溶于有机溶剂,一般称之为异相催化剂。在异相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为异相催化氢化。 4麦尔外因—彭杜尔夫还原:醛酮用异丙醇铝还原成醇的一种方法。这个反应一般是在苯或甲苯溶液中进行。异丙醇铝把氢负离子转移给醛或酮,而自身氧化成丙酮,随着反应进行,把丙酮蒸出来,使反应朝产物方面进行。这是欧芬脑尔氧化法的逆反应,叫做麦尔外因—彭杜尔夫(Meerwein H-Ponndorf W)反应。5卤代烃的还原:卤代烃被还原剂还原成烃的反应称为卤代烃的还原。还原试剂很多,目前使用较为普遍的是氢化锂铝,它是个很强的还原剂,所有类型的卤代烃包括乙烯型卤代烃均可被还原,还原反应一般在乙醚或四氢呋喃(THF)等溶剂中进行。 6伯奇还原:碱金属在液氨和醇的混合液中,与芳香化合物反应,苯环被还原为1,4-环己二烯类化合物,这种反应被称为伯奇还原。 7均相催化氢化:一些可溶于有机溶剂中的催化剂称为均相催化剂。在均相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为均相催化氢化。 8克莱门森还原:醛或酮与锌汞齐和浓盐酸一起回流反应。醛或酮的羰基被还原成亚甲基,这个方法称为克莱门森还原。 9罗森孟还原法:用部分失活的钯催化剂使酰氯进行催化还原生成醛。此还原法称为罗森孟(Posenmund, K. W.)还原法。 10斯蒂芬还原:将氯化亚锡悬浮在乙醚溶液中,并用氯化氢气体饱和,将芳腈加入反应,水解后得到芳醛。此还原法称为斯蒂芬(Stephen, H.)还原。 11催化氢化:在催化剂的作用下,不饱和化合物与氢发生的加氢反应称之为催化氢化。 12催化氢解:用催化氢化法使碳与杂原子(O,N,X等)之间的键断裂,称为催化氢解。苯甲位的碳与杂原子之间的键很易催化氢解。 13酮的双分子还原:在钠、铝、镁、铝汞齐或低价钛试剂的催化下,酮在非质子溶剂中发生双分子还原偶联生成频哪醇,该反应称为酮的双分子还原。 14硼氢化-还原反应:烯烃与甲硼烷作用生成烷基硼的反应称为烯烃的硼氢化反

管理学原理试题三)及其答案

管理学原理试题(三)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1.管理的两重性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它反映的是() A.经济性和目的性 B.必要性和目的性 C.经济性和必要性 D.有效性和经济性 2.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 A.提高管理水平 B.提高人的积极性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提高市场占有率 3.在计划表现形式中,规定处理问题的例行方法、步骤的是() A.战略 B.规划 C.程序 D.规则 4.计划工作的起点是() A.确定计划工作的假定条件,并加以宣传 B.预测执行计划时的环境 C.设计各种可供选择的备选方案 D.对将来可能出现的机会加以估计 5.限定因素指的是() A.有利于目标实现的因素

B.妨碍目标实现的因素 C.与目标实现无关的因素 D.人为限定的假设因素 6.下列对许诺原理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许诺大,所需的时间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 B.许诺大,所需的时间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小 C.许诺小,所需的时间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小 D.许诺小,所需的时间长,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大 7.管理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计划往往赶不上变化的现象,故需要调整计划或重新制订计划,这遵循的是() A.限定因素原理 B.许诺原理 C.灵活性原理 D.改变航道原理 8.通常情况下预测公式x1+1=x1+α(x1-x1)中α的取值范围是() A.-l~+l之间的小数 B.绝对值大于1的数 C.绝对值小于1的数 D.0~1之间的小数 9.预测方法中的“关联树法”属于() A.直观型预测方法 B.单纯外推法 C.周期变动分析法 D.计量模型预测法

有机人名反应及其机理(整理缩小版)

