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

维普资讯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635384.html,

恶性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 一、 流行病学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病起病隐袭、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约占皮肤恶性肿瘤的1%左右。恶性黑色素瘤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女性稍多于男性。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同样,死亡率也在不断增加,澳大利亚、新西兰的恶性黑色素瘤死亡率最高(5-6/10万),中国和日本较低(约0.2/10万)。 二、 临床表现 (一)发生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发生于皮肤和邻近皮肤的粘膜,故而也常称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亦可见于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皮肤以外的部位。皮肤黑色素瘤起源于与黑色素细胞有关的皮损,起初通常为棕色或蓝黑色小点,呈浸润性生长,生长迅速,质韧无毛,大小不等,迅速破溃,沿淋巴管可见细线状色素沉着,围绕原发灶可出现多发的隆起型卫星结节。 (二)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分型: 1.表浅播散型黑色素瘤(SS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70%,早期为扁平状,至垂直生长期时皮损进一步增大,周边呈锯齿状。 2.结节型黑色素瘤(NM):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15-30%,侵袭性较强,颜色较深,多为蓝黑色,类似血泡或血管瘤,也有红色、灰色、紫色,甚至无色。 3.雀斑型黑色素瘤(LMM):较少见,约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4-10%,几乎均局限于头颈部,多为棕黄色皮损,周边纤细迂曲,呈锯齿状,较少出现转移。 4.肢端雀斑型黑色素瘤(ALM):仅占所有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2-8%,病变特征性出现于手掌、足底或甲床下,呈棕黄色或褐色,可突然出现颜色改变。多发生于老年人,发病较快,侵袭性强,容易出现转移。除了皮肤以外,约有10%的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皮肤以外的部位,其中常见的部位包括眼球的色素膜、脑膜的脉络膜丛、以及消化道粘膜等。其中色素膜黑色素瘤是眼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根据发生的部位可以分为虹膜、睫状体和脉络膜黑色素瘤,一般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预后优于皮肤黑色素瘤。消化道粘膜黑色素瘤发生率不高,主要发生于肛门区,临床无特异性症状,淋巴结常受累,预后较差,还可发生于口腔粘膜或食管粘膜。淋巴结是恶性黑色素瘤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主要表现为区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常见的部位包括皮肤及软组织、肺、肝脏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皮肤黑色素瘤可发生于皮肤的任何部位,多见于白皙或光亮的皮肤,尤其有日光暴露史的人群。与含色素的皮损密切相关,当皮损出现以下变化时,常提示早期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①颜色改变,尤其以蓝黑色、灰色、棕色和杂色最为重要;②表面不规则隆起、粗糙、脱屑和渗液等;③周边参差不齐,呈锯齿状;④皮损迅速增大、持续瘙痒、结痂或出现卫星

黑色素瘤脑转移有什么典型症状

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一类恶性肿瘤,常见于皮肤,亦见于黏膜、眼脉络膜等部位。是皮肤肿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瘤种,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特别是发展到了晚期出现脑转移,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很多患者和家属想了解一下黑色素瘤出现脑转移会有哪些症状,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黑色素瘤的早期特征包括:现有皮肤色素痣的形态或颜色改变、皮肤表面出现隆起物、色素痣瘙痒、局部出现破溃出血、指(趾)甲开裂等。早期皮肤黑色素瘤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卫星灶、溃疡、反复不愈、区域淋巴结转移和移行转移。晚期黑色素瘤根据不同的转移部位症状不一,容易转移的部位为肺、肝、骨、脑。而脑转移是晚期黑色素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下面一起来看一下黑色素瘤脑转移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1、颅内压增高症状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 2、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3、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4、其他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现多组脑神经损害。肿瘤代谢产物对软脑膜或蛛网膜的刺激可产生蛛网膜炎或脑膜炎症状。蛛网膜炎性反应及肿瘤细胞在蛛网膜下腔扩散、聚集可引起脑积水,继而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 另外,由于颅内黑色素瘤生长快、病程短,常易误诊为蛛网膜炎、脑血管病、颅内胶质瘤及癫痫等。临床上凡病程短,颅内压增高症状发展快,CT及MRI检查明显占位效应,体表或内脏有黑色素瘤手术史,应想到颅内黑色素瘤的可能性。术中发现肿瘤区域的硬脑膜、脑组织或肿瘤呈黑色病变,为诊断颅内黑色素瘤的可靠依据。但术前很难达到定性诊断。 袁希福院长介绍,黑色素瘤由于病情发展较快,当出现早期症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同时生活中也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积极段炼身体,减少疾病的发生。

