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洛-庞蒂
梅洛庞蒂ppt课件

a. b.
两种传统的观点:
c.
d. e.
f.
g.
a-1. “客观主义” (objectivism): 哲学上:“自然主义”(naturalism) 心理学上:“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生理学上:机械论(mechanism)
b-2.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 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 )
c-3. Human order
it institutes a domain of culture in which the object is in no immediate sense related to a biological function
“语言”:
(波普尔:世界3)
4. 重新审视“身-心”问题: a. 批判笛卡儿“二元论”
b-2. “行为主义”的解释: 因果关系:刺激(对象)反应(身体)
分解 分解
c. 最基本的经验都已经具有“结构”了, (最基本的结构就是figure/ground) structure is not reducible to the interaction of atomic units
b. 三种structure是相互关联的 (黑格尔“扬弃”(sublation)) "Each of them has to be conceived as a retaking and ‘new’ structuralization of the preceding one"
5. 超越“批判哲学”,“interrogation of the subject”
梅洛庞蒂教学
Merleau-Ponty (1908-1961)
论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

梅洛·庞蒂(MaureceMerleau-Ponty),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
曾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求学,后来主持法兰西学院的哲学教席,与萨特一起主编过《现代》杂志。
主要著作有:《行为的结构》、《知觉现象学》、《意义与无意义》、《眼和心》、《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等等他被称为“法国最伟大的现象学家”,“无可争议的一代哲学宗师”。
梅洛·庞蒂1908年3月14日出生在法国西南部罗舍福尔的一个天主教家庭,祖父是一位医生,父亲则是一位军官。
父亲去世,梅洛·庞蒂和母亲、哥哥、妹妹生活在一起,在一个封闭的亲密氛围中长大,以至于后来还很迷恋其童年生活。
1926年进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
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尼赞、雷蒙?阿隆、伊波利特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这些结识为日后的诸多恩怨埋下了伏笔。
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获得哲学教师资格证书;1947年开始兼任高等师范学校讲师;出版《人道主义与恐怖》,涉及到马克思主义问题、人学问题等,在苏联问题上保持一种含混姿态:既批判极权主义,又批判西方的自由主义,同时对苏联的许多做法(诸如对布哈林的审判)表示同情。
萨特正是在梅洛·庞蒂的这些文章影响下逐步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1951年在第一届国际现象学会议上作了题为《论语言现象学》的报告;开始撰写《世界的散文》,目的是为了回应萨特的《什么是文学》。
针对萨特严格地区分散文和诗歌,并且要求文学介入社会和政治的立场,梅洛·庞蒂认为伟大的散文也是诗歌,语言并不是透明的工具。
这两个作品以及他在索邦大学和法兰西学院的讲座开始了语言学转向,这不仅深化了他自己的哲学,而且对于整个现象学运动的进展,甚至对结构主义运动的出现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
从《知觉现象学》来看,他无疑是胡塞尔现象学最好的解释者,同时也发挥和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天才思想。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梅洛-庞蒂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许多领域,尤其是对于权威、科学和现代性的批判,对于当代哲学和文化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的思想体系非常复杂,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他的知觉世界理论。
本文将探究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理论的内容与深意,并从西方哲学史的角度深入探讨。
梅洛-庞蒂主张,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是基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而不是基于逻辑或理性推理。