本文整理出常见的有机人名反应80多个,共计约100页,大部分内容在竞赛考察范围之内。全国初赛有机难度虽然有所降低,但有能力冲刺决赛的选手对于有机反应必须熟练掌握,熟记反应实例与机理。熟记有机人名反应不仅是化学竞赛的要求,也是考研的重要内容,更是对化学先驱们的尊重与缅怀。 索引: Arbuzov反应 Arndt-Eister反应 Baeyer-Villiger 氧化 Beckmann 重排 Birch 还原 Bischler-Napieralski 合成法 Bouveault-Blanc还原 Bucherer 反应 Cannizzaro 反应 Chichibabin 反应 Claisen 酯缩合反应 Claisen-Schmidt 反应 Clemmensen 还原 Combes 合成法 Cope 重排 Cope 消除反应 Curtius 反应 Dakin 反应 Darzens 反应 Demjanov 重排 Dieckmann 缩合反应 Elbs 反应 Eschweiler-Clarke 反应 Favorskii 反应 Favorskii 重排 Friedel-Crafts烷基化反应 Friedel-Crafts酰基化反应 Fries 重排 Gabriel 合成法 Gattermann 反应 Gattermann-Koch 反应 Gomberg-Bachmann 反应 Hantzsch 合成法 Haworth 反应 Hell-V olhard-Zelinski 反应 Hinsberg 反应 Hofmann 烷基化 Hofmann 消除反应 Hofmann 重排(降解)

Houben-Hoesch 反应Hunsdiecker 反应 Kiliani 氰化增碳法Knoevenagel 反应 Knorr 反应 Koble 反应 Koble-Schmitt 反应Leuckart 反应 Lossen反应 Mannich 反应 Meerwein-Ponndorf 反应Meerwein-Ponndorf 反应Michael 加成反应Norrish I和II 型裂解反应Oppenauer 氧化 Paal-Knorr 反应 Pictet-Spengler 合成法Pschorr 反应Reformatsky 反应 Reimer-Tiemann 反应Reppe 合成法 Robinson 缩环反应Rosenmund 还原 Ruff 递降反应Sandmeyer 反应Schiemann 反应 Schmidt反应 Skraup 合成法Sommelet-Hauser 反应Stephen 还原 Stevens 重排 Strecker 氨基酸合成法Tiffeneau-Demjanov 重排Ullmann反应 Vilsmeier 反应 Wagner-Meerwein 重排Wacker 反应 Williamson 合成法 Wittig 反应 Wittig-Horner 反应 Wohl 递降反应 Wolff-Kishner-黄鸣龙反应Yurév 反应 Zeisel 甲氧基测定法

第三章《管理学原理》习题参考答案

第三编组织 一、单项选择题 1、个人目标要服从组织目标,组织目标要尽可能与个人目标相融。这是组织工作的( B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2、组织工作力求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这是指组织工作的( A )。 A效率原则 B统一原则 C平衡原则 D灵活原则 3、组织设计的依据是( A ) A组织目标 B组织环境 C组织战略 D组织理论 4.提出组织的定义是“两人以上有意识地协调和活动的合作系统”的人是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人物(B )。 A、韦伯 B、巴纳德 C、厄威克 D、古利克 5.企业组织结构的本质是(A )。 A、职工的分工合作关系 B、实现企业目标 C、职工的权责利关系 D、一项管理职能 6.组织结构设计的出发点和依据是(A )。 A、权责利关系 B、一项管理职能 C、分工合作关系 D、实现企业目标 7.企业中体现企业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就是(D )。 A、结构等级 B、非正式组织 C、企业结构 D、正式组织 8.采取多种经营,向几个领域扩张的发展战略,这样的企业多采用( D )的模式。 A、集权 B、授权 C、均权 D、分权 9.社会系统学派的代表巴纳德提出了构成组织的基本要素,它们包括:( B )。 A、共同的目标,相互的协调,信息的交流 B、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信息的交流 C、共同的目标,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D、相互的协调,合作的意愿,情感的沟通 10.当企业外部环境比较稳定,预测可信度较高,部门之间的协作关系可以较多地运用规范的手段来实现,权力分配可以体现( C )的特点。 A、集权 B、分权 C、均权 D、授权 12.若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能力较强,则适于采用( C )。 A、均权管理 B、分权管理 C、集权管理 D、不确定 13.大批量生产的企业生产专业化程度较高,产品品种少,主要是进行标准化生产,对职工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一般适于采用( B )组织形式。 A、集权式 B、分权式 C、均权式 D、不确定 14.各种标准化制度,例会制度,现场办公等属于( C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 式D、相互调整方式 15.针对组织结构存在的某些缺陷,通过设立临时性或长久性的协调人员或协调组织实现协调,这种协调方式属于( B )。 A、人际关系协调方式 B、结构协调方式 C、制度协调方式 D、相互调整方式 16.组织结构设计的主体阶段是(C )。 A、因素分析 B、职能分解与设计 C、组织结构的框架设 计 D、运行保障设计 17.( C )即M型结构。 A.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B、控股型组织结构C、事业部制组织结构D、矩阵制组织结构 18.根据决策的重要性,若较低层次作出的决策比较重要,影响面较大,则表明该组织的权力划分特征是( A )。 A、分权程度较高 B、集权程度较高 C、集权分权程度相 当D、不确定 19.(B )组织结构最早是由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发展起来的,由铁路公司发展的高层管理方法和家族式企业发展的中层管理方法综合而成的。 A、M型 B、U型 C、H型 D、矩阵制

