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朱自清先生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先生1898年11月22日生於江苏江都县。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16年,十八岁的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这使他有更多机会接受新文艺思潮的影响,而“五四”运动的爆发,则推动他坚定地走上文学的道路。1920年,朱先生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1922年,为生计所迫,他只身一人来到浙江台州第六师范学校任教。每到夜晚,他常常会因往事而陷入迷茫的愁绪中。有一回,他在给俞平伯的信中写道:“我想将这宗心绪写成一诗,名曰《匆匆》。”于是,一篇早期广为流传的散文诗就这样诞生了。

相传两千多年前,孔子在山东尼山,看到一条大河,白天黑夜奔流不息,于是便发出“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朱自清先生写《匆匆》时也才24岁,因为早早悟到了时光的飞逝和短暂,因而,对人生也更加珍惜,教学之余更加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朱先生的散文偏爱叙事和抒情。叙事散文主要以描写社会现实为主;而抒情散文,一类是以《背影》、《儿女》为代表、描写个人及家庭生活、具有浓厚的人情味;还有一类就是以描绘自然景物为主,抒发个人情感的小品文,如《绿》、《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说到借景抒情,朱先生有一篇佳作,借着对旧时光、老景致的回忆,抒发了自己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之情,这就是《白马湖》。

在这篇散文里,朱先生回忆起1924年应夏丏尊先生之邀,来到宁波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任教的情形。那时的春晖中学,汇集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众多骄子——夏丏尊、朱自清、丰子恺、朱光潜、俞平伯、叶圣陶、弘一法师……他们或以文学为业、或借文学交友。事隔三年,先生笔下的白马湖温馨依旧,却又略带了几分淡淡的感伤……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回国后将旅欧历程写成散文,陆续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段时期,他的作品里展现出一种轻松愉快、充满活力的抒情格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他应约为中

学语文教材而作的散文《春》,于1933年7月出版。

朱先生有很多名篇被选为大中学校的语文教材,是因为他的散文不但美,而且更有情、更风趣,被公认为是白话美文的典范。1925年他创作的那篇感人至深的传世之作《背影》强烈感染了几代读者。著名散文家林非先生曾著文写道:“《背影》用朴素和流畅的文字写出了一种异常真挚与至诚的情感,这又是谈何容易的事情。只要能够达到这一点,肯定就会长久地打动读者的心弦。”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先生因病在北平医院辞世,终年五十一岁。先生的一生是淡泊的,但他平淡为人、朴实为文的品格却为后人景仰。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他是一个尽职的、胜任的国文教室和文学教师。”

1992年10月,位于扬州安乐巷27号的朱自清故居正式对外开放。

朱自清

朱自清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 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 居扬州。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 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 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 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 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 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 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

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 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烩炙人口的名篇。 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 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 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 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 北京解放前夕,患胃病辞世。 著作书目: 《雪朝》(诗集)1922,商务 《踪迹》(诗与散文)1924,亚东图书馆 《背影》(散文集)1928,开明 《欧游杂记》(散文集)1934,开明 《你我》(散文集)1936,商务 《伦敦杂记》(散文集)1943,开明 《国文教学》(论文集)1945,开明 《经典常谈》(论文集)1946,文光 《诗言志辨》(诗论) 1947,开明 《新诗杂话》(诗论)1947,作家书屋 《标准与尺度》(杂文集)1948,文光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 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笔名余捷、知白等,原籍浙江绍兴,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县。出身书香门第。其祖父朱则余,号菊坡,原籍绍兴,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姓朱。祖母吴氏。父亲名鸿钧,号小坡,母亲周氏。六岁时随全家定居扬州。少年时即不苟言笑、学习认真、沉着倔犟、洁身自尊,品行与学业俱优,喜欢看小说,颇有志向,曾自命?文学家?。在扬州十三年的生活和那里的湖光山色,使他的情怀里永远洋溢着诗情和画意。 1916年,他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 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大教授。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文影》,与叶圣陶合著《国文教学》等书。 抗日战胜利后,积极支持昆明学生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不顾个人安危,出席成都各界举行的李、闻惨案追悼大会,并报告闻一多生平事迹。1946年10月,他从四川回到北平,11月担任?整理闻一多先生遗著委员会?召集人。 1948年6月18日,他身患重病,仍签名《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并嘱告家人不买配售面粉,始终保持着一个正直的爱国知识分子的高尚气节和可贵情操。8月12日11时40分,病逝于北平,享年51岁。毛泽东曾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朱自清背影英文翻译

