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腔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合集下载
恶性黑色素瘤课件

03
03
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是 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皮肤癌之一。
04
04
恶性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 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等。
恶性黑色素瘤的分类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皮肤、黏膜或眼
色素细胞
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 起源于其他器官,如肺、
肾、肝等
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最 常见的类型,占恶性黑
活检:对可疑病 变部位进行活检, 病理学检查以确 定是否为恶性黑 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如 CT、MRI等,用 于评估恶性黑色 素瘤的扩散程度 和治疗效果 Nhomakorabea 治疗方法
01
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包括局部 切除和广泛切除
03
化学治疗:使用药物杀死肿瘤细 胞,包括口服和静脉注射
05
靶向治疗:针对肿瘤细胞的特定 基因或蛋白质进行治疗,包括小 分子靶向药物和抗体药物
A
化学物质:接触某些化学物质 可能导致恶性黑色素瘤
C
B
空气污染:空气污染可能导 致恶性黑色素瘤
D
生活习惯:不良生活习惯可 能导致恶性黑色素瘤
生活方式因素
01 紫外线照射:长期暴露于紫 外线下,可能导致皮肤细胞 发生突变,从而引发恶性黑 色素瘤。
02 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食用高 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食物, 可能导致体内炎症反应,增 加恶性黑色素瘤的风险。
Thanks For
Watching
Thanks 感谢观看.
康复治疗:心理 辅导、营养支持 等
定期随访:监测 病情变化,及时 调整治疗方案
恶性黑色素瘤的 案例分析
4
典型案例
患者A,男性,50岁, 发现背部黑色素瘤,直 径约1cm,无明显症 状。
恶性黑色素瘤(共14张PPT)

临床表现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 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随着增大,损害 隆起呈斑块或结节状,也可呈蕈状或菜花状,表面易破溃 、出血。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如向皮 下组织生长时,则呈皮下结节或肿块。如向周围扩散时, 尚可出现卫星状损害。
分类
根据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方式、起源、病程与预后的不同 ,可分为两大类,二者又可分为3型。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和电镜观察在黑色素瘤的诊断中具有重 皮损深度超过4mm的5年生存率约为53%~55%
99mm间5年生存率约为66%~70%
要的意义。 结节性黑色素瘤(15-30%)
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 手术治疗 对原位肿瘤,彻底切除是惟一最佳方案。 恶性黑色素瘤的早期表现是在正常皮肤上出现黑色损害,或原有的黑痣于近期内扩大,色素加深。 化疗 适于已有转移的晚期患者,可使症状得到缓解,但远期效果不令人满意。 手术治疗 对原位肿瘤,彻底切除是惟一最佳方案。 起源于黑素细胞的恶性黑色素瘤多见于老年人,生长缓慢,恶性程度较低; 性别和激素因素 1期和2期黑色素瘤患者中女性生存期长于男性。 日光暴晒 阳光辐射是浅皮肤人种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 起源于痣细胞者多见于较年轻的人,生长迅速,恶性程度较高,易有早期转移。 周围可有不规则的色素晕或色素脱失晕。 结节性黑色素瘤(15-30%) 日光暴晒 阳光辐射是浅皮肤人种黑色素瘤的重要病因 辅助检查及诊断 8%~20%),国外统计约占所有恶性肿瘤的1%~2%。 浅表扩散性原位黑色素瘤(70%)
但远期效果不令人满意。 α-2b干扰素皮下小剂量长期注射可降低皮损深度>
1.5cm恶黑的转移并延长生存期。 5.放射疗法 对Ⅳ期患者减轻内脏转移引起的压迫症状有
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ppt课件

无色素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亦与其他一些病变类似。
嗅神经母细胞瘤:T2WI显示枕骨斜坡、蝶骨体及筛 窦、翼腭窝受累呈稍高信号;矢状面T1WI增强示明 显。
鼻腔及筛窦淋巴瘤:T1WI肿块呈等信号,突向右侧 眶内壁及球后。
鼻腔及鼻窦的恶性黑色素瘤起源于胚胎发育期从神经 嵴迁移到鼻腔和鼻窦粘膜的黑色素细胞。鼻腔黑色素 瘤较鼻窦更常见。鼻中隔前部是鼻腔内最常见的发病 部位;上颌窦是鼻窦中最常见的发病部位。
鼻腔下部恶性黑色素瘤。大致对称性地累及双侧鼻 窦腔,鼻中隔和双鼻腔外侧壁几乎破坏殆尽。肿瘤 前方突入鼻前庭;右侧纸板破坏,内直肌受推移。