颅内黑色素瘤

https://www.360docs.net/doc/b211635384.html,/portal/mode.php?m=cms&q=list&column=173 颅内黑色素瘤 科室:外科肿瘤科 并发症:术后可能出现颅内压增高、昏迷、脑疝,主要原因为脑水肿、颅内血肿及脑积水。术中操作粗糙,牵拉过重,术野暴露时间过长,损伤大动脉、静脉或失血过多均易导致术后脑水肿的发生。颅内血肿的发生主要与止血不彻底,盲目止血及血压波动不稳定有关。如在术后12h内病情加重,首先应考虑颅内出血。脑室、脑池及其附近手术或颅后窝手术,直接或间接影响脑脊液循环,可发生脑积水,使病人术后颅内压增高症状逐渐加重。 (本站内容未经药历网许可禁止转载) 概述 颅内黑色素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颅内恶性肿瘤。临床病程进展迅速,恶性程度较高,诊断治疗非常困难。颅内黑色素瘤的血运丰富,易侵犯血管病引起瘤内出血和广泛血性播散转移,预后极差。 病理 颅内黑色素瘤细胞多存在于脑底部及各脑皮层的沟裂处。原发性颅内黑色素瘤来源于软脑膜黑色素小泡或蛛网膜黑色素细胞,经脑膜扩散并向脑实质内蔓延,采取直接种植或血性转移等形式。脑内瘤灶常呈多发性,广泛分布于脑膜、蛛网膜、脑皮层及皮层下区。颅内转移性黑色素瘤则随血流分布。以脑内病变为主,也可同时发生脑膜转移。严重的颅内黑色素瘤可波及全部中枢神经系统。高度恶性者甚至可侵犯颅骨及脊髓组织。肿瘤组织也可浸润和侵蚀脑表面血管导致广泛蛛网膜下腔出血。单纯病理组织学检查很难确定颅内黑色素瘤为原发性或继发性。因两者在组织形态学上基本一致。肿瘤呈灰黑色,因肿瘤部位不同形态不一。脑内肿瘤常呈结节状,界线尚清,脑膜或近皮层的肿瘤呈弥漫或地毯状。若近颅底常包绕周围脑神经,造成多发性脑神经损害,侵及脊髓者常伴有相应节段的脊髓神经根症状。显微镜检查可见瘤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胞核呈圆形或卵圆形,常被色素掩盖或挤向一侧,很少有核分裂现象。胞质内有颗粒状或块状的黑色素,瘤细胞无一定排列方式,在蛛网膜下腔聚集成堆,或沿血管向外延伸。颅内黑色素瘤无论在组织发生、形态及生物学行为等方面,均难与黑色素型脑膜瘤相区别。 临床表现 依据肿瘤所在部位、形态、大小及数目不同,临床表现亦不同。 1.颅内压增高症状? 表现为头痛,呈进行性加重,伴恶心、呕吐、视盘水肿。 2.神经系统损害定位症状? 肿瘤发生于脑实质内或侵入脑室内可发生偏瘫、失语、偏盲、癫痫、精神症状等。发生于脊髓可出现相应脊髓节段感觉、运动障碍。 3.蛛网膜下腔出血或肿瘤卒中症状? 当肿瘤侵及血管时,可发生肿瘤内、脑实质内或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上可出现突发性意识障碍、呕吐,甚至发生脑疝。 4.其他? 肿瘤位于颅底,可侵及多组脑神经,出

2015 年 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倍。8%-10%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 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发生在小脑,5%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 MRI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与体征与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 治疗概述 1.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年的4.6%下降到1997-2000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

Patchel将95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 +WBRT组。结果术后行WBRT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比70%, 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 对于多发脑转移瘤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 和外科手术相比,SRS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治疗后的生存期。 1项对205例行SRS的脑多发转移(4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且转移灶小于7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个月比6个月,p<0.0005)。 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或者 5-10cc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的患者,单发与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

2015-年-NCCN-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丁香园

2015 年NCCN 脑转移瘤诊断治疗指南- 丁香园 脑转移瘤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10 倍。8%-10% 的恶性肿瘤患者会发生颅内转移。尸检报道的结果甚至比这个概率更高。随着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很多病人得到了合适的治疗,最终并非死于脑转移。尽管文献报道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概率最高,但是肺癌仍是最常见的颅内转移来源,约占颅内转移瘤的50%。乳腺癌患者因治疗手段的进步,患者诊断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的发生率越来越高。80% 的脑转移瘤发生在大脑半球,15% 发生在小脑,5% 发生在脑干。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分支血管较窄,所以转移瘤好发于此处。MRI 检查显示脑转移以多发为主,脑转移瘤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和其他颅内占位性病变相似,主要包括颅内压增高如头痛、恶心、呕吐以及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等。治疗概述1. 外科治疗 随着外科手术技术的进步,手术的死亡率已经从1988-1990 年的4.6% 下降到1997-2000 的2.3%,手术切除全脑放疗(WBRT)是目前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标准治疗之一。但是手术的效果和医院的规模以及手术医生的技术熟练程度相关。Patchel 将95 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手术WBRT 组。结果术后行WBRT 明显减少了局部复发率(18% 比70%,p<0.001)及神经相关死亡率(14% 比44%,p=0.003),两组总生存期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多发脑转移瘤

