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模因论视阈下的商务翻译教学_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商务英语隐喻汉译前言商务英语是在跨文化交流和商务合作中使用的英语。
商务英语翻译是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汉译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商务活动的成败。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商务英语中的隐喻,分析汉译隐喻的难易程度,并提供一些在翻译过程中有所帮助的技巧。
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指两个或多个概念之间的连接。
其中一个概念能够自然地引起另一个概念。
关联理论还可以推导出语言中的隐喻结构。
当使用语言时,我们通常不是将单词和词组直接拼接在一起,而是通过隐喻的方式构建出含义。
隐喻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商务英语中翻译中常见的难点。
商务英语中的隐喻隐喻在商务英语中被广泛应用。
下面是商务英语中一些常见的隐喻及其含义:1.打破沉默:在商务活动中,如果双方不开口,就无法达成协议。
这时就需要打破沉默。
在商务英语中,“打破沉默”通常指建立联系,揭示真相,或者寻求帮助。
2.揭秘玄机:商务活动中,有时需要通过收集信息来发现市场机会、风险、或者竞争对手等信息。
在商务英语中,“揭秘玄机”通常是指揭开某个领域的秘密,寻找隐藏的机会或处于劣势的情况。
3.打通绿色通道:当商务活动中需要紧急完成某些事情,而常规程序需要很长时间时,可以考虑使用“打通绿色通道”的方式。
在商务英语中,“打通绿色通道”通常指以更快的方式完成事情,通过人际关系或特殊渠道获得优先处理。
汉译隐喻的难易程度隐喻的概念极具主观性,其含义与文化背景、语境有关。
对于母语为汉语的人来说,汉译中的隐喻不是那么容易理解。
假设一个英语母语者翻译公司文化中的“热带鱼”,那么他可能会用“tropical fish”这个词,但实际上,这个鱼应该用“珍珠鱼”这个词来翻译更为贴切。
因此,在汉译隐喻时,需要特别注意文化差异。
汉译隐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一些情况下,隐喻的含义与英语原文不同,因此更难翻译。
因此,在翻译商务英语时,应该避免直译,而应该根据文化背景和语境来翻译。
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关联理论的技巧以下是在商务英语翻译中应用关联理论的一些技巧:1.分析每个隐喻:在商务英语中,每个隐喻都可能存在文化差异。
模因论视角下的汉语公示语英译研究

翻译模因探讨

收稿日期:2010-4-11作者简介:陈旋(1976—),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人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这个概念最先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 中提出。
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应运而生。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等三大主要流派。
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hesterman 和Hans.J.Vermeer 。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念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
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五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
Chesterman 认为,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
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殖关系,即A →A +A ’。
因此,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翻译模因探讨陈旋(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据此,Chesterman 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
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模因论视阈下以读后仿写为核心的读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

模因论视阈下以读后仿写为核心的读写融合教学模式研究作者:陈宜来源:《校园英语》 2020年第33期文/陈宜【摘要】模因论揭示了语言模因发展和传播的规律,为英语教学提供了有益的视角:教师可通过强化语言模因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构建以读后仿写为核心的读写融合教学模式,切实促进学生读写综合语言能力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模因论;读写融合;读后仿写【作者简介】陈宜(1973.5-),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医科大学文理艺术学院,讲师,本科,研究方向: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高校外语教改科研专项)(项目编号:JZ17006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引言英语教学常将读和写分开进行训练。
阅读课的训练注重篇章理解和语言点学习,写作课的训练最常见的则是定题作文。
但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尤其在写作能力的培养方面,并不理想。
根据教育部201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英语类人才的培养目标,语言能力是专业人才培养的三个核心要素之一,“厚基础”要求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仲伟合,2018)。
为了切实提高英语专业学生基础阶段的综合能力,尤其是为了发展相对缓慢的写作能力,我们尝试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将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训练有机融合,构建模因论视阈下以读后仿写为核心的读写融合教学模式。
二、理论基础模因论是建立在达尔文进化论观点基础上,并以该观点解释文化进化的新理论。
该理论的核心是模因,最早由Richard Dawkins于 1976 年在《自私的基因》一文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模仿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原则,是社会进步的根源。
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者说是文化复制因子,它的核心是模仿。
1998年,Francis Heylighten进一步提出模因复制的生命周期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
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能够“感化”受体,被受体注意、理解和接受;(2)记忆。
模因论视角下的商标词翻译

