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ofchoroid)

脉络膜黑色素瘤(melanomaofchoroid)【病因病理】脉络膜黑色素瘤是成年人最常见的眼球恶性肿瘤,起源于葡萄膜黑色素瘤细胞的恶性肿瘤或黑色素痣恶变而来,主要发生于眼球后极部,也就是后1/3脉络膜,约90%起自脉络膜,7%起自睫状体。
多发生于中老年人,当然青壮年也是可以发生的,这个不绝对,常为单侧性,双侧罕见。
肿瘤生长方式可分为局限性和弥漫型两种。
以前者(局限性)多见,肿瘤含有较多的血管,而细胞间质稀少。
肿瘤细胞沿脉络膜增殖,使局部增厚,继而逐渐增大,呈半球形向玻璃体腔突出,对邻近组织无明显破坏,当玻璃膜遭受细胞破坏时,肿瘤进入视网膜下,形成底大、颈细、头圆的蘑菇状外观。
病理上,黑色素瘤分为有黑色素和无黑色素两种类型,多数黑色素瘤内部结构均匀,较大肿瘤内可伴有出血或坏死,罕见钙化;无黑色素性黑色素瘤瘤细胞虽无黑色素颗粒分布,但dopa实验仍为阳性,表明仍有产生色素的能力。
色素含量多少与恶性程度无关。
根据肿瘤形态及排列结构, Callender于1931年将本病分为4型:①梭形细胞型又分为A、B两型,瘤细胞核染色质较细,核仁不太显著的小棱形细胞为A型,核仁较显著的为B型;②束状细胞型主要由B型梭形细胞构成,呈典型的栅栏状排列,且以毛细血管或淋巴管为中心;③上皮细胞型瘤细胞肥大,圆形或多角形。
胞浆内常含有较多色素,瘤细胞散布在相当量的网状基质内;④混合型由梭形细胞和上皮细胞构成。
肿瘤侵犯1/4象限以上甚至整个脉络膜者为弥漫性黑色素瘤,通常沿着脉络膜发展,呈普遍增厚,肿瘤可侵犯黄斑部,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
肿瘤最易侵及血管,约半数病例可在原发肿瘤治疗后发生血行远处转移。
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和腹腔器官,其次为肺和骨,也可转移至皮下和淋巴结。
【解剖基础】脉络膜:占眼球中膜的后2/3,为一层富有血管和色素的薄膜。
由于血管的充盈程度不同,很难准确测定其厚度,一般前部较薄,后部较厚,黄斑处厚度可达0.26mm。
眼球黑色素瘤病例一例

免疫组化:HMB-45(+),S-100(%)、 Vimentin(+)、P53(+)、CD34(血管+)、NSE(+)、CD99(+)、CD68 (-)。
讨论
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恶性程度相当高的肿瘤,好发于白种人,我国 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不高。 黑色素瘤大多原发于皮肤,也可起源于 眼、鼻腔等处,早期可发生转移,转移部位多见肺、脑。恶性黑色 素瘤是颅内转移瘤的常见肿瘤之一。 典型者, 根据其特征性的 MRI 表现,结合临床病史,多可做出正确诊断。 不典型者,常被误 诊为脑膜瘤、颅内血肿等。 眼黑色素瘤是成人最常见的原发球内恶性肿瘤。好发于40~60岁, 单侧发病。85%发生在脉络膜,9%在睫状体,6%在虹膜。临床症 状可有视野缺损、视敏度减弱、疼痛或炎症。
影像学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颅内原发者罕见, 约半数为转移灶。中老年多见而青 春期前少见[1]。 黑色素内有自由基和不成对电子, 可形成金属螯合物, 可缩短 T1 和 T2 弛豫时间,因此在 MRI 影像上表现为特征性 T1 加权高信号 及 T2 加权低信号。 由于其肿瘤细胞含有丰富的黑色素,病变的脑膜呈弥漫性黑色或棕 褐色,亦可在脑膜上形成较厚的斑块、大小不一的结节[2]。 MRI检查:眼球的恶性黑色素瘤通常具有典型的短T1、短 T2 信号, 瘤体均匀明显强化;发生在颅内恶性的黑色素瘤的 MRI 表现具有多 样性, 当瘤体中含短T1、短 T2 信号成分,增强后明显强化时,应 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的可能[3];当瘤体中缺少短 T1、短 T2 信号成 分时,常与脑膜瘤、 颅内血肿等鉴别。
临床病史
女性 47岁