他认为,人们看到的、聆听的和触摸的东西,才是真正存在的。
他的知觉世界理论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认识论进行了批判。
首先,梅洛-庞蒂反对“表象理论”,即认为我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通过表象或思维的形式去把握。
他认为,表象不是存在于我们心目中的映像,而是人们对事物的感知与经验的总和。
他认为,在直接感知之外,我们还会发现事物的内在深度和多义性,因此我们不应该只看事物的外在表象,而应该注重事物的内在本质。
其次,梅洛-庞蒂反对“科学实证主义”,即认为科学可以给我们提供唯一的真理,而且认为科学的方法是有效的。
梅洛-庞蒂认为,科学的方法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科学方法也存在着局限性。
科学方法基于感官信息与逻辑推理,但存在着感知误差和论证漏洞,人们的感官本身也存在着局限性。
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科学方法的局限性,在更为宽广的范畴中去认识世界。
梅洛-庞蒂将知觉世界理论与“存在主义”联系起来,认为我们对世界的体验是完全现实和突破出“我”周围意识形态的存在。
他认为,世界是以身体为基础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始终是与身体紧密关联的。
因此,知觉世界理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方式,让我们更好地重新建立与世界的联系。
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梅洛-庞蒂构建了他的知觉世界理论。
他认为,我们对世界的认识不是来自于逻辑或者理性推理,而是来自于感性的体验。
我们的感知并不是法则化的,不受逻辑推理的限制,也不是一种主观的表现,而是反映了事物的“本质”。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通过身体的感性经验来达到的。
梅洛-庞蒂的艺术观

梅洛-庞蒂的艺术观作者:蔡俏凌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14期摘要:梅洛庞蒂从身体主体出发,以身体的实际体验介入世界,在各种身体行为中不断塑造着我,在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使用工具中不断扩张着我,并最终使我与世界融为一体。
身体与世界是一种相互蕴含的关系,身体是世界化的身体,世界是身体化的世界。
绘画是画家将身体借给世界,把世界转变成了画。
所有绘画中的表现形式与元素,深度、颜色、形状、线条、运动、轮廓、面貌都只是存在的枝条,不是存在本身;但每一枝条也都有可能将我们带回到整束枝条。
在某种意义上,第一幅面就一直通达到了未来的深处。
它们面对事物,差不多已经拥有了它们的全部生命。
关键词:梅洛-庞蒂;《眼与心》;知觉现象学1.世界、主体与艺术的关系1.1 身体主体梅洛-庞蒂给予了身体从结构到功能两方面的规定,一方面从身体的结构组成而言,现象身体是身心统一体。
身心统一,即在正常的身体物理结构之上赋予心灵一种指向,使得现象身体具备一种功能。
接着,另一方面从身体的运作功能而言,现象身体是在身心统一基础上的身体,因而在心灵的指向和意义之上身体具备面对实际或可能的任务时作出相应姿态的功能,即对于一个动作的展开具有一种空间和时间上的预料或把握。
接着,在这样的规定之上,他又提出了身体主体的范畴。
身体主体是指,身体具有“我作为我的所有体验的主体具有的基本能力”而介入到世界的行动之中。
“身体既是可见者又是能看者,这里不再有二元性,而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被看者和能看者乃是同一个身体。
我愿意从这里开始。
”1梅洛庞蒂从身体主体出发,以身体的实际体验介入世界,在各种身体行为中不断塑造着我,在各种现实的和可能的使用工具中不断扩张着我,并最终使我与世界融为一体。
身体回归到了人本身之中,参与着人的本质的生成。
1.2 身体化的世界与世界化的身体世界是现象学的重要概念,在每个现象学家那里对世界的理解都是不同的。
因此,首先要厘清的是梅洛-庞蒂如何看待“世界”。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

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近现代哲学中的身体与意识关系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也是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他对身体和意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感性知觉的概念,为近现代哲学中身体与意识关系的探讨开辟了新的思路。
一、梅洛庞蒂的身体与意识观梅洛庞蒂认为,身体与意识是密不可分的。
身体是我们体验世界的媒介,意识则是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身体不仅是我们存在于世界的基础,还通过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接触。
梅洛庞蒂认为,意识是以身体为基础的,并且身体和意识是统一的整体。
二、感性知觉的意义与特点感性知觉是梅洛庞蒂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强调我们通过身体的感知与世界进行直接的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认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中,超越理性思维和概念的局限。