黑色素瘤的特征性MRI表现:T1WI为高信号,T2WI为低 信号,病变可有明显强化。这种信号改变由肿瘤内部 所含黑色素的数量决定。少数无色素性黑色素瘤在 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为高信号,诊断较为困难。
鉴别诊断
鼻窦及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 CT表现有不少与其他病变 雷同,如未分化癌、鳞癌、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 肉瘤等。
影像表现
MRI:
手术及病检结果
左侧上颌窦活检病理提示:恶性黑色素瘤。 3月15日在全麻下行左侧大腿内侧“黑色素瘤”切除术。 术中见左侧大腿内侧大小约 2.3cm×1.4cm 黑色结节状 隆起。术后病理示:毛发上皮瘤。 拟转肿瘤科放疗时家属放弃治疗出院。
鼻腔及鼻窦恶性黑色素瘤
临床病理
左鼻腔上部及筛窦恶性黑色素瘤。
鼻窦、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发生邻近结构侵犯,特 别是眼眶和前颅窝底侵犯,表现出眼球突出或神经症 状。 眼眶受累表现为眶纸板向眶侧弓状隆起及破坏,由于 眶骨膜的阻挡,肿瘤常局限于眶骨膜下。可见眼外肌 受压移位。 有文献说黑色素瘤可通过神经向头颈部转移。Fra bibliotek
恶性黑色素瘤PPT课件

• 位于肢端的黑色素瘤常需作指(趾)截除术。
18
• 2.播散性病变
• 化疗和生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病人 可取得缓解。
• 对局限病变、骨转移疼痛和脑转移可以作放射 治疗,有效率30%
• 可与热疗合并使用,以提高放疗的疗效。 • 孤立的转移病灶,如脑、皮下或淋巴结可作姑
息性手术。 • 肿瘤溃疡、出血不止,经治疗无效时也可作减
• 不推荐低剂量 IL-2 方案治疗。
31
五、预后
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原发灶特点、 病人年龄、部位及治疗方法有关。但原 发瘤的厚度与预后最为密切。
32
2019/10/29
33
29
• (六)CVDⅡ生物化疗方案 • 1、剂量与用法:
• DTIC 800mg/m2 静滴,第1天;VLB 1.6mg/(m2·d) 静滴,第l至4天;DDP 20 mg/m2 静滴, 第l至4天; rlL-2 9MU/(m2·d) 持续静滴24小时,第l至4天; rIFNα 5MU/(m2·d) 皮下注射,第1至5天;21天重复。
天;BCNU 1.50 mg/m2 静滴,第l天(隔一周期用一 次);DTIC 220mg/(m2·d)静滴,第1~3天;TAM 10mg每天两次口服,第l~21天,21天重复。 • 2、注意事项: • 有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可能与BCNU日l起的肺毒性有 关。 • 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报道,与他奠昔芬有关。
症手术。
19
四、治疗
(一)手术
为恶黑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5cm的正常皮 肤已不用
原发灶 厚度《1mm,切除距病灶边缘1-3cm正 常组织;〉1mm,切除距病灶边缘3-5cm正常 组织;位于肢端的恶黑,常需作截指(趾)术。
淋巴结 厚度《1mm,一般不做淋巴结清扫; 厚度〉1.5mm临床分期Ⅲ 期,主张做淋巴结 清扫。
18
• 2.播散性病变
• 化疗和生物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手段,部分病人 可取得缓解。
• 对局限病变、骨转移疼痛和脑转移可以作放射 治疗,有效率30%
• 可与热疗合并使用,以提高放疗的疗效。 • 孤立的转移病灶,如脑、皮下或淋巴结可作姑
息性手术。 • 肿瘤溃疡、出血不止,经治疗无效时也可作减
• 不推荐低剂量 IL-2 方案治疗。
31
五、预后
预后与临床病理分期、原发灶特点、 病人年龄、部位及治疗方法有关。但原 发瘤的厚度与预后最为密切。
32
2019/10/29
33
29
• (六)CVDⅡ生物化疗方案 • 1、剂量与用法:
• DTIC 800mg/m2 静滴,第1天;VLB 1.6mg/(m2·d) 静滴,第l至4天;DDP 20 mg/m2 静滴, 第l至4天; rlL-2 9MU/(m2·d) 持续静滴24小时,第l至4天; rIFNα 5MU/(m2·d) 皮下注射,第1至5天;21天重复。
天;BCNU 1.50 mg/m2 静滴,第l天(隔一周期用一 次);DTIC 220mg/(m2·d)静滴,第1~3天;TAM 10mg每天两次口服,第l~21天,21天重复。 • 2、注意事项: • 有病人死于呼吸衰竭,可能与BCNU日l起的肺毒性有 关。 • 发生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报道,与他奠昔芬有关。
症手术。
19
四、治疗
(一)手术
为恶黑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5cm的正常皮 肤已不用
原发灶 厚度《1mm,切除距病灶边缘1-3cm正 常组织;〉1mm,切除距病灶边缘3-5cm正常 组织;位于肢端的恶黑,常需作截指(趾)术。
淋巴结 厚度《1mm,一般不做淋巴结清扫; 厚度〉1.5mm临床分期Ⅲ 期,主张做淋巴结 清扫。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的科普知识PPT课件

早期发现和确诊对治疗效果有显著影响。
何时应就医?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专业检查,以早期发现任何 异常变化。
