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大纲
植物保护技术教学大纲

临城职教中心《植物保护技

术》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植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程。其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农业生产和经营所必需的防治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科学地开展综合防治,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教材和教学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以实践技能为单位,结合农业生产特点,以农时季节为主线,按照专业课的内容要求确定课程内容。教学中为了减少重复,应适当压缩理论部分,增加实践应用内容,以模块专题讲座的形式安排讲授内容,实施教学环节。

总学分为6,其中理论学习3学分,实训3学分。

主讲内容设计为模块化结构,集中教学为120学时,理论教学50学时,实验实习30学时,技能实训40学时。

作业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教学内容、专业面向等因素适量布置。

二、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基本掌握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有效的防治方法以及预测预报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合理、安全使用农药的技术,防止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一) 知识教学目标

1. 掌握农业昆虫识别的基本知识。

2. 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基本知识。

3. 了解植物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要点和各种防治方法。

4. 熟悉当地主要植物病、虫、草、鼠害的发生规律及特点。

(二) 能力培养目标

1. 能正确识别植物主要害虫种类。

2. 在田间能正确诊断植物主要几大类病原的病害。

3.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方法和病虫害的防治适期。

4. 掌握安全、合理使用农药的技术。

5. 基本具有对当地植物主要病、虫、草、鼠进行综合防治的能力。

6. 调查了解当地植物病、虫、草、鼠的发生情况,初步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思想教育目标

1. 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2. 具有从事病、虫、草、鼠防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3. 培养实事求是的学风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与实训内容与要求

(一)本教材的教学要求可分为三个层次:

1、了解:对涉及到的理论性较强的名词和内容做到简要了解。

2、理解:懂得知识的概念及应用范围以及与其他相关知识的联系。

3、掌握:能够应用知识的概念、定义、理论及原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4、作业:根据当地农业生产季节、教学内容、专业面向等因素适量布置。

(二)技能与能力培养的要求:

1、试验技能:对植物的生长发育、环境因素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植物的解剖构造的观察、土壤质地的观察与分析等试验原理及操作步骤要能掌握。

2、分析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对生产上出现的现象和问题具备客观和较准确的分析与解决的能力。

3、实践应用能力:对所学知识根据当地生产条件要有一定的实践

应用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要求

通 用 模 块

第一单元 农业昆虫识别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了解农业昆虫的一般形态特征,掌握昆虫各发育阶段的特点对指导防治的重要性,并能识别常见农业昆虫种类。

第二单元 植物病害诊断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理解植物病害的概念、症状、类型;了解植物病害的侵染性病原物所致病害的症状特点和发病规律,掌握植物病害诊断的技术。

第三单元 植物病虫害调查统计和综合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对田间主要病虫害进行正确取样和调查,并对数据资料整理及统计;掌握“两查两定”方法和各种防治技术,根据不同病虫害发生的特点,制定综合防治方案。

第四单元 农药应用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药的主要种类、毒性、剂型;掌握科学使用农药和安全用药的方法,理解合理施用农药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防止植物和环境污染,合理选择各种类型农药防治各类病、虫、草、鼠害。

选 用 模 块

第五单元 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水稻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水稻病虫害。

第六单元 麦类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麦类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麦类病虫害。

第七单元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棉花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棉花病虫害。

第八单元 油料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油料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

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油料作物病虫害。

第九单元 杂粮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杂粮作物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杂粮作物病虫害。

第十单元 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当地主栽果树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果树病虫害。

第十一单元 蔬菜病虫害防治技术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主要蔬菜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蔬菜作物病虫害。

第十二单元 糖料、烟草、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糖料、烟草、茶树的主要病虫害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糖料、烟草、茶树的病虫害。

第十三单元 贮粮害虫防治技术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识别贮粮害虫主要种类,了解其发生规律,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防治贮粮害虫。

第十四单元 农田杂草防除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田杂草的一般防除方法及进行当地主要农田杂草的化学防除工作。

第十五单元 农田鼠害防治技术

教学内容和要求:

能力培养: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田鼠类的基本知识和鼠害的防治方法。

实践性教学模块

(一) 基本实验、实习

(二) 选用实验、实习

续表

四、说 明

(一) 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1. 本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适用于中等职业学校3年制种植类专业。

2. 本课程教学内容采用模块结构,其中通用模块和实践性教学模块为必修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各地农业生产实际情况,在选用模块中,选择4~5种当地主栽作物,重点讲授其主要病、虫、草、鼠的防治技术。

3. 本课程安排10学时机动,供各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教学内容。技能实训为1周,主要安排当地主要植物病虫标本采集、识别与制作,当地主要病虫害的田间调查和防治,农药的配制、药效试验、农药品种调查等实训。

(二) 学时分配建议

续表

(三) 教学建议

1.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活动既可以在课堂,也可以在

田间、现场,边看边讲、边练边讲,尽可能采用现场教学、直观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等教学手段,以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 在教学过程中,要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意与当地生产实际的联系,不断补充植物保护在科研、生产、推广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保证课程的适用性和先进性。

