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薯的品质特点及其开发

合集下载

甘薯高产技术十大要点

甘薯高产技术十大要点

甘薯高产技术十大要点甘薯,具有适应性广、耐旱、再生力强、产量高、品质优等特性。

近年来,根据市场需求,充分利用当地交通便利、土质良好、人力资源丰富,栽培技术高等优势,大力种植甘薯,既为城市提供充足的食品资源,又增加了农民收入,现将甘薯高产技术要点介绍如下:一、选种:按照甘薯的用途可选用不同品种。

食用品种选用纤维少、食味甜、耐贮藏、晒干率高的品种;饲料品种可选用茎叶茂盛、再生力强、生长快、叶大无苦味、薯块大、淀粉高的品种。

二、土壤改良:由于甘薯的根系及块根膨大需要深而厚的疏松土壤条件,要获得高产,必须深耕晒垄。

对于底土结构良好和肥沃的土壤,深耕曝晒后即可栽种。

而对砂多泥少或粘连性强的土壤,要使砂泥比例达到四砂六泥或半砂半泥,为甘薯块根生长发育创造疏松的良好耕层。

三、作垄:甘薯一般都采用平栽和垄栽两种栽培方式,而垄栽优越于平栽,所以通常选用垄栽。

作垄的大小应因地制宜,视品种、生长期等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采用单行种植为宜。

保水力强的土壤,垄宜高、稍窄,保水力差的土壤,垄宜矮、稍宽。

作垄一般习惯采用“内粗外细”的薯垄。

四、选苗、栽插:选苗一般采用叶片大而厚绿,节间短而均匀,无病虫害的苗,并选用顶部苗。

苗一般割21-24cm为宜,现割现插,割苗应在早上露水干后较好,减少水份量损失,有利栽插成活率高。

栽插的方法很多,有直插、斜插、水平浅插等,一般采用水平浅插法,栽插深度4-8cm(砂土宜深些,粘土浅些)。

一根6-9节的薯苗,入土5-6节即可,插苗后覆土压实土壤,但粘湿土不宜太实,否则造成土壤板结,反而不利生长,插后要浇定根水,有利成活。

五、查苗、补苗:甘薯栽插后3-4天后,应查苗,如发现有死苗,必须及时补苗,以促全苗,补苗后浇足肥水,可使薯生长平衡。

六、中耕除草:中耕除草的时间多在插后10多天后至封垄前,原则是“前深后浅,上浅腰深”。

第一次中耕时根系未发达,中耕可深些,随着时间,根系逐渐发达,薯块已逐渐膨大,中耕要浅些。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海南是我国重要的甘薯生产区之一,该地区具有独特的气候环境和土地资源,对甘薯品种的选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以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其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为该地区甘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1. 农艺性状比较1.1 生长势和生育期海南本地甘薯品种生长势强,生育期长,一般在6-8个月左右。

其中,龙婆甘薯、海南薯和文昌1号等品种生长势较强,生育期长达8个月以上;而海口红、东方红和琼中1号等品种生长势相对较弱,生育期在6-7个月之间。

1.2 产量和品质海南本地甘薯品种产量相对较高,其中海南薯、文昌1号和龙婆甘薯等品种产量较高,一般可达到每亩6000-8000公斤;而海口红和东方红等品种产量相对较低,一般在每亩4000-5000公斤之间。

同时,海南本地甘薯品种的质量较好,颜色艳丽,口感好,其中以龙婆甘薯品种的品质最好,淀粉含量高,口感香糯。

1.3 抗病性能海南本地甘薯品种普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其中以龙婆甘薯品种的抗病能力最强,对甘薯斑点病、叶枯病等病害具有较好的抵抗力;而海口红和东方红等品种的抗病能力相对较弱。

2. 营养品质比较2.1 维生素含量研究发现,海南本地甘薯品种中富含维生素A、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营养素。