朱自清背影英文翻译 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

朱自清背影(翻译) Rear-View of a Fading Figure (Original by Zhu Ziqing/Translation by alexcwlin)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I haven’t seen Dad for over two years, and what I can’t forget the most is the sight of h im from the back as he was walking away.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It was a double-whammy for our family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Grandma passed away, and Dad lost his job. I travelled from Beijing to Xu Zhou and planned to accompany Dad home for the funeral. When I saw D ad’s house in disarray and thought about Grandma, I began to weep uncontrollably. Dad said: “Lighten up! Whatever happened, happened. There’s alway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At home, we sold off whatever we could. Dad paid off what he owed and borrowed for the funeral. Things at home were depressing due to the funeral and Dad’s unemployment. After the funeral, Dad had to go to Nanjing to find work and I had to return to Beijing for school, and we left in company together.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At Nanjing, we stayed a day for some sightseeing with friends. In the morning of the following day I had to go to Pukou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and then headed north by train in the afternoon. Dad was busy taking care of something. Initially he did not plan to see me off and asked an acquainted bellhop, repeatedly and painstakingly, to take me to the station. After much pondering, he was concerned the bellhop might slip up and at the end he decided to take me there himself.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In all fairness, there wa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because I was twenty years old and had been through the Beijing trip two or three times. I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 several times but he said: “It doesn’t matter. I rather go myself instead of those people.”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

朱自清的中学教师生活

朱自清中学教师岁月 ——在磨难中日益成熟完美的人格 生命科学学院 10091910122 莫丹丹他是位诗人,他的长诗《毁灭》是新文学最初的重要收获;他也是散文家,他的散文《背影》以质朴醇厚打动了无数人的心;他还是位教师,三十年的三尺讲台见证了他的认真与执着。他是清华的教授,专研学术,广受尊崇,可他也曾是一名默默的中学教师,在一方小小的天地中为自己的理想耕耘着。他就是朱自清先生。 生平简介 朱自清,原名朱自华,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因其祖父朱则余与父亲鸿钧定居住于扬州,故他又自称“扬州人”。朱自清祖父朱则余,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朱自华1898年出生在这殷实的扬州小官僚家庭,幼年在私塾接受传统的教育,读经籍、古文和诗词。这几年的古文教育给小自华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也诱发了他对文学的爱好。1911年辛亥革命时,一个乡绅打着政府的招牌,敲诈旧日满清官吏,祖父为了保家人安全交出大半家财,心力交瘁辞世,父亲也生了大病,从此家道中落,一日不如一日了。 1916年夏天,朱自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寒假时,朱自华回家与武钟谦完婚。1917年,在假期中看到家里经济每况愈下,朱自华改名“自清”,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报考本科,进入哲学系,以期能略减轻家里的负担。在北大期间,朱自清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又参加北大学生为传播新思想而组织的平民教育讲演团。朱自清负责讲授国文,由于他认真努力,受到学生的褒 1

扬。想来,这也算是他初试教师一职了。1920年朱自清修完课程提前一年毕业了。 正好这时,浙江第一师范的校长经亨颐请北大代理校长蒋梦麟为他物色教员,蒋便把同为提前毕业的两位高才生朱自清和俞平伯推荐给了一师。从此,朱自清遍开始了中学教师的生涯。 初出茅庐 只是朱自清在北大时并未想过到中学教书这样的事,也没怎么好好学过“教育学”,刚到一师时,几乎不知道如何教书。而且,朱自清教的是高级班,学生年龄比较大,22岁的朱自清被学生们称为“小先生”。他与一师学子不仅一致 认同新文化,而且能有一定的心灵沟通,朱自清对此也感到欣慰。在工作之余,朱自清不忘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努力写诗,并与同来的俞平伯切磋诗艺,以求 进步。俩人在此期间,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因家境原因不能继续读书深造,朱自清感到遗憾,但是他仍希望在工作的同时,不断提升自我。 然而,朱自清对一师的环境不大适应,初出茅庐的“小先生”在颇有世故的“老学生”面前,有时不免感到困惑。学生在课堂上的不断提问,让朱自清以为是学生认为自己“学问不够”,所以“学生不买他的账”。所以,他离开杭州,不想再教下去了。一部分原因也是他对自己能否做好教师有些自卑感,便也敏感起来。但是浙江一中还是给他的专业生活起了一个很好的开端,并结识了志趣相投的友人俞平伯。 前往上海求发展 暑假里,朱自清经人介绍,到扬州江苏省第八中学任教务长,八中是他的母校,本以为会很惬意,谁知竟不如浙江一师。 开头朱自清很想有所作为,一来便为学校写了首校歌:“浩浩乎长江之涛,蜀冈之云,佳气蔚八中。人格健全,学术健全,相期自治与自动。欲求身手试豪 2