管理学基础作业3

第三次作业 (第9、10、11章) 一、单项选择题 1、企业组织内部管理人员的选聘主要有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两个渠道。一般而言,()的选聘多采用外源渠道。 A、基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高层管理者 D、中高层管理者 2、行为科学个别差异原则告诉我们,人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一个人只有处在最能发挥其才能的岗位上,才能干得最好。因此,要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而安排合适的岗位。这就是人员配备的()原则。 A、因人设职 B、量才使用 C、因材施教 D、因事设人 3、在选聘管理人员的时候,安排被选者担任某个临时性的“代理”职务,以防止彼得现象的发生。这就是()的培训方法。 A、职务轮换 B、临时职务 C、岗位学习 D、委以助手 4、有一种领导理论,它将领导方式分为四类,即专权命令式、温和命令式、协商式和参与式,这种领导理论即()。 A、管理方格理论 B、权变理论 C、管理系统理论 D、连续统一体理论 5、领导者的自身影响力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主要包括()等因素。 A、品德、学识、资历、情感 B、品德、学识、能力、胆识 C、品德、学识、能力、情感 D、品德、能力、学识、胆识 6、领导者只决定目标、任务的方向,对部属在完成任务各个阶段上的日常活动不加干预。这种领导方式被称作“效果管理”。它属于()领导。 A、集权型 B、均权型 C、分权型 D、放任型 7、领导者与工作人员的职责权限明确划分,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有自主权。这种领导方式属于()领导。 A、集权型 B、分权型 C、均权型 D、民主型 8、领导者要科学地用人,需要先识人,即发现人所具有的潜在能力。科学用人的艺术主要表现在()等方面。 A、知人善任、任人唯贤、谦虚谨慎 B、知人善任、量才适用、用人不疑 C、以理服人、体贴下情、量才适用 D、知人善任、体贴下情、用人不疑 9、当领导者面对一个非处理不可的事情时,不去直接处理,而是先搁一搁,去处理其他问题。这种调适人际关系的方法就是()。 A、不为法 B、转移法 C、缓冲法 D、调剂法 10、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士在对职工的研究中发现,按时计酬的职工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受到激励的职工,其能力可发挥至()。 A、60-70% B、70-80% C、80-90% D、90%以上 11、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划归为五层次。他认为,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一层一层地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这就是著名的()。 A、双因素理论 B、需要层次理论 C、过程型激励理论 D、期望理论 12、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的“倘若要所用的人没有短处,其结果至多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组织”这句话诠释了下述哪一原理?() A、职务要求明确原理 B、用人之长原理 C、责权利一致原理 D、不断培养原理 13、曹雪芹虽食不果腹,仍然坚持《红楼梦》的创作是出于其()。 A、安全的需求 B、社交的需求 C、自尊与受人尊敬的需求 D、自我实现的需求 14、企业组织中车间主任应拥有的最重要的能力是()。

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范例+原理

1.A rndt-Eister 反应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 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

2.Baeyer----Villiger 反应 反应机理 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 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 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 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

酮类化合物用过酸如过氧乙酸、过氧苯甲酸、间氯过氧苯甲酸或三氟过氧乙酸等氧化,可在羰基旁边插入一个氧原子生成相应的酯,其中三氟过氧乙酸是最好的氧化剂。这类氧化剂的特点是反应速率快,反应温度一般在10~40℃之间,产率高。 3.Beckmann 重排 肟在酸如硫酸、多聚磷酸以及能产生强酸的五氯化磷、三氯化磷、苯磺酰氯、亚硫酰氯等作用下发生重排,生成相应的取代酰胺,如环己酮肟在硫酸作用下重排生成己内酰胺:

反应机理 在酸作用下,肟首先发生质子化,然后脱去一分子水,同时与羟基处于反位的基团迁移到缺电子的氮原子上,所形成的碳正离子与水反应得到酰胺。 迁移基团如果是手性碳原子,则在迁移前后其构型不变,例如: 反应实例