感性知觉具有情感性、身体性和情境性等特点,它使我们能够直接体验到事物的实在与真实,而不仅仅是通过思维和概念的间接表达。
三、身体与意识的互动与联系梅洛庞蒂认为,身体和意识是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
身体通过感性知觉使意识能够感知和理解世界,同时,意识通过思考和理性的活动也对身体产生影响。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使我们的存在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意识不仅是身体的附属物,也是身体的一部分。
四、身体与意识的界限与超越梅洛庞蒂的观点突破了传统哲学中身体和意识的二元对立。
他认为身体和意识之间不存在明确的界限,而是一种动态的统一与交融。
身体和意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无法将两者完全分离或割裂。
梅洛庞蒂强调,意识的存在是通过身体来实现的,而身体也通过意识的参与才能完整地感知和理解世界。
综上所述,梅洛庞蒂的感性知觉理论深化了对身体与意识关系的理解。
他认为身体与意识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通过身体的感性知觉,我们能够直接与世界进行接触和交流。
感性知觉使我们超越了理性和概念的界限,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认识事物。
身体和意识的互动与联系使我们的存在变得更加丰富和完整,而身体与意识之间的界限也被超越和打破。
梅洛-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

梅 洛一 蒂名 相 的 肉身 庞 从 我 能 的身 体 到 一体 的 肉身
燕 燕
【 摘要 】梅洛一 庞蒂后期 以早期 “ 我能” 的身体思想为基础 提出了肉身的概念。 “ 我能 ” 的身体使身体 与外在空 间构成
了一个 实践体系 ,把世 界的结构 同化为身体 内含 的实存结构 ,使世 界成为具身 的存 在。身体之所 以能够包 含世界 ,是
身 的哲学 ” 的叶脉支 撑 了他 的存 在论 这 一 片 叶。 然 而 ,梅 洛一 蒂 为什 么 要 提 出 “ 庞 肉身 ” 这个 概 念?“ 肉身” 在其 哲 学 理论 中又具 有 什 么样 的 意
原 初性 和存在 的胚胎 性 ,并通 过 揭橥 身体 之 肉身 的意义 ,来解 释世 界何 以如此存 在 。
到 炸去那 支胳膊 的炮 弹片 。 “ 如果 依 赖 于 生理 条
(h vd bd )tel e oy i 我
— —
正是这一 “ 活的身体”使世界显现为它的拓
扑变形——揭示孕育在 “ 活的身体”中的经验的
本 文 为 黑龙 江省 教 育 厅 2 1 0 0年 项 目 “ 方 心理 学发 展 的 深层 逻 辑 探 究” ( 15 0 6 之 阶段 性 成果 ;并 感 谢 吉林 大 学 哲 学 院 恩 西 15 2 2 ) 师 李 为教 授 倾 注心 力挥 翰 题 签 ,使 遣 词及 译 文 益 显 严 谨 。 牢 作 者 简介 : 燕燕 ,安徽 淮 北人 ,心 理 学 博 士 , ( 北 2 5 0 淮 北 师 范 大 学教 育 学院 讲 师 。 丰 淮 3 00)
最新-梅洛一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 精品

梅洛一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梅洛一庞蒂名相的肉身——从我能的身体到一体的肉身【摘要】梅洛一庞蒂后期以早期我能的身体思想为基础提出了肉身的概念。
我能的身体使身体与外在空间构成了一个实践体系,把世界的结构同化为身体内含的实存结构,使世界成为具身的存在。
身体之所以能够包含世界,是因为身体与世界是同质的,都是由肉身做成。
梅洛一庞蒂以一体的肉身意欲解释此之在如何而在。
然而,梅洛一庞蒂的现象学存在论的肉身哲学却无法回答在此之在如何而在,以及由肉身何以可以说明我之世界之在等问题。
【关键词】我能的身体;肉身;可逆性;一体性中图分类号15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000-7660201903-0084-08梅洛-庞蒂在晚期著作《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之中提出了肉身的概念,以世界的肉身——身体的肉身——存在①作为其肉身的哲学②的叶脉支撑了他的存在论这一片叶。
然而,梅洛.庞蒂为什么要提出肉身这个概念?肉身在其哲学理论中又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他的肉身哲学确如学界普遍认为的那样,在迈向新的本体论?如果是,又该怎样理解这新的本体论?这种种疑难似乎已经构成了梅洛一庞蒂整个哲学思想中最令人困惑的问题。
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仍然要回望他的早期哲学。
统观梅洛-庞蒂哲学思脉的发展,我们不难认识到其后期思想并不是与其早期思想的断裂,而是对它的承续与提升。
对以上问题的梳理构成了本文的写作目的。
本文以梅洛一庞蒂的活的身体或我能的身体为切入点——正是这一活的身体使世界显现为它的拓扑变形——揭示孕育在活的身体中的经验的原初性和存存的胚胎性,并通过揭橥身体之肉身的意义,来解释世界何以如此存在。
一、我能的身体笛卡尔从知识论的立场出发,把心树为思之能的绝对地位,而把身体贬黜为没有认知能力的机械客体。
正像笛卡尔的断言这个肉体是处于其他很多物体之间的,③并且如同是由骨。