朱自清简介(配图)

朱自清传略 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1898 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因父亲后来携全家 定居扬州,祖父也迁去同住,所以自称“我是扬 州人”。自幼受士大夫家庭的传统教育,1916年, 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20年毕 业,在江苏和浙江的多所中学任教。 大学时代即开始写作新诗,1922年出版八人合 集的《雪朝》,在读者中产生过影响。1923年, 发表名诗《毁灭》后,更受到当时诗坛的极 大重视,被认为是文学研究会的重要诗人。同年 又写成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此文 发表后被认为是“白话美术文的模范”。 1925年,朱自清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更多地撰写散文创作,陆续发表的《荷塘月色》、《背影》等散文,产生了风靡一时的影响。同时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著述颇丰。1930年9月,因系主任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他代理此项工作。1931年8月,前往英国伦敦学习语言学和英国文学,后又游历欧洲大陆,1932年暑期回国后,正式受命主持中国文学系工作,与闻一多同事并论学。1934年,参加郑振铎主持《文学季刊》的编辑工作,参加陈望道主持《太白》的编辑工作。1935年,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朱自清随校南迁,辗转经长沙等地,于1938年抵达昆明,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尽心讴歌抗战,并目睹和感受到国民党统治区的腐败,和人民大众所遭受的苦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惨杀反对内战和要求民主的教员与学生,造成“一二·一”惨案。朱自清前往联大灵堂,向牺牲的四烈士致敬,以后遂积极参加文化界多种激进的活动。1947年7月,李公朴、闻一多相继被特务暗杀,朱自清在一则日记中写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21日,参加西南联大校友会主办之闻一多追悼会,并致词。8月16日,作成《挽一多先生》诗。说他是“一团火”,将于“遗烬里爆出个

朱自清背影英文翻译

朱自清背影(翻译) Rear-View of a Fading Figure (Original by Zhu Ziqing/Translation by alexcwlin)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I haven’t seen Dad for over two years, and what I can’t forget the most is the sight of h im from the back as he was walking away.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It was a double-whammy for our family in the winter of that year. Grandma passed away, and Dad lost his job. I travelled from Beijing to Xu Zhou and planned to accompany Dad home for the funeral. When I saw D ad’s house in disarray and thought about Grandma, I began to weep uncontrollably. Dad said: “Lighten up! Whatever happened, happened. There’s always light at the end of the tunnel.”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At home, we sold off whatever we could. Dad paid off what he owed and borrowed for the funeral. Things at home were depressing due to the funeral and Dad’s unemployment. After the funeral, Dad had to go to Nanjing to find work and I had to return to Beijing for school, and we left in company together.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 At Nanjing, we stayed a day for some sightseeing with friends. In the morning of the following day I had to go to Pukou on the other side of the river, and then headed north by train in the afternoon. Dad was busy taking care of something. Initially he did not plan to see me off and asked an acquainted bellhop, repeatedly and painstakingly, to take me to the station. After much pondering, he was concerned the bellhop might slip up and at the end he decided to take me there himself. 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In all fairness, there was nothing to worry about because I was twenty years old and had been through the Beijing trip two or three times. I tried to talk him out of it several times but he said: “It doesn’t matter. I rather go myself instead of those people.”

丰子恺生平简介

丰子恺生平简介 1898年11月9日,丰子恺出生在浙江省崇德县石门湾(今桐乡县石门镇)。 丰子恺出生时,他的母亲已生了六个女儿,他是家里第一个儿子。因为父亲也只有一个妹妹,他便是丰家烟火得继的希望,备受珍惜。父亲为他取乳名为“慈玉”,他确实是家人眼中的宝玉,祖母溺爱他,父母、姑姑疼爱他,姐姐们怜爱他,连家里染坊中的伙计们也喜欢他。丰子恺自小便被包围在脉脉的温情中,这种温情后来跟随了他一生,浸透在他的性格里,使他总是以温柔悲悯的心来看待事物;发散在他的笔下,就变成平易的文字和纯仁的画风。 六岁,在父亲的私塾中读书,学名丰润。 父亲丰璜本是清末举人,废除科举取仕后,就在家开设私塾,教授孩子们读书。丰子恺在父亲那里学《三字经》、学《千