3. 实验、实训、实习是培养学生掌握从事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的基本操作技能和独立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基地、附近农村,组织参观学习和开展课余科研活动,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知识和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

4. 各地可根据本地区发生的病虫种类有所侧重。应结合本地生产需要和农事季节,进行时序和空间配置,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

(四) 考核评价

1. 基础知识考核:采用笔试,成绩按百分制评定。

2. 技能考核:可通过田间操作、实验实训、科研活动或平时布置作业、小测验、课堂提问、口试等综合评价,成绩按优、良、及格、不及格评定。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设计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应用技术,要求掌握农药的基本知识,掌握农药的使用方法;掌握农药的合理安排使用技术;掌握农药的田间药效试验技术。第五章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水稻害虫;掌握水稻病害。第六章麦类主要病虫害

田间试验课程标准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农学类、植物保护类等专业 开设时间:第三学期 一、课程性质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是运用数理统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中,所需的田间试验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类、植物保护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在高等数学、概率论初步等课程的基础上,介绍数理统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讲解田间试验的基本要求、设计实施和试验资料统计分析方法,既涉及一些严谨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又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实践。这些理论和方法,既是进一步学习遗传学、作物栽培学、作物育种学等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必备的基础,又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必不可少的工具。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把握课程的深、广度,以“应用、适用、够用”为原则,本课程分为几大学习情境,而每一个情境又分为若干个子学习情境。这些学习情境学习情境采用循序渐进、清晰易懂的知识,应用大量的农学、植保、等科研范例,以具体代替抽象。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与人合作中培养团队合作等社会技能。 2、课程的描述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按照高职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循序渐进、清晰易懂原则设计,采用可选任务的学习情境,任课老师可以根据学习环境以及学生的能力水平灵活调整相应的学习情境,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本课程建议主要采用任务教学法,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形式。 二、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专业基础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法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与人沟通,与人合作的社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验设计、实施、结果分析与总结。 1.专业能力 ◆掌握田间试验设计的原则、技术和方法; ◆熟练熟练掌握田间试验的实施与总结撰写能力; ◆掌握统计分析的基础知识能力; ◆掌握本课程所应用的理论知识; ◆掌握统计假设测验的方法; ◆掌握方差分析; ◆提高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能力; ◆掌握卡平方测验; 2.方法能力 ◆收集,解读资料的能力; ◆掌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规范实验操作规程,仪器的能力 1.社会能力

植物保护技术教材

《植物保护技术》第一章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昆虫的成虫体躯分为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三体段,每个体段由若干_______组成,并具有不同的附器。 2、对昆虫生长发育、繁殖活动影响最大的三个环境因素是_______ 、_______ 、________。 3、昆虫的天敌主要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三大类。 4、我国的植保方针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昆虫头部的附器主要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 6、昆虫的体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 7、咀嚼式口器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 五部分组成。 8、与咀嚼式口器相比,刺吸式口器的主要特点是:_____ _________。 9、全变态昆虫的个体发育要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虫态;而不全变态昆虫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虫态。 10、昆虫的触角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节构成。 11、根据蛹的形态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类型。 12、昆虫的繁殖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常见的螟蛾科昆虫中,为害玉米的是________。 14、由于昆虫的头部分布着感觉器官和取食器官,所以说头部是昆虫的______中心;胸部是昆虫的________中心;腹部是昆虫的________________中心。 15、农业害虫主要口器类型有__________(如粘虫)和__________(如蚜虫)。 16、植物的抗虫性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昆虫的发育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_______,第二阶段是_________。 18、螨类属于__________门,__________纲。 19、鳞翅目昆虫属于__________变态。蚜虫属于__________变态。 20、昆虫中胸上着生的运动器官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1、黑光灯诱杀害虫是依据许多昆虫对__________光反应敏感而设计的。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教学文案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

教案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种植)学科 高一年班 任课教师:王云霞 靖宇县那尔轰学校

教师授课表

高一种植学科教学工作计划 2013至2014年第二学期 那尔轰学校王云霞 植物保护技术是在研究植物病虫草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病虫草害进行预测预报,并采取相应对策加以综合治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如下: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2、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3、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4、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5、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6、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7、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8、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9、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0、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11、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12、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13、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掌握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 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 掌握农药应用技术 掌握水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麦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技术 掌握棉花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2、难点 掌握油料作物的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杂粮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主要果树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蔬菜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 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掌握农田鼠害的发生于防治 二、教学资源分析 本书共有十三章内容,第一章农业昆虫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昆虫的外部形态;掌握昆虫的繁殖、发育习性;掌握昆虫与环境条件的关系;掌握农业昆虫的主要目、科识别。第二章植物病害的基本知识,要求掌握植物病害概述;掌握植物病害主要病原物的识别;掌握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发生发展。第三章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综合防治技术,要求掌握植物病虫害的调查统计及预测预报;掌握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第四章农药

