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模因探讨
基于模因论的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研究

基于模因论的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研究一、引言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与西方国家的商务往来日益频繁。
商务合同是有关各方在进行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等商务活动后,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正式依法订立,必须共同遵守的协议条文,对签订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在我国的对外贸易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由于缺乏专业译员,商务文书的翻译往往差强人意,因中文商务合同误译导致签约双方产生矛盾争端的案例比比皆是。
本文将在模因论指导下为译员提供中文商务合同词汇英译模型,旨在提高英译合同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二、模因论与翻译模因模因论(Memetics)是在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研究对象是模因(Meme),以区别于基因。
如果说基因是人类遗传特征的载体,人类的生物特征通过基因代代相传,那么模因就是文化基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根据达尔文的定义,模因是文化传递单位或文化复制因子,任何经过模仿而得到传播的事物都是模因。
由于模因概念具有包容性,模因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翻译学和传播学等领域。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切斯特曼和弗米尔的研究第一次把翻译和模因联系在一起。
切斯特曼认为,模因隐喻(Meme-Metaphor)有助于重新审视翻译,译者的任务不是原封不动地传递原文的信息,而是传播和发展原文的思想;译者是促使思想发生变化的媒介。
他还借助模因论整合了自己的翻译概念、理论翻译规范、策略和翻译价值观,形成了翻译模因论(Memes of Translation)。
切斯特曼将翻译模因库中的模因划分为 5 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和写作即翻译模因[1]。
何自然认为翻译模因库里有各种各样的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前者意味着源语与目标语的转化是一种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包括语义等值/等效模因和语用等值/等效模因,而后者则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2]。
对翻译模因演变的思考_雷蓓蓓

语言文字对翻译模因演变的思考雷蓓蓓西安外国语大学 陕西西安 710128摘 要:切斯特曼《翻译模因论》的第二章“翻译模因演变”主要讲了八种翻译模因,可以被看作是一篇关于翻译理论的综述。
本文将对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简单介绍,并提出自己对翻译模因演变的一些思考和想法。
关键词:翻译模因演变;思考和想法一、“翻译模因演变”主要内容在“翻译模因演变”一文中,笔者将翻译理论称为模因,共讨论了八个模因,对于每个模因,笔者给出了一个相应的隐喻。
第一个模因是词。
该模因认为在翻译过程中词意是不变的。
所以翻译就是通过分析原语得出其表达的意义后,再用译语表达出同样的意义。
这一模因的隐喻为翻译即重建。
第二个模因是上帝的话。
该模因认为译文应尽量保持和原文一致,形式上也要尽量一致。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复制。
第三个模因是修辞。
该模因认为翻译是模仿原文而不是复制,翻译应以译语读者的需要和习惯为导向。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模仿。
第四个模因是道。
该模因强调在译文中体现出原文的差异性,认为译者应通过翻译来创造和发展译语文化。
所以这一模因的隐喻为翻译即创造。
第五个模因是语言学。
该理论认为翻译应注重研究语言各个层面上的对等。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译码转换。
第六个模因是交流。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社会交际行为,译者综合考虑各因素,主要是文本外因素来选择翻译策略。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信息传递。
第七个模因是目的语。
该理论认为任何翻译都是译者对原文在一定程度上操纵的结果,而译文又进而影响和操纵目的语文化。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操纵。
第八个模因是认知。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个译者不断做决定的过程,翻译研究就是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思维过程。
这一模因的隐喻是翻译即思维。
接着笔者从Popper的问题模型出发,分析总结了目前翻译理论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翻译研究将来可能的两个发展方向。
(Chesterman,1997)二、对翻译模因演变的思考在归纳以上每个阶段翻译理论的过程中,我试着将学过的一些翻译理论与这八个阶段分别对应起来。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摘要:模因有利于语言的发展,而模因本身也靠语言得以复制和传播。
模因论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理论。
模因论揭示了语言的规律,为研究交际和文化的互动演进提供了新的视角。
翻译模因分为模因基因型和模因表现型。
该文主要从模因论视角探讨模因基因型和表现型话语的翻译。
关键词:模因模因论翻译模因基因型模因表现型1 引言模因(meme)一词由牛津大学动物学家Richard Dawkins(1976)在其专著《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到。
