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嗽散
临证活用止嗽散,治疗咳嗽有奇效

现 代 药 理 研 究 表 明 ,止 嗽 散 具 有
咳嗽是指 因外感或 内伤 等 因素 ,导致肺失宣肃 ,肺 气上逆 , 冲击气道 ,发 出咳声或伴咯痰为临床特征 的一种肺 系病证。历代 医家将 有声无痰称为咳 ,有痰无声称为嗽 ,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抗 病 原 微 生 物 、止 咳 、化 痰 、平 喘 、 抗 炎 、抗 氧 化 损 伤 、解热 、镇 痛 等 作 用 。临 床 上常 用 于 上 呼吸 道 感染 、急 慢性 支 气管 炎 、百 日咳 等 咽痒 咳 嗽 及 咳痰 不爽 者。
r啊
E - m a ; I : w u w a R g q u R r  ̄ j c y y 1 2 0 C O m c n 责编 / 吴 王群
国 医图 I
方 阿 司 匹林 片 后 , 热 退 ,后 又服 用 头 孢
玉 竹 、枇 杷 叶 、川 贝 母 、栝 楼 皮 、黄
壳 、杏仁 以理肺降 气 ,药症相 符 ,获得 良好疗效 。
散 ,肺 气安宁,宜其投之有 效欤 !”
笔者在 多年的临证 中 ,常 以止嗽散 作 为主方 治疗外感咳 嗽 ,并依 实际病 情
加减 :
1 . 风寒 之邪袭 起 症
,
伴
临证活用 ,可得奇效
用 , 并 掌 握 好 药 味 加 减 和
身
,
《 医 学 心 悟 》卷 三 记 载 的 止 嗽 散 量 ,方能 达到 祛病的 效果 。 功善 宣肺疏 风 。化 痰止咳 。主治 外感咳 嗽 ,症 见咳 而咽痒 ,咯痰 不爽 ,或微有 恶风发热 ,舌苔薄 白,脉浮缓。 方 中 紫 菀 辛 、苦 ,温 ,可 润 肺 下 气 ,化痰止咳 ;百部 甘 、苦 ,微温 ,善 温 润肺气 ,止咳化痰 ,两 药入肺经 ,共
止嗽散汤剂治疗流感后期咳嗽62例疗效观察

1 治 疗方 法 . 2
止 嗽散 改为 汤剂 , 桔梗 2 、 芥 ( ) 0g 荆 蒸
2 - 0g紫菀( )0g百部( )0g 白前 ( )0g 甘草 6 - 蒸 2 - 蒸 2 、 蒸 2 - 陈皮 g 9g 。感 冒初起 咳嗽兼 风寒 者 , 防风、 叶、 加 苏 生姜 以散 风寒 ; 若 暑气伤肺 、 口渴烦心 、 溺赤者 , 加黄连 、 黄芩 、 花粉以直折其火 ; 若夹痰湿 , 咳而痰黏、 胸闷 、 舌苔黄腻者 , 加半夏 、 厚朴 、 云苓 、 桑 白皮 以燥湿化痰 ; 若燥气焚金 , 干咳无痰 , 加瓜 蒌 、 贝母 、 柏子仁 以润燥 。用量 因人 而定 , 用法 : 日 1 每 剂水煎服 4 Om , O L 早晚各
1 。 次 2 结 果
[] 王永炎- 1 中医内科学 [ 上 海 : M】 上海科技出版社 ,0 0 3 . 2 0 :2
【 戴慎 , 国, 2 】 薛建 岳沛平. 中医病证 诊疗标准与方 剂选 用【 】 M. : 北京 人
民卫生 出版社 ,0 1 1 20 :.