(完整版)种子学教学大纲

种子学》课程教学大纲 (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 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种子学学时:32 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种子学是研究作物种子的特征特性、生理功能和生命活动规律,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一门应用学科,是农学、农师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旨在使学生系统了解种子的形态构造、化学成分的特点及其与生理功能的关系,种子发育、成熟的过程和特点,种子休眠、活力、寿命、萌发及种子处理的概念、机理及其变化规律、调控措施,并运用这些理论来阐明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技术原理,熟练掌握种子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的操作技术,能在生产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课程教学应力求使学生弄清基本原理,掌握基本内容,熟悉操作规程,能独立解决种子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绪论 1、教学内容 种子的涵义,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的内容和任务,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2、教学基本要求 掌握种子的涵义,了解种子学科的历史与发展,种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种子学在实施种子工程中的作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类型 难点:植物学种子和农业种子区别 第二章种子的形成与植物学分类 1、教学内容 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种子的植物学分类;主要农作物种 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双受精作用及种子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熟悉种子的一般形态和构造,了解种子的植物学分类,并从专业的角度对主要农作物种子的形态和解剖构造有个充分的认识。 3、重点和难点: 重点:种皮上的构造及其与胚珠类型的关系;种子的发育和形成过程;种子的形态结构;主要农作物种子外部形态和内部构造的特点;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难点:胚囊的发育和结构;双受精过程及意义;运用种子形态构造特点进行种子鉴别的方法 第三章种子的化学成分 1、教学内容 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及其含量;种子水分;种子的营养成分;生理活性物质;其他化学成份; 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因素 2、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种子的主要化学成分,理解环境条件对种子化学成分的影响。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第十二章

教案(课时备课)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教学进程:第23次课第十章第一、二节学时: 2 使用教材:《植物保护技术(第二版)》肖启明欧阳河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教学内容(按节): 第12章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 第一节农田杂草的概念与危害 ▲概念:杂草是指农田中非有意识栽培的植物。广义地说,杂草是指长错了地方的植物。从生态经济的角度来看,在一定的条件下,凡害大于益的植物都可称为杂草。 ▲危害:①与农作物争水、争肥;②侵占地上和地下空间,影响作物光合作用,干扰作物生长;③杂草是作物病害、虫害的中间寄主;④杂草降低作物的产量和质量;⑤防除杂草将增加管理用工和生产成本;⑥杂草混杂在收获物中;食用后影响人畜健康;⑦影响水利设施。 第二节除草剂的选择性与使用方法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 概念:除草剂只杀杂草不伤作物,或只杀某种或某几种杂草而不伤害其他杂草和作物的特性。 原理: (一)形态选择性植物由于形态的差异,即生长点位置、叶片形状、表皮结构、叶片直立程度等的差异导致对药剂附着或吸收量的不同,从而产生的选择性。 (二)生化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植物体内所经历的生物化学反应差异而产生的选择作用。 1.酶促活化作用这类除草剂本身对植物并无毒害或毒害较小,但经植物体内代谢后成为有毒物质。如用二甲四氯丁酸防除豆田中的蓟、藜等阔叶杂草。 2.除草剂的钝化作用除草剂本身虽对植物有毒害,但经植物体内酶或其他物质的作用,则钝化而失去活性。由于药剂在不同植物中的代谢钝化反应中速度与反应程度各不相同,因而产生了选择性。如用敌稗防除稻田的稗草。 (三)生态选择性利用除草剂在土壤中的部位和植物生育时间的差异,从而安全有效地防除田间杂草。 1.位差选择性利用作物和杂草根系、种子在土壤中分布深浅的不同或利用作物和杂草生长部位的不同形成的选择性。 2.时差选择性利用杂草与作物发芽、出土时间差异或施药与播种的时间差异所形成的选择性。 二、除草剂的使用方法 (一)按施药时间分播前处理、播后苗前施药、苗后处理。 (二)按施药对象分土壤处理、茎叶处理。 (三)按施药方式分涂抹施药、撒施、泼浇、滴灌、点状施药。 三、稻、麦、棉田杂草的化学防治技术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BOTANY TEACHING PROGRAM) 执笔者:洪宇 审核人:曹毅刘家友卢博彬 编写日期:2017年8月 二、课程简述 植物学是园艺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系统性地介绍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生和发育的一般规律,使学生掌握构成植物有机体的基本单位——细胞、组织、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形态结构及与发育等有关基础理论知识。使学生较系统地了解植物界的基本类群,了解植物界进化的基本规律,初步掌握植物分类的基本技能,及一部分被子植物常见的科、属特征,并能识别常见的植物种类,为识别、利用和改造植物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 使学生系统掌握植物体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知识,了解植物类群的基础知识以及植物界演化规律,了解植物个体发生、发育、生长、生殖等生命活动规律。2. 使学生了解植物与环境条件关系的基础知识,及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应用,为学习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

