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6)523~537

Acta Ph ytoecologica Sinica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

中国植被区划图

孙世洲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a

摘 要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区划单位的划分,充分吸取了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的成果,并对很多区域单位的界线,依照新资料作了改动。

关键词 中国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标准 植被区划系统

C ONC ERNING THE VEGETATION C HINESE REGIONALIZATION

MAP AS A PART OF IN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n Shizhou

(I nstitu te of Botan y,the Chinese A cad emy o f Sciences,Beij in g 100093)

Abstract T his paper explicitly defines t he principles,bases,indices and marks of 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 syst em was classif ied int o4lev-els.T he super level unit is vegetat ion biome.T he whole country can be subdivided int o forest biome,g rasslands biome,and desert biome.T he primary unit is veget at ion region,having14 ones in China.T he secondary unit is vegetat ion zone and t he t ert iary unit is vegetation area. T he above division scheme has f ully absorbed t he achievement s of previous 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schemes.T he borders of many regionalizat ion unit s,w 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updated mat erials.

Key words Chinese veget ation regionalizat ion,Standards of vegetat ion regionalization,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 syst em

中国植被区划始自黄秉维(1944)发表的中国植物区域图。1956至1959年,先后有钱崇(1956)、侯学煜(1957)、马溶之、刘慎谔(1959a,1959b)、曾昭璇(1959)等多次发表过中国植被区划及有关论述,明确了植被区划图与植被类型图的根本区别,探索了中国植被区

a本文于1996-03-22收稿,1996-11-18收到修改稿。

1979~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科学技术项目。本图是1997年出版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植物图组的主图之一。

524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划高级单位的划分1)。中国科学院自然区划委员会(1959)和侯学煜的中国植被区划方案,以及侯学煜(1963)对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的论述,对中国植被区划的高、中级单位做了较详细阐述和分析。侯学煜(1965)按照植被地理分布原则,同时考虑地貌、土壤、气候及水文诸因子与植被的关系,以及农业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组合等,将全国分为8个植被区域,并对青藏高原植被区域分异做了分析。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按照侯学煜的8个植被区域框架,对中国植被区划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讨论,制订了迄今最详细的中国植被区划及其说明。侯学煜(1988)又将温带草原区域和温带荒漠区域按照温带和暖温带气候及与其相应的植被特点,各划为2个植被区域。这是对中国植被区域分异的重要新识。本文所介绍的中国植被区划是在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年和侯学煜1965年及1988年方案的基础上做出的,但对中部和西北地区、东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根据80年代特别是百万分之一中国植被图工作的有关最新资料2)做了许多调整,并且将草原带、荒漠带与亚洲的相应植被带及气候区域分异进行了衔接。a a

1 中国植被区划的划分标准

植被区域划分需有一定标准,它包括区划原则、区划依据、区划指标和区划标志等。

本文所采用的区划原则主要有植被的地带性分布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和历史发生学原则。如从我国东部沿海到西部内陆,按照水分条件由湿润到干旱所决定的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划分出湿润、半湿润森林带、半干旱草原带、干旱荒漠带。自北而南按照气温由低到高所决定的植被纬度地带性分异,在森林带内划分出从寒温带至热带的8个植被区域。这些植被区域的划分,既考虑植被本身的地带性分异,也考虑到起主导作用的热量条件的变化。对于青藏高原的3个高寒植被区域的划分,主要考虑这里的地理环境和植被形成历史,即发生学特点,它们与青藏高原隆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植被区划的依据是植被本身的特点,即占优势的植被类型(植被分类单位)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每一植被区划单位除有其主要植被类型外,往往还有一定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组合和相似的植被垂直带谱,以及带有地带性特点的隐域植被。在农业发达地区还要考虑与自然条件相适应的栽培植被的耕作制度和作物类型组合。这些划分依据在绝大多数植被区域的划分中都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然有时也要考虑生态条件特点。在很多情况下,如自然环境复杂的山区和开发程度较高的地区,按照生态条件划界有助于保持区划单位的完整性和合理性。

植被区划的指标和标志通常较为具体。指标主要是带有给定数量特征的自然要素,如降雨量和气温,干燥度和年积温等。标志是指分布地区局限性较强的植物属、种。指标和标志这两项区划标准的本身不属于植被区划范畴,但它们对确定区划单位边界作用甚大,且易于操作。

本图各级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指标和标志大致如下:

超级单位植被带的划分依据为占优势的植被型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分别具有a

1)钱崇,1957:中国植被分区草案,中国自然情况,林业部造林设计局编,76~77。

a2)其中包括已出版的和有作者参加的区域性考察资料。

森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型组。其年降雨量指标分别为≥600mm、250~600m m、≤250m m。它们的建群种分别具有乔木、多年生草本、灌木和半灌木等高级生活型。

一级单位植被区域的主要划分依据为占优势的植被型,划分指标为年积温。如寒温带针叶林区域的划分依据为寒温带落叶针叶林植被型,≥10℃年积温指标在2000℃以下;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域的主要划分依据为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植被型和以1年1熟喜温作物为主的栽培植被,年积温为2000~3000℃;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划分依据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以2年3熟喜暖作物为主的栽培植被,年积温为3000~4500℃,零星栽培的侧柏(P laty cladus orientalis)和油松(Pinus tabulaef ormis)在很多地区,特别在东北部、南部和西部,往往是重要划界标志。除上述主要划分依据外,山地植被垂直带谱和次优势植被(如灌丛)有时也是一级区划单位的划分依据。

二级单位植被地带的主要划分依据为植被亚型,划分指标为年降雨量和气温。如温带草原区域典型草原地带的划分依据为典型草原植被亚型,年降雨量指标为200~350m m;荒漠草原地带的划分依据为含超旱生半灌木、灌木的荒漠化草原植被亚型;年降雨量为150~250mm。再如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的划分依据为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和含落叶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年积温为4500~5000℃;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年积温为5000~6500℃;南亚热带的典型植被为含热带成分的常绿阔叶林,年积温为6500~7500℃。此外,上述植被地带的栽培植被对水分和热量条件的要求也不同。自然植被中次优势植被类型也很重要,如亚热带针叶林的亚群系分化、灌丛植被的地带性变化等都很明显,这都是划分植被地带不可缺少的依据。

三级单位植被区的主要划分依据为具有明显地区性的植被群系,栽培植被和隐域植被有时也是重要依据。如胶东丘陵赤松(Pinus densif lor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栽培植被区,江淮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南岭、闽中山地含蕈树(A ltingia spp.)的栲类(Castano p sis spp.)林区,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山地青冈(Cy clobalano p sis glauca)、麻木(Ly sidice rhodostegia)林区等。标志植物有时显得很重要,如胶东丘陵区的散生赤松即为标志种,南岭、闽中山地区的蕈树属树木也是重要标志种。以山地植被垂直带为主的山地往往在它所属的植被区域和地带内单独作为植被区,如阿尔泰山地草原、寒温性针叶林区。其划分依据与它的上级单位有根本不同。地质、地形特点往往直接反映在植被区的命名中,成为划分依据或标志的另一种形式,如上述胶东丘陵,南岭、闽中山地,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山地等。总之,植被区的划分往往在遵循总的划分标准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其地区特点。

2 中国植被区划系统

本图的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共有3个植被带、14个植被区域、30个植被地带、73个植被区(图1),它们皆为高、中级单位。

湿润、半湿润森林带

Ⅰ.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A.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地带:1.大兴安岭北部山地兴安落叶松(L ar ix gmelinii)林区。Ⅱ.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区域

A.温带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1.小兴安岭、完达山地红松(Pinus koraiensis)针阔叶混交林区;2.三江平原苔草(Carex)沼泽区

B.温带南部针阔叶混交林地带:1.长白山地红松、沙冷杉(A bies holop hy lla)针阔叶混交林区

Ⅲ.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A.暖温带北部落叶栎林地带:1.辽东丘陵、平原赤松、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栽培植被区;2.冀辽山地、丘陵油松、蒙古栎、槲栎(Q.aliena)林区;3.黄河、海河平原栽培植被区;4.黄土高原东部含草原的油松、辽东栎(Q.liaotungensis)、槲树(Q.dentata)林、栽培植被区