家诗》,也学父亲在中秋之夜饮酒吃蟹赏月的名士风度……9岁时,父亲去世了,母亲把他送到另一个私塾继续就读,一直到12岁,丰子恺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这六年的熏陶,在他身上留下了中国传统文人特有的温文敏感,从容和善的气质。也许是家里开染坊的缘故,丰子恺从小就对线条和色彩敏感,那本为他开蒙的《千家诗》里的黑白人物被他用染料涂成彩色,他描摹人物画谱,给同学们画,给乡亲们画,甚至应私塾先生之命为学校画孔子像供人瞻仰,被人们叫做“小画家”。线条和色彩的魅力被他发现,并自此终生吸引着他。 1910年,在县立第三高等小学读书,改名丰仁。 县立第三高等小学是应革命风潮建立起的新式学堂,在这里,丰子恺剪掉了辫子,并为了适应民主选举的需要,由先生把名字中难认的“润”字改为易写易认的“仁”字。新学堂开设有音乐课,同学们唱李叔同的《祖国歌》、唱《励学》歌,音符的震撼力使丰子恺大受感染,成为他后来钻研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简介 朱自清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实秋,后改名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省东海县,因祖父、父亲都定居扬州,故又自称扬州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他的作品文字质朴,蕴意深刻,有许多大家耳熟能详的佳作传世,像《匆匆》、《背影》、《荷塘月色》、《春》。 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他出身于一个旧知识分子家庭,在北大读书时,生活十分贫苦。其间参加过“五四”运动并结识了共产党人邓中夏,但他此时只在“荒郊”中彷徨,未能走上革命道路。在清华任教时,他曾和学生游行,亲历了“三?一八”惨案,写了《执政府前大屠杀记》一文进行控诉。“九?一八”事变,他思想开始转变,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战后期,他拒绝到蒋介石政府中做官。 1948年6月,他抗议美国的扶日政策,在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在北平逝世。毛泽东对朱自清宁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粉”的精神,给予称赞,赞扬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朱自清- 生平 1898年11月22日(光绪二十四年十月初九)生于江苏海州(民国改为东海县),祖父朱则余为当地承审官,父亲朱鸿钧,母亲周氏。 六岁那年随家人迁居扬州,在那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期。朱自清先生从小读私塾,继

承了父辈的家学渊源。江南古镇秀丽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也在不知不觉中陶冶了少年朱自清平易的性情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这些都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他后来的诗歌与散文创作中。 1901年随父母迁居江都县邵伯镇,1903年再迁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安乐巷29号度过青少年时期,遂自称“扬州人”。 1916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同年底与武钟谦女士完婚。 1917年夏,迫于家庭经济状况恶化,为减轻家庭负担,乃改名“自清”,因自感性情迟缓,感于《韩非子》中“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之语,乃字“佩弦”以自警策,提前一年投考北京大学本科,被哲学门录取。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 1920年,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先后在江、浙两省的多所中学担任国文教员。 1922年,他和俞平伯等人创办了《诗》月刊,这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 1923年,他又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在当时的诗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同年他还发表了《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显示出他散文创作的才能。从此以后,他便开始专心致力于写作散文。 1925年夏,赴北京任清华大学教授。1928年8月,出版散文集《背影》,在文坛引起强烈反响,并以平淡朴素而又清新秀丽的优美文笔独树一帜。同年11月26日,其夫人武钟谦在扬州病逝,对他打击很大。[2] 1931年,朱先生留学英国,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漫游了欧洲。1931年4月,结识陈竹隐女士,同年8月赴欧洲进修和游历。1932年7月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仍任清华大学教授,同年8月与陈竹隐结为伉俪。1934年后参与《文学季刊》杂志编辑工作。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长沙、昆明、蒙自、成都,任长沙临时大学、西