专业课以及从事园艺产业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3.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掌握研究植物学的基本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一)考核目标 掌握植物种子的结构和主要类型,掌握植物组织和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掌握被子植物营养器官的结构与发育过程,掌握雌蕊和雄蕊的结构与发育,掌握被子植物传粉与受精的过程,掌握被子植物基本类群与分科。 (二)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三)成绩评定 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综合评定。 平时成绩:占30%。其中: 出勤考核:占10%。 作业成绩:占20%,根据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定。 期末考试成绩:占70%。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基本信息 1、课程基本名称:植物学 2、课程英文名称:Bontany 3、课程编号:011192 4、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 5、课程性质:必修课 6、适用层次:汉族本科 7、适用专业:动植物检疫专业 8、开课学期:第二学期 9、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学时数44,实验学时数10) 10、学分:3.4学分 二、课程教育目标 植物学是农林院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学习和研究植物学,必须以辩证的观点,正确地认识植物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联系专业和地区实际,着重介绍基本要领及基本理论,较系统地学习被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及其发生发育的一般规律,有性生殖等基本知识。为进一步学习后续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如植物生理学、作物栽培学与育种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准备必要的条件。引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于农业生产实践和农业科学研究,扩大知识面,培养和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1、理论课教学内容与要求 绪论 教学内容: 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学的分支学科,学习植物学的目的、要求以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植物学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学习目的及学习植物学的方法。

教学重点:为植物界的特征及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第一章植物细胞 教学内容: 细胞的基本概念、原生质(化学组成、物理和生物学特性)、原生质体;植物细胞的形状和大小、植物细胞的显微结构(细胞壁和原生质体)及细胞器的主要功能;后含物的概念、类型及其作用;细胞分裂、细胞生长和分化、细胞死亡。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细胞的概念,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细胞器的功能,细胞的分裂;理解原生质的概念,细胞的生长和分化;了解植物细胞后含物及细胞的死亡。 教学重点: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及细胞器的功能。 教学难点:细胞的分裂方式及细胞分化。 第二章植物组织 教学内容: 植物组织概念、组织类型(分生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分泌结构)及其功能;植物组织的演化、复合组织及组织系统类型。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组织的概念,各类组织(分生组织、薄壁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保护组织)的形态、结构及功能;理解组织系统的类型、分布规律及功能;了解分泌结构的类型及复合组织。 教学重点:组织的类型和功能。 教学难点:各组织的结构特征。 第三章种子和幼苗 教学内容: 种子的基本结构(种皮、胚和胚乳),种子的基本类型(有胚乳种子和无胚乳种子);种子萌发的条件、过程及种子休眠;子叶出土幼苗、子叶留土幼苗。教学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种子的基本结构和类型,种子萌发的条件;理解种子休眠的原因和打破方法,种子萌发的过程及幼苗的类型。 教学重点:种子的基本结构,种子萌发的条件。 教学难点:种子的休眠。

植物保护技术教案农药的基本概念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技术技术课程类型:专业课 教学进程:第3章第1节学时:4 班级:1、19 授课内容:农药的基本概念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药的含义与常规分类方法。 2.掌握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农药对人及高等动物的毒性。 3.重点掌握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农药毒力的表示方法。 4.了解影响农药毒力和药效的主要因素。 教学重点 1.毒性、毒力、药效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特别是剂量的概念。 2.农药、防治对象和环境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毒力、药效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用具 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课件(包括文字、表格、图片等)。 教学方法 教师讲述、演示多媒体幻灯片等直观教学与对学生提问相结合。 教学安排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农药的定义及分类 一、农药的定义 农药系指用于预防、消灭或者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控制、影响植物和有害生物代谢、生长、发育、繁殖过程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产物及应用生物技术生产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 二、农药的分类 按原料的来源及成分分类: ⒈无机农药 ⒉有机农药 按用途分类: ⒈杀虫剂:对昆虫机体有直接毒杀作用,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可控制其种群形成或可减轻、消除害虫为害程度的药剂。 ⒉杀螨剂:可以防除植食性有害螨类的药剂。 ⒊杀菌剂:对病原菌能起到杀死、抑制或中和其有毒代谢物,因而可使植物及其产品免受病菌为害或可消除病症的药剂。 ⒋杀线虫剂:用于防治农作物线虫病害的药剂。