来说,外科的作用仅限于获取病理或者减轻占位效应及颅高压症状。然而也有证据显示对一些预后较好的1-3 个转移瘤患者手术切除可以延长生存期。2. 立体定向放射外科(SRS)和外科手术相比,SRS 微创,无手术相关死亡,水肿及放射性坏死等晚期并发症少见。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总的肿瘤体积比转移灶个数更能预测脑转移瘤患者SRS 治疗后的生存期。1 项对205 例行SRS 的脑多发转移(4 个或更多)患者的多重回归分析显示总体积是最重要的预后因素,而转移灶个数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同一个研究另外一项分析提示总体积小于7cc 且转移灶小于7 个的患者亚群预后更好,这些患者生存期明显延长(13 个月比6 个月,p<0.0005)。另一项随机对照研究提示脑转移瘤总的治疗体积<5cc 或者5-10cc 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大于10cc 的患者,单发和多发脑转移患者生存期无明显差异。Chang 等根据转移灶个数将患者分组,发现各组间生存期及局部控制率都无明显差别。然而15 个病灶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出现新的转移灶及远处肿瘤进展。总的来说,总的肿瘤体积较小的多发脑转移瘤患者适合行SRS。另外,预后好的病理类型(如乳腺癌)以及原发肿瘤得到控制的患者不论转移灶的多少更能从SRS 治疗中获益。对一些放疗抗拒的病理类型如恶性黑色素瘤及肾癌,SRS 也取得了较好的局部控制。其他SRS 的预后因素包括年龄、PS 评分以及原发肿瘤控制情况

黑色素瘤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近年来在我国一直呈现增长趋势,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引起警惕。发展到了后期会出现转移扩散的情况,而黑色素瘤出现骨转移是比较常见的,不仅增加治疗的难度,还会对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很多患者对于生存期比较关心,下面一起来看一下。 黑色素瘤转移到骨头能活多久?对于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专家指出,病人出现转移后存活期的长短,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病人机体耐受力,病人心态,治疗方法,护理是否周到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当然黑色素瘤转移患者一定不能放弃治疗,积极科学治疗,方有康复奇迹。 那么在临床上,黑色素瘤转移应该怎样帮助患者减轻痛苦,延长生命呢?临床上,当患者出现转移扩散时,手术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不仅对机体损伤较大,而且难以彻底清除病灶,因此,黑色素瘤转移患者多采用放化疗和中医药进行治疗。 放化疗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病情,改善症状,但是会杀伤正常的细胞,带来一系列的毒副作用,长期效果较差,患者不耐受,临床实践证实,放化疗的时候及时配合中医药治疗效果更佳,可减轻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 对于转移扩散的患者来说,中医治疗比较普遍,中医中药从整体扶正气,复元气,可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增强自身抗病能力出发,结合局部辨症论治,可以起到快速杀灭残留癌细胞,减少并发症,提高免疫力,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命的目的。 近些年,随着中医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在治疗癌症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帮助了不少患者减少了痛苦,延长了生命。如临床上,受到患者和家属的好评的中医三联平衡疗法。该疗法治疗注重从患者整体入手,采用天然中草药,从整体出发,辩证施治,在治疗治疗“肿”、“痛”、“水”这些“标”症的同时,更注重辨病因、病机,重点治疗肿瘤“虚”、“瘀”、“毒”三大本质,并且调整全身的免疫和阴阳平衡,疗效持久稳定,不易复发。 【患者】赵路青,恶性黑色素瘤,女,47岁,河南省修武县城关镇。 2002年赵路青偶然的一次检查发现得了恶性黑色素瘤,随后就做了伽玛刀切除。 一段时间后定期检查时,发现术后脑转移、脊髓转移、截瘫。由于患者身体虚弱,家人决定使用中医中药为其进行保守治疗,后经多方打探,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的治疗效果不错,因此决定去试试。 于2002年12月28日来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就诊,袁希福院长依据患者自身实际情况以其独创的“三联平衡疗法”为其开取中药治疗。 患者服药一疗程后,复诊即见精神、体力好转、饮食增加、下肢肌肉萎缩好转,服药后大小便较以前有规律,下肢感觉改善。 后连续治疗服用6个疗程中药,已能到户外活动。 如今赵路青依然状态良好的生活着 此外,黑色素瘤转移能活多久也与病人的身体机能密切相关,身体机能好,免疫力强,才能抵抗癌肿的发展,耐受各种药物治疗。因此,提高免疫机能,增强对肿瘤的抵抗力对黑色素瘤患者,尤其是转移的黑色素瘤患者极为重要。做好饮食方面的支持,给予充足的营养支持,帮助患者更好的治疗疾病,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以上就是黑色素瘤转移还能活多久的介绍,通过上述介绍我们知道黑色素瘤出现骨转移后如果不进行治疗,生存时期可以说是非常短的。而黑色素瘤转移后采用较好的方法进行治疗,是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生命的。另外,黑色素瘤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病魔。