该词源自希腊语mimeme,指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生物学词汇基因(gene)仿造而来的。
基因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通过模仿而传播。
模因和基因一起,相辅相成,成为进化的原动力。
Richard Dawkins提出模因的三个特征为复制保真度、多产性和长久性。
模因复制的四个阶段为同化、记忆、表达和传播。
而后,Susan Blackmore(1999)出版The Meme Machine,由此产生模因学。
目前,国内学者在模因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翻译模因的传播方式、翻译教学和文化传播研究方面。
王斌(2004)在《密母与翻译》指出翻译研究是文化模因研究的一部分,有利于翻译研究在微观与宏观、语言与文化、结构与认知上整合起来。
马萧(2005)把模因论和外语翻译教学结合起来,指出翻译教学过程就是模因跨文化传播的过程。
何自然(2005)提出翻译模因的基因型和表现型理论,为翻译等效论和等值论提供了新思路。
本文从模因论视角对翻译研究,特别是基因型模因和表现型模因的翻译作简要探讨。
2 模因的传播与翻译从模因论的角度观察,语言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方式有“内容相同形式各异”的基因型和“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表现型两种方式。
(何自然2007:158)翻译是模因的一种传播方式,翻译的过程是模因的传播过程,模因通过翻译将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文化在异族间加以传播,模因的传播与翻译密不可分。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

翻译模因论视角下电影台词的翻译概述电影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许多人学习语言的一种方式。
然而,在观看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电影时,我们经常会遇到翻译不准确或译文不流畅的问题。
这篇文档将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来探究电影台词的翻译问题。
翻译模因论简介翻译模因论是由Richard Dawkins提出的一种理论,它认为语言的传播类似于生物学的基因传播。
模因是社会学上具有自我复制机制的文化单位。
在翻译模因论中,翻译是模因的传播过程,翻译质量的好坏取决于翻译前后模因的相似度。
翻译模因论在电影翻译中的应用台词的本质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理解台词的本质。
台词是电影角色通过观察和思考后表达的思想或情感。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观影者对电影台词的理解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我们需要考虑如何保持原有情感和主题的一致性。
翻译的难点•文化差异:电影中许多台词与特定的文化有关,翻译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保持翻译和原意的相似度。
•语言的转化:不同语言间的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原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应的词汇,翻译时需要进行语言的转化,使得译文表达相近的意思。
•感情的传递:有些台词需要传递强烈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等,翻译时需要呈现出情感的转换和表达。
翻译技巧•直译:直接将原文翻译成目标语言,保持其语言的结构和顺序。
•释译:在直译的基础上进行释义,使得译文表达与原文相同的意思。
•形似译:在两种语言中找到音、形、义相近的字或词进行翻译。
•自由译:以原文为基础,根据目标语言的语言和文化背景进行改写,使得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用语。
结论在翻译电影台词时,我们需要根据翻译模因论的原理,保持翻译前后模因的一致性。
同时,我们需要了解电影台词的本质,并根据不同的翻译难点采取不同的翻译技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保持忠实于原意的基础上,呈现出流畅自然的译文。
浅析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科技翻译

浅析翻译模因论指导下的科技翻译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技翻译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由于科技翻译所具有的一些的特点,如专业词汇多,句子结构复杂、长难句较多等,使得科技翻译存在一定的难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的模因论在与翻译理论结合后形成的翻译模因论对科技翻译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通过大量储存模因,准确理解源语模因,选择最佳模因,能有效地减少科技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升翻译质量。
标签:模因翻译模因论科技翻译自进入新世纪以来,科技发展愈加迅速,为了使各国间能相互交流科技发展的成果,推动科技进步,科技翻译尤为重要。
而科技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它专业词汇多,句式复杂等特点,这些特点加大了科技翻译的难度。
致使某些科技翻译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直接影响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因此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
在达尔文进化理论基础上衍生出来的解释语言传播规律的语言模因论在与翻译理论相结合后形成了翻译模因论,该理论能有效地指导科技翻译,改善现在科技翻译中存在的一些欠缺。
一、翻译模因论据《牛津英语词典》解释:模因是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