B.暖温带南部落叶栎林地带:1.胶东丘陵赤松、麻栎林、栽培植被区;2.鲁中南山地丘陵油松、麻栎、栓皮栎(Q.variabilis)林、栽培植被区;3.黄淮平原栽培植被区;4.晋南、关中平原、山地油松、华山松(P inus armandii)、栓皮栎、锐齿槲栎(Quer cus aliena var.a-cuteserrata)林、栽培植被区;5.西秦岭北麓、陇山山地、黄土丘陵含草原的华山松、辽东栎林区

Ⅳ.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

A.北亚热带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地带:1.江淮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2.淮扬山地丘陵落叶栎类、青冈、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区;3.秦巴山地栎类、巴山松(P.henryi)、华山松林区

B.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浙皖青冈、苦槠(Castano p sis selerop hy lla)、栽培植被区;2.浙闽甜槠(

C.ey er i)、木荷(S chima sup erba)林区;3.两湖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4.湘赣鄂山地栲类、栽培植被区;5.四川盆地栽培植被、润楠(Machilus p ingii)林区;

6.台北锥栗(Castanea henry 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栽培植被区;

7.南岭闽中山地含蕈树的栲类林区;

8.川南、黔桂山地栲类、木荷林、石灰岩植被区

C.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台中南红楠、大叶钓樟(L ind era megap hy lla)、栽培植被区;2.闽粤桂南部栲类、厚壳桂(Cryp tocarya chinensis)林、栽培植被区;3.桂西石灰岩丘陵山地青冈、麻木林区

Ⅴ.亚热带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

A.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滇中高原、盆地滇青冈(Cy clobalano p sis glaucoides)、栲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区;2.川滇山地、峡谷云南松林、干热河谷植被区

B.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1.滇黔桂石灰岩山地润楠、青冈、细叶云南松(Pinus y unanensis var.tenuif olia)林区;2.滇西南山地、峡谷栲类、红木荷(Schima w allichii)、思茅松(P inus khasy a)林区

Ⅵ.高原山地寒温性、温性针叶林区域

A.高原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地带:1.川西山地云杉、冷杉、常绿阔叶林区;2.横断山北部云杉、冷杉林区

B.高原山地寒温性、温性针叶林、硬叶常绿阔叶林地带:1.横断山南部云杉、冷杉林、硬叶常绿栎林区;2.东喜马拉雅山北部云杉、冷杉林、高山松(P inus densata)林区

Ⅶ.热带东部湿润季雨林、雨林区域

528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A.北热带半常绿季雨林地带:1.粤桂琼台地、丘陵半常绿季雨林区;2.桂西南石灰岩丘陵季雨林区

B.中热带季雨林、雨林地带:1.琼南丘陵、山地季雨林、雨林区

C.南热带和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地带:1.南热带珊瑚岛植被区;2.赤道热带珊瑚岛植被区Ⅷ.热带西部半湿润季雨林、雨林区域

A.北热带季节雨林、半常绿季雨林地带:1.滇南盆地、谷地季节雨林、季雨林区;2.滇西南河谷、山地半常绿季雨林区;3.东喜马拉雅南麓河谷季雨林、雨林区

半干旱草原带

IX.温带草原区域

A.东北西部森林草原地带:1.大兴安岭山地森林草原区;2.松辽平原外围栎林、草原区

B.内蒙古高原、松辽平原典型草原地带:1.松辽平原坨甸地典型草原区;2.内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

C.乌兰察布高原荒漠草原地带:1.乌兰察布高原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区

X.暖温带草原区域

A.黄土高原中部典型草原地带:1.黄土高原中部禾草、蒿类(A rtemisia)草原区;2.青海东部山地草原区

B.黄土高原西部荒漠草原地带:1.黄土高原西部矮禾草、矮半灌木荒漠草原区

XI.高原高寒草甸、草原区域

A.川青藏高寒灌丛、草甸地带:1.川西、藏东高寒灌丛、草甸区;2.藏东、青南高寒草甸区

B.青藏高寒草原地带:1.江源、南羌塘紫花针茅(Stip a p urp urea)高寒草原区

C.藏北高寒荒漠草原地带:1.北羌塘硬叶苔草(Carex moorcr o f tii)、垫状蒿(A rtemisiaminor)高寒荒漠草原区

D.藏南高原温性草原地带:1.藏南高原河谷、湖盆区针茅、固沙草(Orinus thoroldii)温性草原区

干旱荒漠带

XII.温带荒漠区域

A.温带干旱半灌木、小乔木荒漠地带;1.准噶尔盆地小乔木、半灌木荒漠区;2.塔城谷地蒿类荒漠、山地草原区;3.天山北麓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草原区;4.伊犁谷地蒿类荒

漠、山地寒温性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区;5.阿尔泰山地草原、寒温性针叶林区

XIII.暖温带荒漠区域

A.暖温带东部干旱半灌木、灌木荒漠地带:1.阿拉善草原化荒漠、半灌木荒漠区;2.马鬃山、诺敏戈壁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3.东祁连山地寒温性针叶林、山地草原区;4.

柴达木盆地东部灌木、半灌木荒漠区

B.暖温带西部极端干旱灌木、半灌木荒漠地带;1.东疆盆地、哈顺戈壁稀疏灌木荒漠区;2.塔里木盆地裸露荒漠、稀疏灌木、半灌木荒漠区;3.天山南麓、西昆仑山地半荒漠、草原区;4.中昆仑、阿尔金山地半灌木荒漠区;5.东阿尔金、西祁连山地半灌木荒漠、荒漠草原区;6.柴达木盆地西部裸露荒漠、半灌木、灌木荒漠、盐漠区;7.东昆仑山地草原、矮灌木、半灌木、裸露石山荒漠区

XV.高原高寒荒漠区域

A.昆仑山原、帕米尔高原高寒荒漠地带:1.昆仑山原、帕米尔高原垫状矮半灌木、硬叶苔草高寒荒漠区

B.阿里高原谷地温性荒漠地带:1.阿里高原谷地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 )荒漠、山地沙生针茅(Stip a glareosa )草原区

LEGEND

Hum id and sem i -humid forest biome

I .Cold -temperate n eed leleaf forest region .

A.Southern cold-temperate deciduous needleleaf forest zone.

1.North ern Da Xinganlin g moun tains L arix gmelinii forest area.

Ⅱ.Temperate mixed needleleaf and b roadleaf forest r egion.

A .North part of th e temperate mix ed needleleaf and b roadleaf forest zone .

1.Xiao Xinganling and Wan da Mountains mixed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forest area w ith Pinus koraiensis .

2.Mulin g-S anjiang plain Carex sw amp area.

B.South part of the temp erate mixed needleleaf and broadleaf forest zone.

1.Changbai Moun tains mixed Pinus koraiensis and A bies ne p hrolep is forest area .

Ⅲ.Warm temperate deciduous br oadleaf forest r egion.

A.North ern w ar m temperate deciduous Quercus forest zone.

1.Liaodong hill and plain P inus d ensif lora ,Quercus mong olica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

2.Hebei -Liaox i moun tains and h ill Pin u s tabulaef ormis ,Quer cus mong olica ,Q .a liena forest area .

3.Huan ghe river and Haihe river plain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4.Eastern loess plateau P inus tabu lae f ormis ,Qu ercus liaotung ensis ,Q .d entata forest an 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B .Souther n w arm temperate deciduous Quercus forest zon e .

1.Shandong penin sula P inus densif lora ,Quer cus acutissima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

2.Middle S han don g mountains and hill P inus tabulaef ormis ,Quercus acutissima ,Q .varia bilis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3.Huan ghe an d Huaihe plain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4.Fenh e an d Weihe plain and mountains Pinus tabulaef or mis ,P .armand ii ,Quer cus varia bilis .Q .a liena var .acute -serrata forest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5.Western Qinling and Long S han moun tains and Loess hill P inus arman d ii and Quer cus liaotungensis forest w ith stepp e area.

Ⅳ.Eastern su btropical h umid evergr een br oadleaf forest r egion .

A.North ern sub tr op ical evergreen and deciduou s b roadleaf forest zone.

1.Changjian g and Huaih e plain cultivated vegetation and h ydr o-vegetation area.

2.Changjian g and Huaih e mountain s and hill deciduous Quercus ,Cy clobalanop sis g lauca and P inus massoniana for-est ar ea .

3.Qinling and Dab ash an mountains Quercus ,Pinus henryi and P inus ar mand ii forest area.

B.Middle su btropical evergr een br oadleaf forest zone

1.Zh ejiang and Anhui Cyclobalanopsis glauca ,Castan op sis sclerophylla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2.Zh ejiang and Fujian Castanop sis eyrei ,S chima superba forest area .