其中,维生素A主要存在于深色甘薯中,如海南薯和文昌1号等品种,每100克龙婆甘薯中维生素A含量可达到6000IU以上;维生素C主要存在于淡色甘薯中,如海口红和东方红等品种,每100克甘薯中维生素C含量可达到60毫克左右;而维生素E主要存在于油质甘薯中,如龙婆甘薯品种,每100克龙婆甘薯中维生素E含量可达到1.2毫克以上。

2.2 矿物质含量海南本地甘薯品种中富含钾、镁、钙等矿物质,其中以龙婆甘薯品种的矿物质含量最高。

研究发现,每100克龙婆甘薯中钾含量达到了368毫克以上,镁含量达到了23.4毫克以上,钙含量达到了32.4毫克以上。

而其他品种矿物质含量相对较低,如海南薯等品种,钾、镁、钙含量分别为290.6、16.6、22.6毫克左右。

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主要评价指标

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主要评价指标

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主要评价指标甘薯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对于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评价,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和分析。

一、产量和品质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首要评价指标是产量和品质。

产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经济效益和供应能力。

而品质的好坏则决定了甘薯的口感和食用价值。

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应具备高产、高糖、低淀粉、口感好等特点,确保其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外观和形态特征对于鲜食型甘薯品种的评价还要考虑其外观和形态特征。

外观应具备块形规整、色泽鲜艳、表面光滑等特点,以增加甘薯的吸引力和美感。

形态特征包括甘薯的大小、形状、纹理等,这些特征也会直接影响到甘薯的可加工性和食用体验。

三、抗病虫害能力甘薯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因此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应具备较强的抗病虫害能力。

抗病虫害能力包括耐病、耐虫、耐逆等,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甘薯的质量和安全性。

四、耐贮藏性和运输适应能力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应具备较好的耐贮藏性和运输适应能力。

耐贮藏性是指甘薯在长时间贮存过程中能够保持较好的品质和口感。

运输适应能力是指甘薯在运输过程中能够抵御挤压、震动和温度变化等外界环境的影响,保持其完整性和食用价值。

五、适应性和适地性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应具备较好的适应性和适地性。

适应性是指甘薯品种能够适应不同地区的气候环境和土壤条件,稳定地生长和产量。

适地性是指甘薯品种在特定地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该地区的温度、湿度、光照等自然条件,以达到最佳生长和产量。

六、种植管理和栽培技术要求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评价还要考虑种植管理和栽培技术要求。

种植管理包括甘薯的育苗、定植、病虫害防治、施肥等环节,要求品种对不同管理措施有较好的适应性。

栽培技术要求包括甘薯的栽培周期、水分要求、光照要求等,要求品种对不同技术要求有较好的适应性。

优质鲜食型甘薯品种的主要评价指标涵盖了产量和品质、外观和形态特征、抗病虫害能力、耐贮藏性和运输适应能力、适应性和适地性以及种植管理和栽培技术要求等方面。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

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比较海南是我国的热带岛屿,气候湿热,适宜农作物种植。

甘薯是当地的重要农作物之一,也是当地人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

甘薯在海南有着丰富的种质资源,种类繁多,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也各有特点。

本文将重点对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的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进行比较和分析,旨在为甘薯的种植和利用提供参考。

一、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的多样性海南本地甘薯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品种的丰富。

根据当地农民的观察和传统经验,海南本地甘薯种类繁多,大致可以分为红薯、白薯和黄薯三大类。

红薯主要以“红薯蛋”、“红薯猪”等品种为代表,呈红色的外观,淀粉含量较高;白薯主要以“白薯鸡”、“白薯猪”等品种为代表,呈白色或淡黄色外观,淀粉含量适中;黄薯则主要以“黄薯鸡”、“黄薯猪”等品种为代表,呈黄色外观,淀粉含量较低。

还有部分混色和斑驳的甘薯品种,形状大小各异。

1. 生长周期海南本地甘薯的生长周期因品种而异。

一般来说,红薯生长周期较长,需要120-150天左右;白薯和黄薯的生长周期较短,一般为100-130天左右。

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这些甘薯品种都能够很好地生长和发育,适合当地的种植环境。