朱自清—《背影》翻译赏析

朱自清《背影》两种英译本的词句比较 摘要: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清秀隽永、感人至深,多次被译成英文。通过对张培基和扬宪益、戴乃迭夫妇英译本的比较研究,认为两种译本均选词准确,句式简洁,风格也与原文接近。从具体的词汇选择和句法衔接等层面上来讲,张培基的译文选词准确形象、条理清晰,情到深处更能体现原作者的感情用意;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言简意赅,行文流畅,结构紧凑整齐,对语篇连贯性的把握到位,隐含之意体现得淋漓尽致。 Abstract:ZHU Ziqing’S essay,P Sight of Father’S Back ,is famous for its fresh style and significant meaning.And for the deep emotions it conveyed and the touching effect it achieved,therefore it is still widely read and eulogized.It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English many times by many scholars,among whom are ZHANG Peiji,and YANG Xianyi and Gladys YANG.Generally speaking,both ZHANG ’S translation and that of YANGS’are precise in diction,concise in sentence structure and loyal in style.But there are still some flaws needing improvement.Through a systematic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this paper points out the beauty of the two versions in aspects like word selection and syntactic CO —hesion,as well as the inadequate expressions that need perfection. 一张培基译文重视选词造句.化隐为显 作为一篇亲情散文,朱自清在《背影》一文中不乏真情流露,情到深处,泪自然也不自觉地流了下来。汉语中表示流泪的词语可谓数不胜数,如“饱含热泪泪流满面潸然泪下”“晶莹的泪光”,等等。而译文要表现出各种不同形式的流泪以及眼泪背后的情感,就要在词汇及其修饰语的选择上仔细斟酌。正如Newmark所指出的,“从译者的角度来看,我认为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层级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他还指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是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而大部分的难题都集中在词汇单位,如果不是词语上的话。作为一条主线,“我”的眼泪在文中共出现过4次。因而,两种译本的译者在翻译时如何选择词汇及其修饰语来传神地表现作者不同时候流泪的不同情感显得尤为重要。现将文中“我”流泪的4处语句及其译文的选词造句进行评析: ⑴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张译用“trickling”一词,形象地描绘出眼泪如一股细流,汩汩涌出,簌簌流下,生动地表达了作者既不忍看到父亲的艰难处境,又怀念祖母的强烈情感,真实地再现了作者眼泪不受控制的情景,传神地描绘出感人至深的亲情。而杨译文用“shedding tears”这一词组,未添加任何的修饰成分,使人感觉在情感上不如张译表现得震撼感人。 ⑵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这是作者第二次落泪。原文“很快地”一词,生动地刻画了作者当时的感动之情,说明这种情感无法抑制,一触即发。张译用“gushed”一词,体现出眼泪几乎是喷涌而出,进发了那种埋藏在心底的深情。相比之下,杨译文用“started tO”只是表现出眼角开始流泪,却并未将泪落下来之迅速与不觉体现出来。 (3)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未了。 对作者这次落泪的翻译,两种译文基本相同。杨译文更加简洁一些。 ⑷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马褂的背影。 这次落泪是在文章结尾处。当作者读着父亲的来信时,念及父亲身体不好,想起了是否还会再见,于是想到上次见到的父亲的背影,便留下了眼泪。张译用“glistening”一词,除了从意义上再现了“晶莹的泪光”,而且还使其具有音美的特征。因为“glistening”一词在发音上也很像“晶莹”一词。而杨译文中,用“a mist of tears”,虽表现出了当时眼泪模糊了作者的双眼,但并未体现出原文中的“晶莹”一词。 在将汉语散文译成英语时,译文应完整地再现原文信息,达到与原文相似的功能,体现散文的风格特点,使译文的意义完整,语言流畅、地道。从上述对“我”4次落泪的翻译,可以看出,张培基的译文在选词上更加精准,译文也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原文落泪的场景及其感情,从而更加切合原文。除此之外,张培基对下面几个句子的翻译同样重视对词汇的斟酌,用词准确,比杨宪益、戴乃迭的翻译略胜一筹。 ⑤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这是在“我”要坐火车北上时,本说好父亲不必送“我”,他再三叮嘱陪“我”同去的茶房好好照顾“我”,但终是不放心,决定亲自送“我”去车站。“我”劝父亲不必去时,父亲说了上面的话。他的意思是出于对儿子的关爱,他

朱自清《背影》双语赏析

朱自清《背影》双语赏析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来源:网络收集后编辑修改整理,如有侵权烦请联系删除。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back. 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 home to attend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courtyard and the though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down my cheeks.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了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After arriving home in Yangzhou, father paid off debts by selling or pawning things. He alsoborrowed money to meet the funeral expenses. Between grandma's funeral and father'sunemployment, our family was then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 and I was to return to Beijing to study, so westarted out together.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了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的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到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I spent the first day in Nanjing strolling about with some friends at their invitation, and wasferrying across the Yangtse River to Pukou