主诉:右眼视力无痛性下降半月,加重3 天。 双眼B超:右眼玻璃体混浊,玻璃体内包 块占位?视网膜脱离?左眼玻璃体混浊。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恶性黑色素瘤( malignant melanoma,MM) 是一种 恶性程度很高的黑色素细胞肿瘤,鼻腔原发性恶性黑 色素瘤较为罕见,占鼻腔原发性肿瘤的 0. 57% ,约占 头颈部恶性黑色素瘤的 4%[1]。早期恶性黑色素瘤 患者预后较好,而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位生存 期仅 6 ~ 9 个月,5 年生存率不足 5%[2]。因此,早期 正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 9 例鼻腔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并探讨其影像学 诊断价值,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摘要】 目的: 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 9 例鼻 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 9 例患者主要 CT 表现为单侧( 8 例) 或双侧( 1 例) 鼻腔内密度均匀、形态 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8 例( 8 /9) 伴邻近结构的侵犯,2 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MRI 表现: 1 例表现为典 型的 T1 WI 上不均匀高信号,T2 WI 上不均匀低信号; 2 例表现为 T1 WI 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 WI 上稍高信号; 3 例 MRI 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CT 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的 MRI 表 现有一定特征性。CT 和 MRI 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
【关键词】 鼻腔; 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814. 42; R445. 2; R739. 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313( 2011) 11-1156-03
鼻咽部黑色素瘤的影像诊断

③MRI所有序列均倾向为中等信号,或T1WI低信号与T2WI中高信号;
④增强扫描常呈中度均匀强化,可见沿神经周围蔓延。
嗅神经母细胞瘤
嗅 神 经 母 细 胞 瘤 (esthesioneuroblastoma ENB) 最常见于鼻腔顶部的嗅上皮,属于神经嵴细胞肿瘤,发病年龄有两个高峰,即10~
20岁与50~60岁。临床表现为鼻塞感、头痛、鼻腔分泌物、用鼻吸气困难、鼻腔息
鼻腔乳头状腺癌,横轴面CT平扫示左侧 鼻前颌窦多见。CT表现窦腔内填充软组织密度影伴窦口区点状及片状致 密影。窦腔钙化灶是其特征性影像学表现。MRI呈T1稍低或等信号,T2多为低信号。 增强后侵袭型病变可明显强化。
淋巴瘤
淋巴瘤好发于中老年,常见症状是鼻阻塞与无痛性鼻腔肿块,鼻阻塞进行性
2.腺癌 鼻腔腺癌
腺样囊性癌最常见于于腭部,向上侵犯鼻腔,累及鼻腔者约为30%。临床上病程较长, 可达5年之久,临床表现为鼻腔肿块与疼痛、麻木、鼻阻塞等。CT和MRI表现为鼻腔 鼻窦内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密度不均匀,增强呈中度或显著不均匀强化; 邻近骨质溶骨 性、侵袭性、压迫性或膨胀性破坏,并突破窦壁向邻近窦腔和组织侵犯为特点。
左侧鼻腔ENB:图(1A) CT平扫示鼻腔(左侧为主)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箭)。 图(1B),(1C)左侧筛骨及上颌窦壁骨质破坏(箭)。
双侧额叶ENB 图(2A)T2WI示双侧额 叶病灶不均匀高信号 (箭)。 图(2B)T1WI示病灶呈 不均匀低信号,周围脑组 织呈指状水肿(箭)。 图(2C~2E)冠状位及矢状 位增强时病灶不均匀强化, 其内见条带状低信号,呈 “花瓣”状(箭)。 图(F)病理证实为ENB。
加重并呈持续性。好发部位为鼻腔前部,特别是鼻前庭上方、鼻骨后方。 CT与MRI特点:
黑色素瘤肝脏转移CT及MRI诊断价值

黑色素瘤肝脏转移CT及MRI诊断价值发表时间:2014-06-06T10:01:47.79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9期供稿作者:李艳飞[导读] 黑色素瘤(melanaoma)是能产生黑色素的恶性肿瘤,是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殖引起。