作为文化传播单位,模因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一切能被模仿复制,并得以传播的事物都能被称为模因,如:绘画手法,建筑风格,衣服样式,诗歌形式等等。
在语言上,也存在模因,如一些习语,谚语。
或者,在更广义的范畴中,语言本身就是模因,这体现在字、词、句、乃至篇章层面上。
[1](P55)语言作为文化交流的载体,自然需要翻译,语言模因也同样如此。
安德鲁·切斯特曼(Andrew Chesteman)和汉斯·弗米尔(Hans J Vermeer)最早将模因与翻译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出了翻译模因论。
切斯特曼把有关翻译的概念,观点,目的,策略和价值观念等与模因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系统的模因论。
他的翻译模因论的核心理念是规范模因,策略模因和价值模因,三者互为联系,翻译是模因的生存机器。
翻译模因探讨

收稿日期:2010-4-11作者简介:陈旋(1976—),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人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这个概念最先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 中提出。
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应运而生。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等三大主要流派。
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hesterman 和Hans.J.Vermeer 。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念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
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五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
Chesterman 认为,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
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殖关系,即A →A +A ’。
因此,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翻译模因探讨陈旋(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据此,Chesterman 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
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

从模因的视角看翻译策略摘要:本文在模因与模因论的基础上浅析了翻译模因与翻译策略的关系。
提出辨证地看待归化、异化翻译策略。
二者同等重要,各有所长,相互统一。
在翻译中尽量异化,不能异化则选择归化。
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创造科学与美学相结合的译文。
关键词:模因论;翻译模因论;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一、模因与模因论模因(meme)这个术语最早出现在richard dawkins (1976) 所著的the selfish gene 一书中。
作者在描述作为复制因子的特征的基础上,大胆地构想了存在人类社会文化传递的复制因子—模因(模因是 meme的音译,国内学者有不同的译法:“拟子”、“觅母”、“迷米”等,本文采用何自然先生的译法“模因”)。
模因(meme)是一种与基因(gene)相似的现象,是靠复制而生存、通过模仿而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也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
基因是通过遗传而繁衍,模因则是通过模仿而传播(blackmore,1999)。
模因论认为: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复制实现文化的传播,并最终决定了我们的文化以及我们的心理结构。
单个模因之间既互相竞争,有强弱之分;又互相支持,构成模因复合体(memeplexes)(dawkins,1976)。
模因能感染人类的大脑,改变其行为,令他们着力宣扬这种模式。
模因有正和误、利和弊、强和弱、真和假之分;可以是单个模因或模因复合体。
模因可以分为基因型和表现型两种。
前者是指大脑里信息内容作自我复制和传播;后者是指信息的形式被赋予不同内容加以复制和传播(何自然,2003)。
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memetics)的研究,目前在西方学术界很盛行,涉及到生物学、心理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
模因论的相关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但越来越多的学者已开始关注此问题,并进行了各个层面的研究。
翻译模因论

翻译模因论翻译模因论(translation-molecular-model)认为在语言转换的过程中,如果输入的语言信息对输出的语言信息影响较大,那么这些语言信息的可能是通过某种模式编码而被译成了另一种语言。
翻译模因论虽然在实际翻译过程中几乎没有什么作用,但在计算机网络、语言理解和人工智能等领域却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
本文根据翻译模因论原理,结合最新的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并实现了一套基于基因序列变化的分子翻译方法。
这套方法能够完全独立地将输入的医学英文病历文本进行分子翻译,即可在任何其他程序上运行而不会影响它的正确性。
在该方法中,对文本中包含的医学英文单词采用序列比较的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医学英文单词中特殊字母和数字的位置及排列规律,从而得到翻译规则。
同时将所得翻译规则按照一定的策略用翻译系统软件进行组合,最终产生所需要的中文版医学英文病历文本。
这个过程基本上与机器翻译无异,只不过由人工编写程序代替了机器的运算过程。
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速度快,质量高,而且内容的准确率也达到了94%。