第3章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第3章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基础 本章学习要点及难点 ?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 ?X理论—Y理论 ?四种人性假设理论 ?激励的基本过程 ?内容型激励理论:需求层次理论、ERG理论、双因 素理论、成就激励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目标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不同的激励理论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意义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唯一正确的答案,将其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A.人性假设理论B.需求层次理论 C.双因素理论D.公平理论 2.下列不属于内容型激励理论的是() A.需求层次理论B.公平理论 C.ERG理论D.双因素理论 3. 下列属于Y理论观点的是() A.大多数人生性都是懒惰的,他们尽可能地逃避工作 B.大多数人习惯于保守,反对变革,安于现状 C.只有少数人能克制自己,这部分人应当担负起管理的责任 D.承诺与达到目标后获得的报酬是直接相关的,它是达成目标的报酬函数 4.双因素理论是由()提出的 A.马斯洛 B. 阿尔德弗 C.赫茨伯格 D.麦克利兰 参考答案: 1.A 2.B 3. D 4.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正确的答案为两个或以上,请从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正确的答案,将其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激励理论有()的类型 A.内容型激励理论B.过程型激励理论 C.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D.综合型激励理论 2.“人性假设”理论包括() A.经济人假设B.社会人假设 C.自我实现人假设D.复杂人假设 3.下列属于过程型激励理论的是() A.期望理论B.公平理论 C.强化理论D.目标理论 4.强化理论认为,对人们的行为进行改变可以通过()方法来

管理学基础(word版)3

江苏开放大学 形成性考核作业学号 20 姓名朱小红 课程代码 110077 课程名称管理学基础评阅教师 第三次任务 共四次任务

江苏开放大学 任务内容: 请阐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审视你自身正处于哪个层次,谈谈哪种激励方式对你最有效。字数:约500字 作业指引 1.在完成本作业前,你应先学习管理导论即单元十一的内容。 2.答案须能充分反映你已经掌握了激励理论相关的概念和原理,并能有效地把概念和理论应用在实际情况中。 3.答案要简洁,并有清晰的结构系统。你可利用小标题与段落主题句等使讨论内容层次分明。 4.请务必准时缴交你的作业,否则将被扣除5-20分。 5.请下载规定文本作答。 作答结果: 答:激励,尤其是对组织成员的激励是一直以来的难题,以往的激励理论和实践中所存在的种种问题就是最好的说明。但激励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一项职能,并依附于其他活动(如决策、计划、人力资源开发、指挥、控制)及其衍生的目标,激励归根结底是在对其他职能履行状况的评价的基础上促进其他职能更好地开展的行为。所以某种层面激励也是迎合需求的行为,既然要迎合需求,那必须了解不同个体或同一个体在不同阶段的需求,才有可能做好激励,马斯洛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参考。 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 1. 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 2. 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 3. 当人的某一级的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 都潜藏着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

有机反应和反应机理

十、反应和反应机理 有机反应: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成键电子发生重新分布,原有的键断裂,新的键形成,从而使原分子中原子间的组合发生了变化,新的分子产生。这种变化过程称为有机反应(organic reaction)。 一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只取决于一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一级反应。 二级反应:在动力学上,将反应速率取决于两种化合物浓度的反应称为二级反应。 按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分类 协同反应:在反应过程中,旧键的断裂和新键的形成都相互协调地在同一步骤中完成的反应称为协同反应。协同反应往往有一个环状过渡态。它是一种基元反应。 自由基型反应:由于分子经过均裂产生自由基而引发的反应称为自由基型反应。自由基型反应分链引发、链转移和链终止三个阶段:链引发阶段是产生自由基的阶段。由于键的均裂需要能量,所以链引发阶段需要加热或光照。链转移阶段是由一个自由基转变成另一个自由基的阶段,犹如接力赛一样,自由基不断地传递下去,像一环接一环的链,所以称之为链反应。链终止阶段是消失自由基的阶段,自由基两两结合成键,所有的自由基都消失了,自由基反应也就终止了。 离子型反应:由分子经过异裂生成离子而引发的反应称为离子型反应。离子型反应有亲核反应和亲电反应,由亲核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核反应,亲核试剂是对原子核有显著亲和力而起反应的试剂。由亲电试剂进攻而发生的反应称为亲电反应。亲电试剂是对电子有显著亲合力而起反应的试剂。 按反应物和产物的结构关系分类 加成反应:两个或多个分子相互作用,生成一个加成产物的反应称为加成反应。 取代反应: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个原子或基团被其它原子或基团所置换的反应称为取代反应。 重排反应: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发生在同一分子中时,会引起组成分子的原子的配置方式发生改变,从而形成组成相同,结构不同的新分子,这种反应称为重排反应。 消除反应:在一个有机分子中消去两个原子或基团的反应称为消除反应。可以根据两个消去基团的相对位置将其分类。若两个消去基团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称为1,1-消除或α-消除;两个消去基团连在两个相邻的碳原子上,则称为1,2-消除或β-消除;两个消去基团连在1,3位碳原子上,则称为1,3-消除或γ-消除。其余类推。 氧化还原反应:有机化学中的氧化和还原是指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碳原子和其它原子的氧化和还原,可根据氧化数的变化来确定。氧化数升高为氧化,氧化数降低为还原。氧化和还原总是同时发生的,由于有机反应的属性是根据底物的变化来确定的,因此常常将有机分子中碳原子氧化数升高的反应为氧化反应,碳原子氧化数降低的反应为还原反应。有机反应中,多数氧化反应表现为分子中氧的增加或氢的减少,多数还原反应表现为分子中氧的减少或氢的增加。