⒌除草剂:可以用来防除杂草的药剂。 ⒍杀鼠剂:用于毒杀多种场合中各种有害鼠类的药剂。 ⒎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控制、促进或调节作用的药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虫剂): ⒈胃毒剂;⒉触杀剂;⒊熏蒸剂;⒋内吸剂;⒌拒食剂;⒍驱避剂;⒎引诱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杀菌剂): ⒈保护性杀菌剂;⒉治疗性杀菌剂;3. 铲除性杀菌剂 按作用方式分类(除草剂): ⒈输导型除草剂;2、触杀型除草剂;3、选择性除草剂;4、灭生性除草剂 第二节农药的毒力与药效 农药的毒性程度常以毒力或药效作为评价的指标。 毒力是指药剂本身对不同生物发生直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一般是在相对严格控制条件下,用精密测试方法,及采取标准化饲养的试虫或菌种及杂草而给予各种药剂的一个量度,作为评价或比较标准。毒力测定一般多在室内进行。 药效是药剂本身和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不同的剂型、不同的寄主植物、不同的有害生物防治对象、不同的使用方法以及各种田间环境因素,都与药剂作用效果有密切的、不可分割的关系。药效多是在田间条件下或接近田间的条件下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进行测试的。 一、药剂毒力的测定 农药毒力单位 ⒈致死中量(LD50) ⒉致死中浓度(LC50) ⒊抑制中量(ED50) ⒋抑制中浓度(EC50) 二、药效与防效的计算 ⒈杀虫剂;⒉杀菌剂;⒊除草剂 第三节农药对农作物的影响 农药施于农作物后,如果使用不当或其他因素,会对农作物产生不良影响,甚至造成药害。但也有一些药剂,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除起到防治病虫害的效果外,还有刺激作物生长的良好作用。 一、农药是否产生药害的决定因素 ⒈农药的性质 ⒉植物的种类和生育阶段、生理状态 ⒊环境条件 植物药害的症状 1)急性药害 急性药害在喷药后短期内产生,甚至在喷药数小时后即可显现。症状一般是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

《植物生态学》(含植物学)考试大纲 注:请考生以考试大纲为复习依据。(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所列“852植物生态学”,包含“植物学”。) 一、考试大纲的性质 植物学(含植物生态学)是自然保护区学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报考自然保护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考试科目之一。为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复习范围和有关要求,特制定出本考试大纲。 本考试大纲主要参考北京林业大学本科生《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和《森林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编制而成,适用于报考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的考生。 二、考试内容 第一部分植物学部分 第一章绪论 植物在自然界的作用;植物学的研究内容及分科;植物的多样性。 第二章植物细胞 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特点;细胞壁的组成和变化;细胞周期的概念;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过程和主要的变化。 第三章植物组织 组织的概念;组织的类型及特点;维管组织、维管束、维管系统的概念。 第四章种子植物营养器官的形态、构造和功能

种子的构造和类型及种子萌发过程和种子休眠类型及机理。根、芽、茎、叶的类型,构造与生长发育;植物营养器官的变态(变态的概念和变态的种类)。种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及应用。 第五章种子植物繁殖器官的形态构造及生殖过程 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花的结构和发育;开花传粉、种子和果实的形成。裸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及生殖过程:大、小孢子叶球的产生和发育;雌、雄配子体的发生、发育过程;传粉与受精;胚、胚乳的发育及种子的形成。(注意与被子植物的区别) 第六章植物界的基本类群 植物的分类单位、命名和生物界的划分,植物各基本类群的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及进化历程中的地位。 第七章被子植物分类基础 1被子植物分类的主要形态术语、基础知识:茎的生长习性;单、复叶的区别及复叶类型;雌、雄蕊类型、子房位置、胎座类型;花序类型、果实类型;植物检索表的编制和使用。 2被子植物主要分类系统及重要区别点:恩格勒系统、哈钦松系统、塔赫他间系统、克朗奎斯特系统。 3被子植物分科概述:常见的科的识别要点;蔷薇科、豆科、菊科、禾本科等大科的亚科之间的区别;特点相近科的区别。 第二部分植物生态学部分 第一章环境与生态因子 植物的环境及相关概念,生态因子的分类和作用规律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植物保护基础计划学时:72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农科类专业 制订人:热作系 制订时间:2012年2月 审定人:热带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作物生产技术专业组 修订时间及次数:2012年 11月10 日第 2 次修订 修订人:热作系 一、课程性质和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为农科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课程内容主要讲述植物病害的概况、症状特点,病原特征、发生流行规律,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害虫的为害症状、形态特征、生活习性,综合防治措施与策略。利用实验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识别病害和害虫的能力。通过分析各种病害、害虫的发生特点,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课程特色 本课程是依据农科类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专业课,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课程。教材内容包括植物病害、植物虫害两大部分;前部分除介绍病害、虫害、农药、植保机械的基础知识,后部分着重讲授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本课程突出实用性和技术性,必须加强实验、实习等实践环节教学,通过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 三、知识能力培养目标 (一)基本知识 植物保护基础是一门重要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植物病虫害防治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研究植物病虫害的一些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用植物病虫害防治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综合防治在生态农业、无公害生产和农业可持续生产中如何运用。 (三)自学能力 除了要求学生上课一定要认真听课、研读教材外,还要求学生课外多到图书馆阅读有关参考资料,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和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地学习和考察,把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学会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 五、教学内容 绪论 第一章植物病害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植保在茶叶生产中的地位和重要性,明确茶树病虫害防治的性质和任务;明确植物病害的概念,并学会区分病状和病征类型;掌握植物传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植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植物学 课程类型: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45 讲课学时:45 实验学时: 学分:2.5 适用对象: 生物技术专业 先修课程:无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植物生物学是植物生产类农学专业及生物科学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以两界系统为依据,研究植树物界中物种形成和种系发展、形态结构及其功能、生理代谢及形态建成、植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门学科。以植物的发育和进化为主线,从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层次上系统扼要地介绍植物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生命活动、分类演化、与环境间的关系,揭示植物个体发育与系统发育过程中的基本规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直观性强,教学内容多,概念抽象难以理解等特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旨在使学生:1、认识植物的组成基础、结构和功能; 2、揭开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 3、控制、保护、利用和改造植物,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使学生掌握植物生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科学思维的能力和习惯,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主要要求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植物各类群特别是被子植物的外部形态与内部构造及其主要功能,建立形态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植物分类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植物分类的原则和分类系统),使学生掌握和识别植物界各大类群的主要特征,并了解各类群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建立生物进化的概念;了解植物对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及环境对植物的作用,树立植物生态的观念。注意体现形态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植物体与环境的统一关系。