梅洛-庞蒂“知觉世界”的“时空性结构”

梅 洛 - 庞 蒂 “知 觉 世 界 ” 的 “时 空 性 结 构
沈宇彬/ 文
提 要 :身体 与 时 间 是 梅 洛 - 庞 蒂 在 论 述 “知 觉 世 界 ” 时 极 为 重 视 的 两 个 概 念 。
与 无 法 弥 合 身 体 知 觉 层 面 “裂 隙 ” 的 客 观 时 间 性 不 同 ,现 象 学 时 间 性 给 出 了 一 种 内
另一方面,在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论域中,基于身体实存锚地的知觉主体之形成并非 一蹴而就,它处于现象学时间的动态运作中,在 不 断 的 拆 解 和 构 成 过 程 中 塑 造 “非定在化 的”® 自身。他指出:“我们拥有关于世界的经验,这不是就一种完全决定每一事件的关系系 统而言的,而 是 就 一 种 (其综合无法被完成的)开放的总体性而言的。我们拥有关于我的 经验,这不是就一种绝对主体性而言的,而是就其因时间之流而得以不可分割地拆解和重塑 而言的。主体的统一或客体的统一不是实在的一种统一,而是对于经验视域的推定性统一; 必 须 重新发现(位于主体观念和客体观念下的)我的主体性的事实和初生状态的客体,以 及 (诸观念作为事物而诞生于此的)初始层面。”® 知觉时间性在此扮演着重要角色。第一, 不能按照客观思维下的客观时间考察人对世界的经验,那种实在论模式下所可能引发的机械 论格局无法为梅洛-庞蒂所接受。恰 恰 与 “一劳永逸” 的观念论构想相反,世界经验所塑
某 种 “鸿沟”,以至于梅洛-庞蒂指出在理智主义的信念中,“对象的统一能够被思考为我 们身体的统一的相关物,但不能被体验为我们身体的统一的相关物。”® 他认为在发生学意义 上 ,对立方体的几何学客观构想(包括其诸参考系要素)均源于本己身体的经验,而关于 世界诸轮廓的统一也并非由意识所构成。® 在这一层面上,如果抛开客观视角的构想,仅从 本己身体的实际经验出发,“具有六个相等面的立方体不仅是不可见的,甚至是难以构想 的。”® 可是,在反思分析和客观思维的笼罩下,人们似乎搁置着这一问题。梅洛-庞蒂对此 批评到:“反思分析用对一种绝对客体的思想代替客体的绝对实存,并试图俯视客体、超然 地思考客体,它 (反思分析)摧毁了客体的内在结构。”® 如果理智论视角对立方体的内在 建构无法在与本己身体视域相融贯的层面上成立,那么现实世界中人对立方体的构想如何可 能 ?梅 洛 -庞 蒂 借 助 知 觉 经 验 概 念 指 出 “我 通 过 知 觉 经 验 从 而 钉 人 世 界 的 厚 度 (l’6paiSSeur)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
"habitual body" ——
On the basis of past experience, I have learned that doorknobs are to be turned. This „knowledge‟ has sedimentated into my habitual body.
第一章
《行为的结构》
1.
“Our goal is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of consciousness and nature: organic, psychological or even social” “我们的目的就是去理解意识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机 体的,心理的,乃至社会的”
b. 并不是倒退回康德式的“先验哲学” c. 三种“格式塔”: the physical the vital the human order
c-1. the physical
c-2. the vital
根据抽象等级:
Syncretic structures :直接和“具体”相关 movable structures :与某种“类型”的场景相关
3. The Spatiality of One's Own Body and Motility
“Bodily experience forces us to acknowledge an imposition of meaning, which is not the work of a universal-constituting consciousness, ……My body is the meaningful core which behaves like a general function, and which, nevertheless, exists and is susceptible to disease” a. body不是“空间”之中的“物体”(对象); b. “空间”也不是客观的、独立的,而是“生存的 空间”,是在身体与世界的原初的关联中展开的;
b. 格式塔实验
b-1. “行动”总是有“目的”,有“方向”,或, “有意义的”(meaningful)
sens : „meaning‟ or „direction‟
b-2. “行为主义”的解释: 因果关系:刺激(对象)反应(身体)
分解 分解
c. 最基本的经验都已经具有“结构”了, (最基本的结构就是figure/ground) structure is not reducible to the interaction of atomic units
“phantom limb” 的例证: 两个方面的意义:
a. the patient experiences the absent limb, for example, a hand, as a correlate of those aspects of the world which "speak to" the hand, namely, the piano to be played, the doorknob to be opened, and so forth.