痊愈 5 7例 , 平均服药 6剂 , 咳嗽、 咽痒 、 咳痰症状 消失 ; 好
1 资 料 与 方 法
痰; 使以甘草缓 急和中调 和诸 药 , 以桔梗 、 再配 荆芥更能清利咽
白皮 , 水煎服 4 Om , 2次服 。服药 3 O L分 剂后 , 咳嗽、 咽痒 、 咳痰 减少 , 口渴心烦失 。上方去花粉 , 黄芩 、 石膏减量 , 加蝉蜕 、 防
风连服 3剂痊愈。
4 讨 论
【 摘要 】目的
探 讨止嗽散 改为汤剂对 流行性感 冒后期 迁
采 用止嗽 散 汤 剂 治疗 6 例 流行 2
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体会

止嗽散加减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体会(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咳嗽;止嗽散;中药配方颗粒慢性顽固性咳嗽是临床常见疾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咽痒,干咳阵作,无痰或咳甚仅有少量粘痰,咳甚时伴气急,且经久难愈,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常因花粉、尘螨、化学刺激物、烟雾、活动、情绪刺激、闻及异味气体而使症状加重。
因其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造成极大困扰,所以备受呼吸科医生重视。
止嗽散出自清代名医程国彭之《医学心悟》,全方由“桔梗(炒)、荆芥、紫菀(蒸)、百部(蒸)、白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皮(水洗去白)一斤”组成,原服用方法是以上药共为细末,每服3钱,温开水调下。
按程氏说:“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易散,肺气安宁,宜其投之有效欤!”笔者常用原方比例,选用深圳市三九现代中药有限公司所产单味中药配方颗粒冲服治疗慢性顽固性咳嗽,其效尚佳。
现将点滴收获介绍如下,与同行切磋。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慢性顽固性咳嗽属于“外感咳嗽”范畴,多由于六淫外邪侵犯肺系,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而咳嗽。
肺为“娇脏”,为脏腑之华盖,呼之则虚,吸之则满,只受得本然之正气,受不得外来之客气,客气干之则呛而咳矣;只受得脏腑之清气,受不得脏腑之病气,病气干之亦呛而咳矣。
《医学心悟》亦指出:“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能鸣,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
”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绝大多数病例多发生在季节变化、气温骤然改变的时候,如若此时患者恰逢正气不足,必正不胜邪而骤然发病,如治疗不够及时准确,则必然迁延不愈。
由此可知,本病病因为外感六淫,而病机则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
2 止嗽散的加减应用止嗽散药物组成:百部20 g,白前15 g,紫菀15 g,款冬花15 g,陈皮12 g,桔梗20 g,炙枇杷叶30 g,僵蚕15 g,蝉蜕15 g,炙麻黄8 g,地龙15 g,甘草10 g,紫苏叶12 g。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他当时针对的属于战争恐慌,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王霞芳教授运用止嗽散经验

2外感风寒,肺失宣肃病例2胡某,男,4岁。
20070928初诊:患儿有哮喘史1年。
新感咳嗽4 d,昨夜加重,咽痒阵咳,痰白而稀,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纳谷欠馨,大便尚调,夜眠欠安,舌红苔薄白,脉浮。
证属外感风寒,肺失宣肃。
方用止嗽散加味。
方药:荆芥、桔梗、陈皮各5 g,白前、紫苑、蝉衣各6 g,炙百部、辛夷、象贝、半夏、太子参各10 g,甘草3 g。
服4剂。
20071002二诊:药后咳减有痰,涕嚏减少,咽部红痒,纳食稍增,眠安盗汗,二便尚调。