四、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绪论 重点: (1)植物学的研究对象和基本任务。 (2)植物学的发展简史及发展趋势。 第一章植物的细胞和组织 重点: (1)植物细胞的结构、功能及有丝分裂过程和意义。 (2)各种类型组织的结构特征及其功能。 难点: (1)细胞分化是植物组织形成的基础。 (2)植物体的复杂结构和生命活动。 第二章植物体的形态结构、发育和功能 重点: (1)种子的基本构造及种子的类型。 (2)种子休眠的原因及如何打破。 (3)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4)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掌握双子叶植物茎的初生构造、次生构造与各部分的功能。 (6)明确年轮形成的原因。 (7)掌握营养器官—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难点: (1)幼苗的类型及形成的原因。 (2)双子叶植物根的初生构造及次生生长过程。 (3)双子叶植物茎初生构造的具体组成。 (4)双子叶植物茎的次生生长过程及次生构造。 (5)叶的结构与特点:双子叶植物叶柄和叶片的结构;单子叶植物叶脉维管束的类型。(6)叶的生态类型:旱生叶的结构特点,水生叶的结构特点。 (7)如何区分根、茎、叶的变态类型。 第三章植物的无机营养 重点: (1)植物根系对水分的吸收,植物体内水分的运输。 (2)植物体对矿质元素的吸收,矿质元素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3)影响根系吸收矿质元素的外界条件。

精选-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

《植物保护基础》课程标准(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植物保护基础》是设施农业生产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为学生学习后续各专业方向核心课程奠定基础。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昆虫学和病理学基本知识,掌握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总体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掌握昆虫主要目、科特征,了解虫害的防治方法;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了解病害的防治方法;能识别田间杂草,并制定防除方案。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能力和环境保护意识,在此基础上形成以下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目标: (1)具备熟知农业昆虫的外部形态、解剖生理及生物学特性的能力。 (2)具备熟记与设施园艺作物有关的昆虫主要目、科特征,并能准确进行识别的能力。 (3)具备理解和掌握植物病害相关的概念与病害发生流行过程的能力。 (4)具备熟知植物病害病原特征及其所致病害症状表现的能力。

(5)具备能够识别和防除田间杂草的能力。(三)教学内容与要求

(四)教学实施 1.教学建议 (1)本课程的实践性强,要求在教学中不能脱离生产一线,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课程可多用现场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以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建立“做中学、学中做”的课程教学模式,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本课程应结合设施园艺植物和食用菌生长的季节,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适当调整课程内容,以利于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和运用。通过不断的实践,让学生具备本课程相关业务的相应职业能力。(3)学生必须重视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自主地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培养和提高自身的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

观赏植物学教学大纲

《观赏植物学》教学大纲 必修课 50学时(附加3天教学实习) 一、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观赏植物学概念及含义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作用 第三节:学习方法及要求 第二章: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对世界园艺的贡献 第一节:中国观赏植物种质资源概念及特点 第二节:中国观赏植物对世界园艺的贡献 第三节:中国花卉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第三章观赏植物分类 第一节:植物分类与命名方法 第二节:观赏植物栽培品种分类与命名方法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应用分类 第四章:观赏植物的功能与作用 第一节:观赏植物的美化功能与作用 第二节:观赏植物改善环境和保护环境的功能与作用 第三节观赏植物的生产与经济作用 第五章:观赏植物栽培生态条件 第一节:温度与观赏植物生长 第二节:光照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三节:水份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四节:土壤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五节:矿质元素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六节:气体对观赏植物的影响 第六章:观赏植物的繁殖 第一节:有性繁殖 第二节:观赏植物的无性繁殖 第三节:组织培养: 第七章:观赏植物的栽培与管理 第一节:露地花卉的栽培管理 第二节:温室花卉的栽培 第三节:观赏植物的促成栽培和抑制栽培 第四节:观赏树木的栽植 第八章:观赏植物应用