朱自清散文赏析

朱自清散文赏析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10多年。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海州赴扬州府属邵伯镇上任。两年后,全家迁移扬州城,从此定居扬州。朱自清妻子名叫陈竹隐。幼年在私塾读书,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1912年入高等小学。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扬州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文化城,其湖光山色,风物宜人,曾使多少诗人如李白、杜甫、苏东坡、欧阳修等流连于此,寻幽探胜,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瑰丽诗章。扬州也是一个英雄的历史城,在抵御异族侵略的历史上,曾谱写下无数辉煌的篇章,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古城的绮丽风光和浓郁的崇尚文化的风气,于无形中陶冶着少年朱自清的性情,养成他和平中正的品性和向往自然美的情趣。而扬州美丽的山水,更如雨露般滋润他的心灵,哺育他的感情,丰富他的想象力,使他的情怀永远充溢着诗情和

画意。扬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对他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又是深远的。1916年中学毕业后,朱自清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毛泽东曾赞扬过朱自清的骨气,说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江苏、浙江一带教中学,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9月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7年,朱自清在《十三教授宣言》上签名。抗议当局任意逮捕群众。朱自清晚年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3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一天,吴晗请朱自清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签字,他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这年(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贫困交加,在北京逝世。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

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先生像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先生 朱自清(1898.11.22—1948.8.12),汉族,中国现代散文家、诗人、文学研究家、民主战士、语文教育家、学者、作家;原名朱自华,号秋实,字佩弦,后改名朱自清;笔名余捷、柏香、白水、知白等。 1898年11月22日生于江苏东海(今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平明镇);因祖父、父亲长期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原籍实为浙江绍兴)。 朱自清先生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今扬州中学),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朱自清的孙子现亦定居于扬州,从事文化工作);他也曾在浙江省台州中学任教,亲手种下紫藤花,后该花成为台州中学的校花。 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东海县任承审官10多年;朱自清在海州古城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对古城这段生活,他的感受是微妙、复杂的。大概是生活过于单调,所以他后来曾说,儿时的记忆只剩下“薄薄的影子”,“像被大水洗了一般,寂寞到可惊的程度!”但是,在漫长曲折的人生旅途上,儿时毕竟是首发的“驿站”。 父亲名鸿钧,字小坡,娶妻周氏,是个读书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朱鸿钧由东

《背影》中英文张培基译版

背影 The Sight of Father’s Back 作者:朱自清 | 翻译:张培基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It is more than two years since I last saw father, and what I can never forget is the sight of his back. Misfortunes([m?s?f??t??nz]厄运;不幸)never come singly. In the winter of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grandma died and father lost his job. I left Beijing for Xuzhou to join father in hastening([?he?sn??]急忙进行;加速)home to attend grandma’s funeral. When I met father in Xuzhou, the sight of the disorderly mess in his courtyard and the thought of grandma started tears trickling ([?tr?kl??]滴;淌)down my cheeks. Father said, “Now that things have come to such a pass, it’s no use crying. Fortunately, Heaven always leaves one a way out.” 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After arriving home in Yangzhou, father paid off debts(还清债务)by selling or pawning([?p??n??]典当;质押)things. He also borrowed money to meet the funeral expenses(支付丧葬费). Between grandma’s funeral and father’s unemployment, our family was then in reduced circumstances(较以前穷困的地步). After the funeral was over, father was to go to Nanjing to look for a job(找工作)and I was to return

朱自清文学成就及人物生平

朱自清文学成就及人物生平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炼,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创造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散文体制和风格;主要作品有《雪朝》、《踪迹》、《背影》、《春》、《欧游杂记》、《你我》、《精读指导举隅》、《略读指导举隅》、《国文教学》、《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从清秀隽永到质朴腴厚再到激进深邃,打上鲜明的时代印记,显示出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旨趣。郁达夫在《中国新文学大系·现代散文导论》中说:“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那一种诗意。”应该说,这是对朱自清散文艺术的一个很精到的评价。 朱自清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言。遗著编入《朱自清集》、《朱自清诗文选集》等。 1919年,他加入《新潮》诗社,开始创作新诗,其新诗处女作《睡罢,小小的人》于同年2月问世。他积极五四爱国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并就此走上文学道路。在三年内,他修完四年的课程,于1920年提前毕业。此后,他曾在杭州、扬州、上海、台州、温州、宁波和上虞等处中学任教,同时从事新诗和散文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共同创办《诗》月刊(该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他的诗呈现出一种纯正朴实的新风,或热切地追求光明,憧憬未来,或有力地抨击黑暗的世界,揭露血泪的人生,洋溢着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