3.Dongting Hu and Boyang Hu plain cultivated vegetation and h ydr o-vegetation area.

4.Hunan.Jiangxi and Hubei mou ntains Castanop sis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5.Sich uan basin cultivated vegetation and Machilus p ing ii forest area.

6.North ern T aiw an Castanea henryi ,Machilus thunbergii forest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

7.Nanling and Middle Fujian mountains Castano p sis ,A ltingia chin en sis forest area.

529

 6期孙世洲: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530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8.Southern S ichuan,Guizhou an d Northern Guangxi mountain s Castanop sis,S chima S u p erba forest an d calcarenite

vegetation area.

C.Souther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roadleaf for est zone.

1.Middle and souther n T aiwan Machilus th unberg ii,L ind era meg a p h y lla for est,cu ltivated vegetation ar ea.

2.Southern Fujian,Guangdong and Guangx i Castanop sis,Cryptocarya chinensis forest and cultivated vegetation

area.

3.Western Guangxi calcarenite h ill and mountains Cyclobalanopsis glauca,Lysid ica rhod ostegia forest ar ea.

Ⅴ.Wester n subtropical sem ihumid evergreen b roadleaf forest region.

A.Middle subtropical ever gr een b roadleaf forest zone.

1.Middle Yunn an plateau and basin Cyclobalanopsis glaucoid es,Castano p sis and Pinus yunnanesis forest area.

2.Sich uan and Yun nan moun tains and canyon P inus yu n nanensis forest and dry-hot valley vegetation area.

B.Souther n subtropical evergreen b roadleaf forest zone.

1.Yunnan,Guizh ou and Guangxi calcarenite mountains Machilus pingii,Cyclobalanop sis gla u ca,Pinus y unan ensis

var.tenuif olia forest area

2.South-w estern mountains and canyon Ca stan op sis spp.,S chima w allichii,P inus khasya forest area.

Ⅵ.Plateau mountains cold-temperate an 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 est region.

A.Plateau mountains cold-tem perate an d tem perate needleleaf forest,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zon e.

1.Western sichuan mountain s P icea,A bies and evergreen broadleaf tree forest area.

2.North ern Hen gduan Sh an mountains Picea and A bies forest area.

B.Plateau mountains cold-tem perate and temperate needleleaf forest and evergreen sclerophyllous w oodland zon e.

1.Southern Hengduan Shan p icea,Abies forest and evergreen selerophyllou s Quercus for est ar ea.

2.Eastern ximalaya Shan mountain s north slope Picea,A bies forest and Pinus d ensata forest area.

Ⅶ.Eastern tropical monsoon rain forest and r ain forest region w ith humid bias.

A.North ern tropical sem i-evergr een mon soon rain forest humid rain forest zone.

1.Southern T aiwan hill monsoon rain forest area.

2.Gu angdong,Guangxi and Hainan platform and hill semi-evergreen monsoon rain forest area.

3.South-w estern Gu angx i calcarenite hill monsoon rain forest area.

B.Middle tropical monsoon rain forest,humid rain forest zone.

1.Southern Hainan hill an d moun tains monsoon rain forest and humid rain forest area.

C.Southern tropical and equatorial tropical coral island vegetation zone.

1.Southern tropical coral island vegetation area.

2.Equatorial tropical coral islan d vegetation area.

Ⅷ.Wester n tropical monsoon rain forest and rain forest region w ith dry b ias.

A.North ern tropical seasonal rain forest and semievergr een monsoon rain forest zone.

1.S outhern Yunnan basin and valley seasonal rain forest and monsoon rain forest area.

2.South-w estern Yunnan valley and mountains sem ievergreen m on soon rain forest ar ea.

3.Eastern Ximalaya Sh an south slope valley monsoon rain forest an d rain forest area.

Semi-arid steppe biom e

Ⅸ.Temperate steppe region.

A.Western Dongbei for est-steppe zone.

1.Da Xinganling mountains forest steppe area.

2.Songhua jian g-Nenjiang plain surrounding area Quercus mong olica forest and steppe area.

B.Nei Monggol Plateau and S on ghuajiang-Liaohe Plain typical steppe zone.

1.Songhuajiang-Liaoh e Plain sand dune and hollow area typ ical steppe area.

2.Nei Menggu Plateau typical steppe area.

C.Ulan Qab plateau desert-steppe zone.

1.Ulan Qab plateau dw arf needlegrass and dw arf semi-shr ubby desert steppe area.

Ⅹ.Warm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A .Middle Loess Plateau typical steppe zone .

1.Middle Loess Plateau needlegrass ,A rtemisia steppe area .

2.Eastern Qinghai mountains steppe area.

B.Western Loess Plateau desert-steppe zone.

1.Western Loess Plateau dw arf needlegrass,dw arf semi-shrub by deser t-steppe area.

Ⅺ.Plateau high -cold m eadow an d steppe region .

A.Western Sichuan,southern Qinghai and eastern Xizan g high -cold scrub and meadow zone.

1.Western S ichuan and eastern Xizang high-cold scrub and meadow area.

2.Eastern Xizan g and southern Qingh ai high-cold meadow area.

B .Qinghai -Xizang high -cold step pe zone .

1.Changjian g sou rce and southern Qiangtan g S tip a p urp urea high-cold steppe ar ea.

C.Northern Xizan g high -cold desert-steppe zone.

1.North ern Qiangtang Carex moorcrof tii ,Artemisia high-cold desert-steppe area.

D.S ou th ern Xizang plateau valley and lake basin temperate steppe zone.

1.Southern Xizang plateau valley and lake basin S tipa ,Orinus thorold ii temperate steppe ar ea .

Arid desert biome

XII.T emperate desert region.

A.Temper ate arid semi-shrubby,dw arf-arbor desert zone.

1.Jungar basin d w arf -arbor semi -shru bby desert area .

2.Tacheng valley Artemisia desert and mountains step pe area.

3.Tiansh an mountains north slope cold-temper ate needleleaf forest and steppe area.

4.Ilihe valley A rtemisia desert and m ou ntains cold-temperate needleleaf and deciduous broadleaf forest area.

5.Altay Shan mountain s steppe and cold -temp erate needleleaf forest area .

XIII .Warm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

A.Eastern w arm temperate ar id semi-shr ubby and shr ubby desert zon e.

1.Alxa steppe-desert and sem i-shrubb y desert ar ea.

2.Mazong S han -Nu om in gobi sparse shrub by and semi-shrubb y desert ar ea.

3.Eastern Qilianshan mountains cold -temp erate needleleaf forest an d steppe area .

4.Eastern Qaidam basin shru bby and semi-shrubb y deser t area.

B.Western w arm temperate ex tr emely arid shrub by and sem i-shrubb y deser t zone.

1.Eastern Xinjiang basin and Hash un gebi sparse shrubby desert area.

2.Tarim basin bar e desert ,sparse shru bby and semi -shrub by desert area .

3.Tiansh an south slope and Wester n Kun lun Shan mountains semi-desert and steppe area.

4.Middle Kunlun Shan and Altun Shan mountain s semishrubb y desert ar ea.

5.Eastern Altun Shan an d Western Qilian Sh an mountains desert-steppe an d semi-sh rubby desert area.

6.Western Qaidam Basin bar e desert ,semi -shrub by and shrub by deser t ,and saline deser t area .

7.Eastern Kunlu n S han moun tains dw ar f shru bby and semi-shrub by deser t,and bare rocky hill desert area.XIV.Plateau h igh-cold desert region.

A.Kunlun Sh an mountains an d Pomier Plateau h igh-cold desert zone.

1.Kunlun Sh an mountains and Pomier plateau cush ion dw arf -semishr ubby and Carex moorcr o f tii high -cold desert .B .Ngari Plateau valley tem perate desert zone .

1.Ngari plateau valley Ceratoides comp acta and S tip a glareosa temper ate desert ar ea.