第一节:观赏树林的应用 第二节:草本花卉的应用 第三节:花卉装饰类型 第九章:观赏植物的拉丁名及发音基础 第一节:植物拉丁学名的发音、语法规则及其练习第二节:常见观赏植物读音及其练习 第十章:露地花卉(一二年生花卉) 第一节:一、二年生花卉 第二节:宿根花卉 第三节:球根花卉 第三节:水生花卉 第四节:岩生花卉 第十一章:温室花卉 第一节:温室一、二年生花卉 第二节:温室宿根花卉 第三节:温室球根花卉 第四节:温室水生花卉 第五节:高山花卉(冷室花卉) 第十二章:观赏落叶花灌木 第一节:华北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三节:长江流域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四节:华南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五节:热带地区常见落叶花灌木 第十三章:观赏常绿花灌木 第一节:华东及华地区常见常绿花灌木 第二节:华南地区常见常绿花灌木 第十四章:观赏藤本植物 第一节:观赏藤本的类型 第二节:观赏草质藤本植物 第三节:观赏木质藤本植物 第十五章:观赏开花乔木 第一节:华北地区常见观花乔木 第二节:长江流域常见观花乔木 第三节:华南地区常见观花乔木 第十六章:观赏棕榈类植物 第一节:观赏棕榈科植物概述 第二节:主要观赏棕榈科植物类型及应用 第十七章:观赏松柏类植物

植物保护-专业建设方案

植物保护专业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建设方案 二、专业建设背景与基础 (一)行业背景及人才社会需求 1.社会及行业背景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其农林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的比重,有害生物的为害是农林生产过程的重要影响因素。据统计,我国植物病虫草害常年发生面积约4亿公顷,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也在0.2亿公顷以上,国家对有害生物的防治十分重视,农业部和各级政府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控已形成了完善的体系,国家林业局更是以林造发[2011]106号文件正式下达各省“十二五”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目标。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对有害生物的防治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一大批掌握植物有害生物防控技术的高级技术人才,这给高职植物保护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据2010年统计,农业人口农业人口2196.45万,占总人口的2/3,全年粮油种植面积306.2万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224.4万公顷,油料播种面积25.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58.9万公顷。统筹城乡发展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要求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要促进移民安稳致富,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优化农业结构和布局,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

整,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意见》(渝府发[2011]1号)要求“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进一步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建立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在这加强环境生态建设和优化现代农业结构的过程中,植物保护是大有作为的。除基层农林服务体系外,各种农业企业、园林公司、地产公司、农产品种植基地均需要植物保护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 植物保护专业是农林院校的传统专业之一,也是综合性比较强的专业,他涉及到种植业的各个领域。据统计,在全国高职高专已有26所开设有植物保护专业,在川渝两地仅各有一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五个重庆”建设,植物保护专业所面向的领域越来越广,比如食品安全、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都需要植物保护专业技术人才。作为重庆市唯一开设植物保护专业的高职院校,尽快转变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建成为重庆市农业类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以及三峡库区移民和农民教育培训中心,实现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服务重庆城乡统筹发展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植物保护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专业定位 植物保护专业培养面向基层、服务种植业从事有害生物防控技术服务相关工作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面向四个就业岗位群:一是面向基础农林服务体系,从事植物病虫害防治、杂草防除、鼠害防治、

植物保护技术

《植物保护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作业题一 1、何为变态?变态有几种类型? 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新城代谢,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分为全变态、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2、何谓世代,何谓生活史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史:指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冬季结束止的发育过程。 3、昆虫纲分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哪几个目? ⑴昆虫分目的主要依据是翅的类型 ⑵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目主要有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脉翅目。 4、如何从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区别鳞翅目中蛾、蝶两大类群? ⑴形态上:蝶类触角球杆状,休息时翅竖立在体背;蛾类触角多型,但没有球杆状,休息时翅多平展或背覆 ⑵生活习性: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喜欢趋向夜间开放、颜色浅淡而香味浓郁的花朵,有趋光性。 5、比较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螨类成虫足4对,无触角,昆虫成虫足3对,有触角。 6、如何区别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幼虫 鳞翅目幼虫腹足4对臀足1对,膜翅目叶蜂幼虫腹足6-7对臀足1对。 7、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和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各分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8、何为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获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而且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为一常数:K=N(T-C),其中N为时间(天数),T为发育阶段内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常数。 作业题二 1、真菌的营养体有哪几种变态类型? ⑴吸器,⑵菌核、菌索、子座。 2、植物病害的病状、病症类型有哪些? 病状:变色、坏死、腐烂、萎蔫、畸形 病征: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脓状物 3、植物病毒主要有什么构成? 主要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 4、植物的非侵染性病原常见有哪些? 答:⑴营养失调,包括营养缺乏和营养过量 ⑵水分失衡 ⑶温度过高或过低,包括冷害、冻害、热害。 ⑷环境污染。 5、如何诊断不同类型的侵染性病害?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 植物学教学大纲(本科) 大纲描述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基本内容 本课程是农业学科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部分:(1)。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2)。植物王国(3)。被子植物的分类(2)。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一)使学生掌握植物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分析和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在手术的基础上。 (2)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专业课程打下基础。三、本课程的基本教学要求 (1)注重“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使学生掌握植物形态、结构、功能、类群、分类等基础知识和理论。此外,适当介绍植物学的新理论和科研成果,使学生了解这门学科的发展趋势。 (2)通过讲座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操作技能和思维技能。 (3)通过实验课,培养学生使用徽章展示镜、徒手切片、操作实验、准备相关试剂、绘制显微结构图、采集和制作植物标本等技能。四.媒体的选择和传播 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选择文本教材和视频教材,并与实验相结合。课文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教学的基础。视频教材与文本教材相配合,充分利用它们在声音和图像方面的优势,用于阐明教学