2. 抗逆性在海南的气候条件下,甘薯要能够适应高温多湿的环境。

经过长期的栽培和种植,海南本地甘薯具有较好的抗逆性,能够很好地抵抗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侵害。

3. 产量根据当地农民的种植经验,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的产量因品种而异。

一般来说,红薯的产量相对较高,白薯和黄薯的产量较为稳定。

农民在栽培的过程中也会根据土壤的肥沃程度、施肥的方法和时机等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整,以获得更好的产量。

1. 营养成分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的营养品质也有一定的差异。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甘薯在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维生素含量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红薯因为淀粉含量较高,所以热量也相对较高;白薯和黄薯则在淀粉含量和热量上相对较低,但是富含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2. 口感和风味海南本地甘薯种质资源在口感和风味上也各有特点。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菜用型甘薯是一种以甘薯为原料制成的菜品,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独特的口感,备受消费者青睐。

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重视和对新鲜、天然食材的追求,菜用型甘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将从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以及产业展望三个方面来进行介绍。

一、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二、菜用型甘薯的主要栽培技术1. 土壤选择:菜用型甘薯喜欢温暖、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合深厚、疏松、细腻的砂质壤土或壤土,PH值为5.5-6.5的土壤最适宜。

2. 种植方法:秋季是菜用型甘薯的主要种植时间。

种植前需要对土壤进行耕作整地,将土壤松软、杂草清除干净。

菜用型甘薯的种植方式以扦插法为主,将处理好的扦插插入土壤中,保持植株的生长。

3. 施肥管理:菜用型甘薯的肥料管理非常重要,可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复合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4. 病虫害防治:在菜用型甘薯栽培中,需要及时防治甘薯蚜虫、甘薯蛋白虫和甘薯蚜等病虫害,以保证植株的生长。

5. 灌溉管理:菜用型甘薯需求水分较大,应注意合理的灌溉管理,避免干旱或过湿的情况发生。

6. 适时收获:菜用型甘薯一般在生长120-150天左右适合收获,需根据生长情况和气候变化适时进行收获。

正确的收获方法有利于保持甘薯的质量和口感。

三、产业展望菜用型甘薯是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和绿色食材的重视,菜用型甘薯未来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菜用型甘薯的消费市场需求增长迅速,特别是在中高端市场,消费者对新鲜、天然、健康的食材需求强烈,菜用型甘薯完全符合这一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菜用型甘薯在餐饮行业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在西式烹饪中,菜用型甘薯被越来越多的厨师和餐饮企业采用,为菜肴增添了特色和营养价值,推动了菜用型甘薯产业的发展。

与此菜用型甘薯的加工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菜用型甘薯制品的种类和品质在不断提升,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食品的追求。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

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与产业展望菜用型甘薯,是指用于食用的甘薯品种,其主要特点是产量高、适应性强、口感好、营养丰富。

菜用型甘薯在中国已经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而且随着人们对健康、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菜用型甘薯的产业也正迎来发展的良好机遇。

本文将就菜用型甘薯的特点、主要栽培技术和产业展望进行详细介绍。

一、菜用型甘薯的特点1.产量高:菜用型甘薯在适宜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下,其单位面积产量比普通的蔬菜要高,这使得它在农业生产中有着很高的种植价值。

2.适应性强:菜用型甘薯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强,耐阴、抗旱、耐盐碱,是理想的绿色食品作物。

3.口感好:菜用型甘薯的口感细腻、味甜爽口,且富有弹性,适合烹饪各种美食。

4.营养丰富:菜用型甘薯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对于身体健康有着很好的滋补作用。

二、菜用型甘薯的主要栽培技术1.选址:菜用型甘薯对土壤要求不严格,但应选择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PH值在5.5-6.0之间的土壤,适宜的气侯条件是温暖、湿润。