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

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的Ⅱ期床临研究 2009-04-21 目标:替莫唑胺是一种耐受性好的口服烷基化治疗肿瘤药物,通过对没有接受直接放疗的黑色素瘤(MM)脑转移患者的Ⅱ期床临研究来对替莫唑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 临床资料和方法:符合条件的病人是被确诊黑色素瘤脑转移且前期没有接受过放射线治疗。前期没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200mg/m2/d×5天;前期接受过治疗的病人服用替莫唑胺150mg/m2/d×5天,每28天一个周期。治疗时间一年或到缓解或不能接受毒性为止。 结果:151名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患者人选,117人前期没有接受过系统化疗,34人前期接受过化疗。在先前没治疗过的病例中,25%的患者有超过4个以上的脑病灶,8例有效(一例完全7例部分),有效率7%,34例病情稳定,控制率29%。中位生存期3.5个月。在前期治疗过的病例中,21%的患者有超过4个以上的脑病灶,一例部分有效,六例病情稳定,控制率18%。中位生存期2.2个月。用药期间耐受性良好,4例(3%)由于不良反应严重停止治疗。不良反应包括血小板减少(3%),嗜中性白血球减少(2%),白血球减少(1%),头痛(9%)和呕吐(8%)。 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脑转移证明有效且耐受性良好,应进一步评价替莫唑胺联合治疗效果。 前言 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预诊性差,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病者患病后在第四阶段的中位生存期仅6到9个月,五年生存率仅10%-20%。一旦肿瘤转移到脑部,只能采取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和放疗虽然能起到一定疗效,但经常会引起其他病变。放疗是目前治疗多种脑转移瘤的常用手段,可以起到缓解作用但并不能使病灶消失。化学药物治疗也被应用到脑转移瘤的治疗,但疗效欠佳且中位生存期短。 常用的化学药物与生物药物由于不能有效的突破血脑屏障而使治疗脑转移瘤的疗效降低。替莫唑胺是一种新型的口服烷基化药物,可透过血脑屏障,对治疗复发的脑胶质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效果显著。美国癌症联合会曾将替莫唑胺与另一个药物氮烯唑胺(DTIC)做对比治疗四期恶性黑色素瘤,服用替莫唑胺可有效的提高生命质量。但是这次并没有评价替莫唑胺透过血脑屏障的效果。替莫唑胺治疗从肺癌和其他癌转移到脑癌效果显著,在治疗恶性黑色素瘤过程中替莫唑胺比基于DTTC治疗的效果要好,接下来的19个月复发可能性也比DTTC 低。而且替莫唑胺耐受性好,服用方便,不需要控制饮食,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子束计算机断层摄影诊断[J].中国循环杂志,2006,21:100- 102. [3]朱哓东主译.先天性心脏病外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 生出版社,1996.264-268. [4]Dai R up-i ng.New development of cardiovasc ular i magi ng chanellge to /gold rule0[J].Chin J Radiol,1997,31:79-80. [5]Lu Bin,Dai Rup-ing,Zhang Shaoxiong,et al.Cli nical application of EBCT angiography and three-di mensional recons truc tion i n the diagno-si s of aortic dis ease[J].Chi n J Radiol,1998,32:95-99.[6]郑敏文,孙立军,李红玲,等.电子束CT对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心 外血管畸形的诊断优势[J].放射学实践,2004,19:723-726. [7]江菊芬,孙立军,黄明霞,等.先天性主动脉缩窄的影像学检 查:应用与评价[J].放射学实践,2003,18:584-586. [8]Sebas tia C,Quiroga S,Boye R,et al.Aortic stenosis:spectrum ofdiseases dep icted at multisecti on CT revie w[J].Radiographics, 2003,23:792-911. (收稿日期:2007-02-27修回日期:2007-05-29) (本文编辑:郭道芳) 颅内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The imaging diagnosis of brain melanoma 王爱华,李庆红 (德州市人民医院放射科山东德州253014) =关键词>脑肿瘤;黑色素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9.41;R814.4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9011(2007)09-0935-01 颅内黑色素瘤是中枢神经系统少见的肿瘤,CT及MR易误诊为脑膜瘤、脑转移瘤等。现将本院近几年来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例资料完整的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组5例患者中,男3例,女2例,年龄18~55岁。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面部麻木、视力下降、四肢无力、走路不稳,其中1例右上肢有黑色素沉着,右胸廓前外侧壁见数个小的皮下肿物。 1.2扫描技术 应用0.23T的MR扫描机完成MR扫描,常规头颅线圈,层厚5mm,层间距5mm.横断面和冠状面SE T1WI:TR27ms, TE10ms;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TR4100ms,TE126ms。增强扫描应用对比剂Gd-DTPA,经静脉团注,剂量0.1mmol/kg 体重。应用单层螺旋C T扫描机完成CT检查,常规10m m层厚,层间距10mm。 2结果 3例行CT平扫+强化,2例表现为类圆形高密度影,其中1例为多发,低密度影1例,均明显强化,有占位效应。4例行MRI检查其中2例强化,呈短T1短T2者3例,1例T1WI 呈高低混杂信号,但以高信号为主,T2WI呈低信号(图1~ 3),位于右颞叶2例,顶叶1例,桥小脑角1例,多发者1例。术前3例诊断为脑膜瘤,1例多发者诊断为脑转移瘤。手术所见:4例单发者肿瘤起源于软脑膜向蛛网膜下腔及硬膜下腔浸润生长,病理诊断为(脑膜处)黑色素瘤。1例多发性者肿瘤位于脑实质,病理诊断为转移性黑色素瘤。3讨论 黑色素瘤起源于黑色素细胞,这种细胞正常分布于皮肤表皮的基底层内,在脑内存在于软脑膜。该肿瘤于颅内可分为原发性和转移性,其中原发性约占全身黑色素瘤的1%,占颅内肿瘤的0.07%~0.17%。转移性颅内黑色素瘤发生率占颅内转移瘤的0.1%~0.3%。多见于青壮年,发病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男多于女,原发性与继发性黑色素瘤的鉴别如下。 原发性黑色素瘤:病人无体表皮肤、粘膜黑色素瘤或黑痣。首发颅内症状和表现,而手术病理肿瘤起源于软脑膜及蛛网膜累及硬脑膜,伴有脑膜广泛黑色素浸染者为原发性。患者的生存期可长达13年以上。 继发性黑色瘤:病人体表皮肤、粘膜有黑色素瘤或黑痣,既往有恶性黑色素瘤手术史。病人又有颅内症状及表现,手术所见肿瘤多位于脑实质。病理确诊为转移性者即为继发性。 C T平扫多表现为圆形类圆形高密度灶,也可为低或等密度灶,有明显强化,均匀或不均匀,瘤内钙化及引起周围颅骨变化则少见,常合并瘤内出血和坏死,有占位效应,原发性者多位于脑表面。总之C T表现无特征性,多误诊为脑膜瘤或脑出血。 MR诊断本病比CT优越,因为黑色素内有自由基和不成对电子可形成金属螯合物,可缩短T1和T2弛豫时间,因此MR影像学表现为特征性T1高信号及T2低信号。 Isiler等根据黑色素瘤内黑色素含量不同,将MR表现分4型:1黑色素型: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o非色素 (下转994页) 935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7年第17卷第9期J Med Imaging Vol.17No.92007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