李艳飞(辽宁省葫芦岛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125001)【摘要】目的讨论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
方法收集黑色素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7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
结论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CT及MRI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而非典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需与肝内其它占位相鉴别。
【中图分类号】R7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49-0274-02 黑色素瘤(melanaoma)是能产生黑色素的恶性肿瘤,是异常黑色素细胞过度增殖引起,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早,病死率高。
现对我院2001年-2013年发现经病理证实黑色素瘤肝脏转移1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1 材料和方法收集2002-2013年我院12例黑色素瘤肝脏转移的患者。
男8例。
女4例。
年龄21-78岁。
平均年龄32岁。
原发部位为皮肤的患者8例,原发部位为眼脉络膜的3例,原发部位为口腔粘膜的1例。
本组病例均性64排CT平扫加增强扫描,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80ML碘海醇对比剂,速率为3ML/S。
7例行MRI平扫加增强扫描,静脉注入GD-DTPA对比剂。
扫描范围为肝顶至肾下极。
2 结果12例行CT平扫加增强,6例患者平扫呈高密度,5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CT增强扫描后12例均呈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延时期9例为低密度,3例为等密度。
MRI平扫5例为典型短T1短T2信号,1例为长T1长T2信号,1例为等T1长T2信号;MRI增强扫描7例均为环形及片状明显强化。
3 讨论黑色素瘤起源于神经嵴,发育过程中先发育成黑色素母细胞瘤,最后到达皮肤或人体色素组织发育成黑色素细胞。
脉络膜血管瘤和黑色素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

医 学 影 像 学 杂 志 ,2004,12(1):45. (收 稿 日 期 :2009—11-26)
作 者 简介 :王 芳 ,女 ,1975年 12月 生 ,主 治 医师 ,朔 州 市 第 三 人 民 医 院 ,036002
目前 结 合 快 速 且 敏 感 的 0一HCG 定 量 分 析 与 阴 道 超 声 检 查 可 早 期 诊 断 异 位 妊 娠 ,使 早 期 药 物 治 疗 或 保 守 性 微 创 手 术 成 为 可 能 ,而 血 8一HCG 水 平 反 映 了 滋 养 细 胞 的 数 量 和 功 能 状 态 ,结 合 其 动 态 变 化 可 观 测 药 物 治 疗 的疗 效 而 预 测 其 转 归 。熟 悉 异 位 妊 娠 的 阴 道 超 声 表 现 可 早 期 诊 断 、早 期 治疗 ,可 有 效 降 低 异 位 妊 娠 的 病 死 率 、保 留生 育 能 力 ,对 女 性 健 康 尤 其 对 于 尚未 生 育 的年 轻 妇 女 及 其 以后 生活 将 产 生 积 极 影 响 。
由 于输 卵管 不通 畅 导 致 的 异 位 妊 娠 ,通 常 妊 娠 囊 与 黄 体 囊 肿 发 生 在 同 侧 ,本 组 占 7O ,因 此 仔 细 观 察 具 有 黄 体 囊 肿 的 同侧 附件 区往 往 可 以快 速找 到异 位妊 娠囊 而缩 短 检 查 时 间 ;部 分 由 于 宫 腔 内 环 境 适 宜 着 床 可 引 起 受 精 卵 异
山西医药杂志 2010年 3月第 39卷第 3期上半月 Shanxi Med J, ,ja!ch n】旦
: : !!!! !