2.种植方式:一般采用扦插或种子繁殖,扦插一般选取甘薯的侧蔓,种植后30-40天发芽,每亩需用15-20kg的种薯。

3.施肥管理:施肥过多容易导致甘薯长势过旺,产量减低;施肥过少则影响甘薯的营养吸收,影响产量。

一般建议在种植开始前施入适量的底肥,之后追施适量的有机肥或复合肥。

4.灌溉管理:菜用型甘薯的生长需要保持土壤的湿润度,干旱会导致产量减少,因此需要进行适量的灌溉管理。

5.病虫害防治:常见的病虫害有甘薯蓟马、薯蓿象、甘薯潜叶者等。

在田间管理中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及时发现并进行防治。

以上即为菜用型甘薯的主要栽培技术,合理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的提高产量和质量。

菜用型甘薯生产企业也应积极研发,开发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提高品质和品牌知名度,拓宽菜用型甘薯的销售渠道,以推动整个产业的快速发展。

甘薯产业开发实施方案

甘薯产业开发实施方案

甘薯产业开发实施方案甘薯,又称红薯、地瓜,是一种营养丰富、适应性强的作物,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为了促进甘薯产业的健康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甘薯产业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相关的开发实施方案,以期为甘薯产业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产业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甘薯产业发展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甘薯的品种和质量亟待提高,目前主要以传统品种为主,产量和品质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其次,甘薯的加工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无法满足多样化加工需求。

再者,市场营销体系不健全,甘薯产品的推广和销售渠道有限,影响了产业的发展。

最后,甘薯产业的科技支撑体系薄弱,缺乏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实施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甘薯产业开发实施方案:1. 品种改良和质量提升。

加强对甘薯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提高甘薯的产量和品质。

引进优良品种,推广种植,提高甘薯的抗病虫害能力和适应性,增加甘薯的市场竞争力。

2. 加强加工技术和设备更新。

加大对甘薯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研发和投入,提高甘薯产品的附加值。

推广先进的加工技术和设备,开发甘薯深加工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3. 健全市场营销体系。

建立健全的甘薯市场营销体系,拓展销售渠道,提高甘薯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强对甘薯产品的品牌建设和推广,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提高市场占有率。

4. 加强科技支撑。

加大对甘薯产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提高甘薯产业的科技含量和创新能力。

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的合作,开展甘薯产业的科技攻关,培育新的技术优势,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实施保障。

为了确保上述实施方案的有效实施,需要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加大对甘薯产业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提供相关的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同时,产业协会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产业联盟,共同推动甘薯产业的发展。

四、总结。

甘薯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加强政府引导和支持,相信甘薯产业必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甘薯的基础知识及高产栽培技术