黑色素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肿瘤,也是癌变率极高的恶性疾病,如果治疗不及时,很容易发生扩散转移,威胁患者生命。病属晚期时,病情发展速度较快,很容易出现其他部位的扩散转移,有的患者甚至会出现多处转移,使治疗变得非常棘手,治疗不当还会威胁患者生命,此时患者的生存期问题备受关注,那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 关于“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了还能活多久”这个问题很难给出明确的答案,与患者的病情、体质、治疗方案、治疗效果以及心态有关。晚期出现多处转移治疗会更加棘手,但并非不能治疗,如果轻易放弃,不仅要承受极大的痛苦,生存期也是非常短的,为了能更好的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尽可能的延长生存时间,还是应结合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局部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以采用化疗和中医治疗等。化疗治疗黑色素瘤可以在短期内抑杀癌细胞,抑制扩散转移,缩小肿块,但是化疗在抑杀癌细胞的同时,常常还会对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组织造成伤害,产生一系列的副作用,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期。有的患者会在化疗期间配合中医药的治疗,有助于改善化疗的副作用,增敏增效,进一步延长患者生命。 中医虽然短期内缩小瘤体的效果没有化疗明显,但中医副作用小,基本上不会损伤机体,像年龄大、身体弱、广泛转移的患者也能耐受,而且中医治疗更注重患者整体的调整和治疗,从患者的整体出发,辨证施治,能在一定程度上抑杀癌细胞,控制扩散转移,稳定病灶,还能帮助患者调理机体,增强患者的体能,提高患者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并调动患者的自主抗癌能力,以抵抗癌肿的发展,达到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时间的目的。 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从事中医治疗肿瘤近40年,在传统中医理论及袁氏"阴阳平衡疗法"的基础上,结合多年临床抗癌实践经验,把传统中医药理论与当代免疫理论、细胞分化增殖周期理论及基因理论等医学理论有机嫁接,融会贯通提出专业治疗各种恶性肿瘤的中医药新思路、新理论-三联平衡理论。该理论调理与治疗并行,在治疗时注重对患者全身的调节,可以通过扶正、通瘀、祛毒等措施,抓住患者病机要害,调节患者全身气血、阴阳、脏腑机能平衡,有助于提高机体内环境的调控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全面控制肿瘤的生长。 黑色素瘤晚期多处转移是非常危险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治疗,以免病情加重。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转移了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转移到淋巴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脑转移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转移不治疗活多久|黑色素瘤晚期转移后的存活期|黑色素瘤扩散能活多久|黑色素瘤能活几年|黑色素瘤转移到肺还能活多久|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能活多久