531

 6期孙世洲: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532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3 本植被区划图的主要特点

本图与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图或区划方案相比,其主要特点和修改之处如下:

1)本图的3个超级单位——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是与亚洲大陆相应植被带紧密连系的部分。它们的北端与亚洲中部和远东的连系,以及森林带与南亚的连系,很久以来即被大量文献所载明和证实,已是不争的定论。而草原带和荒漠带与南亚和西南亚的连系,则因高大的喜马拉雅山的干扰,40余年来一直是植被生态学界的一个疑题。从本文的中文参考文献和其它有关著作来看,对此似乎难以下笔,使这个问题或被忽视,或被回避,有时则将青藏高原做为整体单位处理。在编制本图时,作者分析了亚洲和亚洲区域性的许多植被图件和气候图件(A?±μ??o??±??CCCP,1964;Unesco/FAO,1968;Voeiko v, 1981)。从这些资料看来,喜马拉雅山这个巨大的山地障碍,只是使森林带从印度东北部沿喜马拉雅山向西北伸出一个“长舌”,使草原带与荒漠带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被“楔断”。而在这道山脉两侧,这两个植被带各自仍然可以遥相衔接起来。即中国一侧的草原带和荒漠带与南亚和西南亚的热带稀树草原和热带、亚热带荒漠,仍可自然地连系起来,它们的3条边界均为平滑而向东南方向突出的弧形曲线。与这些植被带边界相关的600m m、500m m、200mm、100m m等雨量线的分布形式也大致如此。这表明,青藏高原极高的海拔高度和喜马拉雅山这个高大的“雨屏”,只是大大改变了高原植被的温度生态类型,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它的水分生态特点和分布格局。水分生态类型的变化,主要发生在喜马拉雅山地本身,而且局限于主脉南侧(高原东缘边坡静风区另当别论)。因此本图不仅将中国的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做为高级区划单位,而且将它们视为亚洲大陆同一植被带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沿南北两向与相应植被带相连系。(图2)。

2)暖温带荒漠区域与暖温带草原区域在1979年以前的历次中国植被区划中均未成立。1979年出版的《中国植被》只是在东部荒漠亚区域将塔里木盆地划为暖温带荒漠地带。侯学煜(1988)虽然划分出了这两个植被区域,但未予论证。本图将暖温带荒漠不仅划为独立区域,而且将它延伸至昆仑山中段北麓和贺兰山西麓,其北界达国境,并可延至蒙古人民共和国南缘。这里占优势的荒漠植被均为较喜暖类型,如木霸王(Zy go p hy llum x an-thaxy llum)荒漠、膜果麻黄(Ep hedra p rz ew alskii)砾漠、合头草(Sy mp egma regelii)荒漠、戈壁藜(I liinia regelii)荒漠和三瓣蔷薇(P otaninia mongolica)荒漠等。河岸胡杨(P o p ulus diversif olia)林及沙枣(E laeagnus angustif olia)群落发育良好,并出产多种暖温带水果和生食瓜类。这些植被特点均为新疆北部温带荒漠所少见。暖温带草原区域与温带草原区域相比,它的典型代表植被长芒草(Stip a bungeana)草原比温带草原的代表植被喜暖,而且还常见更加喜暖的白羊草(B othriochloa ischaemum)草原。它的蒿类草原如铁杆蒿(Ar temi-sia gemlinli)、茭蒿(A.giraldii)群落等,均比温带蒿类草原喜暖。这里的农作物同样均为暖温带种类。

3)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和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在天水、武都和甘南地区应再向北推移(以往历次植被区划中此二区域在此均向南退缩)。这里是青藏高原东侧西风静风区的一部分,在气象上经常与四川西北部处于同一天气系统,雨量较多;干湿度平衡线(即常绿阔叶林北界)在此向北偏斜(高国栋等,1981)。油松林、辽东栎林、侧柏(P laty cladus or ientalis)、青(Pieea w ilsonii)、紫果云杉(P icea p urp urea)、巴山冷杉(A bies f argesii)、

图2 亚洲南部植被分布概图(1÷10000000)

Fig.2 Vegetation distribution sketch of southern Asia(1÷10000000)

Ⅰ.热带季雨林、雨林区域 Tropical monsoon rain forest an d rain forest r egion Ⅱ.热带干旱疏林区域 Tropi-cal dry w oodland region Ⅲ.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 Subtropical evergreen b roadleaf forest region Ⅳ.高原山地寒温性、温性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区域 Plateau moun tains cold-tem perate and temper ate needleleaf for est,and evergreen broadleaf forest region Ⅴ.热带和亚热带草原区域 T ropical and sub tr op ical steppe region Ⅵ.温带草原区域 Temperate steppe region Ⅶ.高原高寒草原和草甸区域 Plateau high -cold steppe and meadow r egion Ⅷ.亚热带荒漠区域 Subtropical desert region Ⅸ.温带荒漠区域 Temperate desert region

Ⅹ.高原高寒荒漠区域 Plateau high -cold desert region

常绿杜鹃(Rhododend ron spp .)、箭竹(Sinar undinar ia nitida )的群落和许多亚热带植物种,在这里均向北延伸分布。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隆起还使西北季风,特别是寒流路径东移,从而使黄土高原和华北北部全年大部分时间比较干燥,冬温偏低,常有强寒流。因而草原区域在晋北得以向东延伸;华北半湿润落叶阔叶林地带增宽,褐土广泛发育,林下旱中生成分较多,并缺失世界温带森林区域常见的喜湿山毛榉(Fagus )林和山地冷杉林,亚高山灌丛在此因环境干燥和风速大而极不发育,同时缺乏常绿革质叶亚高山灌丛,仅在山地森林带内及林缘出现杜鹃花属落叶种类——照山白(Rhododendron m icranthum )和蓝荆子(Rh .mucromulaturm )。

4)青海省鄂拉山以东的东昆仑山和西秦岭西端的孟达山一带,是我国暖温带落叶阔533

 6期孙世洲: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叶林区域、亚热带东部湿润常绿阔叶林区域、高原山地寒温性,温性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区域、暖温带草原区域、高原高寒灌丛、草原区域和暖温带荒漠区域的辐辏中心。对于众多植被区域之间的这个交汇过渡地区,在历次中国植被区划讨论中均无肯定结果,界点难定。经过80年代1÷100万中国植被图工作的补点考察和黄土高原综合考察1)

,在该地区查明了各由3个植被区域交汇而成的4个结点。1)鄂拉山与布尔汗布达山相接处,大阳坡及高原面发育着紫花针茅草原,西北坡及柴达木盆地边缘山前及山麓地带发育着合头草荒漠,东北部低山丘陵为芨芨草(A chnatherum sp lendens )草原。2)同仁地区麦秀山西侧的高原山地以嵩草草甸和高寒灌丛为主,东侧山地发育着祁连圆柏(Sabina p rz ew alskii )林、青海云杉(Picea k rassif olia )林和紫果云杉林,其北麓发育着短花针茅(Stip a bravif lora )和长芒草草原。3)甘青界山孟达山,其西坡及阳坡发育着青海云杉林和巴山冷杉林,南坡和东坡发育着辽东栎林,北坡山麓及黄河谷地发育着短花针茅草原和旱生灌丛。4)洮河上游的西秦岭西端是亚热带山地巴山冷杉林、高原山地紫果云杉林和暖温带低山丘陵辽东栎林的交汇处。这4个结点在本图的表示(图1)具体说明了上述6个植被区域的邻接状况,基本上

澄清了中国植被生态学界长期关注和争议的这一过渡区问题。a a 5)台湾省植被区划依据最新资料2)作了较大变动:于主岛北部划分出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而南部的过渡热带大大缩小(谢长富,1991;谢宗欣等,1990;Xie Chang fu et al .,1990)。大安溪、雪山、南湖大山、清水一线以北为中亚热带。这里冬春季盛行冷湿的东北季风,年均温为22℃,1月均温为15℃。平原地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果树主要为柑桔,栽培树木主要为木麻黄(Casuarina equisetif olia )、黄槿(H ibiscus tiliaceus )、相思树(A cacia conf usa )及桂竹(Phy llostachy s makinoi )等。低山丘陵为以锥栗、台湾青冈(Cy clobalano p sis mor ii )、小叶赤楠(Syz y gium gr ij sii )、红楠(Machilus thunber gii )为主的楠槠林型常绿阔叶林。山地中部为以栎类(Quercus spp.)、锥果稠(C y clobalano p sis longinux )、台湾水青冈(Fagus hay atae )、昆栏树(Trochodendron aralioides )为主的栎林型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山地上部为红桧(Chamaecyp ar is f ormosensis )、扁柏(Ch .obtusa )常绿针叶林。大安溪和南湖大山以南为南亚热带,平原区年均温为23~24℃,1月均温为17℃。农作物以水稻、甘蔗为主,果树有龙眼、荔枝、番石榴、柠檬、香蕉、柑桔等,栽培树木有相思树、油桐、樟树(Cinnamomum camp hora )、竹(Bombusa f lax uosa )等。山地中下部为由山黄麻(T rema or ientalis )、大叶润楠(Machilus kusanoi )、樟树、大叶钓樟(L indera megap hy lla )、红楠(M achilus thunbergii )、厚壳桂(Cryp tocary a chinensis )、青冈组成的常绿阔叶林。山地中部为由红楠、黄杞(E ngelhar dtia r ox bur ghiana )、大叶柯(L ithocarp us megalop hy llus )、琼楠(Beilschmiedia sp.)、锐叶新木姜子(N eolitsea acutorinervis )组成的楠槠林型常绿阔叶林。山地中上部为由肖楠(Colocedr us f or mosana )、台湾松(P inus taiw anensis )、红桧、台湾铁杉(T suga f ormos -ana )和锥果稠、赤稠(C y clobalanop sis gilva )、三斗柯(L ithocarp us ter naticup ulus )等组成的针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山地上部为台湾云杉(Picea mor risonico -