偶氮苯顺反异构化机理研究进展

偶氮苯顺反异构化机理研究进展 王罗新1,2 王晓工 2 * (1武汉科技学院 武汉 430073; 2清华大学化工系高分子研究所 北京 100084) 摘要 偶氮苯的光致顺反异构化是许多偶氮类功能材料光响应的基础。近年来,偶氮苯的顺反异构化机理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有关偶氮苯顺反异构化机理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针对偶氮苯光致异构化过程中有争议的旋转和反转机理问题,从争论的起源到目前的研究结论进行了系统总结,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尚需深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偶氮苯异构化机理光响应性 Progress of the Trans-Cis Isomerization Mechanism of Azobenzene Wang Luoxin1, 2, Wang Xiaogong2 * (Wuhan Universt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Wuhan 430073; Institute of Polym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Abstract: The trans-cis photoisomerization of azobenzene is the basis of photo-responsive properties of many azo-functional materials. The isomerization mechanism has drawn extensive attention recently.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cent 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isomerization mechanism of azobenzene.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from the original argument to the present research state, has been given to the open question about the rotation and inversion mechanisms of the photoisomerization. Some relevant problems necessary to be further studied are put forward at the same time. Key words: Azobenzene, Isomerization, Mechanism, Photoresponsive 偶氮苯及其衍生物是目前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染料。近年来,偶氮苯的光响应特性使其在许多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偶氮苯分子存在顺式和反式两种异构体。在特定波长的紫外光照射下,反式构型的偶氮苯会转变为顺式构型;在可见光或热作用下,顺式构型可回复到反式构型。两种构型的偶氮苯分子具有明显不同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同时,两者的立体结构、偶极矩等一些物理和化学性质亦存在明显差异。目前,偶氮苯顺反异构体的不同特性,以及顺反异构化诱导产生的各种光响应现象,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含偶氮基元的光响应性材料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性能,如光动力纳微米机械[1,2]、光驱动分子开关[3]、信息存储[4]、表面起伏光栅及命令表面[5,6]、非线性光学材料及光子材料[7~9]等。最近,随着各种偶氮苯类材料奇特性质的不断发现,偶氮苯分子的结构[10~12]、光谱特性[13,14]、异构化机理[15~20]、激发态衰减动力学过程[21~29]等重新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 1 偶氮苯热致顺反异构化机理 相对于偶氮苯的光异构化,偶氮苯的热异构化机理较为简单。但已有的相关文献对于偶氮苯分子的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50533040)

(完整版)有机化学反应机理详解(共95个反应机理)

一、Arbuzow反应(重排) 亚磷酸三烷基酯作为亲核试剂与卤代烷作用,生成烷基膦酸二烷基酯和一个新的卤代烷: 卤代烷反应时,其活性次序为:R'I >R'Br >R'Cl。除了卤代烷外,烯丙型或炔丙型卤化物、a-卤代醚、a- 或 b-卤代酸酯、对甲苯磺酸酯等也可以进行反应。当亚酸三烷基酯中三个烷基各不相同时,总是先脱除含碳原子数最少的基团。 本反应是由醇制备卤代烷的很好方法,因为亚磷酸三烷基酯可以由醇与三氯化磷反应制得: 如果反应所用的卤代烷 R'X 的烷基和亚磷酸三烷基酯 (RO)3P 的烷基相同(即 R' = R),则Arbuzow反应如下: 这是制备烷基膦酸酯的常用方法。 除了亚磷酸三烷基酯外,亚膦酸酯 RP(OR')2和次亚膦酸酯 R2POR' 也能发生该类反应,例如:

反应机理 一般认为是按 S N2 进行的分子内重排反应: 反应实例 二、Arndt-Eister 反应 酰氯与重氮甲烷反应,然后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酸。 反应机理

重氮甲烷与酰氯反应首先形成重氮酮(1),(1)在氧化银催化下与水共热,得到酰基卡宾(2),(2)发生重排得烯酮(3),(3)与水反应生成酸,若与醇或氨(胺)反应,则得酯或酰胺。 反应实例 三、Baeyer----Villiger 反应 反应机理 过酸先与羰基进行亲核加成,然后酮羰基上的一个烃基带着一对电子迁移到-O-O-基团中与羰基碳原子直接相连的氧原子上,同时发生O-O键异裂。因此,这是一个重排反应

具有光学活性的3---苯基丁酮和过酸反应,重排产物手性碳原子的枸型保持不变,说明反应属于分子内重排: 不对称的酮氧化时,在重排步骤中,两个基团均可迁移,但是还是有一定的选择性,按迁移能力其顺序为: 醛氧化的机理与此相似,但迁移的是氢负离子,得到羧酸。 反应实例

第三章物流学及其基本理论习题与答案

第三章物流学及其基本理 论习题与答案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三章物流的基本理论习题与答案 一、论述题 1.举例说明物流中的效益悖反现象,并说明“效益悖反”学说对促进物流发展的意义。 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例如,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之间,增大运输批量可以降低运输成本,但会使库存成本增加;在物流服务和物流成本之间,如果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会使物流成本增加等等。 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悖反”规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效益背反现象这一步。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追求整体最优。 2.为什么说物流是“第三利润源泉” 在商品经济开始走上成熟阶段以后,一些生产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利润,曾先后采取过两种措施:一是依靠技术进步降低原材料消耗;二是依靠技术革新提高劳动生产率,进而降低人力消耗。前一种利润潜力被称为“第一利润源”,后一种利润潜力则被称为“第二利润源”。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上述依靠使用廉价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等获取高额利润的传统方式开始面临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注意力逐步转向了流通领域,随之提出了实现物流合理化和节约流通费用的主张。这一时期的物流合理化主要是改变以往将物流作为商品蓄水池或集散地的观念,进而又提出在物流领域内采取各种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是增加利润的新源泉,从而在经营管理层次上强调要发挥物流的作用,这集中反映在“物流利润学说”,即“物流到目前为止并没有进入管理范畴,从而成为流通过程的‘黑暗大陆’,阻碍因素很多,因此,只有驱除这些阻碍因素,才能实现成本降低,为利益增加做出贡献”。在此期间,美国著名的营销学家帕尔曾预言:“物流是节约费用的广阔领域”。显然“物流利润学说”揭示了现代物流的本质,使物流能在战略和管理上统筹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推动物流现代化发展。按时间顺序排列,物流的这一作用被表述为“第三利润源”。 3.试述为什么说物流是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 “黑暗大陆”的原意是指未被认识和尚未了解的事物,属于未来学研究的范围。德鲁克用“黑暗大陆”来说明或形容物流,主要是指人们尚未认识和了解物流,这其中包含着两层意思:其一是这个领域未知的东西很多,其理论和实践还不太成熟;其二是在该领域内有很多可供开发的东西。由于当时物流的“模糊性尤其突出”,实践中可探索的东西更多,如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照亮了这片“黑暗大陆”,那么摆在人们面前的可能是一片不毛之地,也可能是一片宝藏。因此,我国有的学者认为,德鲁克提出的“黑暗大陆”说法实际上

有机化学重要反应和机理以及总结

目录 第一部分有机化学重要反应和机理 (1) Arbuzov 反应 (1) Arndt-Eister 反应 (2) Baeyer-Villiger 反应 (2) Beckmann 重排 (4) Birch 还原 (4) Bouveault---Blanc 还原 (5) Bamberger,E.重排 (6) Berthsen,A.Y 吖啶合成法 (7) Bucherer反应 (8) Cannizzaro 反应 (9) Chichibabin 反应 (10) Claisen 酯缩合反应 (11) Claisen—Schmidt 反应 (12) Claisen 重排 (13) Clemmensen 还原 (15) Combes 喹啉合成法 (15) Cope 消除反应 (16) Cope 重排 (17) Curtius 反应 (18) Crigee,R 反应 (19) Dakin 反应 (20) Elbs 反应 (21) Edvhweiler-Clarke 反应 (21) Elbs,K.过硫酸钾氧化法 (22) Favorskii 反应 (23) Favorskii 重排 (24) Friedel-Crafts 烷基化反应 (24) Friedel-Crafts 酰基化反应 (25) Fries 重排 (26) Fischer,O-Hepp,E 重排 (27) Gabriel 合成法 (27) Gattermann 反应 (28)