该方法还为那些既想看懂英文病历又想阅读汉语病历的用户提供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本文第二部分利用该方法实现了对文本中包含的10个基因序列的自动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可以从浩瀚的医学英文文献中自动分析出10个基因的序列信息,这不仅有助于文献检索,而且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因此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本文第三部分首先利用两种模型对基因序列中各个基因的序列组成做了分析,然后用这两种模型的分析结果作为依据,设计了一个基因序列比较算法,通过翻译模因论的翻译模型设计出了一套基于基因序列变化的分子翻译方法,从而为计算机科学和生命科学相结合研究开辟了新的途径。
本文最后介绍了本文的主要工作及本论文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的创新点是: 1.本文从生物医学信息的角度研究翻译问题,采用的方法是计算机技术、生物医学信息处理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一种综合性研究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10-4-11作者简介:陈旋(1976—),女,江西南昌人,讲师,硕士,从事语言教学、翻译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研究。
一、引言模因是由一个个体(人或动物)传给另一个个人的认知或行为模式,它存在于个体记忆中,是文化的基本单位。
模因这个概念最先由牛津大学教授Richard Dawkins 在其著作The Selfish Geme 中提出。
随着模因概念的引进,一门研究模因的新学科应运而生。
目前,已初步形成了模因信息观,思想传染观和文化进化观等三大主要流派。
模因论其实质是对文化传播方式和机制的有效解读。
最早把模因引入翻译理论研究的当属Chesterman 和Hans.J.Vermeer 。
Chesterman 把有关翻译本身以及翻译理论的概念或观念统称为翻译模因,如翻译的理论概念、规范、策略和价值观念等。
他把翻译研究看作是模因论的一个分支,试图用模因论来解释翻译提出的问题,并通过对翻译理论发展史的研究,探寻翻译理论的进化和形成规律。
他详细讨论了翻译模因库中五种超级模因:源语—目标语模因、对等模因、不可译模因、意译-直译模因、写作即翻译模因的进化情况和相互关系。
Chesterman 认为,模因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变异,在变异中得以发展。
模因之间的复制关系既非等价,亦非转移,而是增殖关系,即A →A +A ’。
因此,翻译模因复制过程中可能出现增值或删减的动态过程。
翻译模因库里的模因表现为信息从源语到目标语的转化过程,是一种非对等的复制和扩散,包括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等翻译模因变体。
二、翻译模因传播的四个阶段翻译过程可以看作是异国文化的模因通过语言翻译模因探讨陈旋(江西省委党校,江西南昌330003)摘要:模因论是一种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这种崭新的视角给翻译理论的研究带来了新的启示。
据此,Chesterman 提出了翻译模因进化和形成规律的翻译模因论。
在翻译模因的基础上,分析了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与模因传播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归化翻译在初期有助于读者理解,而异化翻译是模因传播的要求和趋势。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传播;归化;异化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38(2010)03-0096-03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based on MemeticsCHEN Xuan(The Party School of Jiangxi Provincial Committe,Nanchang 33003,China)Abstract :The memetic perspective can be used to explain cultural evolution on the basis of Darwin's Theory ofEvolution.It also sheds light on translation studies.Based on the theory,Chesterman proposed translation memetics which demonstrates the evolution and formation of translation memes.Then the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and drew a conclusion that domestication is helpful to the reader during the primitive period and alienation is the trend of translation.Key Words :translation memetics;transmission;domestication;alienation2010年6月第31卷第3期Jun.2010Vol.31No.3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Journal of Jiangxi Institute of Education(Comprehensive)第3期向本国传播的过程。
首先,原作者的作品是一个模因综合体的载体,负载着作者的思想和作者的文化背景。
作者的思想理念是核心模因,存在于作品中的还有体现文化背景的各种模因。
译者了解了源语信息,就自然成为模因的宿主。
译者既是源语模因的解码者和被感染者,也是源语模因的重要传播者。
模因的传播可分为四个阶段:(1)同化阶段:一个成功模因“感染”另一新的宿主,换言之,进入宿主的记忆要经过注意、理解和接受三步骤。
注意意味着模因得有突出的地方吸引宿主的注意;理解意味着模因能被宿主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并且与已有的认知结构有机地联系起来;接受则是宿主主观上相信某模因并给予重视。
(2)保留阶段:模因要想得到复制必须在宿主的记忆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