甘薯的基础知识及高产栽培技术
• 历史上栽插面积最高年份曾接近1000万亩, 总产最高年份曾达13亿公斤以上,故素有 “一季红薯半年粮”的说法。
甘薯的主要用途
• 甘薯是块根作物,用途很广,可以做粮食、 饲料和工业原料作物。
• 近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的发展和吃饭问题 的解决,甘薯的角色也在悄然发生转变, 已经由过去单纯的粮食作物,转变为饲料 作物、加工作物和营养保健食品。甘薯是 主要的淀粉作物之一,既可食用,又是良 好的饲料,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
甘薯叶
4.甘薯的花、果实和种子
• 甘薯花单生或数十朵丛集为聚伞花序。甘 薯花为异花授粉植物,自交结实率很低, 属短日照,喜温植物。果为蒴果,成熟时 为褐色,种子外皮坚硬。一个个蒴果有1~ 4粒,以2粒居多,种子褐色或黑色。
甘薯的花
甘薯产量高
• 甘薯是高产作物,每667平方米(1亩,下同) 可产鲜薯3500-4000千克,甚至5000千克 (折合原粮1000千克左右)以上的实例很多。 只要栽培措施跟得上,一季每667平方米产 吨粮并非难事,因此它是被公认的高产作 物之一。它所以能够高产,主要因它是块 根作物,只要栽培条件合适,薯块就能继 续肥大,不会受季节限制,经济产量系数 (薯块占全株的百分比)可高达70%--85% , 这是一般稻、麦等种子作物比不上的。
甘薯的植物学特性
• 甘薯属旋花科薯属(Ipomoea)甘薯的主要 贮藏器官是块根。
甘薯的三种根
• 1、根 用种子繁殖时,实生苗先形成一条主根,是由 胚根发育形成的种子根。块根、薯苗、茎、叶柄及叶 身均可繁殖,产生不定根,以后发育成三种不同的根。
• (1)细根 形状细长,又称纤维根,上有很多分枝和 根毛,具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功能。
甘薯塑料薄膜育苗的优点
• (1)提高苗床温度 薄膜里的小气候比露地气温高15℃以上。 在阳光照射下,能把苗床温度提高到50℃以上。5~10厘米 深床土温度比露地平均高5℃~7℃,可以节省大量酿热材料 或燃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术 和 手 段 ,对 甘 薯 进 行 生 物 发 酵 、生 物 降 解 等 生 物
转 化 , 以 改 变 甘 薯 化 学 组 成 和 理 化 特
1 8、徐 薯 2 、 梅 营 l号 等 ; ② 食 用 型 , 2
目前 对 甘 薯 精 深 加 工 主 要 是 对 淀 粉 的 发 酵 、 水 解 及 改 性 ,主 要 产 品 有 酒 精 、味
■_
富 。 目前 甘 薯 丰 富 的 营 养 价 值 和 良好 的 保 健 作 用 越
来 越 受 到 人 们 的 关 注 ,发 展 潜 力 无 穷 。 因此 , 大 力 发 展 甘 薯 深 加 工 及 其 综 合 利 用 ,对 于 提 高 我 国农 产 品 附 加 值 ,促 进 种 植 、加 工 、 销 售 良 陛循 环 ,发 展 国民经济 以及提 高人 们生 活水平 的意 义重大 。
精 、柠 檬 酸 、乳 酸 、丁 酸 、 氨 基 北 京 5 3等 ;③ 兼 用 型 ,既 可 加 5
工又 可食用 的 ,如豫薯 l 2号 、 济 薯 2 l号 等 ;④ 菜
用 型 ,主 要 是 食 用 红 薯 的茎 叶 ,如 商 薯 l 、鲁 薯 7 9
形 、状 态 ,而 且 可 以 改 变 原 料 中 的 分 子 结 构 和 性 质 , 进 而 形 成 新 的 物 质 。 以 甘 薯 块 根 为 原 料 ,经 膨 化 设
备 的 加 工 , 可 以 制 造 出 品 种 繁 多 、外 形 精 巧 、营 养 丰 富 、酥 脆 香 美 的 休 闲食 品 。膨 化 设 备 类 型 有 挤 压
不 仅 集 中 了 甘 薯 的 各 种 保 健 作 用 ,而 且 避 免 长 期 食
燥 、冷 冻 干 燥 、 喷 雾 干 燥 等 技 术 。 根 据 实 际 生 产 需
固 aBa Znao 专 报o ht uid 题 道
栏主 : 平 目人润 持 刘
质特点及其开发
甘 薯 ,又 名 红 薯 ●■ ■, 《 山 芋 、地 瓜 等 ,为 旋 、 白薯 、
花 科 一 年 生 或 多 年 生 蔓 生 植 物 。 甘 薯 易 栽 培 、产 量 高 , 我 国 常 年 种 植 面 积 约 6 0万 h , 总 产 量 约 0 mz 12亿 t 占 世 界 总 产 量 的 8 %左 右 ,资 源 十 分 丰 . , 0
号 、徐 薯 2号 ;⑤ 色 素 提 取 型 ,主 要 是 紫 薯 ,如 日
本 紫 薯 王 、 日本 川 山 紫 、 济 薯 l 8等 ; ⑥ 饮 料 型 ,
糖 、果 糖 、饴 糖 、变 性 淀 粉 等 ; 甘 薯 功 能 活 性 成 分 的 提 取 主 要 有 天 然 色 素 、 活 性 蛋 白 、多 糖 提 取 等 深 层 次 产 品 的 生 产 ;甘 薯 半 成 品 的 综 合 开 发 主 要 用 于
ll 1 农产品加工 2
T l 0 5l 4 0 0 6 e :3 一 6 6 8
专题 报 道
Z a t od o hu n i Ba a
E m inpg 6 . m — al cj@1 3 o : e