534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a a 2)该资料系据台湾大学植物学系谢长富先生提供的《台湾植被区划》。

1)1÷100万中国植被图考察为作者与周立华、陈桂琛、赵京共同考察,黄土高原综合考察,系姜恕、王仪凤等与

作者共同考察。

la )、台湾冷杉(A bies kaw akamii )及玉山圆柏(Sabina p ingii var.f ar gesii )常绿针叶林。北热带植被仅出现在海中的兰屿,主岛南部仅在丘陵沟谷中有栽培的柚木(Tectona grandis )、铁刀木(Cassia siamea )、桃花心木(Sw ietenia mahagoni )和菲律宾紫檀(P tero -carp us vidalianus )等菲律宾区系热带成分。这里热带植被不甚发育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冬春季来自北太平洋的低温东北季风造成的。

6)本植被区划除上述主要进展和变动外,还据80年代以来的研究成果,对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北界(南移)及温带森林草原带的界线,以及各植被区域中某些植被区的界线作了修改,并合并或新设了一些新的植被区,于此不再逐一列述。

4 中国植被区划研究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发展方向

1)中国植被区划中对某些过渡带划分的分歧意见存在已久。有异议的过渡带主要是温带草原区域中森林(草甸)草原地带的范围、暖温带草原区域与暖温带森林区域之间的过渡带问题、荒漠草原带的位置、暖温带森林区域与北亚热带的界线问题、南亚热带与北热带的界线问题等。其争论焦点有过渡类型的定义、何为过渡类型的地带性植被及土壤类型、在自然植被不存在的情况下栽培植被对划界的作用、区系成分对划界的作用等。这些都是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概念问题,尚需进一步调查研究,统一划界标准。

2)关于负垂直带问题。我国多山,且多高原和高大山地。巨大山脉之间往往有大型深邃谷地,这种地形大都干燥少雨,其植被特点和自然环境较为干燥而温热。谷地植被和山麓植被差别较大,地带性植被难以确定。如横断山脉高山峡谷地区和青海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等,都存在这种问题。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对这里的地带性植被予以确定,明确垂直带及其基带和基带以下的负垂直带问题。

3)青藏高原边坡地带地域辽阔、地形崎岖、交通不便,加上行政区划的分割,给科学考察造成很多困难,难以深入而全面了解这里的植被状况,给植被制图和植被区划增加难度并影响其精确性。今后应争取专门立项考察或在有关科研任务中注意解决这一问题。

4)关于青藏高原植被分带与我国其余地区及南亚、西南亚衔接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并收集分析更多的邻国植被资料才能更好的证实。这个问题在百万分之一中国植被图和亚洲植被图编制工作中可望得到最终解决。

5)我国陆地国境线长,很多边境地区与外国邻区的自然特点浑然一体。为了透彻认识这里的植被,应该加强对外国邻区植被的研究,这样才能使我国边境地区的植被区划更加符合实际定位。

6)有针对性地加强植被与气候和土壤关系的研究。近年来在植被生态学研究中,从气候统计计算发现,许多属于传统上的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竟具有沙漠化倾向。如海南岛西部地区,这里不仅从气候资料统计上有沙漠化倾向,而且确实存在热带肉质刺灌丛沙地植被,这恰恰说明五指山以西太平洋东南季风背风坡效应的结果。研究植被与土壤基质的关系,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从植被和土壤这两个角度确定植被的地带性地位,从而更好地解决有关植被区划单位的划分。7)植被区划研究应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密切结合。实际上,植被区域分异复杂和急剧变化的地区(如西秦岭地区)往往是植物种和植被类型的生物多样性中心。对这里的生物多535 6期孙世洲: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536植 物 生 态 学 报22卷 

样性研究有助于解释这里复杂的自然环境及其与周围地区的联系,从而可以解决植被区划中所存在的有关问题。

8)必须将数量生态学方法应用到植被区划研究,使中国植被区划研究进入新的阶段。至今,几乎所有的植被区划工作尚停留在定性状况,从工作效率和精确性来说是远远不够的。今后除按数量生态学方法做好必要的野外工作外,还应做好已有原始资料的处理,以便利用植被数量生态学方法确定各类区划指标,更加科学而严密的进行分区和定界,并建立中国植被区划数学模型。

9)植被区划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研究工作。它涉及植被分类、植物区系、综合农业、气候、土壤、地质、地貌等多种学科。从这个意义上说植被区划非常接近于生态区划。许多外国学者的生态区划和生态类型图件及著述,实际上就是植被区划和植被类型学作品(K chler,1973;Càé±3±.1979)。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很多国家仍在进行植被区划研究。1995年9月在圣彼得堡举行的第一次亚洲植被图国际会议决定进行国际合作编制亚洲植被图和亚洲植被区划图。植被区划不仅具有重要科学意义,而且对国家基本建设、区域规划、社会经济发展、自然保护和相关科学研究等都有重要意义和不可代替的作用。至今我国综合农业、宏观生物学、气候学、地理学、环境保护学和产业部门所形成的区域概念,都与我国植被区划研究有直接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这一研究方向。

参 考 文 献

黄秉维,1944:中国之植物区域,浙江大学文史地杂志,1(3)。

钱崇、吴征镒、陈昌笃,1956:中国植被区划草案,中国自然区划草案,北京:科学出版社,83~142。

侯学煜、马溶之,1956:中国植被-土壤分区图,北京:地图出版社。

刘慎谔、冯宗炜、赵大昌,1959: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植物学报,8(2)87~105。

刘慎谔、冯宗炜、赵大昌,1959:再论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植物学报,8(4)284~286。

曾昭璇,1959:“关于中国植被区划的若干原则问题”读后,植物学报,8(4)279~283。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1960:中国植被区划(初稿),北京: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1960:中国的植被,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侯学煜,1961:论植被分区的概念和理论基础,植物学报,9(3~4)275~286。

侯学煜,1963:试论历次中国植被分区方案中所存在的争论性问题,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1~2)1~23。

侯学煜,1965:中国植被区划图,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北京:国家测绘总局出版。

中国植被编辑委员会,1980:中国植被,北京:科学出版社。

侯学煜,1981:再论中国植被分区的原则和方案,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5(1)290~301。

侯学煜,1988:中国植被地理,中国自然地理,植物地理(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

周光裕,1981:试论中国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的边界,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5(4)302~307。

刘濂,1981:关于河北境内森林草原区的划分,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5(4)308~312。

李博、雍世鹏、曾泗第等,1990:生态分区的原则、方法与应用,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学报,14(1)55~62。

姜恕,1994:论西藏高原及其边缘山地的植被地带分异,植被生态学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100~111。

王义凤,1991:黄土高原地区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资源及其合理利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82~104。

谢长富等,1991:垦丁国家公园亚热带雨林永久样区之调查研究,保育研究报告,第76号,1~179。

谢宗欣、谢长富,1990:南仁山区亚热带森林树种组成和分布类型,台湾省立博物馆年刊,第33期。

高国栋、陆渝蓉,1981:中国物理气候图集,北京:农业出版社,143。

Chang-Fu Hsieh et al.,1990:S 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of th e W indw ard and Leew ard Forests in the W ushipi Natu re

Preserve ,Northeas tem Taiw an J our nal of T aiw an M use um 43(2):157~166,December .

K ch ler A.W.,1973:Prob lem s in class ifying and mapp ing vegetation for ecological regionaliz ation,E cology ,54(3).Voeik ov A.G.,1981:Climatic atlas of A sia ,Published by U nes co.