2024年黑色素瘤诊断与治疗PPT

其他辅助检查
皮肤镜检查: 观察皮肤表面 色素沉着和皮
肤结构变化
病理活检:通 过取样检查, 确定黑色素瘤 的性质和分期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
PET-CT等,了 解肿瘤的大小、 位置和扩散程度
实验室检查:如 血液检查、尿液 检查等,了解患 者的身体状况和 肿瘤的进展情况
黑色素瘤的治疗
手术治疗
随访时间与内容
随访时间:术后1年内每3个月一次,术后2-5年内每6个月一次,术后5年以上每年一次 随访内容:检查肿瘤复发、转移情况,评估治疗效果 随访方式: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家庭访视 随访注意事项: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饮食健康,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康复期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饮食均衡、睡眠充足、适当运动等 定期进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 避免过度劳累和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紫外线、化学物质等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皮肤清洁等
预防复发措施定期随访:定源自 到医院进行复查, 监测病情变化保持良好的生活 习惯:保持良好 的饮食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
保持良好的心理 状态:保持乐观 积极的心态,避 免过度焦虑和紧 张
避免接触致癌物 质:避免接触紫 外线、辐射等致 癌物质,减少复 发风险
黑色素瘤患者心理支持 与护理
心理支持的重要性
帮助患者应对疾 病带来的压力和 焦虑
提高患者对治疗 的信心和配合度
促进患者康复和 改善生活质量
降低患者自杀和 自残的风险
心理干预方法与技巧
倾听:耐心倾听患者的感受和想法,给予理解和支持
解释:向患者解释黑色素瘤的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帮助患者了解病 情
鼓励: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增强信心和勇气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超声表现1例

恶性黑色素瘤转移超声表现1例患者女,81岁,主因双下肢浮肿20余天加重伴不能平卧半月入院,查体:听诊左肺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粗糙。
左中下腹部可触及约19.0×10.0×8.0cm包块,边界不清,无触痛。
左腹股沟区可触及约14.0×4.0cm的条索状包块,无触痛。
胸部CT示:双肺炎左肺占位左侧胸腔积液。
超声检查:左侧腹部可见一大小约17.3×8.6×6.7㎝实性低回声肿物,其上方紧邻左肾下极,边界尚清,内回声不均匀,其旁可见多个低回声结节,CDFI: 其内见点状及边缘条状血流信号。
左腹股沟可探及不均质低回声包块,呈椭圆形,大小约12.2×2.8cm,后方有不规则的低回声粘连,内部未见明显彩色血流信号。
超声提示:1.左侧腹部实性低回声肿物(腹膜后可能) 伴腹腔多发低回声结节考虑转移性淋巴结 2.左侧腹股沟软组织低回声肿物(性质待定)为了进一步明确肿瘤性质随即为患者进行了左腹股沟肿物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图2),标记2点分别取出组织各两条,呈灰白色,随后送病理,相继进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
组织病理提示:左侧腹股沟肿物,镜下见多数异型细胞,倾向恶性肿瘤,不除外转移瘤;免疫组化结果:Act(+/-),Desmin(-),S100(+),HMB45(-)MART(-)(图3),少许组织,根据免疫组化,符合恶性黑色素瘤。
随即进一步详细查体,发现患者骶尾部皮肤一大小约1.5×1.0cm黑色乳头瘤样结节,表面可见溃疡愈合后脓性分泌物(图1)讨论:黑色素瘤又称恶性黑色素瘤,是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约20%的病人会出现转移,但亦可通过血液转移至肺、中枢神经系统、骨、肝及肾上腺等处。