种重要 手段 , 也是各 国进一 步开拓 国际市场和 培育
模 因论是基 于达 尔文进 化 论解 释文 化进 化 和传
播规律 的理论 , 其核心概念 是模 因。英 国著名生物 学
名牌商品的重要环节 , 因此在 国际贸易 中做 好商标 品
牌 和广 告 的翻 译 , 重 要 性 是 不 言 而 喻 的 。 一 个 译 名 其 的 好 坏 , 如 美 国学 者 艾 . 斯 所 言 : …… 在 销 售 成 正 里 “
一
人 ”( 百 长 ,0 6 1 6 。 覃 2 0 :4 )
可 见 , 同 的 民族 文 化 和 民 族 心 理 , 往 导 致 对 不 往 同一 种 事 物 产 生 不 同 的 联 想 效 果 。为 此 , 于 商 标 的 对
个 将源语模 因复制 为 目标语 模 因传播 给 目标语 消
一
各国之间经济合作 的领域正在扩 大 , 经济 贸易的往来
、
商标 翻 译 与模 因 论
日益频繁 。面对激 烈 的市场 竞争 , 界各 国 , 世 尤其 是
一
由于世界各 国有着 地理 位 置 、 教信 仰 、 族制 宗 种
些发达 国家通过研制和开发高新 技术产 品 、 高产 提 品质 量 、 建立 销售 网络 、 善 售后 服务 、 立 名牌 产 完 创 品、 加强广告宣传 等方式 , 开拓 国际市 场 , 扩大市 场份
收稿 日期 :0 0— —1 21 0 4 1
作者简 介: 黄慧( 90 ) 女 , 18 一 , 湖南湘潭人 , 邵阳学 院外语 系教师 , 湘潭大学外 国语学院在读硕士 。
9l
们就会 自觉不 自觉地 跟着模 仿起来 , 并传 播开 去 , 这 些都可称为“ 因” 模 。如前所述 , 商标词 承载着许多文 化 因素 , 所以商标 本身也 是一 种模 因 , 商标 翻译就 是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品《 不差 钱》 时间红遍 全国 , 中的台词 “ 一 其 这个 可 以有 ” 、 “ 这个真没有 ” 以及小品本身的名字“ 不差钱 ” 也被广大的观 众 、 体竞相 引用 , 生活调侃中 以及报纸 、 媒 在 网络等 的报 道 中出现频率非常高 , 比如 2 0 0 9年 1 1月 1 1日东南快报一则
从一个个体传播到另一个个体 ,语言又是模 因传播 的重要 载体之一 , 因就必然会在翻译的过程中得 到传播 和复制。 模
何雪林的《 模因论 与社会语用》张莹的《 , 从觅母的角度谈异 化 翻译 的趋势》张 天华 与杨宏的《 因论对社会文化进 化 , 模 的解释力》 陈鹏 的《 因的传播过 程及选择标准翻译 的异 , 模 化倾向》 理查德 ・ 等。 布劳蒂( ihr Boi) Rcad rd 认为模因存在 e 于人的大脑之 中, 是人 的记忆 中的信息单位 , 它能够 从一个 人的记忆中复制到另外一个人 的记忆 中去 ,它就像 一种 大
题 。 文 试 着从 模 因这 一 角度 来理 解翻 译 过 程 中 文化 因子 的 传 递 , 本 归化 和 异 化 策 略 的 采 用 , 而为 归 化 和 异 化之 争提 供 另 一 从
个 衡 量 的平 台。
关 键 词 :模 因 ; 归化 ; 异化
中图分类号 : 1. H3 5 9
第 3 卷 第 6期 1
21 00年 6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f he g nvri Sc c) orao i n i sy(o. i C f U e t S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模因与模因论的基础上浅析了翻译模因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提出辨证地看待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二者同等重要,各有所长,相互统一。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模因与模因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
作者在描述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是 meme的音译,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拟子”、“觅母”、“迷米”等,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meme)是一种与基因(gene)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blackmore,1999)。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复制实现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单个模因之间既互相竞争,有强弱之分;又互相支持,构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dawkins,1976)。
模因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其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
模因有正和误、利和弊、强和弱、真和假之分;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
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前者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是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3)。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很盛行,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

近10年来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综述摘要:模因论是近十年来语用研究领域一个新兴的热点。
学者们介绍、评论和运用模因论的文章及专著相继面世,然而甚少有文章就模因论对国内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深入的介绍。
文章回顾模因论在中国近十年的翻译研究,归纳我国学者主要的研究成果,分析此领域的研究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帮助读者了解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研究,研究现状,发展趋势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是研究模因(meme)的理论。
模因由美国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在《自私的基因》中首次提出,意为文化传播单位,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而最早将模因引入翻译领域的当属切斯特曼(Chesterman)(1997),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气象,将翻译活动视为通过语言进行模因复制和传播的过程。
近年来我国语言学界也掀起了研究模因论的热潮,为了更清晰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本文对近十年来模因论在我国翻译领域的发展现状、特点、存在问题及未来研究展望进行探讨,以期更好促进其发展。
一.模因论在中国的翻译研究现状模因论在翻译研究领域还是一个很新的理论,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的发展。
笔者自中国学术期刊网和相关外语期刊杂志上共收集了2003年以来有关模因论在我国的翻译研究的期刊学报文章241篇,分析发现,发文大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尤其是在2007和2008这两年,相关文章的数量增长显著。
通过对这些文章的分析发现,模因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文章占大多数,然后是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有关归化与异化的文章占一小部分。
7.模因论对翻译的解释2003至2006年,关于模因论与翻译的研究的文章只有寥寥几篇,且大都集中在模因对翻译理论的影响方面,具体的理论研究稍显不足。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中指出翻译研究应是文化密母研究的一个部分,密母的独立性和超隐喻性有利于我们把概念作为切入点,使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