àé±3±B.B.,1979:P ±??o?????í?á±??à3?±???±?oé???o??±??±?. 1μ±??????3à?±??±?o2o???à′àà?μ????o?.

?±μ??o? ±??CCC P ,1964: o1o?àreo ′pa ?oé???o? ??±? o?±, à??3±.著名生态学家李博院士逝世

著名生态学家、《植物生态学报》编委、中科院院士、内蒙古大学教授、《中国

植被图》副主编、中国农科院研究员、九届全国人大代表李博先生于1998年5月21日在匈牙利参加学术会议期间不幸逝世,享年70岁。

李博院士一生从事草地生态学研究,为我国的植物生态学的发展作出过重

要贡献。他的逝世,对我国植物生态学事业是一重大损失,本刊编委会对此深表哀痛,并致深深的哀悼。

《植物生态学报》

编委会、编辑部537 6期孙世洲: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

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关系

专业选修课论文 学校:云南师范大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班级:08生科A 姓名:龚兴鹏 学号:084120010 科目:植物地理学 教师:崔明昆(副教授)

从气候的角度来论述我们国家植被的分布规律 作者:龚兴鹏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08生科A班 学号:084120010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 正文: 我国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由于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夏季盛行着由海洋来的热带气团和赤道气团,主要是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带着湿气吹向大陆。又由于我国地形十分复杂,高山众多。东西走向的山脉对寒潮向南流动起着不同程度的阻挡作用,成为温度带的分界线。 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脉对太平洋东南季风深入内陆起着明显的屏障作用,与划分东南湿润气候区和西北干燥气候区的分界上有着密切的关系。西藏高原南部东西走向的山脉和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对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入境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另外,来自北赤道的暖洋流在接近我国台湾东岸时,顺着琉球群岛转向日本本州东岸方向向东流去,因此这支暖洋流对我国大陆,特别是对北方气候未能发生直接增温加湿的作用,所以我国温带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 在上述所有自然地理条件的综合影响下,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向地带性分布。 1气候与中国植被的分布 1.1.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 气候制约着植被的地理分布,植被是区域气候特征的反映和指示,两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中国植被分区方案大都认为我国基本的植被区有8至9个,即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以及雨林季雨林、草原、荒漠以及高寒植被.秦岭淮河线是一条重要的水分气候带,而不是温度带,不是亚热带植被的北界. 我国亚热带植被的北界基本上沿长江北岸,从杭州湾经太湖、安徽宣城、铜陵经大别山南坡到武汉往西,与WI值130-140 ℃·月一致. 我国热带区域的面积极小,仅分布在海南岛的东南部和台湾南端及其以南地区[2] 1.2 受寒流的作用,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尤其是北亚热带森林中,落叶的成分较多。而夏季又受太平洋东南季风和印度洋西南季风的影响,使我国东南部地区和西南部地区可以获得大量的降水。地形的复杂,峰峦逶迤的高山,使东西去向

中国植被的分布与气候地形的关系

从气候的角度论述我国植被分布规律 摘要:中国地域广阔、山体众多,是世界上植被类型最丰富的国家。在大尺度的宏观范围内,中国的植被的分布规律遵循纬向地带性、经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的规律,还受到地形,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本综述结合气候,地形等因素,论述我国植被的分布特点。 关键词:植被分布,气候,地形 我国位于欧亚大陆东南部季风气候区,幅员辽阔,地形结构特别复杂,具有从寒温带到热带,从湿润到极端干旱的不同气候带(区)。同时,我国西北位于世界最大的陆地——欧亚大陆的腹地,东南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西南有世界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这样的地理配置使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与环境的显著特点呈现出高度的不稳定性,而由此导致的我国植被分布既有水平地带性分布,又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还受到气候等因素的很大的影响[1]。 从广东湛江北上至黑龙江省最北端的漠河,从南到北,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的是纬向地带性植被分布。因为随着纬度的增加,温度会降低,平均纬度每增加1度,温度会下降0.5℃~0.6℃。由于温度随纬度增加而逐渐下降就使南方热带和亚热带植物种类因无法适应低温而不能分布到纬度较高的区域,这样就在从南到北的方向,由于温度的不同,便形成了热带气候、亚热带气候、暖温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温带气候。在不同的气候带下就发育着不同的植被类型。 但是从上海到达新疆的乌鲁木齐,却穿越了东部的森林区、中西部的草原区和西部的荒漠区。也就是说,从东部至西部你经历了中国的湿润区、半湿润区和干旱区3个气候类型。 1 中国植被的地带性分布 1.1 中国植被经向地带性分布 我国东南部和东部濒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则处于欧亚大陆的腹地,像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东到太平洋3500多千米,西离大西洋6900多千米,北距北冰洋3400多千米,南至印度洋约2500千米。再加上四周被高山包围;北有阿尔泰山、西有准噶尔界山、南有昆仑山、东有北山等,使上空大气环流中的水汽又很难到达新疆上空,因此形成了东西地区水分巨大的不同。导致水分从我国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深入的过程中,降水越来越少,夏季温度越来越高,大陆性气候越来越强,从而使植被发生了变化。这种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的分布格式称为植被的经向地带性。 1.2 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分布 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在我国表现得十分明显。地带性植被是指能够最充分地反映一个地区气候特点的植被。我国位于世界上最广阔的欧亚大陆东南部的太平洋西岸,西北部深入大陆腹地。冬季盛行着大陆来的极地气团或北冰洋气团,常形成寒潮由北向南运行。侵入我国的寒流大致有三条主要路线;第一条是由西伯利亚西北部出发,向南由新疆或蒙古侵入河西走廊进入我国内地;贯穿中国大陆;第二条是由西伯利亚东部向南经过我国东北、内蒙古到达华北平原,遇到泰山阻挡后分为两支,其中一支由山东半岛北部入渤海,另一支在大陆南进时又受大别山和桐柏山的阻碍,再次分为二股气流危害我国南方地区;第三条是由西伯利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

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1.我国湿润区的山地植被带谱结构和特征 (1)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系列特点决定于山地所处的纬度,带谱的结构从北向南趋于复杂,层次增多。 (2)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各个垂直带的海拔高度位置随纬度带由北向南而相应升高。 (3)每一个纬度地带的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中,都具有本地带特有的山地植被类型,反映了水平气候地带的特征。 (4)在旱季显著的山地,同一垂直带谱内阴坡与阳坡的森林植被类型有较大差别;而在较湿润和旱季不明显的山地,阴阳坡的森林类型差别不大。 2.我国干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和待征 (1)从东到西,随着干旱程度的加强,山地植被的基带由: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温带荒漠。 (2)从东到西,山地森林带的位置由基带上升到中山带,这是与山地湿润带在干旱地区的上移相关的植被地理分布现象。 (3)草原带位置也由东向西升高,在草原地区,它们是基带;到了荒漠地区的!妇地则成为第二垂直寸告。 (4)在干旱地区,气候愈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结构愈趋于简化。 (5)干旱地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坡向性十分显著,而在湿润区由于湿度条件较一致,不同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 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 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 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 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内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十章 自然植物群落的类型及中国植被的分布 第一节 自然植物群落的主要类型和分布 世界上不同的地带生长着不同类型的植物群落。它们的分布,决定于群落所在的生态环境和历史原因,但是气候常在其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因此,大多数类型的植物群落在分布上是有地带性的。以下将分别叙述世界植物群落的基本类型和他们的分布。 一、常雨林和红雨林 这两类群落都出现在潮湿的地带。 常雨林又称为潮湿热带雨林,分布在终年湿润多雨的热带(年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分配均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常雨林分布在南美亚马孙河流域和赤道非洲的西部,其他如中美的东部,印度西南沿海,中印半岛的西部,我国的台湾南部、海南岛,以及许多热带岛屿上,也都有出现。常雨林分布在雨量最充沛、热量最丰富,热、水与光的常年分配最均匀的地带;相应地,常雨林就成为陆地上最茂盛的植物群落。在常雨林里,植物种类很多,每公顷的地面上可以出现二、三百种以上的树种(也有种类较少的情况)。树木的分枝少, 树 冠小,树身高挺,有些树种在树干下部 产生许多板状跟、像护墙一样围绕着高 大的树身。由于乔木的高度不等,因此 常雨林的树冠常参差不齐。成层结构很 发达,乔木层多至4~5层,下面还有灌 木层和草本层。藤本植物纠缠交错,如 棕榈科的省藤属(Calamus )缠绕茎长可 达300米,附生真蕨类和附生的兰科植 物最为常见(图10-1)。这些附生植物 大量出现,种类也很多。除附生的藻类 和藓类外,还经常出现附生的蕨类和有 花植物,尤其是附生植物不但生在枝干 上,还生在叶上,似乎形成特殊的空中 花园。常雨林中所有植物都是常绿的, 终年生长,轮流开花。很多树木,例如 可可属(Theobroma )、木波罗属 (Artocarpus )、榕属(Ficus )以及柿属 (Diospyros )等的许多种,能在树干和 老茎上直接开花结实(图10-2)。常雨林中所有植物的芽都没有牙鳞。林内湿度很高,林下植物具有大而柔软的叶, 显示出湿性植物的特征;但上层乔木的 叶由于有时接触到晴朗炎热的天气,所以通常革质、坚硬、具光泽,带有旱生特征。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 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 (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 (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 (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 (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