定期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或MRI用于评估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 是否有转移。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白种人相对风险更高,尤其是皮肤较白的人 群。
不同种族的发病率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血、嗅觉减退、面部肿 胀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鼻腔疾病相似,但持续出现 时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就医建议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和影 像学评估。
早期病例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达到治愈效果。
手术后需定期随访,预防复发。
治疗方案是什么?
放疗和化疗
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病例,放疗和化疗可能是 必要的辅助治疗。
这些治疗可能会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治疗方案是什么?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案,展示了良 好的前景。
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谢谢观看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黑色素瘤的发生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遗传因素 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鼻腔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分类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 直接发生在鼻腔内,后者则是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而来。
原发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早期识别和诊断非常 重要。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组织检
何时应就医?
定期检查
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专业检查,以早期发现任何 异常变化。
定期检查有助于提高早期诊断率。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影像学检查
CT扫描或MRI用于评估肿瘤大小和位置,以及 是否有转移。
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医生制定治疗方案。
白种人相对风险更高,尤其是皮肤较白的人 群。
不同种族的发病率及表现可能有所不同。
何时应就医?
何时应就医?
症状表现
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鼻血、嗅觉减退、面部肿 胀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其他鼻腔疾病相似,但持续出现 时应及时就医。
何时应就医?
就医建议
如出现上述症状,应尽早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和影 像学评估。
早期病例可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达到治愈效果。
手术后需定期随访,预防复发。
治疗方案是什么?
放疗和化疗
对于晚期或无法手术的病例,放疗和化疗可能是 必要的辅助治疗。
这些治疗可能会有副作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
治疗方案是什么? 免疫治疗
近年来,免疫治疗作为新兴治疗方案,展示了良 好的前景。
研究仍在继续,未来可能会有更多的治疗选择。
谢谢观看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黑色素瘤的发生与过度暴露于紫外线、遗传因素 及免疫系统功能有关。
鼻腔黑色素瘤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会起到一定作用。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分类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前者 直接发生在鼻腔内,后者则是其他部位肿瘤转移 而来。
原发性黑色素瘤相对少见,早期识别和诊断非常 重要。
如何诊断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组织检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护理业务学习PPT课件

谁会受到影响?
谁会受到影响?
高风险人群
长期接触紫外线或有家族病史的人群风险较 高。
吸烟者和免疫系统受损者也属于高风险群体 。
谁会受到影响? 症状表现
患者可能出现鼻塞、流血、面部肿胀及疼痛 等症状。
早期症状常被忽视,容易延误治疗。
谁会受到影响?