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病灶的病理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浅表扩展型。
约占70%,先沿体表浅层向外扩展,不久纵深扩向皮肤深层。
②结节型。
约占15%,以垂直发展为主,侵向皮下组织,易发生淋巴转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因
*紫外线照射:恶性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有人认为与紫外线的 照射有关,白人的发病率高于黑人是因为白人的黑色素细胞受紫外线作 用而易发恶变,而黑人的黑色皮肤保护了黑色素细胞免受紫外线照射而 减少发病。
*结构不良痣与先天性大痣 *遗传因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家族史的占0.4~12.3%,有家族史者比
处转移。
精品
病理特点
黑色素瘤分为无黑色素型及黑色素型两种类型 • 无黑色素型黑色素瘤:大体上肉眼可见肿瘤无色素沉着,但在HE染色及硝酸银染色标
本中镜下可见少量黑色素颗。 • 黑色素型黑色素瘤:大体上肉眼可见黑色素沉着,镜下可见含量不等的黑色素的、大
而圆的、核深染的黑色素细胞。
精品
C T 表现
CT无明显特征性表现,平扫时一般表现为 类圆形、团块状高密度或稍高密度影。可有囊 变坏死区,但钙化一般少见。增强扫描后,肿 瘤呈轻至中度均一强化或环状强化,少数病例 可出现强化不均匀,与精品肿瘤囊变坏死有关。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精品
鉴别诊断
颅内原发黑色素瘤需与急性或亚急性脑出血相鉴别: 后者起病急,颅内压升高较快,患者临床症状一般很 重,而肿瘤引起的多呈慢性过程。脑出血多位于基底 节区豆纹动脉供血区,出血灶多呈肾形或梭形,一般 在治疗后短期随访中能发现出血各期随含铁血黄素变 化引起的MRI信号改变,与黑色素瘤能鉴别。
精品
流行病学特点
• 该病多发生于白色人种,尤其是有日晒史的人群,美国的年发病率 约为10-15/10万,澳大利亚的昆士兰邦的年发病率高达16/10万, 而我国的发病率较低,约为0.4-0.5/10万。但是近年来,不论国内 或国外,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均在不断上升。
• 可见于任何年龄,较多见于中年和老年,30-60岁之间。 • 女性稍多于男性。
精品
M R I 表现
黑色素瘤的MRI表现比较复杂,主要取决于肿 瘤中黑色素的含量和瘤内的出血量。 *典型的黑色素瘤富含黑色素,黑色素表现出顺 磁性,导致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故在MRI上呈 短T1、 短T2表现。 *非色素性黑色素瘤和瘤内无出血的黑色素瘤的 MRI则多表现为T1WI等或低信号,T2WI中等高信号。
无家族史者发Leabharlann 率高1.7倍。精品临床症状
• 此病起病隐匿,病程进展迅速。 • 早期临床表现痣或色素斑迅速增大,隆起,破溃不愈,边缘不整或有切迹,颜色改变、局部形
成水泡、瘙痒、刺痛等。 • 进而可出现卫星灶、局部淋巴结肿大,移行转移(原发病灶与区域引流淋巴结之间的皮下结节,
通过淋巴管转移) • 远处转移:常见于远处皮肤淋巴结、肺、脑、肝、骨等部位,仅发生肺转移的预后好于其它远
黑色素瘤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来源于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该病 起病隐匿、高度恶性、预后很差,临床上也比较少见,多由痣或色素斑发展而来。
精品
发病部位
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生理状态下, 黑色素细胞存在于皮肤、黏膜、软脑膜脑实质和脉络膜。 最常见于女性的四肢和男性的躯干,多见于皮肤、眼部, 约20%发生在头颈部,累及口腔及上呼吸道黏膜者不到10%。
精品
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外,还有一类恶性黑色素瘤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 而原发病变部位不明,称为原发部位不明的黑色素瘤,此类病变通常占 全部黑色素瘤的4%或更高。 Wills提出诊断原发性黑色素瘤需有3个基本条件: (1)皮肤和眼球未发现有黑色素瘤; (2)上述部位以前未作过黑色素瘤切除手术; (3)内脏无黑色素瘤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