停留的时间越长就越有机会感染更多的宿主。
(3)表达阶段:为了与其他个体交流,宿主的停留在记忆中的模因以某种物质形成予以表征,如图片、文本、行为举止、演讲等。
(4)传递阶段:为了传递给其他个体,表达需要有形的载体或媒介,它们应具备一定的稳定性,以保证表达不过于失真或变样,如演讲通过声音来传递,文本通过文字表达,大众传媒和网络的发展促使信息的高效、广泛传播,以上四个阶段构成一个环绕。
主要过程如下:编码1作者(主体)译者(受体)解码1(同化)、记忆编码2(表达)、传播译者(主体)读者(受体)解码2(同化)、记忆读者(主体)……对于译者来说,首先有作者编码好的源语模因,然后译者作为受体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解码作者的源语模因,并同化到自己的认知体系中,然后译者又担当起主体的角色,把同化了的模因用目的语模因重新进行编码表达并传播给读者,读者则对译者重新编码的模因根据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解码,然后再进一步传播给其他人。
模因传播最重要的过程便是译者解码1和译者编码2的步骤。
如果译者编码模因的新载体,即译本不为读者所接受,模因也就无法感染这些读者,从而中断传播而消亡。
以何种方法对源语模因进行编码,最大程度地复制源语模因,并同时让读者所接受,是翻译活动的重点。
三、翻译模因下的两个策略模因的本性是在传播中如基因一样,尽可能完全地复制自己。
最理想的复制是译文对读者不仅要产生原文对其读者的相似效果,还要从语言、文化和风格上将原文复制出来,目的就是让译文读者了解源语文化。
归化和异化是当前翻译理论研究中两个核心的概念,许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从翻译模因论视角来看,归化和异化属于策略模因,它们使译者知道在翻译过程中能作什么。
翻译中的归化、异化包含了语言形式和文化内容两个层面。
归化追求译文符合译语语言及文化的规范,满足译语读者较少异味的阅读需求;异化追求保留原语语言及文化的特色,丰富译语语言文化。
这两种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模因的制约,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根据翻译类型、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操作。
1.归化策略当两种文化接触之时,由于译入语体系和原语体系相差很大,译入语的读者对原语的文化极其陌生,很可能由于无法解码异国的模因而拒绝感染。
因此,在这个阶段,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力图使目的语读者成功地理解原语的核心模因。
在引入西方文化初期,存在一些异化的表达方式,如“milk way”译为“牛奶路”,虽字面对应,却贻笑大方,最终被“银河”所替代。
又如,在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翻译中,西方学者Hawkes多采用的是归化翻译。
[5]他把“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米的粥来”这句译为“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归化为“即使是巧媳妇也做不出没面粉的面包来”。
为了适应英美读者的审美观,“米”、“粥”这个模因被英美文化中的“面粉”、“面包”所替代了。
《红楼梦》中有许多“红”,但认为汉语中的“红”和英语中的表示红色的含义不同,汉语中的“红”相当于英语的金黄色或绿色。
于是Hawkes在很多情况下就用绿代替了红。
贾宝玉的怡红院译成了“Court of Green Delight”。
采用归化方法,虽然牺牲了原语的文化,但译文却保留了为目的语所熟悉的核心模因,有助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2.异化策略尽管归化翻译有一定的优势,但经过归化翻译陈旋:翻译模因探讨97··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0年的译文文本载体中的模因集合与原语文本的模因集合有很大差异。
在文化接触初期,核心模因的当务之急,是力求生存而不至于灭亡。
因此,归化翻译有一定的必要性。
但是,随着两种文化的日益熟悉,读者的求新、求真心理和模因的复制本性将不再满足于归化翻译,所以异化翻译成为模因传播的趋势。
以下面两个句子的翻译为例:[9]例1:They were only crying crocodile tears at the old man’s funeral because nobody had really liked him.译文1: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假惺惺的哭了几声,因为在老人生前,没人真的喜欢他。
译文2:在老头子的葬礼上,他们只不过挤了几滴鳄鱼的眼泪,因为在老人生前,没人真的喜欢他。
第一个译文的译者为了达到当时的通顺和易懂,对“crying crocodile tears”采用了归化的方法,以目的语相似模因代替原语的模因,为读者阅读荡平了一切障碍。
然而,从文化交流的视角看,目的语文化便永远失去了获得原语文化模因的机会。
第二个译文显然更佳。
因为,“鳄鱼的眼泪”异化翻译能较好地体现原文的民族风格,再现原作的民族色彩。
例2: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译文1: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文2: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译文1为Hawkes在翻译《红楼梦》时的译法,Hawkes把“天”归化译为“上帝”,把信佛的中国人变成了信耶稣的西方人。
译文2则是杨宪益夫妇的译本,采用了以中国文化为归宿的异化翻译方法,用“H eaven”表达了中国人心目中“天”的文化内涵,保留了原文的佛教色彩。
“上帝”和佛教中的“天”这两个模因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因而会引起不同的联想,所以这里以异化翻译为佳。
四、结束语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传播活动。
模因论为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模因的存在就是复制自身和传播自身,所以两种文化的接触必然会使两者的异质模因相互交流。
在模因传播的初期,归化翻译成为必要,可以降低读者阅读的难度;异化翻译则追求保留原语语言及文化的特色,把一种文化模因复制到另一种文化中,满足了目的语读者对异国文化的需求,并丰富了目的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