年龄与性别
该疾病在中老年男性中发病率更高,但女性 也不容忽视。
通过专业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压力 。
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治疗效果的提升。
为何护理如此重要? 促进康复
全方位的护理支持可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
积极的护理措施可帮助患者更好地适应治疗和恢 复。
谢谢观看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机制
黑色素瘤主要由于紫外线辐射、遗传因素以及免 疫系统功能低下等导致的黑色素细胞发生突变。
环境因素和基因易感性共同作用,引发该疾病。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流行病学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在不同人群中发病率各异,通 常在中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
早期发现和诊断对改善预后至关重要。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护理业务学习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4. 如何进行护理? 5. 为何护理如此重要?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定义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起源于鼻腔内黑色素细 胞的恶性肿瘤。
该疾病较为罕见,但其生长迅速且易转移。
对年龄和性别的关注有助于早期筛查和诊断 。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何时需要护理干预? 治疗阶段
在手术后、放疗或化疗期间,患者需要特别的护 理干预。
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副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恶性黑色素瘤科普宣传PPT课件

预防复发和远处转移
早期发现:加强自我观察和识别,发现 任何症状变化及时就医。
Hale Waihona Puke 参与科普宣传 活动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传播知识: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帮助更多人了解恶性黑色素 瘤。 社区活动:组织和参加社区活 动,提供免费的皮肤检查和知 识普及。
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网络宣传: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布相关 信息,扩大科普宣传的影响力。
生活质量: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可以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饮 食调节等提高生活质量。 心理支持:重视患者和家属的 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咨询和支 持。
生活质量和情绪支持
康复护理:提供康复护理服务,帮助患 者度过治疗期间的身体和心理困难。
预防复发和远 处转移
预防复发和远处转移
定期复查:恶性黑色素瘤治愈后, 定期复查有助于及早发现复发或远 处转移。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 式,减少复发和远处转移的风险。
谢谢您的观赏聆听
恶性黑色素瘤 科普宣传PPT
课件
目录 介绍恶性黑色素瘤 早期识别与预防 医学治疗和护理 生活质量和情绪支持 预防复发和远处转移 参与科普宣传活动
介绍恶性黑色 素瘤
介绍恶性黑色素瘤
什么是恶性黑色素瘤:恶性黑色素 瘤是一种恶性皮肤肿瘤,起源于黑 色素细胞。 发病原因:主要与遗传、阳光照射 、肤色等因素有关。
介绍恶性黑色素瘤
发病率:恶性黑色素瘤是最常见的皮肤 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
早期识别与预 防
早期识别与预防
早期症状:了解恶性黑色素瘤 的早期症状,如痣的形状、颜 色变化等。 自我检查:定期进行自我检查 ,注意发现任何新的或异常的 痣或皮肤变化。
早期识别与预防
线上风险评估:利用线上工具帮助评估 自身患病风险。 防晒措施:避免阳光暴晒,使用防晒霜 、穿着遮阳衣物等预防措施。
黑色素瘤ppt课件

IL-2:
1、国外研究显示高剂量白介素60-72Wiu/kg,静脉注射1/8h,8-14次 一周期,可获得CR:6%,PR:16-20%
39
过继免疫疗法
❖ 过继免疫治疗研究最多的是: ❖LAK(Lymphokine actived killer,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肿瘤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在体外经大剂量IL-2培养后回输可使肿瘤转 移灶消退,称为LAK 美国六家医疗单位组织了对LAK/IL-2的临床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有 效率9-35%