颅内黑色素瘤MRI诊断

颅内黑色素瘤MRI诊断 孟庆勇,余永强,钱银锋,柏亚,管松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安徽合肥230022) 摘要:目的探讨颅内黑色素瘤的MRI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的MRI表现。结果 11例颅内黑色素瘤,共15个病灶,有14个位于幕上,10个病灶伴有出血,4个病灶局部囊变,大部分病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颅内黑色素瘤MRI信号表现为:8个病灶T。WI为高信号、T:WI为低信号,3个病灶以T。WI为等信号、T:WI为低信号表现为主的混杂信号,2个病灶以等T,、等T:为主的混杂信号,2个病灶T。WI为低信号、T:wT为高信号;增强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结论颅内黑色素性黑色素瘤MRI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对于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MRI表现无明显特征,诊断困难。 关键词:脑;黑色素瘤;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739.41;R44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671(2008)12—1585—03 MRImagingDiagnosisofIntracranialMelanoma MENGQing—yong,l,UYong—qiang,QIANK凡一乃,增。BOYa,GUANSong(DepartmentofRadiology,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AnhuiMedicalUniversity,Anhui230022,China)Abstract:0bjectiveToinvestigatetheMRcharacteristicsofintraeranialmelanoma.MethodsMRfindingsin1lpatientswithin—tracranialmelanomasverifiedbyoperationandpathologywereanalyzedretrospectively.ResultsFifteenlesionswerefoundin11patients-amongwhich14werelocatedatsupratentorialand1atinfratentorialcompartment.Tenlesionsaccompaniedwithhemorrhageand4withcyst—iedegeneration.Mostoflesionshadperi—tumoredemaindifferentdegrees.EightlesionsdemonstratedtypicalsignalintensitywhichwerehyperintensityonTlWIandhypointensityonT2WI,whilenontypicalsignalintensityasloappearedsuchasisointensityonTlWIandhypoin—tensityonT2WIorisointensityonbothT1WIandT2WI-orevenhypoingtensityonT】WIandhyperintensityonT2WI.Differentdegreesofcontrast—enhancementoflesionsweredemonstratedoncontrast—enhancedMRscans.ConclusionTypicalintracranialmelanomaiseasy to get correctdiagnosispreoperatively,butthediagnosisofnontypicallesionsisdifficult. Keywords:brain;melanoma;MRimaging 颅内黑色素瘤是指起源于黑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在中枢神经系统中非常少见,约占颅内肿瘤的0.18%~0.56%,分为原发性黑色素瘤和转移性黑色素瘤,以转移性黑色素瘤多见。作者通过对本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的11例颅内黑色素瘤患者的MR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MR特征。 1材料与方法 搜集2000—01—2008一02本院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黑色素瘤11例,男7例,女4例,年龄25~60岁,平均40.5岁,其中5例有明确的颅外黑色素瘤或黑痣病史。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平扫和增强扫描,MR扫描系统为GESigna1.5T超导磁共振,扫描序列 收稿日期:2008—05—21 作者简介:孟庆勇(1974一),男.安徽省六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神经影像学。 通讯作者:余永强。为SETlWI(TR/TE=340ms/9ms)、FSET2WI(TR/TE=4200ms/98ms);FOV22cmX22cm,层厚9lnm,对比剂为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剂量为0.1mmoL/kg体重。观察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瘤周水肿、坏死与囊变、出血与钙化、信号特征及强化程度等。 2结果 2.1肿瘤部位11例患者(3例为多发)共发现15个病灶,额叶3个,颞叶3个,顶叶4个,枕叶2个,胼胝体部2个,鞍内1个。 2.2肿瘤形态与大小15个病灶基本呈圆形或类圆形。肿瘤最大径约为5.5cm×6.0cm,最小径约为0.8cmx1.2cm,平均约为2.5cmX4.0cm。 2.3瘤周水肿15个病灶中有12个病灶有不同程度的水肿,其中轻度水肿8个,中度水肿3个,1个重 度水肿。

(完整版)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 David S Liebeskind著 1引言 1.1背景 脑动脉瘤是有破裂倾向的脑血管结构的病理性局灶性扩张。这些血管异常通常根据假定的病因进行分类。囊状、浆果状或先天性动脉瘤占全部动脉瘤的90%,这些动脉瘤通常位于大动脉的主要分叉部。延长扩张型(dolichoectatic)、梭形或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瘤为近端动脉的延长膨出,占全部动脉瘤的7%。感染性或霉菌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动脉末端,占0.5%。其它动脉末端损害包括肿瘤性动脉瘤,为肿瘤碎片栓塞引起的罕见继发症和外伤性动脉瘤。外伤也可能引起动脉近端的夹层动脉瘤。高血压也可引起小的穿通动脉的微小动脉瘤。 囊状动脉瘤位于前循环,占85%~95%,而梭形动脉瘤主要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由于研究人群的不同,囊状动脉瘤在某个特定的动脉节段的发生率有一定差异。多发性动脉瘤占20%~30%。 囊状动脉瘤通常破裂至蛛网膜下腔,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70~80%。动脉瘤破裂也可引起脑实质内、脑室内或硬膜下出血。巨大囊状动脉瘤(直径>25mm)占所有脑动脉瘤的3~5%。巨大动脉瘤也可引起SAH,但通常产生占位效应并导致远端血栓栓塞。 动脉瘤性SAH是一种严重情况,美国每年发生30,000人。这些病人中大部分(60%)死亡或留下长期残疾;预后较好的幸存者50%会遗留明显的神经心理障碍。20~50%的病人并发脑血管痉挛(即邻近动脉节段狭窄),是动脉瘤性SAH 病人死亡和致残的主要原因。 1.2病理生理 脑动脉瘤的发病机制与脑血管结构的先天性结构异常有关,这些异常的原因可能不同。动脉内弹力层的完整性受损,伴有邻近的中膜和外膜的有关弹性结构缺陷。中膜肌肉组织的缺陷及邻近脑组织对脑动脉无明显的支持,增加了作用于动脉管壁的慢性血液动力学应力的致病潜能。血管分叉部的局部湍流和正常结构失连续可能解释在这些部位形成囊性动脉瘤的倾向。 脑动脉瘤的发展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动脉瘤的发展很可能是多种致病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如动脉粥样硬化或高血压,及与各种血管异常有关的先天性易患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弹力层的异常可能是先天性或退行性的。脑动脉瘤的形成可能与多种情况有关,包括: 常染色体性多囊肾,纤维肌肉发育异常,动静脉畸形,Osler-Weber-Rendu综合症(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综合症),主动脉狭窄,其它血管异常,脑底异常血管网病(烟雾病),Marfan综合症,Ehlers-Danlos综合症IV型,其他胶原III型疾病,假性弹力性黄色瘤,?1型抗胰蛋白酶缺乏,系统性红斑狼疮,镰刀状细胞性贫血,细菌性心内膜炎,真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Ⅰ型,结节性硬化。环境紧张性刺激,如高血压病,与多发性动脉瘤的存在有关。少于2%的颅内动脉瘤病人具有家族性遗传病史。 脑动脉近侧的梭形动脉瘤很可能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因。这种弯曲延长并扩张的动脉瘤没有真正的动脉瘤颈,常含有层状的血栓。虽也可发生动脉瘤性SAH,但这类病变的典型表现是对邻近的脑实质造成占位效应,出现脑干压迫和颅神经病变,或者导致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动脉末端血栓栓塞性后遗症。 典型的感染性动脉瘤主要位于大脑中动脉的末端分支(75~80%),证明这种病