方药:陈皮、桔梗5 g、姜半夏、茯苓、桑叶、竹叶各10 g,杏仁、蝉衣各6 g,龙齿30 g,甘草3 g,服7剂后诸症痊愈。
按:王师认为咳嗽的主要病机为“六淫”外邪侵袭肺卫,患儿常发咳逆之证,风寒外感,以致水液输化无权,留滞肺络,凝而为痰,则成为主要的病理产物,反过来阻塞气道,亦成为咳嗽的原因。
此因感凉而咳多,属于外感初起咳嗽,其表证尚浅,邪浊较轻,寒热不重,故用止嗽散疏散表邪,轻宣肺气,稍予肃降,兼化痰湿。
方中以紫菀、百部开泄肺郁、润肺止咳,荆芥解表,辛夷祛风通窍。
桔梗、蝉衣宣肺利咽,白前降气祛痰,宣肺利气,半夏、象贝化痰止咳,王师运用止嗽散加味有明显的止咳作用,对于患者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2]。
患儿素有哮喘史,体虚易感,予太子参扶正祛邪。
服后咳减,喉有痰声,再予二陈汤加味化痰治之渐愈。
本方清宣与肃降并用,祛邪与扶正兼施,药证合拍,故能效如桴鼓。
3痰湿内阻,宣降失司病例3陈某,男,4岁。
20070713初诊:上月外感发热后,咳嗽反复不断,咳呛不断,喉中有痰,咯痰不爽,鼻塞涕少,咽红疱疹,纳少便稀,舌苔薄白微腻。
处方:荆芥、桔梗、陈皮各5 g,炙百部、姜半夏、茯苓、象贝、南沙参各10 g,蝉衣、苏梗、前胡、紫苑各6 g。
服4剂。
20070717二诊:服药2剂后咳减痰松,纳食渐增,大便转调。
方药:陈皮、桔梗各5 g,姜半夏、茯苓、象贝、炙百部、南沙参各10 g,蝉衣、苏梗各、前胡、紫苑各6 g。
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80例疗效观察

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80例疗效观察
陈和金
【期刊名称】《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年(卷),期】2009(030)008
【摘要】咳嗽是因邪客肺系,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以咳嗽、咯痰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多见于急、慢性支气管炎。
2006年1月-2008年10月笔者采用止咳散加减治疗80例各种证型咳嗽取得一定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标准1.1.1西医诊断标准①咳逆有声,或伴咽痒咳痰;②外感咳嗽,起病急,可伴有寒热等表证;③内伤咳嗽,每因外感反复发作,病程较长,可咳而伴喘;④急性期查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⑤两肺听诊可闻及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罗音;⑥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总页数】2页(P39-40)
【作者】陈和金
【作者单位】四川省南溪县中医医院内科,四川,南溪,644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相关文献】
1.穴位贴敷配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疗效观察 [J], 尹超群;杨卫华;黎小崇
2.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40例疗效观察 [J], 王蓓蓓;罗光伟;
3.止嗽散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40例疗效观察 [J], 王蓓蓓;罗光伟
4.穴位贴敷合止嗽散加减治疗感冒后咳嗽的疗效观察 [J], 尹超群;杨卫华;黎小崇
5.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风寒袭肺证)的临床疗效观察 [J], 龚艳玲;张秋香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治疗咳嗽之止嗽散

中医治疗咳嗽之止嗽散
周庆兵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4(30)13
【摘要】止嗽散出自清代医家程钟龄《医学心悟》,由百部、白前、紫菀、桔梗、荆芥、陈皮、甘草组成。