中国植被区划 最后

中国植被区划 学院:林学院 专业: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 姓名:李银莲 学号:2010203025

中国植被区划 一、几个定义 植被:一定地区中植物群落的总体。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植被受纬度(热量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南北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植被受经度(水分条件)影响所呈现的东西向分布规律。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植被受海拔高度(水热条件)影响所呈现的垂直分布规律。 植被区划:在一定地段上依据植被类型及其地理分布的特征等划分出高、中、低各级植被组合单位。 二、中国的植被类型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树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地带;温带草原地带;温带荒漠地带 3、植被区域基本特征 I. 寒温带针叶林区域 我国称寒温性针叶林,系指主要分布于寒温带及中、低纬度山地的针叶林。针叶林主要由耐寒的针叶乔木组成,它们在欧洲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分布最为普遍,构成一条非常明显的针叶林带。它们的北方界线就是整个森林带的最北界线。 针叶林分布区的气候比夏绿阔叶林更具有大陆性的特点,夏季温凉,冬季严寒,最温暖的七月平均气温10℃~19℃,最冷月份在欧亚大陆的西部为3℃,在我国东北地区达-20℃,在西伯利亚甚至降至-52℃,一年中温度超过10℃以上的只有1—4个月。而严寒月份连续2—3个月,在雪被不多的地方,经常有很厚的冻土层。一般说来,植物生长期是很短的。年降水量为300—600毫米。 针叶林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外貌非常特殊,很容易和其他森林类型区别。由于组成的优势种不同,外貌也有差异。一般来说,由云杉属(Picea)和冷杉属(Abies)树种组成的针叶林,可以见到圆锥形和尖塔形树冠;由松属(Pinus)组成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气候对xx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 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 xx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xx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xx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

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 叶林 2、我国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 第一章人的由来 1 2进化论的建立者是19世纪的达尔文 3、演变大致过程:环境变化→下地生活→直立行走→前肢解放→制造工具→大 脑发达→产生语言 3 输精管---输送精子 4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5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征,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 (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6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 种为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能提供能量。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含糖类较多的食物奶、蛋、鱼、肉 含蛋白质较多的食物肥肉、大豆、花生 含脂肪较多的食物葡萄糖、蔗糖、淀粉 无机盐:钙——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牛奶 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磷——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 铁——缺铁性贫血(乏力、头晕)动物肝脏、菠菜碘——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海带、紫菜、碘盐 锌——生长发育不良、味沉发生障碍 维生素A——皮肤干燥,夜盲症,干眼症鱼肝油、动物肝脏 维生素B ——神经炎,脚气病,消化不良,食欲不振 1

维生素C ——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牙龈出血 桔子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症 牛奶等 2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收器官) 消化腺:唾液腺——唾液淀粉酶 肝脏——胆汁(化成脂肪微粒) 胃腺——胃蛋白酶 胰腺、肠腺——含有消化糖类、 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3、三大营养物质的消化过程: 4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胃、小肠) (胆汁)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获

Dialogue 对议天下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 中国植被图1: 100万说明书(电子版)中国植被区划图(1:600万)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院士、张新时院士等3代200余位科学家历经了30多年艰辛工作所完成的科 学成果, 该成果包括: (1)《中国植被图(1:100万)》64幅; (2)《中国植被区划图 (1:600万)》1幅; (3) 图件说明书即《中国植被及其地理格局》2卷; (4)中国植 被类型图、植被区划图及其说明书电子版; (5)相关数据库(植被类型图、植 被区划图、地理环境数据库); (6)植被信息管理系统(VIS)。 中国植被图表明了中国11个植被类型组、55个植被型、960个植被群 系和亚群系, 以及2000多个群落优势种、主要农作物的分布。中国植被区 划图将全国划分为8个植被区域、116个植被区和464个植被小区。 该项成果在以下7个方面做出了重要创新和突破: 1. 中国植被图 (1:100万)是世界上首部最大和最完备的植被图件; 2. 提出以植被群落外貌、 群落优势种及其生态地理特征为指标的植被综合分类原则, 是植被生态学 和植被制图的新进展; 3. 重新调整和修改了中国植被区划的八大植被区域的 界限; 4. 明确提出"青藏高原隆起是导致中国植被类型和分布格局发生巨大 变化的根本成因"的重大创新性学术观点; 5. 全面定位中国农业植被的地理 分布格局并反映了我国独特的农业植被类型系统; 6. 台湾省植被图的编制是 中国植被图的重大突破, 是海峡两岸学者合作的新成果; 7. 植被图的数字化 引发了制图方法的创新与应用上的极大进展, 开启了植被制图新纪元。 该项成果不仅是生态学和地理学的基础性研究工作, 也是农林牧业发 展和生态建设的重要依据; 是全国农林牧业区划与规划, 县、地以上行政单元和大中流域经济建设规划、中近距无线电通讯、检验检疫、军事医学、 科研和公众教育必备的数据源、图件和重要参考资料, 已在水利部、环保 部等20多个国家单位44项重大研究项目中得到深入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万)》的编研及其数字化"是

中国植被

(一)《中国植被》分类系统 吴征镒教授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科学出版社,1980年),采用的分类单位有三级,即植被型(高级单位)、群系(中级单位)和群丛(基本单位)。每一级分类单位之上各设一个辅助单位,即植被型组,群系组与群丛组。此外,在某些主要分类单位之下设亚级,如植被亚型,亚群系等。各级分类单位的具体划分标准如下。 植被型组:凡是建群种生活型相近并且群落的形态外貌相似的群落联合为植被组,如针叶林、阔叶林、荒漠、沼泽等,全国共划分出10个植被型组。 植被型:在植被型组内,把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近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型,如寒温带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等。全国共分出29个植被型,其中地带性植被型26个,它们各自反映了一定的生物气候带,例如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区域的代表等,其余3个植被型为隐域性植被,即草甸、沼泽、水生植被。 植被亚型:在植被型内根据优势层片或指示层片的差异进一步划分亚型。如落叶阔叶林分三个亚型,一是典型落叶阔叶林,以温带落叶阔叶乔木层片占绝对优势,为温带湿润地区地带性植被的代表类型;二是山地杨桦林,以杨柳科与桦木科的小叶树种占优势,常见于温带山地,多具次生性质。三是河岸落叶阔叶林,以耐湿的或耐盐湿的乔木树种占优势,与特殊的地下水条件相联系。 群系组:在植被型或亚型范围内,根据建群种亲缘关系近似(同属或相近属)、生活型近似或生境相近划分群系组,如温性常绿针叶林可分出温性松林、侧柏林等群系组,典型草原可分出丛生禾草草原、根茎禾草草原、小半灌木草原等群系组。 群系:凡是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系。如辽东栎林、大针茅草原、红砂荒漠、芨芨草草甸,等等。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中国植被区划历史及其发展状况 刘向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摘要:植被区划对于国家的农业布局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文章在介绍我国植被区划历史的同时,结合现阶段植被区划研究现状,指明了我国植被区划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植被区划;发展;历史 植被区划,是指根据植被类型及其组合,结合其形成因素而对某地区进行植被分区。植被区划侧重于植被空间分布规律性的研究,强调地域分异性原则。其最主要的依据是该地区的植被类型、组成植被的植物区系以及它们的环境条件。植被区划是植物地理学与地植物学最基本的工作,植被区划本身对于农业、林业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伴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植被区划工作对于认知环境变化和合理利用各类地理资源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 我国植被区划历史 1.1 植被区划的由来 对某地区的植被按照群落特征进行相应分区的做法自古就有。古人在从事种植、狩猎等原始农作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草原、森林、荒漠、沼泽等不同的植被分类单位之间明显的差别。在我国古代如《诗经》、《管子》、《梦溪笔谈》、《徐霞客游记》等文学著作中已经有了对植物群落与水分、光照、土壤等环境因素关系的论述。但是受制于我国古代重视技艺而轻视理论创新的观念,我国古代只是产生了植被生态学的早期萌芽,并没有催生近代植被区划及其相关的理论科学体系。 真正意义上的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起源于近代的欧洲。文艺复兴以后,伴随着西欧工业革命的进程,资本市场的蓬勃发展激发了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德国哥廷根大学教授C.L.Willdenow和法国植物学家A.BonPland以及他们的学生对欧洲大陆以及南美洲中部和北部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大量的工作并发表了相关的研究论文及专著,被认为是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研究的开端。随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植物生态学及地植物学在欧洲快速发展,至20世纪中期,相继形成了法瑞学派、英美学派和俄罗斯学派三大学派,不同学派之间的相互争鸣极大地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快速发展。 1.2 建国前的植被区划工作 民国时期,伴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一批青年学子相继奔赴欧美等国家学习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其中就有不少人学习植被生态学及植被区划的相关知识。刘慎谔1929年在法国发表了他关于法国山地植物地理研究的博士论文;回国后,他在及其艰难的情况下徒步考察了我国西北、西南、华南等地区的植物资源状况,采集到了诸多宝贵的植物标本,并对我国西部及南部的植被进行了初步的区划,发表有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如:《中国北部及西部植物地理概论》、《中国南部及西部地理概论》、《黄山植物分布概要》等,为我国今后进行大规模的植物区系调查及植物区划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还有杨承元、樊庆笙、郑万钧等人也在这一时期对我国不同地区的植物区系进行了调查,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国的植被生态学也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侯学煜就植被与土壤之间的关系做了大量的调查,并达标有论文集《指示植物》,1947年,年轻的植物学家张宏达远赴西沙群岛进行植被调查,并发表了《西沙群岛的植被一文》,这一系列的工作被认为是我国