Gattermann-Koch 反应 (29) Gomberg-Bachmann 反应 (29) Hantzsch 合成法 (30) Haworth 反应 (31) Hell-Volhard-Zelinski 反应 (31) Hinsberg 反应 (32) Hofmann 烷基化 (32) Hofmann重排 (33) Hofmann 消除反应 (34) Houben-Hoesch 反应 (35) Hunsdieecker 反应 (35) Kiliani 氯化增碳法 (36) Knoevenagel 反应 (36) Koble 反应 (37) Koble-Schmitt 反应 (37) Kolbe,H.Syntbexis of Nitroparsffini 合成 (38) Leuckart 反应 (39) Lossen 反应 (39) Mannich 反应 (40) Meerwein-Ponndorf 反应 (41) Michael 加成反应 (42) Martius,C.A. 重排 (42) Norrish Ⅰ和Ⅱ型裂 (43) Oppenauer 氧化 (44) Orton,K.J.P 重排 (45) Paal-Knorr 反应 (45) Pschorr 反应 (46) Prileschajew,N.反应 (47) Prins,H.J 反应 (48) Pinacol-Pinacolone Rearrangement 重排 (49) Perkin,W.H 反应 (49) Pictet-Spengler 合成法-异喹啉 (50) Reformatsky 反应 (51) Reimer-Tiemann 反应 (52) Reppe 合成法 (53) Robinson 缩环反应 (53) Rosenmund 还原 (54)

管理学原理陈传明周小虎第三章答案

管理学原理作业第3章 一、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的能力? 答:梅奥认为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满足程度能力的原因在于: (1)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科学管理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取决于作业方法、工作条件和工资制度,因此,只要采用恰当的工资制度、改善工作条件,制定科学的作业方法,就可以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 (2)梅奥则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在这些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程度。 (3)所以,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还要掌握他们的心理状况,了解他们的思想情绪,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适时、合理、充分地激励工人,达到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 2.在巴纳德的社会系统论中,协作系统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 答:巴纳德认为,作为正式组织的协作系统,不论其规模的大小或级别的高低,都包含三个基本要素: (1)协作的意愿。组织是由个人构成的,组织成员愿意提供协作条件下的劳动和服务是组织存续所必不可少的。协作的意愿意味着个人自我克制、交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权、个人行为的非个性化。其结果是个人的努力结合在一起。没有这种意愿,就不可能有对组织有用的持续的个人努力,也就不可能存在不同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协调的组织活动。 (2)共同的目标。是协作意愿的必要前提,协作意愿若没有共同的目标,则是发展不起来的。没有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就不知道需要他们提供何种努力,同时也不知道自己能从协作劳动的结果中得到何种满足,从而就不会有协作活动。(3)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沟通。组织的共同目标和不同成员的协作意愿只有通过信息沟通才能相互联系,形成动态的过程。没有信息沟通,不同成员对组织的

正构烷烃临氢异构化反应的研究综述

正构烷烃临氢异构化反应的研究综述 摘要:综述了近年来正构烷烃在分子筛为载体的双功能催化剂上临氢异构化反应机理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单分子机理、双分子机理、孔口机理及锁匙机理。同时,综述了近年来临氢异 构催化剂的发展,介绍了β分子筛、丝光沸石、SAPO 系列分子筛、固体超强酸等为载体的双 功能催化剂。最后,对反应机理在制备新型催化剂领域的应用以及新型复合材料在这一领域的 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正构烷烃,临氢异构,反应机理,催化剂 1 前言 随着环保法规的要求日益严格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石油产品的质量规格日益提高,人们对清洁汽油、柴油和润滑油等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因而加氢异构化作为生产优质石油产品的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在汽油的生产中,利用加氢异构化技术可以提高辛烷值;在柴油和润滑油的生产中,通过加氢异构化可以降低凝点或倾点,改善润滑油的粘温性质,同时保持较高的产品收率。加氢异构化技术还可以改善产品的结构。现代炼油工业为了充分利用石油资源,对重质油的加工越来越多,在重油的加氢裂化工艺中,提高催化剂的异构化性能可以多产中间馏分油。因此,对于烷烃的临氢异构化反应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异构化反应的途径,揭示反应规律,可为催化剂的设计提供更好的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临氢异构反应机理 2.1 单分子反应机理 正构烷烃在双功能催化剂上进行加氢异构化反应,部分通过烷基正碳离子中间体进行。其中,异构化反应可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1]:(1)烷基迁移,即A型异构化;(2)质子角-角迁移,即B型异构化,如图1所示。其中A型异构化机理能够改变侧链的位置,但不改变分子中伯、仲、叔和季碳的原子个数,经历了一个烷基正碳离子环化过程,生成角状质子化的环丙烷结构的中间体(简称CPCP),随后环丙烷开环;而B型异构化机理能够改变支链度,随之改变分子中伯、仲、叔和季碳的原子个数,通常发生在CPCP开环之前,质子先进行角-角迁移,然后经过取代质子化环丁烷(简称CPCB)生成乙基侧链的烃。由于角-角迁移需较高的能量,因此,B型异构化比A型反应慢。 图1 烷基正碳离子A型和B型异构化机理 通常认为,单分子异构化反应机理按照环丙烷正碳离子机理(PCP)进行,如图2所示。