止嗽散具有止咳化痰,疏风解表,宣利肺气的功效,临床加减运用能治疗各种咳嗽,此类咳嗽常对应西医的急性支气管炎、过敏性咳嗽等病。
【总页数】1页(P28-28)
【关键词】过敏性咳嗽;中医治疗;止嗽散;《医学心悟》;急性支气管炎;清代医家;止
咳化痰;疏风解表
【作者】周庆兵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25.622.5
【相关文献】
1.止嗽散治疗中医内科疾病慢性咳嗽疗效探析 [J], 张彪;张倩;
2.名老中医韩明向教授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124例 [J], 张辉;马啸;张念志;高小
杰
3.自拟蚕牛止嗽散治疗小儿喉源性咳嗽36例/陈雪丽·商洛地区中医院//中华医学文摘.F10512 [J],
4.中医止嗽散治疗风邪咳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分析 [J], 胡晓冬
5.呼吸道感染咳嗽应用中医止嗽散的预后评析 [J], 谢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止嗽散组成

止嗽散组成
止嗽散作为中药中的一种,其主要作用是止嗽、祛痰,清热解毒。
由此可见,止嗽散的功效是非常强大的,可以有效的缓解咳嗽种类和症状。
止嗽散包括了一些中药成分,如荆芥、炒附子、制附子以及贝母等,以上这些中药成分都有它们独特的功效,在止嗽散中综合作用,可以起到非常好的疗效。
其中,荆芥可以平喘润肺,炒附子可以清热解毒,制附子可以温补肺阴,贝母可以清热解毒、润肺止嗽。
止嗽散的用法也千差万别,具体的用法取决于不同病人的病情,不同的病情有不同的处方,因此,若要正确使用止嗽散,最好先征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止嗽散在治疗咳嗽方面可谓是万能药,由于它有多种成分,可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调整成份,以达到最佳疗效。
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认可,但是应该注意的是,止嗽散也有一些副作用,如可能会出现腹泻、腹胀、恶心等,因此,一定要遵医嘱,按照医嘱正确使用止嗽散,以免不良反应出现。
止嗽散是一种很有效的药物,可以有效的缓解咳嗽症状,但是也必须注意它的用法和副作用,不能擅自使用,以免发生不良反应。
除此之外,还应该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睡眠,多喝水,多锻炼,减轻压力,从而达到养生调理的目的。
只有通过合理的方式和手段,才能达到治疗咳嗽的最佳效果,恢复健康。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草备要
• 荆芥:轻宣,发表,祛风,理血,辛苦而 温,芳香而散;其性升浮,能发汗,散风 湿,清头目,利咽喉,治伤寒头痛,其气 温散;为风病血病疮家圣药。 • 陈皮:能燥,能宣;有补,有泻;可升, 可降。辛能散,苦能燥能泻,温能补能和; 同补药则补,泻药则泻,升药则升,降药 则降;为脾肺气分之药,脾为气母,肺为 气俞;兼能除寒发表,颇能发散皮肤。
止嗽散
清 程国彭 《医学心悟》
原文
• 桔梗(炒)荆芥 紫菀(蒸)百部(蒸)白 前(蒸)各二斤,甘草(炒)十二两,陈 皮(水洗去白)一斤。 • 治诸般咳嗽。
• 共为末。每服三钱,开水调下,食后临卧 服,初感风寒,生姜汤调下。
原文
• 或问∶药极轻微,而取效甚广,何也?予 曰∶药不贵险峻,惟期中病而已。
本草备要
• 甘草:有补有泻,能表能里,可升可降; 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 益,入汗剂则缓正气;能协和诸药,使之 不争。
配伍特点
• 温润和平。 • 温而不燥,润而不腻。 • 散寒不助热,解表不伤正。
辨证要点
• 咳嗽咽痒、微恶风发热、苔薄白。 • 阴虚劳嗽或肺热咳嗽不宜使用。 • 痰少则要与肺热咳嗽、阴虚咳嗽相鉴别。
• 本方温润和平,不寒不热,既无攻击过当 之虞,大有启门驱贼之势。是以客邪 易散,肺气安宁。
原文
• 肺体属金譬若钟然,钟非叩不鸣。风寒暑 湿燥火,六淫之邪,自外击之则鸣,劳欲 情志饮食炙爆之火,自内攻之则亦鸣。医 者不去其鸣钟之具,而日磨锉其钟,将钟 损声嘶而鸣之者如故也。钟其能保乎?
原文
• 大法,风寒初起,头痛鼻塞,发热恶寒而 咳嗽者,用止嗽散,加荆芥、防风、苏叶、 生姜以散邪。 • 既散而咳不止,专用本方,调和肺气。