气候对中国植被分布规律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中国气候复杂多样,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一定地区内植物群落的总体称作植被,植物群落是构成植被的基本单位。地球上不同植被类型的分布基本上决定于气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其它有关的自然要素。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关键词]:中国植被自然要素气候条件分布规律 一、中国气候的特征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 我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首先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浅谈气候条件与中国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摘要:植被类型的出现,主要决定于气候条件,由于我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具有不同的生态地理条件,与此相应,也有不同的植被类型。本文主要从我国的气候条件来阐述我国的植被类型的地理分布。 关键词:气候类型植被类型植物群落 中国陆地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大部分位于中纬度气候,而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互角逐的地带。影响此地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因此我国一年中辐射能收支差额的变化较大,四季分明。最冷月的平均气温在15~18℃以下,有4~12个月平均气温在10℃以上。全年可能蒸散能量在130~52.5cm之间。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都很显著。再加上北半球中纬度地带大陆面积较大,受海陆热力对比和高耸庞大地形的影响,因此我国气候更加错综复杂。 一、中国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季风气候。 包括台湾省的南部、雷州半岛和海南岛等地。年积温>=8000℃,最冷月平均气温不低于16℃,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年平均不低于5℃,极端最低气温一般不低于0℃,终年无霜。 2、亚热带季风气候。 我国华北和华南地区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在4500--80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8--0℃,是副热带与温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夏季气温相当高(侯平均气温>=25℃至少有6个侯,即30天),冬季气温相当低。 3、温带季风气候。 我国内蒙古和新疆北部等地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1600--3400℃之间,最冷月平均气温在-28--8℃、夏季侯平均气温多数仍超过22℃,但超过25℃的已很少见。 4、温带大陆性气候。 广义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及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包括温带沙漠气候、温带草原气候。 5、高原山地气候。 我国青藏高原及一些高山属于此种类型的气候。年积温低于2000℃,日平均气温低于10℃,最热的气温也低于5℃,甚至低于0℃。气温日较差大而年较差较小,但太阳辐射强,日照充足。 二、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图1.1) 植被是某一区全部植物群落的总称。陆地表面分布着各种类型的植物群落,如森林、灌丛、草原、荒漠、草甸、沼泽等,总体为该地区的植被,又分为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本文主仅介绍我国自然植被。中国植被的主要类型和地理分布中国几乎包括世界上除了极地冻原以外所有主要植被类型,并有高原高寒植被。全国自然植被包括29植被型、52亚型和600多个主要群系。 (一)、热带植被 热带植被主要包括下列植被类型:热带雨林、热带季雨林、热带稀树草原和红树林等。 (1)、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是由耐阴、喜湿、喜高温的常绿种类组成,并具有丰富的附生植物和木质藤本植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的植物群落。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广东、广西至云南和藏东南的热带地区。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中国植被区划图

植物生态学报 1998, 22(6)523~537 Acta Ph ytoecologica Sinica 关于中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的 中国植被区划图 孙世洲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 100093)a 摘 要 本文将中国植被区划的原则、依据、指标和标志作了明确说明和区分。将中国植被区划系统分为4级:超级单位为植被带,全国分为森林带、草原带和荒漠带。第一级单位为14个植被区域,第二级单位为植被地带,第三级单位为植被区。对这些区划单位的划分,充分吸取了以往历次中国植被区划方案的成果,并对很多区域单位的界线,依照新资料作了改动。 关键词 中国植被区划 植被区划标准 植被区划系统 C ONC ERNING THE VEGETATION C HINESE REGIONALIZATION MAP AS A PART OF IN THE NATURAL GEOGRAPHICAL ATLAS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un Shizhou (I nstitu te of Botan y,the Chinese A cad emy o f Sciences,Beij in g 100093) Abstract T his paper explicitly defines t he principles,bases,indices and marks of 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 syst em was classif ied int o4lev-els.T he super level unit is vegetat ion biome.T he whole country can be subdivided int o forest biome,g rasslands biome,and desert biome.T he primary unit is veget at ion region,having14 ones in China.T he secondary unit is vegetat ion zone and t he t ert iary unit is vegetation area. T he above division scheme has f ully absorbed t he achievement s of previous Chinese vegetation regionalization schemes.T he borders of many regionalizat ion unit s,w ere modified according to the updated mat erials. Key words Chinese veget ation regionalizat ion,Standards of vegetat ion regionalization,Vege-tation regionalizat ion syst em 中国植被区划始自黄秉维(1944)发表的中国植物区域图。1956至1959年,先后有钱崇(1956)、侯学煜(1957)、马溶之、刘慎谔(1959a,1959b)、曾昭璇(1959)等多次发表过中国植被区划及有关论述,明确了植被区划图与植被类型图的根本区别,探索了中国植被区 a本文于1996-03-22收稿,1996-11-18收到修改稿。 1979~1985年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重点科学技术项目。本图是1997年出版的最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地图集》中植物图组的主图之一。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 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 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 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 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 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 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无霜期长达240——300天,7110℃年积温为4500——7500℃,年平均气温为14——21℃,最热月七月均温为28——29℃,年降水量为1000——1800毫米,集中在5——9月,但不像华北地区那样特别集中。在这样温湿的气候下,植被主要是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和竹林,在山地上部和石灰岩山地为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 本区域可分为东部和西部两个亚区域,大致以松潘、泸定、水城、百色一线为界。东部亚区域西部亚区域 4.华南、西南热带雨林、季雨林区域 这一区域包括北回归线以南的云南、广东、广西、台湾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西藏东南缘山地和南海诸岛。它是我国热量最充足的地区,全年积温为7500——9000℃或更高,年平均气温为21——25.5℃,一月平均气温为12——20℃,年降雨量为1200——2200毫米。这里的代表性植被是常绿阔叶雨林和季雨林。树木有老茎生花、板状根、气根、滴水叶尖等热带植物形态特征以及大量的藤本植物、纹杀植物、附生植物等热带热带植物生活型特征。按照热量条件和植被特点,本区域可分为两个植被带。 热带雨林、季雨林带: 5.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V.内蒙、东北温带草原区域: 包括东北平原、内蒙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年降水量为300——500毫米,属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植被主要为禾草草原,以耐旱的多年生根茎禾本科草类为主。植物有明显的旱生形态,如叶子卷曲、细长,深根系,茎、叶上有茸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