生产 挤压膨 化薯 片 、油炸 薯 片 、烤薯 片 、甘薯 速溶
粉 、 各 式 薯 脯 等 方 便 食 品 ;生 物 质 能 源 酒 精 的 高 效 生产 以及可 降解 生物 塑料 的生产 。 3. 薯 加 工 技 术 和 装 备 甘
摹一

口 浙江农林 大学薯 类作物研 究所所 长 教授
陆国权
主 要 用 于 饮 料 加 工 用 ;⑦ 饲 料 加 工 型 ,这 类 甘 薯 茎 蔓生长 旺 。
2. 薯 加 工 方 法 和 途 径 甘 () 甘 薯 加 工 方 法 1 分 为 物 理 加 工 、化 学 加 工
口 蜩
式 膨 化 、真 空 膨 化 、气 流 膨 化 、 微 波 膨 化 等 。 () 干 燥 技 术 2 甘 薯 全 粉 的 干 燥 可 采 用 滚 筒 干
点 ,深 受 消 费 者 的 喜 爱 。尤 其 是 低 糖 甘 薯 脯 的 研 制
已成 为 甘 薯 蜜 饯 行 业 发 展 的 必 然 趋 势 。 低 糖 甘 薯 脯
1 甘薯 的类型 .
和 生 物 加 工 3种 。 物 理 加 工 是 通 过 加 热 、切 分 、烘 烤 、干 燥 、膨 化 等 物 理 方 法 和 手 段 ,改 变 甘 薯 的外 观 、形 状 、大 小 、 质 地 等 物 理 特 性 ,加 工 形 成 新 产
品 ;化 学 方 法 是 通 过 添 加 化 学 试 剂 或 酶 制 剂 等 技 术
() 膨 - L术 1 f -  ̄4 , 膨 化 不 仅 可 以改 变 原 料 的 外
() 脱 水 制 品 2
包 括 甘 薯 全 粉 、脱 水 甘 薯 粒 、
脱 水 甘 薯 茎 叶 等 。 甘 薯 全 粉 是 以新 鲜 甘 薯 块 根 为 原
料 ,经 蒸 煮 、匀 浆 、 制 粉 、干 燥 等 工 序 制 成 ,包 含
和 手 段 ,改 变 甘 薯 化 学 组 成 ,形 成 化 学 加 工 产 品 ; 生 物 加 工 是 通 过 应 用 微 生 物 发 酵 工 程 、酶 工 程 等 技
甘 薯 块 根 的 形 状 有 椭 圆 形 、纺 锤 形 等 ,表 皮 颜 色 分 白 、 紫 、 红 、 黄 褐 等 色 , 肉色 有 白 、
除 薯 皮 之 外 的 全 部 干 物 质 ,具 有 营 养 丰 富 、食 用 方 便 等 优 点 。 把 新 鲜 薯 块 或 茎 叶 中 的水 分 除 去 ,得 到
容 易 保 存 和 食 用 方 便 的 脱 水 薯 块 或 茎 叶 ,食 用 时 浸 入 温水 中便 可还原 成新 鲜薯块 或茎 叶 。 () 蜜饯 类 3 红 薯 脯 具 有 口感 甜 糯 、柔 软 等 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