等对症处理,未行病理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 2012.11 ❖ 因上诉症状反复出现,就诊当地医院行右足趾截肢术,术后未取病理。
❖ 2014.03 ❖ 出现头、面、背、腿部等全身多发黑色素痣,就诊当地医院,取右足肿物活检术,
标本送检艾迪康医学检验所病理科,病理提示:(右足)恶性肿瘤。
❖ 2014.04 ❖ 我院病理会诊:
非慢性阳光损伤型18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braf突变率约2590为v600e突变ckit突变率约11扩增率约8192010年恶性黑色素瘤ajcc版分期1原发肿瘤ttx原发灶无法评价t0无肿瘤证据tis原位癌t1a厚度10mm无溃疡有丝分裂率1mmt1b厚度10mm有溃疡有丝分裂率1mmt2a10120mm不伴溃疡t2b10120mm伴溃疡t3a20140mm不伴溃疡t3b20140mm伴溃疡t4a40mm不伴溃疡t4b40mm伴溃疡20淋巴结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无淋巴结转移n1个淋巴结转移n1a隐性转移病理诊断n1b显性转移临床诊断n2个淋巴结转移n2a隐性转移病理诊断n2b显性转移临床诊断n2c非簇样移行转移或卫星灶但无移行转移n3个淋巴结转移或簇样转移结节移行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21远处转移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无远处转移m1a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b肺转移m1c其他内脏转移或任何远处转移伴ldh升高22临床分期及诊治流程23临床分期242829临床治疗原则尽早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术配合化疗生物物理放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模式30肿瘤内科治疗单纯化疗无明显益处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免疫靶向治疗疫苗靶向治疗3132常用化疗方案dacarbazinetemozolomide联合化疗cdbddpdticbcnucdbtddpdticbcnutamcvdddpvlbdtic33dticfda最早批准化疗药物客观有效率1520cr5但是不能延长总生存期毒副反应
1、国外研究显示高剂量白介素60-72Wiu/kg,静脉注射1/8h,8-14次 一周期,可获得CR:6%,PR:16-20%
39
过继免疫疗法
❖ 过继免疫治疗研究最多的是: ❖LAK(Lymphokine actived killer,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肿瘤患者自体免疫细胞在体外经大剂量IL-2培养后回输可使肿瘤转 移灶消退,称为LAK 美国六家医疗单位组织了对LAK/IL-2的临床治疗试验,结果显示有 效率9-35%
等对症处理,未行病理活检及进一步治疗。
❖ 2012.11 ❖ 因上诉症状反复出现,就诊当地医院行右足趾截肢术,术后未取病理。
❖ 2014.03 ❖ 出现头、面、背、腿部等全身多发黑色素痣,就诊当地医院,取右足肿物活检术,
标本送检艾迪康医学检验所病理科,病理提示:(右足)恶性肿瘤。
❖ 2014.04 ❖ 我院病理会诊:
非慢性阳光损伤型18中国黑色素瘤基因突变情况braf突变率约2590为v600e突变ckit突变率约11扩增率约8192010年恶性黑色素瘤ajcc版分期1原发肿瘤ttx原发灶无法评价t0无肿瘤证据tis原位癌t1a厚度10mm无溃疡有丝分裂率1mmt1b厚度10mm有溃疡有丝分裂率1mmt2a10120mm不伴溃疡t2b10120mm伴溃疡t3a20140mm不伴溃疡t3b20140mm伴溃疡t4a40mm不伴溃疡t4b40mm伴溃疡20淋巴结区域淋巴结n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价n0无淋巴结转移n1个淋巴结转移n1a隐性转移病理诊断n1b显性转移临床诊断n2个淋巴结转移n2a隐性转移病理诊断n2b显性转移临床诊断n2c非簇样移行转移或卫星灶但无移行转移n3个淋巴结转移或簇样转移结节移行转移或卫星灶合并区域淋巴结转移21远处转移远处转移mx远处转移无法评价m0无远处转移m1a皮肤皮下组织或远处淋巴结转移m1b肺转移m1c其他内脏转移或任何远处转移伴ldh升高22临床分期及诊治流程23临床分期242829临床治疗原则尽早手术切除病变组织根治性手术淋巴结清扫术配合化疗生物物理放疗及中医药等综合治疗模式30肿瘤内科治疗单纯化疗无明显益处联合化疗免疫治疗细胞因子治疗过继免疫治疗免疫靶向治疗疫苗靶向治疗3132常用化疗方案dacarbazinetemozolomide联合化疗cdbddpdticbcnucdbtddpdticbcnutamcvdddpvlbdtic33dticfda最早批准化疗药物客观有效率1520cr5但是不能延长总生存期毒副反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9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手术治疗
• 由于局部活检剌激有引起恶性黑色素瘤迅速扩散 的可能,因此一般不主张在术前作活检。切除活 检与根治性手术衔接得越近越好,尽早将病变切 除,必要时可在术中行快速切片检查,一经病理 检验证实,即将病变组织广泛彻底或扩大性切除, 同时行预防性颈部淋巳结清扫。千万不要有任何 理由姑息迁就。
.