目的,强化教学内容,指出重点,解释难点,给出学习思路和方法,再现必要的教学活动。实验班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和方法。1.书面教材的使用 (1)。主要教材: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内容,选择易于理解、便于自学的优秀教材。每章后面都有一个总结 锻炼。 (2)实验教材:实验教材包括实验室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实验题目、内容和要求,并经过整理和准备。 实验和强制性实验。 2.本课程的多媒体优化设计主要包括植物的形态结构、类群和分类。内容的选择、表现形式以及编辑制作的优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基本教学要求的重点和难点、学生难以看到的场景和对象、学生难以自学且需要教师指导的内容。 3.期末复习和指导:主要介绍教学的主要内容;植物标本的收集和制作,植物的野外实践。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和各种媒体时数在本课程中共分配到70个小时。 第一部分种子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第一章种子和幼苗(2小时)填空,名词解释 《[教学要求》:要求掌握种子的结构、类型、萌发条件和过程。理解胚胎是种子最重要的部分,而且是新的 活植物的幼体;了解种子植物营养部分的来源。 一、种子结构

植物保护技术作业及答案教案资料

植物保护技术作业及 答案

《植物保护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植物保护技术》复习题及答案 作业题一 1、何为变态?变态有几种类型? 变态: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新城代谢,不仅体积增大,而且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也发生一系列变化,从而形成几个不同的发育阶段。主要分为全变态、不完全变态两种类型。 2、何谓世代,何谓生活史 世代:昆虫自卵或幼虫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 生活史:指昆虫从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冬季结束止的发育过程。 3、昆虫纲分目的主要依据是什么,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有哪几个目? ⑴昆虫分目的主要依据是翅的类型 ⑵与农业生产关系比较密切的目主要有直翅目、膜翅目、鳞翅目、半翅目、同翅目、双翅目、鞘翅目、缨翅目、脉翅目。 4、如何从形态上和生活习性上区别鳞翅目中蛾、蝶两大类群? ⑴形态上:蝶类触角球杆状,休息时翅竖立在体背;蛾类触角多型,但没有球杆状,休息时翅多平展或背覆 ⑵生活习性:蝶类多在白天活动,蛾类多在夜间活动,喜欢趋向夜间开放、颜色浅淡而香味浓郁的花朵,有趋光性。 5、比较螨类与昆虫的主要形态区别? 螨类成虫足4对,无触角,昆虫成虫足3对,有触角。 6、如何区别鳞翅目幼虫与膜翅目叶蜂幼虫 鳞翅目幼虫腹足4对臀足1对,膜翅目叶蜂幼虫腹足6-7对臀足1对。 7、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和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各分几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 不完全变态昆虫发育分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 8、何为有效积温法则? 有效积温法则: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从外界获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发育阶段,而且各发育阶段需要的总热量为一常数:K=N(T-C),其中N为时间(天数),T为发育阶段内的平均温度,C为发育起点温度,K为有效积温常数。 作业题二

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

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供中药专业本科用) 药学院生药教研室 2006年7月

药用植物学教学大纲 Pharmaceutical Botany (供中药专业本科用) 学分数:7 周学时:3.5 课程性质: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在中药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教学目的与要求: 药用植物学是中药专业基础课,与《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等相关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基本容分为植物的形态、植物的分类及植物的显微构造三部分,并介绍国外药用植物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通过教学要求学生掌握专业需要的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有关专业课、研究中药质量、开发中药资源、培养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应用型人才奠定良好基础。 基本容: 教学过程包括课堂讲授、实验室实验、野外见习

和实习等。本课程是实践性较强,课堂讲授要求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启发式教学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故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及教学软件或课件、原植物标本、中药材标本、图表以及录像等,特别是本课程根据国外原版资料及我国现行教学大纲编写的自编教材和课件(含英文部分)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本课程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还安排有随课程进展的见习、参观等,使学生学有所用,开阔眼界;达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其主要学习容包括药用植物的形态和部构造、药用植物的分类两大部分。 1、绪论:药用植物学的研究容和任务,要用植物学的发展史和发展趋势,药用植物学和相关学科的关系,学习药用植物学的方法。 2、上篇:植物器官形态和显微构造。其容有:植物的细胞、植物的组织、植物的六大器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