第一部分
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 “含混的思想家”
Merleau-Ponty (1908-1961)
1. 生平:
1926年 进入高师。在大学期间,梅洛-庞蒂与年龄稍长的萨特、雷 蒙· 阿隆(1905-1983)、伊波利特(1907-1968)初步相识,不过只是后来才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1933年9月至1934年9月,到德国进修一年,听胡塞尔的讲课,阅读和 研究克尔凯戈尔(1813-1855)、海德格尔、胡塞尔的作品。 1945年,出版其代表性著作《知觉现象学》;与萨特、波伏瓦等人共 同创办《现代》杂志,萨特任主编,他担任政治编辑。
2. 深入批判“先验哲学”:
a. 康德哲学的经验并非直接的、真实的,而是经 过理性的综合和“重构”(reconstuct)的结果;
b. perception and judgment
c. "The 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 is idealist" (PP, xi)
d. 对胡塞尔的“还原”概念的改造: “Reduction does not withdraw from the world towards the unity of consciousness as the world's basis: it steps back to watch the forms of transcendence fly up like sparks from a fire; it slackens the intentional threads which attach us to the world, and thus brings them to our notice. It, alone, is consciousness of the world, because it reveals the world as strange and paradoxical" (PP, xii)
a.
两种传统的观点:
a-1. “客观主义” (objectivism): 哲学上:“自然主义”(naturalism) 心理学上:“行为主义”(behaviorism) 生理学上:机械论(mechanism)
b-2. “理智主义”(intellectualism) 新康德主义(neo-Kantianism )
1953年 1月15日,他在法兰西学院发表就职演讲。该演讲名曰《哲学赞 词》。 1961年 1月,他的《眼与心》发表于《法兰西艺术》杂志;5月3日,他因 病逝世于巴黎家中,当时正在准备第二天的课程。《现代》 杂志随后以184和185合卷的方式刊登了“梅洛-庞蒂纪念专 集”, 收录了他本人的《眼与心》和萨特回顾性的动情之作《梅洛庞蒂永生》等。
b. 三种structure是相互关联的 (黑格尔“扬弃”(sublation)) "Each of them has to be conceived as a retaking and „new‟ structuralization of the preceding one"
5. 超越“批判哲学”,“interrogation of the subject”
consciousness: 不是intellectual consciousness (nature仅仅是appearance) 而是perceptual consciousness “The signification is embodied”
6. 转向《知觉现象学》 从黑格尔胡塞尔
"The Philosopher and his Shadow"
a. 不同于: 笛卡儿:实体性的主体 康德:作为经验的可能性条件的主体
b. 而是: 被“构成”的主体 constituted by a dialectic of physical and vital structures c. 超越“批判哲学”: Gestalt must be conceived of as a unity of both nature and idea
3. 梅洛-庞蒂的解释:
a. the Gestalt exists for a perceiving subject; it is not a part of the world as it is in itself
“格式塔”是知觉主体向周围环境所投射(project) 的“场域”,而不是客观环境中的实在的一部分。 (卢浮宫mouse)
d. 格式塔心理学的问题:
a. 将“格式塔”视作“a thing-like being”
b. 未质疑“因果性”的前提: structures existed in nature and that they do not cause atomic responses but rather structured responses
2. 主要著作(分期)
1942年 《行为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Behavior
1945年 《知觉现象学》
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
1964年 《眼与心》; 《可见者与不可见者》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哲学家承认他不可分割地拥有对明证的喜好与对含 混的意识。当他满足于接受含混时,这被称为歧义。 在大哲学家那里,含混变成为主题,它有助于确立确 定性而不是对此构成威胁。” ——《哲学赞词》
b.
黑格尔的影响(《精神现象学》)
‘starts from below‟:
不是从主体认识的先天条件出发 (condition a priori)
而是从当时的科学研究成果出发:
生理学/心理学 vs 其本体论的前提
2. “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ists)
a. 区分: ‘basic‟ unit of explanation与 what actually had been given phenomenally in experience
e. 后期的“艺术转向”:
Eye and Mind
The painter's vision draws our attention to the 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through which the visible object becomes visible
The Visible and the Invisible the writing of Proust in Remembrance of Things Past that breaks through the familiarity of ordinary language, showing us the "little phrases" which form the substrate of ordinary spe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