.
2
特点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恶性程度高,早期诊断困难, 治疗难以彻底,预后差,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
.
3
症状
• 常见临床症状为单侧鼻塞、涕中带血丝、头痛、 嗅觉下降、肿瘤侵入筛窦、眼眶及鼻咽部则出现 相应症状,如眼球突出、移位、复视、视力下降、 患侧耳鸣、听力下降、耳堵塞感;侵入上颌窦可 出现面颊部隆起;侵入颅内可有剧烈头痛。
.
11
10
预后
• 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10%~30%。 • 本病生存率低的原因可能是: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或此病
临床较少见以至临床医生对此病认识不足 。 • 解剖学上的限制不利于肿瘤的根治性切除,导致局部复发
率高,同时鼻腔的血管、淋巴管丰富,促使肿瘤细胞的早 期扩散转移。早期正确的诊断和合理治疗是提高患者治愈 率和生存率的关键。
.
4
体征
瘤多发生于鼻腔外侧壁(中鼻甲、下鼻甲、中鼻道 等)和鼻中隔,少数在鼻窦,外鼻者罕见。肿瘤外 观呈黑色、紫褐色或淡红色,如结节状、菜花状或 息肉样,具有弹性,触之易出血。 表面常有溃疡和坏死组织。
.
5
误诊的主要原因
1、早期症状表现为鼻塞或鼻出血,缺乏典型症状; 2、瘤细胞形态和结构变异大; 3、黏膜恶性黑色素瘤黑色素含量较少; 4、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本病临床表现及病理形态 特点认识不足。
.
7
治疗
主要适用于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I 期、Ⅱ期病人,以手 术切除为主,手术切除范围应包括部分正常组织在内的根 治性切除,必要时跨越解剖区域组织,切除组织边缘的病 理检查应显示阴性。
过去认为本病是放疗抗拒性肿瘤,对放疗不敏感,但近年 来有文献报道放疗有效,专家认为虽然放疗无治愈之效, 但可作为术后补充治疗,同时对于高龄不能耐受手术及肿 瘤晚期不宜手术患者,亦可以控制病情,延长生命。
目前多家医院采用以氮烯脒胺为主的联合用药进行化疗, 但其疗效却不甚确切。总之,如何进行更加有效的综合治 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和生存率,仍需进一步探讨。
.
8
手术治疗
恶性黑色素瘤仅局限在鼻腔时,可行鼻侧切开术, 去除同侧鼻骨及鼻甲。若肿瘤世镇骨窦、上腾骨或 眼眶,则多主张行上颌骨窦、上腭骨或眼眶,则多 主张行上颌骨次全切或全切除术及眼球摘除或眶内 容物挖除术,颈部淋巴结只要有微小之可疑转移时, 则应行治疗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
.
1
来源
➢ 鼻腔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少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该病指 的是原发于鼻腔来源于色素细胞的恶性肿瘤。
➢ 人类黑色素细胞起源于神经嵴,分布于全身各处,多存在 于皮肤、眼球脉络膜和神经系统。因此,各组织均可发生 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但最常发生于皮肤,发生于黏膜者 相当少见,而发生于鼻腔黏膜者为少见。鼻腔原发性恶性 黑色素瘤的发生率占全身恶性黑色素瘤的0.5%~2%。
.
6
鉴别诊断
• 未分化癌、肉瘤、鼻息肉、血管瘤等
• 临床上既不要因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低而疏略, 又不能因肿瘤不显黑色而放松警惕,遇到色素较多的肿瘤 出血、坏死时需与出血坏死性息肉、血管瘤区别,色素较 少者需与鼻腔癌、鼻息肉等鉴别。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均 须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诊断、鉴别能力,必要时行免 疫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