• 若汗多食少此脾虚也,用五味异功散加桔 梗,补脾土以生肺金。
原文
• 若暑气伤肺,口渴烦心溺赤者,其症最重, 用止嗽散,加黄连、黄芩、花粉以直折其 火。 • 若湿气生痰,痰涎稠粘者,用止嗽散,加 半夏、茯苓、桑白皮、生姜、大枣以祛其 湿。
• 若燥火焚金,干咳无痰者,用止嗽散加栝 蒌、贝母、知母、柏子仁以润燥。
各家方义
• 谢英彪:主张以百部为本方的君药,可止 咳化痰,且有润肺、抗病毒作用,以白前、 桔梗为臣药,有化痰止咳功效,荆芥辛温 解表,发散风寒,陈皮理气化痰宽胸,紫 菀润肺化痰,共为佐药,甘草化痰止咳, 且能矫味,调和诸药,为本方的使药。
各家方义
• 陈琴:认为百部、紫菀为君药、入肺经、 其性温而不热。润而不寒。皆可止咳化痰。 桔梗味苦辛。善于开肺气。白前味辛甘。 长于降气化痰,两者协同,一宣一降,以 复肺气之宣降,增强君药止咳化痰之力, 为臣药,荆芥辛而微温,疏风解表利咽, 以除在表之余邪,陈皮理气化痰,共为佐 药,甘草缓急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药。
• 刘爱琴:认为方中以百部为君药,润肺止 咳化痰,白前、桔梗为臣药,化痰止咳, 荆芥、陈皮、紫莞同用为佐药,辛温解表, 化痰宽胸,甘草调和诸药且能矫味,为使 药。
各家方义
• 丁勇:认为方中紫菀辛苦温,下气止嗽化 痰为君药,百部甘苦微温,润肺止咳,白 前辛甘微温,降气下痰止嗽,共为臣药, 荆芥辛温,祛风解表,且利咽喉,桔梗辛 平,宣肺祛痰,橘红辛苦温,理气化痰, 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与桔梗同用, 又能清利咽喉,为使药。
随证加减
防风不燥乃风中润剂 表证重 苏叶透表、走气分、血分、兼理气
生姜散表和胃 增强除湿化痰 咳痰困难 半夏、茯苓、桑皮 防痰郁化热
肺燥 咳嗽干咳 痰少难咯 瓜蒌、贝母、知母润肺化痰
临床应用
• 风热咳嗽,用止嗽散治疗应当减小紫菀、 百部的用量,加入桑叶、菊花、薄荷、瓜 蒌皮等辛凉清解化痰之品,以加强本方散 风清热、止咳化痰之力。
• 盖肺体属金,畏火者也,过热则咳;金性 刚燥恶冷者也,过寒亦咳。 • 且肺为娇脏,攻击之剂既不任受,而外主 皮毛,最易受邪,不行表散则邪气留连而 不解。
原文
• 经曰∶微寒微咳。寒之感也,若小寇然, 启门逐之即去矣。医者不审,妄用清凉酸 涩之剂,未免闭门留寇,寇欲出而无门, 必至穿逾而走,则咳而见红。
方义
君 桔梗 白前 紫菀 百部 佐 陈皮 荆芥 使 甘草 开宣肺气 降气化痰 止咳化痰 理气燥湿化痰 疏风解表 止咳化痰 调和诸药 宣降肺气 止咳化痰
臣
各家方义
• 彭胜权:认为方中紫菀、百部温润止咳、 白前善下气开壅止咳,共为君药以针对肺 失宣降这一病机; • 张广智:认为止嗽散中紫菀百部皆入肺经, 均有下气化痰、理肺止嗽之功,是为君药, 桔梗开宣肺气而化痰,白前降气祛痰而止 咳,辅助君药以调理肺气,是为臣药,陈 皮理气化痰,荆芥疏风解表,是为佐药, 甘草合桔梗利咽止咳,调和诸药,是为佐使药。
本草备要
• 紫苑:润肺泻火,辛温润肺,苦温下气, 补虚调中,消痰止渴,治寒热结气,咳逆 上气,咳吐脓血。 • 百部:润肺杀虫,甘苦微温,能润肺,治 肺热咳嗽,有小毒,杀蛔蛲蝇,一切树木 蛀虫。
本草备要
• 白前:泻肺,降气,下痰;辛苦微寒,长于降 气下痰止嗽,治肺气壅实,肿膈逆满,虚者禁 用。 • 桔梗:宣通气血,泻火散寒,载药上浮,苦辛 而平,色白属金,入肺气分,泻热,兼入手少 阴心、足阳明胃经,开提气血,表散寒邪,清 利头目咽喉,开胸膈滞气;凡痰壅喘促、鼻塞、 目赤、喉痹咽痛、齿痛、口疮、肺痈干咳胸隔 刺痛、下痢腹痛、腹满肠鸣,并宜苦梗以开之; 为诸药舟揖,载之上浮,,能引苦泻峻下之剂。
肺脏特点
易伤 肺为娇脏 外感疾病中肺卫首当其 冲,故易伤也。 肺为华盖、其位最高, 其他诸脏发生病变,不 论寒热都容易薰蒸华盖、 累及肺脏,内伤杂病无 论各脏都容易影响到肺。 水冷则金宣
解表不彻 不药而愈
微有恶风、发热
津液凝聚
咳嗽咽痒
肺气不宣
咯痰不爽
各家方义
• 李捷:认为方中紫菀、百部、桔梗、白前 能润肺气,下气化痰止咳,且其性温而不 热,润而不燥,四药合用,寒热皆宜,不 论新久咳嗽,皆可取效,是为主药。
• 张健:认为方中紫菀、百部、白前、陈皮 理气化痰止咳为君,荆芥、桔梗疏风宣肺, 又能清咽止痒为臣,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各家方义
• 景洪贵:主张以紫菀、百部为君,止咳化 痰,其性微温而不寒,为止咳要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