黑色素瘤复发转移了患者寿命还有多久

黑色素瘤这种疾病大家应该尽早了解,这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而且,恶化率很高很严重的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黑色素瘤恶性程度较高,治疗难度较大,临床上很多患者在经过一系列的治疗后,在远期或近期内出现复发转移的情况,一旦复发转移不仅意味着前期治疗失败,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很多患者在知道病情复发后认为不能治了,活不长了,那具体黑色素瘤复发转移了患者寿命还有多久呢? 对于黑色素瘤复发转移了患者寿命还有多久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患者的体质、病情、曾经的治疗方法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法等。如果患者结合自己的病情和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积极对症治疗,则有助于控制病情发展,减轻患者痛苦,延长生存时间。黑色素瘤复发转移后患者可以采用中医药的治疗,中医从整体出发,实施辨证施治,不仅能控制病情发展,抑杀机体内的癌细胞,还能全面调理患者的机体,补充患者元气,增强免疫功能,提高自身的抗肿瘤能力,减轻患者痛苦,尽可能的延长患者生命。中医治疗黑色素瘤既能单独作用于患者,也能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其抗癌功效已经得到了大量临床案例的证实。 2012年9月患者不幸患癌,听从医生的建议做了手术切除,术后又按照医嘱做了6次化疗,25次放疗,2014年3月复查显示病情稳定,但到了2015年3月复查却发现,淋巴结增多,增大,疑似复发,医生建议再次化疗,但患者从13年开始化疗后,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脱发,身体没劲,吃饭也吃不消,其老伴担心患者受不了,遂拒绝化疗。恰在这时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2015年5月11日求诊,服药几天便感觉到了效果,能吃下饭,身体也感觉有了力气,一直坚持吃药,四年过去了,现在患者精神好,气色好,病情稳定,生活如常,一切都如正常人一样。 在寻求中医治疗时,很多患者和家属选择位于河南省会郑州的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是一家集预防、医疗、科研、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特色中医肿瘤专科医院。医院汇聚了多位名老中医,在中国十大当代名医,有着近40年临床治疗经验的袁希福院长的带领下,以其提出的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用药,多年来,已帮助数以万计肿瘤患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挽救过不少病危,被判“死刑”的患者。为了增强广大治疗患者的中医治疗信心,在袁希福的号召下,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先后组织召开五届百位抗癌明星康复经验交流大会,600余位肿瘤患者受邀参会,这些患者多经过袁希福的治疗,不仅减轻了痛苦,延长了生命,而且多已生存3年、5年、10年,甚至更久。 依据三联平衡理念为指导,在辩证施治基础上进行中医治疗后,身体逐渐恢复如常人的真实患者案例: 案例1:周某某,女,50岁,黑色素瘤,河南省濮阳市人 2014年6月份周某某左拇趾感染,去医院输液十几天也没有什么明显效果,就想着自己慢慢消炎,虽然当时她摸到大腿根有几颗米粒大小的疙瘩,不疼不痒的也就没当成一回事。到了9月份,周某某发现自己的眼睛不对劲儿,白天看东西还行,一到晚上,啥也看不见。后去濮阳市油田总医院检查,确诊为:左拇趾恶性黑色素瘤腹股沟恶性黑色素瘤”。反复权衡后,女儿决定带周某某寻求中医治疗。 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治疗肿瘤的效果不错。于2014年11月21日求诊,周某某初次就诊时,连手机上的字都看不清,怕冷,穿得再厚也不当用,脚趾疼,时不时就会流血水,且脖子上有一大圈“刺猴”。袁希福