第3章 管理的基本原理

第三章管理的基本原理 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③]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内燃机制造基地。它的前身是广西玉林柴油机厂,1984年,2000人的工厂,1000台柴油机的产量,年利税96万元,是当时玉柴的“历史最高水平”。当时玉柴在国内同行中排名第173位。 1985年,玉柴出炉了玉柴人称之为“灵魂”的玉柴精神:“顽强进取、刻意求实、竭诚服务、致力文明”。年实现了3010台的生产计划,完成了玉柴历史上的一次大跳跃。 当年年底,玉柴“跳”过了“在国内拿第一”的目标,直接提出要“跻身国际内燃机强手之林”。伴随着目标追求,诞生了危机哲学:零起点!后来1994年公司在纽约上市,美国的投资银行、律师事务所在撰写募股说明书时,问及玉柴的管理哲学,董事长王建明回答了9个字:“人为本、争第一、零起点”。 1985年玉柴突破3000台大关时,告诫自己“零起点”;10年后,玉柴在中国内燃机行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排名终于跃居第一位时,仍然提“零起点””;进入新世纪,2002年玉柴已经月生产2万台发动机,还是告诫自己“零起点”。当视质量为生命的玉柴实现了柴油机可靠性运行目标达到3万公里不出故障时,是“零起点”;达到10万公里不出故障时,是“零起点”;达到国际标准30万公里不出故障时,还是“零起点”,玉柴称之为“三级跳”。于是,2002年玉柴正式提出:5年内,玉柴要打入国际前4强,闯进半决赛!要想争第一,就永远是“零起点”! 永远零起点的玉柴需要不寻常的人才发挥。玉柴的育人方针是:为每一个岗位的发展创造机会,为每一个层级的攀登创造条件。玉柴的用人方针是:尊重、爱护、发挥、发展。 尊重员工的主体利益,玉柴的人本思想体现为:“人本方针”,侧重的是育人、用人;“人本保障”,侧重的是对责任的公正分配。具体落实在: 干部“十字”要求:民主、开朗、顽强、竭诚、约束)和干部的“六项基本功”。 “干部六项基本功”:(1)要对职工说清楚要求——目标机制;(2)要使绝大多数职工愿意达到要求——民主机制;(3)要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懂得如何达到要求——教育机制;(4)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能够达到要求——投入机制;(5)使每一个岗位的职工必须达到要求——责任分配机制;(6)集思广益、反复检讨、周而复始、完善要求——反馈机制。 今天玉柴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内燃机生产基地,在世界上其内燃机生产能力在世界上排行第二位。 思考题: 1.在玉柴的管理中体现出管理的哪些原理? 2.结合案例谈谈你对人本原理和责任原理的理解。 文化病变:人性与责任[④] X公司是国内一家知名的上市公司,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A从工人干起,一步步地成为了当家人。多年来,在他的带领下,公司一直保持着高速发展,并于1997年底成功上市。 在A总的引领下,公司的文化不乏一些闪光的亮点。 重视人才——从1994年开始,公司每年都招收大量的高学历新员工,给予较高的工资、福利待遇,很快聚集了大量名校的毕业生,极大地提高了公司的产品技术含量和质量。公司造成了一种尊重人才的氛围。 唯才是举——每年年底,中层干部开始一年一度的干部竞争上岗,干部岗位完全开放。竞岗者必须要交书面“竞争上岗报告”,通过后,还要经过答辩。每一年都有干部落马,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