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

黑色素瘤要是由表皮内的黑素细胞增生所致,其发病率低,但是恶性程度高,转移早,预后较差,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加重视。目前治疗黑色素瘤的方法有很多,而手术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通过切除病灶主体,减轻肿瘤负荷,控制病情发展,短期疗效快,但手术也存在不足之处,并不能全部杀死机体内的癌细胞,术后易复发转移,一旦复发治疗会更加棘手,也是造成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那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 其实关于“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大吗”这个问题,并没有明确的答案,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如患者的体质、病理分型、病理分期、手术方案、手术切除的效果以及术后巩固治疗等,不过临床上有“五年生存率”的概念,指出综合治疗后的前五年对黑色素瘤患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据统计,凡是出现肿瘤复发、转移的患者,90%是在综合治疗后前五年出现,余下10%是在治疗五年以后出现。可以说病情稳定后的前五年,是肿瘤复发、转移的高危期,也是巩固治疗的重要时期。因此黑色素瘤患者在手术后五年内千万不能麻痹大意,一定要重视疗效的巩固,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 黑色素瘤术后常用的巩固治疗方法有放化疗和中医治疗,其中放化疗是尽可能的杀死癌细胞来降低复发转移率,短期效果明显,但缓解期短,并不能全部杀死癌细胞,而且还会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出现,降低患者免疫力,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和生存期。中医治疗则是从患者的整体出发,在术后通过扶正祛邪的中药,把扶正元气放在首位,修复术后受损的机体,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治术后并发症,同时调节患者机体内气血、阴阳、脏腑的平衡,去除恶性肿瘤生存的环境,稳定病情,预防复发转移,延长患者生命。另外选择放化疗的患者,联合中医治疗还有助于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提高放化疗的疗效,进一步延长生存时间。 中医治疗全部使用中草药,副作用小,对患者的伤害小,适用于各个阶段的患者,应及时配合治疗,郑州希福中医肿瘤医院院长袁希福通过长期的研究与总结,袁指出黑色素瘤的病机非常复杂,但主要病机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个字“虚、瘀、毒”。他强调:在治疗中仅着眼于局部是不够的,要想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全面调理、重点用药,从而使人体达到自然状态下的阴阳平衡。就这样逐渐形成了他独特的中医抗癌三联平衡理论。“三联”是指联系到肿瘤患者存在的元气亏虚、痰凝血淤、癌毒结聚三大基本病因病机,用药进行扶正补虚、消痰化淤、攻毒散结;“平衡”是指使患者气血、阴阳平衡。概括地说,就是联系到“虚”“淤”“毒”三大病因,以“扶正”“通淤”“排毒”辨证施治,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生理机能平衡的根本目的。多年来,在三联平衡理论的指导用药下,已帮助众多肿瘤患者减轻痛苦,延长了生命,甚至有部分患者实现临床康复或长期带瘤生存。 黑色素瘤术后复发转移几率并不明确,但患者却可以做好预防复发转移的工作,及时联合其他方法进行巩固治疗,抑杀残癌,稳定病情,预防病情反复,为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时间。提示:黑色素瘤如今仍属医学难题,目前中医治疗也主要以“减轻痛苦、延长生命”为主。由于患者病情、体质差异,疗效会因人而异,患者及家属需理性看待,切勿盲目选择就医。 Tag:黑色素瘤恶性治愈率|黑色素瘤早期切除|黑色素瘤复发长痘痘|黑色素瘤术后两年复发|良性黑色素瘤用切除吗|黑色素瘤术后活了10年|黑色素瘤手术后复发|黑色素瘤二次复发|黑色素瘤植皮能治好吗|黑色素瘤早期身体反应|黑色素瘤脑转移复发|黑色素瘤切了能治好吗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颅内动脉瘤各种影像学诊断的比较 【摘要】颅内动脉瘤多为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病因,在脑血管意外中,仅次于脑血栓和高血压脑出血,位居第三。而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出血的死亡率达40%以上,因此,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后,早期检查、明确诊断、早期治疗可明显降低此类患者的死亡率,改善预后。目前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临床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1]。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了更多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如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three dimensional 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3D-DSA)、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术(3D-CTA)、MR血管成像( MR angiography,MRA )等。现将这几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作用综述如下。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3D-DSA;3D-CTA 1. 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 1.1 DSA简介 脑血管造影是9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的一种崭新的X线检查新技术,它是先选一入路动脉,一般选用右股动脉,通过右股动脉放置一动脉鞘,通过该动脉鞘管选用不同导管,在导丝引导下,选进所要显示动脉,注入含碘造影剂。造影剂所经过的血管轨迹连续摄片,通过电子计算机辅助成像为脑血管数字减影造影(DSA)。 1.2 DSA的优点 DSA不但能清楚地显示颈内动脉、椎基底动脉、颅内大血管及大脑半球的血管图像,还可测定动脉的血流量,所以被广泛应用于脑血管病检查,特别是对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定性定位诊断。DSA对微小脑动脉瘤亦能较好地显示, 特别是< 4 mm动脉瘤的显示明显优于CTA、MRA, 对于怀疑有脑动脉瘤, 而CTA、MRA检查为阴性的患者, 应加做DSA检查[2]。DSA 是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准确性可达89%~95%,具有显示细节清晰,诊断的同时可行血管内治疗等优点[3]。 1.3 DSA的缺点 由于颅内血管的重叠和位置关系,常规2D-DSA对于微小动脉瘤检出率方面或对复杂动脉瘤的显影情况.以及在确定动脉瘤治疗方案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是不够的,容易遗漏小的动脉瘤,虽然加照多个斜位仍不能清楚显示动脉瘤的形态、瘤颈及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如未能对动脉瘤及周围结构做出准确判断,易导致栓塞术中破裂出血、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意外栓塞等并发症[4,5]。 2. 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3D-DSA) 2.1 3D-DSA简介 3D-DSA数据的采集是由C型臂围绕患者检查部位做2次旋转运动:第1次旋转是从开始位到反转位获得减影所需的蒙片。旋转DSA在采集实时图像时,以非减影显示;第2次旋转是从反转位到开始位。此时注射对比剂,获得一系列含对比剂的图像,这样可获得一系列不同角度的含对比剂多维空间图像。将两次采集的图像通过配对减影就可获得多角度动态减影图像。把旋转采集到的影像数据传送至3D-DSA影像工作站。采用各种后处理技术如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